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玉燕
LUU NGOC YEN
論文名稱: 內容語言整合學習取向之華語聲調教學設計——以越南籍華語初學者為例
A Content-and-Language-Integrated-Learning (CLIL) Approach to Teaching Mandarin Tones to Vietnamese Beginning Learners
指導教授: 陳振宇
Chen, Jenn-Yeu
口試委員: 陳振宇
Jenn-Yeu Chen
蔡雅薰 歐秀慧
口試日期: 2022/01/2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內容語言整合學習華語聲調華語教學越南學習者課程設計CLIL
英文關鍵詞: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Mandarin Tones,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Vietnamese learner, Course design
研究方法: 設計研究法 Design-based Research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16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15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越南語是聲調語言,對越南的華語學習者而言,這是優勢,不過也會因此受到母語的影響而產生困難。越南華語學習者容易將華語「一聲」和「四聲」混淆(吳門吉、胡明光,2004;陳氏金鸞,2005等),尤其是初學者。前人雖然提出了許多教學建議、矯正策略,但聲調仍是越南華語學習者發音的難點之一。本研究試著突破傳統語音教學,使用內容語言整合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CLIL)的教學取向設計華語聲調課程,以內容帶動語言與聲調學習,致力創新華語聲調教學,以期提高學習者的發音能力及學習華語的興趣。
    本研究使用設計研究法(Design-based Research)為整體的研究方法,以內容語言整合學習(CLIL)教學取向來設計教案並實施教學,為越南初學者設計短期線上華語聲調課程。本研究分為三個階段:一、準備課程,二、執行試教與評量,三、評鑑分析結果。研究發現,此課程設計對越南華語學習者而言是一種新穎的學習模式,對學習發音聲調很有幫助。通過短期課程的學習及測驗,學習者的聽辨能力有明顯的進步,只存在雙音節和多音節的偏誤,沒有單音節偏誤,而且偏誤次數逐漸減少。在發音方面,以母語者的評分標準來評量,學習者的發音是有改善的;但是以專業華語教師的評分標準來評量,則與母語者的評分結果不同。本研究的實踐經驗與研究發現有助於未來將CLIL概念應用於華語發音教學,發展教材,改善越南學生的發音能力,為國別化華語教學做出有價值的貢獻。

    Speaking a tonal mother tongue like Vietnamese yield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 Vietnamese learners of Mandarin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ir first language on the second language practice. For instance, Vietnamese learners of Madarin, especially beginners, are likely to confuse between Mandarin "first tone" and "fourth tones" (Wu Menji & Ho Minh Quang, 2004, Tran Thi Kim Loan, 2005, etc). Although previous educators have proposed many teaching pedagogies and correction strategies, tones are still challenging to Vietnamese learners in terms of pronunciation training. As such, to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pronunciation teaching, this research applied the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 approach to design a Mandarin tone course. Specifically, it embedded language and tone learning to content knowledge to innovate Mandarin tone teaching to improve learners' pronunciation ability and interest in learning Mandarin.
    On the premise of Design-based Research, this study designed an online short-term Chinese tone course using CLIL methods for Vietnamese beginners. The design consists of three stages: (1) preparing the course, (2) performing pilot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and (3) evaluating and analyzing the results. Results revealed that learners acknowledged that this course was a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 They also found that it was very helpful for learning pronunciation and tones. The evaluation of the short-term courses showed that the learners’ listening abilities have been improved. Specifically,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 students’ pronunciation was free from single-syllable errors. They only made two-syllable and multi-syllable errors. In addition, the number of errors is gradually reduced. In terms of pronunciation, the participants’ pronunciation was improved by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he native speakers of Mandarin. However, there was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ose native speakers and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professional Mandarin teacher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will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CLIL approach to Mandarin pronunciation teaching in the future. In particular, this can be applied in developing teaching materials, improving the pronunciation ability of Vietnamese Mandarin learners, and making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nationalized Mandarin teaching.

    目次 謝辭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次 VIII 圖次 IX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第二節:研究動機 3 一、 標準語音的重要性 3 二、 華語聲調 3 三、 越南語聲調 4 四、 華語聲調對越南學生來說仍是發音難點 6 五、 傳統華語發音教學 6 第三節:研究目的與問題 8 一、 研究目的 8 二、 研究問題 8 第四節:名詞解釋 9 一、 調類、調值、調號、調型 9 二、 內容語言整合學習 9 三、 ZOOM 視訊軟體 10 四、 Classkick - 學生作業平台 10 五、 ToneOZ澳聲通 – 漢語拼音、注音編輯器 11 第二章: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越南學生學習華語聲調的偏誤模式及成因 14 一、 越南學生學習華語聲調的偏誤模式 14 二、 越南學生學習華語聲調的偏誤的成因 16 第二節:線上聲調課程設計 19 一、 傳統的語音課程設計 19 二、 線上的語音課程設計 19 第三節:內容語言整合學習(CLIL) 21 一、 內容(Content) 22 二、 溝通(Communication) 22 三、 認知(Cognition) 23 四、 文化 (Culture) 25 五、 情意與動作(Affect & Action – 2As) 26 六、 CLIL架構下的華語文教學 28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流程 31 第一節:研究方法 31 第二節:研究流程 33 一、 研究對象 33 二、 研究流程 34 三、 課程設計 37 四、 教案設計 40 五、 評量方式 49 第三節:研究工具 51 一、 字詞表設計 51 二、 評分表 59 三、 問卷調查設計 59 四、 訪談問題 60 第四章:研究發現 61 第一節:教學歷程 61 第二節:資料分析 73 第三節:課程教學規劃及內容反饋 82 第五章:綜合討論 90 第一節:越南學生學習華語聲調的難點 90 第二節:CLIL應用於華語聲調教學 92 第三節:CLIL教學設計對越南學生的學習成效 95 第六章:研究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結論 97 第二節:研究價值 99 第三節:研究限制 100 第四節:教學建議與未來發展 101 參考文獻 103 中文資料 103 英文資料 107 附錄 109 CLASSKICK前測、後測 109 發音練習評分表 114 課後問卷調查表 117

    中文資料
    王靖雯(2019)。故事創作引導成語學習:一個「課立優」的教學示例。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8,53-84。
    王贊育(2019)。以内容和語言整合學習觀點組構的大學華語聽力課程。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9,1-19。
    朱川(2013)。外國學生漢語語音學習對策(增定版)。臺北:新學林出版社。
    吳門吉、胡明光(2005)。越南學生漢語聲調偏誤溯因。世界漢語教學,2,81-87。
    李子瑄、曹逢甫(2009)。漢語語言學。臺北市:正中書局。
    李彩連(2019)內容語言整合學習的商務華語課程設計:以「讀財報買股票」為例。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8,37-51。
    李湘平(2006)。越南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語音調查分析。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7,6,168-170。
    谷川千春、曾金金(2005)。以日籍學生為中心的數位華語語音教學策略初探。第四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3月,38-47。
    阮氏如靜(2016)。華語聲調訓練課程個案研究—以越南籍華語初級學習者的聲調正音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
    阮功松(2017)。漢越詞對越南人學習華語的影響-以語際轉移及華語第三、四聲習得為研究範圍。新北市:天主教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越進(2011)。初級華語口語課程設計——以越南學生為對象。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
    林均芳(2013)。越籍中級漢語學習者漢語聲調偏誤分析及教學建議。臺大華語文教學研究,1,1-38。
    林素菁(2019)。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模式之古典文學教學示例:以《詩經.子衿》為例。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8,85-104。
    邱瓊誼(2018)。母語為越南語之華語學習者聲調偏誤個案研究。屏東縣:國立屏東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班碩士論文。
    信世昌、黃苕冠(2005)。華語文數位教學系統之編輯模組設計。第四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12-222,2005年6月3- 5日,臺北市。
    姚友雅、黃蕙欣(2013)。多元評量實施之理論與實務—以健康教育為例。中等教育,64(1),133-152。
    洪巧庭(2020)。線上華語發音教學與自我正音個案研究——以越南籍初學者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振峰(2019)。華語聲調特徵在二語教學中之描述及其應用。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博士論文。
    翁穎哲、譚克平(2008)。設計研究法簡介及其在教育研究的應用範例。科學教育月刊,307,15 – 30;
    高春燕、何會仙(2010)。越南留學生漢語中介語聲母發音偏誤探析。紅河學院學報,8,3,95-99。
    陳心怡(2007)。越南籍新住民華語語音偏誤及教學策略研究。臺東市:國立台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氏金鸞(2005)。越南學生漢語聲調偏誤分析。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
    陳振宇(2013)。學語言學到了什麼?——從語言的多面向樣貌探討語言教學的新路徑。臺灣華語教學研究,2,1-11。
    陳振宇(2015)。特刊引言:多元取向的華語文教學。華語文教學研究,12(4),1-10。
    陳振宇(2019)。內容語言整合學習(課立優)架構下的文化華語教學。第五屆全球華語文教育論壇,2019年9月7日,臺中市:臺中教育大學。
    陳振宇(2019)。以語言學習的生態學習理論建構「內容語言整合學習」的理論基礎。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8,5-17。
    陳振宇(2019)。特約主編序:內容語言整合學習。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8,1-4。
    陳慶華(2007)。多媒體融入華語文教學--以正音班為例。第五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241-248,2007年6月15-17日,臺北。
    傑穎奧頓、林彤(2019)。內容語言整合中的遊戲設計:應用「可見的學習」理論框架。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8,105-121。
    曾金金(1999)。東南亞學生華語聲調聽辨分析(An analysis on the percep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tones by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from South-East Asia)。第二屆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92-113,馬來西亞董教總教育中心。
    舒遠莉(2018)。西班牙馬德里兒童華語師資培訓個案研究以MACMA公司與COMILLAS大學產學合作項目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系碩士論文。
    黃子純(2019)。華語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課程設計與教材編寫:「臺灣社會議題」課程之個案探析。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
    黃雅菁(2017)。越南學生一聲和四聲之偏誤探討和矯正對策:華語聲調線上訓練教材之設計。臺北市:國立台灣臺灣大學文學院華語教學系碩士論文。
    黃夢寧(2021)。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之中文姓名教學教案設計。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靜子(2019)。系統功能語言學指導下的內容與語言融合的外語教學。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8,19-36。
    楊氏貞(2021)。漢語與越南語聲調系統對比及越南南部學生習得漢語聲調偏誤的預測。中文教學現代化學會,第十二屆中文教學現代化國際研討會,2021年07月27,越南胡志明市。
    楊吉春、杜氏秋恒(2008)。論越語橫聲對越南學生學習漢語普通話陰平和去聲的干擾。民族教育研究,4,83-88.
    葉德明(2005)。華語語音學(上篇)——語音理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鄒文莉、高實玫(編)(2018)。CLIL教學資源書 : 探索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臺北市:書林。
    趙元任(1980)。語言問題(新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敏如(2020)。CLIL內容語言整合學習在華語讀寫教學之運用探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劉慧娟(2016)。南北越學習者對於華-越語聲調相識度的認知探究。中原華語文學報,15,31-58。
    劉慧娟(2017)。初級越南學習者華語聲調學習之研究。華語文教學研究,14(1),81-118。
    劉慧娟(2020)。越南受試者的華語聲調聽辨研究。臺灣華語教學研究,21,3-37。
    劉瑩、王曉璿、吳智鴻、劉怡甫(2009)。海外學生數位化成語教學之教材選取與教學設計。聯大學報,6(1),1-19。
    蔡富有、郭龍生主編(2001)。語言文字學常用詞典。北京:商務教育出版社。
    蔡雅薰(2017)。外國語音特色與華語教學。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語音學編輯委員會(編纂),華語語音學(新修版)(頁245-272)。臺北市:正中書局。
    魯健驥 (1999 )。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對外漢語思考集。北京:北京語文文化大學出版社。
    韓明(2005)。越南留學生聲調偏誤分析及教學對策。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121-123。
    歸皮爾(2020)。料理漫畫運用於華語教學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
    簡妤婷(2021)。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CLIL)融合任務型語言教學法(TBLT)之華語文教學設計發展研究。中壢市: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資料
    Bloom, B. S., Engelhart, M. D., Furst, E. J., Hill, W. H., Krathwohl, D. R. (Ed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 The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Co Inc.
    Brown, A. L.(1992). Design experiments: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in creating complex interventions in classroom settings.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2), 141-178. DOI: 10.1207/s15327809jls0202_2
    Coyle, D. (2007).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Towards a connected research agenda for CLIL pedagog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10(5), 543-562
    Coyle, D., Hood, P., Marsh, D. (2010).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lege(1993)Flege, J. E. (1993).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of a novel, second-language phonetic contrast.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93(3), 1589–1608. https://doi.org/10.1121/1.406818
    Krashen, S.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New York: Longman.
    Long, M. (1990). Maturational constraints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2(3), 251-285.
    Meyer, Oliver. (2013). Introducing the CLIL-Pyramid: Key strategies and principles for CLIL planning and teaching. In Eisenmann, Maria and Summer, Theresa (Eds.), Basic issues in EFL teaching, 2nd edition (pp. 295-313). Heidelberg: Universitätsverlag Winter.
    Nguyễn, Văn Lợi; & Edmondson, Jerold A. (1998). Tones and voice quality in modern northern Vietnamese: Instrumental case studies. Mon-Khmer Studies, 28, 1-18.
    Simpson E.J. (1972).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in the Psychomotor Domain. Washington, DC: Gryphon Hous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