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喬雯 |
---|---|
論文名稱: |
以資訊視覺化導向看虛擬物件在電視媒體運用之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Objects in TV with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Orientation |
指導教授: | 趙寧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6 |
中文關鍵詞: | 資訊視覺化 、虛擬物件 、資訊圖像 |
英文關鍵詞: |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Virtual objects, Infographic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54 下載:2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電視製作技術也隨之汰換更新,虛擬物件之製作能力及品質亦隨著技術進步而增強。相較於其他大眾媒體,電視媒體對大眾之影響較其他媒體更為深切,而不論是平面或電子媒體,其發展似乎都朝向視覺化導向走去,在現代社會的虛擬化潮流裡,本研究主要以質化研究之深度訪談法,以及量化研究之內容分析法,針對台灣電視媒體中,虛擬物件的現況做一探討,更進一步地,以資訊視覺化導向來分析虛擬物件之運用情況。
透過沉度訪談法及內容分析法,瞭解到目前台灣電視媒體常運用到的虛擬物件有:跑馬、字卡、CG動畫及虛擬場景,各個虛擬物件之運用時機有不同之處。而共同之功能為吸引閱聽人注意、輔助傳達資訊、增加美觀與影響節目風格。虛擬物件之產生,按節目製作流程可分為兩種:前製時期完成、後製時期完成。最後,研究發現其實所有虛擬物件皆具有將資訊視覺化之能力,而非僅僅是裝飾美化之用。
With the rapid advance of modern technology, th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television program production also increase at the same time. In contrast with other mass media, the television has a greater and deeper effect on people. No matter the print media or the electric media, the development of all media seems to tend to visualiz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visualization. The research adopted in-depth interviews and content analysis as method of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irtual objects in televis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objects with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orientation.
Through the methods of in-depth interviews and content analysis, there are some virtual objects used constantly, like horse race, word card, CG animation and virtual set. Each one of those television virtual objects are used in different time. The same capability of those television virtual objects are :(1).to attract people’s attention;(2).to communicate information assistantly;(3).to make television more artistic and effect television program style. The production of television virtual object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completed in pre-production or in post-production. Finally, we can find that all of the television virtual objects actually have the ability of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no only for decoration.
一、中文文獻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證實。台北:幼獅。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市:洪葉文化。
王正豪(2003):從搜索引擎看網路分散運算。HopeNet科技月刊,2003廿12
月號。
王泰俐(2004):電視新聞節目「感官主義」之初探研究。新聞學研究,2004年
10月,No.81,頁1-41。
王傳宏(2001):3D模擬與電視科技之結合與展望。台北,變遷中的傳播與文
化--兩岸學術研討會。
文崇一(1989):調查訪談法。收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邊社會及
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市:東華書局。
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2004年8月20日發布):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
望。
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1749&ctNode=497
李芳甄(2002):虛擬攝影棚在台灣電視節目製作之發展與應用。台灣師範大學
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李佩芬(2001):在科技洪流中漫舞的電視新聞。廣電人,2001年9月,
No.81,頁50-54。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市:時英出版社。
李雅倫(1995):電腦化對報業的影響--壹個報紙的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
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成為、祁頌平(1996):靈境漫話--虛擬技術演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林義男、陳淳文(1989):內容分析法導論。台北市:巨流圖書。
胡曉庭(1997):有線電視綜合性頻道對無線電視在節目策略上之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鉅昌(1986):電視傳播。台北市:華視出版社。
徐鉅昌(2001):電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亞太圖書。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奚聖林(2005年6月):數位時代對新聞產製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
播研究所主辦之演講內容。
梁朝雲(2003):資訊圖像。載於張霄亭(總校閱),視覺傳播(第十章)。台北
市:雙葉書廊。
張勤(1983):電視新聞。台北市:三民書局。
陳芸芸(2004):視覺文化導論。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
陳銘華(2004):電視新聞鏡面設計對於新聞產製流程的影響以及現況分析之初
探。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毓麒(2001):電視新聞影音結構與閱聽人理解。廣播與電視,第十七期,頁
2-12。
黃振家、宗靜萍、林妙容、吳蕙芬、張書翎、錢俊豪譯(2004):大眾媒體研究
導論。台北市:學富文化。
黃雯立(2003):2004年6~8月季收視分析。廣電人季刊,第七期,頁2-12。
黃郅鈞(2003):數位編織--虛擬環境中資訊視覺化探討。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楊孝濚(1990):資料的分析與解釋。收收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
邊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市:東華書局。
趙寧、邵正宏、李芳甄、賴雅芹、陳怡君(2002):媒體中心--創新與經營。台
北市:五南圖書。
熊移山(2002):電視新聞攝影--從新聞現場談攝影。台北市:五南。
鄭貞銘、林東泰、鍾蔚文(1988)編著:新聞與傳播。台北縣蘆洲市:空中大
學。
劉立行、沈文英(2001):視覺傳播。台北縣蘆洲市:空中大學。
蔡念中、劉立行、陳清河編著(1996):電視節目製作。台北市:五南。
謝清俊(1996):談資訊的定義與性質。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學術研討會之引言
報告,1996年12月20日。
鐘倫納(1993):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大紀元(2004年3月16日)石怡潔:早就想回頭!
http://www.dajiyuan.con/b5/4/3/16/n485886.htm
中天電視網-新聞台(2004年3月17日)中天新聞台亮出秘密武器「大選影展」
正式開跑。
http://www.ctitv.com.tw/new/news/anchor_news03.html
東森新聞報(2004年3月20日)東森虛擬攝影棚 生動3D畫面效果 豐富選情戰
報。http://www.ettoday.com/2004/12/07/340-1724136.htm
蘋果日報圖解辭典(2004年8月8日)室內也會遭雷擊。
http://forum.appledaily.com.tw/PicDictionary/index.cfm
二、英文文獻
Ahlberg,C.&Wistrand,E.(1995).IVEE:A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 Exploration, in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1995,pp 66-73.
Card,S.K.& Mackinlay,J.(1997).The Structure of the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 Space, in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1997,pp 92-99.
Frederick,W.(1992).The New Communication.Belmont,
CA:Wadsworth Publish Company.
Holsti,O.r.(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and
humanitites. Reading, Mass.:Addison-Wesley Pub.Co.
Kerlinger,F.N.(1986).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3rd.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Laster,P.M.(1995).Visual communication: imagers with
messages/3E.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 Company.
Mirzoeff,N(1999).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New York:Routledge.
Morgn, J.& Weltin,P.(1986).See What I Mean: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ommunication.New York:Edward Arnold.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MarketTrac(2005).NYSE 3D Floor.
http://marketrac.nyse.com/mt/indexFullIntro.html
Rubin,A.&Babbie,E.(1997).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ork,3rd. Pacific Grove:Brooks/Cole Pub.Co.
Walizer,M.H.&Wienir,P.L.(1978).Research methods and
analysis: searching for relationships. New
York:Harper&Row.
Walker,R.(1985).Applied qualitative research.
Vt.,U.S.A.:Gower Pub.Co.
Weber,R.P.(1990).Basic content analysis,2rd.CA:Sage.
Wimmer,R.D.&Dominick,J.R.(2000).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ation.
Wise,J.A.,Pennock,T.K.,Lantrip,D.,Pottier,M.,Schur,A.&Crow,V.(1995).Visualizing the Non-Visual:Spatial analysis and interaction with information from text documents,in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1995,pp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