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金玉 |
---|---|
論文名稱: |
台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 |
指導教授: | 洪泉湖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0 |
中文關鍵詞: | 客家運動 、新的客家人 、社會運動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13 下載:2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 文 摘 要
壹、研究結果
本論文以歷史詮釋性的角度探討一九八七年迄今的客家運動,本研究探討三個主題:一、客家運動出現的原因;二、客家運動的發展;三、客家運動的意義。
一、 家運動出現的原因有三:大環境的鬆動、語言政策的影響與新興社會運動的興起。
二、 客家運動的發展:本文探討的客家本土組織是以具改革性的客家團體為對象,擇以客家雜誌、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與寶島客家電台做個體分析。客家雜誌以文字勾勒族群圖像和探討客家議題,臺灣客協和客家電台則以實踐行動來展現客家意識。
三、 客家運動出現的意義:使客家族群重現與邁向多元文化的社會。從深化的層面視之,客家運動所代表的意義,可供社會公眾集體學習的良善法則與族群彼此交融的和諧空間。
貳、主要研究發現
ㄧ、客家族群目前最大的問題:
(一)客家文化的弱勢:特別呈現在語言的使用上。
(二)眾多的客家人為孤立的個體:除了傳統客家聚集地,大多數的客家人為孤立的個體,彼此缺乏聯繫,阻絕了客家活力。
二、客家運動的訴求都要求國家力量介入
客家文化的弱勢地位源於資源匱乏、眾多的孤立個體無法形成族群的溝通網路,此非賴政府無以自行克服障礙。
三、運動的訴求從早期著重於客語的保存,日後擴大為客家文化的復振
近年來為突破社會大眾對客家運動只停留在「爭取客語發言權」的理解上,從客家藝術的提倡至義民大學與客家園區設立的構想,顯示訴求已著重族群文化的全面復興。
四、積極性的客家團體相繼成立,推動異質的運動目標。
從客家雜誌、臺灣客協到客家電台,直至目前尚在籌組的臺灣客家教授協會,客家運動持續在繁多的階段性目標下進行,執行的方式都因行動者實踐理念差異而產生頗大的出入。
五、新的客家人出現
經由多年的客家運動後,客家人的客家意識逐漸強化,客家社會有了清晰的自我意識_客家權利意識和行動意識,新的客家人使客家的主體性逐漸確立。
六、未來客家菁英推動客家運動可能走二種路線:一是直接參政;二是菁英份子直接回到原鄉,凝聚族群共識。
第一種路線的客家菁英,以族群意識做為個人的政治資源,是一種無法避免的現象,事實上兩者間並無衝突。
第二種路線認為回到客家社區,從事客家文史工作,宣傳運動理念,自己所創造、詮釋的客家文化,才具有主動性和實踐力,不致於變成疏離群眾的菁英。
參考書目
壹、 中文部份
王作榮(1978) <<我們如何創造了經濟奇蹟>>。台北:時報文化。
王甫昌(1998) <光復後台灣族群意識的形成>,<<台灣族群社會變遷研討會>>,台灣省政府文化處主辦。台灣台北。
(1990) <族群動員與台灣反對運動之支持與轉移…由一九八九年立委選舉結果談起>,<<中國論壇>>,360:46。
(1996) <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_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175-176。
王雲五(1981) <<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十冊:人類學>>。台北:商務印書館。
尹仲容(1960) <<我對台灣經濟的看法>>。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白秀雄、陳國鈞(1981) <<中外社會運動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田弘茂(1989) <<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
李豐楙(1994) <台灣中部的『客仔師』與客家社會—一種社會變遷中信仰習俗的起伏與消失>,<<客家文化研討會>>,行政院文建會主辦。台灣苗栗。
李永熾(1995) <客家人與台灣政治>,載於江文瑜編:<<人文社會主動出擊>>。台北:前衛。
李筱峰(1987) <<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
汪彝定(1991) <<走過關鍵年代_汪彝定回憶錄>>。台北:商周文化。
吳乃德(1994) <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載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
何容(1950) <本省的國語運動>, <<教育輔導月刊>>,1(1):30。
何聖芬(1987) <我的鄉愁․我的愛—林懷民專訪>,
<<幼獅月刊>>,410:8_12。
何新興(1991) <客家運動的反思_兼談客家雜誌>,
<<客家風雲>>,13:64。
雨青(1996) <<客家人尋根>>。台北:武陵。
林嘉誠(1992) <<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台北:黎明。
林瑞穗(1990)<集體行為與社會運動>,載於詹火生等編:<<社會學(下)>>。台北:空大。
林惺嶽(1991) <<台灣美術風雲四十年>>。台北:自立。
林鐘雄(1988) <<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
邱榮舉(1994) <論臺灣客家文化運動>,載於戴興明等編:<<客家文化論叢>>。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1995) <光復後臺灣的社會運動>,載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近代史(社會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9)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載於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
洪泉湖(1998) <多元文化教育與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128。
洪惟仁(1992) <<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
洪炎秋(1964) <<廢人廢話>>。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范振乾(1999) <客家人的聲音滄桑史(二)>,<<客家雜誌>>,112:61。
(1999) <客家人的聲音滄桑史(四)>,<<客家雜誌>>,114:63-65。
涂春景(1994) <臺灣客家期刊的過去與未來>,載於戴興明等編:<<客家文化論叢>>。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夏金英(1995) <<台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_198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正光(1991a) <<徘徊在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
(1991b) <一個研究典範的形成與變遷:陳紹馨「中國社會文化的實驗室—台灣」一文的重探>,<<中國社會學刊>>,15:29_43。
(1994) <台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客家文化研討會>>,行政院文建會主辦。台灣苗栗。
徐漢昌(1990) <社會國語文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專刊>>,15:5。
施正鋒(1997) <<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黃宣範(1994) <<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_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葉石濤(1987) <<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
翁望回(譯)(1986) <台灣的躍昇:體系、國家,及其在世界經濟中的移動>,載於丁庭宇、馬康莊編(Richerd E. Barrett & Martin King Whyte著):<<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台北:巨流。
陳運棟 (1988) <<客家人>>。台北:東門。
(1992) <<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台原。
陳美如(1996)<<台灣光復後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如(1995) <<歷史迷霧中的族群>>。台北:前衛。
陳德禹(1999) <研究方法(三):社會科學領域>,載於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
陳康宏(1998) <「一二二八還我母語運動」之回顧>,<<客家雜誌>>,102:16。
陳枝烈(1997) <<臺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國(1990) <台灣社會變遷與倫理重建>,<<中國論壇>>,344:79。
黃子堯(1993) <再創客家運動的宏圖_臺灣客協二週年的展望>,<<客家雜誌>>,33:42-43。
莊明貞(1993) <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與實施>,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張茂桂(1991) <<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張博宇(1974) <<台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台北:商務。
張俊龍(1994) <<客家人的政治態度與政治行為>>。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正亮(1988) <<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_88)>>。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雪姬(1991) <台灣光復初期的語言問題>,<<思與言>>,29(2):167、175。
彭懷恩(1988) <<台灣政治變遷40年>>。台北:自立。
彭瑞金(1995) <當客家不再客家_當代客家運動的反省>,載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台灣客家人新論>>。台北:臺原。
葛永光(1991) <<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台北:正中。
楊長鎮(1991) <社會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分意識之甦醒>,載於徐正光主編:<<徘徊在族群與現實之間_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
(1993) <對「重建臺灣人性的多族群社會」之我見>,<<客家雜誌>>,43:16。
楊國樞(1987) <自力救濟與社會運動何其多>,載於立法院圖書館編:<<請願與自立救濟>>。台北:立法院圖書館。
(1996) <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研討會總結報告>,載於徐正光、宋文里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楊聰榮(1992) <<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輝(1991) <<社會學>>。台北:三民。
劉幼俐(1998) <客家族群對廣電媒體之使用與滿足調查與評估>,<<客家雜誌>>,94:14-20。
劉禹民(1983)<台語與政見發表會>,<<八十年代
>>,6(1):240。
蕭高彥(1996) <<多元文化與承認政治論:一個政治哲學的分析>>。台北:中研院。
蕭全政(1990) <<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國策中心。
蕭新煌(1986) <當代知識份子的「鄉土意識」—社會學的考察>,<<中國論壇>>,265:56-67
(1989) <<社會力─台灣向前看>>。台北:自立。
(1996) <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載於徐正光、宋文里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謝麗君(1997) <<戰後台灣語言政策之政治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宗立(1994) <一二二八還我母語運動之回顧>,載於戴興明等編:<<客家文化論叢>>。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鍾肇政(1991) <我們不是隱藏人>。<<中國時報>>,3月15日。
羅香林(1950) <<客家源流考>>。香港崇正總會三十週年紀念特刊集。
(1975) <<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崇文。
龐建國(1995) <集體行為與社會運動>,載於詹火生等著:<<社會學概論>>。台北:匯華。
蘇裕玲(1995) <<族群社區與族群書寫─當代台灣客家意識展現的兩個面向>>。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蘅(1993) <語言(國/方)政策形態>,載於鄭瑞成等合著:<<解構廣電媒體_建立廣電新秩序>>。台北:澄社。
貳、英文部份
Barth,Fredrik(1969). Ethnic Group and Boundaries.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
Easman,M.J.(1994). Ethnic Politics.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Jekins,C. J.(1983).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 and the Study of Social Movement.In Ralph Turner and James Short(ed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9:527_542.
Jekins,C. J.& Perrow, C. (1977).Insurgency of the Powerles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2(1):266.
Marx,G.T.& McAdam,D.(1994).Collective Behavior and Social Movements. Chicago:Prentice_Hall Press .
McAdam,D.(1982).Political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1930-1970.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cCarthy,J.&Zald,M.(1977).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a Partial Theor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2:12-15.
McKay,James & Frank, Lewins(1978).”Ethnicity and the Ethnic Group: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Reformulation.” Ethnicand Racial Studies,4:42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