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志霖
Hsu, Chih-Lin
論文名稱: 臺北市運動中心消費者對行動支付使用意願之研究
The Study of Using Mobile Payment Intention of Taipei City Sports Center Comsumers
指導教授: 陳美燕
Chen, Mei-Y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7
中文關鍵詞: 運動服務業認知可用認知易用
英文關鍵詞: sport service industry,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72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北市作為我國首都,因應盛行之運動風氣,分別對12個行政區個別規劃專屬之運動中心,在社區體育發展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政府政策制定與資訊科技的創新開發將會成為臺北市運動中心未來發展之契機。行動科技快速發展,新興的支付方式已成為民眾在消費時多了一項全新的選擇,為順應中央政策,臺北市大部分市民運動中心陸續更新館內支付服務。本研究以臺北市運動中心消費者為研究對象,並透過認知可用、認知易用、使用態度以及認知風險探討其對於新開通的-「行動支付服務」之科技接受度程度、認知風險與使用意願之間的相關性,採用現場問卷發放,共發放480份,有效問卷回收408份,回收率85%,研究工具有消費者背景資料、科技接受模式量表、認知風險量表問卷,並針對研究之四項不同之研究目的著手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於運動中心使用行動支付之消費者以「男性」、「未婚」、教育程度為「大學/專院校」,以「工、商、服務業」且月收入在「30,001~45,000」為主要之使用族群。
    二、「未婚」消費者在「認知可用性」上顯著高於「已婚」消費者;「女性」、「已婚」、「大學/專院校」之消費者對「認知風險」呈現與其他群組顯著差異。
    三、「科技接受模式構面」、「認知風險」與「使用意願」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四、「科技接受模式構面」、「認知風險」對「使用意願」具有顯著的解釋力。
    本研究建議業者整合訂場與付款系統、增設使用安全標語並針對使用者需求持續開通不同行動支付軟體,以增加消費者之使用意願,進而提升消費者對於場館服務品質。

    As the capital city of Taiwan, Taipei has 12 sports centers that are located in all districts separately to promote the atmosphere of exercise. These centers play a large role in the physical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Moreover, the policy creat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largely affec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centers in Taipei City. With the mobile technology growing rapidly, novel ways for payment have become a brand new option for consumers. According to the policy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most sports centers in Taipei begin to update their payment service. Based 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his research incorporates perceived risks as external variables.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are the consumers of the sports centers in Taipei City,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ir acceptance degree, perceived risk,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for the mobile payment. In this study, 480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and 408 valid ones were retrieved, resulting in a 85% return rate. The research tools include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consumers, TAM scale, 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perceived risk scale. The researchers utiliz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t 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results are shown below:
    1. Among the consumers from the sports centers, the participants who are ‘’male’’, ‘’unmarried’’, ‘’the highest educational level in college/university’’, ‘’industry, business, and service trade’’, or ‘’NTD 30,001–NTD 45,000 average salary per month’’ are the major user group.
    2. The performance of the unmarried consumers in perceived usefulnes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core of the married consumers; ‘’female’’ and ‘’married’’ research participants’ performance in perceived risk is significantly than the score of their corresponding group, and the same phenomenon occurs with the consumers who have the highest educational level in university/college.
    3.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perceived risk,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4. Both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perceived risk can effectively and saliently predict one’s performance in behavioral intention.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business owners can integrate the place with the payment system, adapt an eye-catching slogan about network security, and continuously develop different mobile payment software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their consumers. These strategies can help increase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the consumers and generate better service quality.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操作性定義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臺北市市民運動中心行動支付發展現況 8 第二節 科技接受模式 16 第三節 認知風險 23 第四節 本章總結 2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3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36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37 第一節 臺北市運動中心使用使用行動支付之人口背景及支付現況 37 第二節 臺北市運動中心不同人口背景消費者對行動支付在認知可用、認知易用與使 用態度的差異性分析 41 第三節 臺北市運動中心不同人口背景消費者對行動支付認知風險的差異性分析 48 第四節 臺北市運動中心不同人口背景消費者對行動支付之使用意願的差異性分析 59 第五節 市民運動中心消費者對於使用行動支付之認知可用、認知易用、使用態度、認知風險與使用意願的相關分析 65 第六節 市民運動中心消費者對於使用行動支付之認知可用、認知易用、使用態度、認知風險對使用意願的解釋情形 7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70 第一節 結論 70 第二節 建議 7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76 引用文獻 77 附錄 正式施測問卷 85

    丁國章、曾相榮、潘昭儀 (2010)。網路購物行為之消費者知覺風險研究。行銷評論,7(3),381-410。
    王琢麒 (2010)。影響消費者使用超商多媒體數位服務站意願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臺中市。
    王慶堂 (1999)。臺灣地區公共體育場經營現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任維廉、呂堂榮、劉柏廷 (2009)。科技接受行為模式之整合分析-三個主要模式之比較。MIS REVIEW: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資管評論,15 (1),101-138。
    朱斌妤、黃仟文、翁少白 (2008)。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即時交通資訊系統之使用意願。 電子商務學報,10 (1),173-200。
    行政院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推動小組 (2017)。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 (2017-2025 年)。取自https://digi.ey.gov.tw/File/79CC5E9ECE14A97E。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1)。國民運動中心規劃參考準則。取自https://www.sa.gov.tw/Resource/Attachment/f1390184255807.pdf。
    吳俊南 (2017)。知覺服務品質與顧客參與對體驗價值與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以便利超商自助服務科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吳庭茂、張志銘 (2014)。科技接受模運用在大學生運動器材借用系統之行為研究-以國立臺中科技大學為例。臺中科大體育學刊,10,5-20。
    吳智鴻、蔡依錞 (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來探討社群網站 Facebook 的使用意圖。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0(1),29-44。
    李玟璉 (2008)。臺北市中正市民運動中心運動場地設施管理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7),293-303。
    周玟伶、黃意文、王毓苓 (2011)。臺北市大安運動中心民眾休閒參與動機之調查研究。國北教大體育,(5),119-135。
    林士翔 (2014)。從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消費者在Kiosk購票之態度與意願-以7-ELEVEN ibon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林秀真 (2019)。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顧客使用自助服務科技之行為意圖-以內湖運動中心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佳姸 (2018)。產品認知、顧客感知價值、知覺風險與消費者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虛擬貨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慧玲、陳正倉 (2009)。應用統計學。臺北市:雙葉書廊。
    邱皓政 (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邱誌偉、陳美琇、陳冠宇 (2014)。網拍族群 ATM 使用頻率與知覺風險之研究。管理資訊計算,3,1-10。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2016)。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取自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517&parentpath=0,7,478。
    柯燕茹 (2011)。智慧型手機行動銀行消費者使用行為意圖研究─以理性行為理論及科技接受模型觀點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洪新原、梁定澎、張嘉銘 (2005)。科技接受模式之彙總研究。資訊管理學報,12(4),211-234。
    倪瑛蓮、施致平 (2012)。運動休閒新起點-探析臺北市運動中心之發展現況及未來契機。中華體育季刊,26(2),215-222。
    祝道松、盧正宗、徐雅培 (2007)。制度型信任機制與知覺風險影響網路消費者購物意圖之研究-以 Yahoo! 奇摩購物為例。電子商務學報,9 (2), 291-320。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2017)。106年通訊傳播市場報告。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files/18061/5023_39296_180613_1.pdf
    張政德 (2017)。運動中心員工知覺組織支持、前瞻性人嘅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昭容 (2014)。行動支付使用者採用意圖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張家銘、蘇智鈴、曾明郎、呂宗元 (2014)。科技接受模式影響大學生網路購買運動商品行為。運動休閒餐旅研究,9 (2),30-40。
    教育部 (1999)。臺灣地區大專院校學生體適能常模研究。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出版。
    許端芳、高懿柏、莊雅婷 (2011)。應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消費者採用電子錢包之因素。創新與管理,8 (1),95-117。
    許樹錚 (2012)。臺北市運動中心消費者服務品質、知覺價值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彥宏 (2016)。影響消費者對行動支付使用意願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光宗 (2014)。「慢」步雲端:Nike+ Running使用者行為意圖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光華、楊政樺、林祈宏 (2015)。服務便利性與企業信譽對高鐵 APP 使用意圖影響探討-兼論企業信譽的調節角色。運輸計畫季刊,44 (3),289-312。
    陳俊揚 (2016)。體驗行銷, 知覺風險與知覺易用性對使用意願的影響-以手機信用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陳書萱 (2016)。影響旅遊者使用自助服務科技的因素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同大學,臺中市。
    陳廣山 (1999)。人格特質與人口統計變數對網路購物知覺風險, 降低知覺風險策略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陳鎰明、蔡堡樺 (2010)。五都設立運動中心之可能性分析。休閒保健期刊,(3),223-229。
    陸芊螢、羅志文 (2012)。知覺風險、網路銀行使用經驗對行動銀行APP接受度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湯宗益、江啟惠 (2012)。物流業使用行動商務接受度之研究。電子商務研究,10(3), 269-296。
    黃天佑、陳佩綺 (2012)。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企業部落格品質與使用者參與行為之研究。興國學報,13,1-26。
    黃國倫 (2013)。智慧型手機行動銀行使用行為影響因素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黃蕙娟、李俞麟 (2012)。臺北市市民運動中心相關研究議題發展之探討-以 2002 至 2011 年之學位論文為例。中華體育季刊,26(2),223-234。
    楊政樺、曾通潔、程健行 (2010)。以專家觀點評析航空公司推行網路報到服務之策略內涵。顧客滿意學刊,6 (1),89-128。
    楊楠華、李宏安、方慧臻、陳慧秋 (201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生線上學習使用意願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管理資訊計算,4 (1),132-141。
    葉憲清 (1999)。臺灣公立體育場之體育館之經營研究。體育學報,(27),1-10。
    資訊工業策進會 (2018a)。【行動支付大調查一】近四成手機用戶曾使用行動支付 LINE Pay、Apple Pay認知度最高。取自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MIC),取自https://mic.iii.org.tw/IndustryObservations_PressRelease02.aspx?sqno=486
    資訊工業策進會 (2018b)。【行動支付大調查二】用戶最常用Line Pay Apple Pay 街口支付 2020年第一波收斂。取自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MIC),取自https://mic.iii.org.tw/IndustryObservations_PressRelease02.aspx?sqno=487。
    資訊工業策進會 (2020)。【行動支付大調查】行動支付用戶達六成 最常使用方案與場域大排名。取自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MIC),取自https://mic.iii.org.tw/news.aspx?id=551。
    廖俊儒 (2004)。職棒現場觀眾消費體驗對體驗滿意度與忠誠度意願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 (2002)。臺北市體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體育局 (2018)。「科技‧人文‧活力」新內湖,臺北市內湖運動中心2月10日重新開幕。取自 https://sports.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1FF3DE0605A74B47&sms=72544237BBE4C5F6&s=B185A570E369A675。
    臺北市體育局 (2020),臺北市政府體育局108年度運動場館滿意度調查報告。取自https://sports.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7F4D519A0595801C&sms=9848CD76679B999E&s=B510B9947CB06906。
    劉田修 (2000)。臺北市市民運動中心規劃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場。
    劉瑋蘋、高俊雄、康正男 (2010)。臺北市中正運動中心服務承載量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0(4),95-113。
    鄭桂玫 (2013)。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大專運動會運動觀光客賽會官網使用意圖。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10,51-59。
    鄭桂玫、徐聖翔 (2013)。消費者運動用品線上商店購物使用意向之研究。體育運動與Amos統計應用期刊,2 (1),1-12。
    賴燊標 (2007)。自助服務科技(SSTs)使用者接受度之研究-以航空公司報到自助服務櫃台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駱俊賢、黃世浩 (2017)。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手機餐飲應用程式消費行為。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2 (4),20-37。
    薛堯舜 (2007)。資訊科技經營管理對學校運動場館自動化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2),160-167。
    羅應嘉、邱翼松 (2005)。運動中心的策略性規劃-以臺北市北投區運動中心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342-353。
    羅寶珍、陳信安 (2006)。運動場館在推展社區體育活動的重要性探討:以臺北市北投市立運動中心為例。大專體育,(85),62-68。
    Agarwal, R., & Prasad,. (1998).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ts of user perception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2(1), 15-29.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2012). Innovations in retail payments, Committee on Payment and Settlement System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is.org/cpmi/publ/d102.htm
    Bauer, R. A. (1960). Consumer behavior as risk taking. In Hancock, R. S. (Ed.), Dynamic Marketing for a changing world (pp. 389-398). Chicago, IL: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Chau, P. Y., & Hu, P. J. H. (2002). Investigating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decisions to accept telemedicine technology: an empirical test of competing theorie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9(4), 297-311.
    Cunningham, M. S. (1967). The major dimensions of perceived risk. In D. F. Cox (Ed.), Risk taking and information handling in consumer behavior (pp. 82-108). Boston,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 F. Cox (1967). Risk handling in consumer behavior: An intensive study of two cases. In D. F. Cox (Ed.), Risk taking and information handling in consumer behavior (pp. 34-81). Boston,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 F. Cox., & Rich, S. U. (1964). Perceived risk and consumer decision-making—the case of telephone shopp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4), 32-39.
    Davis, F.D.,Bagozzi, R.P. & Warshaw,P.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985-1003.
    Featherman, M. S., & Pavlou, P. A. (2003). Predicting e-services adoption: a perceived risk facets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59(4), 451-474.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Boston, MA: Addison-Wesley.
    Garbarino, E., & Strahilevitz, M. (2004).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ived risk of buying online and the effects of receiving a site recommend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7(7), 768-775.
    Gefen, D., Karahanna, E., & Straub, D. W. (2003). Trust and TAM in online shopping: An integrated model. MIS quarterly, 27(1), 51-90.
    Groupe Speciale Mobile Association. (2018). The Mobile Economy 2018. Retrieved form https://www.gsma.com/mobileeconomy/wp-content/uploads/2018/05/The-Mobile-Economy-2018.pdf
    Hu, P. J., Chau, P. Y., Sheng, O. R. L., & Tam, K. Y. (1999). Examin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using physician acceptance of telemedicine technology.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6(2), 91-112.
    Kaplan, L. B., Szybillo, G. J., & Jacoby, J. (1974). Components of perceived risk in product purchase: A cross-valid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9(3), 287.
    Lee, M. C. (2009).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internet banking: An integration of TAM and TPB with perceived risk and perceived benefit.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8(3), 130-141.
    Legris, P., Ingham, J., & Collerette, P. (2003). Why do people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0(3), 191-204.
    Moran, M., Hawkes, M., & Gayar, O. E. (2010). Tablet personal computer integ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pplying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technology model to understand supporting facto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42(1), 79-101.
    Pavlou, P. A. (2003). Consumer acceptanc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tegrating trust and risk with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7(3), 101-134.
    Roselius, T. (1971). Consumer rankings of risk reduction methods. Journal of marketing, 35(1), 56-61.
    Seidl, R., Moser, C., Stauffacher, M., & Krütli, P. (2013). Perceived risk and benefit of nuclear waste repositories: Four opinion clusters. Risk Analysis, 33(6), 1038-1048.
    Tsai, C. H., & Irina, O. (2013). An Empirical Study of Consumers. Journal of Global Business Openration and Management, (5), 201-212.
    Xia, M., Zhang, Y., & Zhang, C. (2018). A TAM-based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online experience on destination image: A smartphone user'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8, 259-270.
    Yang, Q., Pang, C., Liu, L., Yen, D. C., & Tarn, J. M. (2015). Exploring consumer perceived risk and trust for online payments: 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s younger genera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50, 9-24.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5/09/0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