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淑雯
Chang Shu Wen
論文名稱: 無釀酒技術的達悟族:三位達悟長者談從沒有酒到接觸酒的經驗與健康自覺
First Contact with Alcohol and Self-Perception of Health: A Story of Three Tao Elders: An Aboriginal Tribe Without Liquor-Making Tradition
指導教授: 李思賢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達悟族健康飲酒健康自覺
英文關鍵詞: Tao tribe, healthy drinking, self-perception of health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4下載: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達悟族在台灣十四族原住民族中是唯一一個沒有祖先流傳下來飲酒文化的民族,他們的祖先不釀酒、不喝酒,甚至蘭嶼語言中,沒有『酒』這個字的存在。但眾多的研究數據顯示,酒在達悟族的生活中已站了一席之地,是什麼原因讓一個不喝酒的民族開始與酒在日常生活中有如此的連結?
    本文研目的究希望能描繪出達悟族人接觸酒時的時代背景及人際經驗,並瞭解當時的飲酒動機及情境,瞭解達悟族飲酒對於健康的自我態度,在喝與不喝之間抉擇的經驗與過程,以田野觀察的方式瞭解目前部落中飲酒情況和節酒觀念的推行方式。本研究方法以質性研究中的參與觀察法與訪談法進行,研究對象以三位酒類初進蘭嶼即接觸酒的三位受訪者以及野銀教會牧師以及教友各一名,作為三角驗證法的另一方資料來源。
    研究結果指出在日據時期,達悟族人對於酒類商品僅止於『知道』的階段尚未接觸,台灣光復後因著菸酒公賣制度、貨幣的進入以及大量達悟族人到台灣工作接觸到酒的經驗後將飲酒習慣帶回蘭嶼,是達悟族開始飲酒的關鍵。本研究以三位長者與酒的生命經驗進而描述飲酒對其代表的意義以及對健康的自我態度。以田野觀察記錄呈現目前在達悟族人的部落中,酒出場的時機及場合,並描繪出目前地方上的教會是如何推行節酒及健康飲酒。因此針對本研究結果對於將來在蘭嶼從事醫療及健康促進人員提出建議,應對達悟族的歷史變遷脈絡有所理解,未來部落健康機制應結合教會、衛生所的醫療體系以及達悟文化傳統力量所營造的社會支持,以達到最合乎當地文化最有效的健康飲酒的推行。

    Tao is the only tribe that has no liquor-making tradition among the fourteen indigenous peoples of Taiwan. Their ancestors did not make or drink liquors, and the word ‘liquor’ even does not exist in Tao people’s language. Many studies, however, suggested that liquors are now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ao people’s daily life. What started to bring liquors into the everyday life of a tribe that has no tradition of liquor-making?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describe the hsitorical and interpersonal context at the time when the first contact between Tao people and alcohol happened, and to know Tao people’s motivation and situation of drinking and their self-perception of health. The study adopts field observation of quality technique to understand alcohol use and the concept of drinking control in the tribe. This research subjects are three Tao elders who had no prior experience with alcohol until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it in Lanyu. In order to reach the validity and the affection of study, data from an additional priest and a brethren in Ivalino (野銀) village were also included for the triangle confirmation in data analys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ao people did not drink alcohol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rule period. After Taiwan restoration, the tobacco liquor regime of the monopoly was executed, and currency was introduced into Lanyu. The Tao people experienced drinking alcohol when they worked in Taiwan and brought the habit of alcohol drinking back to Lanyu. This was the key period when Tao people started to drink. Through the life experience of drinking of three Tao elders,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meanings of drinking and the self-perception of health. The study adopt field observation to document when and where Tao people drink and how the church tries to advocate the concept of control drinking and healthy drinking in the trib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it is suggested that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Lanyu should understand Tao tribe’s history context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advocate the concept of healthy drinking and to make it suitable for the local culture, the tribe health system should also include church, health centers, and the social support from the Tao tradition in the future.

    書名頁………………………………………………………… i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ii 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誌謝…………………………………………………………… vi 目錄…………………………………………………………… vi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達悟族人生活環境之描繪………………………… 8 第二節 蘭嶼的政治、經濟背景…………………………… 11 第三節 原住民與酒相關研究……………………………… 23 第四節 達悟族人與酒……………………………………… 30 第三章 走入田野: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3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信效度………………………………… 57 第五節 研究倫理…………………………………………… 69 第六節 研究限制……………………………………………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6 第一節 達悟族人接觸酒的時代背景與人際經驗………… 76 第二節 飲酒動機及情境…………………………………… 99 第三節 飲酒對健康的自我態度…………………………… 108 第四節 部落中飲酒情況田野觀察記錄…………………… 120 第五節 部落中節酒觀念的推行…………………………… 1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7 第一節 結論………………………………………………… 137 第二節 建議………………………………………………… 145 參考文獻……………………………………………………… 147 附錄一………………………………………………………… 15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8)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統計資料,2008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apc.gov.tw/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5) 原住民健康狀況統計網,2008年2月9日取自:http://oliverweb.apc.gov.tw/
    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室(2004)衛生統計資訊網,2008年1月12日取自: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性別統計指標/九/原住民主要死因按山地平地分.xls
    林務局全球資訊網,2009年5月10日取自:
    http://www.forest.gov.tw/content.asp?CuItem=1620
    董恩慈(2004)蘭嶼就業問題之探討,2009年5月10日取自:
    http://www.pct.org.tw/rnd/tao/Tao4_5.htm
    董森永(2004),2009年4月20日取自: http://www.pct.org.tw/rnd/tao/Tao4_4.htm
    蘭嶼鄉戶政事務所(2006)人口統計,2008年11月21日取自:http://www.lanyu-house.gov.tw/?Act=page5
    丁松青(1982)。蘭嶼之歌。台北:皇冠雜誌社。
    孔吉文(1993)。原住民年看原住民健康困境。山海文化雙月刊,1,110-114。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余光弘、董森永(1998)。臺灣原住民史,雅美族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余光宏(2004)。雅美族。台北:三民書局。
    李亦園(1982)。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
    李亦園、王俊秀、余光弘、鄭先祐、關華山(1990)。科技文明對蘭嶼雅美文化衝擊之文化生態學研究。未出版。
    吳之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齊力、
    林本炫編。嘉義:南華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145-188。
    周憲文(譯)(1985)。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台北:帕米爾書店。(矢內原忠雄1929)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莉芳(2006)。感恩經驗與目標設定對幸福感效應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林憲(1986)。南勢阿美族人的飲酒問題。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黃應貴編。台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691-701。
    林憲(1996)。社會、文化精神醫學:林憲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選。台北:台大醫學院。
    施添福(2001)。臺東縣史:大事篇(上)。台東:台東縣政府。
    范雅鈞(2002)。台灣酒的故事。台北:貓頭鷹。
    范雅慧(2000)。日治時期台灣酒專賣事業,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凌純聲(1958)。臺灣土著族的宗廟與社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1-57。
    夏本‧奇伯愛雅(1994)。雅美族的社會與風俗。台北:臺原出版社。
    夏曼‧藍波安(2003)。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夏曉鵑(2005)。失神的酒─初探酒與原住民社會的資本主義化過程,發表於「傳播與社群發展」學術研討會。
    夏鑄九、陳志梧(1988)。台灣的經濟發展、蘭嶼的社會構造與國家公園的空間角色。台灣社會研究,1(4),233-246。
    張欣萍(1999)。原住民飲酒行為與家庭相關之研究---以泰雅族、賽夏族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張曉春(1974)。臺北地區山地移民調適初步調查研究(上)。思與言,11(6),293-313。
    張曉春(1974)。臺北地區山地移民調適初步調查研究(下)。思與言,12(1),27-37。
    梁振翊、周肇茂、何佩珊、謝天渝、楊奕馨(2004)。台灣地區飲酒盛行率調查報告。台灣口腔醫學衛生科學雜誌,20,91-104。
    許木柱(1987)。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十七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許木柱(1993)。台灣地區原住民飲酒行為之社會文化基礎。花蓮:山胞(原住民)飲酒與健康問題研討會會議記錄,30-37。
    許功明(1998)。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台北:稻香。
    郭生玉(1994)。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東華。
    郭佩宜、王宏仁(2006)。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台北:巨流。
    陳玉美(2001)。台東縣史:雅美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文化局。
    陳全成(1998)。當前原住民國中酗酒防治工作探討-以屏東、台東、花蓮原住民國中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9,1-21。
    陳全成(1999)。臺灣原住民飲酒行為變化。原住民教育季刊,13,34-44。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陳佳文(1988)。臺灣地區菸酒專賣政策及專賣制度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39(3),310-355。
    陳妍翰(2000)。原住民飲酒行為與偏差行為之探討--以原住民受刑人為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陳憲明、汪明輝(1993)。臺灣山地鄉酒類消費與飲酒問題。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0,57-100。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1996)。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台北:遠流。
    傅仰止(1985)。都市山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思與言,23(2),177-193。
    黃正德(2005),蘭嶼發展生態旅遊的運作模式:國家與地方社會的研究取向。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發表。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2000)。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旭(1995)。雅美族之住居文化及變遷。台北:稻鄉。
    黃郁茜(2005)。「交換」與「個人主義」:蘭嶼野銀聚落的例子。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黃躍雯(1997)。蘭嶼國家公園決策過程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23,13-31。
    楊士範(1998)。從新飲酒文化的形構過程看臺灣原住民飲食文化品味的轉變現象:一個社會歷史角度的分析。山海文化雙月刊,18,86-100。
    楊本禮(2007)。世界美食風華錄。台北:台灣商務。
    楊明仁、鍾奇諺、郭千綺、何啟功、何內一郎(1996)。工作性質與工作場所次文化對個人飲酒行為之影響---一項探索性前驅研究。Kaohsiung J Med Sci,12,339-347。
    楊美賞(1996)。台灣南部地區菸、酒、檳榔使用之流行病學研究-以青少年及原住民婦女為對象之探討。高雄醫學院醫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發表。
    楊美賞(2002)。原住民婦女健康-菸、酒、檳榔對婦女的健康危害。護理雜誌,49(2),29-34。
    楊美賞、陳順聖、楊明仁、蘇以青(1997)。原住民婦女問題飲酒危險因素之探討及衛教介入成效之評價。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楊美賞、葛應欽、文榮光(1996)。原住民婦女物質使用盛行率及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醫醫誌,12,634-640。
    葛應欽(1998)。臺灣地區原住民的健康問題,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辦。全國原住民健康會議手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葛應欽、劉碧華、謝淑芬(1994)。台灣地區原住民的健康問題。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0)7,337-351.
    葛應欽、劉碧華、謝淑芬、王姿乃(1994)。原住民癌症標準化死亡比。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0,379-91。
    葛應欽、謝淑芬(1994)。原住民重要死因分析。高雄醫誌,10(7),352-366。
    劉碧華、謝淑芬、章順仁、葛應欽(1994)。五峰鄉原住民吸菸、喝酒嚼食檳榔之盛行率及相關因素研究。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0,405-411。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衛惠林、劉斌雄(1962)。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第1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學研究所。
    蔡友月(2008)。基因VS社會失序:社會變遷中蘭嶼達悟族的飲酒行為。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蔡友月(2007)。遷移挫折與現代性:蘭嶼達悟人精神失序受苦的社會根源。台灣社會學,13,1-69。
    戴惠莉(2005)。知識的生產與傳遞界限:以蘭嶼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顏婉娟,2000。烏來泰雅婦女飲酒經濟之探討,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羅凱南(2001)。社會支持、人格特質、個人屬性對老年人心理幸福滿足感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關華山(1989)。雅美族的生活實質環境與宗教理念。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143-175。
    關曉榮(2007)。蘭嶼報告1987-2007。台北:人間出版社。

    英文部分
    Ary, D., Jacobs, L. C., & Razavieh, A. (2002).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in education. (6th ed.). Belmonth, CA : Thomson Learning
    Babbie, E. R. C.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Belmot, CA: Wadsworth Pub Co.
    Marshall, C., & Rossman, G. B.(1999)。質性硏究:設計與計畫撰寫(李政賢譯,2006)。台北:五南。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Crites, S. (1971). The narrative quality of experi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39(3), 291-311.
    De Beauclair, Inez (1957). Field Notes on Lan Yü (Botel Tobago),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3, 101-116.
    De Beauclair, Inez (1959). Display of Wealth, Gift Exchange and Food Distribution on Botel Tobago.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8, 185-210.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1998). 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Emerson, R. M. (1983). Introduction In R.M.Emers(Ed.) ,Contemporary Field Research. Boston: Little,Brown.
    Heath, D. B. (1987). Anthropology and Alcohol Studies: Current Issue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6, 99-120.
    Kahn, R. L., & Cannel, C. (1957). The dynamics of interviewing. New York: Wiley.
    Lipson, J. G. (1994). Ethical Issues in Ethnography. Critical issue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ousand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
    Maccoby, E., & Maccoby, N. (1954). The Interview: A Tool of Social Scienc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Mandelbaum, D. G. (1965). Alcohol and Culture. Current Anthropology, 6(3), 281-293.
    Park, P. (1983). Social-class factors in alcoholism. In: Kissen B, Begleiter H eds. The Pathogenesisof Alcoholism. 365-404.
    Robins, L. N. (1980). Alcoholism and labeling theory. Reading in Medical Sociology. New York: 188-98.
    Room, R. (1984). Alcohol and Ethnography: A Case of Problem Deflation? Current Anthropology, 25(2), 169-191.
    Rundall, T., & J. R. C. Wheeler. (1979). The Effect of Income on Use of Preventive Care: An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0, 397-406.
    Russell, B. H. (1995). In Research Methods in Athropology.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Sargent, M. (1976) Theory in Alcohol Student, Cross-Cultur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Alcohol: An Intet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The Hague: Mouton.
    Silverman, D. (2001). Ethnography and Observation. in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 Methods for Analysing Talk. London, 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Singer, M. (1986). Toward a political-economy of alcoholism: the missing link in the anthropology of drinking.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3, 113-30.
    Strauss, A., & Corbin, J.(1990)。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1997)。台北:巨流。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