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戴慈妏
Tai, Tzu-Wen
論文名稱: 畢飛宇小說的「民間性」研究
指導教授: 石曉楓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畢飛宇小說民間性鄉村民間都市民間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6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畢飛宇從一九八O年代後期開始創作,發表至今已累積六十幾篇中、短篇小說,而長篇小說則有《上海往事》、《那個夏季,那個秋天》、《平原》與《推拿》四本,相較於其他一九六O年代出生的同代中國作家,畢飛宇的成名較晚,作品量也較少,且畢飛宇的作品在台灣也並未完全出版,故對於台灣讀者而言,畢飛宇相對較為陌生。台灣學界對於畢飛宇的研究也顯得稀少、不夠全面,中國的學位論文與單篇論文則較多集中於女性形象與命運的研究上。筆者認為畢飛宇從小不斷遷徙的成長經歷,讓他更能體會鄉村與都市民間下層的生活,故畢飛宇的小說中有著「民間性」的特點,而「民間」又可以扣合陳思和於一九九四年提出的「民間」論點,筆者嘗試由此觀點考察畢飛宇的作品。
      本論文共五章,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先敘述畢飛宇的成長經歷,擁有農村與城市下層的生活經驗,讓他能更貼近民間的下層,思考人的生存與命運問題。一九九四年之後,畢飛宇的寫作有了明顯的轉向,他如何從重視「歷史感」的寫作,轉而關注民間下層的生活面貌,而此轉向又表徵了何種意義,此是筆者關注的重點。
      第二部分,以畢飛宇小說的鄉村民間討論為主軸,探討國家權力與民間的關係,並分析在鄉村民間下層人物的生存境遇,特別是權力在民間的日常體現與運作模式,以及人性的異化問題。另外,畢飛宇如何透過知識分子與民間的雙重角度,去塑造鄉村民間的人物,以及對民間話語的運用、方言與風俗的思考是筆者在第二部分分析的重點。
      第三部分,則以畢飛宇小說的都市民間討論為主軸,探討畢飛宇如何在都市的空間下,鋪展人物的境遇問題,包含物質欲望的追求與人心的異化、現代人愛情與婚姻觀念的變異,以及家庭模式的改變等。二OO八年的《推拿》是畢飛宇新題材的嘗試,他以獨特的視角,書寫盲人的生活,除了表現都市下層的「藏汙納垢」,在這些盲人身上也體現出「理想光輝」的一面,透過《推拿》的寫作,畢飛宇要指出的是現代社會所缺乏的尊嚴問題。最後,則分析都市民間的敘事策略,除了延續鄉村民間的藝術表現手法外,畢飛宇更強調日常生活的「細節化」表現以及生活的哲理,而這正是畢飛宇小說的獨特之處,也是筆者所欲凸顯的部分。
      結論則綜合前面幾章的研究,歸結畢飛宇從鄉村民間到都市民間的寫作之路,並提出畢飛宇小說的「民間性」特點與意涵。

    第一章 緒論……………………………………………………………………………………………………………………1-16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2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相關概念說明………………………………………………………………………………3-6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分析………………………………………………………………………………………………7-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16 第二章 作家的「民間」價值立場…………………………………………………………………………17-29 第一節 成長的流徙與經驗的內化…………………………………………………………………………17-19 第二節 雙重角度的觀看:知識分子/「民間」……………………………………………20-23 第三節 書寫的轉向:從「歷史感」寫作到當下現實的關注……………………24-29 第三章 鄉村民間…………………………………………………………………………………………………………30-65 第一節 鄉村民間/國家的對立與影響性…………………………………………………………30-34 第二節 鄉村民間的生存境遇…………………………………………………………………………………35-50 第三節 鄉村民間的敘述手法…………………………………………………………………………………51-65 第四章 都市民間……………………………………………………………………………………………………………66-95 第一節 物質欲望的道德審視…………………………………………………………………………………67-73 第二節 愛情與婚姻的苦難即景……………………………………………………………………………74-79 第三節 盲人/健全人社會的侷限性……………………………………………………………………80-84 第四節 都市民間的理想精神…………………………………………………………………………………85-89 第五節 都市民間的敘事策略…………………………………………………………………………………90-95 第五章 結論………………………………………………………………………………………………………………96-103 第一節 從鄉村民間到都市民間的創作之路……………………………………………………96-97 第二節 畢飛宇的「民間性」特點………………………………………………………………………98-103 附錄:畢飛宇小說年表…………………………………………………………………………………………104-106 參考書目………………………………………………………………………………………………………………………107-115

    壹、 專書
    一、 作家文本
    畢飛宇:《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畢飛宇:《畢飛宇文集‧這一半》,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4年。
    畢飛宇:《畢飛宇文集‧冒失的腳印》,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4   年。
    畢飛宇:《畢飛宇文集‧輪子是圓的》,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4年。
    畢飛宇:《畢飛宇文集‧黑衣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4年。
    畢飛宇:《玉米》,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
    畢飛宇:《平原》,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
    畢飛宇:《畢飛宇文集參:那個夏季,那個秋天》,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2009年。
    畢飛宇:《畢飛宇文集陸:哺乳期的女人》,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9
     年。
    畢飛宇:《青衣》,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
    畢飛宇:《是誰在深夜說話》,臺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年。
    畢飛宇:《沿途的秘密》,北京:昆侖出版社,2013年。
    畢飛宇:《人類的動物園》,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畢飛宇:《造日子》,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
    畢飛宇:《推拿》,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年。
    蘇童:《蛇為什麼會飛》,台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蘇童:《童言童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註:畢飛宇文本另有未收入兩套文集者,如〈家事〉,《小說月報》2007年第11期,頁23-30。〈相愛的日子〉,《人民文學》2007年第5期,頁2-11。)

    二、 相關論著
    丁帆:《中國鄉土小說史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
    王永兵:《穿越中國現當代文學歷史的對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年。
    王光東:《20世紀中國文學與民間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光東:《新文學的民間傳統──「五四」至抗戰前的文學與「民間」關係的一
     種思考》,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
    王光東、楊位儉主編:《中國現當代鄉土文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1
     年。
    王德威:《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臺北:麥田出版有
     限公司,2009年。
    申丹:《敘事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石曉楓:《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台北:里仁書局,2012年。
    朱寨:《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吳義勤:《中國當代新潮小說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
    吳義勤:《文學現場:中國新時期文學觀潮》,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
    吳義勤:《守望的尺度》,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年。
    吳義勤:《彼岸的誘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
    汪政:《我們如何抵達現場》,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年。
    周作人著,鍾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年。
    於可訓:《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史》,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
     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洪治綱:《無邊的遷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
    洪治綱:《中國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6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段義孚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唐翼明:《大陸當代小說散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夏鑄九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88年。
    徐巍:《視覺時代的小說空間──視覺文化與中國當代小說演變研究》,上海:學
     林出版社,2008年。
    張莉:《魅麗所在:中國當代文學片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張莉、畢飛宇著:《牙齒是檢驗真理的第二標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年。
    張鈞:《小說的立場──新生代作家訪談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陳岸峰《神話的叩問 : 現當代中國小說研究》,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12  
     年。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臺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
    陳思和《筆走龍蛇》,臺北:業強出版社,1991年。
    陳思和:《陳思和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思和:《還原民間──文學的省思》,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陳思和:《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1年。
    陳思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名篇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思和:《思和文存》,全三冊,合肥:黃山書社,2013年。
    程德培《魂繫彼岸的此岸敘事:論當代中國作家與作品》,新北:印刻文學出版
     社,2012年。 
    黃偉林:《中國當代小說家群論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
    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國當代文學史新搞》,修訂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7年。
    葉徲英:《大陸當代文學掃描》,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劉云生:《先鋒的姿態與隱在的症候:多維理論視野中的當代先鋒小說》,成都:
     巴蜀書社,2009年。
    樊星:《當代文學新視野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樊星:《大陸當代思想史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樊星:《大陸當代思想史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樊星:《中國當代文學與國民性》,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魯迅著,楊澤編:《魯迅小說集》,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6年。
    魯迅著,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臺北:葉強出版社,1990
     年。
    (英)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
     觀》,臺北:商周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
    (法)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合譯,《空間詩學》,
     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法)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張廷琛、林莉、范千紅等譯:《性史》,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年。
    (法)米歇爾‧福柯著(Michel Foucault),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
     獄的誕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捷)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韓少功、韓剛譯:《生命中不能承受
     之輕》,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8年。
    (捷)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香港:牛
     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貳、單篇論文
    〈第三屆西部筆會紀要〉,《朔方》2003年第11期,頁76-80。
    《上海文學‧批評家俱樂部》1994年第9期,頁68-74。
    文寬:〈論畢飛宇長篇小說的空間敘事〉,《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11卷第3期,2012.5,頁70-72。
    王一兵:〈文革末期鄉村生活的原始風景──論畢飛宇小說《平原》的思想意蘊〉,
     《濟寧學院學報》第31卷第5期,2010.10,頁11-15。
    王文仁:〈視覺時代的不可承受之「輕」──畢飛宇及其小說《推拿》〉,《虎尾科
     技大學學報》第29卷第4期,2010.12,頁69-82。
    王光東:〈「民間」與啟蒙──關於九十年代「民間」爭鳴問題的思考〉,《當代作
     家評論》2000年第5期,頁100-106。
    王覓、畢飛宇訪談:〈畢飛宇:「我想把黑暗拉到陽光的底下」〉,《全國優秀作文
     選(高中)》2012年第Z1期,頁8-10。
    王燕:〈畢飛宇《玉米》「女性身體話語」言說悲劇命運〉,《青春歲月》2012年
     第22期,頁186。
    付艷霞:〈冰與火的纏綿──畢飛宇論〉,《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6卷第
     4期,2004.7,頁34-40。
    田小鳳:〈論畢飛宇兒童視角敘事文本的價值內涵〉,《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
     年第9期,頁1-2。
    田祝:〈生存困境的追問──論畢飛宇城市題材小說〉,《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
     2007年第12期,頁64-66。
    朱霞:〈畢飛宇小說城鄉互補敘事模式探究〉,《長城》2010年第2期,頁20-21。
    余玲:〈潮流外的寫作──畢飛宇小說論〉,《小說評論》2002年第2期,頁53-58。
    余榮虎:〈權力風浪中的自救與自沉──解讀畢飛宇《玉米》〉,《湖北經濟學院學
     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1期,2005.1,頁128-131。
    余靜芳:〈畢飛宇前期小說語言藝術論〉,《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5卷第4
     期,2003.8,頁17-19+93。
    吳朝暉:〈畢飛宇小說的敘事視角論〉,《理論與創作》2007年第2期,頁87-90。
    吳義勤:〈感性的形而上主義者──畢飛宇論〉,《當代作家評論》2000年第6期,
     頁49-57。
    李宏慶:〈物欲狂歡背後的「疼痛」──以畢飛宇「城鄉互望視角」小說為例〉,
     《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5卷第11期,2009.11,頁66-68。
    李曉梅:〈畢飛宇小說悲劇性女性形象的人性扭曲〉,《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
     2009年第12期,頁91-92。
    沈杏培、畢飛宇訪談:〈「介入的願望會伴隨我的一生」──與作家畢飛宇的文學
     訪談〉,《文藝爭鳴》2014年第2期,頁44-52+28。
    汪政、曉華:〈選擇與可能──畢飛宇小說的前風格階段〉,《山花》1996年第9
     期,頁69-72。
    汪政:〈語言的宿命〉,《南方文壇》2002年第4期,頁26-33。
    汪政:〈「熱鬧」的畢飛宇〉,《南方文壇》2004年第4期,頁58。
    肖青峰:〈民間視角下的時代悲劇──讀畢飛宇新作《平原》〉,《山東文學》2006
     年第3期,頁71-74。
    周引莉:〈論九十年代以來小說中的民間詼諧文化成份及其功能〉,《中南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4期,2012.8,頁211-216。
    周文慧、畢飛宇訪談:〈內心的表情──畢飛宇訪談錄〉,《長江文藝》2003年
     第12期,頁65-67。
    周妮:〈青衣的悲劇人生──解讀〈青衣〉的女性形象〉,《宜春學院學報》第29
     卷第1期,2007.2,頁111-114。
    祁春風:〈文革記憶與後現代敘事──畢飛宇論〉,《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22卷第2期,2006.3,頁94-96
    金雯、畢飛宇訪談:〈外部不停地在建,內心不停地在拆遷〉,《新週刊》2011年
     第359期,頁205。
    南帆:〈「民間」的意義〉,《文藝爭鳴》1999年第2期,頁17-30。
    姜廣平、畢飛宇訪談::〈「我們是一條船上的」──畢飛宇訪談錄〉,《花城》2001
     年第4期,頁180-196。
    洪治綱:〈1976:特殊歷史中的鄉村挽歌──論畢飛宇的長篇小說《平原》〉,《南 
     方文壇》2005年第6期,頁43-48。
    胡殷紅、畢飛宇訪談:〈《推拿》的體溫〉,《上海文學》2008年第12期,頁86-91。
    范靜:〈物欲淵藪中城鄉人的困境──論畢飛宇都市題材小說〉,《作家》2011年
     第12期,頁7-8+298。
    夏文先:〈畢飛宇小說研究述評〉,《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第8卷第2期,2006.2,
     頁14-17。
    孫先科:〈「新歷史小說」的敘事特徵及其意識傾向〉,《文藝爭鳴》1999年第1
     期,頁33-41。
    翁菊芳:〈權力對人的異化──《玉米》解讀〉,《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7卷第2期,2005.4,頁50-66。
    馬小偉:〈民間敘述中的失真與失實──讀〈哺乳期的女人〉有感〉,《劍南文學(經
     典教苑)》2013年第5期,頁57-58。
    高方、畢飛宇訪談:〈文學譯介、文化交流與中國文化「走出去」──作家畢飛
     宇訪談錄〉,《中國翻譯》2012年第3期,頁49-53。
    張立群:〈先鋒的延續、敘事的演繹及其歷史化──論畢飛宇筆下的「歷史敘
     事」〉,《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3期,2010.9,頁67-71。
    張均:〈「現代」之後 我們往哪裡去?〉,《小說評論》2006年第2期,頁50-56。
    張均、畢飛宇訪談:〈通向「中國」的寫作道路──畢飛宇訪談錄〉,《小說評
     論》2006年第2期,頁43-47。
    張莉、畢飛宇訪談:〈畢飛宇:祝孩子們幸福快樂〉,《中學生天地(B版)》2009
     年第1期,頁26-27。
    張莉、畢飛宇訪談:〈理解力比想像力更重要──對話《推拿》〉,《當代作家評論》
     2009年第2期,頁27-36。
    張莉、畢飛宇訪談 〈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在降低──畢飛宇訪談錄〉,《文化縱橫》
     2010年第1期,頁76-82。
    張萍:〈同赴歧途荒蕪人生路──淺析畢飛宇筆下的女性形象〈青衣〉、〈玉米〉〉,
     《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6期,2004.11,頁9-11。
    張潔:〈女性宿命的判決書──讀畢飛宇的〈青衣》〉,《名作欣賞》2006年第5
     期,頁99-102。
    張曉燕:〈匍匐在男權陰影下的鄉村女性──論畢飛宇《玉米》系列中的女性形
     象〉,《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5卷第5期,2010.5,頁52-56。
    張曉燕:〈簡論畢飛宇筆下的兩類女性形象〉,《齊魯學刊》2012年第2期,頁
     150-152。
    梁濤:〈習得與反叛:人物命運的雙重悲劇──解讀《玉米》中的女性形象〉,《山
     西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2004.8,頁60-62。
    畢飛宇:〈玉米、玉秀和玉秧〉,《青年文學》2003年第4期,頁61-63。
    畢飛宇:〈自述〉,《小說評論》2006年第2期,頁48-49。
    畢飛宇:〈文學的枴杖〉,《雨花》2007年第11期,頁27-30。
    畢飛宇:〈《推拿》的一點題外話〉,《當代作家評論》2009年第2期,頁24-26。
    畢飛宇:〈幾次記憶深刻的寫作〉,《時代文學》2010年第5期,頁56-58。
    畢飛宇:〈《推拿》的寫作〉,《揚子江評論》2011年第5期,頁1-2。
    畢飛宇:〈《平原》的一些題外話〉,《南方文壇》2012年第4期,頁49-52。
    莫言:〈文學創作的民間資源──在蘇州大學小說家講壇上的講演〉,《當代作家
     評論》2002年第1期,頁4-9。
    許丙泉:〈權力扭曲下的心靈悲劇──讀畢飛宇小說《玉米》〉,《名作欣賞》2005
     年第22期,頁90-93。
    陳子琳:〈近十五畢飛宇小說研究綜述〉,《文學界(理論版)》2012年第12期,頁
     3-4。
    陳思:〈畢飛宇近年權力敘事解讀:從《玉米》到《平原》〉,《海南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2期,2009.2,頁64-70。
    陳思和、張新穎、王光東對談:〈余華:由『先鋒』寫作轉向民間之後〉,《文藝
     爭鳴》2000年第1期,頁68-70。
    陳國和:〈玉米:鄉村女性疼痛的苦魂〉,《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4期,頁
     13。
    陳淑娟:〈暗黑中的裸裎──讀畢飛宇《推拿》〉,《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10年
     第137期,頁59-61。
    陳徵毅:〈高潮迭起引人入勝:畢飛宇著《青衣》讀後〉,《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第146期,2011.2,頁49-52。
    陳曉明:〈歷史與位置──依次批判性的自我解讀〉,《作家》1995年第8期,頁
     74-78。
    陳曉明:〈先鋒派之後:九十年代的文學流向及其危機〉,《當代作家評論》1997
     年第3期,頁35-53。
    陳樹萍:〈鄉村政治生態的體制性與民間性──以《玉米》、《平原》為中心的「王
     家莊」敘事之考察〉,《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4期,2011.7,
     頁96-100。
    閆晶淼:〈「文革」夢魘中的呢喃──談畢飛宇小說的語言特色〉,《語文學刊》,
     2007年第18期,頁95-97。
    傅小平、畢飛宇訪談:〈現代主義之後,人類內心已是千瘡百孔──對話2010年
     度英仕曼亞洲文學獎得主畢飛宇〉,《黃河文學》2011年第6期,頁73-78。
    湯振綱:〈權力敘事‧情愛悲歌‧狡黠文本──論畢飛宇的《平原》〉,《理論學刊》
     2007年第7期,頁115-120。
    賀仲明:〈畢飛宇創作論〉,《小說評論》2012年第1期,頁154-160。
    黃念欣、畢飛宇訪談:〈簡單、豐盈,清澈、深邃〉,《中國作家》2011年第23
     期,頁144-150。
    楊世宇:〈畢飛宇筆下女性人物闡析──解讀畢飛宇小說《玉米》〉《南方論刊》
     2008年第7期,頁85-86。
    楊世宇〈兒童視角與「第二」人稱敘事手法探析〉,《文教資料》2008年第8期,
     頁18-19。
    楊美紅:〈拷問人性的女體〉,《幼獅文藝‧書評》2006年第625期,頁129。
    楊莉:〈守望女性──畢飛宇《玉米》中女性命運解讀〉,《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
     育學報》2006年第S1期,頁157-161。
    葛紅兵:〈文化烏托邦與擬歷史──畢飛宇小說論〉,《當代文壇》1995年第2期,
     頁43-45。
    賈夢瑋、畢飛宇訪談:〈「睜開眼睛」與「保護嗓子」──畢飛宇訪談錄〉,《語文
     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16期,頁8-9。
    遇羅克:〈出生論〉,《北京文學》1999年第1期,頁97-100。
    廖之韻:〈畢飛宇──寫出人性的力量〉,《聯合文學》2010年第305期,2010.3,
     頁48-53。
    趙月:〈《李雙雙小傳》和《玉米》中女性命運的比較〉,《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2006.2,頁99-101。
    劉希雲:〈極權時代的民間日常生活──評畢飛宇的《平原》〉,《德州學院學報》
     第23卷第5期,2007.10,頁38-54。
    劉金花:〈囚禁與出逃的悲歌──畢飛宇《平原》中鄉村女性的命運書寫〉,《作
     家》2008年第1期,頁19。
    劉莉娜、畢飛宇訪談:〈畢飛宇:我最大的才華就是耐心〉,《上海采風》2011年
     第5期,頁48-51。
    劉蓓:〈論蘇童、畢飛宇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
     5卷第5期,頁16-18。
    顏敏:〈破碎與重構──四章 頹敗的歷史景觀:新歷史主義小說〉,《創作評譚》
     1997年第3期,頁54-59。
    羅丹妮:〈畢飛宇《玉米》系列對文革的隱性書寫〉,《青年文學家》2010年第7
     期,頁45。
    龔展:〈女性命運的不同闡釋──比較〈玉米〉和〈麥穗〉〉,《長沙大學學報》第
     20卷第1期,頁87-89。

    參、學位論文
    文寬:《論畢飛宇小說的城市書寫》,南寧:廣西師範學院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 
     年。
    田祝:《異鄉人的世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
    田培:《男權高牆下無望的自我拯救──論畢飛宇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及自我拯救
     的困境》,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1年。
    吉盼麗:《邱華棟和畢飛宇小說中欲望書寫的比較》,南寧:廣西大學中文系碩士
     論文,2012年。
    朱霞:《畢飛宇小說的敘事模式》,揚州:揚州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
    吳杏士:《畢飛宇小說論》,蘇州:蘇州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0年。
    宋平:《畢飛宇小說敘事論》,蘇州:蘇州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李春梅:《新時期小說中的異鄉人形象》,瀋陽:遼寧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
     年。
    李瑞婷:《兒童視角的運用──論新時期小說中的另一種書寫方式》,天津:天津
     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
    周文慧:《蘇童、畢飛宇創作比較論》,武漢:武漢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
     年。
    馬淑君:《蘇童、畢飛宇小說女性形象比較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碩
     士論文,2011年。
    崔美蓮:《論畢飛宇小說的文革權力書寫》,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
     文,2012年。
    張敏:《「權力文化」視閾中的歷史、性別與日常生活》,天津:天津師範大學中
     文系碩士論文,2010年。
    張蘭:《淺析畢飛宇小說中的生存困境》,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11年。
    曹忠壽:《先鋒與本土的交織:畢飛宇創作十年論》,蘇州:蘇州大學中文系碩士
     論文,2002年。
    陸貝琳:《畢飛宇小說中城鄉互照關係的透視與書寫》,天津:天津大學中文系碩
     士論文,2010年。
    陳冠蓓:《畢飛宇前期中短篇小說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13年。
    黃丹:《代際書寫與90年代青春小說》,重慶:西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
     年。
    楊丹:《新時期以來小說中的「文革敘事」》,長春:吉林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2010年。
    楊梅:《論畢飛宇小說的文革書寫》,揚州:揚州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0年。
    董瓊:《1990年代以來「文革」題材小說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博
     士論文,2012年。
    葛麗君:《盡精微以致廣大──畢飛宇小說論》,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0年。
    寧琳:《新生代小說創作與批評研究》,哈爾濱: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11年。
    趙豔紅:《生命的悲歌──論畢飛宇筆下的「小人物」》,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文
     系碩士論文,2009年。
    劉明:《畢飛宇小說中的女性書寫及其認知》,長沙:中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2009年。
    劉金先:《畢飛宇小說語言論》,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
     年。
    蔡東:《江蘇當代青年小說家綜論》,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
     年。

    肆、報章雜誌
    畢飛宇:〈畢飛宇:與小說中人物心貼心〉,《人民日報(海外版)》,第7版(名流),
     2008.12.19。
    畢飛宇、張英:〈畢飛宇: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盲區裡〉,《南方週末》,第
     D28版,2009.5.7。
    畢飛宇:〈名家講堂:畢飛宇在理解中抵達人性深處〉,《舊數字報》,2011.11.2。
    畢飛宇:〈畢飛宇:誠實一些,再誠實一些〉,《數字報》第17版(閱讀周刊),
     2013.12.14。
    畢飛宇、于非訪談整理:〈作家畢飛宇:「允許自己是個人,必須是個人」〉,《英
     中時報》A16、A17版(新聞‧人物),2014.4.1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