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俊人
Wang Chun-Jen
論文名稱: 全球化與區域統合下之憲法新秩序:我國的挑戰與回應
指導教授: 王泰銓
Wang, Tai-Chuan
陳文政
Chen,Wen-Che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5
中文關鍵詞: 全球化區域統合全球治理憲政主義人權保障政府再造地方治理地方制度
英文關鍵詞: Globalization, Global Governance, Constitutionalism, Human Rights,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Local Governan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全球化與區域統合的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主權觀念的侵蝕,時空象限的模糊,身分認同的紛雜,強勢弱勢的激化等重要特徵。20世紀末,一方面隨著全球化之脈絡演進,尤其是第三波民主浪潮與後冷戰世界版圖重整,所帶動的民主轉型以及其憲法變遷的急速擴張,興起全球憲政主義;另一方面,同步於全球化的發展,則是區域主義的擴大與強化,區域統合模式,以往皆是透過條約或協定的方式來作為彼此間的遵循依據,惟當歐盟在2004年6月通過《歐盟憲法條約草案》,2007年底東協也簽署《東協憲章》之後,使得傳統以國家主權疆界劃分的全球秩序逐漸被打破,各種領域、角色,甚至時空象限也都面臨被穿越與模糊化的考驗。以往建構在民族國家領域上及內的主權與憲政主義,也面臨極大之衝擊,特別是傳統上依附於國家主權權力行使之公法領域。
      在全球化與區域統合的發展過程中,政治上呈現出以下特徵:主權觀念的侵蝕,時空象限的模糊,身分認同的紛雜,強勢弱勢的激化。這些變化,使得傳統以國家主權疆界劃分的全球秩序逐漸被打破,各種領域、角色,甚至時空象限也都面臨被穿越與模糊化的考驗。以往建構在民族國家領域上及內的主權與憲政主義,也面臨極大之衝擊,特別是傳統上依附於國家主權權力行使之公法領域。
    本文經研究後發現全球憲政主義刻正形成一種三層環的憲政主義體系。核心的部分屬於全球化下有高度功能統合的必要,為全球認同的價值核心,尤其是像人權、民主、自由、法治;中間一層則是尚未到達全球統合的程度,但功能上有稍高統合必要,或許存在跨國憲政主義之間,可能是與全球化同向,也可能是為了對抗全球化,在全球與國家間呈現出多元的變化與拉扯,如政府體制、廉能機制等;最外層則是本土憲政主義,反映出各國憲政及在地文化所獨有的價值觀與自我管理特色,如地方制度。面對這種憲政主義典範的變化,檢視我國憲法及憲法增修條文,無論在人權保障、政府組織及體制、中央與地方制度部分顯然不足以因應,為求不被邊緣化並能與全球接軌,本文建議我國實有必要儘速檢討修正憲法。期能檢討人權保障清單、建立獨立之人權保障機構、責任明確的政府體制、全觀型政府、有效能的反貪腐組織、及效能與民主兼顧的地方制度。

    Due to 20th century, along with the globalization,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c tide, leads particularly democracy reforming as well as its constitution expansion rapidly, starts the global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transformation. As for European Union in June, 2004 "European Union Constitution Treaty Draft", 2007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lso signs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Charter", global constitutionalism is coming.
    In the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 integration developing process, constitution-making experience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re-developed into distinctive and comparable models of constitutionalism.
    This article seeks to analyze the global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principle forms-three link's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principle system. The core part belongs to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is highly integrated, like the human rights, the democracy, the freedom; Middle is not yet integrated, perhaps just in between. The local government principle, reflected various countries'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and the values which and the self-control characteristic in culture. Facing this kind of constitutionalism model change, inspected that our country constitution and the constitution remodel, this article suggested that our country should examine the revision constitu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localities should be in direction of strategic partnership. The process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 should be held in a way of deliberate democracy. Examine the human rights list, the government syst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localities, the process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 should be held in a way of deliberate democracy.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文獻分析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範圍 16 第二章 理論探討:全球化、區域統合與全球治理 19 第一節 全球化理論 19 第二節 區域統合 33 第三節 全球治理理論 66 第四節 小結:民族國家面對全球化與國際規制變革之調整 77 第三章 憲政主義之典範移轉 85 第一節 全球化與世界法律發展 85 第二節 全球化與主權理論之變遷 96 第三節 全球化時代憲政主義典範變遷 108 第四節 小結:我國面對全球憲政主義典範轉移之挑戰與回應 118 第四章 基本人權保障機能之調整 131 第一節 人權譜系與發展 131 第二節 聯合國與區域組織的人權治理機制及影響 138 第三節 我國憲法對於人權議題全球治理之因應 158 第四節 小結:建構符合全球治理標準的憲法人權保障機制 169 第五章 政府組織體制之變革與選擇 175 第一節 全球化時代政府職能的民主化與改造 177 第二節 公共管理理論之變遷與政府行政改革 182 第三節 我國行政權體制因應全球化與區域統合之變革 196 第四節 小結:全球化與在地化間拉扯的政府體制治理 221 第六章 中央與地方權力互動網絡的轉變及建構 227 第一節 全球在地化時代:從地方政府到地方治理 228 第二節 全球治理地方組織與職能之重塑:地方治理的內涵與運作特徵 236 第三節 我國憲法地方制度之變遷與府際關係結構之調整 243 第四節 小結:建構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的地方治理 267 第七章 結論 27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7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77 第三節 研究限制 280 參考文獻 283 一、中文文獻 283 二、外文文獻 310 三、網路資料 323

    一、中文文獻
    于 沛主編(2007),《全球化和全球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 怡(2006),《憲政主義:觀念與制度的轉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王 鋒、林 震、方 琳譯(2004),Hellmut Wollmann, Eckhard Schröter編,《比較英德公共部門改革:主要傳統與現代化趨勢(Comparing Public sector Reform in Britain and Germany:Key traditions and treads of modernisation)》。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玉芳、李濱越、海峰譯(2007),Denys SIMON著,《歐盟法律體系(Le systeme juridique communautair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志安等譯(2004),川島武宜著,《現代化與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王佳煌譯(2000),Roberto Mangabeira Unger著,《現代社會的法律(Law in modern society:toward a criticism of social theory)》。臺北:商周。
    王俊人(2002),〈從目標管理理論談五權憲法架構〉,《中山思想與現代社會:管理科學之實務與應用學術研討會》(12月19、20日)。台中:國父紀念館與台中健康計管理學院共同主辦。
    - - - (2003),〈臺灣面對全球化與區域統合的憲法議題:以歐盟統合經驗為例〉,《2003年中山學術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3月21日)。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主辦。
    - - -、黎淑慧、吳由美(2007),《台灣憲政思考》。臺北:今古文化,二版。
    王泰銓(1997),《歐洲共同體法總論》。臺北:三民。
    - - - (2000),《當前兩岸法律問題分析》。臺北:五南。
    - - - (2002),〈臺灣繼受歐陸法制之迴響—以憲法、公司法制為中心〉,《從歐洲反思台灣---在民主與人文的元素中,探索台灣主體性的發展學術研討會》(2002年11月16日)。臺北,歐洲聯盟研究協會舉辦。
    - - - (2003),〈歐盟擴大與深化之法律課題〉,《歐盟的深化與廣化---2003歐洲聯盟研究協會年度學術研討會》(10月12日)。臺北,歐洲聯盟研究協會主辦。
    - - - (2008),《歐洲聯盟法總論》。臺北:財團法人台灣智庫。
    王家福、劉海年、李林合編(2000),《人權與21世紀》。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王業立(2000),〈總統直選對憲政運作之影響〉,《九七修憲與憲政發展學術研討會》(11月9、10日)。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選舉研究中心協辦。
    王道還譯(2004),Thomas S. Kuhn原著。《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臺北:遠流。
    王毓正譯(2007),Gerhard Robbers著,〈基本權利於歐洲聯盟法中之發展〉(Developments of Fundamental Rights in European Union Law),《憲法變遷與憲政改造國際學術研討會》(3月17日)。臺北:台灣法學會、財團法人台灣智庫、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主辦。
    王維達(2009),《歐洲聯盟法》。上海:格致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王麗娟等著(2008),《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艷莉譯(2003),Jan Arat Scholte著,《解析全球化》。長春:吉林出版社。
    文 軍等譯(2001),Robin Cohen and Paul Kennedy著,《全球社會學(Global Sociology)》。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井 敏、陳幽泓譯(2010),Vincent Ostrom, Robert Bish, Ellinor Ostrom原著,《美國地方政府(Local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人權協會編(2001),《人權法典》。臺北:遠流。
    毛壽龍等(1998),《西方政府的治道變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尹宏毅譯(2000),Anthony Giddens and Christopher Pierson著,《現代性──吉豋斯訪談錄(Conversations with Anthony Giddens: Making Sense of Modernity)》。北京:新華出版社。
    田弘茂、朱雲漢、Larry Diamond、Marc Plattner主編(1997),《鞏固第三波民主》。臺北:業強。
    田維釗(1998),〈新行政管理與關係的調整---瑞、英、法三國考察的啟示與借鑒〉。臺北:《理論與改革》第6期,頁89-99。
    白智立、萬鵬飛主編(2009),《日本地方政府法選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白曉紅譯(1994),Chris Weedon 原著,《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Feminist practice and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臺北:桂冠。
    石之瑜(2002),《後現代的政治知識》。臺北:元照。
    丘宏達(2007),《現代國際法》。臺北:三民,修訂二版。
    史彤彪(2004),《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憲政理論與實踐研究(1789-1814)》。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包宗和等合著(2002),《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
    巨克毅、許震宇(2005),〈全球化下的超國界法律治理〉,《第二屆中山學術與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全球化、法治與國家發展》(11月11日)。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主辦。
    朱柔若(2002),〈行政法之擴張與民主政治之深化:台灣經驗解析〉,《第二屆行政法實務與理論學術研討會》(11月9、10日)。臺北:行政法學會主辦。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著(2003),《電子化政府報告書(92年度)》。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著(2005),《電子化政府報告書(93-94年度)》。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著(2006),《電子化政府報告書(96年度)》。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辛翠玲(2003),〈人權觀念全球化的中國經驗〉,《2003年中山學術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3月21日)。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主辦。
    向文華等著(2003),《科技革命與社會制度嬗變》。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伍貽康主編(2008),《歐洲一體化的走向和中歐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
    江大樹、孫同文、趙永茂主編(2004),《府際關係》。臺北:元照。
    江大樹(2006),《邁向地方治理:議題、理論與實務》。臺北:元照。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
    江岷欽(1995a),〈行政官僚貪污防治之比較研究(上)〉。臺北:《人事月刊》第20卷第2期,頁4-11。
    江岷欽(1995b),〈行政官僚貪污防治之比較研究(下)〉。臺北:《人事月刊》第20卷第3期,頁44-55。
    沈玄池、洪德欽合編(1998),《歐洲聯盟:理論與政策》。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沈宗瑞、高少凡、許湘濤、陳淑玲譯(2007),David Held、Anthony McGrew、David Goldblatt、Johnthan Perraton原著,《全球化趨勢與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Global Transformations:Politics,Economics and Culture)》。臺北:韋伯文化。
    汪 暉(1997),〈承認的政治、萬民法與自由主義的困境〉。香港:《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42期,頁1-11。
    汪羽根(2008),《發展權-全球法治機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呂育誠(2005),〈地方治理意涵及其制度建立策略之研究-兼論我國縣市推動地方治理的問題與前景〉。臺北:《公共行政學報》第14 期 ,頁1-38。
    何 帆(2000),〈全球化的政治三難選擇〉。北京:《國際經濟評論》第6期,頁1-11。
    何哲欣譯(2006),Holden Barry等著,《全球民主(Global Democracy:Key Debates)》。臺北:韋伯文化。
    何勤華等譯(2005),Grotius著(English Translation by A. C. Campbell),《戰爭與和平法(The Rights of War and Peace)》。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余致力(2006),〈倡廉反貪與民主治理〉。台北:《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3期,頁165-176。
    余致力、胡龍騰(2008),〈拒絕貪污腐蝕台灣的民主成果〉。台北:《臺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3期,頁165-176。
    吳玉山(2002),〈半總統制下的內閣組成與政治穩定比較俄羅斯,波蘭與中華民國〉。臺北:《俄羅斯學報》第2期,頁229-265。
    吳志中(2002),〈全球化與地緣政治之下的國際關係:趨勢與矛盾〉, 《2002年台灣政治學會全球化與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12月14、15日)。嘉義:台灣政治學會主辦。
    吳東野(1996),〈半總統制之探討〉。臺北:《美歐月刊》第11卷第1期,頁72-85。
    - - - (1996),〈「半總統制」政府體系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8期,頁37-49。
    - - - (2001),〈多數政府?少數政府?雙首長制憲政運作的省思〉,《政黨政治與選舉競爭學術研討會》(10月6日)。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與中國政治學會主辦,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選舉研究中心協辦。
    吳宗憲(2003),〈國際典則理論與台灣面對全球化挑戰的回應〉,《理論與政策》2003年中山學術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3月21日)。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主辦。
    吳祖田(1998)〈「東南亞國家協會」組織之發展與回顧〉。臺北:《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頁35-86。
    吳玲君(2007),〈東協國家與東亞經濟合作:從「東協加三」到「東亞高峰會」〉。臺北:《問題與研究》第46卷第2期,頁117-139。
    吳家恆、方祖芳議(2006),Joseph S. Nye Jr.著,《柔性權力》(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臺北:遠流。
    吳寄南主編(2003),《新世紀日本的行政改革》。北京:時事出版社。
    社團法人台灣法學會(2006),〈台灣法學會修憲版本研討會:內閣制〉、〈台灣法學會修憲版本研討會:總統制(一院制)〉、〈台灣法學會修憲版本研討會:總統制(二院制)〉,《台灣法學會修憲版本研討會》(11月12日),臺北:台灣法學會主辦。
    李 龍、萬鄂湘(1992),《人權理論與國際人權》。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李仁淼(2004),〈以制定台灣新憲法為前提,思考我國中央政府組織中「行政權」定位問題〉。臺北:《月旦法學雜誌》第108期,頁20-36。
    李念祖(2002),〈憲政發展中我國總統權力的演變,憲政體制與總統權力〉。臺北:《國政研究報告》,頁95-106。
    李長晏(2006),〈地方治理的問題認定與制度重建〉,《三合一選舉後我國地方自治發展的議題與前瞻學術研討會》(3月24日)。臺北:內政部,臺北大學公共事務暨行政學系主辦。
    - - - (2007),《邁向府際合作治理:理論與實踐》。臺北:元照。
    李東燕譯(2001),Joseph A. Camilleri & Jim Falk原著,《主權的終結?:日趨“縮小”和“碎片化”的世界政治(The End of Sovereignty)》。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李宗勳(2003),〈「全球化」、「社會資本」下的政府再造-兼論海峽兩岸政府職能之轉換〉。臺北:《國政研究報告》第13期,頁95-106。
    李英明(2001),《重構兩岸與世界圖像》。臺北:生智。
    - - - (2002),《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臺北:生智。
    李玲玲、鄞益奮譯(2007),Robert Agranoff and Michael McGuire原著,《協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戰略(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New Strategies for Local Government》。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炳南主編(2009),《法的全球化與全球化的法》。臺北:揚智。
    李振昌譯(2000),Richard Rosecrance著,《虛擬國家:新世紀的財富與權力(The Rise of the Virtual State:Wealth and Power in the Coming Century)》。臺北:聯經。
    李景治、張小勁(2003),《政黨政治視角下的歐洲一體化》。北京:法律出版社。
    李惠宗(2004),〈對立法權制衡機制之探討 〉。臺北:《月旦法學雜誌》第109期,頁89-99。
    李惠斌、楊雪冬譯(2000),Anthony Giddens著,《超越左派右派:激進政治的未來(Beyond left and right:the future of radicial politics)》。臺北:聯經。
    李晶晶,〈由東協高峰會看東亞經濟整合之趨勢〉。臺北:《東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2007年第38期,頁1-11。
    - - - (2000),〈憲政主義與民主鞏固-論我國雙首長制憲法對於政治部門的控制〉,《九七修憲與憲政發展學術研討會》(11月9、10日)。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選舉研究中心協辦。李道剛(2003),《歐洲:從民族國家到法的共同體》。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李毓峰、劉書彬(2007),〈歐洲憲法條約建構下的歐盟政體〉。臺北:《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9卷第1期,頁129-167。
    李鴻禧(1999),〈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之病理病灶〉。臺北:《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期,頁1-11。
    - - -譯(2001),蘆部信喜著,《憲法》。臺北:元照。
    - - -等合著(2002),《臺灣憲法之縱剖橫切》。臺北:元照。
    李顯峰(1996),〈各級政府稅收的調整與稅制改革 〉。臺北: 《政策月刊》第16期,頁8-9。
    肖宏宇、耿協峰譯(2005),Susan Strange著《權力流散:世界經濟中的國家與非國家權威(The Retreat of the State:The Diffusion of Power in the World Econom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宋學文(2000),〈全球化與非政府組織(NGOs)對國際關係之影響〉。臺北:《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頁43-51。
    - - - (2001),〈全球化與全球治理對我國公共政策研究之影響〉,《知識經濟與政府施政研討會》(4月14日)。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
    - - - (2004),〈全球化與全球治理之互動之模型分析:以人文與社會科學之「科際統合」為例〉。臺北:《理論與政策》第17卷第3期,頁59-75。
    宋學文、陳鴻基(2001),〈從全球化探討網際網路時代的政策管理〉。臺北:《資訊管理學報》第8卷第2期,頁153-173。
    宋興洲(2003),〈全球化:論述、迷思、或典範?〉,《2003年中山學術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3月21日)。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主辦。
    - - - (2005),〈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合作〉。臺北:《政治科學論叢》第24期,頁1-48。
    宋鎮照、陳欣之主編(2007),《變遷中的東南亞區域統合:過程、挑戰與發展》。臺北:五南總經銷。
    季衛東(2005),《憲政新論:全球化時代的法與社會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二版。
    法治斌、董保城合著(2005),《憲法新論》。臺北:董保城出版,元照總經銷,第三版。
    法務部編印(2009),《兩公約總論講義》。臺北:法務部。
    法學叢刊雜誌社主編(2006),《跨世紀法學新思維:法學叢刊創刊五十週年》。臺北:元照總經銷。
    林水吉(1998),《憲政改革與民主化:寧靜革命的歷史見證》。臺北:自版:揚智文化總經銷。
    林志明、張籍譯(2005),David Beetham著,《官僚制(Bureau-cracy)》。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第二版。
    林紀東(1988),《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臺北:三民書局。
    林若雩(2001),〈東協統合發展與兩岸關係〉。臺北:《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3期,頁52-60。。
    林祐聖、葉欣怡譯(2005),David Held & Anthony McGrew著,《全球化與反全球化(Globalization and Anti-Globalization)》。臺北:弘智文化。
    林恩瑋(2000),〈全球化、全球網際網路與國家意義〉。臺北:《新世紀智庫論壇》第9期,頁93-99。
    林鈺雄、王士帆譯(2010),Robert Esser 著,〈《東協憲章》基礎上的區域人權保護制度之發展-從歐洲觀點看國際法院裁判落實到內國刑事訴訟法〉。臺北:《台灣法學雜誌》第148期,頁65-75。
    林麗瑩(2009),〈提升跨國犯罪追訴效能的刑事訴訟統合運動-以歐盟對跨國刑事追訴的發展為中心〉。臺北:《檢察新論》第6期,頁49-65。
    林繼文主編(2000),《政治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
    邱垂泰(2007)〈歐盟模式適用於海峽兩岸的省思〉。臺北:《全國律師》第11卷第5期,頁55-72。
    邱重崴、楊昊(2005),〈東亞公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全球化衝擊下的另一種治理模式?〉,《2005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4月28、29日)。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中心主辦。
    邱晃泉、張炳煌合著(1993),《歐洲共同體解讀:實用的制度與案例介紹》。臺北:月旦。
    邱淑美(2001),〈兩岸關係與歐盟經驗(下)〉。臺北:《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3期,頁95-106。
    明居正(1992),《國際政治體系之變遷:二元體系之崩解及未來新秩序》。臺北:五南。
    - - - (2000),〈全球治理:趨勢與侷限〉。臺北:《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頁36-42。
    明居正、高朗編(2001),《憲政體制新走向》。臺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周永坤(1999),〈全球化與法學思維方式的變革〉。北京:《法學》第 11期,頁1-22。
    周育仁(1996),〈總統直選對我國憲政體制之影響〉。臺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8期,頁64-72。
    - - - (2002),〈少數政府對行政立法互動之影響〉,《中國政治學會七十週年年會暨杭立武先生百齡誕辰學術研討會》(4月20日)。臺北:中國政治學會主辦。
    門洪華譯(2004),Robert Keohane著,《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義、權利與治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姚嘉文、張俊宏、林濁水、郭正亮(1997),〈不要成為反改革的歷史』憲改萬言書〉。臺北:《聯合報》,5月30日,版4。
    施正鋒編(1995),《台灣憲政主義》。臺北:前衛。
    - - - (1999),《台灣政治建構》。臺北:前衛。
    - - - 編(2003),《歐洲統合與台灣》。臺北:前衛。
    施偉仁(2005),〈東協加三自由貿易協定的政經分析—全球化與區域化的觀點〉,《2005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4月28、29日)。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中心主辦。
    施偉仁、許倫瑋(2007),〈東亞高峰會成立的意涵與台灣的因策略〉。臺北:《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8期,頁100-113。
    施慧玲(2001),《家庭、法律、福利國家:現代親屬身分法論文集》。臺北:元照。
    洪德欽(2002),《WTO法律與政策專題研究》。臺北:學林文化。
    姜桂石、姚大學、王泰(2005),《全球化與亞洲現代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信春應(2007),《全球化與多元法律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紀俊臣(2010),〈地制法修正是經驗?教訓?還是啟示?〉。南投:《府際關係研究通訊》第9期,頁9-10。
    俞可平、黃衛平主編(1998),《全球化的偉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俞可平(2000),《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 - (2005),《全球化與政治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二版。
    俞正樑、陳志敏、蘇長和、郭樹永、王義桅(2000),《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俞正樑、陳玉剛、蘇長和(2005),《21世紀全球政治模式》。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范建得(2002),〈新工業革命時代的科技法制〉,《知識經濟與法制改造研討會》(12月19、20日)。臺北:臺灣法學會主辦。
    胡宗澤、趙力濤譯 (2002) ,Anthony Giddens著,《民族–國家與暴力(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臺北:左岸文化:飛鴻國際行銷發行。
    胡慶山(2003) ,〈人權觀念的歷史發展與展望〉,《人權理論與歷史國際研討會》(12月6、7日)。臺北:國史館、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主辦。
    柴松林(2000),〈人權、人權基礎與人權譜系的擴增〉。臺北:《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1期,頁103-110。
    高 峰(2002),〈發展理論全球化轉向的分析模式及啟示〉 。 南京:《江海學刊》第6期,頁10-43。
    高仁君譯(2002),John Micklethwait and Adrian Wooldridge著,《完美大未來: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A future perfect : the challenge and hidden promise of globalization)》。臺北:商周。
    高永光(2001),〈少數政府、多數聯合與選舉競爭〉,《政黨政治與選舉競爭學術研討會》(10月6日)。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與中國政治學會主辦,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選舉研究中心協辦。
    高郁萍、于一新、李俐涓譯(2009),〈東南亞國家協會憲章〉。臺北:《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年刊》第1期,頁145-160。
    高書文譯(2007),Aristoltle著(English Translation by Ernest Barker),《政治學(The Politics of Aristoltle)》。北京:九州出版社。
    高新軍(2007),《美國地方政治理:案例調查與制度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第二版。
    高德源譯(2002),David P. Forsythe著,《人權與國際關係(Human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臺北:弘智。
    翁岳生(1976),《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臺北:自版。
    - - - (1994),《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臺北:自版。
    - - - (2008),〈憲法之維護者-省思與期許〉,《第六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暨釋憲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1月11日)。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籌備處、中華民國憲法學會主辦。
    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編輯(2002),《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臺北:元照。
    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編輯(2002),《當代公法新論(下):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臺北:元照。
    袁正清譯(2000),Bjorn Hettne &. Fredrik Soderbaum著,〈地區主義崛起的理論闡釋〉。南京:《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0年第1期,頁66-71。
    袁鶴齡(2003),《國家發展的理論與實務:臺灣案例研究》。臺北:高立。
    - - - (2004),《全球化世界的治理》。臺中:若水堂。
    - - -、葉嘉寶(2005),〈全球網際網路的治理:以網際網路名稱與號碼分配組織為例〉,《統合全球化與在地化:21世紀政治學研究的新趨勢學術研討會》(12月24日)。臺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主辦。
    韋 民(2005),《民族主義與地區主義的互動:東盟研究新視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容敏德、嚴江楓主編(2007),《區域合作:歐洲經驗與東亞》。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徐正戎、呂炳寬(2002),〈九七憲改後的憲政運作〉。臺北:《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1期,頁1-24。
    徐百齊譯(2006),Jean-Jacques Rousseau著,《社約論(Du Contrat Social)》。臺北:臺灣商務,臺二版四刷。
    徐郁芬、楊昊(2007),〈東亞高峰會的區域意涵:形構中的層疊型區域主義與台灣的因應策略〉。臺北:《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8期,頁86-99。
    徐春祥(2008),《東亞貿易一體化:從區域化到區域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徐振雄(2007),〈網際空間中的法律與倫理議題及跨域研究趨勢〉。桃園:《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42期,頁2-18。
    徐顯明主編(2005),《人權研究.第五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馬戎等譯(2001),Peter M. Blau & Marshall W. Meyer著,〈現代社會中的科層制(Bureaucracy in Modern Society)〉。上海:學林出版社。
    倪 峰譯(2005),Robert J. Holton 著,《全球化與民族國家(Glo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State)》。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孫 哲(1995),《新人權論》。臺北:五南。
    孫千蕙(2002),〈初探『國家安全大政方針』—以總統設置諮詢機構之組織定位與功能為中心〉。臺北:《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0期,頁101-115。
    孫本初(2001),《公共管理》。臺北:自版;智勝文化總經銷,三版。
    孫同文(2002),<政府再造與府際關係>,《前瞻新世紀:兩岸三地的府際關係學術研討會》(5月18日)。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主辦。
    孫同文(2003),《從威權政治到民主治理:台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臺北:元照。
    - - - (2005),〈全球化與治理:政府角色與功能的轉變〉。臺北:《國家菁英季刊》第1卷第4期,頁1-15。
    孫治本(2000),〈全球化與社會政策的未來:德國「新中間」路線之爭議〉。臺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8期,頁91-132。
    - - -譯(2001),Ulrich Beck著,《全球化危機(Was ist globalisierung?)》。臺北:臺灣商務。
    - - - (2001),《全球化與民族國家》。臺北:巨流。
    - - - (2001),〈跨國公民社會與歐洲聯盟〉,《現代與後現代圓桌討論會》(4月20日)。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主辦。
    孫國祥(2005),〈區域間主義之研究:亞歐會議之實踐〉。嘉義:《亞太研究通訊》第3期,頁31-52。
    荊知仁(1996),〈憲法修改與憲政改革建言〉。臺北:《政策月刊》第12期。
    梁 展編(2002),《全球化話語》。上海:三連出版社。
    梁志明(2003),《東南亞歷史文化與現代化》。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梁銘華(2005),〈從區域主義論中國與東協的政經區域統合〉,《2005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4月28、29日)。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中心主辦。
    康 徵,齊小曼譯(2005),Edgar Morin 著,《反思歐洲(Penser I'Europe)》。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郭春發譯(2002),Costas Douzinas著,《人權的終結(The End of Human Rights)》。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郭俊麟(2007),〈東南亞區域統合經驗:「東協模式」的實際發展與檢討〉,《2007年歐洲統合的時代意義-區域化與全球化研討會》(10月20日)。臺北:財團法人台灣民主基金會指導,歐洲聯盟研究協會、台灣國際研究協會主辦,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歐盟研究中心協辦。
    陳 勁(2000),〈緬甸在東協的角色及影響〉。臺北:《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9期,頁13-33。
    陳 勇(2006),《新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一體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陳 偉、段德敏譯(2005),Hellmut Wollmann著,《德國地方政府(German Local Government)》。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 雲、蔣昌建譯(2004),白井均、城野敬子、石井恭子、永田祐一著,《電子政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一新、鄧毓浩、陳景堯校譯(2003),Alan R. Ball, B. Guy Peters著,《最新現代政治與政府(Modern politics and government)》。臺北:韋伯文化。
    陳文政譯(2002),Thomas Fleiner原著,〈比較憲法與行政法(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臺北:《三民主義學報》第24期,頁51-60。
    - - - (2003),〈司法院大法官有關台灣地方自治解釋之分析(1950-2003)〉,《2003年「台灣地方制度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10月23、24日)。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
    - - - (2006),〈憲政主義結構內涵之體系分析〉,臺北:《師大政治論叢》第6期,頁47-162。
    陳玉剛(2001),《國家與超國家:歐洲一體化理論比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玉剛、薄燕譯(2007),Oran R. Young著,《世界事務中的治理(Governance in World Affair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志敏譯(2003),Gustaaf Geeraerts著,《歐盟對外政策一體化:不可能的使命(Foreign Policy Integration in European Union:A Mission Impossible?)》。北京:時事出版社。
    陳長文等著(2004),《認識超國界法律專文集》。臺北:中國國際法學會。
    陳怡凱(2007),〈歐洲憲法與歐洲認同〉,《新秀論壇(十三)》(11月19日)。臺北:財團法人台北市翁元章文教基金會及台灣大學法律學報公法研究中心主辦。
    陳宗韓、劉振仁(2003),《人權與民主》。臺北: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陳秋同(2008),《從多層次憲政主義思維論歐洲憲法》,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昶佑譯(2005),Neal Cowen著,《全球化歷史(Global History:A Short Overview)》。臺北:韋伯文化。
    陳陽德等(1998),《鄉鎮市與區級體制之研析與重建─以臺中縣為例》。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新民(1995),《公法學劄記》。臺北:自版,三民總經銷,修訂二版。
    - - - (2001),《中華民國憲法釋論》。臺北:自版,三民總經銷,修訂四版。
    陳隆志編(1995),《台灣憲法文化的建立與發展》。臺北:前衛。
    - - -主編(l999),《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臺北:前衛。
    - - -主編(2002),《新世紀新憲政:新世紀智庫憲政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出版:元照總經銷。
    - - -主持、廖福特協同主持(2002),《國際人權公約國內法化之方法與策略》。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陳愛娥(2001),〈我國現行憲法下總統角色的定位-單純國家統一的象徵或真正的政府首長〉,《國會大選後的憲政運作研討會》(8月11日)。臺北: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
    陳慈陽(2004),《憲法學》。臺北:自版,元照總經銷。
    - - - (2004),〈憲法改造工程—行政與立法關係憲法定位之研究〉。臺北:《月旦法學雜誌》第109期,頁49-51。
    陳瑞蓮等著(2008),《區域公共管理理論與實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雅鴻(2001),〈拉丁美洲統合運動的解析-以中美洲共同市場為例〉。臺北:《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3期,頁49-51。
    陳毓鈞(1994),《美國民主的解析》。臺北:允晨文化。
    陳麗娟(2005),《歐洲共同體法導論》。臺北:五南。
    畢洪海譯(2006),C.E.Merriam,Jr.著,《盧梭以來的主權學說史》。北京:法律出版杜。
    常志霄、張志強譯(2005),Erik Albak, Lawrence E. Rose, Lars Ströberg, Krister Ståhlberg著,《北歐地方政府:戰後發展趨勢與改革(Nordic Local Government:Developmental Trends and Reform Activities in the Postwar Period)》。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國玉奇譯(2007),B.Ⅱ.丘德諾夫著,《地緣政治學與世界政治》。重慶:重慶出版社。
    許立一、許立倫、夏道維、辜柏宏譯(2000),William Bergquist原著,《後現代組織(Postmodern Organization: Mastering the Art of Irreversible Change)》。臺北:地景公司。
    許世楷(1991),《台灣新憲法論》。臺北:前衛。
    許志雄(1996),〈地方自治/廢省〉,《台灣國家發展會議》(12月14、15日)。臺北:建國會主辦。
    - - - (2000),《憲法秩序之變動》。臺北:自版,元照總經銷。
    - - - (2003),〈新世紀台灣憲法學的責任與課題〉。臺北:《月旦法學雜誌》第100期,頁24-31。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合著(2002),《現代憲法論》。臺北:元照,三版。
    許震宇(2005),《超國界法律治理與全球秩序建構-以世界人權為實踐》,臺北: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劍英、李如蘋、王俊人、吳由美合著(2003),《中華民國憲法論》。臺北:今古,修訂版。
    許慶雄(1997),《憲法入門》。臺北:月旦,三版。
    - - - (1998),《憲法入門Ⅱ政府體制篇》。臺北:月旦。
    許耀明(2004),〈歐盟(憲法)公約草案中法律工具改革之評析〉。臺北:《月旦法學雜誌》第106期,頁120-129。
    曹俊漢(2002),〈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行政機制的挑戰〉。《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2期。
    - - - (2003),《行政現代化的迷思:全球化下臺灣行政發展面臨的挑戰》。臺北,韋伯文化。
    - - - (2009),《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理論發展的建構與詮釋》。臺北,韋伯文化。
    曹衛東譯(2002),Jϋrgen Habermas著,《後民族格局:哈伯瑪斯政治論文集(Die postnationale Konstellation:politische Essays)》。臺北:聯經。
    莊文忠、陳俊明、胡龍騰、余致力(2007),〈公民的廉正認知與民主治理:組織、成員與制度的實證分析〉,《全球化時代的公民與國家暨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十次研討會》(11月10日)。臺北: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主辦、社會學研究所協辦。
    莊國榮(2005),〈台灣現階段政府改造工作之評析〉,《主權、憲法與台灣的未來學術研討會》(6月25日)。臺北:台灣法學會主辦、行政院法規委員會、台灣北社、台灣教授協會、台灣國際法學會協辦。
    張 勇、胡建奇、王慶兵、尹春吉、閉恩高譯(2009),David Wilson, Chris Game著,《英國地方政府(第三版)(Local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人傑(2003),〈集體人權與發展權:理論與反思—兼論台灣原住民族與少數族群權利問題〉,《人權理論與歷史國際研討會》(12月6、7日)。臺北:國史館、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主辦。
    張千帆(2005),《西方憲政體系(下冊‧歐洲憲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第二版。
    張文貞(2004),〈新世紀台灣憲改的制度選擇:論監察院、考試院與國民大會的存廢〉。臺北:《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頁209-225。
    - - - (2007),〈跨國憲政主義的合縱與連橫──歐洲人權法院及內國憲法法院關係初探〉。臺北:《月旦法學雜誌》第151期,頁57-70。
    - - - (2008),〈憲法與國際人權法的匯流:理論分析及我國大法官解釋之初步研究〉,《第六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暨釋憲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1月11、12日)。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籌備處、中華民國憲法學會主辦。
    - - - (2010),〈跨國法院的權力爭逐與對話--歐洲人權法院及歐洲法院二件判決評析〉。臺北:《台灣法學雜誌》第143期,頁73-91。
    張文貞、葉俊榮(2003),〈邁向憲政主義:憲政體制的變遷與解釋〉,《第四屆憲法解釋理論學術研討會》(9月26、27日)。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
    張志銘譯(2002),Philippe Nonet &. Philippe Selznick著,《轉變中的法律與社會:邁向回應型法(Law and Society in Transition:toward Responsive Law)》。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張君邁(1997),《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臺北:自版。
    張其祿、葉一璋、張文豪(2003),〈貪瀆與治理-台灣現況之法制分析與建言〉,《倡廉反貪與行政透明學術研討會》(4月11日)。臺北:台灣透明組織、國際透明組織、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政治大學公企中心主辦。
    張亞中(1999),《德國問題:國際法與憲法的爭議》。臺北:揚智文化。
    - - - (2000),《兩岸統合論》。臺北:生智文化。
    - - - (2001),《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臺北:揚智文化。
    - - - (2001),〈全球治理:主體與權力的解析〉。臺北:《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4期,頁1-24。
    - - - (2002),《開放政治市場:全球治理台灣》。臺北:聯經。
    - - - (2003),《全球化與兩岸統合》。臺北:聯經。
    張洋培(2001),〈國家主權與歐洲統合〉。臺北:《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3期,頁18-23。
    張恩民譯(2006),Matthias Herdegen著,《歐洲法(Europarecht)》。臺北:韋伯文化。
    張雁深譯(1998),Montesquieu著,《論法的精神(DE L'ESPRIT DES LOIS)》。臺北:臺灣商務。
    張維邦(2001),〈歐洲統合的意涵與模式〉。臺北:《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3期,頁24-35。
    湯德宗(2001),〈憲法結構與違憲審查: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二0號解釋評釋〉,《第三屆憲法解釋理論學術研討會》(3月23、24日)。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籌備處主辦。
    - - - (2002),《權力分立新論》。臺北:自版:元照總經銷,增訂二版。
    - - - (2004),〈新世紀憲改藍圖—以行政、立法兩權為中心〉。臺北:《月旦法學雜誌》第109期,頁74-99。
    - - -主編(2005),《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四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新學林總經銷。
    曾令良(1994),《歐洲聯盟與現代國際法》。臺北:志一出版社。
    曾志隆(2007),〈等帶氣旋或不再躍起?-法、荷否決「歐洲憲法」之後的歐洲統合初探〉,《2007年歐洲統合的時代意義-區域化與全球化研討會》(10月20日)。臺北:財團法人台灣民主基金會指導,歐洲聯盟研究協會、台灣國際研究協會主辦,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歐盟研究中心協辦。
    曾建元(2001),〈我國修憲後憲政體制的爭議問題與因應對策〉。臺北:《全國律師》2001年10月號,頁34-40。
    - - -(2005),《論憲政主義及其價值優先順序》。新竹:元培學報第12期,頁145-153。
    曾國祥(2003),〈憲政主義與民主的衝突:美國政治思想的一個側面〉。《「人民主權與制憲」學術研討會》(12月) 。臺北:中研院社科所主辦。
    彭和平等譯(2001),Owen E. Hughes著,《公共管理導論(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An Introduction)》,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三版。
    彭堅汶(2003),〈政黨輪替後政府人權政策的探究〉。桃園:《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16期,頁69-96。
    彭錦鵬(1998),〈高級文官甄補與培訓之模式〉。臺北:《政治科學論叢》第9期,頁329-362。
    - - - (2000),〈英國政署之組織設計與運作成效〉。臺北:《歐美研究》第30期第3卷,頁89-141。
    - - - (2001),〈總統制是可取的制度嗎?〉。臺北:《政治科學論叢》第14期,頁75-106。
    - - - (2005),〈全觀型治理:理論與制度化策略〉。臺北:《政治科學論叢》第23期,頁61-100。
    隋杜卿(2000) ,〈我國政治環境未具分裂政府條件〉。臺北:《聯合報》,10月07日,版15。
    - - - (2002),〈我國現行中央政府體制的定位、爭議與前瞻〉。臺北:《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2期,頁39-48。
    - - - (2004),〈憲政成長有賴憲政慣例的建立與尊重〉。
    程 琥(2003),《全球化與國家主權─比較分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程光泉(2003),《全球化與價值衝突》。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程明修(2004),〈民主國原則(一)。臺北:《月旦法學教室》第18期,頁63-72。
    程家瑞(2000),〈國際法對各國憲法法律體系國際化發展之影響〉,《第六屆海峽兩岸法學學術研討會》(6月1、2日)。臺北:東吳大學法學院暨法律學系主辦。
    黃 城(2003),〈孫中山地方自治思想與台灣實施經驗〉,《2003年「台灣地方制度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10月23、24日)。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
    黃 默(2002),<台灣人權教育的倡導、現況與展望>。臺北:《國家政策季刊錄》第1卷第2期,頁69-84。
    黃仁偉、劉 杰(2004),《國家主權新論》。北京:時事出版社。
    黃文藝(2006),《全球結構與法律發展》。北京:法律出版社。
    黃炎東(2004),《新世紀台灣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發展趨勢》。臺北:正中書局。
    黃昆輝等編(1997),《國家發展會議實錄》。臺北:國發會秘書處。
    黃昭元(1996),〈以權責分明的總統制建構台灣的中央政府體制〉,《台灣國家發展會議》(12月14、15日)。臺北:建國會主辦。
    黃帝穎(2009),<論縣市升格綁延選之合憲性問題>,臺北:《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8期,頁73-85。
    黃錦堂(1998),《地方自治法治化問題之研究》。臺北:月旦出版社。
    - - - (2004),〈我國中央政府體制的現況與展望〉。臺北:《月旦法學教室》第108期,頁9-19。
    - - - (2010),〈地方制度法落實五都構想之修正簡介〉。臺北:《台灣法學雜誌》第149期,頁1-16。
    黃麗馨主編(2007),《地方自治論述專輯(第3輯)》。臺北:內政部。
    黃競涓、郭進成、黃肇輝譯(2001),Gillian Youngs 原著,《全球時代的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a Global Age:A Conceptual Challenge)》。臺北:韋伯文化。
    黃馨慧譯(2004),Serge Cordellier 編著,《全球新趨勢:瞭解國際新局勢的80個關鍵概念(Le nouvel état du monde: Les idées-forces pour comprendre les nouveaux enjeux internationaux)》。臺北:一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楊 彧(2001),《社會轉型期反腐敗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楊日青(2000),〈憲法修改與政黨重組對憲政體制的影響〉。臺北:《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2期,頁199-218。
    - - -、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2002),Andrew Heywood原著,《政治學新論(Politics)》。臺北:韋伯文化。
    - - - (2003),〈憲政運作之亂象及改進之道〉。臺北:《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冬季號,頁1-12。
    楊永明(1996),〈民主主權:政治理論中主權概念之演變與主權理論新取向〉。臺北:《台大政治科學論叢》第7期,頁125-156。
    - - - (2004),〈國際限武裁軍機制與規範的發展:國際關係理論與國際法規範之檢驗〉。臺北:《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5期,頁77-96。
    楊立華、張菡、吳瑕譯(2005),Eric Amnå and Stig Montin主編,《趨向地方自治的新理念:比較視角下的新近地方政府立法(Toward a New Concept of Local Self- Government?Recent Local Government Legisla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伯淑(2002),《全球化:起源、發展和影響》。北京:人民出版社。
    楊雪冬、周紅雲、陳家剛、褚松燕譯(2001),David Held、Anthony McGrew、David Goldblatt、Johnthan Perraton合著,《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Global Transformations:Politics,Economics and Culture)》。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楊智傑譯(2003),Jan-Eric Lane著,《憲法與政治理論(Constitutions and political theory)》。臺北:韋伯文化。
    - - - (2005),Ian Mcleod著,《法理論的基礎(Legal Theory)》。臺北:韋伯文化。
    楊慧鈴、郭立文譯(2008),Abdul Paliwala,〈國際人權法中的婚姻移民理論與實踐:婚姻作為全球照護鏈的一部分?〉。臺北:《台灣法學》第116期,頁65-82。
    詹中原(2001),〈全球化理論與公共行政之研究與發展〉,臺北:《考銓季刊》第25期,頁25-38。
    - - - (2008),〈全球化理論與公共治理發展:峇里島陸徑圖之檢視〉,臺北:《國政研究報告》第2卷第2期,頁25-38。
    詹鎮榮(2004),〈半總統制下政府雙重信任基礎之維繫與難題—以威瑪經驗為經驗〉。臺北:《月旦法學雜誌》第108期,頁37-52。
    鄒建中(2009),〈實踐「兩岸共同市場」方法之爭議─兼評「三個中國國際法主體的統一說」〉。臺北:《全國律師月刊》第108期,頁122-136。
    董翔飛(1992),〈從憲法與憲政兩個面向探討我國總統、行政、立法三者之互動關係〉。臺北:《法學評論》第58卷第12期,頁2-13。
    雷飛龍譯(1998),Giovanni Sartori 著,《比較憲政工程:結構、動機與後果之研究(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an inquiry into structures, incentives, and outcomes)》。臺北:國立編譯館。
    葉光毅(1995),《空間政治經濟學》。臺北:人間出版社,聯經總經銷。
    葉保強(1997),《人權的理念與實踐》。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葉俊榮(2002),《面對行政程式法:轉型臺灣的程式建制》。臺北:元照。
    - - - (2002),《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臺北:元照。
    - - - (2002),〈全球化與在地化:政府改造的縱深思考〉。臺北:《律師雜誌》第279期,頁15-19。
    - - - (2003),《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臺北:元照。
    葉俊榮、張文貞主編(2008),Bruce Ackerman等合著,《新興民主的憲政改造》。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葉陽明(2005),《德國憲政秩序》。臺北:五南。
    甄貞等著(2007),《《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與國內法協調機制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趙永茂(2002),《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臺北:翰蘆圖書,增訂三版。
    - - - (2007a),〈英國地方治理的社會建構與發展困境〉。臺北:《歐美研究》第37卷第4期,頁593-633。
    - - - (2007b),〈從地方治理論臺灣地方政治發展的基本問題〉。臺北:《政治科學論叢》第31期,頁1-38。
    趙永茂、陳華昇(2004),〈推動行政區域重劃促進區域均衡發展〉。臺北:《國家政策論壇》夏季刊,頁63-67。
    臺灣行政法學會(2003),《公務員法與地方制度法》。臺北:臺灣行政法學會出版,元照總經銷。
    管碧玲(1996),〈制新憲建立新國家〉,《台灣國家發展會議》(12月14、15日)。臺北:建國會主辦。
    漆多俊(2008),《轉變中的法律:以經濟法為中心視角》。臺北:元照。
    翟小波譯(2002),Chales Howard McIlwain著,《憲政古今》。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廖福特(2003),《歐洲人權法》。臺北:學林文化。
    - - - (2005),《國際人權法:議題分析與國內實踐》。臺北:自版:元照總經銷。
    - - - (2005),〈創設國家人權機構-理想、類型與借鏡〉,《第五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暨中央研究院憲改論壇—法政對話之四《2006憲改議題之研究》》(12月16、17日),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籌備處主辦。
    - - - (2007),《人權法論叢》。臺北:自版:元照總經銷。
    - - - (2007),〈國際人權法典-建構普世人權範疇〉。臺北:《月旦法學教室》第54期,頁98-100。
    劉 鋒譯(2004),Carl Schmitt著,《憲法學說》。臺北:聯經。
    劉 健(2000),〈論世界經濟一體化與國際法之發展〉,《第六屆海峽兩岸法學學術研討會》(6月1、2日)。臺北:東吳大學法學院暨法律學系主辦。
    劉小林、梁云祥譯(2004),星野昭吉著,《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政治:世界政治的行為主體與結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文仕(2006),<從歐盟成員國地方治理的發展經驗解構1996-2005 臺灣地方制度改革的兩大迷思>。臺北:《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3 期,頁35-84。
    劉明德譯(2006),Helmut Wagner著,〈歐盟的法律地位-尋找歐盟的定義〉。臺北:《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4期,頁123-136。
    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組〉,臺北:《行政與政策學報》第34 期,頁57-83。
    - - -(2003a),<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臺北:《國立空中大學空大行政學報》第 13 期,頁233-267。
    - - - (2003b),<英國柴契爾政府改革背景與理念的探索>。《國立臺北大學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6期,頁81-118。
    劉軍寧譯(1994),Samuel P. Huntington著,《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臺北:五南。
    劉碧蓉譯,外山公美著(2003),〈日本地方分權之推展〉,《2003年「台灣地方制度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10月23、24日)。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
    齊延平(2004),《人權與法治》。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鄧衍森(2005),〈人權理念在我國憲法解釋中之應用〉,《主權、憲法與台灣的未來學術研討會》(6月25日)。臺北:台灣法學會主辦。
    - - - (2010),〈「兩公約」內國法化後相關問題之探討〉,《第65屆司法節學術研討會》(1月11日)。臺北:司法院、法務部主辦。
    鄭武國譯(2001),Anthony Giddens著,《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The Third Way: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臺北:聯經。
    鄭彥棻(1980),〈鄉鎮市自治之研究〉,載於《台灣新生報》,4月29日。
    鄭純宜譯(2001),Ruti G. Teitel著,《變遷中的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臺北:商周:城邦文化發行。
    鄭棨元、陳慧慈譯(2001),John Timlinson著,《全球化與文化(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臺北:韋伯文化。
    蔡東杰(2005) ,〈多層次統合與東南亞區域發展前景〉,《2005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4月28、29日)。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中心主辦。
    蔡熊山、陳駿德、陳景堯等譯(1999), A. Lijphart and C. H. Waisman 著,《新興民主國家的憲政選擇(Institutional Design in New Democracies)》。臺北:韋伯文化。
    蔡繼光等譯(2000),Thomas L.Friedman著,《瞭解全球化:淩志汽車與橄欖樹》(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臺北:聯經。
    賴志豪(2004),〈人權法之新開展—論Soering案對引渡法之影響〉。臺北:《月旦法學雜誌》第108期,頁94-110。
    盧凌宇(2004),《論冷戰後挑戰主權的理論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燕繼榮等譯(2004),David Held著,《民主的模式(Models of Democracy)》。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薛 絢譯(2001),The Group of Lisbon著,《競爭的極限(Limits to Competition)》。臺北:正中書局。
    薛化元(2001),〈憲政體制之困局與改革策略〉。臺北:《國策專刊》第18期,頁11-13。
    謝復生(1995),〈內閣型態與憲政運作〉。臺北:《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2期,頁1-10。
    謝煜偉譯(2009),高山佳奈子著,〈「政治」主導下之近年日本刑事立法〉。臺北:《月旦法學雜誌》第172期,頁121-152。
    魏建國(2006),《憲政體制形成與近代英國崛起》。北京:法律出版社。
    藍玉春(2004),〈歐盟尼斯條約評析〉。臺北:《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4期,頁73-94。
    - - - (2005),〈歐盟多層次治理:論點與現象〉。臺北:《政治科學論叢》第24期,頁49-75。
    顏國秉(2001),《中共憲法發展與演變:權利與權力的辯證》。臺北:博知:星定石文化發行。
    韓保中(2009),〈全觀型治理之研究〉。臺北:《公共行政學報》第31期,頁1-48。
    蕭文生(2008),《國家法(Ι)–國家組織篇》。臺北:元照。
    - - - (2009),〈地方自治:第一講:地方自治之基礎理論〉。臺北:《月旦法學教室》第82期,頁30-41。
    - - - (2009)〈地方自治:第二講:地方自治法制化之發展與地方自治團體之概念〉,臺北:《月旦法學教室》第85期,頁46-55。
    羅元錚、焦寶文(2003),《全球電子政府發展概況》。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羅玉中、萬其剛、劉松山(2001),《人權與法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羅建波(2006),《非洲一體化與中非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羅致政(2002),〈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與外交事務〉,《2002年台灣政治學會:全球化與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12月14、15日)。嘉義:台灣政治學會。
    - - - (2004),〈全民外交與國際參與〉。臺北:《外交戰略》,頁1-10。
    譚功榮、劉 霞譯(2002),David Osborne and Peter Plastrik著,《摒棄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項戰略(Banishing Bureaucracy:The Five Strategies for Reinventing Government)》。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嚴海良(2008),《人權論證模式的變革:從主體係到關係性》。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嚴震生(2005),〈非洲聯盟和非洲發展新夥伴計畫〉。臺北:《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6期,頁49-77。
    蘇永欽(1994),《走向憲政主義》。臺北:聯經。
    - - -(2001),〈台灣新局下的憲政主義危機〉,《選後台灣政局新走向」研討會》(12月8日)。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
    - - - (2002),《走入新世紀的憲政主義》。臺北:元照。
    - - -主編(2002),《地方自治:落實人民主權的第一步》。臺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 - -編(2002),《政府再造:政府角色功能之新定位》。臺北:新台灣人基金會。
    - - - (2004),〈台灣不需要制憲〉。臺北:《全國律師》第8卷第4期, 頁3-6。
    - - - (2004),〈二00四年總統大選後我國憲政改革展望〉。臺北:《月旦法學雜誌》第111期,頁127-142。
    - - -主編(2006),《部門憲法》。臺北:元照。
    蘇宏達(2001),〈以「憲政主權構造」概念解釋歐洲統合之發展〉。臺北:《歐美研究》第31卷第4期,頁629-687。
    - - - (2004),〈從制度主義解析歐洲聯盟憲法條約草案〉。臺北:《政治科學論叢》第20期, 頁167-208。
    龐中英主編(2006),《中國學者看世界8:全球治理卷》。香港:和平圖書。
    顧 肅(2006),《自由主義基本理念》。臺北:左岸文化:遠足文化發行。
    顧 穎、董聯黨、雷 敏、王曉璐合著(2008),《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區域經濟發展》。北京:中央社會科學出版社。
    顧長永編(2003),《全球化與區域化:台灣的觀點》。臺北:元照。
    - - -總策劃、翁家禧主編(2006),《台灣的發展:全球化、區域畫與法治化》。臺北:巨流。
    龔維斌、良警宇譯(2002),Anthony D. Smith著,《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n a global era)》。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二、外文文獻
    Ackerman, Bruce(1992). The Future of Liberal Revolu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Ackerman, Bruce(1993). We the People:Foundation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ckerman, Bruce(1997). The Rise of World Constitutionalism, Virginia Law Review, Vol.83, pp.771-797.
    Ackerman, Bruce(2001). We the People:Transformation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ckerman, Bruce & David Golove(1995). Is NAFTA Constitutional?.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ckerman, Bruce(2000). The New Sepration of Powers, Havard Law Review Vol.113, No.3, pp.633-729.
    Albrow, Martin(1997). The Global Ag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erson, Benedict ed.(2006 revised). 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Y.:Verso.
    Arat , Zehra F.(1991).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oulder & London :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Bankoff, Greg and Kathleen Weekley (2002), Post-Colonial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Philippines : Celebrating the Centennial of Independence.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Barzelay, Michael and Babak J. Armajani(1990). Managing State Government Operations: Changing Visions of Staff Agencies. Journal of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Vol.9, No.3, pp.307-338.
    Bauman, Zygmunt(1998). Globalization:The Human Consequences. Cambridge:Polity Press Ltd.
    Beck, Ulrich, Anthony Giddens and L. Lash(1994),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eetham, David(1999).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Cambridge:Polity Press.
    Benner, Thorsten, Wolfgang H. Reinicke & Jan Martin Witte(2003). Global Public Policy Networks: Lessos Learned and Challenges Ahead, Brookings Review Vol.21, No.2, pp.18-21.
    Berman, David R.(1999), The Power of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Issue of Democracy, Vol.4, No.1, pp.17-20.
    Bermann, George A., Roger J. Goebel, William J. Davey, Eleanor M. Fox & M. R. Franks(2003). Cases and Materials on European Union Law, Wake Forest Law Review. Vol.813, No.38, pp.33-78.
    Bhagwati, Jagdish(2005). In defense of globaliza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londel, Jean(1982). The Organization of Governmen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overnmental Structur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Bovaird, Tony and E. Löffler(2002). Moving from Excellence Models of Local Service Delivery to Benchmaking ‘Good Local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Vol.68, No.1, pp.9-24.
    Boutros-Ghali, Boutros(1992), “An Agenda for Peace: Preventive diplomacy,peacemaking and peace-keeping,” 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pursuant to the statement, adopted by the Summit Meeting of the Security Council on 31 January. http://www.un.org/Docs/SG/agpeace..htrnl.
    Boyne, G. A.(1998). Public Theory and Local Governmen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K and USA. New York:Palgrave.
    Brownlie, Ian(1992). Basic Documents on Human Rights, Oxford:Clarendon Press.
    Bunker, J. P., H. S. Frazier, F. Mosteller(1994). Improving Health: Measuring the Effects of Medical Care. Milbank Quaraterly No.72, pp.225-258.
    Castells, Manuel ed. (2002), (Second Edition).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Oxford and Malden, MA:Blackwell.
    Chang, Wen-Chen(2008). East Asian Foundations for Constitutionalism:Three Models Reconstucte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 3, No.2, pp.111-141.
    Colazingari, Silvia and Susan Rose-Ackerman(1998).Corruption in a Paternalistic Democracy: Lessons from Italy for Latin America,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113, No.3, pp.447-470.
    Cranston, Maurice(1999). What are Human Rights?. London:the Bodley Head.
    DDSMS and UNDP(1996), Local Governance. Report of United Nations Global Forum on Innovative Polices and Practices in Local Governance. Gothenburg, Swenden: UN.
    Denhardt, Janet V. & Robert B Denhardt(2003). The New Public Service:Serving, Not Steering. London:M. E. Sharpe.
    Donnelly, Jack(1985). The Concept of Human Rights.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Dunoff, Jeffrey L. and Joel P. Trachtman ed.(2009). Ruling the World? Constitutionalism, International Law, and Global Govern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uverger, Maurice(1980). A New Political System Model: Semi-Presidential Govern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Vol.8, No.2, pp.165-187.
    Farazmand, Ali(1999). Globalization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59, No.6, pp.509-522.
    Falk, Richard A., Robert C. Johansen, and Samuel S. Kim ed.(1993). The Co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World Peace.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Fawcett, Louise and Andrew Hurrell ed.(1997).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Regional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inkelstein, Lawrence S.(1995). What is Global Governance?, Global Governance, Vol.1, pp.367-372.
    Forum on APEC-OECD Integrated Checklist on Regulatory Reform Chinese Taipei 2006(2006), (June 27), pp.1-36.
    Franklin, Daniel P. and Michael J. Baun eds.(1994). Political Culture and Constitutionalism:A Comparative Approach. New York: M. E. Sharpe.
    Franks, M. R.(2003). On Studying European Law - A Comparative Review of the Two Leading Books The Law of the European Union - A New Constitutional Order, Tulane European & Civil Law Forum, Vol.61, No.18, pp.99-120.
    Friedman, Thomas L.(2000). 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 : Understanding Globalization. New York:Anchor Books.
    - - - - (2006). The World is Flat: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Penguin Books.
    Friedrich, C. J.(1994). “The Nature of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New York:Harper Torch Books.
    Fukuyama, Francis(2006).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New York:Free Press.
    Gargan, John J.(1996). Handbook of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Policy). New York:CRC Press .
    Gerry, Stoker(1998). Governance as Theory: Five Proposi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Sicience Journal, Vol.50, No.1, pp.17-28.
    Giddens, Anthony(1991). Sociology. Cambridge:Polity Press Ltd.
    ─ ─ ─ ─(1996). The Nation-State and Violance. Cambridge:Polity Press Ltd.
    ─ ─ ─ - (1999). Runaway World: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London:Profile.
    Goss, Sue(2001). Making Local Governance Works:Networks, Relationships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New York: Palgrave.
    Hardt, Michael and Antonio Negri(2000), Empir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eady, Ferrel(2001). Public Administration: A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ixth Edition. New York:Marcel Dekker, Inc.
    Held, David(1995). Democracy and the Global Order:From the Modern State to Cosmopolitan Governance. 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 and Anthony McGrew ed.(2003), (Second Edition). 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s Reader:An Introduction to the Globalization Debate. Cambridge:Polity Press Ltd.
    ─ ─ ─(2004). Global Covenant:The Social Democratic Alternative to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Cambridge:Polity Press Ltd.
    ─ ─ ─and Anthony McGrew ed. (2007), (Second Edition). Globaizaton Theory:Approaches and Controversies. Cambridge:Polity Press Ltd.
    ─ ─ ─ ─ ─ ─ ─ ─ ─ (2007), (Second Edition). Globalization/ Anti-Globalization:Beyond the Great Divide. Cambridge:Polity Press Ltd.
    Hertz, Noreena(2002). The Silent Takeover:Global Capitalism and the Death of Democracy.New York:The Free Press.
    Hidenheimer, Arnold J. et al. (1989). Political Corruption:A Hand-book.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Hood, Christopher(1991). A Public Management of All Reas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69, pp.3-19.
    Huntington, Samuel P.(2003).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r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Jean Grugel and Wil Hout ed.(1999). Regionalism Across the North-South Divide:State Strategies and Globaliz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eledge.
    Jessop, Bob(1998). “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s of failure: 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No.155, pp.29-45 .
    Jilberto, Alex E. Fernandez and Andre Mommen ed.(1998). Region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Perspectives on the Third World and Transitional Econom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Jong, Jun S. & Deil S. Wright(1996). Glob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Institutional Contexts, Policy Issue, and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Georgeton University Press.
    Katzenstein, Peter J.(1997),Introduction:Asian Reg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Network Power:Japan and Asia, eds. Peter J. Katzenstein and Takashi Shiraishi. 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Kernaghan, Kenneth, Brian Marson & Sandford Borins(2000). The New Public Organization. Toronto: The Institu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Canada.
    Keohane, Robert(2001). Governance in a Partially Globalized World: Presidential Addres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2000,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95, pp.1-l3.
    Kickert, W. J. (1997). Public Governance in the Netherlands: An Alternative to Anglo-America “Managerialism”,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75, No.4. pp.731-752.
    Kooiman, Jon(1993). Modern Governance: New Governmen-Society Interactions. London:Sage.
    Koppell, Jonathan G. S.(2006). The Politics of Quasi-Government: Hybrid Organiza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Bureaucratic Control (Theories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ach, R. and J. Percy-Smith(2001). Local Goverance In Britain. New York: Palgrave.
    Lane, Jan-Erik(1996). Constitutions and political theory.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Lane, Jan-Erik(1997). Public Sector Reform: Rationable, Trends and Problem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eadbeater, Charles & Sue Goss(1998). Civic Entrepreneurship. London:Demos.
    Lechner, Frank J. and John Boli eds.(2007). The Globalization Reader. Blackwell Publishers.
    Leff, N. H.(1989).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Bureaucratic Corruption” , in Political Corruption:A Handbook, Amold J. Heidenheimer, Michael Johnston and Victor T Le Vine ed.,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pp.389-404.
    LeLoup, Lance T. and Steven A. Shull(1993), Congress and the President: The Policy Connection, California: Wadsworth Inc. .
    Light, Paul C. (1999). The New Public Service,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Lijphart, Arend and Bernard Grofman eds. (1984). Choosing an Electoral System: Issuesand Alternatives. N. Y.: Praeger.
    Lijphart, Arend(1984). Democracy: 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wenty-one Countr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inz, Juan J. and Arturo Valenzuela eds.(1994). The Failure of Presidential Democrac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Loh, Christine and Richard Cullen(2003), Politics Without Democracy: A Study of the New Principal Officials Accountability System in Hong Kong, San Diego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4, pp.127-188.
    Lung-chu Chen(2002), “The New Century, the New Constitutional System: A Collection of Essays,” from the Constitutional Law Symposium held in Taipei, Taiwan in August (in Chinese), Taipei:Angle Publishing.
    Mack, Andrew and John Ravenhill(1995). Pacific Cooperation:Building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gim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Boulder:Westview Press.
    Marson, Brian and Geoff Dinsdale (1999). Effective Public Service Leadership: Results of EL Participants Surveys of Semier Managers. Ottawa:Canadian Centre of Mangament Development.
    Menzel, Donald C. and Carole L. Jurkiewicz(2005). Introduction to the Symposium on Ethics and Integrity in Governance: European Perspectives, Public Integrity, Vol.8, No.1, pp.5-9.
    Newton K.(1997), Social Capital and Democracy,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40, No.5, pp.575-586.
    Mittleman, James H.(1996). “Rethinking the ‘New Regionalism’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Global Governance ,Vol.2, No.2, pp.189-214.
    Monshipouri, M.(1995). Democratization,Liberalization & Human Rights in the Third World. Boulder &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Inc..
    Moon, M. J. and E.W. Welch(2000). Managerial Adaptation through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iministration, Vol.5, No.2, pp. 129-141.
    Moravcsik, Andrew(1998). The Choice for Europe: Social Purpose and State Power from Messina to Maastricht.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ye, Joseph S.(1967). Corrup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 A Cost-Benefit Analysi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41, No.2, pp.417~427.
    - - - (1986). International Regionalism. Boston:Little Brown.
    - - - and John D. Donahue eds.(2000).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Ohmae, Kenichi(1996). The End of the Nation State: The Rise of Regional Economies. New York:Free Press Paperbacks .
    Ostrom, Vincent(1974). The Intellectual Crisis in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labam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Osborne, David and Gaebler, Ted(1993). Reinventing Government: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New York:Penguin Books.
    Palmer, Norman D.(1991). The New Regionalism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Toronto:Lexington Books .
    Parekh, Bhikhu(2000). 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Theory. London:Plagrave Macmillan .
    Peng, Thomas C. P. (2002). “Governmental Core Functions and Reorganization─The Case of the Homeland Security Department,”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anges of U.S. Government and Policy after the September 11th Attacks Conference,” December 5-6, 2002,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Taipei.Pernice, Ingolf (1999). Multilevel Constitutionalism and the Treaty of Amsterdam: European Constitution-making Revisited?. Common Market Law Review, Vol.36, No.4, pp.703–750 .
    - - - (2002). Multilevel constitutionalism in the European Union, European law Review, Vol.27, pp.511-529.
    Pierre, J. and B. Guy Peters(2000).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 New York:Plagrave Macmillan.
    Pernice, I., Mayer, F. C., and Wernicke, S.(2001). “Renewing the European Social Contract. The Challenge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Enlargement in the Light of Multilevel Constitutionalism”, Walter Hallstein Institute, Paper 11/01, December, http://www.rewi.hu-berlin.de/WHI/papers/whipapers1101 /kclj.pdf.
    Pope, J.(2000), Confronting Corruption: The Elements of a National Integrity System. Germany, IL: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Posner, Richard A.(2003). Law, Pragmatism,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erd University Press.
    Puchala, Donald J. &. Fagan, Stuart I.(1974). International Politicals in the 1970s:The Search for a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28, pp.247-266.
    Putnam R.(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 ─ (1995), Tuning in Turning Out: 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Vol. 28, pp.664-683.
    Rawls, John(2002). The Law of Peoples:with“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Revisite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if, Linda C.(2000), Building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The Role of 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s in Good Governance and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Harvard Human Rights Joural, Vol.1, pp.1-70.
    Reinicke, Wolfgang(1998). Global Public Policy: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Rhodes, R.A.W.(1988), Beyond Westminister and Whitehall-the Sub-Central Government of Britian. London: Unwin hyman.
    ─ ─ ─ (1994), The hollowing out of the state, Political Quarterly, No. 65, pp.138-151.
    ─ ─ ─(1996).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 Vol.44, No.4, pp.652-667.
    ─ ─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 ─ ─ and D. Marsh(1992),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policy network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Vol. 21, pp.181-205.
    Riggs, Fred W. (1988).The Survival of Presidenti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Para-Constitutional Practic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9, No.4, pp.247-278.
    Robertson, R. and W.R. Garret eds. (1992). Religion and Global Order. New York: Paragon House.
    Robson, Peter(1998).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Intergratio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Rose, Richard(1984). Understanding Big Government.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Rosecrance, Richard(1999). The Rise of The Virtual State:Wealth and Power in the Coming Century. New York:Basic Books.
    Rosenau, James N. and Ernst-Otto Czmpeil(1992).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senau, James N.(1995). Govern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lobal Governance, Vol.1, pp.13-43.
    Rosenfeld, Michel ed.(1994). Constitutionalism, Identity, Difference, and Legitimacy: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Roskin, Michael G. ed.(2002). Countries and Concepts : An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Politics. London:Prentice Hall Inc.
    Sartori, Giovanni (1994).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 an Inquiry into Structures, Incentives and Outcome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Savas, E. S.(2000). Privatization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New York: Chatman House.
    Shapiro, Martin(1993).The Globalization of Law, Indiana Journal of Global Legal Studies,Vol. 1,No.1, pp.37-50.
    Shaw, Martin ed.(1999). Politics and Globalisation: Knowledge, Ethics and Agency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Shugart, Matthew S. & John M. Carey(1992). Presidents and Assemblies : Constitutional Design and Electoral Dynam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ith, Gordon, Mois Naim and Maureen O’neil(2000). Altered States: Globalization, Sovereignty And Governance. London:Stylus Public.
    Smounts, Marie-Claude(1998).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No.155, pp.81-89.
    Soeastro, Hadi(2006). “East Asia:many clubs, little progress”, Far Eastern Ecnomic Review, Vol.169, No.1, pp.50-55.
    Soekarnoputri, Megawati(2004).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36th ASEAN Economic Minitrial Meeting.
    Stiglitz, Joseph E. (2002).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New York and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Strange, Susan(1996). The Retreat of the State:The Diffusion of Power in the World Economy. New York: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oker, Gerry and S. Leach(1997). Understanding the Local Government Review: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75, No.1, pp.1-20.
    Susan Rose-Ackerman(1999), Corruption and Government: Cause, Consequences, and Refor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eitel, Ruti G.(2003). HUMAN RIGHTS IN TRANSITION: Transitional Justice Genealogy, Harvard Human Rights Joural, Vol.69, No.16, pp.69-94 .
    The Commission of Global Governance(1995). Our Global Neighbourhood: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ully, James(2002). Strange multiplicity:Constitutionalism in an age of divers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ushnet, Mark(2003). The New Constitutional Order.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 - (2003). New Forms of Judicial Review and The Persistence of Rights-and Democracy-Based Worries, Wake Forest Law Review, Vol.38, pp.813-834.
    UN Global Compact Office(2008),The Ten Principles of the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New York: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Office.
    Waters, Malcolm(2002), (Second Edition). Globaliz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eledge.
    Weaver, R. Kent and Paul B. Stares(2001),“Guidance for Governance: An Overview” , "Overview," Guidance for Governance: Comparing Alternative Sources of Public Policy Advice; (ed. R.Kent Weaver and Paul B. Stares. Tokyo: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71-88.
    Weiler, J. H. H. and Marlene(2003). European Constitutionalism Beyond the Stat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iss, Thomas G. and Larry Minear(1993). Humanitarian Action in Times of War: 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Humanitarian & War Project Study). Boulder, CO:Lynne Rienner Pub.
    Wellman, Carl(1978).“ A New Conception of Human Rights,” in E. Kamenka & A.E. S. Tay, Human Rights, London : Edward Arnold, pp.48-58.
    Wilson, Frank Lee(1990). European Politics Today : The Democratic Experien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Young, Oran R.(1994).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n a Stateless Society.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Zoller, Elisabeth(2003). Congruence and Proportionality for Congressional Enforcement Powers: Cosmetic Change or Velvet Revolution?, Indian Law Journal, Vol.78, pp.567-586.
    6 Perri(1997). Hoslistic Government, London: Demos.
    6 Perri, Diana Leat, Kimberly Seltzer and Gerry Stoker(1999). Governing in the Round: Strategies for Hoslistic Government. London: Demos.
    6 Perri, Diana Leat, Kimberly Seltzer and Gerry Stoker(2002). 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 :The New Reform Agenda. New York: Palgrave.

    三、網路資料
    大公網訊,〈波蘭總統正式簽《里斯本條約》〉,2009.10.10。
    內政部統計處(2009),《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九年第四週)》,http://www.moi.gov.tw/files/news_file/ week9904.doc。
    民眾日報,〈社論:機關合併不等於政府組織再造〉,2010.2.2,http://www.thecommonsdaily.tw/2010/02/0202/edi1.htm.。
    江靜玲、張春華紀錄整理,《中國時報》Anthony Giddens演講〈全球化勢所必然但不能失控〉,2002.4.17,版2。http://www2.tku.edu.tw/~tddx/center/link/know-1.doc.
    自由電子報,〈廉政署設立 國民黨主張隸屬監院〉,2001.4.14,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apl/14/today-p8.htm。
    自由電子報,〈社論:鄉鎮市及地方選舉不能再辦下去了!〉,2002.6.7,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jun/7/ today-s1.htm。
    同輝、葉舟都,〈愛爾蘭全民公投通過《里斯本條約》歐盟歡迎〉,《大紀元時報》,2009.10.4,http://www.epochtimes.com/b5/9/10/4/ n2677611.htm。
    李復甸,〈奇歟異哉「公約施行法」〉,2009.4.24,http://fuldali.blogspot.com/2009/04/blog-post_24.html。
    李月孫華,〈捷克舉綠牌 里斯本條約完成馬拉松〉,《新唐人亞太電視台》,2009.11.3,http://ap.ntdtv.com/News/Item/?id= 200911040040。
    巫蕙君,〈不民主下的民主改革:里斯本條約能有效解決歐盟民主赤字的問題嗎?〉,2008.2.21,http://www.eusa- taiwan.org/News_Analysis/Taiwan%20News%20weekly/Taiwan%20News%20Column/TNC080201不民主下的民主改革.doc。
    呂啟元,〈香港與新加坡廉政制度之借鑑〉。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國政分析》),2009.4.7,http://www.npf.org.tw/post/3/5717。
    吳志中,〈台灣特殊總統制與法國半總統制的比較〉。臺北市:《國策期刊》第16期,2001.3.20,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nals/m1/ m16_5.htm。
    吳寧康,〈東協人權機構預計10月成立〉,《中央廣播電台新聞網》,2007.7.20,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id=7&id2=2&nid=206924.。
    林河名,〈政府再造/未來 14部8會3獨立機關〉,《聯合報》,2010.1.13,http://www.thecommonsdaily.tw/2010/02/0202/edi1.htm.。
    林佳萱,〈德國、波蘭總統不肯簽名歐盟新憲《里斯本條約》再觸礁〉,《鉅亨網》,2008.7.2,http://tw.money.yahoo.com/news_article /adbf/d_a_080702_2_10zgq。
    周育仁,〈少數總統對行政立法互動之影響〉。《國政研究報告》,2002.6.24,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R-091-006. htm,。
    施正鋒(2000),〈分裂政府下行政與國會的關係〉。臺北市:《國政研究報告》第13期,http://old.npf.org.tw/Symposium/report /891209-R-2.htm。
    宮國威,〈拉丁美洲區域經濟統合之發展趨勢〉,2001.3.30,http://www.future-china.org/csipf/activity/19991005/mt9910_06.htm。
    桂宏誠(2003),〈台灣首度政黨輪替對政治發展的影響〉,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2/IA-R-092-010.htm。
    桂宏誠(2003),〈總統直選在我國憲改過程中的意義-歷史回顧與動態觀察〉,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2IA-R-092-024.htm,
    馬桂花,〈愛爾蘭全民公決否決《里斯本條約》〉,《國際日報》,2008.6.13,http://www.chinesetoday.com/news/show/id/74166。
    陳弘毅(1999),〈主權和人權的歷史和法理學反思〉。香港:《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網路版》第55期,http://www.cuhk.hk/ics /21c/issue/article/990834.htm。
    陳華昇(2002),〈推動行政區域重劃促進區域均衡發展〉。臺北市:《國家規劃論壇》第2卷第3期,http://old.npf.org.tw/ PUBLICATION/IA/091/IA-C-091-002.htm。
    陳華昇、葉彥宗,〈「當前鄉鎮市長選舉是否維持」相關問題之研究〉。《國政分析》第1號,2006.1.3,http://www.npf.org.tw/post/3/1392#。
    - - - ,〈我國以德國模式推動區域合作之方向評估〉。《國政評論》第67號,2009.4.21,http://www.npf.org.tw /copy/5774。
    - - - ,〈台灣都會發展與區域政府問題之評析〉。《國政評論》第94號,2009.6.3,http://www.npf.org.tw/copy/5968。
    - - - ,〈從府既關係論我國未來建構區域政府問題〉。《國政評論》第100號,2009.6.11,http://www.npf.org.tw /copy/6017。
    - - - ,〈從法國地方制度看我國區域合作的問題〉。《國政評論》第114號,2009.7.11,http://www.npf.org.tw/copy/6059。
    - - - ,〈我國直轄市區制度採雙軌並型模式之可行性分析〉。《國政評論》第217號,2009.11.18,http://www.npf.org.tw/copy/6726。
    鉅亨網,2009.7.26,http://tw.stock.yahoo.com/news-content /url/d/a/090726 /2/11nm2.html。
    謝 暉,〈法律的全球化與全球化的法理〉,2006.7.31,http://www. 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776。
    聯合報,〈聯合報社論----馬英九課題:「真領袖」不可能從「防火牆」誕生!〉,2008.7.2,http://www.cdnews.com.tw。
    龔意琇,〈鄉鎮市長是否官派之優劣分析〉。《國政評論》第122號,2002.3.22,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1/CL-C-091-122. htm。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