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芝憶
Chung, Chih-Yi
論文名稱: 說不出的知道:運動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的體驗
The Knowing That Cannot Be Told: The Experience of Tacit Knowledge in Athletics
指導教授: 劉一民
Liu, I-M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9
中文關鍵詞: 默會知識默會致知運動知識運動員經驗
英文關鍵詞: tacit knowledge, tacit knowing, athletic knowledge, athletic experien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52下載:26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如同所有神話,美麗境界中的美麗身體,是所有運動者朝聖的神秘世界。流傳在運動領域不同版本的經驗故事,以高峰經驗、流暢經驗、美感經驗、無我經驗、神祕經驗、它射經驗等神話形式,各自滋生滋長,卻隱然若有關聯。
    故事的起點來自於赫然發現運動經驗共通的關鍵詞─「說不出的知道」,研究者試圖抓住「知道」的情節線,分支捕捉運動員經驗面向「時間的樣子」、「空間的樣子」、「身體的樣子」以及「人我的關係」,建構成一個運動現場的文本。故事的終點止於一種不同觀看運動員經驗的方式:視運動行家為先知,演示行家技術的孕育是充滿意識的過程,認可行家技術不可言說,不可言傳的默會特質,理所當然行家絕技的誕生是啟發性臆測的表徵,提出運動默會知識的普通結構。故事的貢獻結論於說出一門羽球接發球本領的準則,來自於處理「我與身體的關聯」、「身體與球路的關聯」、「球路與準則的關聯」以及「球路與我的關聯」的高度連結不同關聯的能力。
    我的身體經驗故事不僅在敘說的內容上引領我進入運動員的經驗故事之中,也在敘說故事的方法上趨使本研究走向運動員與研究者共敘經驗故事的方法論之中,章節的呈現,藉由看似鬆散,實則包羅萬象的運動現場文本開啟敘事,以研究者置身在敘事中,移動分析思考作為主要研究方法。
    通往傳說中捉模不定的美麗境界,默會知識提供的是ㄧ條朝聖者的捷徑,捷徑若沒有朝聖者足跡的累積,終究只是一階階可被用於評析、賞識的身體準則,唯有朝聖者實踐的步伐,捷徑才足以指引美麗身體通往運動中美麗境界。

    Like all mythology, the beautiful figure in a beautiful realm is the secret world where all athletes aspire to make a pilgrimage. Stories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experiences that spread in athletic realm develop and grow individually in mythical forms of peak experience, flow experience, aesthetic experience, unconscious experience, mystical experience, It-Shot experience, and so forth, but there are some late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m.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is from the impressive discovery of the common key phrase in athletic experiences—"the knowing that cannot be told." The researcher tries to construct a text of athletic scene by catching the plots of "knowing" and grabbing the athletic experiences in the aspects of "time", "space", "body",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is a different way to view the athletic experiences: to regard the athletic connoisseurs as prophets,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connoisseurs' skills is a process full of consciousness, to recognize that the tacit property of connoisseurs' skills is unspeakable and unspecifiable. Of course, the birth of connoisseurship is a symbol of inspiring hypothesis and brings forth a general structure of tactic knowledge in athletic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tory is to conclude with the maxim of serving and receiving skills in playing badminton. The maxim is from the ability to highly connect different correlations, includ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e and bo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ody and shots ",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hots and maxim",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axim and me."
    The story of my own physical experience not only leads me into the stories of athletic experiences in the narrative content, but also impels the research towards a methodology in which athletes and the researcher narrate the stories of experiences together in the method of narrating the story.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text seems loose. Actually, the main method of the research is to begin narrating with a text of various kinds of athletic scenes and to put the researcher in the narrative to analyze and reason it movingly.
    Tacit knowledge provides a shortcut for the pilgrims towards the unpredictable beautiful realm in the legend. Without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pilgrims' steps, the shortcut, after all, is only a physical maxim used for analysis, criticism, and appreciation. Only with the fulfillment of the pilgrims' steps, the shortcut can lead the beautiful figure to the beautiful realm in athletics.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謝誌 Ⅲ 目次 Ⅳ 圖表次 Ⅵ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美麗境界中的美麗身體 01 第二節 說不出的知道 04 第三節 身體位置 06 第四節 研究目的 08 第五節 問題意識 08 第六節 研究的必要性 09 第貳章 知識素養的培育 10 第一節 默會知識理論的位置 10 第二節 博藍尼的個人知識理論 13 第三節 默會知識的應用 17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9 第參章 理論探討 21 第一節 現代科學對個人參與的忽視 21 第二節 個人知識的存在根源 23 第三節 默會知識的結構 25 第肆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敘說式研究法 28 第二節 資料收集與處理 33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34 第伍章 身體的故事 35 第一節 選手的身體 35 第二節 我的身體 40 第陸章 身體經驗與肯定的邏輯 48 第一節 時間的樣子 48 第二節 空間的樣子 52 第三節 身體的樣子 55 第四節 人我的關係 57 第五節 本章小結 60 第柒章 A Beautiful Body 62 第一節 運動知識的普遍結構 62 第二節 運動知識的準則─以接發球技術為例 70 參考文獻 77 圖表次 圖次 圖一:默會知識的結構圖 14 圖二:學習概念圖 15 圖三:研究架構圖 34 圖四:接發球本領的轉悟結構圖 76 表次 表一:敘說探究具體做法一覽表 32

    王碧瑤 (民94)。現職非師範體系國中教師生涯轉換之敘事分析研究。未出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余光勝 (民94)。以知識為基礎的企業理論的產生及其演進過程。《上海管理科學,2005年第2期》。
    余勝、洪曉楠 (民92)。論波藍尼的科學與技術劃界觀。《自然辯証法研究,第19卷 第4期》。
    李玉珍 (民92)。無邊的罅隙--莊子的默。《中國技術學院學報。27卷》。
    李松林 (民94)。知識性質的多維透視與當代課堂教學改革。《山西師大學報第32卷,第2期》。
    周怡敏 (民94)。走出暗夜-一個懼學家長孩子父母的敘說。未出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周增炎 (民91)。美術學科教學要強化默會知識的開發和創新。《中國美術教育,2002年第2期》。
    林美珠 (民89)。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第36卷,第4期》。
    胡文祥 (民83)。科學與道德在一個自由安全社會的份位~以邁克•博藍尼看法為探索。未出版。私立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台中市。
    范漢威 (民92)。默會致知與科學共同體──邁可•博藍尼科學觀之研究。未出版。私立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台北市。
    郁振華 (民89)。走向知識的默會維度。URL: http://www.nousland.net/data/mohui.htm (檢索日期 2005/11/28) 。
    郁振華 (民90)。波藍尼的默會認識論。《自然辯証法研究,第17卷,第8期》。
    郁振華 (民91)。理解歷史——默會知識論視野中的歷史學。《歷史教學問題,第4期》。
    郁振華 (民92)。從表達問題看默會知識。《哲學研究,第5期》。
    郁振華 (民94)。羅蒂知識觀批判——兼論認識論的語用學轉向。《學術月刊,2005年01期》。
    高書晚 (民69)。頗藍義「個人知識」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台北市。
    曹正善 (民94)。論教師個人知識的條件與標準。《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03期》。
    曹輝 (民94)。從默會知識看”兩課”教學。《當代教育論壇,2005年第6期》。
    許義雄等箸 (民92)。《運動文化與運動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金龍 (民94)。「金屬與合金——硬幣的自述」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化學教學》。

    陳茂慶 (民92)。默會知識與第二語言的習得。《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 第4期》。
    湯馬斯.孔恩(Thomas S. Kuhn)著;程樹德等譯 (民83)。《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市:遠流。
    華農、張小平 (民94)。淺談默會知識與高中歷史教學。《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第18卷 第3期》。
    黃武雄 (民86)。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URL:http://www.bamboo.hc.edu.tw/introduction/idea_1.html (檢索日期 2005/11/28)。
    楊炳榮 (民91)。從「默會知識理論」看學校體育。《中國學校體育,02期》。
    楊炳榮 (民92)。默會知識與體育教學改革。《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第2期》。
    葉乃靜 (民90)。論知識管理中的默會知識。《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7卷3期》。
    劉ㄧ民 (民94a)。質性研究的異想世界—一個知識想像史的探勘。載於《2005年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體育學術研討會研習手冊暨論文集》。
    劉ㄧ民 (民94b)。《運動哲學新論-實踐知識的想像痕跡》。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梁劍 (民93)。庫恩范式的詮釋學意蘊和默會維度。《江海學刊,2004年03期》。
    劉嘉樺 (民93)。紀登斯(A. Giddens)構動理論與默會知識之初探—以學前融合教育教師的教學實踐為例。《特教園丁,19:3》。
    劉曉麗 (民93)。寫作何以能教。《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蔡仲 (民93)。社會建構主義評論。《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蔡宏政 (民83)。默會致知與科學典範。未出版。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台北市。
    蔡宏政(民92)。默會致知與科學典範。未出版。台大哲學研究所,台北市。
    蔡莉麗 (民93)。小提琴製作技術的經驗知識傳承與分享。未出版。私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台北市。
    鄒揚、黃歡(民94)。解讀教師智慧。《教師之友,2005第6期(總206期)》。
    邁可.博藍尼(Michael Polanyi)著;許澤民譯 (民93)。《個人知識》。台北市:商周出版社。
    邁可.博藍尼(Michael Polanyi)著;彭淮棟譯 (民84)。《默會致知,博藍尼演講集》。台北:聯經。
    簡世德 (民94)。從默會知識的視角看大學教育改革。《現代教育科學,2005年第4期》。
    簡世德、鄒樹梁 (民94)。從默會知識的視角看大學本科生導師制。《現代教育科學,2005年第7期》。

    羅慶成 (民92)。一個台灣舞者的身體故事:一段與肉體之間的糾葛愛恨…。未出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台北市。
    顧泠沅、易淩峰和聶必凱 (民92)。《尋找中間地帶》。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顧红亮 (民93)。魏源知識觀新解。《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04期》。
    鹽野米松著;英珂譯 (民89)。《留住手藝:對傳統手工藝人的訪談》。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
    Jean Clandinin&Michael Connelly;蔡敏玲和余暁雯譯(民92)。《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Polanyi, M.(1960). 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olanyi, M. (1967). The tacit dimension. N.Y.: M. E. Sharp Inc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