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建壹 Huang, Jian-Yi |
---|---|
論文名稱: |
同步視訊應用於大班教學對學生學習投入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 A Research on the Related Factors about Learning Engagement in Synchronous Video Teaching |
指導教授: |
李景峰
Li, Jeen-Fong |
口試委員: | 張仁家 郭金國 李景峰 |
口試日期: | 2020/07/15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2 |
中文關鍵詞: | 學習動機 、學習態度 、認知負荷 、學習滿意度 、學習投入 、同步視訊教學 |
英文關鍵詞: |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attitude, cognitive load, learning satisfaction, learning engagement, synchronous video teaching |
研究方法: | 調查研究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01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8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王如意(2015)。淡江大學碩士班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王俊喬(2004)。職校學生數學課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南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柏竣(2013)。運用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郁雯(2013)。兒童電子書之互動性於學習動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王晴雯(2013)。臺北市公立高中視覺障礙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誼綸(2019)。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業界專家協同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王藝玲(2019)。扯鈴結合表演藝術課程對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五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市。
王麒鈞(2015)。向上比較對學業學習動機的影響:以自我慈悲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心理取向。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池進通、李鴻文、劉慶湘、許志賢(2007)。員工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5(1),58 -76。
吳佩芸(2013)。幻境與教學代理人融入模擬式遊戲之設計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效、認知負荷與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吳宗翰(2019)。數學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私立K 高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吳武典(1971)。從心理動力學觀點談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教育文摘,615,5-11。
吳武典(1985)。青少年問題與對策。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吳悅如(2009)。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的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尌之影響-以宜蘭地區六年級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吳淑甄(2016)。澎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靜吉、程炳林(1992)。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39,59-78。
吳靜吉、葉玉珠(2010)。創意發展組織因素量表之編製:以科技產業為例。應用心理研究,15,225-247。
吳謝妙芬(2015)。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人體彩繪職業訓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宋曜廷(2000)。先前知識文章結構和多媒體呈現對文章學習的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立彬、曾世綺(2010)。多媒體中的提示信號與反思之使用對學習物理概念的影響。教學科技與媒體,93,2-16。
李咏吟(主編)(2001)。學習輔導。臺北:心理。
李美枝(1994)。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大洋。
汪慶珍(2017)。即時回饋系統教學對教學互動、學習投入、自我效能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汪慶珍(2017)。即時回饋系統教學對教學互動、學習投入、自我效能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沈怡伶(2011)。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學補習現況、補習動機、數學態度與補習滿意度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沈俊毅(2007)。遠距教學與學習:遠距教育的基礎。臺北市:心理。
阮姿綾(2014)。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效能、智力內隱信念、課室目標結構與學習投入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周甘逢(2004)。品格與態度教學。載於林生傳(主編),教育心理學(143-170頁)。臺北市:五南。
周怡君(2014)。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專題導向學習中的心流經驗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周毓貞(2014)。國小六年級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英語自我效能與英語學習態度之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元媛(2015)。桌遊應用在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低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孟鏵(2015)。雲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重要他人數學態度、自我效能與學習投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俊彥(2013)。在臺歐洲學生華語學習動機與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邱連煌(2007)。成就動機:理論、研究、策略與應用。台北:文景書局。
邱儀甄(2012)。國中學生表演藝術課之學習態度、學習壓力與因應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邵瑞珍、皮連生(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姚佩吟、蔡順慈(2007)。數位典藏融入課程隨選系統設計之數位典藏融入課程隨選系統設計之探討。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2,12-17。
姚俊全(2011)。企業員工內外控人格取向、學習動機與其同步教學偏好之研究-以參與H補教業者英語同步教學課程之學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施翊祥(2020)。使用即時回饋系統輔助學習之學習投入及學習滿意度相關性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柯正峰(1989)。升大學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唐宇新(2019)。跨教室協同教學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新科技大學,新竹縣。
徐明芝(2015)。學習回饋形式與品質對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調整與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15,129-172。
翁義鑫(2015)。線上同步教學帶領技巧與教學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馬玉蘭(2007)。學習動機、學習投入與學習成果之關聯性--以EMBA在職專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要。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0)。教育心理學(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1)。張式心理學辭典(簡明版)。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2)。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汪榮才(1976)。洛氏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大聖。
張美珍(2013)。弱勢學生高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家瑜(2016)。程式設計課程中圖文教學策略對認知負荷與學業情緒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張家禎(2015)。以年級、性別探討國中生的學習投入情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43-146。
張偉豪(2011)。論文寫作-SEM不求人。臺北:鼎茂。
張健豪(2015)。探討多媒體影片註解對於學習成效及認知負荷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雅芳(2018)。國小導師創新教學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麗香(2018)。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成效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
粘振鴻(2018)。高職學生參與「技職攜手專題製作」課程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彰化某高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大學,臺中市。
莊孟軒(2015)。以同步多影像顯示擴增實境運用於潮汐教學對認知負荷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珮君(2013)。科學新聞融入問題本位學習對七年級學生生物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莊謙本(1986),NTSC•PAL •SECAM 三大彩色電視系統比較。工業職業教育,12(3),42-48。
許馨方(2010)。教師運用印象管理策略對學生學習滿意度、學習成效與親師滿意度之影響-以H國民小學數學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精華。
郭怡君(2018)。台南市國中生同儕關係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臺南市。
郭洛伶(2018)。國中生表演藝術課程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臺南市。
陳幼珍(2008)。技專校院化妝品相關科系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陳光亮、黃田奇(2017),屏東地區大專院校原住民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論壇,9(2),21-42頁。
陳妍榛(2017)。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到的環境因素、學業情緒、學習投入及學業成尌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李綢、郭妙雪(1998)。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陳怡君(2015)。探討合作學習與學習投入對小四學生學習面積與周長概念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彥儒(2015)。行動裝置搭載擴增實境App 的呈現方式對國小學童空間旋轉的學習成效、認知負荷與情境興趣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陳清檳、黃文喜、張文宗(2010)。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知覺之研究。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2,223-260。
陳嘉怡(2017)。遠距跨國華語文教學-電腦媒介溝通學習成效因素研究。華文世界,120,63-75。
陳德懷(2019年11月)。虛擬教室Virtual Classroom,VC。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1689/
彭國芳、謝翠娟、李易奇(2014)。數位補教之學習滿意度與持續學習意願之研究,資訊與管理科學,7(1),8-29。
彭楷鈞(2018)。基隆市職科生丙級技術士技能檢定訓練課程之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市。
曾冠雲(2012)。發展以動畫為主的月相盈虧課程並探討學生的空間能力對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士軒(2016)。企業員工外語學習認知負荷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黃安邦(1989)。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
黃竹君(2017)。英語村實體與視訊教學中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佳雯(2014)。大台北地區國中生人際衝突因應策略、學習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芳銘(2007)。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五版)。臺北:五南。
黃朝凱(2003)。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黃聖芳(2013)。以同步視訊遠距教學為主軸之跨文化華與口語教學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淑秦(2014)。科技大學餐旅群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
蓋淅生(1979)。教育經濟學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褚欣慧(2012)。擴增實境學習系統使用者的認知型態、學習動機與電腦態度對認知負荷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趙景松(2014)。高級職業學校電子科學生以數位學習教學學習成效、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投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劉政宏、張景媛、許鼎廷、張瓊文(2005)。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成分之分析及其對學習行為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2),173-196。
潘建宏(2014)。國小學童參與網路課輔活動之自我效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潘瑋婷(2016)。運用同步視訊會議軟體對提升泰籍學習者華語口語表達能力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潘詩婷(2002)。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大台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文玲、李姍穎(2015)。人格特質與學習動機對學習滿意度之影響性研究-以舞蹈課程學為例。正修通識教育學報,12,111-130。
蔡吉昌、危永中、吳佳純、曾科魁(2017)。團體動力與團體凝聚力對童軍教育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管理資訊計算,6,1-11。
蔡佳曄(2013)。國民小學學生知覺級任教師領導行為、學習態度與其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蔡昱維(2013)。高職餐飲科學生之學習投入、時間管理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蔣恩芬(2000)。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與學習方案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蔣曉蓮、薛詠紅、汪國成(2004)。自我效能研究進展。護理研究,18(5),763-765。
鄭昶暉(2013)。學習環教學模式對國小三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市。
鄭喬比(2013)。以ZMET分析Facebook輔助非同步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蕭鈺慈(2015)。生命意義體驗學習之學習動機、學習投入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生命衝擊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賴俊憲(2016)。探討高中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投入-以台北市立育成高中環境服務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香如(2004)。高屏地區後期中等教育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賴麗香(2013)。科技大學生對於會計課程學習成就感之研究。商管科技季刊,14(1),1-30。
謝文全(2012)。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政達(2013)。臺北市私立高職學生數學課班級氣氛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韓宜娟(2011)。陸生來台就學動機與生活適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魏麗敏、黃德祥(2001)。國中與高中學生家庭環境、學習投入狀況與自我調節學習及成就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63-118。
Adams, J. S. (1965). Toward and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422-436.
Arbaugh, J. B. (2000). How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student engagement affect learning in Internet-based MBA courses. Busine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63(4), 9-26.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NJ: Van Nostrand.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6(1), 74-94.
Bearden, W. O., Sharma, S., & Teel, J. E. (1982). Sample size effects on chi-square and other statistics used in evaluating causal model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 425-430.
Bentler, P. M. (1983). Some contributions to efficient statistics in structural models: Spec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moment structures. Psychometrika, 48(4), 493-517.
Boomsma, A. (1982). The robustness of LISREL against small sample sizes in factor analysis models. Systems Under Indirect Observation: Causality, Structure, Prediction, 149-173.
Breivik, E., & Olsson, U. H. (2001). Adding variables to improve fit: The effect of model size on fit assessment in LISREL. In R. Cudeck, du Toit Stephen, & D. Sörbom (Ed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Present and future. A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Karl Jöreskog (pp.169-194). Dag. Lincolnwood, IL: Scientific Software International.
Brophy, J. (1987). On motivating students. In D. Berliner & Rosenshine (Eds.), Talks to teacher.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Caffarella, R. S., & Caffarella, E. P. (1986). Self-directedness and learning contracts in adult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36(4),226-234.
Chang, H. S. (2018).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guage anxiety, attitudes toward the learning situation, and motivation: The case of Taiwanese University EFL Learners. Intergrams, 18(1), 1-36.
Chen, M. (2018). Effect of professional satisfaction on learning engagement in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preschool education: Mediating role of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Psychology, 9(08), 2250-2260.
Chen, Y. R., Lo, S. C., & Lin, H. C. (2019). Improving learning outcomes and course satisfaction of Nutrition Interns through game-based learning. J Med, 23(4), 245-247.
De Brabander, C. J., & Martens, R. L. (2018).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a unified model of task-specific motivation. Psychology, 9(04), 540-560.
Deci, E. 8: Ryan, R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NY: Plenum Press.
Deci, E. L. (1975). Intrinsic motivation. New York, NY: Academic.
Deci, E. L., Vallerand, R. J., Pelletier, L. G., & Ryan, R. M. (1991). Motivation and education: The self-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3-4), 325-346.
Diamantopoulos, A., Siguaw, J. A., & Siguaw, J. A. (2000). Introducing LISREL: A guide for the uninitiated.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s.
Doll, W. J., Xia, W., & Torkzadeh, G. (1994).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end-user computing satisfaction instrument. MIS Quarterly, 12(2), 259-274.
Elliott, K. M. (2002). Key determinants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Retention: Research, Theory & Practice, 4(3), 271-279.
Fornell, C., & Larcker, D. F. (198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Algebra and statistic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 328 - 388.
Fraering, M., & Minor, M. S. (2006). Sense of community: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US consumers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 24 (5), 284-306.
Hair, J. F. et al.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with reading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air, J. F., Anderson, R. E., Babin, B. J., & Black, W. C. (2010).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A global perspective (7th ed.). London, UK: Pearson Education.
Hair, J.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 New Jersey, NJ: Prentice-Hall.
Herzberg, F., Mausner, B., & Snyderman, B. B. (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Ji, Q., & Guo, X. (2019).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introduction course of E-commer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Creations". World Scientific Research Journal, 5(9), 34-37.
Jones,B. D. (2016). User guide for assessing the components of the MUSIC Model of Motivation. Retrieved May 20, 2017, from http://www.theMUSICmodel.com
Kelmen, H. C. (1961). Processes of opinion chang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5,57-75.
Koballa,T.R. (1998).Attitude and related concepts in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72(2),115-126.
Lewin, K. (1936). Principle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 New York, NY: Mcgraw-Hill.
Mulaik, S. A., James, L. R., Altine, J. V., Bennett, N., Lind, S., & Stilwell, C. D. (1989). Evaluation of goodness-of-fit indices f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5(3), 430-445.
Pardino, A., Gleyzer, I., Javed, I., Reid-Hector, J., & Heuer, A. (2018). The best pedagogical practices in Graduate Online Learning: A systematic review. Creative Education, 9(07), 1123-1144.
Pintrich, P. R., Smith, D. A., & W. J. Mckeachie (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Ann Arbor, MI: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echnical Report 91-B-004. Stipek, D. J. (1998). Motivation to Lear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Pintrich, P. R., Smith, D. A., Garcia, T., & McKeachie, W. J. (1993). Reliability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53(3), 801-813.
Rosenberg, M. J., & Hovland, C. I. (1960).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components of attitudes. In C. I. Hovland & M. J. Rosenberg (Eds.), Attitude organization and change: Analysis of consistency among attitude components (pp. 1-14).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Rosenzweig, S. (1944). Converging approaches to personality: Murray, Allport, Lewin. Psychological Review, 51(4),248-256.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 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1), 54-67.
Satisfaction, E. (1991).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32.
Sinclaire, J. K. (2011). 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online learning: Lessons from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11, 1-18.
Skinner, B. F. (1950). Are theories of learning necessary. Psychological Review, 57(4), 193.
Spreckelmeyer, K.F., Domer, D.E. & Carswell, J.W. (1985). Measuring curricular orientation i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Research, 2, 99-114.
Sweller, J., van Merrienboer, J. J. G., & Paas, F. G. (1998). 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0(3), 251-297.
Towel, M. (1982). Learning how to be a student when you have a learning disability.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y, 15, 90-93.
Ullman, J. B. (200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B. G. Tabachnick and L. S. Fidell (2001),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4th ed., pp.653-771).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Weiner, B. (1985).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2(4), 548.
Wierwille, W. W., & Eggemeier, F. T. (1993). Recommendations for mental work load measurement in a test and evaluation environment. Human Factors: The Journal of the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 35(2), 26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