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莊志忠 Juang, Jyh-Jong |
---|---|
論文名稱: |
劇情短片《替身》創作理念與製作說明 The Creation and Production of the Short film “The Understudy” |
指導教授: |
劉立行
Liu, Li-Hsing |
口試委員: |
黃玉珊
Huang, Yu-Shan 吳麗雪 Wu, Li-Hsueh 劉立行 Liu, Li-Hsing |
口試日期: | 2023/07/01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圖文傳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6 |
中文關鍵詞: | 冒牌者症候群 、替身 、超現實主義電影 、iPhone電影級模式 |
英文關鍵詞: | Impostor Syndrome, Understudy, Surrealist Cinema, iPhone Cinematic mode |
研究方法: | 內容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259 |
論文種類: | 代替論文:作品連同書面報告(藝術類) |
相關次數: | 點閱:74 下載: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替身》講述了一個夢想成為繪本作家的小芭,她暗暗地逃離了自己的生日 派對後,在候車亭偶遇一位自稱具有通靈能力的長者。這位長者依照神明指示為 小芭進行了一場替身法事。隨後,小芭像是被帶進了一個不斷遇見自己的輪迴之 中。 在追尋和自我對話的過程中, 小芭漸漸明白自己可能也只是在夢想中的存 在, 並非真實的自我。每當自己的夢想一次次地破滅,都必須面對是否回歸現實 的抉擇。讓自己疑問的是,所謂的現實,就是真正的自己嗎? 現實,會不會只是 另一個夢想中的自我而已?
本片使用 iPhone 電影級模式拍攝,試圖透過後設主義的手法,借鑒自己的過 去創意和回憶,探索現實和夢想之間迷離而壓抑的界限。以超現實主義的敘事方 式,呈現一個以冒牌者為母題的故事。通過詭異的自言自語、荒謬的自我對話和 斷斷續續的劇情,呈現了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的孤獨、混亂、壓抑的心境。創作 者試圖透過後設主義的手法,借鑒自己的過去創想和記憶,探索現實、夢想和自 己之間迷離而壓抑的界限。影片完成後進行公開放映和映後座談,整理觀眾的回 饋及提問,進行自我檢討並作出結論,作為自己及其他短片創作者參考。
"The Understudy" tells the story of Barth, a young woman who dreams of becoming a children's book author. She quietly escapes from her own birthday party and encounters an elderly person at a bus stop, claiming to possess clairvoyant abilities. Following the deity's instructions, the elderly person performs a ritual to create a doppelganger for Barth. Subsequently, Barth seems to be trapped in a cycle of encountering herself repeatedly. Throughout her quest and self-dialogue, Barth gradually comes to realize that she might only exist in dreams and is not her true self. Each time her dreams shatter, she is faced with the choice of returning to reality. This raises the question, is reality the true self? Or is reality merely another self within a dream?
The film was shot using iPhone Cinematic mode, attempting to explore the blurry and oppressive boundaries between reality and dreams by employing metafictional techniques and drawing from the creator's past creative ideas and memories. It adopts a narrative style inspired by surrealism and presents a story centered around imposters. Through eerie soliloquies, absurd self-dialogues, and fragmented storytelling, the film portrays the creator's feelings of loneliness, confusion, and suppression during the creative process. The creator seeks to explore the enigmatic and stifling boundaries between reality, dreams, and self by utilizing metafictional techniques and drawing from their past creative ideas and memorie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film, there will be public screenings and post-screening discussions to gather audience feedback and questions, conduct self-reflection, and draw conclusions to serve as guidance for the creator and other short film creators.
許麗玲(1922)。台灣民間信仰中補春運儀式—以北部正一派道士所行的法事儀式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13期,頁95-129。
邱坤良(2010)道士、科儀與戲劇—以雷晉塔《太上正壹赦水禁壇玄科》為中心。戲劇學刊,第11期,頁23-127。
游淑瑜、蔡瑋芸(2019):心理劇中「替身經驗」現象的探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4。
賴美言(2011)。透過面具創作與榮格理論對話—藝術治療工作者的自我療癒經驗分享。諮商與輔導,第311期,頁11-15。
朱靜美(2013)戲中戲、影中影:艾爾・帕西諾的《尋找理查》後設莎片實驗。戲劇研究,第12期,頁165-194。
林慧婷(2004)記憶、想像與歷史的疊印:電影《好男好女》的真實與虛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王林(2001)。論童話故事的奇幻美。兒童文學學刊,第六期,頁108-123。
蔡明源(2016)。借來的人生:林滿秋《替身》中的認同衝突與性別框架。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209期,頁10-12。
劉立行(2017)。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臺北:五南出版。
吳宗璘(譯)(2007)。導演思維(作者:肯·丹席格爾)。臺北:城邦文化。
劉慧萍等(譯)(2006)。夢一場弗洛伊德(作者:克利斯菲德·圖戈爾)。臺北:商周出版。
許琬翔(譯)(2014)。開啟創作自信之旅:走在創作路上難免害怕,只有不放棄的人才能不斷成長(作者:大衛·背爾斯&泰德·奧蘭德)。臺北:遠流出版。
陳松筠(譯)(2019)。冒牌者症候群:面對肯定、讚賞與幸福,為什麼總是覺得「我不配」?(作者:潔薩米·希伯德)。臺北:商周出版。
黃政淵(譯)(2020)。鏡頭的語言:情緒、象徵、潛文本,電影影像的56種敘事能力(作者:古斯塔夫·莫卡杜)。新北市:大家/遠足文化。
楊智捷(譯)(2012)。鏡頭之後:電影攝影的張力、敘事與創意(作者:古斯塔夫·莫卡杜)。新北市:大家/遠足文化。
李志堅(譯)(2021)。角色人物內心戲攻略。臺北:原點出版。
劉立行(2009)。國家電影制度:政治、經濟、文化、產業之理論與實務。臺北:正中書局。
周惠玲(1997)。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作者:保羅·柯爾賀)。臺北:時報文化。
橙花(2017)。周星馳。臺北市:海鴿文化。
王向遠(譯)(2018)。日本美學.2:幽玄-薄明之森(作者:大西克禮作)。新北市:不二家/遠足文化。
李漢廷(譯)(2015)。超思考(作者:北野武)。臺北市:時報文化。
焦雄屏(2018)。映像台灣。臺北市:蓋亞文化。
《安達魯之犬》(Un Chien Andalou)1929,路易斯·布紐爾導演。
《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 1957,英格瑪柏格曼導演。
《阿基里斯與烏龜》(Achilles and the Tortoise)2009,北野武導演。
《盜貼人生》(The Double) 2014,理查·艾尤德導演。
《雙面危敵》(Enemy)2014,丹尼維勒納夫。
《絕命迴圈》(Loop) 2016,伊斯提馬德拉茲導演。
《清晨天空無限藍》(Blue Hour)2019,箱田優子導演。
《聖地X》(The Cursed Sanctuary X)2022,入江悠導演。
《瘋人院》(Unsane)2018, 史蒂芬索德柏導演。
https://medium.com/sorawu/都市怪談-遇到另外一個自己-代表你快要死了-b432d8f6ba4f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25432#_ftn3 拖人下水的是什麼?文獻中的水鬼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