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欣郿 |
---|---|
論文名稱: |
歐陽詢碑刻俗字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廖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3 |
中文關鍵詞: | 歐陽詢 、俗字 、形體 、書寫筆勢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4 下載: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文字學研究之重點歷來多在於甲、金、篆等古文字之考釋、辨析,隸楷階段的今文字較少人重視,且學者亦多由偏旁、結構等靜態觀點來分析歸納,較少從動態的書寫過程切入,故本文嘗試由筆勢變異及書法結構來各別討論歐陽詢楷書四碑之俗字形體,以窺見文字個體之演變脈絡。本研究分為六章,各章節之梗概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方法等,並由文獻探討了解俗字議題之研究近況。第二章「俗字義界及發展」,此章先釐清、整合各家說法,以為「俗字」下一相對完整之定義,並析論與「俗字」範圍相近之概念。再者,由歷史分期看俗字發展。最後,探討俗字生成之原因。第三章「歐陽詢及其碑刻作品」,考察歐陽詢家世及生平事略,並敘述其書體風格及楷書四碑。第四章「歐陽詢碑刻文字分類」,先以現今通行之標準字體比對歐陽詢碑刻之文字,所不同者再依《干祿字書》斷其正俗,進而將歐陽詢楷書四碑之文字分為三類。第五章「歐陽詢碑刻俗字形變舉隅」,逐一追溯各俗字後可發現,其源頭不盡相同,有古隸、小篆、漢隸、草書等,故此章以「書體」作為分類依據,而以「書寫筆勢」為研究重點,個別探討俗字之形體演變。 第六章「結論」,整理前五章所論,並將歐陽詢碑刻俗字以附件表格羅列出,以供參照。
一、古籍(依時代排列)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南朝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唐.顏元孫,《干祿字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歐陽詢,《化度寺碑/溫彥博碑》。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84年。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唐.太宗,《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唐.李林甫,《唐六典》。台北:文海出版,1974年。
唐.顏元孫,《干祿字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唐.孫過庭,《書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唐.劉肅,《大唐新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唐.張彥遠集,《法書要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歐陽脩,《六一題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歐陽脩,《歐陽文忠公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王溥,《唐會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68年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釋適之《金壺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濟南:齊魯書社出版,1995年。
明.趙崡,《石墨鐫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郁逢慶,《書畫題跋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明.楊士奇,《東里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方若著、王壯弘增補,《增補碑隨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4年。
清.沈曾植,《海日樓札叢》。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清.宋曹,《書法約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王昶,《金石萃編》,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毛枝鳳,《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清.王澍,《竹雲題跋》。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
清.翁方綱,《蘇齋唐碑選(及其一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畢沅,《中州金石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
清.畢沅,《關中金石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
清.楊賓,《鐵函齋書跋》。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
清.趙紹祖,《古墨齋金石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何紹基《東洲草堂文鈔.二》。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清.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
清.葉昌熾,《語石》。台北:商務印書館,1976年。
清.宋曹,《書法約言》,《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年不詳。
清.羅振鋆,《碑別字.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撰人未詳,《宣和書譜》,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二、工具書(依編著者姓氏筆畫排列)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文史哲出版社編輯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王家出版社編審委員會編,《草書大字典》。北京:中國書店,1989年。
王夢鷗編,《漢簡文字類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秦公、劉大新著,《廣碑別字》。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
秦公輯,《碑別字新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高明等編著,《古文字類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崇羲王心怡,《商周圖形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張守中等撰集,《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張守中撰集,《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陳松長編著,《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陳建貢、徐敏編,《簡牘帛書字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1年。
陸錫興編,《漢代簡牘草字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
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編,《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成都:辭書出版社,1985。
潘重規主編,《敦煌俗字譜》。台北:石門圖書公司,1978年。
駢宇騫編著,《銀雀山漢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戴家祥主編,《金文大字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聯貫字形匯典編纂委員會,《字形匯典》。台北:聯貫出版社,1983年。
羅福頤編,《漢印文字徵》。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
三、專書(依編著者姓氏排列)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編,《漢字問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88年。
孔仲溫,《玉篇俗字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
尹黎云,《漢字字源系統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北岳,《篆刻述要》。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6年。
王玉新,《漢字認知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貴元,《馬王堆帛書漢字構形系統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寧主編,《東漢碑隸構形系統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朱仁夫,《中國古代書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朱建民,《楷書筆畫名稱及筆順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朱英貴,《漢字形義與器物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西泠印社編,《印學論叢》。杭州:西泠印社出版,1987年。
何景成,《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吳清輝,《中國篆刻學》。蘇州:西泠印社,1990年。
李健,《魏晉南北朝的感物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7年。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台北:中華書局,2003年。
杜忠誥,《說文篆文訛形釋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9年。
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杜繼文主編,《佛教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沈尹默,《沈尹默論書叢稿》,台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周有光,《漢字改革概論》。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79年。
周克庸,《漢字文字學》。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周鳳五等編著,《古文字學論文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
季旭昇,《說文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金其楨,《中國碑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年。
姚淦銘,《漢字心理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范可育等,《楷字規範史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
孫鶴,《秦簡牘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9年。
容庚,《叢帖目》。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容庚,《叢帖目》。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徐自強、吳夢麟,《中國的石刻與石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徐自強、吳夢麟,《古代石刻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袁征,《中國文化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高更生,《漢字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啟功,《古代字體論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婁子匡,《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七十三冊》。台北,東方文化出版社,1987年。
張光裕等著,《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
張書岩主編,《異體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張素鳳,《古漢字結構變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張曼濤主編,《佛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書局,1988年。
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
梁滿倉,《中國魏晉南北朝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梁鴻飛、趙躍飛,《中國隋唐五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淳于懷椿,《漢字形體演變概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9年。
郭在貽,《郭在貽文集.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郭在貽,《郭在貽語言文學論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陳宗明,《漢字符號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陳星平,《中國文字與篆刻藝術》。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陳淑梅,《東漢碑隸構形系統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陳煒湛,《陳煒湛語言文字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陳夢家,《中國文字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曾仕良,《中華文字符號學》。台北:長和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
曾榮汾,《字樣學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史(增訂本)》。北京:昆侖出版社,2007年。
程章燦,《石學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華正書局編輯部,《金石篆刻研究》。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
黃文杰,《秦至漢初簡帛文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黃宗義,《歐陽詢書法之研究》。台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部,1988年。
黃偉嘉、敖群編著《漢字知識與漢字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楊樹藩,《唐代政制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1988年。
葉玉英,《古文字構形與上古音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
董文,《中國歷代書法鑑賞》。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台北:中華書局,1992年。
賈書晟、張鴻賓編,《漢字書法通解.甲骨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鄒曉麗,《基礎漢字形義釋源:《說文》部首今讀本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趙超,《中國古代石刻概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趙超,《中國古代墓志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趙超,《古代石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劉士文等著,《中國隋唐五代藝術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劉中富,《干祿字書字類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劉元春,《隋唐石刻與唐代字樣》。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年。
劉延玲,《魏晉行書構形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劉翊等編著,《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年。
蔡忠霖,《敦煌漢文寫卷俗字及其現象》。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蔣禮鴻,《蔣禮鴻語言文字學論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
霍然,《唐代美學思潮》。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龍宇純,《中國文字學》。台北:臺灣五四書店,1996年。
韓耀隆,《中國文字義符通用釋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藏嶸、王宏凱,《中國隋唐五代習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魏小虎,《碑拓鑒要》。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7年。
羅福頤,《古璽印概論》。台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
蘇尚耀,《中國文字學叢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
鐘仕倫主編,《魏晉南美育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四、書法碑帖 (依時代排列)
東晉.王羲之,《原色法帖選20.集字聖教序》。東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87年。
隋.智永,《書跡名品叢刊.真草千字文》。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61年。
唐.歐陽詢,《書跡名品叢刊.化度寺碑/溫彥博碑》。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61年。
唐.歐陽詢,《原色法帖選20.九成宮醴泉銘》(李祺本)。東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87年。
唐.歐陽詢,《聴氷閣墨宝原色法帖選40.九成宮醴泉銘》(李鴻裔本)。東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91。
唐.歐陽詢,《中国法書選.九成宮醴泉銘》(端陶齋本)。東京:株式会社二玄社,1987年。
五、書法相關書目(依編著者姓氏排列)
《書法》雜誌編,《書法評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現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畫書出版社,1989年。
王壯為,《書法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王昌煥,《帖體字學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史紫忱,《中國書法》,台北:正中書局,1980年。
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年。
李郁周,《書理書迹研究》。台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1997年。
李蕭錕,《中國書法之旅》。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邱振中,《中國書法---技法的分析與訓練》。台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部,1998年。
邱振中,《書法的形態與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金學智,《書法美學談》。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
洪娟,《楚簡書法發展芻論》。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08年。
祝家,《書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祝敏申,《書法欣賞與學習》。上海:復旦大學出版,1987年。
祝嘉,《書學格言疏證》,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高尚仁,《書法心理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高尚仁,《書法藝術心理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高尚仁、管慶慧,《書法與認知》。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啟功,《書法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叢刊編輯委員會,《漢簡文字的書法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4年。
張光賓,《中國書法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9年。
張志和,《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北京:中國社會學出版,2001年。
華人德主編,《歷代筆記書論彙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董文,《中國歷代書法鑑賞》。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
董文,《草書概論》。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
董文,《草書概論》。瀋陽:人民出版社,1988年。
趙冷月主編,《十大書法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劉小晴,《書法藝術的創作與欣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潘伯鷹,《中國書法簡論》。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
蔣文光,《中國書法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蔣文光等編著,《初唐四大書法家》,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88年。
蔣勳,《漢字書法之美》。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鄭峰明,《褚遂良書學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譚興萍,《中國書法用筆與篆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五、期刊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
姚孝遂,〈古文字的形體結構及其發展階段〉,《古文字研究》第四輯,中華書局1980年。
高明,〈略論漢字形體研究的一些規律〉,《考古與文物》第二期,1980年。
高明,〈古文字的偏旁及其形體演變〉,《古文字研究》第二輯,1980年。
高明,〈古體漢字義近形旁通用例〉,《中國語文研究》第四輯,1982年。
姚孝遂,〈古文字的符號化問題〉,《古文字論集》初編,1983年。
趙誠,〈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內部調整〉,《古文字研究》第十輯,1983年。
于省吾,〈說俗書每合於古文〉,《中國語文研究》第五輯,1984年。
張桂光,〈古文字中的形體訛變〉,《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1986年。
姚孝遂,〈再論古漢字的性質〉,《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1989年。
張桂光,〈古文字義近形旁通用條件的探討〉,《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1992年。
黃文傑,〈秦至漢初簡帛形近字辨析〉,《簡帛研究》第三輯,1998年。
張世超,〈戰國秦漢時期用字現象舉隅〉,《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1999年。
吳振武,〈古文字中的借筆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輯,2000年。
張亞初,〈古文字源流疏證釋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2001年。
劉釗,〈古文字中的合文、借筆、借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2001年。
詹鄞鑫,〈釋甲骨文「兆」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2002年。
陳劍,〈說安字〉,《語言學論叢》第三十輯,2004年。
李郁周,〈書壇虎將,楷法極則---歐陽詢及其書法〉,《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3卷10期。
六、學位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
施順生,《甲骨文異體字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河永三,《漢代石刻文字異體字與通假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裴玉永,《北齊石刻異體字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菽玲,《漢字形體演變之研究---從字典部首探究漢字形體之演變》,國立中興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
羅凡晸,《郭店楚簡異體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黃秀燕,《六朝別字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王妙云,《魏晉南北朝墓誌俗字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謝碧珠,《國字標準字體與初唐楷書字樣差異之研究--以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為中心》,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洪文雄,《唐人楷書的文化意涵》,國立中興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許玉琳,《歐陽詢楷書四碑與硬筆楷書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