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廣祺
Chang, Kuang-Chi
論文名稱: 小英的故事:以敘事批評分析蔡英文「非典型」風格
Ing Story: A Narrative Criticism of Tsai Ing-wen “atypical ” style
指導教授: 莊佳穎
Chuang, Chia-Y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語藝批評敘事典範故事認同臺灣政治消費文化
英文關鍵詞: rhetorical criticism, narrative paradigm, story, identity, Taiwan political consumeris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1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語藝觀點視故事性論述為「敘事」方式,具目的性方式對閱聽人進行說服(persuasion)的語藝行動。臺灣政治人物經常援引各類故事文本構築自我形象,化身不同故事「人物」與搭配不同「情節」,召喚支持者內心情感對故事的認同感,政黨/政治人物從中借故事形式隱射某種政治思維與理念,達成政治動員選民投票行為的訴求。於2012年臺灣總統大選如火如荼展開,本篇論文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為研究個案,從「敘事批評」(narrative criticism)對其公開演說、媒體訪談、宣傳文案等資料進行分析,探討敘事者對「自我」角色的想像、故事傳遞的主旨與理念,以及此敘事是否具備言者說服聽者等研究課題,理解其個人領導特質與形象是如何形成且影響臺灣的政治社會。
    研究結果發現,故事反映社會普遍存在「個人意識的台灣認同」、「社會族群和諧的國家」與「女性參與的廉能政府」的核心價值,回應民進黨支持者自前任總統陳水扁卸任至現任總統馬英九就職後的政治陰霾氛圍,說服支持者重拾信心與凝聚團結作為邁向再執政之政治策略。本研究從「敘事評估」分析「策略性故事演說」所隱含的價值觀念是否具合理性,認知民進黨選民的需求是如何被故事收編而引發認同與歸屬,明瞭台灣人接受政黨候選人的「理性」訴求,實踐政治選舉活動為回應其憧憬與冀望。
    最後,縱使總統選舉的落幕,民進黨陣營的總統候選人敗選,事實上,選舉結果未如童話故事一般呈現「好的故事」必然「好的結局」,不過故事感染人心的效力是永不止息,它堅定民眾內心的理想價值與意義實踐,如同敗選感言提及:「有一天,我們會再回來,我們不會放棄」。故事與眾不同的特性,發揮政黨能以故事篇章不斷地鼓舞士氣、溫暖人心與凝聚信念。語藝學者費雪提出敘事典範(narrative paradigm)提供一套分析言者的推論工具,對後續從事語藝的研究學者而言,有助於詮釋當代臺灣政治文化脈絡下故事性論述的消費模式。至今為止,故事仍持續的述說傳遞。

    It is common for Taiwanese politicians to use various kinds of stories to create a self-image. Politicians project themselves as playing the role of specific characters from stories combined with their specific plots in order to arouse sympathetic feelings from the audience, and in doing so make the audience identify with the political position of the politician. The final goal of this process is, of course, to persuade the people to vote for the party or politician. The 2012 Taiwanese Presidential Elections abundantly exhibited this phenomenon. The focus of this thesis is on Tsai Ing-wen, the 2012 Presidential Candidate of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and the way she uses certain stories to persuade her audiences.
    This paper is written from a rhetorical criticism point of view, and uses the method of narrative criticism to analyze Tsai Ing-wen’s public speeches, media interviews, and publicity material. The goal of this is to show in what way Tsai Ing-wen imagines herself and her position, that is to say, to point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r leadership and image and in what way these influence Taiwanese political culture.
    What came out of the above research is that Tsai Ing-wen’s usage of stories has provided the Taiwanese DPP voters with a feeling to stick together, to have confidence in themselves, and to make a comeback in politics. According to Tsai Ing-wen “Taiwanese people have to raise their head in pride and stand up for themselves,” “towards the countries of ethnic in harmony” and “women to be free to take matters into their own hands”. These goals reflect widespread sad feelings in society, feelings that have been aroused in Taiwanese society after first the disappointment in Chen Shui-bian because of his corruption, and thereafter bewilderment towards Ma Ying-jeou’s policies.
    Next to this, narrative assessment is used to analyze which values are hidden within Tsai Ing-wen’s stories and whether these are reasonable or not. Also, it clarifies how the stories succeed in satisfying the demands of DPP voters and how they evoke identification and a sense of belonging. It thus points out how DPP voters make a rational choice when voting for the DPP, a choice that reflects their vision and hope for the future.
    At the moment, the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s have passed and Tsai Ing-wen did not make it president. Stories do not always have a happy ending. However, the influence the stories used by Tsai Ing-wen have left behind in Taiwanese society still is strong. They have become a part of the strength and hope of the Taiwanese people and keep exhibiting a unique charm that keeps reinvigorating the morale of the DPP supporters.. As Tsai Ing-wen herself has put it best: “One day, we will come back, we will not give up”.
    For later researchers, Fischer’s idea of the narrative paradigm that is used in this thesis can provide a tool to explain and interpret the context of Taiwanese political culture in which stories are used in discourse as a method to make people consume. This is because up until today politicians frequently keep using similar stories to attract votes.

    圖表目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二章 背景回顧 14 第一節 小英故事書:蔡英文的學習日記 15 一、臺灣大學 15 二、康乃爾大學 17 三、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18 第二節 臺灣風雲起:馬英九的治國週記 22 一、主權與和平 23 二、人權與公義 24 三、環境正義與經濟發展 25 第三節 時勢造英雄:蔡英文的崛起之路 27 一、非典型下的「英」式風格 28 二、一婦當關,萬夫莫敵:陸委會主委 30 三、當今之世,舍我其誰:民進黨主席 32 第三章 敘事批評:「理論、方法與研究架構」 34 第一節 敘事典範 34 第二節 敘事批評方法 37 一、敘事實質與敘事形式 37 二、敘事意涵 39 三、敘事評估 40 四、檢視敘事批評理論與實踐 42 第三節 語藝批評理論的相關政治人物研究 43 第四節 對費雪「敘事典範」延伸討論 47 一、敘事的界定 47 二、傳統理性與敘事理性 47 三、敘事評估的判準 48 第四章 敘事分析─關於「小英的故事」 49 第一節 敘事中的角色/人物 49 一、真台灣人:「寧願燒盡,不願朽壞」 50 二、英勇領袖:「我是我命運的主人,我是我靈魂的主宰」 54 三、女性首相:「老娘不轉彎」 57 第二節 敘事中的情節/行動 61 一、發現臺灣:賴以生存土地 61 二、勇者無懼:化悲憤為力量 64 三、女人至上:巾幗不讓鬚眉 68 第三節 敘事中的閱讀者/聆聽人 72 一、現場直播的觀眾 73 二、遠距連線的大眾 74 第五章 敘事評估─「三根火柴點亮台灣希望」 76 第一節 敘事可能性 76 一、結構連貫性 77 二、題材連貫性 78 三、角色連貫性 79 第二節 敘事忠實性 81 一、Taiwan Next 81 二、公平正義 83 三、女人當家 85 第三節 敘事有效性 88 一、個人的敘事實踐 89 二、社會的敘事接受 90 第六章 結論與檢討 93 第一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93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省思 95 參考書目 97 一、中文部分 97 二、英文部分 113 附錄 118 一、台大法律人列表 118 二、蔡英文與馬英九學者經歷比較 118 三、陳雲林與各國元首訪台之維安警力比較 119 四、2008-2011年國際各項評比臺灣自由、人權一覽表 120 五、民主進步黨歷任黨主席一覽表 120 六、民主進步黨第12、13屆黨主席票數統計 122 七、敘事者與故事角色之身份比較 123 八、世界女性在國家議會評比 123 九、臺灣女性歷任國家元首與內閣首長(行政院各部會首長)一覽表 124 十、全球女性領導人(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一覽表 126 十一、節錄民眾對競選廣告〈台灣.未來.蔡英文〉的評論回應 133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丁邁,2008,《典型報導的受眾心理實證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王渡,2002,《馬英九現象》,台北:普天。
    白文進,2002,《影響台灣50人》,台北:圓神。
    史明等著、余崇任、藍士博編,2012,《實踐哲學:青年讀史明》,台北:臺灣教授協會。
    江宜樺,1998a,《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
    江宜樺,2003,《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
    李筱峰,2004a,《李筱峰專欄:為這個時代留下永遠的歷史見證與紀錄》,台北:新自然主義。
    李筱峰,2004b,《台灣人應該認識的蔣介石》,台北:玉山社。
    李筱峰,2006,《李筱峰專欄續集(2004-2006):一個台灣史教授與時代的對話》,台北:新自然主義。
    李筱峰,2009,《黨國復辟前後—李筱峰政論集2007-2009》,台北,玉山社。
    吳晟、吳明益編,2011,《溼地.石化.島嶼想像》,台北:有鹿文化。
    吳濁流著、傅恩榮譯,1995,《亞細亞的孤兒》,台北:草根。
    呂芝怡撰、張鎮榮繪,2005,《漂洋過海的福音天使:馬偕牧師》,台北:泛亞國際文化。
    林靜伶,1996,《當代語藝觀點》,台北:五南。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
    林東泰,1999,《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濁水,2006,《共同體:世界圖像下的台灣》,台北:左岸文化。
    周玉蔻,2011,《雙英解密:不為人知的蔡英文與馬英九》,新北:印刻。
    周月明,2012,《創造命運的奇蹟:世界名人的故事》,台北:大翼文化。
    南方朔,1990,《另一種英雄:反體制的思想與人物》,台北:久大文化。
    施正鋒,1999,《台灣政治建構》,台北:前衛。
    施正鋒,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
    范銘如,2008,《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修訂版)》,台北:麥田。
    馬偕著、林耀南譯,1959,《台灣遙寄》,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馬偕著、陳宏文譯,1996,《馬偕博士日記》,台南:人光。
    馬偕著、林晚生譯,2007,《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台北:前衛。
    高永謀,2005,《台灣正名100》,台北:玉山社。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2006,《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湾與認同政治》,台北:麥田。
    徐永明,2008,《轉型,要不要正義?─新興民主國家與台灣的經驗對話》,台北:台灣智庫。
    秦琍琍、李佩雯、蔡鴻濱著,2010,《口語傳播》,新北:威仕曼文化。
    張博宇編、何容校訂,1989,《慶祝台灣光復四十週年台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上)》,台中:台灣省教育廳。
    梁永煌、田習如,2000,《拍賣國民黨─黨產大清算》,台北:財訊。
    陳其南,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允晨。
    陳水扁,2000,《台灣之子:我的成長歷程、經營哲學和國家願景》,台中:晨星。
    陳俊宏,2000,《重新發現馬偕傳》,台北:前衛。
    陳佳宏,2010,《鳳去臺空江自流:從殖民到戒嚴的臺灣主體性探究》,台北:博揚。
    莊佳穎,2003,《阿扁的異想世界》,台北:前衛。
    許建榮、曾韋禎,2007,《馬經:你想像不到的馬英九》,台北:玉山社。
    彭明敏、黃昭堂著;蔡秋雄譯,1995,《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台北:玉山社。
    曾一豪,2005,《少年馬英九》,臺北:高寶。
    黃正柏,1998,《柴契爾夫人傳》,臺北:牧村圖書。
    黃宣範,1999,《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楊士仁,2008,《黨產追緝令》,台北:前衛。
    楊照,2010,《故事效應:創意與創價》,台北:九歌。
    劉世忠,2009,《歷史的糾結:台美關係的戰略合作與分歧2000-2008》,台北:新台灣國策智庫。
    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1995a,《台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台北:臺灣大學。
    臺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小組,1995b,《台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附冊》,台北:臺灣大學。
    蔡培村、武文瑛,2005,《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硏究》,高雄:麗文文化。
    蔡英文著、劉永毅撰,2011,《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蔡英文的人生滋味》,台北:圓神。
    蔡英文著,林政億等攝影,2012,《一直同在 Together & Forever:我們和小英一起走過的旅程》,台北:圓神。
    薛化元,1996,《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台北:稻香。
    謝長廷,2012,《未來:不一樣的台灣Taiwan Next 謝長廷維新講堂(1)》,台北:幸福綠光。
    羅承宗,2011,《黨產解密:小豬對大野狼的不公平競爭》,台北:新台灣國策智庫。
    羅致政、吳釗燮、劉世忠著,2011,《台灣民主鞏固:政權輪替的國家安全挑戰》,台北:新台灣國策智庫。
    鐘振昇,1994,《領導式演講:以競選演說為師》,台北:遠流。
    Anthony Giddens著、黃瑞祺編,2005,《全球化與第三條路:紀登斯在台灣》,台北:松慧。
    Annette Simmons著、陳智文譯,2008,《說故事的力量:激勵、影響與說服的最佳工具》(The Story Factor: Secrets of Influence from the Art of Storytelling),台北:臉譜。
    Anne Perkins著、欒英、田小勇譯,2012,《經典60:政治》(Little Book of Big Ideas: Politics),香港:商務。
    Bernard Gerfinkel著、楊海譯,1995,《佘契爾夫人》,台北 : 鹿橋文化。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2010,《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新版)》(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ew Edition, 2006)),台北:時報。
    Ernest Gellner著、李金梅,黃俊龍譯,2001,《國族與國族主義》(Nation and Nationalism),台北:聯經。
    Emory A. Griffin著、陳柏安、林宜蓁、陳蓉萱譯,2006,《傳播理論》(A First Look at Communication Theory, 5th Ed.),台北:麥格羅希爾。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1997,《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台北:立緒。
    John Carlin著、賈文淵、賈令儀譯,2012,《不可征服:納爾遜.曼德拉治國傳奇》(Invictus: Nelson Mandela and the Game That Made a Nation),北京:中國法律圖書公司。
    John Carlin著、黃逸華譯,2010,《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 Nelson Mandela and the Game That Made a Nation),台北:遠流。
    Margaret Thatcher著、月旦編譯小組譯,1994a,《柴契爾夫人回憶錄(上):唐寧街歲月》,台北:月旦。
    Margaret Thatcher著、月旦編譯小組譯,1994b,《柴契爾夫人回憶錄(下):唐寧街歲月》,台北:月旦。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著、譚振學譯,2005,《漫漫自由路》(Long Walk To Freedo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Premieres lec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台北:麥田。
    Richard Stengel著、郭乃嘉譯,2010,《曼德拉的禮物:十五堂關於生命、愛與勇氣的課》,台北:時報。
    Rev.George Leslie MacKay著、王榮昌等譯,2012,《馬偕日記1871-1901》(全三冊),台北:玉山社。
    Sonja K. Foss、Karen A. Foss and Robert Trapp著、林靜伶譯,1996,《當代語藝觀點》,台北:五南。
    Samuel P. Huntington著、劉軍寧譯、葉明德校訂,2012,《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台北:五南。

    (二)期刊、專書論文與研討會論文
    王甫昌,1998a,〈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年代台灣的族群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第2期,頁1-45。
    王甫昌,1998b,〈台灣族群政治的形成及其表現: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選舉結果之分析〉,收錄於殷海光基金會編,《民主.轉型?台灣現象》,台北:桂冠,頁143-232。
    王塗發,2011,〈ECFA與殖民經濟〉,收錄於張炎憲、李福鐘編,《揭穿中華民國百年真相》,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頁376-379。
    江宜樺,1998b,〈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9期,頁163-229。
    李筱峰,1996,〈一百年來台灣政治運動中的國家認同〉,收錄於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頁275-302。
    李筱峰,2009,〈兩蔣威權統治時期「愛國歌曲」內容析論〉,《文史臺灣學報》,第1期,頁135-178。
    李筱峰、洪聰益,1998,〈蔣政權「反共抗俄」的政治迷思史料舉隅〉,《臺灣史料研究》,第12期,頁45-79。
    李永熾,2008,〈臺灣主體意識的發展與國家認同〉,《現代學術研究》,第16期,頁36-44。
    吳叡人,1997,〈民主化的弔詭與兩難?對於台灣民族主義的再思考〉,收錄於游盈隆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頁31-48。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收錄於張茂桂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頁27-51。
    吳乃德,1997,〈國家認同和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收錄於游盈隆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頁15-30。
    吳乃德,2002,〈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臺灣社會學》,第4期,頁75-118。
    吳乃德,2005,〈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臺灣政治學刊》,第9卷第2期,頁 5-39。
    林芳玫,1997,〈認同政治與民主化:差異或統合?〉,收錄於游盈隆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頁117-131。
    林淇瀁,2008,〈由「侍從」在側到「異議」於外:論《自由中國》與國民黨黨國機器的合與分〉,收錄於李金銓編,《文人論政:民國知識份子與報刊》,台北:政大出版社,頁351-394。
    林靜伶,2011,〈什麼是研究?研究是一種對話:重返社會人文研究的意義〉,《傳播研究與實踐》,第1卷第1期,頁 99-104。
    林靜伶、廖宜政、張佳萱,2006,〈政治語言中的偏見─以2004年總統選舉為例〉,收錄於梁世武《政治傳播與競選策略》,台北:五南,頁109-136。
    林儀深,2011,〈陳雲林來台事件〉,收錄於張炎憲、李福鐘編,《揭穿中華民國百年真相》,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頁351-355。
    邱宜儀、蘇蘅,2009,〈政治名人與媒體:馬英九報導的新聞框架初探〉,《新聞學研究》,第99期,頁1-45。
    施正鋒,2005,〈由多元文化主義、共和主義、到憲政主義的思辨建構─多元族群的民族國家〉,《國家政策季刊》,第4卷第2期,頁5-28。
    施正鋒,2008,〈陳雲林訪台的目標與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4期,頁91-94。
    徐永明,2006,〈台灣政治發展的危機與轉機〉,《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4期,頁109-112。
    徐永明、陳鴻章,2007,〈黨內派系競爭與政黨選舉命運─以民進黨為例〉,《政治科學論叢》,第31期,頁129 -174。
    陳世敏,1992,〈候選人形象與選民投票行爲〉,《新聞學研究》,第46期,頁149-168。
    陳隆志,1999,〈台灣的國際法地位〉,《新世紀智庫論壇》,第7期,頁4-12。
    陳國雄,2008,〈兩岸復談與台灣國家安全〉,《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3期,頁30-35。
    陳文賢,2011,〈「外交休兵」讓臺灣主權陷入危機〉,收錄於張炎憲、李福鐘編,《揭穿中華民國百年真相》,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頁373-375。
    莊佳穎,2006,〈國族主義的再寫─崛起於每日實踐生活現場的台灣(人)國族主義?〉,《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2卷第4期,頁169-201。
    許慶雄,2009,〈中華民國之法地位─兼論台灣之統獨爭議〉,收錄於台灣教授協會編,《台灣國家定位論壇》,台北:前衛,頁210-243。
    黃昭堂,2000,〈序文〉,收錄於施政鋒編,《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故事》,台北:前衛,頁2-3。
    蔡聰明,1998,〈從蘇格拉底的教學法談起〉,《科學月刊》,第29卷第7期,頁574-586。
    蔡鴻濱,2004,〈語藝批評方法在網路文化研究之應用與探討〉,《資訊社會研究》,第6期,頁91-126。
    蔡鴻濱,2009,〈語藝批評品質之反思與建議〉,發表於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主辦之「2009中華傳播學會年會」,7月6-8日。
    蔡英文,2010a,〈從反抗、重建到台灣主體的真正確立〉,收錄於台灣教授協會編,《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台北:前衛,頁3-6。
    蔡英文著、陳雪琴紀錄,2010,〈WTO談判技巧的經驗〉,《新世紀智庫論壇》,第50期,頁26-30。
    劉毓秀,2001,〈女性觀點的國家架構與民主機制─男女共治的參與式政府之實踐〉,收錄於黃宗樂編,《台灣的危機與轉機》,台北:前衛,頁515-535。
    劉坤億,2003,〈英國柴契爾政府改革背景與理念的探索〉,《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6期,頁81-118。
    劉志聰,2008,〈評析陳雲林訪台對台灣社會的裂解效應〉,《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4期,頁95-97。
    劉世忠,2010,〈歷史的糾結─台美關係的戰略合作與分歧(2000-2008)〉,《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6卷第4期,頁177-195。
    鄭欽仁,2009,〈外交休兵對台灣國家主權的影響〉,《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6期,頁8-13。
    賴怡忠,2008,〈馬政府活路外交與入聯政策的檢討〉,《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3期,頁116-119。
    薛化元,1998,〈台灣自由主義思想發展的歷史考察(1949-1960):以《自由中國》的反對黨問題為中心〉,收錄於殷海光基金會編,《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台北:桂冠,頁45-102。
    薛化元,2007,〈建構台灣主體性與國家認同正常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0期,頁70 -74。
    戴正德,2008,〈百日怒吼,全民火大之後呢?〉,《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3期,頁108-110。
    Phil Cousineau著,2001,〈引言〉,收錄於Phil Cousineau編、梁永安譯,《英雄的旅程》,台北:立續文化,頁11-29。

    (三)學位論文
    王孝勇,2003,〈呂秀蓮副總統言論中的「自我」:女性主義觀點的敘事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齊賢,2006,〈馬英九語藝視野研究:1998年─2006年演講文本分析〉,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素慧,1996,〈女性政治菁英之研究:以民進黨女性公職人員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宜穆,2004,〈阿扁的心情筆記─阿扁統總電子報之幻想主題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曉青,2008,〈媒體建構反貪腐倒扁運動之語藝視野研究─以《聯合報》、《中國時報》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李雅琳,2009,〈重大災難期間政府危機溝通策略之研究-以八八風災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志怡,2002,〈女性政治人物媒體形象之建構─以總統府緋聞案為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彥明,2008,〈從「大眾商品的迷」到「政治迷」:「政治迷」的論述建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懿珊,2002,〈李登輝總統言論之戲劇觀—從柏克戲劇五因語藝觀點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紫寧,2011,〈歐巴馬競選美國總統演講之語藝分析〉,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玉芳,1998,〈李登輝總統對國家認同與兩岸關係言論之戲劇五因分析─以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六年為分析範圍〉,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文興,2003,〈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語藝分析─認同與論辯〉,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柏蓉,2008,〈建構新的生命認同即是創意─馬偕的創意生命故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郭致佑,2000,〈李登輝談論兩岸關係議題之論辯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忠,2002,〈論言論自由權之保障一以台大哲學系事件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張瑋珊,2010,〈溝通沒做好 風險免不了─從毒奶粉、砷油事件看政府的風險溝通〉,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佳穎,2002,〈阿扁的異想世界一以幻想主題分析方法閱讀陳水扁風潮〉,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豐嘉,2011,〈台灣公民新聞崛起對公共政策之衝擊─從樂生、大埔到反國光石化事件之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銘峰,2004,〈陳水扁於台灣定位言論之論辯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姿羽,2001,〈女性政治人物的報紙新聞再現─以呂秀蓮副總統為例(20003/18-2001/3/18)〉,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玫霖,2002,〈性別、政治與媒體:報紙如何報導女性政治人物〉,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威良,2008,〈反貪腐倒扁運動議題倡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咨翔,2010,〈台灣國際地位與中國流亡政府〉,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國華,2010,〈民進黨派系發展的政經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靜宜,2000,〈美國總統柯林頓對中國大陸政策言論所建構之語藝視野〉,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智元,2008,〈毒奶粉的風險論述分析與三聚氰胺的管制爭議〉,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衽榤,2010,〈台灣九○年代的身分建構與國族修辭─以九○年代的台灣文學論戰為主要的考察範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德昌,2004,〈美國總統布希在2003年美伊戰爭前演說之宣傳策略與戲劇五因分析〉,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邦威,2005,〈民進黨政府「小三通」政策之研究─漸進主義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又銘,2006,〈新聞論述建構之馬英九語藝視野〉,國立政治大學口語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網路資源
    中央社訊,2011,〈孔傑榮與楊永明對談 盛讚台灣〉,《宏觀即時新聞網》,http://www.macroview.com.tw/mag/macroview/article_story.jsp?ART_ID=129293,瀏覽日期:2012.10.11。
    中新網,2011,〈蔡英文承認現在的伴侶是民進黨〉,《美麗島電子報》,http://www.my-formosa.com/article.aspx?cid=5&id=1202,瀏覽日期:2012.05.25。
    公視新聞稿,2003,〈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下週一晚上八點播出 〉,《公共電視台》,http://web.pts.org.tw/php/newsletter/view.php?NAENO=1&NEENO=689&SEARCH=&LISTALL=1,瀏覽日期:2012.05.30。
    王貝林,2008,〈蔡英文:人民還能期待馬什麼〉,《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nov/6/today-fo2.htm,瀏覽日期:2012.10.20。
    王寓中,2008,〈孔傑榮 與馬、呂有師生之誼〉,《南方快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nov/14/today-p3.htm,瀏覽日期:2012.10.11。
    王塗發,2010,〈ECFA文本裡到處都藏著魔鬼〉,《玉山周報第62期》,http://www.formosamedia.com.tw/weekly/post_1462.html,瀏覽日期:2012.10.10。
    王鼎鈞、朱蒲青,2011,〈蔡英文為三隻小豬命名 分別是陽光、溫暖、包容〉,《華視新聞網》,http://news.cts.com.tw/nownews/politics/201111/201111230875003.html,瀏覽日期:2012.05.06。
    台灣新社會智庫社論,2008,〈挺扁/反扁之爭,民進黨中央該如何作為?〉,《臺灣新社會智庫》,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87&Itemid=47,瀏覽日期:2012.10.13。
    台人專欄,2011,〈改變─蔡英文和民進黨〉,《南方快報》,http://www.southnews.com.tw/specil_coul/taiman/00/0287.htm,瀏覽日期:2012.10.11。
    台人部落格,2011a,〈她的「靠爸」,其實是「靠英」〉,《台人部落格》,http://blog.libertytimes.com.tw/luandar50/2011/11/07/104173,瀏覽日期:2012.10.15。
    台人部落格,2011b,〈福爾摩沙的女兒(第十三集) 康乃爾的花朵〉,《台人部落格》,http://blog.libertytimes.com.tw/luandar50/2011/08/21/99031,瀏覽日期:2012.10.15。
    民進黨文宣部,2009,〈體現馬偕精神,保衛家園〉,《民主進步黨電子報》,http://epaper.dpp.org.tw/NewsView.aspx?ni=5728750000,瀏覽日期:2012年11月13日。
    民進黨文宣部,2010,〈小英的母親節〉,《民主進步黨電子報》,http://epaper.dpp.org.tw/NewsView.aspx?ni=1593125000,瀏覽日期:2012年11月13日。
    民主進步黨,2011a,〈台灣.未來.蔡英文〉,《民主進步黨台北市黨部》,http://www.dpptp.org.tw/news/newsdetail.php?pd_id=147,瀏覽日期:2011.07.08。
    民主進步黨,2011b,〈理性 讓民主更有力〉,《台灣海外留學生蔡英文後援會》,http://www.ingwen-overseastudents.net/?q=node/30,瀏覽日期:2012.05.25。
    民主進步黨,2011c,〈Taiwan Next:迎向「希望台灣、公義社會」〉,《民主進步黨-綠色執政品質保證》,http://www.dpp.org.tw/news_content.php?sn=5054,瀏覽日期:2012.05.04。
    古偉凱,2011,〈國家領導人的口才〉,《加拿大都市報》,http://www.ccue.com/ccp_east/2011-07-29/1311913698d3330757.html,瀏覽日期:2012.10.15。
    江上雲、田習如,2011,〈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小英 揭開蔡英文的感情世界〉,《財訊第388期》,http://www.wealth.com.tw/index2.aspx?f=401&id=2052,瀏覽日期:2012.05.28。
    朱真楷,2011,〈陳良博越洋視訊 挺「生技媽祖」〉,《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0154/112011121600530.html,瀏覽日期:2012.06.27。
    自由時報訊,2010,〈仿效馬偕精神 蔡英文:開創新北市未來〉,《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371392&type=%E5%8D%B3%E6%99%82%E6%96%B0%E8%81%9E,瀏覽日期:2012.07.02。
    自由時報訊,2011,〈蔡英文:台灣人要做靈魂的主人、命運的主宰〉,《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487602&type=%E6%94%BF%E6%B2%BB,瀏覽日期:2012.06.29。
    自由時報綜合報導,2012,〈馬參訪脫口︰女人當家比較有用〉,《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an/8/today-fo3.htm,瀏覽日期:2012.11.20。
    束沐,2012,〈臺灣觀察報告:民進黨的轉型與非典型選戰〉,http://ppm.isu.edu.tw/upload/82207/69/files/dept_69_lv_2_24591.pdf,瀏覽日期:2012.10.20。
    吳錦發,2001,〈「半山仔」與「翻外套者」〉,《新台灣新聞週刊》,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46603,瀏覽日期:2012.10.10。
    吳韻儀,2002,〈倫敦政經學院人才輩出〉,《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第20期》,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5443,瀏覽日期:2012.05.20。
    吳念真,2010,〈台灣女人│吳念真〉,《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B5ss0JX9tA0,瀏覽日期:2012.12.20。
    吳念真,2012,〈女人當家─蔡英文〉,《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L4-Sg0Rxvcg,瀏覽日期:2012.12.20。
    李順德,2006,〈蔡英文 最有權力的副閣揆〉,《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29969,瀏覽日期:2012.05.20。
    李鴻典,2007,〈蘇永欽藍CC 護馬始終如一〉,《新台灣新聞週刊第576期》,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68231,瀏覽日期:2012.10.12。
    李玉芳,2007,〈馬英九三顧茅廬 打動蕭萬長出山〉,《東方日報》,http://orientaldaily.on.cc/archive/20070624/new/new_c59cnt.html,瀏覽日期:2012.05.20。
    李欣芳,2011,〈蔡英文駁「女版馬英九」 強調主權不讓步〉,《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5/today-fo2.htm,瀏覽日期:2012.10.15。
    李欣芳,2012a,〈人氣明星 小英旋風勢將再起〉,《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an/15/today-fo6.htm,瀏覽日期:2012.05.20。
    李欣芳,2012b,〈小英維持單身:不想兩面作戰〉,《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l/10/today-p4.htm,瀏覽日期:2012.07.10。
    李欣芳、陳慧萍等,2010,〈美聯社專訪 露出「馬」腳/台聯質疑︰2012大選 就是統一公投〉,《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oct/21/today-fo1.htm,瀏覽日期:2012.10.18。
    何玉華,2010,〈超人救城市 衝投票率〉,《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nov/20/today-taipei2-2.htm,瀏覽日期:2012.05.25。
    沈雅雯,2011,〈黃俊雄:馬像史艷文 讓人有安全感〉,《中央廣播電台》,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33032,瀏覽日期:2012.05.28。
    呂東熹,2011,〈罵蔡英文不會講客家話,吳伯雄知恥嗎?〉,《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14/today-o1.htm,瀏覽日期:2012.10.13。
    金恆煒,2008,〈《金恆煒專欄》馬英九計騙蔣經國〉,《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feb/16/today-o4.htm,瀏覽日期:2012.10.19。
    東森新聞,2011,〈台灣啟示錄--是誰改變了蔡英文〉,《鯨魚影音網》,http://video.hi-on.org.tw/view.jsp?id=1281,瀏覽日期:2012.01.20。
    林政忠,2006a,〈小龍女重出江湖 鎂光燈追逐〉,《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29172,瀏覽日期:2012.05.27。
    林政忠,2006b,〈強勢蔡英文 重大決策一肩扛〉,《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29160,瀏覽日期:2012.05.27。
    林濁水,2008,〈拆解馬蕭財經神話〉,《臺灣新社會智庫》,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622&Itemid=126&userid=92&content_type=article,瀏覽日期:2012.10.12。
    林濁水,2010,〈非典型論述:蔡英文 新方向 機會 考驗〉,《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00527/32543161,瀏覽日期:2012.10.12。
    林楠森,2008a,〈馬英九會陳雲林 民進黨激烈抗議〉,《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710000/newsid_7712700/7712710.stm,瀏覽日期:2012.10.20。
    林楠森,2008b,〈陳雲林訪台 朝野反應迥異〉,《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710000/newsid_7711200/7711265.stm,瀏覽日期:2012.10.20。
    林楠森,2008c,〈民進黨主席候選人各自表述路線〉,《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7390000/newsid_7394300/7394368.stm,瀏覽日期:2012.10.20。
    林庭瑤,2011,〈馬英九祖源陜西 是正港客家人〉,《時報周刊第1745期》,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9239,瀏覽日期:2012.10.19。
    林保華,2010,〈<林保華專欄>中產階級會把選票投給誰?〉,《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nov/10/today-o10.htm,瀏覽日期:2012.10.15。
    林紳旭,2011,〈青春無敵 小英女孩加入助選〉,《Taiwan News 台灣英文新聞》,http://61-219-35-230.hinet-ip.hinet.net/etn/news_content.php?id=1770841,瀏覽日期:2012.05.20。
    林世煜、姚人多,2008,〈真正民主政治在於理性與冷靜〉,《台灣新社會智庫》,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76&Itemid=124,瀏覽日期:2012.10.14。
    胖胖腳,2002,〈如何正確使用「政治正確」?〉,《新臺灣新聞週刊》,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45593,瀏覽日期:2012.10.16。
    胡晴羽、陳奕廷,2011,〈走進蔡英文的迷宮〉,《新新聞》,http://www.new7.com.tw/coverStory/CoverView.aspx?NUM=1271&i=TXT20110802165902IPI,瀏覽日期:2012.10.15。
    紀淑芳,2012,〈蔡英文下一步? 「下油鍋」前,還要做足準備〉,《財訊第396期》,http://www.wealth.com.tw/index2.aspx?f=401&id=2279,瀏覽日期:2012.08.12。
    徐梅玉,2012,〈曼德拉94歲慶生 盼眾人行善〉,《華視新聞網》,瀏覽日期:http://news.cts.com.tw/cna/international/201207/201207171050086.html,瀏覽日期:2012.09.25。
    馬英九,2011a,〈主權、人權、環境權! 馬英九就職3週年演講全文〉,《華視新聞網》,http://news.cts.com.tw/nownews/politics/201105/201105190738972.html,瀏覽日期:2012.10.20。
    馬英九,2011b,〈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慶專輯 「百年奮鬥‧民主臺灣」〉,《中華民國總統府》,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55,瀏覽日期:2012.11.30。
    曹郁芬,2001,〈蔡英文精闢演說 老美折服〉,《自由電子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dec/15/today-p4.htm,瀏覽日期:2012.10.18。
    陳宗逸,2003,〈蔡英文 英語流利讓人折服〉,《新臺灣新聞週刊第401期》,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13984,瀏覽日期:2012.10.11。
    陳宗逸,2008,〈上揚唱片行事件 壓不扁的台灣之歌〉,《新臺灣新聞週刊第660期》,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85362,瀏覽日期:2012.10.18。
    陳漢明,2008,〈陳雲林訪台五天 動員近一萬七千人次警力〉,《臺灣時報》,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20027,瀏覽日期:2012.10.22。
    陳水扁,2011a,〈台灣人的國家認同〉,《[HI-ON]鯨魚網站 財團法人彭明敏文教基金會》,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111063,瀏覽日期:2012.08.10。
    陳水扁,2011b,〈諾貝爾和平獎與台灣第一女總統〉,《[HI-ON]鯨魚網站 財團法人彭明敏文教基金會》,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113553,瀏覽日期:2012.10.29。
    陳秀玲,2012,〈紀念創辦人 真理大學改名馬偕大學〉,《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11050615/112012120500252.html,瀏覽日期:2012.12.05。
    張振峰,2008,〈dpp召開行動中常會〉,《臺灣時報》,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19866,瀏覽日期:2012.10.15。
    張鐵志,2011,〈蔡英文改變了民進黨嗎?〉,《華爾街日報中文版》,http://cn.wsj.com/big5/20111215/ZTZ075419.asp,瀏覽日期:2012.07.10。
    張廣祺,2012,〈美牛騙很大:面對共享狂牛症、瘦肉精的明天〉,《極光期刊第294期》,http://blog.roodo.com/aurorahope/archives/19209358.html,瀏覽日期:2012.03.27。
    張介凡、楊鎮全、莊庭豪,2005,〈像張無忌? 金庸贈馬「倚天屠龍記」〉,《TVBS-N》,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vestashi20050629180231,瀏覽日期:2012.10.11。
    莊金國,2008,〈蔡英文不說台語 高雄人涼了半截〉,《新台灣新聞週刊 第634期》,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80826,瀏覽日期:2012.07.10。
    陳龍寬,2008,〈決戰322/TIME記者看馬英九 像歐巴馬「渾身政治魅力」〉,《今日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2008/02/28/91-2237776.htm,瀏覽日期:2012.10.12。
    陳茂雄,2010,〈既非郭靖 更無黃蓉〉,《臺灣公論報》,http://www.taiwantribune.com/op-ed/chen/2010/04/30/2292p02chen-2/,瀏覽日期:2012.05.30。
    陳泓達、林恕暉,2011,〈三隻小豬抗馬 華郵:小英變女羅賓漢〉,《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17/today-p1.htm,瀏覽日期:2012.05.20。
    曹長青,2009,〈《曹長青專欄》馬的吳敦義五解〉,《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sep/21/today-o6.htm,瀏覽日期:2012.10.21。
    黃忠榮,2007,〈馬英語比台語好 耳語流傳中南部〉,《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un/4/today-p2.htm,瀏覽日期:2012.10.13。
    黃忠榮,2010,〈護韓正維安超規格 治安惡化〉,《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y/6/today-taipei11-2.htm,瀏覽日期:2012.10.22。
    童清峰,2007,〈馬英九是唐三藏需要孫悟空〉,《亞洲週刊第21卷第3期》,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g&Path=3314431411/03ag1a.cfm,瀏覽日期:2012.10.10。
    華視新聞,2007,〈馬英九訪霹靂 被喻為"素還真"〉,《華視新聞網》,http://news.cts.com.tw/cts/general/200708/200708230229327.html,瀏覽日期:2012.05.28。
    彭顯鈞、范正祥,2008,〈馬反對用台灣名義加入WHO〉,《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pr/5/today-fo1.htm,瀏覽日期:2012.05.01。
    彭光偉、鍾家豪,2010,〈政治人物不要濫用聖經〉,《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nownews.com/2010/04/24/11490-2595697.htm,瀏覽日期:2012.05.01。
    楊舒媚,2008,〈蔡英文 只是女版馬英九?〉,《中時電子報》,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news_homerun/970701/02-1.htm,瀏覽日期:2012.10.15。
    楊憲勳,2009,〈蔡英文有能力,將是台灣聖女貞德!〉,《臺灣海外網》,http://www.taiwanus.net/news/press/2009/200912251100171779.htm,瀏覽日期:2012.01.18。
    楊劉秀華,2010,〈台灣人出埃及記〉,《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feb/11/today-o5.htm,瀏覽日期:2012.01.10。
    楊國文,2010,〈陳雲林來台暴警案 引發司法親中疑慮〉,《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4/today-fo1-2.htm,瀏覽日期:2012.09.20。
    楊少強,2012,〈小雜貨商之女 改變一個國家〉,《商業周刊第1261期》,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45656,瀏覽日期:2012.10.01。
    溫貴香,2011,〈蔡英文:10年政綱不是選舉政見〉,《華視新聞網》,http://news.cts.com.tw/cna/politics/201004/201004110448177.html,瀏覽日期:2012.10.17。
    蘇永耀,2008,〈蔡英文:馬兩岸政策 主權倒退〉,《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sep/6/today-p1.htm,瀏覽日期:2012.09.20。
    蘇永耀,2009,〈蔡英文倡民主123 政黨再輪替〉,《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an/11/today-fo1.htm,瀏覽日期:2012.09.20。
    蘇永耀、邱燕玲等,2008,〈華盛頓公約:貓熊來台屬國內交易/綠批馬賣主權〉,《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dec/24/today-life1.htm,瀏覽日期:2012.09.20。
    蔡惠萍,2006,〈文膽林錦昌 為扁寫貧戶故事〉,《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36087,瀏覽日期:2012.11.20。
    蔡英文,2008,〈從傾倒的廢墟中爬起來〉,《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blog.twimi.net/2010/06/blog-post.html,瀏覽日期:2012.05.25。
    蔡英文,2010b,〈「就是這裡、迎向勝利」蔡英文正式宣布參選新北市長〉,《TWIMI 獨立媒體》,http://blog.twimi.net/2010/06/blog-post.html,瀏覽日期:2012.05.20。
    蔡英文,2011a,〈第四場政見發表會 蔡英文提問與回答全文〉,《I Love New 新幸福 新時代-蔡英文網路總部》,http://www.iing.tw/2011/04/blog-post_5638.html,瀏覽日期:2012.05.25。
    蔡英文,2011b,〈3/4 蔡英文 變動中的新世界─談青年世代和未來 長榮大學〉,《TWIMI 獨立媒體》,http://www.youtube.com/watch?v=9XsSWEHUREo,瀏覽日期:2012.11.15。
    蔡英文,2011c,〈總統新故鄉首站 蔡英文:執政後強化淡水聯外交通系統〉,《TWIMI 獨立媒體》,http://blog.twimi.net/2011/10/blog-post_6268.html,瀏覽日期:2012.11.18。
    蔡英文,2011d,〈蔡英文讀詩:勇敢堅定,我們是自己靈魂的主人〉,《I Love New 新幸福 新時代-蔡英文網路總部》,http://www.iing.tw/2011/03/blog-post_20.html,瀏覽日期:2012.11.18。
    蔡英文,2011e,〈我聽見台灣的聲音─蔡英文參選民進黨總統初選演說全文〉,《亞特蘭大台灣同鄉會》,http://ataa.us/portal11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26&Itemid,瀏覽日期:2012.10.10。
    蔡英文,2011f,〈2012首場總統辯論會首場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會 蔡英文第四階段結論全文〉,《美麗島電子報》,http://www.my-formosa.com/article.aspx?cid=5&id=18454,瀏覽日期:2012.01.14。
    蔡英文,2011g,〈總統辯論/蔡英文 申論、答辯、詰問、結論發言全文〉,《今日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2011/12/03/11757-2763396.htm,瀏覽日期:2012.01.02。
    蔡英文,2012a,〈2012 總統大選蔡英文敗選感言(壹電視新聞)〉,《壹傳媒(壹電視與蘋果日報)》,http://www.youtube.com/watch?v=bAAdzm1lncM,瀏覽日期:2012.01.14。
    蔡英文,2012b,〈今天是聯合國的「國際曼德拉日」〉,《蔡英文 Tsai Ing-wen《臉書官方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tsaiingwen/posts/10150915416701065,瀏覽日期:2012.09.05。
    蔡英文,2012c,〈國家 因你而偉大〉,《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rorDsS_88vA,瀏覽日期:2012.12.20。
    趙靜瑜,2008,〈兩廳院製作台英歌劇 首演倒數 黑鬚馬偕 一封寫給台灣的情書〉,《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nov/3/today-art1.htm,瀏覽日期:2012.12.12。
    趙靜瑜,2012,〈蔡馬之戰 曾道雄:雅典娜戰賈寶玉〉,《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an/12/today-fo2-2.htm,瀏覽日期:2012.05.05。
    劉屏、鄭閔聲,2011,〈華郵「女羅賓漢」…美聯社駐台記者寫的〉,《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10101/112011111900220.html,瀏覽日期:2011.11.23。
    潘杏惠,2010,〈蔡拜土地公 求讓土地婆當家〉,《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n/3/today-p3.htm,瀏覽日期:2012.05.29。
    盧俊義,2006,〈政治人物不要濫用聖經〉,《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60825/2841398/applesearch/,瀏覽日期:2012.01.10。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2,〈小英動人敗選演說 姚人多執筆〉,《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6853676.shtml,瀏覽日期:2012.01.18。
    獨立媒體,2010,〈蔡英文:新北市府團隊要『聞聲救苦』 新五泰林要帶頭衝〉,《TWIMI 獨立媒體》,http://blog.twimi.net/2010/06/blog-post_06.html,瀏覽日期:2012.05.28。
    蕭子新,2005,〈馬英九自比「郭靖」 王金平潑冷水〉,《TVBS-N》,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vestashi20050630185609,瀏覽日期:2012.05.30。
    蕭伯聰,2008,〈馬英九中縣謝票強調要像大甲媽祖聞聲救苦〉,《自立晚報》,http://www.idn.com.tw/news/news_content.php?catid=5&catdid=0&artid=20080326ah003,瀏覽日期:2012.05.30。
    鍾麗華,2006,〈馬偕在台灣 亦宛然首演在地文化〉,《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jul/11/today-life10.htm,瀏覽日期:2012.01.02。
    顏瓊玉,2006,〈1張未兌現的5萬元支票 展現陳定南的鐵漢柔情〉,《今日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2006/11/08/91-2013367.ht,瀏覽日期:2012.01.20。
    羅欣貞、黃良傑等,2011,〈守護神之女/排灣族挺小英 賜名啾谷〉,《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ug/7/today-p7.htm,瀏覽日期:2012.05.27。

    (五)視聽媒體資料
    Bille August(Director),2008,《再見曼德拉》(Goodbye Bafana),台北:佳映娛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Clint Eastwood(Director),2011,《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台北:美商華納兄弟遠東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Thomas Newman(Director),2012,《鐵娘子:堅固柔情》(The Iron Lady),台北: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二、英文部分
    Boorstin, D. (1961).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Burke, K. (1969). A Rhetoric of Motiv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nnett, W. (1996). News: the Politics of Illusion. (3rd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
    Chatman, S. (1978).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hen, Lung-Chu. (陳隆志)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Law: A Policy-Oriented Perspective. (2nd Ed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Connelly, F. M., & Clandinin, D. J. (1990). Stories of 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inquiry. Education Researcher, 19(5), 2-14.
    Downs, A.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 Row.
    Dahlgren, P. (2001).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mocracy? In Axford, B., & Huggins, R. (Eds.), New Media and Politics (pp. 64-88). London: Sage.
    Elazar, D. (1997). Contrasting Unitary and Federal System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8(3), 237-251.
    Fisher, W. R. (1987). Human Communication as Narration: Toward a Philosophy of Reason, Value and Action. Columbia, 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Fisher, W. R. (1984). Narration as a Human Communication Paradigm: The Case of Public Moral Argument.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1, 1-22.
    Fisher, W. R. (1980). Rationality and Logic of Good Reasons. Philosophy and Rhetoric, 13 (2), 121-130.
    Foss, S. K. (1989). 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llinois: Waveland.
    Foss, S. K. (1996). 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 practice. Prospect Heights, IL: Waveland.
    Gellner, E. (1983). Nation and Nationalis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Greenfeld, L. (1992). 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iddens, A. (1998). The Third Way: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all, S. (1986). On postmodernism and articulation: An interview with Stuart Hall by Lawrence Grossberg.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10(2), 45-60.
    Hart, R. P. (1997). Modern Rhetorical Criticism. (2nd Edi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Hart, R. P. & Daughton, S. M. (2004). Modern Rhetorical Criticism. (3rd Edi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Hauser, G. A. (2002). Introduction to Rhetorical Theory. (2nd Edition). Illinois: Waveland.
    Hauser, G. A. & Hegbloom, M. T. (2009). Rhetoric and critical theory: Possibilities for rapprochement in public deliberation. In Lunsford, A., Wilson, K., & Eberly, R.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rhetorical studies (pp. 477-496). Thousand Oaks: Sage.
    Jacobs, J. B. (2007). Taiwan and South Korea: Comparing East Asia's Two "Third-Wave" Democracies. Issues & Studies, 43(4), 227-260.
    Jabusch, D. M. & Littlejohn, S. W. (1981) Elements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Achieving Competenc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Lijphart, A. (1984). Democracies: 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hirty-One Countr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ijphart, A. (1999). Patterns of Democracy: Government Forms and Performance in Thirty-Six Countr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zzoleni, G. (2000). A return to civic and political engagement prompted by personalized political leadership?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7(4), 325-328.
    McGee, M. C., & Nelson, J. S. (1985). Narrative Reason in Public Argument.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5(4),139-155.
    Polkinghorne, 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Rowland, R. C. (1987). Narrative: Mode of Discourse or Paradigm?.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4, 264-275.
    Rowland, R. C. (1988). The Value of the Rational World and Narrative Paradigms. Central States Speech Journal, 39, 204-217.
    Rowland, R. C. (1989). On Limiting the Narrative Paradigm.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6, 39-54.
    Richardson, B. M. (1988). Constituency Candidates Versus Parties in Japanese Voting Behavio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2(3), 695-718.
    Rybacki, K. & Rybacki, D. (1991). Communication criticism: Approaches and genres. CA: Wadsworth.
    Smith, A. D. (1983). Theories of Nationalism. (2nd Edition). New York: Holmes & Meier.
    Somers, M. R. (1994). The narrative constitution of identity: A relational and network approach. Theory and Society, 23, 605-649.
    Stargardt, N. (1995). Origins of the Constructivist Theory of the Nation. In Sukumar Periwal, Notions of Nationalism (pp. 83-105). Budapest: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Scammell, M. (1999). Political marketing: lessons for political science. Political Studies, 47(4), 718-739.
    Street, J. (2001a). Mass Media Politics and Democracy. New York: Palgrave.
    Street, J. (2001b).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modernity? In Axford, B., & Huggins, R. (Eds.), New Media and Politics (pp. 210-224). London: Sage.
    van Zoonen, L. (1998). A day at the zoo:political communication, pigs and popular culture media. Culture&Society, 20(2), 183-200.
    Warnick, B. (1987). The Narrative Paradigm: Another Story.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73, 172-182.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08). Taiwan: Police should avoid using excessive force at upcoming protests. Amnesty International, Retrieved October 20, 2012, from http://www.amnesty.org/en/library/asset/ASA38/001/2008/en/97891491-c13a-11dd-9368-1fd51b1be7bc/asa380012008en.html.
    Associated Press. (2011). Taiwan opposition builds campaign with shiny, tiny piggy banks in bid to unseat President Ma. Washington Post, Retrieved November 16, 2011, from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asia-pacific/taiwan-opposition-enlists-piggy-banks-in-bid-to-unseat-ma-in-looming-presidential-elections/2011/11/14/gIQAm9d5JN_story.html.
    FIDH President. (2008). Deep concern regarding the detention and attacks against citizens protesting peacefully during the visit of Chinese envoy Mr. CHEN Yunlin. FIDH, Retrieved October 20, 2012, from http://www.fidh.org/Deep-concern-regarding-the.
    Freedom House. (2008). Freedom House Calls for Inquiry into Taiwan Clashes. Freedom House, Retrieved October 20, 2012, from http://www.freedomhouse.org/article/freedom-house-calls-inquiry-taiwan-clashes?page=70&release=725.
    IFJ. (2008). Call for Taiwan Police to Stop Pressuring Media for Protest Information. IFJ, Retrieved October 20, 2012, from http://asiapacific.ifj.org/en/articles/call-for-taiwan-police-to-stop-pressuring-media-for-protest-information.
    IPU. (2012). Womenin National Parliaments. IPU, Retrieved October 31, 2012, from http://www.ipu.org/wmn-e/classif.htm.
    Richardson, M. (2009a). Taiwan ruler Ma Ying-jeou passed Harvard Law School despite thesis with 1000+ errors. Examiner.com, Retrieved October 18, 2012, from http://www.examiner.com/article/taiwan-ruler-ma-ying-jeou-passed-harvard-law-school-despite-thesis-with-1000-errors.
    Richardson, M. (2009b). Retired schoolteacher gives Taiwan ruler Ma Ying-jeou a failing grade on his Harvard thesis. Examiner.com, Retrieved October 18, 2012, from http://www.examiner.com/article/retired-schoolteacher-gives-taiwan-ruler-ma-ying-jeou-a-failing-grade-on-his-harvard-thesis.
    Richardson, M. (2009c). Taiwan ruler Ma Ying-jeou answers retired schoolteacher about his Harvard thesis errors. Examiner.com, Retrieved October 18, 2012, from http://www.examiner.com/article/taiwan-ruler-ma-ying-jeou-answers-retired-schoolteacher-about-his-harvard-thesis-errors.
    Richardson, M. (2009d). Help a retired schoolteacher grade Taiwan ruler Ma Ying-jeou's Harvard Law School thesis. Examiner.com, Retrieved October 18, 2012, from http://www.examiner.com/article/help-a-retired-schoolteacher-grade-taiwan-ruler-ma-ying-jeou-s-harvard-law-school-thesis.
    Suny, R. G. (2004). Why we hate you: The pass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ethnic violence. eScholarship︱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etrieved October 28, 2012, from http://repositories.cdlib.org/iseees/bps/2004_01-suny.
    Tsai, Ing-Wen. (蔡英文) (2011). "Taiwan: Policy Challenges, Choices and Democratic Governance" Tsai Ing-wen's Speech at Harvard University, Sept. 15, 2011.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Taiwan), Retrieved October 25, 2012, from http://dpptaiwan.blogspot.tw/2011/09/taiwan-policy-challenges-choices-and.html.
    Von Klaus Bardenhagen. (2011). Das Modell Merkel für Fernost. Tsai Ing-wen will Präsidentin Taiwans warden. dradio.de, Retrieved October 25, 2012, from http://www.dradio.de/dlf/sendungen/einewelt/1469030/.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