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梅瑤芳
Yau-Fang Mei
論文名稱: 技術學院績效指標之發展研究
A Study to Develop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Colleges of Technology in Taiwan
指導教授: 李隆盛
Lee, Lung-She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0
中文關鍵詞: 技術學院績效指標關鍵績效指標
英文關鍵詞: colleges of technolog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98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我國技術學院發展快速,其教育品質與績效受到各界的關切。本研究的目的在發展技術學院的績效指標,研訂績效指標的相對權重,提供改進技術學院績效的建議。研究方法包括文獻探討、文件分析、專家座談與問卷調查等質性和量化程序。本研究先彙整國內外九種相關指標,建立績效指標規準篩選出134項指標;提請專家座談,經多次修訂問卷指標架構為三層面10分項68細項。再以其發展成問卷調查全國技術學院校長與教育部評鑑召集委員共110人,問卷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 α=0.9819,回收有效問卷80份,回收率72.7%。問卷所得資料除採用描述統計外,並採用t考驗、χ2考驗與因素分析法進行推論統計。統計結果再提請專家座談研討,以加強質性解釋。最後獲得下列四項重要研究結論:(1)技術學院績效指標架構可分學生表現、教學與教師成就、經營管理三層面10分項62細項指標,(2)技術學院績效指標的重要性與學校職類、公私立、地區、評鑑類別之間無顯著相關,(3)指標中可精選出25項關鍵績效指標,(4)關鍵績效指標可重新歸類為資源與成效、制度與檢定、產學交流、教學品質與學生表現五個主成分,並研訂每項指標的相對權重。

    With the quick expansion of colleges of technology in Taiwan,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achievements among those colleges have become a major concer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study was to develop weighted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those colleges to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Methods include literature review, documental analysis, panel discuss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roug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process. This research study filtered 134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rom nine types with totally 316 items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collected from various sources. These 134 indicators were proposed to the panel for in-depth discussions and refinements and were constructed into three dimensions, ten groups, and 68 items.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then sent to 53 individual presidents of these colleges and 57 leading members of the assessment committee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Taiwan. Eighty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reaching a 72.7% returning rate with the reliability of Cronbach α=0.9819. These gathered data were processed through t test, chi-square test, and factor analysis. The results from the statistical measurements were further discussed in the panel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the explanation. The research study reached four conclusions : (1) Th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colleges of technolog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student performance, teaching and teacher’s achievements, and school management, and were constructed into ten groups, and 62 items. (2) Different types of colleges in terms of domain, public/private, location, and evaluation categories did not mak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mportance of colleg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3) 25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were screened out by statistical methods. (4) The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were redistributed into five principal components - resources and integration, quality of system implementation, interaction with industries, teaching quality,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The performance of every college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relative weights of the 25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謝 誌 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 錄 VII 表 次 IX 圖 次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程序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五節 重要名詞詮釋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組織績效的意義與衡量 15 第二節 組織績效的架構與型式 19 第三節 組織績效與指標的相關研究 28 第三章 文件分析 47 第一節 績效指標的評選規準 47 第二節 技術學院績效指標的篩選 50 第三節 技術學院績效指標的彙整與分類 74 第四節 技術學院績效指標選用與定義 79 第四章 研究方法 8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83 第二節 研究設計 8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9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100 第五節 調查程序 108 第六節 資料處理 110 第五章 調查發現與討論 113 第一節 回覆者的特性描述 113 第二節 績效指標的重要程度 116 第三節 關鍵績效指標的選取與相對權重 159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7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89 第一節 結論 189 第二節 建議 197 參考文獻 205 附錄一 技術學院績效指標問卷初稿 215 附錄二 技術學院績效指標之調查問卷 220 附錄三 技術學院基本資料一覽表 227 附錄四 第一次專家座談會議紀錄 229 附錄五 第一次專家座談之書面審查紀錄 238 附錄六 第二次專家座談會議紀錄 240 附錄七 教育部技專校院評鑑訪視實施原則 247 表 次 表1.1 本研究待答問題與研究方法 8 表2.1 組織績效的四大領域 17 表2.2 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歷年評鑑校數統計表 29 表2.3 民國91年技術學院行政類評鑑項目及配分表 30 表2.4 民國91年技術學院專業類科系評鑑項目及配分表 31 表2.5 91年度受評技術學院前一次評鑑成績一覽表 33 表2.6 91年度受評技術學院行政類評鑑成績一覽表 34 表2.7 92年度受評技術學院行政類評鑑成績一覽表 35 表2.8 Cameron 高等教育組織效能量表構面與指標一覽表 37 表2.9 Jarratt Report的績效指標 41 表3.1 技專校院基本資料庫構面與變項雙向細目對照表 50 表3.2 技專校院提升教學品質指標雙向細目對照表 54 表3.3 主要國家技專校院教育品質指標雙向細目對照表 59 表3.4 技專院校經營規模、效率與效能雙向細目對照表 61 表3.5 大學評鑑量化指標雙向細目對照表 62 表3.6 國外績效指標之相關研究雙向細目對照表 70 表3.7 技術學院績效指標的定義草案 79 表4.1 Delphi、AHP與專家座談法之比較表 90 表4.2 民國85-92年技專校院升格改制校數統計表 96 表4.3 民國84-92年技專校院校數統計表 96 表4.4 民國88-92年技專校院學生人數成長分析表 97 表4.5 技術學院屬性分佈表 98 表4.6 技術學院評鑑召集委員人數分佈表 98 表4.7 技術學院績效指標研究專家座談邀請名單 99 表4.8 技術學院績效指標定義說明表 102 表4.9 技術學院績效指標問卷的信度分析 109 表5.1 本研究調查問卷之回收情形 113 表5.2 校長依特性分之問卷回收情形 114 表5.3 評鑑召集委員依特性分之問卷回收情形 115 表5.4 技術學院校長與評鑑委員對於「學生表現」績效指標重要性的評價比較 117 表5.5 技術學院校長與評鑑委員對於「教學與教師成就」績效指標重要性的評價比較 119 表5.6 技術學院校長與評鑑召集委員對於「學校實施課程評鑑比例」指標重要性的意見分佈表 121 表5.7 技術學院校長與評鑑召集委員對於「學生對於課程接受度」指標重要性的意見分佈表 121 表5.8 技術學院校長與評鑑召集委員對於「開設實習學分比例」指標重要性的意見分佈表 122 表5.9 技術學院校長與評鑑委員對於「經營管理」績效指標重要性的評價比較 123 表5.10 技術學院校長與評鑑召集委員對於「每生儀器設備經費」指標重要性的意見分佈表 125 表5.11 技術學院校長與評鑑召集委員對於「每生圖書經費」指標重要性的意見分佈表 125 表5.12 公私立技術學院校長對於績效指標重要性的評價比較 127 表5.13 公私立校長對於「科目及格率」指標重要性的意見分佈表 130 表5.14 公私立校長對於「繼續進修與所學的相關度」指標重要性的意見分佈表 131 表5.15 各職類技術學院校長對於績效指標重要性的評價比較 132 表5.16 各職類技術學院校長對於「學校社團參與率」指標重要性的意見分佈表 136 表5.17 各職類技術學院校長對於「公共服務參與率」指標重要性的意見分佈表 136 表5.18 各職類技術學院校長對於「遵守校規習慣」指標重要性的意見分佈表 137 表5.19 各職類技術學院校長對於「開設實習學分比例」指標重要性的意見分佈表 137 表5.20 各職類技術學院校長對於「教師國科會計畫件數與經費」指標重要性的意見分佈表 138 表5.21 各職類技術學院校長對於「教師發表於國際期刊論文數」指標重要性的意見分佈表 138 表5.22 各職類技術學院校長對於「教師發表於國內學術與專業期刊論文數」指標重要性的意見分佈表 139 表5.23 各職類技術學院校長對於「教師發表於國內研討會的論文數」指標重要性的意見分佈表 139 表5.24 各職類技術學院校長對於「教師持有國家考試執照數」指標重要性的意見分佈表 140 表5.25 學校地區與技術學院校長對於績效指標重要性評價的關係 141 表5.26 各地區技術學院校長對於「學校自我評鑑品質」指標重要性的意見分佈表 144 表5.27 各地區技術學院校長對於「每生單位成本」指標重要性的意見分佈表 144 表5.28 教育部技術學院評鑑各類召集委員對於績效指標重要性的評價比較 145 表5.29 各類召集委員對於「學生退學率」指標重要性的意見分佈表150 表5.30 技術學院整體及各層面績效指標重要性 151 表5.31 技術學院「學生表現」績效指標重要性調查結果 152 表5.32 技術學院「教學與教師成就」績效指標重要性調查結果 154 表5.33 技術學院「經營管理」績效指標重要性調查結果 157 表5.34 技術學院關鍵績效指標的篩選 161 表5.35 依總體、三層面或10分項的平均數篩選KPI的指標代碼 164 表5.36 技術學院關鍵績效指標因素分析之總變異量 166 表5.37 技術學院關鍵績效指標因素分析轉軸後的主成分矩陣 167 表5.38 技術學院關鍵績效指標各主成分的指標相對權重 169 表5.39 技術學院關鍵績效指標架構之比較 173 表5.40 技術學院關鍵績效指標架構 177 表5.41 技術學院關鍵績效指標架構(選擇方案二) 178 表5.42 技術學院關鍵績效指標架構(選擇方案三) 179 表5.43 技術學院績效指標的定義與說明 180 圖 次 圖1.1 本研究程序圖 7 圖2.1 86學年度科技大學/海洋大學評鑑模式 21 圖2.2 平衡計分卡在非營利組織的應用 23 圖2.3 平衡計分卡提供轉化策略為營運的架構 23 圖2.4 MBNQA教育組織績效卓越的系統性架構 24 圖2.5 EFQM的企業卓越模式 25 圖2.6 澳洲職業教育與訓練(VET)的關鍵績效量數(KPMs) 39 圖2.7 國民小學學校教育績效責任指標整體權重分配圖 43 圖3.1 技術學院績效指標IPO架構圖 75 圖3.2 技術學院績效指標架構草案 79 圖4.1 本研究架構圖 84 圖4.2 技術學院績效變項關係假設圖 86 圖4.3 技術學院績效之社會脈絡圖 87 圖4.4 本研究指標發展途徑示意圖 91 圖4.5 本研究實施步驟流程圖 92

    一、中文部分
    于泳泓譯(2002),平衡計分卡最佳實務。台北:商周。
    王保進(1994),我國高等教育表現指標現況之實證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17,61-98。
    王保進(1994),荷蘭高等教育的品質評鑑制度。評鑑新訊,1-3。
    王保進(1996),教育指標基本概念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1-18。
    王保進(2002),大學自我評鑑。台北:正中。
    尹士豪(1994),全國大學院校機械學門評鑑結果報告。中國機械工程學會。
    中國教育學會編(1995),教育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1993),全國大學院校機械系所評鑑手冊。中國機械工程學會。
    尤克強(2002),知識管理與創新。台北:天下遠見。
    田振榮和黃廷合等(2002),建立技專校院提昇教學品質指標之研究報告。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史欽泰、王小川和魏哲和(1994),教育部大學院校電機與資訊相關系所評鑑計劃評鑑報告。教育部高教司委託專題研究報告。
    朱道凱譯(1999),平衡計分卡:資訊時代的策略管理工具。台北:臉譜文化。
    池怡純(2002),企業整合關鍵績效指標之建立與應用,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伍振鷟編(1993),教育評鑑。台北:南宏。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1993),行政院績效評估專論選輯。台北:編者。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績效指標。2004年6月27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
    吳明通(2002),企業導入平衡計分卡之績效研究—以帝強鋼鐵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清山和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五南。
    吳清山、黃美芳和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台北:高等教育出版。
    吳榮聰(2003),資訊產業供應鏈透明度之研究:以供應商觀點,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朋(2003),作業基礎成本制度應用在年度預算之個案研究:以半導體公司之應用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東吳大學(1999),私立大學校院學系自我評鑑實施經驗座談會會議手冊。台北:作者。
    李隆盛(2004),科技與人力教育的創新。台北:師大書苑。
    李隆盛、賴志、張良德、黃進和、林坤誼和鄭國聯(2004)。綜合高中績效指標之建構與檢視研究。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李隆盛(1993),國中工藝/技教育評鑑模式之研究。中華民國工藝教育學會。
    李天祥(2000),ISO9000與組織績效之迷思-以我國大學院校實施ISO9000系列驗證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大森(2003),高等技職教育轉型的社會學分析:以專科改制技術學院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成(2004),建構卓越的教育績效責任文化。教育研究月刊,124,41-51。台北:高等教育出版公司。
    林春燕(2000),作業流程管理、組織結構調整、人力資源運作及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五區國稅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穎宏(2000),應用案例庫推理於知識擷取:以探索大學生學習成就之關鍵績效指標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純雯(2001),在學校行政的變遷中論組織績效。學校行政雙月刊,12,頁4-140。
    林建勳(2002),企業流程再造之方法與應用。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東毅(2003),大學資訊中心KPI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胡悅倫編(1998),海峽兩岸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柯福富(2003),以商業智慧系統建構企業營運關鍵績效指標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夢群(1998),台灣大學評鑑制度的分析與檢討。載於胡悅倫編,海峽兩岸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頁107-133。台北:師大書苑。
    夏祥泰(2003),商業智慧應用於醫院管理之研究—以區域級醫院為例。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愛琴(2003),以平衡計分卡為基礎建構資訊安全管理關鍵績效指標。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雄編譯(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國(1980),因素分析。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頁834-862)。台北:東華。
    黃政傑等(1998),大學校務綜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部。
    黃政傑和李隆盛主編(1996)。技職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等(1993),國民小學教育評鑑之研究。國科會。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陳昭穎(2001),從精英走向大眾台灣高等教育擴充過程之政策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菁(2003),全球運籌管理關鍵績效指標模式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羿君(2001),教師教學領導能力與學生對教師教學領導之學習認知分析:以高雄縣六所技術學院/科技大學為例。高雄:復文。
    陳舜芬(1993),大學評鑑。載於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主編,台灣高等教育白皮書,頁129-133。台北:時報文化。
    陳嘉璋(2003),商業智慧系統建置之研究:以流通業為例,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碩士論文。
    陳漢強(1981),大學品質品證之方式,評鑑新訊,4。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學與學校評鑑研究中心。
    陳漢強(1992),國內大學評鑑委託公正學術團體辦理之研究與評估。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學與學校評鑑研究中心。
    陳漢強(1993),學校評鑑。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學與學校評鑑研究中心。
    陳漢強主編(1997),學校評鑑。台北:五南。
    陳震強(2002),如何透過策略控制以提昇多角化企業之經營績效-以某集團企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樹坤(1982),美國大專院校認可制度之研究。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教育計畫叢書之六九。陳麗珠(2000),美國教育財政改革。台北:五南。
    張玉成(2002),大學學門評鑑制度規劃與實施作業之研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張玉文譯(2000),知識管理,台北:天下遠見。
    張植珊(1979),教育評鑑。教育部教育計劃小組。
    張鈿富(1999)。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張鈿富(2004),美國績效責任與學校教育改造的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24,頁22-32。台北:高等教育出版公司。
    張鏡湖(1997),論大學評鑑和高等教育的發展。教育資料文摘,39(4),頁44-49。
    康自立(2000),技專院校評鑑表冊。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康龍魁、陳世良和施能仁(2003),我國技專院校經營規模、效率與效能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3-H-018-005)。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台北:五南。
    許光華(2002),跨國性研發專案績效管理—平衡計分卡與模糊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朝陽科技大學:東南亞區域經濟暨產業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國家衛生教育研究院(2001),醫學院評鑑委員會評鑑手冊。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院評鑑委員會。
    教育部(1997a),86學年度科技大學/海洋大學評鑑手冊。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教育部(1997b),八十六學年度大學綜合評鑑手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教育部(2002a),91年度技術學院評鑑表冊。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教育部(2002b),技專院校校務基本資料庫。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教育部(2002c),教育部91年度大學管理學門評鑑手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教育部(2004a),大學校務評鑑規劃與實施計畫評鑑手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教育部(2004b),教育部技專校院評鑑資訊管理系統。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04)。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歷年評鑑校數。2004年4月4日,取自ttp://www.tve.edu.tw/new/index.asp。
    湯堯(2001),主要國家技專校院教育品質指標系統之比較研究。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曾莉茹(2003),台灣D計畫及其KPI之研究。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曾淑惠(1996),我國專科學校後設評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博士論文。
    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台北:心理。
    游家政(2000),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巧玲(2001),知識經濟/商品教育/績效學校:九0年代教育市場化的發展與挑戰。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楊朝旭(2003),績效衡量系統、智慧資本及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第二屆服務行銷暨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楊思偉(2000),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模式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高等教育大眾化與大學改革學術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閰自安(1996),台北地區高級中學全面品質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虞正邦(2003),電腦組裝業供應鏈採購庫存管理模式之個案研究。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廖清祈(2003),企業推動平衡計分卡過程之跨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下)。中國統計學報,27(6),5-22、27(7),頁1-20。
    劉慶仁(2002),教育績效責任—從美國德州的經驗談起。教育研究月刊,97,頁63-72。台北:高等教育出版公司。
    鄭彩鳳(2004),教育績效管理與績效責任。教育研究月刊,124,頁5-21。台北:高等教育出版公司。
    鄭隆正(2003),全球運籌經營績效管理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士葆(1994),教育部大學學門評鑑計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賴威齊(2002),以平衡計分卡為基礎建構網際網路環境下之醫院高階主管資訊系統及其實證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賴春金(2002),高職幼兒保育科評鑑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鍾文毅(2002),利用平衡計分卡發展供應鏈管理關鍵績效指標-德菲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關譽綱(2002),香港高等教育院校之組織績效。Education Journal(教育學報),30(2),頁83-105。
    蘇錦麗(1995),大學學門評鑑試辦計畫成效評估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ARC遠擎管理顧問公司策略績效事業部譯(2002),策略核心組織-以平衡計分卡有效執行企業策略。台北:臉譜。

    二、外文部分
    Cameron, K. S. (1978).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3(4), 604-632.
    Camweon, K. S., & Tschirhart, M. (1992). Postindustrial environments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63(1), 87-108.
    Chambers, D. E.,Wedel, K.R., & Rodwell, M. K.(1992). Evaluating social programs. London: Allyn and Bacon.
    Clemen, R. T. (1996). Making hard decisions(2nd ed). Belmont, CA: Duxbury.
    EFQM (2003). EFQM Excellence Model. Retrieved on 4 April, 2004, from http://www.efqm.org/model_awards/model/excellence_model.
    Elliott, E. J. (1991). Education Counts: An Indicator System to Monitor the Nation’s Educational Health. Washington, D.C.: Acting Commissioner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Hitt, M. A. (1988). The measuring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Multiple domains and constituencies.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28(2), 28-40.
    Hoffecker, J., & Goldenberg, C. (1994).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develop companywide performance measures. 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8, 517.
    Jarratt Report (1985). Report of the Steering Committee for Efficiency Studies in Universities. London: Committee of Vice-Chancellors and Principals.
    Johnes, J., & Taylor, J. (1990).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higher education. Buckingham: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Kaplan, R. S. and Norton, D. P. (1996).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Feb, 1996, 75-85.
    Kaplan, R.S. & Norton, D.P. (1996).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The Balanced Scorecard. Boston, Massachusett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Lee, L. S., & Lai, C. C. (2004). Development of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th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education programs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CEER 2004), Olomouc and Bouzov Castle , Czech Republic , June 27-30.
    Lysons, A.F., Hatherly, D.J., & Mitchell, D.A. (1998) Comparison of measures of organis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U.K. higher edu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Planning, 36(1), 1-19.
    Marsh, R. M., & Mannari, H. (1976). Modernization and the Japanese Fac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03).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Program. Retrieved on 10 March, 2004, from http://www.quality.nist.gov/
    Offic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2002). Reauthorization of the Carl D. Perkin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t. Retrieved on 17 April, 2004, from http://www.ed.gov/about/offices/list/ovae/pi/reauth/perkins.html
    Okes, J. (1986). Educational Indicators: A Guide for Policy Makers.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 in Education, Rutgers University.
    OLVE, N.-G., ROY, J., & WETTER, M. (1999). Performance Drivers: A practical guide to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London: John Wiley & Sons.
    Quinn, R. E. and Rohrbaugh, J. (1983). A Spatial Model of Effectiveness Criteria. Management Science. 29(3), 363-377.
    Stufflebeam, D. L. (2002). Evaluation Checklists Project. Retrieved from http://www.wmich.edu/evalctr/checklists/.
    Stufflebeam, D. L. et al. (1971). Educational Evaluation & Decision Making. Itasca F. E. Peaclck Publishers, INC.
    Swanson, R. A., & Holton Ⅲ, E. F. (2001). Foundation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CA: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Inc.
    Swanson, R.A. (1995). Performance is the Key.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terly, 6(2&3), 221-22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