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宜璋 Yang, Yi-Chang |
---|---|
論文名稱: |
高中學生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urnout,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
指導教授: |
陳李綢
Chen, Li-Cho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5 |
中文關鍵詞: | 倦怠感 、復原力 、心理健康 、正向心理學 |
英文關鍵詞: | burnout, resilience, mental health, positive psycholog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3 下載:6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高中學生在倦怠感、復原力以及心理健康之現況、比較其差異情形,以及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研究者以臺北市844位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使用「青少年學習態度量表」以及「精健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以描述統計、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典型相關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獲致以下發現:
1. 不同性別的高中學生,在倦怠感上無顯著差異,但在復原力以及心理健康上則有顯著差異。
2. 不同年級的高中學生,在倦怠感、復原力上有顯著差異,但在心理健康上則
無顯著差異。
3. 高中學生的倦怠感與復原力呈顯著之負相關。
4. 高中學生的復原力與心理健康呈顯著之正相關。
5. 高中學生的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間呈顯著相關。
最後,乃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形成結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urnout,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and to compare the gender and grade differences in these three variables.
Methodologically, the study employ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participants were 844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Adolescence Learning Attitude Scale and Mental Health Scale. The data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MANOVA, Pearson’s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following ar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urnout betwee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Howev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betwee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urnout and resilience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s.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ntal health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s.
3.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urnout and their resilience.
4.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and their mental health.
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urnout, resilience and their mental health.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ions were made to teachers and parents.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were also provided.
一、中文部分
王秀槐、陳金俊 ( 2010 )。擇其所愛、愛其所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 (2),1-27。
王昭琪 ( 2005 )。生活壓力、憂鬱經驗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王淑蓉 ( 2009 )。台北縣國小教師生活壓力、復原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歆掬 ( 2009 )。金門地區青少年身體活動、靜態活動與身心健康之相關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碩士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鍾和 ( 2003 )。青少年的生活壓力。學生輔導,87,112-119。
王懿欣 ( 2010 )。高雄市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倦怠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包康寧 ( 2011 )。台北市國中生依附關係、求助態度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古琪雯 ( 2003 )。青少女體型不滿意、社會體型焦慮與飲食異常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朱玲慧 ( 2011 )。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於復原力與幸福感的影響。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朱敬先 ( 1992 )。健康心理學。臺北:五南。
李晉男 ( 2002 )。臺南科學工業園區高科技研發人員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呂天福 ( 2011 )。探索教育對國中挫折復原力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輔導學系活動領導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
沙兆清 ( 2007 )。臺中地區高中生生活壓力、復原力與憂鬱傾向之關聯性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沈文銘 ( 2013 )。冒險治療方案應用於家庭失功能青少年復原力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與經營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宋曉穎 ( 1992 )。五專轉學生情緖穩定、社會支持對學習倦怠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汪敏慧 ( 2008 )。被看重知覺對復原力啟動之研究—以高中課業壓力與心理健康關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惠娟 ( 2010 )。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倦怠、復原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臺灣中部地區六縣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彰化。
林玉茹 ( 2005 )。偏差行為青少年之休閒心理特質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中
正大學運動與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志哲 ( 2007 )。發現復原力—一個來自心理脈絡的觀點。輔導季刊,43 (1),1-8。
林宜親 ( 1998 )。青少年體型意識以及節制飲食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亮岑 ( 2001 )。國中生保護與危險因子及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彥妤、郭利百加等人 (譯) ( 1997 )。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 原作者:Derlega, V. J. & Janda, J. H. ) 台北市:桂冠。 ( 原著出版年:1986 )
林浥雰 ( 2010 )。青少年情緒智能、復原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清文 ( 2001 )。自我調整學習模式在課業學習輔導上的應用。彰化師大輔導學
報,23,229-275。
林清文 ( 2003 )。復原力。教育研究月刊,112,149-150。
林淑惠、黃韞臻 ( 2012 )。大學生網路成癮與學習倦怠之相關研究。教育學刊,38,65-100。
吳柄緯 ( 2012 )。老人人際親密、社會參與及心理健康狀況之相關研究。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明隆 ( 2000 )。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松崗。
吳思諭 ( 2012 )。國中運動員完美主義、知覺動機氣候與競技倦怠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邵惠玲 ( 2008 )。青少年復原力量表編製與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
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周文菁 ( 2004 )。台灣地區大學升學壓力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洪莉惠 ( 2011 )。國小學童師生關係、幸福感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聖欽 ( 2011 )。國中學生逆境經驗與心理健康關係之探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洪蘭 (譯) ( 2009 )。真實的快樂。( 原作者:Martin P. E. Seligman ) 臺北:遠流。( 原著出版年:2002 )
紀怡安 ( 2011 )。微型創業者的創業資源、工作壓力與堅毅人格、社會支持對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
柯永河 ( 1993 )。心理治療與衛生—我在晤談椅上四十年。臺北市:張老師。
韋乃鳳 ( 2004 )。臺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徐政舜 ( 2004 )。逆境向上學生成長經驗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馬于雯(2009)。軍校生正向心理特質—復原力評量工具之精進。國防大學政治作
戰學院98年度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台北:政戰學校。
陳世志 ( 2002 )。矯正機構基層戒護管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工作滿足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金定 ( 2006a )。復原性適應—復原性適應與各類相關因子之動力關係 (一)。
輔導季刊,42(3),1-11。
陳金定 ( 2006b )。復原性適應—自我調適力成為復原適應之可能機制 (二)。
輔導季刊,42(4),11-21。
陳建任 ( 2012 )。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職業倦怠與情緒管理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李綢 ( 2012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多元生理回饋。教育心理學報,44 (1),159-181。
陳宜娜 ( 2010 )。幼教師職場復原力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兒童
與家庭服務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雲芬 ( 2006 )。效益管理導向之活動計劃模式對國中生復原力與自我控制力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銘峰 ( 2011 )。嘉義縣國民中學教師心理資本與工作倦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馨怡 ( 2009 )。國中生感恩、復原力及創造傾向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瑜珊 ( 2011 )。臺南市國小教師人際關係、角色知覺差距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郭怡慧 ( 2012 )。臺南市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聯之研究-教師復原力與學校支持之調節效果。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教育部 ( 2010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015&Page=8657&Index=3
梁業興 ( 2012 )。國小教師工作倦怠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以休閒生活品質為干擾變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崔佩玲 ( 2004 )。青少年生活壓力、人格特質對其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文哲譯 ( 2005 )。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 原作者:Robert, E., Salvin ) 臺北:學富。 ( 原著出版年:2003 )
張治遙 ( 1989 )。大學生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與學習倦怠感的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秋香 ( 2009 )。青少年家庭環境、社會支持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大葉大學教
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秋蘭 ( 2000 )。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美儀 ( 2005 )。修訂兒童復原力量表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學院
醫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春興 ( 1991 )。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 ( 1996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東華。
張春興 ( 2006 )。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家瑜 ( 2012 )。參與單車環島成年禮對青少年復原力之影響。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張惠婷 ( 2011 )。新北市國民中學導師服務領導行為與學生利他行為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琦麗 ( 2011 )。私立高中職招生壓力下教師職業倦怠與留任意願。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張瑞君 ( 2012 )。台北市高中學生社會支持、生活適應與其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堅厚 ( 1999 )。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
黃禎貞 ( 2007 )。臺灣與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泛文化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禎貞、林世華 ( 2010 )。臺灣與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泛文化比較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3),465-491。
黃韞臻、林淑惠 ( 2009 )。大學生的獨處方式、獨處能力及其身心健康之分析。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3,101-126。
黃瓊慧 ( 2010 )。成人完美主義、孝道信念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曾文彥 ( 2009 )。知覺教師創造思考教學、復原力與軍校生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詹一心 ( 2012 )。戶外冒險教育對原住民青少年的影響。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楊明恭 ( 1998 )。影響高工鈑金科學技能學習成效與發展因素之研究。技術學刊,13(3),349-354。
楊惠茹 ( 2010 )。基層員警工作倦怠、工作滿足與調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花蓮縣警察局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楊惠貞、范錚強 ( 2004 )。以縱貫性研究探討學生學習焦崩及電腦學習成效之因
素—以資管學生為例。資訊管理學報,11(4),77-104。
遇中興 ( 2010 )。臺北縣市公立國民中學兼任行政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技術與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彰化。
熊曉芳 ( 1999 )。社區獨居老人健康狀況、社會支持以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蔣桂嫚 ( 1993 )。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及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黎萬錩 ( 2008 )。企業員工休閒運動參與對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子瑜 ( 2006 )。中壢地區高中職學生生活適應問題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建廷 ( 2007 )。青少年身體活動參與和身體自我概念之關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淑惠 ( 2006 )。國中學生復原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劉焜輝 ( 1976 )。現代人的心理健康。臺北:天馬。
潘貴美 ( 2007 )。國中生情緒智力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鄭秀足 ( 2004 )。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彰化。
賴韻雯 ( 2012 )。高中生共依附特質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臨床與心理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歐陽麗玉 ( 2012 )。屏東縣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戴美倫 ( 2012)。臺南市國中教師成就動機、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國
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盧蘇偉 ( 2008 )。復原力:激發孩子逆境向上的潛能。臺北:寶瓶文化。
韓致凱 ( 2012 )。知覺組織支持、復原力以及職業倦怠之關係—以憲兵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簡匯育 ( 2011 )。高中職學生親職化量表編製與其復原力、身心健康之探討。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羅文苑 ( 2004)。一位綜合高中學生反敗為勝的求學歷程:探討期間的復原力。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蕭文 ( 2000 )。災變事件前的前置因素與復原力在創傷後壓力症候反應心理復健
上的影響。測驗與輔導,156,3249 – 3253。
蕭文 ( 2007 )。國中生之生活壓力、憂鬱經驗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生活科學學
報,11,1-31。
嚴健彰 ( 2003 )。出獄人復歸社會更生歷程之研究—從復原力的歷程探討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蘇郁雅 ( 2010 )。國中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職業倦怠及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蘇船利 ( 2008 )。價值觀、就學動機、社會網絡與心理健康之關聯性研究:以台東大學學生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0,55-86
蘇慧娟 ( 2010 )。國中學生自我分化、情緒自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二、西文部分
Block, J., & Block, J. (1980). The role of ego-control and ego-resiliency in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Development of cognition, affect and social relations, 13, 39-101.
Brooks, R. & Goldstein, S. (2003). The power of resilience: Achieving balance,confidence and personal strength in your life (1st ed.), McGraw-Hill.
Dyrbre, L. N., Power, D. V., Massie, F. S., Eacker, A., Harper W., Thomas, M. R., Szydlo, D. W., Slaon, J. A. & Shanafelt, T. D. (2010).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silience to and recovery from burnout: a prospective, multi-institutional study of US medical students, Medical education, (44), 1016-1026.
Freudenberger, H.J. (1974)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0(1), 159-165.
Gaines, J. & Jermier, J. M. (1983). Emotional exhaustion in a high-stress organiz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6(4), 567-586.
Garmezy, N. (1991). Resilience in children’s adaption to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stressed environments. Pediatric Annuals, 20(9), 459-463.
Grotberg, E. (1995). A guide to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Strengthening the human spirit. Practice and reflections, 8, 68-72.
Grotberg, E. (1999). The International Resilience Research Project.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Psychologist, 55, 1-17.
Huang, Y. C. & Lin, S. H. Canonical analysis on life stress and learning burnout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 13, 145-155.
Klohnen, E. C. (1996).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measurement of the construct of ego-resilienc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5), 1067-1079.
Kutsal, D. & Bilge, F. (2012) Adaption of Maslach burnout invenrtory –student survey: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study. World Applied Science Journal, 19(9), 1360-1366.
Luthans, F. (2002) 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the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3, 695-706.
Luthar, S., & Cicchetti, D. (2000).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Implication for interventions and social polic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2, 683-698.
Maslach, C., Jackson, S. E. (1981).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 2, 99-113.
Masten, A. S. & Coatsworth, J. D. (1998).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e in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environments: Lessons from successful childre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 205-220.
Meier, S. T., & Schmeck, R. R. (1985). The burned-out college student: a descrptive profil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6(1), 63-69.
Mrazek, P. J., & Mrazek, D. (1987) Resilience in child maltreatment victims: A conceptual exploration.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1, 357-365.
Newsotrm, J. W., & Davis, K. (200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uman behavior at work (11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O’Neal, M. R. (1999). Measuring Resilie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36574.
Rak, C. F., & Patterson, L. E. (1996).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at-risk childr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4, 368–373.
Rutter, M. (1999). Resilience concepts and findings: implication for family therapy.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1, 109-114.
Schaufeli, W. B., Maslach, C. & Marek, T. (1993). Profession Burnout: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Washington, DC: Taylor & Francis.
Schuafeli, W. B., Martinez, I. M., Pinto, A. M., Slanova, M. & Bakker, A. B. ( 2002 ) Burnout and engagement in university student: a cross-n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Cross-cultual Psychology, 33(1), 464-481.
Shih, S. S. (2012). An examination of academic burnout versus work engagemnet among Taiwanese Adolescent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05, 286-298.
Tusai, K. & Dyer, J. (2004). Resilience: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construct. 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 18(1), 3-8.
Walsh, F. ( 1998 ). Strengthening family Resilience. New York: Guildford Press.
WHO (2001). Strengthening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