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穎晨 Ying-Chen,Hung |
---|---|
論文名稱: |
新北市高中職生休閒參與生活壓力與憂鬱程度相關因素之探討 A Study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 Life Stress ,and Dpression Related Factors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陳政友
Chen, Cheng-Y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4 |
中文關鍵詞: | 休閒參與 、生活壓力 、憂鬱程度 、高中生 、高職生 |
英文關鍵詞: | leisure participation, life stress, depression, high school students, vocational high school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65 下載:4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生休閒參與、生活壓力對於憂鬱程度之相關因素,採分層集束抽樣抽出三所高中和三所高職,共456人為樣本,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研究重要發現如下:
一、研究對象之休閒參與整體情形屬中下程度,「娛樂型」休閒參與較多;生活壓力偏低,屬「很少困擾」的程度,「學習壓力」、「校園生活壓力」及「自我期許壓力」為主要生活壓力,而約近一半的人屬高憂鬱程度者。
二、研究對象中的社會人口學變項中,「學制」、「性別」、「家庭社經地位」與休閒參與有關,高中生、女生、高社經地位者休閒參與較多,「學制」、「性別」與生活壓力有關,其中高中生、男生之生活壓力較大,而只有「學制」與憂鬱程度有關,其中高中生憂鬱程度較高。
三、研究對象休閒參與與生活壓力整體而言無顯著相關,但參與「閒意型」休閒越多者,其整體生活壓力就越大;而整體的休閒參與越多者,其學習壓力也越大。另外,「閒意型」休閒參與越多者,其憂鬱程度越高;而「家庭家人生活壓力」、「經濟壓力」、「學習壓力」、「校園生活壓力」、「自我期許壓力」、「人際互動壓力」越大者,其憂鬱程度越高。
四、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休閒參與、生活壓力能有效預測其憂鬱程度,並可解釋其總變異數量之43.7%,其中「社交型」、「娛樂型」休閒參與及「自我期許壓力」、「學習壓力」「人際關係壓力」等為主要預測變項,並以「自我期許壓力」最具有解釋力。研究結果顯示「社交型」與「娛樂型」休閒參與越佳,憂鬱程度越小;而「自我期許壓力」、「人際關係壓力」與「學習壓力」越大,則憂鬱程度越大。
根據以上結果可提供教育、衛生單位日後探討青少年憂鬱程度之參考。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leisure participation, life stress, depression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the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By using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e decided to sample each grade level from three senior high school and thre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pectively and there are total 456 samples in this study. Using a self-designed, 90% of all questionnaires, the key poin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frequency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s medium-low and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take part in “entertainment” participation. The participants who have less life stress have fewer worries. "Learning pressure", "campus life stress" and "self-expectations pressure" are the major sources of life stress. Nearly half of them are in a high degree of depression.
2. In the study of the social-demographic distribution, "school system",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are related to leisure participation. The variables of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girls, and high socioeconomic status show more leisure participation. "School system" and "gender" are related to life stress. The variables of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boys show more life stress, but only "school system" is related to depression. Study also shows that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higher degree of depression.
3. In general,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life stress and depression, however, participants who engage in more “indoor static” activities tend to have more life stress. Overall, those who take part in leisure participation more tend to have more “learning stress”. In addition, participants who engage in more “indoor static” activities have higher degree of depression. Those who have more “family life pressure”, “economic pressure”, “learning pressure”, “campus life pressure”, “self-expectations pressure”, and “interpersonal pressure” tend to have higher degree of depression.
4. The study of social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ife stress could predict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and explain 43.7% of its total variance. "Social type" and "entertainment type"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self-expectations pressure", "learning pressure", and "interpersonal pressure" are the main predictors. "Self-expectations pressure" has the most explanatory power.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more of "social" and "entertainment" leisure participation they take part in, the lower degree of depression they have. The more of "self-expectations pressure", "interpersonal stress" and "learning stress" they have, the greater degree of depression they get.
Based on the results above, this study could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education or health units to explore the extent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 in the future.
中文部分
1.92年臺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2003)。內政部統計處。台北市:內政部。
2.內政部兒童局(2005)。中華民國九十四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兒童報告書,2012年6月8日。取自http://open.nat.gov.tw/OpenFront/gpnet_detail.jspx?gpn=1009405101#
3.王建堯(1998)。影響國中生休閒活動的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4.王建楠、吳重達(2003)。兒童及青少年憂鬱症。基層醫學,18(7),p.154 -165。
5.王梅香、江澤群(2003)。台北市青少年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北體學報,p.203 -216。
6.王齡竟、陳毓文(2010)。家庭衝突、社會支持與青少年憂鬱情緒:檢視同儕專業與家外成人支持的緩衝作用。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1),p.65-97。
7.白家倫(2005)。青少年性別角色特質、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間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高中職學生為例。大葉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縣。
8.朱崇信(2005)。青少年憂鬱情緒之相關因素研究:家庭經濟壓力與社會支持。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9.江承曉(1991)。青少年的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硏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10.江承曉、劉嘉蕙(2008)。青少年壓力調適、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促進之探討。嘉南學報,34,p.595 -607。
11.行政院青輔會(2004),青少年政策推動方案及青少年白皮書,2012年8月6日,取自http://youthforum.nyc.gov.tw/young/member/chance.asp
12.何福田(1990)。青少年生活適應與休閒活動規劃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13.余嬪(1996)。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雙月刊,60,p.20-31 。
14.吳文銘(2001)。休閒教育觀之初探。國教新知,47(3),p.96-103。
15.吳家楹(2005)。北部地區大學院校護理系學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憂鬱程度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16.吳海助、林祐鋐(2010)。台中縣青少年休閒參與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弘光學報,59,p.43-59。
17.吳綿(2001)。談青少年休閒生活的輔導。師友月刊,406,p.18-21。
18.呂敏昌(1993)。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19.李三仁、邱淑媛(2010)。國人參與休閒運動價值之探討。永達學報,10(1),p.54-63。
20.李桂仙(2006)。高雄市高職學生生命意義感、憂鬱情緒與自殺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21.李燕玲(2008)。高中職學生身體意象、社經地位和憂鬱情緒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22.沙兆清(2009)。台中地區高中生生活壓力、復原力與憂鬱傾向之關聯性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23.沈貽真。(2006)。探討青少年憂鬱情緒傾向、憂鬱自我效能、親子關係對生活適應的影響。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24.周桂如(2002)。兒童與青少年憂鬱症。護理雜誌,49(3),p.16-23。
25.屈寧英(2004)。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北市立某女子高級中學為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26.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
27.林美李(2002)。台北市高中生憂鬱程度及其相關因素。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28.林美芳(2008)。臺北市高職學生完美主義、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29.林祐鋐(2005)。台中縣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及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30.林淑英(1998)。壓力概念分析。嘉基護理,5(2),p.2-12。
31.林志偉、許昭雅、李素箱、李文裕(2012)。青少年生活壓力、休閒需求與自覺健康狀況之實證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6(4),p.93-113
32.施雅薇(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負向情緒調適、社會支持與憂鬱情緒之關聯。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33.柯澍馨、林琇雯(2011)。青少年休閒活動參與及婚前性行為之研究。臺灣性學學刊,17(1),p.57-75。
34.洪美連。(1999)。校園憂鬱症問題的探討。輔導與諮商,165,p.12-15。
35.胡信吉(2003)。花蓮地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36.翁玉珠(1995)。青少年休閒活動傾向, 凝聚力與情緒調適之相關研究。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37.高民凱、林清文。(2008)。中學生的解釋風格、生活壓力和憂鬱之關係:從憂鬱的認知特異質-壓力模式探討。輔導與諮商學報,30(1),p.41-59。
38.張高賓。(2006)。兒童青少年憂鬱疾患內涵之介紹。輔導季刊,42(4),p.45-56
39.張智嵐、袁聖琇、黃美芳(2008)。探討憂鬱症成因與症狀之性別差異。輔導季刊,44(1),p.33 -42。
40.曹以樂(2004)。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參與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41.許昭雄(2011)。青少年生活壓力、休閒需求與自覺健康狀況關係之探討。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42.張鐸嚴(1999)。休閒生活與青少年情緒教育。空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7,p.1-32。
43.郭志通、張進上。(2012)。兒童及青少年憂鬱症診斷與治療。輔導與諮商,317,p.38-45。
44.郭進財、高俊雄(2008)。學生的課業壓力與運動休閒調適結果之研究-以南華大學學生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p.23 -34。
45.郭靜晃(2001)。青少年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空大學訊,288,p.80-86。
46.郭靜晃、魏弘貞、何明晃(2007)。青少年休閒現況與輔導。學生輔導季刊,103,p.6-15。
47.郭靜靜(2003)。青少年憂鬱傾向、生活壓力、冒險行為對其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48.陳玉芳(2005)。青少年憂鬱概念、憂鬱程度與求助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49.陳杏容(2001)。青少年因應壓力行為之探討-憂鬱情緒與偏差行為。東吳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50.陳佳琪(2002)。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51.陳柏齡(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高雄市。
52.陳玲玲(2007)。青少年自我概念因應與其憂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53.陳毓文(2004)。少年憂鬱情緒的危險與保護因子之相關性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4),p. 67 -95。
54.黃同展。(2006)。高雄縣市高中學生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55.黃孟立、湯大緯、許秀枝(2012)。國中生休閒活動型態、家庭背景對憂鬱傾向影響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1),p.26 -36。
56.黃昱得(2010)。青少年生活壓力與憂鬱情緒: 靈性的緩衝作用探究。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57.楊國隆(2006)。台北市高中女校學生休閒參與與憂鬱程度相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58.溫美鷺(2009)。苗栗縣青少年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之研究。中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59.葉真秀(2004)。高中生完美主義傾向、解釋風格與憂鬱程度之關係—以臺中縣市六所高中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60.董事基金會 (2002)。青少年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2012年7月31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3&Page=1
61.趙芳玫(2003)。高中職學生的焦慮與憂鬱傾向之探討—以臺北縣地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碩士統計學所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62.趙善如(2008)。青少年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以屏東縣爲例。臺灣社會福利學刊,7(1),p.179 -223。
63.劉思遠(2012)。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諮商與輔導,313,p.38-41。
64.蔣桂嫚(1993)。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65.蔡宛珊(2007)。台北市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與吸菸行為的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66.鄭三權。(2010)。國立嘉義高中學生休閒參與、阻礙及課業壓力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0(2),p.55-74。
67.盧怡任、黃正鵠(2004)。台南市行為困擾國中生之非理性信念與焦慮、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11,p. 81-108。
68.謝琇玲(1994)。青年期的生活壓力。訓育研究,33(3),p.43-48。
69.簡伶蓁。(2009)。日常生活壓力、家庭支持及因應方式與青少年憂鬱情緒之關係:從學生七至九年級之變化趨勢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70.藍采風(主編)(2000)。壓力與適應。 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71.羅明葵(2001)。持續參與社區舞蹈班婦女自覺運動利益之差異比較。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72.顧兆台、曾于誌(2012)。苗栗縣高中職學生休閒參與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育達科大學報,30,p.75-102。
英文部分
1.Aldwin, M. C.(2000).Stress, coping, and development: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2.Alva,A.S. & Rydda de Los Reyes .(1999). Psychosocial stress, internalized symptoms, and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Hispanic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14(3), 343-358.
3.Cantwell, D. P., & Baker, L. (1991). Manifestations of depressive affect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 121-133.
4.Herman, Wendy M. Reinke, Jason Parkin, Karen B. Traylor, Geetika Agarwal (2009). Childhood depression: Rethinking the role of the school.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46(5), p.433–446
5.Iwasaki, Y.(2003).The impact of leisure coping beliefs and strategies on adaptive outcomes.Leisure Studies,22(3),93-108.
6.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7.Petersen, A. C.,Sarigani, P. A.,Sullivan, P.(1991).Adolescent depression: Why more girl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247-271.
8.Petersen, A.C., Compas, B.E., Brooks-Gunn, J.,Stemmler, M., Ey, S., &Grant, K.E.(1993).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48(2),155-168.
9.Seley,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Y:Mcgraw Hill.
10.WHO: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1- Mental Health:New Understanding, New Hope. Geneva: WHO,2000
11.Widmer, M. A., Ellis, G. D., & Trunnell, E. P.(1996). Measurement of Ethical Behavior in Leisure among High and Low-Risk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31, 397-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