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如蘋
論文名稱: 呂氏春秋政治哲學思想之研究
指導教授: 黃人傑
Huang, Jen-Jei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5
中文關鍵詞: 呂氏春秋政治哲學政道論治道論治術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93下載:10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政治活動是基於人們解決衝突、分配資源並實現群體共同目標的普遍性要求而產生,是群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型態,人們應對政治活動的性質與發展有所反省與規劃,以使人類的政治活動更趨合理與進步。政治研究的內容以政治哲學的研究最為根本,政治哲學在探討與分析政治價值,處理價值判斷「應然」的問題,為重建合理的社會價值體系而努力。若無具有崇高理想價值的政治哲學思想指導現實政治,現實政治終將淪為權力鬥爭,政治設施不會周延,發展境界不能高遠。
    中西政治哲學有許多被稱為「經典」的政治理論,不以當時世俗社會的種種相關意見為滿足,要在人類的必然性中追溯政治生活的根源、尋找或界定支配政治論述的第一原則、找出生活中政治面與其他面向的關係,以建立真正的政治知識,探究政治事務的本質,用以衡量、批判現存政治知識與理想政治秩序的差距。研究傳統經典政治理論,主要在於嘗試從中找尋一個安身立命的終極規範,以期有助於行動者自我清明。
    本研究即以先秦時期的《呂氏春秋》為研究對象,呂書由秦國大商人呂不韋集門下食客所撰,是中國第一部依計畫集體編寫的著作,是一本體現呂不韋治國、人文思想的書籍,目的在建立一套萬世適用的治國寶典。本研究擬對此先秦時代的重要思想,依據中國傳統體用、道術的思路,分成政道與治道、治道與治術的對列關係,從當代政治哲學的新視域,嘗試重新加以探討,作新的鋪陳與發展、發掘與詮釋。
    本研究共計八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論題範圍與限制,所採用的方法與架構,以及相關的資料文獻分析。
    第二章「呂氏春秋思想概述」,簡要說明呂不韋生平與志業,分析《呂氏春秋》與當時其他學派的相關性與相異性,說明呂書編寫的形式與體例,及其內涵與特質。
    第三章「呂氏春秋的政治哲學思想基礎」,政治哲學建基於形上學、人性論,又與道德哲學互相推進,本章由天道而論人道,說明其宇宙論內涵,人性論主張,進而論述相關的道德論與知識論。
    第四章「呂氏春秋的政道論」,依照現代政治學中的政體與主權內涵,論述呂書所主張的國家起源論與目的論,國家組織的規模與建制,政權的取得與轉變,以及政權維繫所必要的戰爭理論。
    第五章「呂氏春秋的治道論」,論述統治權行使時應設置的組織,職權及限制,說明人民與政府的關係,以及政府的施政原理。
    第六章論「呂氏春秋的治術論」,說明呂書所主張的治理方法,分從治人原則、理事原則兩方面加以論述,並依〈十二紀〉首篇說明其行政綱領,再探討統治階層(包含君與臣)應具備的政治倫理。
    第七章「呂氏春秋政治哲學思想體系與評價」,試以圖示呂書政治哲學的思想體系,說明其政治哲學的特質,探討其政治哲學對後世產生的影響並闡述其價值所在。
    第八章「結論」,總結本研究的研究心得,簡要說明前面章節中未述及的其他重要內涵,提出後續繼續研究的可能方向。

    謝誌 …………………………………………………………… 一 摘要 …………………………………………………………… 三 目次 …………………………………………………………… 五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5 第四節 資料與文獻分析 ……………………………………21 第貳章 呂氏春秋思想概述 第一節 呂不韋的生平與志業 ………………………………25 第二節 呂氏春秋的思想淵源 ………………………………30 第三節 呂氏春秋的體例 …………………………………68 第四節 呂氏春秋的內涵與特質 ……………………………72 第參章 呂氏春秋的政治哲學思想基礎 第一節 宇宙論 ………………………………………………83 第二節 人性論 ………………………………………………98 第三節 道德論 ………………………………………………114 第四節 知識論 ………………………………………………126 第肆章 呂氏春秋的政道論 第一節 政治社會的起源及目的………………………………151 第二節 政治社會的規模及建制………………………………155 第三節 政權取得及改變………………………………………159 第四節 戰爭論 …………………………………………………162 第伍章 呂氏春秋的治道論 第一節 統治機關與組織………………………………………179 第二節 政府職權與限制………………………………………181 第三節 人民與政府……………………………………………188 第四節 施政原理………………………………………………193 第陸章 呂氏春秋的治術論 第一節 治人原則 ……………………………………………207 第二節 理事原則 ……………………………………………215 第三節 行政綱領 ……………………………………………224 第四節 政治倫理 ……………………………………………230 第柒章 呂氏春秋政治哲學思想體系與評價 第一節 呂氏春秋政治哲學思想體系………………………245 第二節 呂氏春秋政治哲學思想特質………………………249 第三節 呂氏春秋政治哲學思想影響………………………252 第四節 呂氏春秋政治哲學思想評價………………………260 第捌章 結論 第一節 檢討……………………………………………………271 第二節 發現……………………………………………………275 第三節 展望……………………………………………………278 參考書目……………………………………………………………289

    一、中文部分
    1. 中元村(1991),《中國人之思維方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 王文俊(1993),《人文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3. 王冬珍(1991)、〈韓非子的政治思想〉,《逢甲學報》,第24期,頁79-105。
    4. 王先謙(1965),《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
    5. 王先謙(1968),《漢書補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6. 王先慎(1969),《韓非子集解》,臺北:商務印書館。
    7. 王充(1955),《論衡》,臺北:世界書局。
    8. 王臣瑞(1982),《倫理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9. 王作榮(1996),《三隻看得見的手/教育社會與文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0. 王金凌(1982)、〈呂氏春秋的天人思想〉,《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十期,頁509-527。
    11. 王叔岷(1992),《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2. 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臺北:商務印書館。
    13. 王曉波(1981)、〈漢初的黃老之治與法家思想〉,《食貨》,第11卷第10期,頁7-30。
    14. 王曉波(1981)、〈韓非思想的哲學基礎〉,《食貨》,第11卷第6期,頁1-17。
    15. 王曉波(1981)、〈秦的興亡與法家之治〉,《大陸雜誌》,第63卷第3期,頁15-32。
    16. 王曉波(1991),《先秦法家思想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7. 王邦雄(1978)、〈韓非子哲學理論根基之偏狹與其潛存之困結〉,《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一卷第二期,頁34-42。
    18. 王邦雄(1993),《韓非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 王讚源(1983),《韓非與馬基維利比較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20. 王范之(1993),《呂氏春秋研究》,內蒙古: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1. 王范之(1981),《呂氏春秋選注》,北京:中華書局。
    22. 王弼注(1996),《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年。
    23. 王雲五(1971),《先秦政治思想》,台北:商務印書館。
    24. 王慧英(1983),《韓非政治哲學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5. 王煜(1993),《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6. 王德裕(1992),《先秦哲學史話》,重慶:重慶出版社。
    27. 王靜芝(1979),《韓非思想體系》,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
    28. 王壽南(1999),《中國歷代思想家(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9. 王蘧常(2000),《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方東美(1981),《中國人聲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1. 方孝孺(1979),《遜志齋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2.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編(1989),《秦漢史論叢》第四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33. 勾丁著,(Golding,Nartin P.),廖天美譯(1991)《法律哲學》,台北:結構群文化公司。
    34. 丹立夫著,(Dunleavy,Patrick & Brendan O’Leary),羅慎平譯(1994)《國家論》(Theories Of The State:The Politics of Liberal Democracy),台北:五南。
    35. 尹仲容(1979),《呂氏春秋校譯》,台北:國立編譯館。 
    36. 孔安國(1964),《尚書孔傳》,台北:新興書局。
    37. 比耶著,(Pierre,John and B.Guy.Peters)(2000),孫本初審定(2002)《治理、政治、與國家》(Governance,Politics and The State),台北:智勝文化。
    38. 尤勞著,(Eulau,Heinz)(1969),陳少廷譯《政治行為論》(1985),台北:商務。
    39. 布洛克著,(Bullock ,Alan)(1985),董樂山譯(2000)《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he Humanist Tradition In the West),台北: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40. 卡西勒著,(Cassirer,Ernst)(1944),甘陽譯(1944)《人論》(An Essay On Man :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台北:桂冠出版社。
    41. 卡迪尼著,(Guardini,Romano),陳永禹譯(1985)《現代世界的結束》,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42. 石元康(1995),《當代自由主義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
    43. 石之瑜(2002),《後現代的政治知識》,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44. 白川靜(1983),《中國古代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
    45. 白希譯(1990),《權力與正義》,北京:華夏出版社。
    46. 田鳳台(1981)、〈呂氏春秋撰著考〉,《復興崗學報》,第26期。
    47. 田鳳台(1983)、〈呂氏春秋綜合研究〉,《復興崗學報》,第29期。
    48. 田鳳台(1984)、〈呂氏春秋政治理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7卷第9期,頁29-34。
    49. 田鳳台(1984)、〈呂氏春秋對後世之影響〉,《復興崗學報》,第32期。
    50. 田鳳台(1985)、〈呂氏春秋歷代評價彙論〉,《復興崗學報》,第33期。
    51. 田鳳台(1986),《呂氏春秋探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52. 左丘明(1983),《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3. 古棣、周英(1995),《老子通》,臺北: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4. 司馬光(1974),《資治通鑑》,台北:洪氏出版社。
    55. 司馬遷(1968),《史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56. 司修武(1992),《黃老學說與漢初政治評議》,臺北:學生書局。
    57. 史次耘註譯(1974),《孟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58. 史作檉(2000),《中國哲學精神溯源》,台北:書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9. 史義軍、張榮慶(2001),《呂不韋與呂氏春秋》,台北:正展出版公司。
    60. 北大哲學系(1983),《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
    61. 台大哲學系(1990),《中國人性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62. 丘陶常(1990),《先秦思想史概要及資料選注》,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63. 休謨著,(Hume,David)(1946),關文遠譯(2002)《人性論》(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64. 江瑔(1971),《讀子卮言》,臺北:泰順書局。
    65. 拖查著(Touchard,Jean)(1993),胡祖慶譯(1996)《西洋政治思想史》(Histoire Des Ides Politique),台北:五南。
    66. 朱守亮(1992),《韓非子釋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67. 朱永嘉、蕭木注譯(1995),《新譯呂氏春秋》,台北:三民書局。
    68. 朱熹(1969),《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
    69. 朱謙之(1996),《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70. 朱曉海(1977),《黃帝四經考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71. 吉登斯著,(Gidden,Anthony),鄭武國譯(1995)《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72. 艾文君(1997),《黃老帛書政治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73. 牟宗三(1963),《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74. 牟宗三(1996),《政道與治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75. 牟鐘鑒(1987),《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76. 成中英(1986),《知識與價值》,台北:聯經出版社。
    77. 成中英(1989),《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台北:聯經出版社。
    78. 任德厚(1992),《政治學》,台北:自刊。
    79. 任繼愈主編(1985),《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卷》,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80. 宇野哲人著,唐玉貞譯(1955),《中國哲學史》,台北:中華文化事業委員會。
    81. 宇野精一著,林茂松譯(1979),《中國思想之研究》,台北:幼獅文化出版事業。
    82. 余宗發(1987),《秦人出入各家思想分期初探》,台北:學海書局。
    83. 余宗發(1998),《先秦諸子學說在秦地之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
    84. 余宗發(2000)、〈呂不韋對秦政治文化之貢獻〉,《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第8期,頁209-226。
    85. 余宗發(2001)、〈呂不韋治秦時所面對的秦人社會現象〉,《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第九期,頁181-199。
    86. 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
    87. 余英時(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
    88. 余英時(1991),《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89. 余明光(1993),《黃帝四經今註今釋》。湖南:岳麓書社。
    90. 余英時(1993),《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
    91. 吳自甦(1986),《人文思想與人文教育》,台北:水牛出版社。
    92. 吳康(1972),《哲學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93. 吳康(1977),《諸子學概要》,台北:正中書局。
    94. 吳進安(2001),《墨家政治哲學研究》。台北:雲院書城有限公司。
    95. 吳福相(1984),《呂氏春秋八覽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96. 吳福相(1993)、〈呂氏春秋之人生哲學〉,《中國工商學報》,1993年12月,頁69-97。
    97. 宋天正註譯(1977),《中庸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98. 宋承書著(1982),《尚書思想新論》,台北:治群圖書公司。
    99. 李九瑞(1971),《呂氏春秋思想理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100. 李九瑞(1972),《先秦十子思想概述》,台北:中華書局。
    101. 李小兵(1991),《資本主義與文化矛盾與危機—當代人本主義思潮研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02. 李文標(1977),《韓非思想體系》,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03. 李介偉(1995),《呂氏春秋貴生思想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04. 李亦園(1966),《文化與行為》,台北,商務印書館。
    105. 李任初(1992),《新自由主義-宏觀經濟的蛻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06. 李匡夫(2002)、〈略論『呂氏春秋』治理思想的幾個特點〉,《孔孟月刊》,頁24-27
    107. 李宗侗註譯(1976),《春秋左傳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
    108. 李偉泰(1977)、〈韓非子一書中的歷史解釋與歷史事實〉,《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19期 ,頁711-715。
    109. 李欽湧(1994),《社會政策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10. 李酉譚(1999),《自由平等與民主:約翰彌勒與孫中山的政治思想》,台北:國立編譯館。
    111. 李明輝(1990),《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12. 李明輝(1991),《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
    113. 李孟融(1994),《福利國家的憲法基礎—及其與基本權利衝突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14. 李遠國〈論道家、道教的生態思想;兼及對當代社會的啟示〉,http//www.riccibase.com/docfile/rel-tao7.html
    115. 李增(1999),〈《黃帝四經》「道」之思想〉,發表於輔仁大學中文系主辦「第一屆先秦兩漢學術研討會」。
    116. 李漁叔註譯(1976),《墨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17. 李鼎祚(1990),《周易集解》,台北:廣文書局。
    118. 李震(1974),《哲學的宇宙觀》,台北:學生書局。
    119. 李震山(2000),〈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收入李震山(2000)《人性尊嚴與憲法保障》,臺北:元照出版公司,頁1-25。
    120. 李澤厚(1990),《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121. 李甦平(1998),《韓非》,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22. 李哲賢(1994),《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時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
    123. 町田三郎著(1988),連清吉譯、〈呂氏春秋解說〉,《鵝湖》,第十四卷第四期,頁26-32。
    124. 貝克著,(Beck ,Ulrich),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5. 杜正勝(1990),《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台北:聯經出版社。
    126. 杜彬(2002),《呂不韋之政治謀略》,台北:大步文化。
    127. 杜維明(1989),《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台北:聯經。
    128. 林麗娥(1992),《先秦齊學考》,台北:商務。
    129. 杜麗燕、李少軍譯(1995),《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桂冠出版社。
    130. 阮元校勘(1997),《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31. 阮忠(1994),《韓非子的人生哲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132. 何包鋼(1990),〈韓非權力理論探微〉,《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3期,頁242-248。
    133. 何信全(1996),《儒學與現代民主─當代新儒家政治哲學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34. 何澤浩(1983),《先秦儒墨思想之研究》,臺北:天山出版社。
    135. 沈國鈞(1969),《倫理與知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36. 沈國鈞(1971),《人文學的知識基礎》,台北:大林書店。
    137. 沈清松(1984),《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對文化之衝擊與展望》,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38. 沈清松(1990),《科技、人文價值與後現代》,台北:社會大學。
    139. 沈清松(1990),《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40. 沈清松(1992),《傳統的再生》,台北:業強出版社。
    141. 沈清松(1993),《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42. 沈清松主編(2002),《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43. 何秀煌(1988),《文化哲學與方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44. 汪中(1979),《述學 內篇三卷,外篇一卷,補遺一卷,別錄一卷》,《四部叢刊正編90》,台北:臺灣商務。
    145. 汪濤、范毓周(1998),《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46. 伯登漢莫著,(Bodenheimer ,Edgar),結構群譯(1990)《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台北:結構群文化公司。
    147. 呂亞力(1983),《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
    148. 呂亞力(1983),《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149. 克拉尼克等著,(Cramnick,Issaac&Watkins,frederik Mundell)(1979),張明貴譯(1983)《意識形態的時代-從年到現在的政治思想》(The Age Of Ideology :Political Thought 1750 To The Present),台北:聯經。
    150. 克勞塞維茲(Clausewitz,Karl Von)(1957),楊南芳等譯(2001)《戰爭論》(Vom Kriege),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151. 亞里士多德著(Aristotle),顏一等譯註(200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台北:知書房出版社。
    152. 奈許著,(Nash,Kate)(2000),林庭瑤譯(2004)《全球化、政治與權力:政治社會學的分析》,台北:韋伯。
    153. 金耀基(1984),《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台北:時報文化。
    154. 金耀基(1993),《中國民本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5. 林玉体(1984),《教育價值論》,台北:文景出版社。
    156. 林火旺(1996),〈當代政治倫理的重建:失序與調適〉,收錄於伍至學主編《哲學雜誌季刊第18期》,台北:聯合發行中心,頁30-57。
    157. 林火旺(2003),《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58. 林尹註譯(1974),《周禮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59. 林品石註譯(1982),《呂氏春秋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0. 林仲修(2002),《台灣政治轉型中國家蛻變之內環境因素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161. 林啟彥(1996),《中國學術思想》,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62. 林清江(1987),《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63. 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64. 林瑞(1994),《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65. 林毓生(1983),《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
    166. 林鴻彬(2002)、〈呂氏春秋之義兵思想〉,輔大《中研所學刊》,頁95-112。
    167. 林振煌(1992),《法律體系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68. 林劍鳴(1986),《秦史稿》,台北:谷風出版社。
    169. 林劍鳴、趙宏(1995),《秦漢簡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70. 林劍鳴(1996),《呂不韋傳》,北京:人民出版社。
    171. 奇秀門著,(Chisholm,Roderick M.),何秀煌譯(1969)《知識論》,臺北:三民書局。
    172. 杭亭頓著,(Huntington, Samuel P.)(1991),劉軍寧譯(1994)《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Scott Meredith Literary Agency),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173. 卓勒著,(Zoll, Donald Atwell),陳鴻瑜譯(1985)《當代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4. 邵增樺(1982),《韓非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
    175. 長谷川憲(1983),〈主權〉,收於杉原泰雄編,《憲法學基礎概念》,勁草書房。
    176. 周天令(1984)、〈荀卿與韓非子思想之異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7卷第4期,頁11-16。
    177. 周桂鈿(1993),《中國歷代思想史(二)〔秦漢卷〕》,台北:文津。
    178. 周陽山主編(1991),《當代政治心靈:當代政治思想家》,台北:中正書局。
    179. 周德偉(1971),《人文科學通理》,台北:政大財稅研究所。
    180. 柏拉圖(Plato)著,王曉朝譯(2003),《柏拉圖全集》,台北:左岸文化。
    181. 哈瑞森著,(Harrison ,Lawrence E.),黃崴崴譯(1993)《強國之路—文化因素對政治經濟的影響》,台北:正中書局。
    182. 姜智瓊(2003),《呂氏春秋的施政理想與秦王朝的政治發展》,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83. 洪家義(1981)、〈略論《呂氏春秋》中反君主專制的思想〉,《南京大學學報》,第4期。
    184. 洪家義(2001),《呂不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85. 洪惠平(1990),《正義理念的歷史面向—由西洋法哲學史的角度觀察》,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86. 洪進業(1991),《西漢初年的黃老及其盛衰的考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87. 洪淑苓(1991)、〈論司馬遷筆下的秦始皇與二世〉,《台大中文學報》,第4期,頁359-381。
    188. 洪鎌德(1996),〈跨世紀政治哲學的論題〉,收錄於伍至學主編《哲學雜誌季刊第18期》,台北:聯合發行中心,頁4-29。
    189. 洪鎌德(1997),《人文思想與現代社會》,台北:揚智。
    190. 胡全威(2001),《史特勞斯》,台北:生智文化。
    191. 胡祖慶(1991),《政治經濟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92. 胡佛(1998),《政治變遷與民主化》,台北:三民書局。
    193. 胡適(1968),《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4. 胡適(1986),《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5. 胡適(1986),《胡適文存第三集》,臺北:遠流。
    196. 韋伯著,(Weber, Max),黃振華等譯(1991)《社會科學方法論》,台北:時報出版社。
    197. 韋昭註(1956),《國語》,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 韋政通(1977),《中國的智慧》,台北:牧童出版社。
    199. 韋政通(1977),《中國哲學辭典》,台北:大林出版社。
    韋政通(1981),《傳統的更新》,台北:大林出版社。
    200. 韋政通(1981),《中國思想史》,台北:大林出版社。
    201. 韋政通(1997),《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2. 姚蒸民(1984),《法家哲學》,臺北:先鋒出版印刷公司。
    203. 馬國瑤(1996),《荀子政治理論與實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4. 馬持盈註譯(1976),《詩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05. 馬基維利(Machiavelli,Niccolo),何欣譯(2000)《君王論》(The Prince)(Arte Dello Stato),台北:中華書局。
    206. 馬斯洛、佛洛姆等著,(Maslow,A.H and Fromm.E),孫大川譯(1990)《人的潛能和價值》,台北:結構群文化公司。
    207. 范錡(1974),《倫理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08. 袁頌西(2003),《當代政治研究:方法與理論探微》,台北:時英出版社。
    209. 凌華苓(1992),《呂氏春秋的天人觀與聖王道》,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10. 凌渝郎(2000),《西洋政治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211. 夏子賢(1994)、〈略論秦王朝的覆滅〉,《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
    212. 高正(1997),《諸子百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13. 高永光(1995),《論政治學中國家研究之新趨勢》,台北:永然。
    214. 高承恕(1988),《理性化與資本主義—韋伯與韋伯之外》,台北:聯經出版社。
    215. 高明註譯(1975),《大戴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16. 高柏園(1985)、〈韓非子政治哲學的理論根基〉,《中國文化月刊》,第63期,頁77-89。
    217. 高柏園(1988)、〈孟子政治哲學之開展與極成〉,《鵝湖月刊》,第十四卷第四期總號一六O,頁18-25。
    218. 高柏園(1994),《韓非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219. 高柏園(2002),〈普世倫理與全球化〉,收錄於《新儒,新新儒-東方文化與國際社會的融洽》,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頁99-124。
    220. 高誘注(1974),《呂氏春秋》,台北:藝文印書館。
    221. 高祥(1988),《戰國末秦漢之際黃老學說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22. 荊知仁(1967),《韓非子政治思想》,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223. 殷海光(1992),《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
    224. 唐君毅(1975),《哲學概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25. 唐君毅(1988),《人文精神之重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26. 唐君毅(1991),《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27. 唐君毅(1993),《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三》,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28. 唐文慧、王宏仁(1993),《社會福利理論-流派與爭議》,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29. 唐凱麟主編(2001),《西方倫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230. 孫武(2003),《孫子兵法》,姜國柱、肖冬松編著,香港:中華書局。
    231. 孫開泰、劉文雨等著(1995),《中國哲學史》,台北:文津。
    232. 孫震(2001),《台灣發展知識經濟之路》,台北:三民書局。
    233. 孫振青(1982),《知識論》,台北:五南。
    234. 孫振青(2001),《形而上學》,台北:洪葉文化。
    235. 孫臏著(1995),普穎華、鄭吟韜編著,《白話孫臏兵法》,北京:時事出版社出版發行。
    236. 馬起華(1991),《當前政治問題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37. 馬許著,(Marsh,David and Gerry Stoker)(1995),陳菁雯等譯(1998)《政治學方法論》(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3rd ed.),台北:韋 伯(原文於1995年出版)。
    238. 馬凱著,(Mulkay, Michael),蔡振中譯(1991)《科學與知識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39. 殷海光(1990),《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240. 柴熙(1984),《認識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41. 徐文珊(1990),《先秦諸子導讀》,台北:幼獅。
    242. 徐復觀(1972)、〈呂氏春秋及其對漢代學術與政治的影響〉,《大陸雜誌》,第45卷第3期,頁1-28。
    243. 徐復觀(1975),《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44. 徐復觀(1975),《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45. 徐復觀(1988),《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46. 徐復觀(1990),《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47. 徐復觀(1993),《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48. 徐漢昌(1990),《管子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49. 徐漢昌(1994),〈呂氏春秋的法治思想述評〉,中國學術研討會-紀念高明先生八秩晉六冥誕論文集。
    250. 徐衛民、賀潤坤(1995),《秦政治思想述略》,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51.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論叢》編委會(1994),《秦文化論叢》第三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252. 秦蘊剛(1975)、〈統一政治下秦代社會〉,《東方雜誌》,第四十一卷十二期,頁15-20
    253. 海德林頓著,(Hetherington,Stephen Cade)(1996),林逢祺譯(2002)《知識之謎-知識論導引》(Knowledge Puzzle : An Introduction To Epistemology),台北:學富文化。
    254. 浦薛鳳(1984),《現代西洋政治思潮》,台北:國立編譯館。
    255. 淦克超(1999),《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台北:水牛出版社。
    256. 梁啟超(1957),《管子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年。
    257. 梁啟超(1976),《諸子考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258. 梁啟超(1979),《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台北:牧童出版社。
    259. 梁啟超(1987),《先秦政治思想史‧先秦篇》,台北:東大出版社。
    260. 梁漱溟(1987),《人心與人生》,台北:谷風出版社。
    261. 張立文(1996),《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62. 張立文(1996),《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63. 張棣、張万彬、殷光、合著(1994),《呂氏春秋譯註》,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64. 張君勱(1971),《立國之道》,台北:商務。
    265. 張君勱(1986),《中國專制君主政制之評議》,台北:弘文館。
    266. 張亞中(1998),《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67. 張其昀(1963),《中華五千年史》,台北 : 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
    268. 張岱年主編(1989),《中華的智慧: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精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69. 張岱年(1992),《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
    270. 張佛泉(1993),《自由與人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71. 張承漢(1990),《二十世紀的美國社會思潮》,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72. 張明貴(1998),《政策分析》,台北:五南。
    273. 張明貴(1999),《自行論-西方自由主義的發展》,台北:台灣書局。
    274. 張佛泉(1993),《自由與人權》,台北:商務。
    275. 張起鈞等(1973),《中國哲學史話》,台北:新天地書局。
    276. 張茂桂(1997),〈尊重多元價值建立永續思考整合法則〉,《中國時報》,1997.7.15日,版11。
    277. 張松禮(1976),《人性論》,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278. 張柳雲(1970)、〈韓非子的治道與法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3卷第8期,頁11-16。
    279. 張柳雲(1973),〈呂氏春秋與統一思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6卷第5期,頁29-42。
    280. 張素貞(1974),《韓非子思想體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281. 張素貞(1981),《國家的秩序-韓非子》。臺北:時報圖書公司。
    282. 張家豪發行(1985),《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台北:崧高書社。
    283. 張振東(1982),《教育哲學的基本概念》。台北:問學出版社。
    284. 張振東(1983),《中西知識學比較》。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285. 張舜徽(1988),《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出版社。
    286. 張富祥(2001),《王政全書—呂氏春秋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287. 張爾田 (1975),《史微》,台北 : 華氏。
    288. 張德勝(1986),《社會原理》,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89. 張德勝(1991),《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90. 張灝(1989),《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
    291. 尉繚著(1996),《尉繚子》,劉春生譯注,台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
    292. 商鞅(1965),《商君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93. 郭文正中譯(1997),《從法律、哲學和政治觀點看人權與中國價值觀》,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94. 郭仁孚〈對傳統經典政治理論的基本認識〉,政治學報第八期
    295. 郭沫若(1982),《十批判書》,北京:人民出版社。
    296. 郭沫若(1984),《管子集校》,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97. 郭為藩(1988),《科技時代的人文教育》,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298. 郭為藩(1994),《人文主義的教育信念》,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299. 郭洪紀(1996),《新國家主義》,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300. 郭應哲(1996),《戰國至漢初黃老學說的政治思想》,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301. 郭慶藩(1989),《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
    302. 許維遹(1977),《呂氏春秋集釋等五書》,臺北:世界書局。
    303. 麥克倫著,(Maccallum, Gerald C.),李少軍譯(1994)《政治哲學》(Political
    Philosophy),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304. 麥克里蘭著,(Mcclelland,T.S.)(1996),彭淮棟譯(2000)《西方政治思想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台北:商業周刊。
    305. 陳安仁(1971),《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商務印書館。
    306. 陳奇猷(1987),《韓非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307. 陳奇猷(1988),《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308. 陳秀容(1997)、〈近代人權觀念的轉變:一個社會生態觀點的分析〉,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9卷第2期,頁101-132。
    309. 陳秀容(1998)、〈人權之普遍性的初步探討:Jack Donnelly之有關理論的評析〉,臺灣大學《政治科學論叢》,第9期,頁173-194。
    310. 陳秉樟(2000),《道德規範與倫理價值》,台北:業強出版社。
    311. 陳美伶譯(1996),《社會民主的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312. 陳郁夫(1972),《呂氏春秋撢微》,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313. 陳郁夫(1974)、〈呂氏春秋橝微〉,《幼獅學誌》,頁1-43。
    314. 陳啟天(1994),《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15. 陳國團(1999),《知識學形式基礎:世界意識形態學緒論》,臺北:允晨。
    316. 陳鼓應主編(1992),《道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7. 陳鼓應主編(1992),《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8. 陳鼓應主編(1993),《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9. 陳鼓應主編(1994),《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20. 陳鼓應主編(1994),《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21. 陳鼓應(1994),《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22. 陳鼓應主編(1995),《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23. 陳鼓應(1995),《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24. 陳鼓應(1998),《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25. 陳鼓應(2000)、〈先秦道家之禮觀〉,《漢學研究》,第十八卷第一期,頁1-22。
    326. 陳榮捷(1972)、〈戰國道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4本第三分,頁435-498。
    327. 陳德和(1999),《淮南子的哲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328. 陳墇津譯(1994),《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戰略》,台北:遠流圖書公司。
    329. 陳麗桂(1991),《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30. 陳麗桂(1997),《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
    331.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32. 康韻梅(1991)、〈韓非形名觀念之探析〉,《中國文學研究》,第5期,頁109-136。
    333. 莊萬壽(1990)、〈道家流變史論〉,《臺灣師大學報》,第36期,頁159-190。
    334. 莊適選注(1982),《呂氏春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35. 莊武英譯(1995),《兩種資本主義之戰》,台北:聯經出版社。
    336. 莫瑞著,(Murray,A.R.M),王兆荃、廖中和譯(1969)《政治哲學引論》(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台北:幼獅。
    337. 彭懷恩(1999),《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風雲論壇。
    338. 勞思光(1993),《中國文化路向問題的新探討》,台北:東大。
    339. 勞思光(1982),《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340. 勞 榦(1977)、〈秦的統一與其覆亡〉,《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本第2分,頁289-308。
    341. 曾仰如(1971),《形上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42. 曾仰如(1985),《倫理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43. 曾仰如(1989),《亞里斯多德》,台北:東大。
    344. 曾國祥(2001)、〈歷史實踐與啟蒙批判:歐克秀之哲學保守主義初探〉,收於蔡英文、張福建合編《自由主義》,台北:中研院社科所,頁227-260。
    345. 曾國祥()〈自由民主之困局:第一人稱觀點的公民社會理念之探討〉
    346. 曾昭旭(1982)、〈中國思想中的人性論〉,《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頁1-16。
    347. 曾繁康(1971),《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348. 曾霄容(1974),《宇宙論》(再版),台北:青文出版社。
    349. 曾慶豹(1998),《哈伯瑪斯》,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
    350. 舒煒光(1994),《科學哲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351. 舒煒光、邱仁宗編(1991),《當代科學哲學評述》,台北:水牛出版社。
    352. 舒煒光(1994),《科學哲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353. 許國賢(1997),《倫理政治學-一個民主時代的反思》,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54. 許志雄(1993),《憲法之基礎理論》,台北:稻禾出版社。
    355. 溫公頤(1985),《道德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56. 陶希聖(1972),《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食貨出版社。
    357. 黑悟德著(Heywood,Andrew)(1997),林文彬、劉兆隆譯(1998)《政治學》(Politics),台北:韋伯。
    358. 黃人傑(1987),〈論群與公的實踐規範〉,《中國憲政》,第22卷第12期,頁10-16。
    359. 黃人傑(1995),《中國先秦人文理念體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360. 黃人傑(1999),〈西方人文主義思想之研究〉,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學報》,第19期,頁9-24。
    361. 黃人傑(2002),〈政治哲學:從人文辯證觀點論人性的本質及其實踐規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政治學學報》,創刊號,頁99-136。
    362. 黃人傑(2004),〈政治哲學新思維-利害思維的人性基礎〉,發表於中國哲學會九十三年度「危機時代的新思維」學術研討會,臺北,台灣大學哲學系會議廳。
    363. 黃公偉(1966),《中國哲學史》,臺北:帕米爾書店。
    364. 黃公偉(1981),《道家哲學系統探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65. 黃仁宇(1991),《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台北:聯經出版社。
    366. 黃仁宇(1988), 《放寬歷史的視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367. 黃光國(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出版社。
    368. 黃光國(2002),《科學哲學與創造力:東亞文明的困境》,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369. 黃俊傑(1977),《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正至德理論與實際》,台北:問學出版社。
    370. 黃慧英(1995),《道德之關懷》,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371. 黃慧英(1988),《後設倫理學之基本問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372. 黃瑞琪編(1990),《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373. 黃湘陽(1972),《呂氏春秋的學術思想》,私立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374. 黃湘陽(1984)、〈呂氏春秋的形成〉,《輔仁學誌》,第13期,頁609-623。
    375. 黃漢光(1994)、〈徐復觀呂氏春秋學〉,《鵝湖月刊》,第二十卷第一期總號第229,頁29-34。
    376. 黃耀能(2001)、〈秦帝國的崛起及其速亡原因〉,《歷史月刊》,第156期,頁32-38。
    377. 傅武光(1983)、〈呂氏春秋之人性論〉,《教學與研究》,第五期,頁97-107
    378. 傅武光(1985)、〈呂氏春秋與儒家之關係〉,《中國學術季刊》,第七期,頁61-113。
    379. 傅武光(1993),《呂氏春秋與諸子之關係》,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
    380. 傅武光(1999)、〈統一後新王朝的治國藍圖-呂氏春秋〉,《國文天地》,第167期,頁8-10。
    381. 傅佩榮(1989),《尋找生命的重心》,台北:洪建全文化基金會出版。
    382. 傅偉勳(1986),《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東大。
    383. 傅振焜(1994),《後資本主義社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384. 傅鏗、姚欣榮譯(1991),《自由主義》,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385. 程發軔主編(1974),《六十年來之國學》,台北:正中書局。
    386. 項退結(1988),《人性尊嚴的存在背景》,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387. 項退結著(1990),李永適譯、〈人者陰陽之交、天地之心-對若干涉及人性論的中國古代典籍之詮釋〉,《哲學與文化》,第178期,頁674-680。
    388. 賀凌虛(1970),《呂氏春秋的政治理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89. 賀凌虛(1987),《商君書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
    390. 華特金斯著,(Watkins,Frederick)(1957),李豐斌譯(1999)《西方哲學傳統》(The political Traditional Of The West),台北:聯經。
    391. 董仲舒(1975),《春秋繁露》,台北:世界書局。
    392. 葉玉麟譯註(1969),《墨子白話句解》,台北:華聯出版社。
    393. 葉啟政(1991),《台灣社會的人文迷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394. 葉啟政(1984),《社會文化和知識份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395. 業錦明(2003),《邏輯分析與名辨哲學》,台北:學生書局。
    396. 蓋浙生(1993),《教育經濟與計畫》,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397. 雷斯諾著,(Lessnof,Michael H.)(1999),楊慧珍譯(2001)《當代政治哲學巨擘》(Political Philosoph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台北:韋伯。
    398. 詹火生(1993),《認識社會學》,台北:正中書局。
    399. 詹姆斯著,(Jameson, Fredric),唐小兵譯(1989)《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00. 奧本海默著,(Oppenheimer,Franz),薩孟武譯(1977)《國家論》(Der Staat),台北:東大圖書。
    401. 楊幼炯(1977),《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402. 楊惠男(1976),《邏輯引論》,台北:先知出版社。
    403. 楊家駱(1978),《呂氏春秋集釋等五書》,台北:鼎文書局。
    404. 楊家駱主編(1988),《呂氏春秋集釋》,台北:世界書局。
    405. 楊國榮(2002),《道德形上學引論》,台北:五南。
    406. 楊 寬(1979)、〈呂不韋和《呂氏春秋》新評〉,《復旦學報》,第5期。
    407. 楊寬(1997),《戰國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408. 楊寬(2001),《戰國史料編年輯証》,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09. 楊儒賓、黃俊傑主編(1996),《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
    410. 費洛本著,(Feyerabend)(1978),結構群編譯(1990),《自由社會中的科學》,台北:結構群。
    411. 費洛本著(1978)(Feyerabend),周昌忠譯(1996),《反對方法》,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412. 楚東平譯(1992),《自由》,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413. 慎到(1962),《慎子》,臺北:世界書局。
    414. 鄔昆如(1978),《自由主義透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15. 鄔昆如(1981),《中外政治哲學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416. 鄔昆如(1983)、〈先秦法家社會哲學之研究〉,台大哲學系主編:《哲學論評》,第六期,頁1-30。
    417. 鄔昆如(1986),《文化哲學講錄(四)》,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418. 鄔昆如(1988),《理則學》(五版),台北:黎明。
    419. 鄔昆如(1989),《人生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420. 鄔昆如(1990),《政治哲學》,台北:正中書局。
    421. 鄔昆如(1994),《現代西洋哲學思潮》,台北:黎明。
    422. 鄔昆如(1999),《西洋百位哲學家》,台北:東大。
    423. 管仲(1990),《管子》,臺北:世界書局。
    424. 趙博雅(1968),《人文科學的哲學研究》,台北:十月出版社。
    425. 趙博雅(1984),《十子批判》,台北:星光出版社。
    426. 趙雅博(1984)、〈呂氏春秋中的思想〉,《華夏月刊》,頁1-23。
    427. 趙雅博(1990)、〈韓非子思想及其批判〉,《大陸雜誌》,第80卷第6期,頁1-15。
    428. 趙雅博(1990)、〈管子的天、道、精、氣、天道與水之哲學〉,《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8期,頁681-692。
    429. 趙博雅(1990),《知識論》,台北:幼獅。
    430. 趙博雅(1992),《中國文化與現代化》,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431. 趙雅博(1992)、〈秦漢之際的黃老學派思想〉,《中國國學》,第20期,頁1-18。
    432. 趙海金(1975)、〈呂氏春秋思想管窺〉,《中國國學》,頁104-111。
    433. 劉有恆(1978)、〈呂氏春秋中的反秦政思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2期,頁42-44。
    434. 劉光義(1992)、〈呂不韋與雜家思想〉,《東吳文史學報》,第10期。
    435. 劉元彥(1992),《雜家帝王學-呂氏春秋》,台北:錦繡出版事業。
    436. 劉安(1985),《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
    437. 劉向(1980),《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
    438. 劉君燦(1986),《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439. 劉述先(1986),《文化與哲學的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440. 劉述先(1993),《理想與現實的糾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441. 劉金鵬〈“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簡論莊子政治哲學思想及其與老子的區分〉http/
    442. 劉澤華(1996),《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
    443. 劉遐齡(1999),《當代政治思想史》,臺北:五南。
    444. 劉斯慶主編(2002),《西方軍事學名著提要》,臺北:昭明出版社。
    445. 劉殿壽〈《呂氏春秋》的貴生思想〉,《中國文史研究集刊》,第二集。
    446. 熊十力(1978),《韓非子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47. 熊公哲註譯(1975),《荀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448. 熊鐵基(1981)、〈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秦漢之際的道家〉,《文史哲》,1981年第2期。
    449. 熊鐵基(1984),《秦漢新道家略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50. 鄭良樹(1983),《老子論集》,臺北:世界書局。
    451. 鄭良樹(1987),《商鞅及其學派》,台北:學生書局。
    452. 鄭圓鈴(1997),《司馬遷黃老理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453. 潘朝陽(1994),〈文化生態論與中國天人和諧思想下的環境觀〉,收入江日新主編(1994)《中西哲學的會面與對話》,臺北:文津出版社。
    454. 蔡英文(1986),《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55. 樊綱(1993),《市場經濟與經濟效率》。香港:三聯書店。
    456. 鄧公玄(1988),《人性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457. 衛民(1982),《福利國家與平等》,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458. 蔣伯潛(1991),《諸子通考》,臺北:正中書局。
    459. 錢穆(1970),《中國文化與科學》,台北:進學書局。
    460. 錢穆(1980),《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東大書局。
    461. 錢穆(1980),《中國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
    462. 錢穆(1985),《秦漢史》,台北:東大書局。
    463. 錢穆(1990),《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464. 錢穆(1993),《國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65. 錢穆(1994),《國史大綱》,台北:商務印書館。
    466. 盧文弨(1979),《抱經堂文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467. 盧元駿註譯(1977),《說苑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
    468. 盧瑞鍾(1990),《The Right Of Tyrannicide誅殺暴君的權利》,台北:時英。
    469. 霍布斯(Hobbes,Thomas),朱敏章譯(2002)《利維坦》(Leviathan),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470. 繆 鉞(1947),〈呂氏春秋撰著考〉,《中國文化研究彙刊》,第6卷,頁2040。
    471. 韓水法譯(1995),《民主與資本主義》,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472. 韓復智(1999),〈秦的統一天下〉,《歷史月刊》,第142期,50-55。
    473. 戴華(1991),〈個人與社會正義:探討羅爾斯正義理論中的「道德人」〉,《正義及其相關問題》,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研究所,頁257-280。
    474. 賽班著,(Sabine,George H.)(1937),王兆荃譯(1997)《西洋政治思想史》(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台北:聯經出版社。
    475. 謝兆吉(1987),《人性的探討》,台北:水牛出版社。
    476. 薩孟武(1989),《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
    477. 蕭公權(1996),《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478. 蕭全政(1988),《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479. 關永中(2000),《知識論(一)--古典思潮》,台北:五南。
    480. 羅光(1980),《中國哲學思想》,台北:學生書局 。
    481. 羅光(1983),《中西法律哲學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482. 羅伯英等譯(1994),《國家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483. 羅耀畛(1986),〈呂氏春秋之義兵主義〉,《明新學報》,頁31-45。
    484. 羅斯頓著(Rolston ,Holmes.III),王瑞香譯,(1996)《環境倫理學:對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臺北:國立編譯館。
    485. 羅爾斯著(Rawls,John),黃丘隆譯(1990)《正義論》,台北:結構群文化公司。
    486. 羅爾斯著(Rawls,John),姚大志譯(2002)《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台北:左岸文化。
    487. 羅費爾著(Raphael ,CD.D.),朱堅章主譯,(1977)《政治哲學中的論題》,台北:幼獅書局。
    488. 鐘吉雄(1984)、〈呂氏春秋的君道思想研究〉,《屏東師專學報》,頁1-49。
    489. 鐘吉雄(1988)、《呂氏春秋的政治思想》,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490. 鐘吉雄(1994)、〈呂氏春秋的尚賢思想〉,《屏東師院學報》,頁211-213。
    491. 顧頡剛(1993),《古史辨》第四輯,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492. 嚴文炳(1998)、〈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價值觀〉,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學報》,第18期,頁113-150。
    493. 龔祥瑞(2003),《 比較憲法與行政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494. 蘭特著,(Lent,Adem)(1998),董永文、周凱蒂等譯(2000)《當代新政治思想》(New political Thought : An Introduction),台北:聯經出版社。
    495. 羅根澤(1993),《古史辨》第四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
    496. 羅根澤(1993),《古史辨》第六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
    497. 顧德融(2001),《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98. 扥克維爾(De Tocqueville,Alexis)《論美國的民主》
    499. 雷毅(2000),《生態倫理學》,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1. Arendt,Hannah(1958),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2. Aristotle(1962),The politics, tr. with an introd. by T. A. Sinclair, Harmondsworth : Penguin Books.
    3. Alston,Philip(1996),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 Context: Law, Politics, Morals, Oxford: Clarendon.
    4. Berlin ,Isaiah(1969),Four Essays on Liberty, Lond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
    5. Berlin ,Isaiah(2000)Henry Hardy edited, The power of ideas, ,Princeton, N.J. : Chichester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6. Bodin ,Jean(1992), On Sovereignty: Four Chapters from The Six Books of a Commonwealth, edited & trans by Julian H. Frankl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Crick ,Bernard(1968) "Sovereignty," i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s, Vol. 14, David L. Sills, ed. (New York: Macmillan)
    8. Davis,Michael C. ed.(1995), Human Rights and Chinese Values: Legal, Philosophic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s,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Deleuze,G. and Guattari,F.(1994),What is Philosophy? Translated by G.Burchell and H.Tomlinson,London:Verso.
    10. Donnelly,Jack(1989), The Concept of Human Rights, London: Routledge.
    11. Donnelly,Jack(1989), Universal Human Rights in Theory & Practic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2. Donnelly,Jack(1993),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3. Edward, C.Banfield ed.(1992), Civility and Citizenship, New York: Paragon House.
    14. Edwards,John(1997), Positive Discrimination, Social Justice, and Social Policy,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15. Eulau,Heinz ed.(1969),Behavior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New York:Atherton Press,
    16. Feyerabend ,Paul K.(1981), Philosophical papers,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
    17. Feyerabend,Paul K.(1988), Against Method, London ; London;New York : Verso.
    18. Forsyth,Murray,and Maurice Keens-scoper eds.(1988),A Guide To The Political Classics:Plato To Rousseau,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 Germine,Dante.(1967),Beyond Ideology:The Rivival of Political Theory,New York:Harper & Row.
    20. Gordon ,Howard Scott,(1980), Welfare, Justice, and Freedo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1. Hacker,Andrew(1961),Political Theory:Philosophy,Ideology,Science,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ony.
    22. Hall, David L.Ames, Roger T.(1999), The Democracy of the Dead: Dewey, Confucius, and the Hope for Democracy in China. Chicago: Open Court.
    23. Heller,Agnes(1990),A Philosophy Of Moral, New York: B.Blackwell
    24. Hobbes ,Thomas(1991), Leviathan ,edited by Richard Tuck, Cambridge [England]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5. Honderich, Ted ed.(1995),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6. Hume,David(1938),A Treatiset of Human Nature, edited by John Maynard Keynes and Piero Sraff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7. Hunt,G.M.K ed.(1990),Philosophy And Polilitic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8. Kateb,George(1968),Political Theory:Its Nature And Use,New York:St.Martin’s Press.
    29. Lessnoff ,Michael H.(1999),Political Philosoph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Oxford﹝England﹞;Malden,Massachusetts:Blackwell Publishers.
    30. Messner, Joannes,(1965),Social ethics : natural law in the western world / tr. by J. J. Doherty, St. Louis : Herder, Book Co.
    31. Murray,A.R.M(1962),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 Philadelphia:Dufour Editions
    32. Nozick,Robert(1981),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s,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3. Pillari, Vimala(1988),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by Pacific Grove, CA : Brooks/Cole Pub. Co.
    34. Pontusson, Jonas(2000), The Limits of Social Democrac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35. Ranney,Austin(1993),Governing: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New York:CBS Colledge Publishing.
    36. Rawls ,John(1971),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7. Rawls ,John(1993),Political Liberali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8. Rawls ,John(1999),The Law of Peoples:with“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revisited”,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9. Rawls ,John(2001),Justice as Fairness-A Restatement: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0. Rachels,James(1999),The Elements of Moral Philosophy,Boston:McGraw-Hill.
    41. Roy, Marcridis C & Hulliung Mark(1996), Contemporary Political Ideologies , New York : Harpet Collins Collage Publishers.
    42. Rosenbaum ,Alan S.(1988),Constitutionalism:the Philosophical Dimension,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
    43. Sabine,George H. (1961),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3rd Edition,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44. Spragens,Thomas A.(1967),Understanding Political Theory,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45. Strauss,Leo(1988),What Is Political Philosophy?and Other Studies,Chicago &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46. Strauss,Leo(1989),“The Three Waves Of Modernity”in Hilail Gildin ed.,An Introduction ToPolitical Philosophy : Ten Essays By Leo Strauss,Michigan:Wayne University Press .
    47. Schweitzer, Albert(1961), Civilization and ethics, translated by Mrs. Charles E. B. Russell,London : Unwin Books : published in association with A. & C. Black
    48. Wolin,Sheldom S.(1960),Politics and Vision:Continuity and Innovation in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49. Zoll, Donald Atwell(1963), Reason and rebellion: an informal history of political idea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50. Zweigert and Kotz(1987),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Law,trans.by Tony Weur,Oxford﹝England﹞:Clarendon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