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關啓匡
KWAN, KAI HONG
論文名稱: 熊十力政治思想論——以「原儒」體系作爲核心
The Political Thoughts of Xiong shili : Based on the Theory of "Yuan Ru"
指導教授: 林安梧
Lin, An-Wu
陳廖安
Chen, Liao-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4
中文關鍵詞: 熊十力政治思想原儒體用哲學當代新儒學中國哲學内聖外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88下載:1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碩士論文的題目是《熊十力政治思想論——以「原儒」體系作爲核心》。除了緒論和結論,本論文的内容共有五個章節。

    本論文〈第二章〉,首見《原儒》的體系,實包通熊十力内聖、外王的觀點,所謂政治思想,就是由其内聖、外王之論述,考察而來。其「原儒」體系,即是以自家所體認的一套孔學、易學爲核心,來作爲義理抉擇的尺度。凡諸子思想中,能夠發揚現、當代民主與科學等現代性價值的部分,熊氏皆以經典中的孤證,乃至全憑推論之心證,來推定其原出儒家正宗思想,反之皆批判爲別出支流。諸子中,墨、名、農家,熊氏各有褒貶分判,惟以先秦道家爲儒家最大之競爭對象,由老子思想而輾轉啓發的法術家韓非子,更是其嚴厲批判之對象。

    〈第三章〉,交待了在熊氏的批判之下,儒、道之間的根本分殊,就是在本體論、存有學的部分。儒家所堅持強調的人之實踐的道德主體性,恰好就是道家所要放開的。熊十力主張「攝體歸用」,自然無法容忍道家背道而馳的「攝用歸體」。在原典的文本上,熊氏抓緊抨擊的是先秦道家「主之以太一」的觀點,而此觀點中,那種「攝用歸體」的收攝之勢全然落實到現實政治上,就是韓非子最終以「法術」爲要,所導出的帝王專制的政治思想之進路。

    〈第四章〉,以《韓非子評論》作爲核心文本,繼續探討熊十力對於韓非法術之學的批判。其中,尤其是術的思想,熊氏深惡其所導出的專制帝王之殘酷治術。在其批判中,熊氏辨清了術與道,内在的關聯性,而指出一種修復「術」論之可能進路,將此治道之工具,導囘儒家的正途。

    〈第五章〉,以《乾坤衍》爲文本對象,釐清「乾變坤化」、「大化流行」和「含藏」等重要的本體論之概念。再推論出其宇宙論成立之可能,以顯示出其「本體宇宙論」,所展現的一種演化於時空歷程中的人之道德的實踐動能(三才之道),以作爲熊氏政治思想得以成立的内在因素。

    〈第六章〉,在展現了「人之道德的實踐動能」之内在因素以後,進一步說明熊十力政治思想「具體實踐之向度」,即是指出均、聯與平,如何關聯成一種可能的政治實踐理論。讓「三才之道」得以具體實踐出來,使得人挺立其實踐的道德主體性,以參贊天地之化育,帶領人類臻入美善的和合境界。
    綜合此五章之論述,可以窺見熊十力政治思想的規模梗概,回到其著作書寫的中國近代之歷史進程。本文相信,熊氏的内聖外王之新論,實有意將傳統儒家經學,經過其批判性的轉化以後,於新中國成立初期,成爲立國之新經學體系。當然,歷史給出了清楚的囘拒,而對於未來,此「原儒」之政治思想體系,到底還會有一種怎樣的可能,衆人皆拭目以待。

    第一章 緒論 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01 第二節 相關文獻之探討 00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思考 015 第二章 熊十力「原儒」體系大略與其成立之可能 021 第一節 《原儒•原學統》義理詮釋 021 第二節 《原儒•原外王》義理詮釋 024 第三節《原儒•原内聖》義理詮釋 030 第四節 「原儒」體系視野下的墨、農、名、法家 035 第五節 「原儒」體系成立之可能 040 第六節 小結 043 第三章 熊十力對先秦道家的詮釋與批判 045 第一節 儒、道根本價值性之比較 045 第二節 詮釋先秦道家「主之以太一」觀念的基礎 049 第三節 批判先秦道家「主之以太一」的觀念 052 第四節 由批判道家轉出儒家「大化流行」之勝義 055 第五節 沖決羅網與人之道德主體性 060 第六節 治療「道的錯置」的政治現實之意涵 064 第七節 批判道家以建構儒家本體論與政治思想的進路 067 第八節 小結 072 第四章 熊十力對韓非「術」論的詮釋與批判 073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073 第二節 韓非是法術家與「術」的重要性 075 第三節 熊十力對韓非之術的詮釋 079 第四節 熊十力對韓非之術的批判 086 第五節 熊十力對於「術」之觀念的肯定和韓非處境的同情 094 第六節 小結 099 第五章 熊十力政治思想的内在依據 101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101 第二節 「一元實體」與「含藏乾坤」的理論 103 第三節 乾變坤化的向度即是「含藏」的生命與心靈之顯發 111 第四節「乾道的生命與心靈」之主導性 117 第五節 小結 120 第六章 熊十力政治思想的具體實踐 123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123 第二節 以「革命」作爲詮釋核心的經學 132 第三節 以「革命」作爲實踐歷程的内涵 142 第四節 以「革命」作爲終極目標的導向 154 第五節 小結 160 第七章 結論 163 參考書目 171

    壹、古籍部分(依四部排列)

    一、 經部
    〔周〕卜子夏:《子夏易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魏〕王弼等:《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晉〕杜預:《春秋釋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明〕胡廣:《禮記大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二、 史部
    〔漢〕司馬遷著,〔日本〕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三、 子部
    〔周〕列禦寇:《列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周〕老 聃:《老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周〕管 仲:《管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周〕孫 武:《孫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周〕荀 況:《荀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周〕韓 非:《韓非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周〕莊 周:《莊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周〕墨 翟:《墨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漢〕劉 安:《淮南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5年。

    貳、 今人學術論著

    一、 熊十力著作
    熊十力:《心書》,收入蕭萐父主編:《熊十力全集》第一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熊十力:《尊聞錄》,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3年。
    熊十力:《新唯識論》,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熊十力:《十力語要》,臺北:明文書局,1989年。
    熊十力:《中國歷史講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
    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熊十力:《十力語要》,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熊十力:《十力語要初續》,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熊十力:《與友人論張江陵》,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熊十力:《論六經》,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熊十力:《原儒》,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熊十力:《體用論》,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熊十力:《明心篇》,臺北: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
    熊十力:《乾坤衍》,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
    熊十力:《存齋隨筆》,臺北:鵝湖出版社,1993年。
    熊十力著,蕭萐父主編:《熊十力全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熊十力著,劉海濱編:《熊十力論學書札》,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熊十力著,王守常編校:《中國現代學術經典-熊十力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熊十力等撰,林安梧輯:《現代儒佛之爭》臺北:明文書局,1990年。
    熊十力著,高瑞泉選編:《返本開新-熊十力文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

    二、熊十力研究專書及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1、研究專書
    丁為祥:《熊十力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宋志明:《熊十力評傳》,南昌:江西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
    李清良:《熊十力陳寅恪錢鍾書闡釋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李霜青:《熊十力》,收入王壽南總編輯:《中國歷代思想家》第十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林安梧:《存有.意識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島田虔次著,徐水生譯:《熊十力與新儒家哲學》,臺北:明文書局,1992年。
    郭美華:《熊十力本體論哲學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年。
    郭齊勇:《天地間一個讀書人-熊十力傳》,臺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
    郭齊勇:《熊十力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郭齊勇:《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郭齊勇:《天地間一個讀書人——熊十力傳》,臺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
    郭齊勇主編:《玄圃論學續集-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郭齊勇:《熊十力學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郭齊勇主編:《玄圃論學續集——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莊永清:《熊十力平章漢宋研究-以《易》為例》,臺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張光成:《中國現代哲學的創生原點——熊十力體用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張慶熊:《熊十力的新唯識論與胡塞爾的現象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梁漱溟:《憶熊十力先生——附勉仁齋讀書錄》,臺北:明文書局,1989年。年。
    景海峰:《熊十力》,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楊國榮:《王學通論-王陽明到熊十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蔡仁厚:《熊十力先生學行年表》,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劉小楓:《共和與經綸——熊十力《論六經》《正韓》辨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12年。
    蕭萐父編:《玄圃論學集——熊十力生平與學術》,北京:三聯書店,1990年。
    顏炳罡:《慧命相續——熊十力》,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1998年。
    鄭家棟:《本體與方法——從熊十力到牟宗三》,遼寧:遼寧出版社,1997年。

    2、博士論文:
    毛文鳳:《近代儒家終極關懷研究——從康有爲到熊十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林安梧:《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林世榮:《熊十力春秋外王學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林家虎:《熊十力歷史哲學思想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郭齊勇:《熊十力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郭美華:《熊十力本體論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郭麗娟:《熊十力「乾元」易學思想探析》,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張光成:《中國現代哲學的創生原點——熊十力體用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0年。
    廖崇斐:《熊十力經學思想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劉連朋:《在佛學與哲學之間——熊十力與牟宗三哲學方法論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3、碩士論文:
    丁金順:《《新唯識論》的根本精神》,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王汝華:《熊十力易學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宋鐘瑞:《熊十力心學體系研究》,首爾:韓國成均館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
    林世榮:《熊十力〈新唯識論〉研究——以〈新唯識論〉所引發的儒佛之爭爲進路的探討》,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林 丹:《熊十力「體用」論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金伊花:《熊十力以心爲本的人格理想研究》,杭州: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周 紅 :《熊十力的心性學與現代性》,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陳改桃:《熊十力對科玄論戰的回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郭齊勇:《熊十力及其哲學》,武漢:武漢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馮 博:《現代新儒家的外王論政治哲學初探》,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張月琴:《熊十力的新唯識論發凡》,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曹傳安:《熊十力哲性詩學研究》,蘇州: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黃惠雅:《熊十力的體用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楊 勇:《以儒攝佛,援佛入儒》,昆明:雲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賈金城:《熊十力體用論與中國哲學》,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碩士論文,1997年。
    鳳 鳴:《熊十力體用哲學之研究》,西安: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鄭址郁:《熊十力本體論研究》,首爾:韓國西江大學碩士論文,1991年。
    裴春苓:《熊十力《新唯識論》與佛教義理融攝的問題探討》,嘉義:私立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潘世卿:《熊十力學記》,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劉祥光:《西潮下的儒學:熊十力與新儒學,1929—194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劉振貴:《熊十力的「量論」思想及其當代價值》,成都:西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劉守政:《熊十力「新致良知」研究》,泉州:華僑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衛建勛:《熊十力教育哲學思想探微》,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蕭友泰:《熊十力對中國文化的詮釋與重建》,臺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謝恩廷:《熊十力哲學研究》,保定: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藍日昌:《熊十力内聖外王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三、其他相關專書(依姓氏筆劃排列)
    大乘文化出版社編輯組:《唯識問題研究》,收入《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8冊,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方東美:《中國大乘佛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方克立、李錦全主編:《現代新儒家學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太 虛:《唯識問題研究》,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2003年。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牟宗三等:《寂寞的新儒家》,臺北:鵝湖出版社,1996年。
    牟宗三:《時代與感受》,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牟宗三等著:《當代新儒學論文集•總論篇》,臺北:文澤出版社,1991年。
    何信全:《晚清公羊學派的政治思想》,臺北:經世書局,1984年。
    何信全:《儒學與現代民主:當代新儒家政治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87年。
    李明輝、黎漢基編:《徐復觀雜文補編》(六冊),臺北:中研院文哲研究所,2001年。
    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淵庭、閻秉華編著:《梁漱溟先生年譜》,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文海基金會出版,1996年。
    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林安梧:《契約、自由與歷史性思維》,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林安梧:《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臺北:文海基金會出版,1996年。
    林安梧:《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林安梧:《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臺北:讀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林安梧:《牟宗三前後——當代新儒家哲學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周谷城:《周谷城史學論文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
    周群振等著:《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内聖篇》,臺北:文澤出版社,1991年。
    周 何:《禮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姜允明:《心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馬一浮:《復性書院講錄》,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7年。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陳 來:《哲學與傳統:現代新儒家哲學與現代中國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陳榮捷編著,楊儒賓等譯,黃俊傑校閲:《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2004年。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徐復觀:《徐復觀論經學史二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徐復觀:《徐復觀雜文》(四冊),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0年。
    高瑞泉:《中國現代精神傳統-中國的現代性觀念譜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七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康有為:《大同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張其成:《易學大辭典》,臺北:建宏出版社,2000年。
    張其成:《象數易學》,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
    張 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傅樂詩等:《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項退結:《中國人的路》,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黃俊傑、福田殖主編:《東亞文化的探索-近代文化的動向》,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景海峰:《新儒家與二十世紀中國思想》,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賀 麟:《當代中國哲學》,臺北:臺灣時代書局,1974年。
    蔣 慶:《公羊學引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翟志成:《當代新儒學史論》,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3年。
    鄭家棟:《現代新儒學概論》,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劉述先:《文化與哲學的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劉述先等著:《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外王篇》,臺北:文澤出版社,1991年。
    劉述先主編:《當代新儒學論集:傳統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
    歐陽漸:《歐陽竟無文集》,臺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
    錢 穆:《師友雜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藍吉富:《當代中國十位哲人及其文章》,臺北:正文書局,1974年。

    四、單篇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恩祥:〈評新唯識論者之思想〉,《文教叢刊》1期,1945年2月,頁33-61。
    江燦騰:〈熊十力與石頭〉,《中央日報》17版,1988年5月5日。
    牟宗三主講,邱才貴紀錄:〈熊十力先生的智慧方向〉,《鵝湖》11卷5期(總125期),1985年11月,頁1-6。
    李霜青:〈一代大儒熊十力思想研究〉,《思想與時代》144、145期合刊,1966年8月,頁13-19。
    李霜青:〈熊十力對民國思想的批判〉,《法商學報》11期,1975年9月,頁247-268。
    李霜青:〈熊十力對中國歷史文化之衡論〉,《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7期,1975年5月,頁17-38。
    李霜青:〈熊十力先生論治學方法〉,《鵝湖》1卷7期,1976年1月,頁40-44。
    李維武:〈紀念熊十力先生誕生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記略〉,《中國哲學史研究》3期(總24期),1986年7月,頁124-128。
    李紀祥:〈儒學與佛學的最後爭辯——評介《熊十力與劉靜窗論學書簡》〉,《國文天地》4卷5期(總41期),1988年10月,頁88-89。
    林家民:〈體用論初探——熊十力體用哲學的義蘊與關懷〉,《鵝湖》13卷9期(總153期),1988年3月,頁41-49。
    林安梧:〈當代新儒家的奠立者——熊十力〉,《中央日報》14版,1988年5月18日。
    林安梧:〈王船山「經典詮釋學」衍申的一些思考——兼論「本體」與「方法」的辯證〉,《鵝湖》37卷11期(總443)、37卷12期(總444)合刊,2012年6月-7月,頁22-28、頁17-22。
    林慶彰:〈熊十力關係書目〉,《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24卷第2期1991年,頁243-264。
    居浩然:〈熊十力先生剪影〉,《傳記文學》3卷1期,1963年7月,頁17-18。
    居浩然:〈熊十力先生象贊〉,《傳記文學》15卷2期,1969年8月,頁43-44。
    居浩然:〈熊十力先生的一封信〉,《傳記文學》16卷1期,1970年1月,頁20。
    周通旦:〈評《新唯識論》〉,《圖書季刊》新5卷4期,1944年12月,頁60-67。周開慶:〈懷熊十力先生〉,《鵝湖》11卷5期(總125期),1985年11月,頁24-26。
    哈米頓(C.H. Hamilton)著,陳文華譯:〈熊十力哲學述要〉,《中華雜誌》7卷10期,1969年10月,頁33。
    韋 維:〈紀念熊十力誕生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江漢論壇》3期,1986年,頁39-40。
    徐復觀:〈有關熊十力先生生平的隻鱗半爪〉,《中華雜誌》8卷1期(78號),1970年1月,頁16-18。
    陳彩玲:〈熊十力先生《讀經示要》讀後〉,《孔孟月刊》21卷3期,1982年11月,頁47-49。
    陳德和:〈《體用論》與《明心篇》管窺〉,《鵝湖》125期,1985年11月,頁17-23。
    徐復觀:〈熊十力大師未完成的最後著作——《先世述要》〉,香港:《明報》8月號,1980年。
    唐文權:〈熊十力《乾坤衍》探微〉,《江漢論壇》1985年第11期,頁23-31。
    高瑞泉:〈試論熊十力的哲學創造與經典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6期2002年,頁95-108。
    高秀昌:〈晚年熊十力先生的「外王論」〉,《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頁53-58。
    郭湛波:〈熊十力思想闡微〉,《哲學論集》8期,1976年12月,頁63-84。
    郭齊勇、李明華:〈試論熊十力哲學的性質〉,《江漢論壇》1983年第12期,頁18-23。
    郭齊勇:〈熊十力的認識辨證法初探〉,《中國社會科學》6月,1985年11月,頁87-98。
    郭齊勇:〈論熊十力的中國文化觀-《讀經示要》、《原儒》讀後〉,《孔子研究 》1987年第3期,頁100-109、121。
    郭齊勇、李明華:〈熊十力哲學研究綜述〉,《中國哲學》第14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頁335-349。
    郭齊勇:〈唐君毅與熊十力〉,《鵝湖》14卷8期(總164期),1989年2月,頁43-49。
    郭齊勇:〈熊馮金賀合論〉,《哲學研究》2期,1991年,頁54-62。
    傅伯言、賴功歐:〈論熊十力的孔子觀〉,《江西社會科學》第11期2000年,頁43-48。
    黃惠雅:〈述熊十力先生的體用不二義〉,《鵝湖》6卷2期(總62期),1980年8月,頁8-11。
    黃惠雅:〈熊十力先生論佛家空有二宗之評述〉,《鵝湖》6卷3期(總63期),1980年9月,頁21-25。
    黃亦珍:〈《讀經示要•儒行篇論正》讀後感〉,《孔孟月刊》24卷2期,1985年10月,頁32-34。
    曾昭旭:〈熊十力先生簡述〉,《文風》20期,1971年12月,頁40-43。
    景海峰、王守常:〈熊十力先生論著考略〉,《中國哲學史研究》2期,1986年,頁92-99。
    景海峰、王守常:〈熊十力先生論著考略〉,《中國哲學史研究》2期,1986年,頁92-99。
    景海峰:〈近年來國内熊十力哲學研究綜述〉,收入《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86年12月,頁385-397。
    楊祖漢:〈關於熊十力先生〉,《聯合報》8版,1986年1月12日。
    廖鍾慶:〈黃岡内聖學述〉,《鵝湖》4卷6-8期,1978年12月-1979年2月,共24頁。
    廖崇斐:〈熊十力《讀經示要》易學思想之方法論省察〉,《鵝湖月刊》第351期,2004年,頁49-58。
    廖崇斐:〈熊十力論經學與哲學-以《讀經示要》及《十力語要》為例〉,《興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6年,頁35-54。
    蔡仁厚:〈讀《讀經示要》隨感錄——群經言治之九義〉,《中國文化月刊》74期,1985年12月,頁14-21。
    鄭家棟:〈熊十力的心性論及其與梁漱溟心性論比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6期,1990年,頁39-44。
    劉莞莞:〈從《讀經示要》看熊十力對治經的態度〉,《孔孟月刊》21卷4期,1982年12月,頁46-47。
    劉湘王:〈熊十力的政治思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1卷5期,1988年5月,頁26-33。
    劉湘王:〈熊十力由佛轉儒的思想變遷〉,《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1卷12期,1988年12月,頁43-48。
    曉 若:〈紀念熊十力先生一百周年〉,《鵝湖》12卷1期(總133期),1986年7月,頁33-34。
    閻 韜:〈佛教與新儒家——熊十力哲學〉,《中華大道》27、28期合刊,1991年春季,頁105-110。
    謝幼偉:〈答熊先生論玄學方法〉,《思想與時代》17期,1942年。
    謝幼偉:〈評熊十力著《讀經示要》〉,《浙江學報》1卷2期,1947年12月,頁96-98。
    謝易甫:〈評〈述熊十力先生的體用不二義〉一文〉,《鵝湖》6卷3期(總63期),1980年9月,頁28-29。
    蕭永明:〈超越與僭越-熊十力新儒學: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的雙重變奏〉,《中華文化論壇》2000年第4期,頁103-108。
    鵝湖編輯部:《熊十力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專號》,《鵝湖》11卷5期(總125期),1985年11月。
    蘇樹宗、邱才貴:〈熊十力先生百年誕展紀念座談會〉,《鵝湖》11卷11期(總131期),1986年5月,頁5-15。
    羅 光:〈熊十力的哲學思想〉,《哲學與文化》12卷9期,1985年9月,頁2-14。
    釋東初:〈熊十力與佛學思想〉,收入《中國佛教近代史•第21章》,臺北:中華佛教文化館,1974年9月,頁599-60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