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心瑜 Huang Shin Yu |
---|---|
論文名稱: |
台北市長青學苑高齡者觀看電視戲劇節目與生活型態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ching Television Drama Program Behaviors and Life Style of Elders in Taipei City Evergreen Academy |
指導教授: |
黃明月
Hwang, Ming-Yue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11 |
中文關鍵詞: | 高齡者 、電視戲劇節目 、收視動機 、收視行為 、收視偏好 、生活型態 |
英文關鍵詞: | The elderly, TV drama program, viewing motives, viewing behaviors, viewing preferences, life styl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6 下載:1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長青學苑高齡者觀看電視戲劇節目的「收視動機」、「收視行為」、「收視偏好」及「生活型態」的情形及其關聯性。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之中山區、松山區及大同區的「長青學苑」高齡學生共1,060位為研究母群體;以研究者編修之「台北市高齡者觀看電視戲劇節目與生活型態關係調查問卷」進行調查,有效樣本數共322份,將調查所得資料以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因素分析、集群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及複選題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得到研究結論如下:
壹、高齡者觀看電視戲劇節目的收視動機偏向「工具性動機」;以「為了學
習新事物或生活常識」為最主要的收視動機。
貳、高齡者平均每日收視時數約「3-4小時」;「自己」一人獨自收視最
多;最常收視的時段為「晚上8點1分至10點」;收視的訊息來自「剛好
轉到」及「電視廣告介紹」最多。
參、高齡者偏好節目時間背景為「時裝劇」;偏好「6集以上」的節目;偏
好節目播出時間長度為「1小時」;偏好節目播出語言為「國語劇」及
「閩南語劇」;偏好台灣自製的「台灣劇」;偏好戲劇類型為「歷史公
案劇」等。
肆、高齡者的「生活型態」是以家庭生活為重心,購物重視實用性;同時認
為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不喜歡在別人面前表現自我。本研究根據受試
高齡者生活型態特性,區分為兩個集群,分別為對各項事物,包括:家
庭生活、戶外活動等都有較高的參與興趣,對社會變化感受力較強的
「開放實際型」;及對各項事物的興趣及對社會的感受力較弱,對問題
的看法及意見趨向保守的「保守理想型」兩個集群;多數受訪高齡者是
傾向「開放實際型」。
伍、不同「社會人口背景」高齡者在「收視動機」、「收視行為」及「收視
偏好」各有不同的顯著差異情形。在「收視動機」上,不同「性別」高
齡者具有顯著差異,其他變項沒有顯著差異;在「收視行為」上,除了
不同「居住地區」高齡者沒有顯著差異外;其他背景變項包括:性別、
年齡、省籍、婚姻狀況、收入狀況、居住狀況及教育程度等均具有顯著
差異;在「收視偏好」上,除了不同「居住狀況」高齡者沒有顯著差異
外;其他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齡、省籍、婚姻狀況、收入狀況、居
住地區及教育程度等均具有顯著差異。
陸、不同「生活型態集群」高齡者,其觀看電視戲劇節目的「收視動機」、
「收視行為」、「收視偏好」均具有顯著的差異。
根據研究結果及過程,分別對「長青學苑」、「媒體經營業者」及「未來研究」提出數點建議。
關鍵詞:高齡者、電視戲劇節目、收視動機、收視行為、收視偏好、生活型態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ching television drama program behaviors and life style of elders in Taipei City Evergreen Academy. The population of this study is 1,060 elder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Evergreen Academy. The investigation is proceeded with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ching television drama program behaviors and life style of elders in Taipei City”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 The effective sample size is 322 samples. The data from the investigation is analyzed through statistic methods such as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amples, factor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independent-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Chi-square test, and multiple response analysi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elders’ motivation of watching TV tends to be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the major motivation of watching TV is “for learning new things or common sense in life.”
2. The average daily TV-watching time is about 3-4 hours; most people watch “alone;” the major watching time is “from 08:01 to 10:00 in the evening;” the information of watching programs mainly comes from the “coincidental selection”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V advertisements.”
3. Elders prefer “contemporary drama,” “more than 6 episodes,” and “one hour” drama; they prefer “mandarin drama,” “Minnan drama,” and Taiwan-made “Taiwanese drama;” their favorite drama category is “historical court case drama.”
4. The emphasis of elders’ life style is on their family life, so they stress the use value when shopping. They think 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and don’t like to show themselves in front of others. The research divides the elders into two clusters which are “open and practical cluster” and “conservative and ideal cluster.” Most studied elders belong to “open and practical cluster.”
5. Elders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iewing motives,” “viewing behaviors,” and “viewing preferences.” As for “viewing motives,” elders in different “gender”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ile other variables do not cause many differences. As for “viewing behaviors,” elders in different “residential areas”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ile othe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s for “viewing preferences,” elders with different “residential conditions”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ile othe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cause significant obvious differences.
6. Elders with different “life style cluste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viewing motives,” “viewing behaviors,” and “viewing preferences,” when they are watching television drama program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and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respectively to “Evergreen Academy,” “media managers,” and “future studies.”
Keyword:The elderly, TV drama program, viewing motives, viewing behaviors, viewing preferences, life style
中文部分
內政部社會司(2007)。老人福利法。2008年11月2日檢索自 http://sowf.moi.gov.tw/04/02/02_1.htm。
內政部統計處(2008a)。戶籍登記現住人口數按三段、六歲年齡組分統計表。2008年9月21日檢索自 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統計處(2008b)。主要國家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2008年9月21日檢索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方寸(1995)。戲劇編寫法。台北市:東大。六版。
王小涵(1967)。漫談電視劇-兼及台視電視戲劇的演播。廣播與電視,4:85-104。
王怡仁(2007)。歷史劇的六種類型。歷史月刊,233:33-35。
王朝聞(1981)。美學概論。台北市:谷風。
王鼎鈞(1968)。電視劇的節奏。廣播與電視,9:65-69。
田文彬(1995)。背景因素、生活型態、自我監控與有線電視觀賞行為之關係-以大台中地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任玉(1972)。家庭主婦收看電視連續劇動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自由時報電子報(2008)。國人平均壽命首度突破78歲。2008年5月23日檢索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may/17/today-life1.htm。
艾傑比尼爾森媒體研究公司 (2008)。2008/10/01 - 2008/10/31大台北地區收視時數調查資料。台北市:台灣艾傑比尼爾森。
艾傑比尼爾森媒體研究公司 (2008)。2008/10/01 - 2008/10/31收視率調查資料。台北市:台灣艾傑比尼爾森。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全球資訊網(2008)。勞動基準法。2008年11月2日檢索自http://www.bli.gov.tw/sub.asp?a=0007213
行政院新聞局(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廣播電視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2008)。九十五年度電視金鐘獎獎勵要點。2008年6月22日檢索自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31451&ctNode=3678。
行政院經建會(2006)。中華民國台灣95年至140年人口推計簡報。2008年2月5日檢索自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455&sP=2。
何貽謀(2002)。台灣電視風雲錄。台北市:商務。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東權(1986)。螢光幕後。台北市:文建會。
吳起光(1969)。電視劇作家的修養。廣播與電視,11:51-53。
吳翠珍(1991)。影響兒童電視觀看時間因素之分析。新聞學研究,44:73-94。
呂嘉珮 (2007)。台灣X世代電視閱聽眾生活型態及電視節目使用與滿足之初探。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呂燿光、蘇嘉華、林雅萍(1995)。有線電視節目規劃實務。台北市:碩士管理顧問公司。
壯春雨(1989)。電視劇學通論。北京市:中國廣播電視。
李佩英(2005)。韓劇《大長今》之接收分析研究:男女閱聽人對「長今」角色的解讀。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金銓(1984)。大眾傳播理論-社會、媒介、人。台北市:三民。
李青松(2002)。高齡者休閒參與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1:21-38。
李南生(2001)。知識經濟下無線電視台經營策略之研究-以華視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雅雯(2005)。老人人格特質、寂寞感與休閒行為及電視收視行為之關聯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麗美(2002)。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碩士論文,高雄市,未出版。
沙依仁(2005)。高齡社會的影響、問題及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10:56-65。
沈姍姍(2007)。人口結構變遷趨勢與因應-國際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4:167-182。
汪子鍚(1996)。由本土、區域到華人傳播圈:台灣電視劇產銷的政經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卓青宜(2007)。生活型態對產品認知態度與產品使用行為關係的情境效應探討。輔仁大學管理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玟琪、蔡瑞明(2006)。延後退休年齡與促進高齡就業--我國因應高齡社會到來宜儘早進行準備與規劃。臺灣勞工雙月刊,3:76-88。
易善佑(1995)。台北市居民觀賞職業籃球比賽市場之區隔化研究。東吳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東泰(1977)閱聽人生活方式與其使用大眾傳播媒介之關聯性。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紋如(2006)。台灣地區民眾生活型態與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以2005年世新傳播資料庫為例。世新大學公關暨廣告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清江(1972)。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林資敏、陳德文(1999)。生活型態行銷ALL IN ONE。台北市:奧林文化。
林震岩(2007)。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台北市:智勝文化。
林麗惠(2007)。先進國家因應高齡化社會人力發展的經驗與策略。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高齡教育跨科際整合(頁47-60)。台北市:師大書苑。
姜龍昭(1991)。戲劇編寫概要。台北市:五南。三版。
徐佳士、楊孝濚、潘家慶(1975)。臺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袁櫻珊(2002)。華語地區無線電視產業競爭策略研究。中華民國視覺傳播藝術協會-兩岸暨香港影視媒介發展研究會論文。台北市:中華民國視覺傳播藝術協會。
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1999)。晚間八點至九點電視收視行為研究。台北市: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2003)。九十一年電視收視行為大調查。台北市: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高啟翔(2003)。全球與本土的連結:以文化融合理論檢視台灣「偶像劇」。國立交通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慧芬(2003)。台中市成人生活型態與學習需求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鍊生(1995)。老年人生活型態與圖書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梅長齡(1989)。電視的原理與製作。台北市:黎明。
許士軍(1988)。用行銷眼光掃瞄生活型態。卓越雜誌,41:29。
許忠信(2002)。老年人生活型態、社會疏離感和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昱均(2004)。高雄市長青學苑高齡者生活型態與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昱均,高淑貴(2003)。高雄市長青學苑高齡者生活型態與學習需求之研究。農業推廣學報,20:57-70。
陳一香(2002)。多頻道環境下的電視節目多樣性分析:以台灣無線電視台與有線電視綜合頻道為例之比較分析。廣播與電視,18:27-58。
陳一香(2004)。電視劇節目。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頁109-123)。台北市:正中。
陳世敏(1987)。媒介文化:批判與建言。台北市:久大。
陳以瑚(1982)。臺北市民收看電視動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君儀(2003)。公共電視收視行為調查。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宏毅(1991)。生活型態與電視觀賞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居民為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志承(2007)。從生活型態進行高齡市場區隔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芸芸譯;Nicholas Abercrombie著(2004)。電視的社會學分析。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
陳政雄(1998)。高齡者居家生活的活動類型與空間類型之對應關係與傾向-由生活時間量探討之。設計學報,1:1,65-83。
陳炳宏、鄭麗琪(2003)。台灣電視產業市場結構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新聞學研究,75:37-71。
陳振甫(1997)。生活型態研究與商品企劃。台北市: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
陳畹蘭(1991)。台灣地區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麗鳳(2006)。北台人電視節目類型與收視型態之研究。北台學報,29:194-215。
陳譽馨(1996)。老年人生活型態、疏離感程度與電視觀賞行為之關聯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彭芸(2004)。滙流時代的電視產業及觀眾。台北市:五南。
彭芸、鍾起惠(1997)。有線電視與觀眾。台北市: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曾怡禎(2000)。高齡化社會的大思路。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3:104-112。
黃志全(1989)。報紙表演藝術訊息的使用與滿足研究-以國家劇院及音樂廳觀眾為研究對象。輔仁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明月(1995)。我國電視卡通影片內容價值取向研究報告。台北市:文化總會電研會。
黃明月(2001)。高等教育課程改革與教學科技運用。視聽教育雙月刊,43:2,2-8。
黃春長(1994)。老年學的主要理論。載於黃國彥(主編),高齡化社會(11-26頁)。嘉義市:紅豆。
黃振紅、呂碧琴(2002)。高齡化社會與銀髮族的健康體適能。新埔學報,19:255-269。
黃富順(2007) 。臺閩地區民眾對於我國邁入高齡化社會看法之調查。成人及終身教育,18:27-37 。
黃葳威(2004)。閱聽人與媒體文化。台北市:揚智。
楊卿堯、林明燦(2007)。高齡者之生理變化與特徵。台灣醫學,11:3,p.259-261。
楊欲奇(1998)。影視節目國際行銷策略及活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維倫(2003)。情境脈絡與台灣日劇迷的收視經験。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燿榮(2006)。E世代閱聽人對媒體偏好之研究以北、高兩地區之青少年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麗君譯(1991)。爆米花報告:生活型態新預言。台北市:時報。(Faith Popcorn)
萬道清(1991)。電視節目製作與導播。台北市:水牛。
葉孟峰(2006)。因應高齡化社會與調整退休年齡之探討。臺灣勞工雙月刊,3:89-92。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葉肅科(2005)。高齡化社會與老年生活風格。社區發展季刊,110:230-241。
葉鄉誼(2006)。銀髮中的華冠-參與安養機構服務的高齡志工之生命故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廖鳳瑞(1995)。收視行為與親子互動的關係研究報告。台北市: 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榮泰生(2007)。消費者行為。台北市:五南。二版。
劉幼琍(1997)。多頻道電視與觀眾:九○年代的電視媒體與閱聽人收視行為。台北市:時英。
劉幼琍、蔡琰(1995)。電視節目品質與時段分配之研究。廣播與電視,2:89-123。
劉永芷(1986)。老人的收視行為與電視中老人角色之分析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啟宇(2006)。台灣電視劇節目跨國輸出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菁菁(1987)。電視戲劇節目描述人際衝突及其疏解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廣電人市場研究公司(2004)。2003台灣地區電視觀眾研究。台北市:廣電人市場研究公司。
蔡佳玲(2006)。韓劇風潮及韓劇文化價值觀之相關性研究:從文化接近性談起。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美瑛(2005)。台灣民眾生活型態與廣播、電視、電影之使用和評價-以2005年世新傳播資料庫和深訪資料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郁玟(2000)。舞蹈演出現場觀眾市場區隔:生活型態、觀賞動機、訊息來源與類型喜好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琰(1995)。電視戲劇類型與公式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830301H004097),未出版。
蔡琰(1996)。電視歷史劇價值系統與社會意識分析。台北市: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蔡琰(1998a)。鄉土劇性別及族群刻版意識分析。台北市: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蔡琰(1998b)。消音的傳奇-電視古裝劇價值認同的啟示。新聞學研究:56;85-103。
蔡琰(1999)。大學生電視劇審美體驗試析。廣播與電視,14:111-138。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敍事理論。台北市:三民。
蔡琰(2002)。裸根百合?:台灣電視劇風雲追憶。在台灣電視四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193-252。台北市: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
蔡琰(2004)。台灣無線三台電視劇開播四十年之回顧。中華傳播學刊,6:157-193。
蔡琰、臧國仁(2003)。老人觀眾與電視劇:從老人之定義到人格心理學對閱聽人研究的啟示。中華傳播學刊,3:197-235。
鄭心怡(2007)。台南地區老年人音樂偏好與聆聽音樂之生理反應。國立台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盧嵐蘭(1996)。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與社群意識:一個理論層面的探討。台北市: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賴光臨(1984)。政令宣導與媒體效用之調查研究。行政院新聞局專題研究:128-130。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賴素燕(2008)。高齡志工之幸福感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戴寧(2006)。武俠片聲音規則之運用-以胡金銓「大醉俠」與李安「臥虎藏龍」為例。廣播與電視,27:113-134。
謝文雀(編譯)(2001)。消費者行為。台北市:華泰。第二版。(Blackwell, R. D., Miniard, P. W., & Engel, J. F.)
鍾起惠(2003)。節目品質與優質電視。台北市: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鍾起惠、陳炳宏(1999)。公共電視新聞性節目編排策略之研究-節目類型與收視率研究結構之觀點。廣播與電視,14:63-87。
鍾起惠、彭芸(2000)。從品質觀點探討戲劇節目的表現。廣播與電視,15:91-117。
韓秀利(2007)。瓊瑤電視劇流行文化解讀。中國語文,605:82-90。
魏素芬(1997)。城鄉老人休閒活動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曠湘霞(1986)。電視與觀眾。台北:三民。
邊明道(2004)。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頁45-59)。台北市:正中。
關尚仁(1992)。節目策略研究初探。廣播與電視,1:15-33。
蘇蘅、陳雪雲(2000)。全球化下青少年收看本國及外國電視節目之現況及相關影響研究。新聞學研究,64:103-138。
顧萱萱、郭建志(合譯)(2001)。消費者行為。台北市:學富文化。(Leon G. Schiffman, Leslie Lazar Kanuk)
英文部分
Demby, E. (1974). Psychographics and from whence it came. In W. D. Wells (1974) (eds).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Chicago: AMA, 9-30.
Engel, J. E., Blackwell, R.D., & Kollat, D.T. (1978)(3rd ed). Consumer behavior. Hinsdale: Dryden Press.
Ramstad, E., & Yoon, L. (2007). In this episode, hit TV shows on a budget; South Koreans make their dramas quickly and limit ad pricing.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 p.9.
Ramstad, E., & Yoon, L. (2007). South Korean TV creates Low-Budget ratings warrior; 'Jumong' drama surpasses 50% share, enriches munhwa with its Just-in-Time process. Wall Street Journal (Eastern Edition), p. B.4.
Gorsuch, R. L.(1983). Factor analysis.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Greenberg, B. S., & Woods, M. G. (1999). The soaps: Their sex, gratifications, andoutcome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36, 250-257.
Hoffman, M. S. (1990). Wo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 New York: Pharos Books.
Kaiser, H. F.(1970). A second-generation Little Jiffy. Psychological, 35, 401-405.
Kaiser, H. F.(1974).Little Jiffy, Mark IV.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4, 111-117.
Mackey, Justin E. (2008).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he political messages in televised news and the effect on young adults. M.A.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Kansas, United States -- Kansas.
Mares, M., Oliver, M., & Cantor, J. (2008). Age Differences in Adults' Emotional Motivations for Exposure to Films. Media Psychology, 11(4), 488-511.
McQuail, D. (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New York: Sage.
Nicol, D. E. (2006). In-law conflicts on television: A content analysis of "Everybody Loves Raymond". M.A.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United States - Nevada.
O’Donnell, H.(1999). Good times, bad times-soap opera and society in Western Europe. 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lummer, T. J. (1974).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January, 33-37.
Reynolds, F. D., & Darden, W. R. (1974). Construing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In W.D. Wells (1974) (eds),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Chicago: AMA,71-95.
Roberti, Jonathan W.(2007). Demographic chatacteristics and motives of individuals viewing reality dating shows . The Communication Review, 10, 117-134.
Rubin, A. & Perse, E. (1987). Audience activity and television news gratific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4(1), 58-84.
Silverstone, R. (1994). 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Routledge,3.
Tigert, D. J., (1974). Life style analysis as a basis for media selection. In W.D. Wells (1974) (eds),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Chicago: AMA, 171-201.
Van Der Goot, M., Beentjes, J., & Van Selm, M. (2006). Older adults' television viewing from a Life-Span perspective: 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s. Communication Yearbook, 30, 431-469.
Villani, K. (1975). Personality/ life style and television viewing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2(4), 432-439.
Wind, Y., & Green, P.E. (1974). Some conceptual, measurement, and analytical problems in life style research. In W.D. Wells (1974) (eds),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Chicago: AMA, 97-126.
Williams, S. (1991). Bugs Bunny meets He-man: a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values in animated cartoons. In L. Berg & L. Wenner(eds.). Television criticism. London: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