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龔妍如 kung yen ju |
---|---|
論文名稱: |
《品花寶鑑》人物研究 —以名士和小人為例 |
指導教授: | 胡衍南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5 |
中文關鍵詞: | 品花寶鑑 、狹邪小說 、人物研究 、陳森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63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7 下載:1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品花寶鑑》,是晚清陳森描繪北京梨園生活的長篇狹邪小說,小說中所描寫的各樣人物或有可觀之處,然歷代以《品花寶鑑》人物為研究主題者幾稀。本文以文本分析、人物對比、索隱等方法分析將雅正名士分為富豪公子、癡情公子、其他三類;將奸邪小人分為狡黠幫閒、蠢笨丑角、淫邪惡徒、既雅且俗者四類。雅正名士擁有設定完美、情正無慾、平等觀矛盾、展現作者創作觀等共同特徵;奸邪小人則容貌不堪、品行惡劣,在陳森的諷刺中展現各自面貌,終得惡報。本文試圖依循小說情節脈絡,分析角色各自的外在形象、人格特質、感情姿態、精神價值、命運結局等,最終得出部分小說人物記載了陳森創作時的生命狀態,及小說人物的美醜並呈,共同展現了晚清都市風貌的結論。
一、專書
(一)、古籍
(清)曹雪芹:《革新版彩畫本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清)袁枚:《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
(清)趙翼:《簷曝雜記˙卷二「梨園色藝」》(北京: 中華書局,1989年)
(清)陳森著;徐德明校注:《品花寶鑑(上、下)》(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3月)
(二)、近人著作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臺北:秀威資訊,2014年)
朱一玄:《明清小說資料選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吳繼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6年)
周作人:〈拾遺己:讀小說(續)〉,《知堂回想錄》下冊(臺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
阿英編輯:《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卷4(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阿英:《晚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林薇:《清代後期的世情小說》(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
施曄《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同性戀書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侯運華:《晚清狹邪小說新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洪淑苓等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胡衍南:《飲食情色金瓶梅》(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徐志平、黃錦珠:《明清小說》(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張在舟:《曖昧的歷程:中國古代同性戀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張次溪編纂:《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莊仁傑:《晚清文人的風月陷溺與自絕》(臺北:秀威資訊,2010年)
程金城:《原型批判與重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濟南:齊魯書社出版,2007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
齊如山:《齊如山回憶錄》(北京:寶文堂書店,1989年)
譚帆:《優伶史》(臺北:華城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二、期刊論文
仇昉:〈大觀園與前期狹邪小說之園林敘事〉,《南督學壇》2006年11月,頁46–48。
仇昉、卞秋華:〈百年來近代狹邪小說研究述評〉,《寧夏大學學報》2007年11月),頁130–135。
王德威:〈論《品花寶鑒》〉,《桃紅滿天下》(雙週刊)第37期,1998年。
王曉文:〈論二十世紀中國市民小說的基本型態〉,《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頁85–89。
王吉鵬、于寧:〈魯迅與清代狹邪小說〉,《溫州大學學報》第21第1期,2008年1月,頁70–75。
王騫:〈《品花寶鑒》:事實成規與審美成規的較量〉,《學習月刊》2009年第12期下半月,頁36–38。
天禕:〈淺談大觀園的餘音〉,《紅樓夢學刊》2007年第3期,頁285–299。
杜志軍:〈《紅樓夢》與狹邪小說的興起〉,《紅樓夢學刊》1999年第2期,頁242–256。
吳萍萍:〈論《品花寶鑒》對同性戀題材的突破與局限〉,《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第8期,頁156–158。
吳豔峰:〈此愛綿綿—淺探《品花寶鑒》中的情感〉,《中國校外教育》2007年第11期,頁106–108。
李獻英:〈漫說《品花寶鑑》〉,《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頁23。
李殿勇、盛志梅:〈以世情鑒人心——淺說《品花寶鑒》關於市井的描寫〉,《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頁39–41。
林瀾〈中國古今文學中對同性戀的表現〉,《廣東嘉應學院學報》2005年2月,頁57–59。
林素娟:〈儀式、象徵、身體-探討飲食禮儀的教化意涵〉,《思想與文化》第11卷第1期,2013年12月,頁1–16。
尚達翔:〈談反應梨園生活的《品花寶鑑》〉,《南都學壇》1994年第1期,頁52–57。
林瀾:〈中國古今文學作品對同性戀的表現〉,《嘉應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5年2月,頁57–58。
金生奎:〈論才子形象的矛盾性及其在小說史上的意味〉,《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頁17–20。
周陳希:〈淺論《品花寶鑒》對同性之戀的解讀〉,《時代文學(下半月)》2011年第2期,頁200。
邱遠望:〈《品花寶鑒》在才子佳人小說模式之外的創新〉,《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6卷第5期,2005年10月,頁84–86。
武雲霞:〈「梨園物色,定有知音」—《品花寶鑒》中的貞伶與義伶略論〉,《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第21卷第1期,2012年,頁74–77。
花靖超:〈《品花寶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2011年3月,頁55–58。
侯運華:〈前理解之於狹邪小說〉,《河南大學學報》第41卷第6期,2001年11月,頁11–12。
侯運華:〈江南士風與狹邪小說〉,《河南大學學報》第42卷第5期,2002年9月,頁25–30。
侯運華:〈晚情狹邪小說的原型剖析〉,《河南大學學報》第44卷第4期,2004年7月,頁101–105。
胡豔玲:〈論《品花寶鑒》對情愛的表現形式〉,《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頁13–16。
胡衍南:〈《品花寶鑑》:狹邪小說或世情小說〉,《成大中文學報》第46期,2014年9月,頁185–214。
笑萍:〈十九世紀言妓小說的情愛旨趣〉,《信陽師範學院學報》1993年12月,頁89–93。
徐蔚:〈男旦藝術文化心理管窺〉,《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頁79–83。
張志維:〈穿越「鏡像誤視」:閱讀《品花寶鑑》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中外文學》1997年8月,頁68–99。
張瀛太:〈照花前後境,情色交相映-《品花寶鑑》中的男色世界〉,《中國文學研究》1999年5月,頁227–248。
11張青青〈《品花寶鑑》的成書年代〉,《當代小說》2007年第3期,頁54–56。
張體:〈對比閱讀《品花寶鑒》和《東宮、西宮》〉,《二十一世紀》2004年10月 ,頁127–128。
梁建欣:〈《品花寶鑑》性別倒錯成因分析〉,《華僑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頁107–111。
盛志梅、付新營:〈試論《品花寶鑒》藝術品位上的時代特色〉,《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1年7月,頁1–4。
崔榮華〈明清社會男風盛行的歷史透視〉,《河北學刊》,2004年第3期,頁155–159。
陳靜梅:〈《品花寶鑒》的女性化敍事策略及性別政治〉,《凱裏學院學報》第29卷第2期,2011年4月,頁127–128。
黃勇生:〈男性情愛的想像與期待—《論品花寶鑒》〉,《宜春學院學報》第30卷第1期,2008年2月,頁86–89。
葉天山〈論《品花寶鑒》中詩詞的文人意緒〉,《江蘇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頁73–76。
黃海燕:〈《品花寶鑑》體現的清代文人狹優心態〉,《湖南公會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頁81–83。
涂蘭娟:〈《品花寶鑒》的對比賞析〉,《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第15卷第5期,2012年10月,頁69–71。
趙爽:〈晚清狹邪小說的男主人公形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8年第4期,頁48–62。
蔡小霞:〈「溢美」型狹邪小說及其創作心態〉《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3卷第6期,2011年12月,頁32–36。
厲震林:〈論優伶的社會性別身份〉,《新余高專學報》2004年第6期,頁12–15。
樂雲:〈略論十九世紀中期狹邪小說與士人心態〉,《濟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頁17–18。
盧興基:〈清末的狹邪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二〉,《陽山學刊》1989年第1期,頁28–31。
遲崇起試:〈論《花月痕》對《品花寶鑒》的模仿和抄襲〉,《河南師院學報》1997年10月,頁53–60。
韓建暢:〈男旦的興起及其演變〉,《當代戲劇》2004年2月,頁36–37。
關愛和:〈十九世紀言妓小說流行的成因與主題模式〉,《河南大學學報》1992年5月,頁4–10。
關愛和:〈稗官爭說俠與妓—19 世紀中國長篇白話小說的創作主旨與主題模式〉,《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頁65–79。
叢玲玲:〈論晚清洋場文化對狹邪小說的影響〉,《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6期,2007年12月,頁83–86。
欒梅健:〈『溢惡型』狹邪小說的歷史價值及文學的現代性起源〉,《文學評論》2007年第2期,頁74–78。
三、學位論文
王照璵:《清代中後期北京「品優」文化》(南投:暨南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辛明芳:《晚清狹邪小說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
何大衛:《中國古代男色文學研究》(臺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金瑩:《青樓文學傳統中的狹邪小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與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耿艷艷:《論狹邪小說的興起和流變》(青島:青島大學古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青青:《《品花寶鑑》與《紅樓夢》之比較》(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古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孫月霞:《晚清狹邪小說的現代意味》(蘇州:蘇州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齊秀玲:《《品花寶鑑》之戲曲資料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8年)
劉德明:《清朝男色風氣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戴冠民:《《品花寶鑑》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