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鼎崴
Chen, Ding-Wei
論文名稱: 亂世求學:南朝時期學習行為與意涵之探究
Learning in Chaos: A Study of Learning Behavior and Meaning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指導教授: 潘麗珠
Pan, Li-Chu
口試委員: 潘麗珠
Pan, Li-Chu
涂艷秋
Tu, Yen-Chiu
祁立峰
Qi, Li-Feng
口試日期: 2024/12/17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4
中文關鍵詞: 南朝學習聚徒講學聚書手不釋卷博聞強記
英文關鍵詞: Southern Dynasties, learning, private teaching gatherings, book collection, unceasing reading, extensive memorization
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07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2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歷來論者多以為南朝社會紊亂無秩序,並以戰爭史、遷徙史、制度史等方面著手論證,然而筆者發現在南朝四史中有相當豐富的學習行為,事實上相關論述可建構出深富理序的社會,這不僅與現行論述差異甚大,筆者尤以為這是南朝社會更為本質的特點。

    據此,筆者一反以往的主流論述,以武人文質化回應南朝社會窮兵黷武的片面形象,接續前賢研究,進一步勾勒恩倖武人具有文質的面向。復而,透過聚徒講授與聚書現象說明亂世中人在「離散」局面中,形成的「匯聚」力量,也透過沈麟士、沈峻、孔子袪的例證說明南朝半工半讀的事蹟。最後,主要從兩方面歸納說明南朝學習行為:一、「多人學習」的方式達到社群聯繫,同時傳衍家學以維繫家族勢力;二、「個人學習」說明時人以知識學習抵禦遭逢孤貧、夜勤的生命逆境,這是史家彰顯傳主堅毅心志的方式,並探究手不釋卷、博聞強記的學習行為,分別代表了亂世中緊握文化、抵禦變動外在之用意。

    總之,研究南朝時期的學習行為,探究士子在亂局中的因應之道,時人深信知識學習能銷憂、解愁,縱使居處幽闇,卻可藉堅定不滅的知識之光尋索生命的意義。

    This study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as chaotic and disordered by uncovering evidence of structured learning behaviors in the “Four Histories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his perspective reveals a society with significant internal order, contrasting with the prevailing focus on warfare and institutional instability.

    The study highlights the cultural refinement of military elites, countering the image of excessive militarism, and examines practices such as private teaching gatherings and book-collecting. These activities demonstrate how individuals created a “convergent” force amidst societal turmoil. Through cases like Shen Linshi, Shen Jun, and Kong Ziqiu, the author explores part-time learning and working as adaptive strategies during this era.

    The learning behaviors are synthesized into two key aspects: (1) Collective Learning, which reinforced family traditions and clan influence, and (2) Individual Learning, which provided resilience against poverty and instability. Practices like persistent reading and extensive memorization reflect efforts to preserve culture and maintain stability in difficult times. These strategies illustrate how individuals sought knowledge as a means of solace, resilience, and meaning amidst societal disorder.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7 第二節 文獻探討 8 一、 南朝階級制度的變化 8 二、 南朝學習、傳鈔研究 12 三、 教育史研究 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7 一、 微觀理解──知人論世 18 二、 宏觀統整──時代重整 18 第四節 章節結構與安排 18 第二章 貧寒子弟藉「文」蛻變 19 第一節 南朝社會動盪 19 一、 知識作為身分的晉升梯 19 二、 知識話語版圖的競逐 24 三、 知識學習觀點的差異 26 第二節 南朝「寒人掌機要」 38 一、 士庶頡頏:恩倖傳的書寫 40 第三章 南朝的「聚徒」與「聚書」 65 第一節 南朝講學之風盛行 65 一、 劉宋聚徒講學 69 二、 齊梁陳聚徒講學 70 三、 社群互動 79 第二節 亂世求穩 88 一、 半工半讀:求知與家世的改變 88 二、 定力凝塑:文集幻滅與整頓 92 第四章 南朝文人的學習情態 109 第一節 模式面的穩定 109 一、 開創期:《史記》書寫 109 二、 萌芽期:《漢書》書寫 110 三、 發展期:《三國志》書寫 111 四、 攀升期:《晉書》書寫 113 五、 成熟期:南朝四史 115 第二節 共學描述 116 一、 家庭共學 116 二、 同儕共學 130 第三節 獨學描述 137 一、 負面處境的克服與意義 138 二、 積極應對的方式與功效 146 第五章 結論 166 參考書目 169

    一、 古籍文獻(依年代排序)
    〔周〕左丘明傳,〔晉〕杜 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 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11月重印。
    〔漢〕司馬遷撰,〔宋〕裴 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漢〕班 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11月。
    〔魏〕王 肅注:《孔子家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
    〔晉〕陳 壽撰:《三國志(全五冊)》,香港:中華書局,1971年。
    〔劉宋〕范 曄;〔唐〕李 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8月。
    〔梁〕蕭 統編,〔唐〕李 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 年。
    〔南朝梁〕蕭 繹撰,陳志平、熊清元疏證校注:《金樓子疏證校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
    〔梁〕沈 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月。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2月第2次印刷。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3月。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6月。
    〔唐〕元 稹:《元氏長慶集》,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72年。
    〔唐〕李隆基注,〔宋〕邢 昺疏:《十三經注疏——孝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11月重印。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司馬光著,李宗侗、夏德儀校註:《資治通鑑今註(九)》,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3月。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86年。
    〔清〕李慈銘撰;由雲龍輯:《越縵堂讀書記(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第2版。
    〔清〕趙 翼撰,曹光甫校點:《廿二史劄記》,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4月。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三次印刷。
    王利器撰:《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重印。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6月景印三版。
    呂德申:《鍾嶸《詩品》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
    夏傳才、唐紹忠校注:《曹丕集校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6月。
    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重印。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84年5月。
    逯欽立:《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月。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黄懷信修訂;李學勤審定:《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全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7月。
    劉 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12月。
    二、 近人專著
    (一) 中文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卜憲群、張 南著:《中國魏晉南北朝教育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4年。
    方北辰:《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1988年。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中國教育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
    王永平:《六朝家族》,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年3月。
    王連儒:《漢魏六朝琅琊王氏家族政治與婚姻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11月。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4月。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田曉菲:《塵几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8月。
    田曉菲:《影子與水文:秋水堂自選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12月。
    何茲全:《中國古代社會及其向中世社會的過渡》,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何維剛:《文體、文學史與政治文化變動下的六朝上表書寫》,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政大出版社,2023年1月。
    何德章:《百卷本中國全史(第七卷・中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4月。
    余 欣:《中古異相──寫本時代的學術、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3年4月。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2月。
    杜志強:《蘭陵蕭氏家族及其文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6月。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年6月第1次印刷。
    林曉光:《王融與永明時代——南朝貴族及貴族文學的個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
    林樹中:《六朝藝術》,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年12月。
    祁立峰:《建康內外:南朝作家的都城書寫與空間想像》,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政大出版社,2020年7月。
    祁立峰:《遊戲與遊戲以外:南朝文學題材新論》,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政大出版社,2015年6月。
    胡寶國:《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8月第五次印刷。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北京:⽣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78年11月。
    張金龍:《魏晉南北朝文獻叢稿》,蘭州市:甘肅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
    曹道衡:《魏晉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莊輝明:《南朝齊梁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8月。
    郭齊家:《中國古代學校》,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5月。
    陳長琦:《六朝政治》,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年8月。
    陳長琦:《兩晉南朝政治史稿》,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
    陳德弟:《秦漢至五代官私藏書研究》,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
    陶賢都:《魏晉南北朝霸府與霸府政治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傅 剛主編:《中國古典文獻的閱讀與理解──中美學者「黌門對話」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童 嶺:《南齊時代的文學與思想》,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9月。
    楊恩玉:《治世盛衰:「元嘉之治」與「梁武帝之治」初探》,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2000年12月。
    趙 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劉志偉、史國良、李永祥著:《齊梁蕭氏文化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8月。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全一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10月。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政大出版社,2023年12月。
    錢存訓:《書於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7月。
    閻步克:《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2月。
    龔 斌:《南蘭陵蕭氏家族文化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8月。
    (二) 外文譯著(依國籍排序)
    〔日〕川本芳昭著,李彥樺譯:《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8年3月。
    〔日〕川合安著,柴 棟譯:《南朝貴族制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2年9月。
    〔日〕川勝義雄著;徐谷梵,李濟滄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日〕吉川忠夫著,王啟發譯:《六朝精神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日〕谷川道雄著;馬 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12月。
    〔美〕宇文所安著,王柏華、陶慶梅譯:《中國文學思想讀本:原典・英譯・解說》,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7月。
    〔美〕姜士彬著,范兆飛、秦 伊譯,仇鹿鳴校:《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9月。
    〔美〕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 ,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市: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2月初版六刷。
    〔美〕丁愛博(Albert E. Dien):《六朝文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4月。
    三、 引用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 專書論文
    趙立新:〈《金樓子・聚書篇》所見南朝士人的聚書文化和社群活動〉,收入甘懷真編:《身分、文化與權力——士族研究新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2月),頁231–270。
    鄭雅如:〈齊梁士人的交遊──以任昉的社交網絡為中心的考察〉,收入甘懷真編:《身分、文化與權力:士族研究新探》(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2月),頁185–229。
    權家玉:〈文武分區——南朝的空間結構與政治演變〉,收入張達志主編:《中國中古史集刊(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3月),頁58–92。
    (二) 學位論文
    祁立峰:《南朝文學集團詩賦書寫策略之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6月。
    趙立新:《南朝宗室政治與仕宦結構:以皇弟皇子府參軍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7月。
    林童照:《南朝門第維持與文體變遷之關係研究——以詩為主要觀察範圍》,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1月。
    宮瑞龍:《六朝書籍形制與閱讀方式的交互研究──以陶淵明個案為例》,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23年7月。
    (三) 期刊論文
    于 溯:〈行走的書簏:中古時期的文獻記憶與文獻傳播〉,《文史哲》2020年第1期,2020年1月,頁154–165。
    于 溯:〈隱蔽的網絡:中古文獻中的模塊化書寫〉,《古典文獻研究》(第二十五輯上),2022年,頁6–16。
    于溯:〈卷子裝與中古書籍史〉,《唐研究》第二十八卷,2023年,頁3–28。
    田曉菲:〈陶淵明的書架和蕭綱的醫學眼光:中古的閱讀與閱讀中古〉,《國學研究》,第37卷,2016年第一期,頁119–144。
    曲柄睿:〈傭書成學:中古知識的結集、生產與傳播〉,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總第295期),頁142–151。
    朱曉海:〈蕭繹文學觀試探〉,《中國文學研究》第19輯,2012年04月,頁54–74。
    呂春盛:〈陳霸先廣州集團的興起及其性格〉,收入《臺大歷史學報》21期(86年12月),頁79–109。
    呂春盛:〈梁武帝的功臣集團與梁初的權力結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6期(2011年12月),頁77–110。
    張 函:〈庾肩吾之家世家學及與荊州學風的關係〉,《中華書道》82期(2013/11),頁1–15。
    傅 揚:〈斯文不喪──中古儒學傳統與隋代唐初的政治文化〉,收入《漢學研究》第33卷第4期,104年12月,頁177–211。
    嵇發根:〈六朝時吳興沈氏文人的崛起與發展〉,《湖州師專學報》,1998年01期,頁80–87。
    馮典章:〈未竟之業:宋少帝的權力基礎與內部矛盾〉(台北:台北市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第48卷第2期,2017年12月,頁17–42。
    楊金梅:〈南朝文人的身分特徵及其對文學的影響〉,《河北學刊》第27卷第2期,2007年3月,頁143–146。
    唐燮軍:〈南朝文士沈炯生平及其詩文三題〉,《許昌學院學報》第29卷第1期,2009年5月,頁60–63。
    四、 網頁瀏覽
    楊玉成:〈筆端:中古文學寫本的生成〉,「文本的潛力:中文寫本工作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9年6月13日,網址:https://sites.google.com/view/2019061314/home (瀏覽日期2024年9月10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