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如蘋 |
---|---|
論文名稱: |
呂氏春秋政治哲學思想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黃人傑
Huang, Jen-Jei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15 |
中文關鍵詞: | 呂氏春秋 、政治哲學 、政道論 、治道論 、治術論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93 下載:10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政治活動是基於人們解決衝突、分配資源並實現群體共同目標的普遍性要求而產生,是群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型態,人們應對政治活動的性質與發展有所反省與規劃,以使人類的政治活動更趨合理與進步。政治研究的內容以政治哲學的研究最為根本,政治哲學在探討與分析政治價值,處理價值判斷「應然」的問題,為重建合理的社會價值體系而努力。若無具有崇高理想價值的政治哲學思想指導現實政治,現實政治終將淪為權力鬥爭,政治設施不會周延,發展境界不能高遠。
中西政治哲學有許多被稱為「經典」的政治理論,不以當時世俗社會的種種相關意見為滿足,要在人類的必然性中追溯政治生活的根源、尋找或界定支配政治論述的第一原則、找出生活中政治面與其他面向的關係,以建立真正的政治知識,探究政治事務的本質,用以衡量、批判現存政治知識與理想政治秩序的差距。研究傳統經典政治理論,主要在於嘗試從中找尋一個安身立命的終極規範,以期有助於行動者自我清明。
本研究即以先秦時期的《呂氏春秋》為研究對象,呂書由秦國大商人呂不韋集門下食客所撰,是中國第一部依計畫集體編寫的著作,是一本體現呂不韋治國、人文思想的書籍,目的在建立一套萬世適用的治國寶典。本研究擬對此先秦時代的重要思想,依據中國傳統體用、道術的思路,分成政道與治道、治道與治術的對列關係,從當代政治哲學的新視域,嘗試重新加以探討,作新的鋪陳與發展、發掘與詮釋。
本研究共計八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論題範圍與限制,所採用的方法與架構,以及相關的資料文獻分析。
第二章「呂氏春秋思想概述」,簡要說明呂不韋生平與志業,分析《呂氏春秋》與當時其他學派的相關性與相異性,說明呂書編寫的形式與體例,及其內涵與特質。
第三章「呂氏春秋的政治哲學思想基礎」,政治哲學建基於形上學、人性論,又與道德哲學互相推進,本章由天道而論人道,說明其宇宙論內涵,人性論主張,進而論述相關的道德論與知識論。
第四章「呂氏春秋的政道論」,依照現代政治學中的政體與主權內涵,論述呂書所主張的國家起源論與目的論,國家組織的規模與建制,政權的取得與轉變,以及政權維繫所必要的戰爭理論。
第五章「呂氏春秋的治道論」,論述統治權行使時應設置的組織,職權及限制,說明人民與政府的關係,以及政府的施政原理。
第六章論「呂氏春秋的治術論」,說明呂書所主張的治理方法,分從治人原則、理事原則兩方面加以論述,並依〈十二紀〉首篇說明其行政綱領,再探討統治階層(包含君與臣)應具備的政治倫理。
第七章「呂氏春秋政治哲學思想體系與評價」,試以圖示呂書政治哲學的思想體系,說明其政治哲學的特質,探討其政治哲學對後世產生的影響並闡述其價值所在。
第八章「結論」,總結本研究的研究心得,簡要說明前面章節中未述及的其他重要內涵,提出後續繼續研究的可能方向。
一、中文部分
1. 中元村(1991),《中國人之思維方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 王文俊(1993),《人文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3. 王冬珍(1991)、〈韓非子的政治思想〉,《逢甲學報》,第24期,頁79-105。
4. 王先謙(1965),《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
5. 王先謙(1968),《漢書補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6. 王先慎(1969),《韓非子集解》,臺北:商務印書館。
7. 王充(1955),《論衡》,臺北:世界書局。
8. 王臣瑞(1982),《倫理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9. 王作榮(1996),《三隻看得見的手/教育社會與文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0. 王金凌(1982)、〈呂氏春秋的天人思想〉,《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十期,頁509-527。
11. 王叔岷(1992),《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2. 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臺北:商務印書館。
13. 王曉波(1981)、〈漢初的黃老之治與法家思想〉,《食貨》,第11卷第10期,頁7-30。
14. 王曉波(1981)、〈韓非思想的哲學基礎〉,《食貨》,第11卷第6期,頁1-17。
15. 王曉波(1981)、〈秦的興亡與法家之治〉,《大陸雜誌》,第63卷第3期,頁15-32。
16. 王曉波(1991),《先秦法家思想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7. 王邦雄(1978)、〈韓非子哲學理論根基之偏狹與其潛存之困結〉,《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一卷第二期,頁34-42。
18. 王邦雄(1993),《韓非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 王讚源(1983),《韓非與馬基維利比較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20. 王范之(1993),《呂氏春秋研究》,內蒙古: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1. 王范之(1981),《呂氏春秋選注》,北京:中華書局。
22. 王弼注(1996),《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年。
23. 王雲五(1971),《先秦政治思想》,台北:商務印書館。
24. 王慧英(1983),《韓非政治哲學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5. 王煜(1993),《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6. 王德裕(1992),《先秦哲學史話》,重慶:重慶出版社。
27. 王靜芝(1979),《韓非思想體系》,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
28. 王壽南(1999),《中國歷代思想家(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9. 王蘧常(2000),《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方東美(1981),《中國人聲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1. 方孝孺(1979),《遜志齋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2.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編(1989),《秦漢史論叢》第四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33. 勾丁著,(Golding,Nartin P.),廖天美譯(1991)《法律哲學》,台北:結構群文化公司。
34. 丹立夫著,(Dunleavy,Patrick & Brendan O’Leary),羅慎平譯(1994)《國家論》(Theories Of The State:The Politics of Liberal Democracy),台北:五南。
35. 尹仲容(1979),《呂氏春秋校譯》,台北:國立編譯館。
36. 孔安國(1964),《尚書孔傳》,台北:新興書局。
37. 比耶著,(Pierre,John and B.Guy.Peters)(2000),孫本初審定(2002)《治理、政治、與國家》(Governance,Politics and The State),台北:智勝文化。
38. 尤勞著,(Eulau,Heinz)(1969),陳少廷譯《政治行為論》(1985),台北:商務。
39. 布洛克著,(Bullock ,Alan)(1985),董樂山譯(2000)《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he Humanist Tradition In the West),台北: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40. 卡西勒著,(Cassirer,Ernst)(1944),甘陽譯(1944)《人論》(An Essay On Man :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台北:桂冠出版社。
41. 卡迪尼著,(Guardini,Romano),陳永禹譯(1985)《現代世界的結束》,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42. 石元康(1995),《當代自由主義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
43. 石之瑜(2002),《後現代的政治知識》,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44. 白川靜(1983),《中國古代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
45. 白希譯(1990),《權力與正義》,北京:華夏出版社。
46. 田鳳台(1981)、〈呂氏春秋撰著考〉,《復興崗學報》,第26期。
47. 田鳳台(1983)、〈呂氏春秋綜合研究〉,《復興崗學報》,第29期。
48. 田鳳台(1984)、〈呂氏春秋政治理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7卷第9期,頁29-34。
49. 田鳳台(1984)、〈呂氏春秋對後世之影響〉,《復興崗學報》,第32期。
50. 田鳳台(1985)、〈呂氏春秋歷代評價彙論〉,《復興崗學報》,第33期。
51. 田鳳台(1986),《呂氏春秋探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52. 左丘明(1983),《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3. 古棣、周英(1995),《老子通》,臺北: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4. 司馬光(1974),《資治通鑑》,台北:洪氏出版社。
55. 司馬遷(1968),《史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56. 司修武(1992),《黃老學說與漢初政治評議》,臺北:學生書局。
57. 史次耘註譯(1974),《孟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58. 史作檉(2000),《中國哲學精神溯源》,台北:書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9. 史義軍、張榮慶(2001),《呂不韋與呂氏春秋》,台北:正展出版公司。
60. 北大哲學系(1983),《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
61. 台大哲學系(1990),《中國人性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62. 丘陶常(1990),《先秦思想史概要及資料選注》,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63. 休謨著,(Hume,David)(1946),關文遠譯(2002)《人性論》(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64. 江瑔(1971),《讀子卮言》,臺北:泰順書局。
65. 拖查著(Touchard,Jean)(1993),胡祖慶譯(1996)《西洋政治思想史》(Histoire Des Ides Politique),台北:五南。
66. 朱守亮(1992),《韓非子釋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67. 朱永嘉、蕭木注譯(1995),《新譯呂氏春秋》,台北:三民書局。
68. 朱熹(1969),《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
69. 朱謙之(1996),《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70. 朱曉海(1977),《黃帝四經考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71. 吉登斯著,(Gidden,Anthony),鄭武國譯(1995)《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72. 艾文君(1997),《黃老帛書政治思想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73. 牟宗三(1963),《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74. 牟宗三(1996),《政道與治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75. 牟鐘鑒(1987),《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76. 成中英(1986),《知識與價值》,台北:聯經出版社。
77. 成中英(1989),《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台北:聯經出版社。
78. 任德厚(1992),《政治學》,台北:自刊。
79. 任繼愈主編(1985),《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卷》,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80. 宇野哲人著,唐玉貞譯(1955),《中國哲學史》,台北:中華文化事業委員會。
81. 宇野精一著,林茂松譯(1979),《中國思想之研究》,台北:幼獅文化出版事業。
82. 余宗發(1987),《秦人出入各家思想分期初探》,台北:學海書局。
83. 余宗發(1998),《先秦諸子學說在秦地之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
84. 余宗發(2000)、〈呂不韋對秦政治文化之貢獻〉,《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第8期,頁209-226。
85. 余宗發(2001)、〈呂不韋治秦時所面對的秦人社會現象〉,《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第九期,頁181-199。
86. 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
87. 余英時(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
88. 余英時(1991),《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89. 余明光(1993),《黃帝四經今註今釋》。湖南:岳麓書社。
90. 余英時(1993),《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
91. 吳自甦(1986),《人文思想與人文教育》,台北:水牛出版社。
92. 吳康(1972),《哲學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93. 吳康(1977),《諸子學概要》,台北:正中書局。
94. 吳進安(2001),《墨家政治哲學研究》。台北:雲院書城有限公司。
95. 吳福相(1984),《呂氏春秋八覽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96. 吳福相(1993)、〈呂氏春秋之人生哲學〉,《中國工商學報》,1993年12月,頁69-97。
97. 宋天正註譯(1977),《中庸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98. 宋承書著(1982),《尚書思想新論》,台北:治群圖書公司。
99. 李九瑞(1971),《呂氏春秋思想理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100. 李九瑞(1972),《先秦十子思想概述》,台北:中華書局。
101. 李小兵(1991),《資本主義與文化矛盾與危機—當代人本主義思潮研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02. 李文標(1977),《韓非思想體系》,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03. 李介偉(1995),《呂氏春秋貴生思想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04. 李亦園(1966),《文化與行為》,台北,商務印書館。
105. 李任初(1992),《新自由主義-宏觀經濟的蛻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06. 李匡夫(2002)、〈略論『呂氏春秋』治理思想的幾個特點〉,《孔孟月刊》,頁24-27
107. 李宗侗註譯(1976),《春秋左傳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
108. 李偉泰(1977)、〈韓非子一書中的歷史解釋與歷史事實〉,《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19期 ,頁711-715。
109. 李欽湧(1994),《社會政策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10. 李酉譚(1999),《自由平等與民主:約翰彌勒與孫中山的政治思想》,台北:國立編譯館。
111. 李明輝(1990),《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12. 李明輝(1991),《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
113. 李孟融(1994),《福利國家的憲法基礎—及其與基本權利衝突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14. 李遠國〈論道家、道教的生態思想;兼及對當代社會的啟示〉,http//www.riccibase.com/docfile/rel-tao7.html
115. 李增(1999),〈《黃帝四經》「道」之思想〉,發表於輔仁大學中文系主辦「第一屆先秦兩漢學術研討會」。
116. 李漁叔註譯(1976),《墨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17. 李鼎祚(1990),《周易集解》,台北:廣文書局。
118. 李震(1974),《哲學的宇宙觀》,台北:學生書局。
119. 李震山(2000),〈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收入李震山(2000)《人性尊嚴與憲法保障》,臺北:元照出版公司,頁1-25。
120. 李澤厚(1990),《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121. 李甦平(1998),《韓非》,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22. 李哲賢(1994),《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時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
123. 町田三郎著(1988),連清吉譯、〈呂氏春秋解說〉,《鵝湖》,第十四卷第四期,頁26-32。
124. 貝克著,(Beck ,Ulrich),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5. 杜正勝(1990),《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台北:聯經出版社。
126. 杜彬(2002),《呂不韋之政治謀略》,台北:大步文化。
127. 杜維明(1989),《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台北:聯經。
128. 林麗娥(1992),《先秦齊學考》,台北:商務。
129. 杜麗燕、李少軍譯(1995),《國家與政治理論》,台北:桂冠出版社。
130. 阮元校勘(1997),《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31. 阮忠(1994),《韓非子的人生哲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132. 何包鋼(1990),〈韓非權力理論探微〉,《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3期,頁242-248。
133. 何信全(1996),《儒學與現代民主─當代新儒家政治哲學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34. 何澤浩(1983),《先秦儒墨思想之研究》,臺北:天山出版社。
135. 沈國鈞(1969),《倫理與知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36. 沈國鈞(1971),《人文學的知識基礎》,台北:大林書店。
137. 沈清松(1984),《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對文化之衝擊與展望》,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38. 沈清松(1990),《科技、人文價值與後現代》,台北:社會大學。
139. 沈清松(1990),《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40. 沈清松(1992),《傳統的再生》,台北:業強出版社。
141. 沈清松(1993),《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42. 沈清松主編(2002),《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43. 何秀煌(1988),《文化哲學與方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44. 汪中(1979),《述學 內篇三卷,外篇一卷,補遺一卷,別錄一卷》,《四部叢刊正編90》,台北:臺灣商務。
145. 汪濤、范毓周(1998),《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46. 伯登漢莫著,(Bodenheimer ,Edgar),結構群譯(1990)《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台北:結構群文化公司。
147. 呂亞力(1983),《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
148. 呂亞力(1983),《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149. 克拉尼克等著,(Cramnick,Issaac&Watkins,frederik Mundell)(1979),張明貴譯(1983)《意識形態的時代-從年到現在的政治思想》(The Age Of Ideology :Political Thought 1750 To The Present),台北:聯經。
150. 克勞塞維茲(Clausewitz,Karl Von)(1957),楊南芳等譯(2001)《戰爭論》(Vom Kriege),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151. 亞里士多德著(Aristotle),顏一等譯註(200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台北:知書房出版社。
152. 奈許著,(Nash,Kate)(2000),林庭瑤譯(2004)《全球化、政治與權力:政治社會學的分析》,台北:韋伯。
153. 金耀基(1984),《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台北:時報文化。
154. 金耀基(1993),《中國民本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5. 林玉体(1984),《教育價值論》,台北:文景出版社。
156. 林火旺(1996),〈當代政治倫理的重建:失序與調適〉,收錄於伍至學主編《哲學雜誌季刊第18期》,台北:聯合發行中心,頁30-57。
157. 林火旺(2003),《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58. 林尹註譯(1974),《周禮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59. 林品石註譯(1982),《呂氏春秋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0. 林仲修(2002),《台灣政治轉型中國家蛻變之內環境因素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161. 林啟彥(1996),《中國學術思想》,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62. 林清江(1987),《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63. 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64. 林瑞(1994),《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65. 林毓生(1983),《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
166. 林鴻彬(2002)、〈呂氏春秋之義兵思想〉,輔大《中研所學刊》,頁95-112。
167. 林振煌(1992),《法律體系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68. 林劍鳴(1986),《秦史稿》,台北:谷風出版社。
169. 林劍鳴、趙宏(1995),《秦漢簡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70. 林劍鳴(1996),《呂不韋傳》,北京:人民出版社。
171. 奇秀門著,(Chisholm,Roderick M.),何秀煌譯(1969)《知識論》,臺北:三民書局。
172. 杭亭頓著,(Huntington, Samuel P.)(1991),劉軍寧譯(1994)《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Scott Meredith Literary Agency),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173. 卓勒著,(Zoll, Donald Atwell),陳鴻瑜譯(1985)《當代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4. 邵增樺(1982),《韓非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
175. 長谷川憲(1983),〈主權〉,收於杉原泰雄編,《憲法學基礎概念》,勁草書房。
176. 周天令(1984)、〈荀卿與韓非子思想之異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7卷第4期,頁11-16。
177. 周桂鈿(1993),《中國歷代思想史(二)〔秦漢卷〕》,台北:文津。
178. 周陽山主編(1991),《當代政治心靈:當代政治思想家》,台北:中正書局。
179. 周德偉(1971),《人文科學通理》,台北:政大財稅研究所。
180. 柏拉圖(Plato)著,王曉朝譯(2003),《柏拉圖全集》,台北:左岸文化。
181. 哈瑞森著,(Harrison ,Lawrence E.),黃崴崴譯(1993)《強國之路—文化因素對政治經濟的影響》,台北:正中書局。
182. 姜智瓊(2003),《呂氏春秋的施政理想與秦王朝的政治發展》,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83. 洪家義(1981)、〈略論《呂氏春秋》中反君主專制的思想〉,《南京大學學報》,第4期。
184. 洪家義(2001),《呂不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85. 洪惠平(1990),《正義理念的歷史面向—由西洋法哲學史的角度觀察》,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86. 洪進業(1991),《西漢初年的黃老及其盛衰的考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87. 洪淑苓(1991)、〈論司馬遷筆下的秦始皇與二世〉,《台大中文學報》,第4期,頁359-381。
188. 洪鎌德(1996),〈跨世紀政治哲學的論題〉,收錄於伍至學主編《哲學雜誌季刊第18期》,台北:聯合發行中心,頁4-29。
189. 洪鎌德(1997),《人文思想與現代社會》,台北:揚智。
190. 胡全威(2001),《史特勞斯》,台北:生智文化。
191. 胡祖慶(1991),《政治經濟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192. 胡佛(1998),《政治變遷與民主化》,台北:三民書局。
193. 胡適(1968),《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4. 胡適(1986),《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5. 胡適(1986),《胡適文存第三集》,臺北:遠流。
196. 韋伯著,(Weber, Max),黃振華等譯(1991)《社會科學方法論》,台北:時報出版社。
197. 韋昭註(1956),《國語》,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 韋政通(1977),《中國的智慧》,台北:牧童出版社。
199. 韋政通(1977),《中國哲學辭典》,台北:大林出版社。
韋政通(1981),《傳統的更新》,台北:大林出版社。
200. 韋政通(1981),《中國思想史》,台北:大林出版社。
201. 韋政通(1997),《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2. 姚蒸民(1984),《法家哲學》,臺北:先鋒出版印刷公司。
203. 馬國瑤(1996),《荀子政治理論與實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4. 馬持盈註譯(1976),《詩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05. 馬基維利(Machiavelli,Niccolo),何欣譯(2000)《君王論》(The Prince)(Arte Dello Stato),台北:中華書局。
206. 馬斯洛、佛洛姆等著,(Maslow,A.H and Fromm.E),孫大川譯(1990)《人的潛能和價值》,台北:結構群文化公司。
207. 范錡(1974),《倫理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08. 袁頌西(2003),《當代政治研究:方法與理論探微》,台北:時英出版社。
209. 凌華苓(1992),《呂氏春秋的天人觀與聖王道》,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10. 凌渝郎(2000),《西洋政治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211. 夏子賢(1994)、〈略論秦王朝的覆滅〉,《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
212. 高正(1997),《諸子百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13. 高永光(1995),《論政治學中國家研究之新趨勢》,台北:永然。
214. 高承恕(1988),《理性化與資本主義—韋伯與韋伯之外》,台北:聯經出版社。
215. 高明註譯(1975),《大戴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16. 高柏園(1985)、〈韓非子政治哲學的理論根基〉,《中國文化月刊》,第63期,頁77-89。
217. 高柏園(1988)、〈孟子政治哲學之開展與極成〉,《鵝湖月刊》,第十四卷第四期總號一六O,頁18-25。
218. 高柏園(1994),《韓非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219. 高柏園(2002),〈普世倫理與全球化〉,收錄於《新儒,新新儒-東方文化與國際社會的融洽》,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頁99-124。
220. 高誘注(1974),《呂氏春秋》,台北:藝文印書館。
221. 高祥(1988),《戰國末秦漢之際黃老學說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22. 荊知仁(1967),《韓非子政治思想》,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223. 殷海光(1992),《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
224. 唐君毅(1975),《哲學概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25. 唐君毅(1988),《人文精神之重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26. 唐君毅(1991),《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27. 唐君毅(1993),《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三》,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28. 唐文慧、王宏仁(1993),《社會福利理論-流派與爭議》,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29. 唐凱麟主編(2001),《西方倫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230. 孫武(2003),《孫子兵法》,姜國柱、肖冬松編著,香港:中華書局。
231. 孫開泰、劉文雨等著(1995),《中國哲學史》,台北:文津。
232. 孫震(2001),《台灣發展知識經濟之路》,台北:三民書局。
233. 孫振青(1982),《知識論》,台北:五南。
234. 孫振青(2001),《形而上學》,台北:洪葉文化。
235. 孫臏著(1995),普穎華、鄭吟韜編著,《白話孫臏兵法》,北京:時事出版社出版發行。
236. 馬起華(1991),《當前政治問題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37. 馬許著,(Marsh,David and Gerry Stoker)(1995),陳菁雯等譯(1998)《政治學方法論》(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3rd ed.),台北:韋 伯(原文於1995年出版)。
238. 馬凱著,(Mulkay, Michael),蔡振中譯(1991)《科學與知識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39. 殷海光(1990),《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240. 柴熙(1984),《認識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41. 徐文珊(1990),《先秦諸子導讀》,台北:幼獅。
242. 徐復觀(1972)、〈呂氏春秋及其對漢代學術與政治的影響〉,《大陸雜誌》,第45卷第3期,頁1-28。
243. 徐復觀(1975),《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44. 徐復觀(1975),《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45. 徐復觀(1988),《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46. 徐復觀(1990),《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47. 徐復觀(1993),《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48. 徐漢昌(1990),《管子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49. 徐漢昌(1994),〈呂氏春秋的法治思想述評〉,中國學術研討會-紀念高明先生八秩晉六冥誕論文集。
250. 徐衛民、賀潤坤(1995),《秦政治思想述略》,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51.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論叢》編委會(1994),《秦文化論叢》第三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252. 秦蘊剛(1975)、〈統一政治下秦代社會〉,《東方雜誌》,第四十一卷十二期,頁15-20
253. 海德林頓著,(Hetherington,Stephen Cade)(1996),林逢祺譯(2002)《知識之謎-知識論導引》(Knowledge Puzzle : An Introduction To Epistemology),台北:學富文化。
254. 浦薛鳳(1984),《現代西洋政治思潮》,台北:國立編譯館。
255. 淦克超(1999),《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台北:水牛出版社。
256. 梁啟超(1957),《管子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年。
257. 梁啟超(1976),《諸子考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258. 梁啟超(1979),《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台北:牧童出版社。
259. 梁啟超(1987),《先秦政治思想史‧先秦篇》,台北:東大出版社。
260. 梁漱溟(1987),《人心與人生》,台北:谷風出版社。
261. 張立文(1996),《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62. 張立文(1996),《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63. 張棣、張万彬、殷光、合著(1994),《呂氏春秋譯註》,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64. 張君勱(1971),《立國之道》,台北:商務。
265. 張君勱(1986),《中國專制君主政制之評議》,台北:弘文館。
266. 張亞中(1998),《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67. 張其昀(1963),《中華五千年史》,台北 : 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
268. 張岱年主編(1989),《中華的智慧: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精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69. 張岱年(1992),《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
270. 張佛泉(1993),《自由與人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71. 張承漢(1990),《二十世紀的美國社會思潮》,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72. 張明貴(1998),《政策分析》,台北:五南。
273. 張明貴(1999),《自行論-西方自由主義的發展》,台北:台灣書局。
274. 張佛泉(1993),《自由與人權》,台北:商務。
275. 張起鈞等(1973),《中國哲學史話》,台北:新天地書局。
276. 張茂桂(1997),〈尊重多元價值建立永續思考整合法則〉,《中國時報》,1997.7.15日,版11。
277. 張松禮(1976),《人性論》,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278. 張柳雲(1970)、〈韓非子的治道與法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3卷第8期,頁11-16。
279. 張柳雲(1973),〈呂氏春秋與統一思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6卷第5期,頁29-42。
280. 張素貞(1974),《韓非子思想體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281. 張素貞(1981),《國家的秩序-韓非子》。臺北:時報圖書公司。
282. 張家豪發行(1985),《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台北:崧高書社。
283. 張振東(1982),《教育哲學的基本概念》。台北:問學出版社。
284. 張振東(1983),《中西知識學比較》。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285. 張舜徽(1988),《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出版社。
286. 張富祥(2001),《王政全書—呂氏春秋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287. 張爾田 (1975),《史微》,台北 : 華氏。
288. 張德勝(1986),《社會原理》,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89. 張德勝(1991),《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290. 張灝(1989),《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
291. 尉繚著(1996),《尉繚子》,劉春生譯注,台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
292. 商鞅(1965),《商君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93. 郭文正中譯(1997),《從法律、哲學和政治觀點看人權與中國價值觀》,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94. 郭仁孚〈對傳統經典政治理論的基本認識〉,政治學報第八期
295. 郭沫若(1982),《十批判書》,北京:人民出版社。
296. 郭沫若(1984),《管子集校》,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97. 郭為藩(1988),《科技時代的人文教育》,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298. 郭為藩(1994),《人文主義的教育信念》,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299. 郭洪紀(1996),《新國家主義》,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300. 郭應哲(1996),《戰國至漢初黃老學說的政治思想》,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301. 郭慶藩(1989),《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
302. 許維遹(1977),《呂氏春秋集釋等五書》,臺北:世界書局。
303. 麥克倫著,(Maccallum, Gerald C.),李少軍譯(1994)《政治哲學》(Political
Philosophy),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304. 麥克里蘭著,(Mcclelland,T.S.)(1996),彭淮棟譯(2000)《西方政治思想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台北:商業周刊。
305. 陳安仁(1971),《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商務印書館。
306. 陳奇猷(1987),《韓非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307. 陳奇猷(1988),《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308. 陳秀容(1997)、〈近代人權觀念的轉變:一個社會生態觀點的分析〉,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9卷第2期,頁101-132。
309. 陳秀容(1998)、〈人權之普遍性的初步探討:Jack Donnelly之有關理論的評析〉,臺灣大學《政治科學論叢》,第9期,頁173-194。
310. 陳秉樟(2000),《道德規範與倫理價值》,台北:業強出版社。
311. 陳美伶譯(1996),《社會民主的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312. 陳郁夫(1972),《呂氏春秋撢微》,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313. 陳郁夫(1974)、〈呂氏春秋橝微〉,《幼獅學誌》,頁1-43。
314. 陳啟天(1994),《增訂韓非子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15. 陳國團(1999),《知識學形式基礎:世界意識形態學緒論》,臺北:允晨。
316. 陳鼓應主編(1992),《道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7. 陳鼓應主編(1992),《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8. 陳鼓應主編(1993),《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9. 陳鼓應主編(1994),《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20. 陳鼓應主編(1994),《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21. 陳鼓應(1994),《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22. 陳鼓應主編(1995),《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23. 陳鼓應(1995),《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24. 陳鼓應(1998),《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25. 陳鼓應(2000)、〈先秦道家之禮觀〉,《漢學研究》,第十八卷第一期,頁1-22。
326. 陳榮捷(1972)、〈戰國道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4本第三分,頁435-498。
327. 陳德和(1999),《淮南子的哲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328. 陳墇津譯(1994),《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戰略》,台北:遠流圖書公司。
329. 陳麗桂(1991),《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30. 陳麗桂(1997),《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
331.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32. 康韻梅(1991)、〈韓非形名觀念之探析〉,《中國文學研究》,第5期,頁109-136。
333. 莊萬壽(1990)、〈道家流變史論〉,《臺灣師大學報》,第36期,頁159-190。
334. 莊適選注(1982),《呂氏春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35. 莊武英譯(1995),《兩種資本主義之戰》,台北:聯經出版社。
336. 莫瑞著,(Murray,A.R.M),王兆荃、廖中和譯(1969)《政治哲學引論》(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台北:幼獅。
337. 彭懷恩(1999),《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風雲論壇。
338. 勞思光(1993),《中國文化路向問題的新探討》,台北:東大。
339. 勞思光(1982),《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340. 勞 榦(1977)、〈秦的統一與其覆亡〉,《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本第2分,頁289-308。
341. 曾仰如(1971),《形上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42. 曾仰如(1985),《倫理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43. 曾仰如(1989),《亞里斯多德》,台北:東大。
344. 曾國祥(2001)、〈歷史實踐與啟蒙批判:歐克秀之哲學保守主義初探〉,收於蔡英文、張福建合編《自由主義》,台北:中研院社科所,頁227-260。
345. 曾國祥()〈自由民主之困局:第一人稱觀點的公民社會理念之探討〉
346. 曾昭旭(1982)、〈中國思想中的人性論〉,《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頁1-16。
347. 曾繁康(1971),《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348. 曾霄容(1974),《宇宙論》(再版),台北:青文出版社。
349. 曾慶豹(1998),《哈伯瑪斯》,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
350. 舒煒光(1994),《科學哲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351. 舒煒光、邱仁宗編(1991),《當代科學哲學評述》,台北:水牛出版社。
352. 舒煒光(1994),《科學哲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353. 許國賢(1997),《倫理政治學-一個民主時代的反思》,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54. 許志雄(1993),《憲法之基礎理論》,台北:稻禾出版社。
355. 溫公頤(1985),《道德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56. 陶希聖(1972),《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食貨出版社。
357. 黑悟德著(Heywood,Andrew)(1997),林文彬、劉兆隆譯(1998)《政治學》(Politics),台北:韋伯。
358. 黃人傑(1987),〈論群與公的實踐規範〉,《中國憲政》,第22卷第12期,頁10-16。
359. 黃人傑(1995),《中國先秦人文理念體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360. 黃人傑(1999),〈西方人文主義思想之研究〉,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學報》,第19期,頁9-24。
361. 黃人傑(2002),〈政治哲學:從人文辯證觀點論人性的本質及其實踐規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政治學學報》,創刊號,頁99-136。
362. 黃人傑(2004),〈政治哲學新思維-利害思維的人性基礎〉,發表於中國哲學會九十三年度「危機時代的新思維」學術研討會,臺北,台灣大學哲學系會議廳。
363. 黃公偉(1966),《中國哲學史》,臺北:帕米爾書店。
364. 黃公偉(1981),《道家哲學系統探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65. 黃仁宇(1991),《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台北:聯經出版社。
366. 黃仁宇(1988), 《放寬歷史的視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367. 黃光國(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出版社。
368. 黃光國(2002),《科學哲學與創造力:東亞文明的困境》,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369. 黃俊傑(1977),《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正至德理論與實際》,台北:問學出版社。
370. 黃慧英(1995),《道德之關懷》,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371. 黃慧英(1988),《後設倫理學之基本問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372. 黃瑞琪編(1990),《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373. 黃湘陽(1972),《呂氏春秋的學術思想》,私立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374. 黃湘陽(1984)、〈呂氏春秋的形成〉,《輔仁學誌》,第13期,頁609-623。
375. 黃漢光(1994)、〈徐復觀呂氏春秋學〉,《鵝湖月刊》,第二十卷第一期總號第229,頁29-34。
376. 黃耀能(2001)、〈秦帝國的崛起及其速亡原因〉,《歷史月刊》,第156期,頁32-38。
377. 傅武光(1983)、〈呂氏春秋之人性論〉,《教學與研究》,第五期,頁97-107
378. 傅武光(1985)、〈呂氏春秋與儒家之關係〉,《中國學術季刊》,第七期,頁61-113。
379. 傅武光(1993),《呂氏春秋與諸子之關係》,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
380. 傅武光(1999)、〈統一後新王朝的治國藍圖-呂氏春秋〉,《國文天地》,第167期,頁8-10。
381. 傅佩榮(1989),《尋找生命的重心》,台北:洪建全文化基金會出版。
382. 傅偉勳(1986),《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東大。
383. 傅振焜(1994),《後資本主義社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384. 傅鏗、姚欣榮譯(1991),《自由主義》,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385. 程發軔主編(1974),《六十年來之國學》,台北:正中書局。
386. 項退結(1988),《人性尊嚴的存在背景》,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387. 項退結著(1990),李永適譯、〈人者陰陽之交、天地之心-對若干涉及人性論的中國古代典籍之詮釋〉,《哲學與文化》,第178期,頁674-680。
388. 賀凌虛(1970),《呂氏春秋的政治理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89. 賀凌虛(1987),《商君書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
390. 華特金斯著,(Watkins,Frederick)(1957),李豐斌譯(1999)《西方哲學傳統》(The political Traditional Of The West),台北:聯經。
391. 董仲舒(1975),《春秋繁露》,台北:世界書局。
392. 葉玉麟譯註(1969),《墨子白話句解》,台北:華聯出版社。
393. 葉啟政(1991),《台灣社會的人文迷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394. 葉啟政(1984),《社會文化和知識份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395. 業錦明(2003),《邏輯分析與名辨哲學》,台北:學生書局。
396. 蓋浙生(1993),《教育經濟與計畫》,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397. 雷斯諾著,(Lessnof,Michael H.)(1999),楊慧珍譯(2001)《當代政治哲學巨擘》(Political Philosoph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台北:韋伯。
398. 詹火生(1993),《認識社會學》,台北:正中書局。
399. 詹姆斯著,(Jameson, Fredric),唐小兵譯(1989)《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00. 奧本海默著,(Oppenheimer,Franz),薩孟武譯(1977)《國家論》(Der Staat),台北:東大圖書。
401. 楊幼炯(1977),《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402. 楊惠男(1976),《邏輯引論》,台北:先知出版社。
403. 楊家駱(1978),《呂氏春秋集釋等五書》,台北:鼎文書局。
404. 楊家駱主編(1988),《呂氏春秋集釋》,台北:世界書局。
405. 楊國榮(2002),《道德形上學引論》,台北:五南。
406. 楊 寬(1979)、〈呂不韋和《呂氏春秋》新評〉,《復旦學報》,第5期。
407. 楊寬(1997),《戰國史》,台北:商務印書館。
408. 楊寬(2001),《戰國史料編年輯証》,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09. 楊儒賓、黃俊傑主編(1996),《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
410. 費洛本著,(Feyerabend)(1978),結構群編譯(1990),《自由社會中的科學》,台北:結構群。
411. 費洛本著(1978)(Feyerabend),周昌忠譯(1996),《反對方法》,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412. 楚東平譯(1992),《自由》,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413. 慎到(1962),《慎子》,臺北:世界書局。
414. 鄔昆如(1978),《自由主義透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15. 鄔昆如(1981),《中外政治哲學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416. 鄔昆如(1983)、〈先秦法家社會哲學之研究〉,台大哲學系主編:《哲學論評》,第六期,頁1-30。
417. 鄔昆如(1986),《文化哲學講錄(四)》,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418. 鄔昆如(1988),《理則學》(五版),台北:黎明。
419. 鄔昆如(1989),《人生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420. 鄔昆如(1990),《政治哲學》,台北:正中書局。
421. 鄔昆如(1994),《現代西洋哲學思潮》,台北:黎明。
422. 鄔昆如(1999),《西洋百位哲學家》,台北:東大。
423. 管仲(1990),《管子》,臺北:世界書局。
424. 趙博雅(1968),《人文科學的哲學研究》,台北:十月出版社。
425. 趙博雅(1984),《十子批判》,台北:星光出版社。
426. 趙雅博(1984)、〈呂氏春秋中的思想〉,《華夏月刊》,頁1-23。
427. 趙雅博(1990)、〈韓非子思想及其批判〉,《大陸雜誌》,第80卷第6期,頁1-15。
428. 趙雅博(1990)、〈管子的天、道、精、氣、天道與水之哲學〉,《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8期,頁681-692。
429. 趙博雅(1990),《知識論》,台北:幼獅。
430. 趙博雅(1992),《中國文化與現代化》,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431. 趙雅博(1992)、〈秦漢之際的黃老學派思想〉,《中國國學》,第20期,頁1-18。
432. 趙海金(1975)、〈呂氏春秋思想管窺〉,《中國國學》,頁104-111。
433. 劉有恆(1978)、〈呂氏春秋中的反秦政思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2期,頁42-44。
434. 劉光義(1992)、〈呂不韋與雜家思想〉,《東吳文史學報》,第10期。
435. 劉元彥(1992),《雜家帝王學-呂氏春秋》,台北:錦繡出版事業。
436. 劉安(1985),《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
437. 劉向(1980),《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
438. 劉君燦(1986),《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439. 劉述先(1986),《文化與哲學的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440. 劉述先(1993),《理想與現實的糾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441. 劉金鵬〈“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簡論莊子政治哲學思想及其與老子的區分〉http/
442. 劉澤華(1996),《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
443. 劉遐齡(1999),《當代政治思想史》,臺北:五南。
444. 劉斯慶主編(2002),《西方軍事學名著提要》,臺北:昭明出版社。
445. 劉殿壽〈《呂氏春秋》的貴生思想〉,《中國文史研究集刊》,第二集。
446. 熊十力(1978),《韓非子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47. 熊公哲註譯(1975),《荀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448. 熊鐵基(1981)、〈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秦漢之際的道家〉,《文史哲》,1981年第2期。
449. 熊鐵基(1984),《秦漢新道家略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50. 鄭良樹(1983),《老子論集》,臺北:世界書局。
451. 鄭良樹(1987),《商鞅及其學派》,台北:學生書局。
452. 鄭圓鈴(1997),《司馬遷黃老理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453. 潘朝陽(1994),〈文化生態論與中國天人和諧思想下的環境觀〉,收入江日新主編(1994)《中西哲學的會面與對話》,臺北:文津出版社。
454. 蔡英文(1986),《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55. 樊綱(1993),《市場經濟與經濟效率》。香港:三聯書店。
456. 鄧公玄(1988),《人性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457. 衛民(1982),《福利國家與平等》,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458. 蔣伯潛(1991),《諸子通考》,臺北:正中書局。
459. 錢穆(1970),《中國文化與科學》,台北:進學書局。
460. 錢穆(1980),《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東大書局。
461. 錢穆(1980),《中國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
462. 錢穆(1985),《秦漢史》,台北:東大書局。
463. 錢穆(1990),《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464. 錢穆(1993),《國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65. 錢穆(1994),《國史大綱》,台北:商務印書館。
466. 盧文弨(1979),《抱經堂文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467. 盧元駿註譯(1977),《說苑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
468. 盧瑞鍾(1990),《The Right Of Tyrannicide誅殺暴君的權利》,台北:時英。
469. 霍布斯(Hobbes,Thomas),朱敏章譯(2002)《利維坦》(Leviathan),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470. 繆 鉞(1947),〈呂氏春秋撰著考〉,《中國文化研究彙刊》,第6卷,頁2040。
471. 韓水法譯(1995),《民主與資本主義》,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472. 韓復智(1999),〈秦的統一天下〉,《歷史月刊》,第142期,50-55。
473. 戴華(1991),〈個人與社會正義:探討羅爾斯正義理論中的「道德人」〉,《正義及其相關問題》,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研究所,頁257-280。
474. 賽班著,(Sabine,George H.)(1937),王兆荃譯(1997)《西洋政治思想史》(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台北:聯經出版社。
475. 謝兆吉(1987),《人性的探討》,台北:水牛出版社。
476. 薩孟武(1989),《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
477. 蕭公權(1996),《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478. 蕭全政(1988),《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479. 關永中(2000),《知識論(一)--古典思潮》,台北:五南。
480. 羅光(1980),《中國哲學思想》,台北:學生書局 。
481. 羅光(1983),《中西法律哲學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482. 羅伯英等譯(1994),《國家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483. 羅耀畛(1986),〈呂氏春秋之義兵主義〉,《明新學報》,頁31-45。
484. 羅斯頓著(Rolston ,Holmes.III),王瑞香譯,(1996)《環境倫理學:對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臺北:國立編譯館。
485. 羅爾斯著(Rawls,John),黃丘隆譯(1990)《正義論》,台北:結構群文化公司。
486. 羅爾斯著(Rawls,John),姚大志譯(2002)《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台北:左岸文化。
487. 羅費爾著(Raphael ,CD.D.),朱堅章主譯,(1977)《政治哲學中的論題》,台北:幼獅書局。
488. 鐘吉雄(1984)、〈呂氏春秋的君道思想研究〉,《屏東師專學報》,頁1-49。
489. 鐘吉雄(1988)、《呂氏春秋的政治思想》,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490. 鐘吉雄(1994)、〈呂氏春秋的尚賢思想〉,《屏東師院學報》,頁211-213。
491. 顧頡剛(1993),《古史辨》第四輯,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492. 嚴文炳(1998)、〈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價值觀〉,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學報》,第18期,頁113-150。
493. 龔祥瑞(2003),《 比較憲法與行政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494. 蘭特著,(Lent,Adem)(1998),董永文、周凱蒂等譯(2000)《當代新政治思想》(New political Thought : An Introduction),台北:聯經出版社。
495. 羅根澤(1993),《古史辨》第四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
496. 羅根澤(1993),《古史辨》第六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
497. 顧德融(2001),《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98. 扥克維爾(De Tocqueville,Alexis)《論美國的民主》
499. 雷毅(2000),《生態倫理學》,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1. Arendt,Hannah(1958),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2. Aristotle(1962),The politics, tr. with an introd. by T. A. Sinclair, Harmondsworth : Penguin Books.
3. Alston,Philip(1996),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 Context: Law, Politics, Morals, Oxford: Clarendon.
4. Berlin ,Isaiah(1969),Four Essays on Liberty, Lond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
5. Berlin ,Isaiah(2000)Henry Hardy edited, The power of ideas, ,Princeton, N.J. : Chichester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6. Bodin ,Jean(1992), On Sovereignty: Four Chapters from The Six Books of a Commonwealth, edited & trans by Julian H. Frankl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Crick ,Bernard(1968) "Sovereignty," i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s, Vol. 14, David L. Sills, ed. (New York: Macmillan)
8. Davis,Michael C. ed.(1995), Human Rights and Chinese Values: Legal, Philosophic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s,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Deleuze,G. and Guattari,F.(1994),What is Philosophy? Translated by G.Burchell and H.Tomlinson,London:Verso.
10. Donnelly,Jack(1989), The Concept of Human Rights, London: Routledge.
11. Donnelly,Jack(1989), Universal Human Rights in Theory & Practic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2. Donnelly,Jack(1993),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3. Edward, C.Banfield ed.(1992), Civility and Citizenship, New York: Paragon House.
14. Edwards,John(1997), Positive Discrimination, Social Justice, and Social Policy,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15. Eulau,Heinz ed.(1969),Behavior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New York:Atherton Press,
16. Feyerabend ,Paul K.(1981), Philosophical papers,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
17. Feyerabend,Paul K.(1988), Against Method, London ; London;New York : Verso.
18. Forsyth,Murray,and Maurice Keens-scoper eds.(1988),A Guide To The Political Classics:Plato To Rousseau,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 Germine,Dante.(1967),Beyond Ideology:The Rivival of Political Theory,New York:Harper & Row.
20. Gordon ,Howard Scott,(1980), Welfare, Justice, and Freedo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1. Hacker,Andrew(1961),Political Theory:Philosophy,Ideology,Science,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ony.
22. Hall, David L.Ames, Roger T.(1999), The Democracy of the Dead: Dewey, Confucius, and the Hope for Democracy in China. Chicago: Open Court.
23. Heller,Agnes(1990),A Philosophy Of Moral, New York: B.Blackwell
24. Hobbes ,Thomas(1991), Leviathan ,edited by Richard Tuck, Cambridge [England]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5. Honderich, Ted ed.(1995),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6. Hume,David(1938),A Treatiset of Human Nature, edited by John Maynard Keynes and Piero Sraff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7. Hunt,G.M.K ed.(1990),Philosophy And Polilitic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8. Kateb,George(1968),Political Theory:Its Nature And Use,New York:St.Martin’s Press.
29. Lessnoff ,Michael H.(1999),Political Philosoph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Oxford﹝England﹞;Malden,Massachusetts:Blackwell Publishers.
30. Messner, Joannes,(1965),Social ethics : natural law in the western world / tr. by J. J. Doherty, St. Louis : Herder, Book Co.
31. Murray,A.R.M(1962),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 Philadelphia:Dufour Editions
32. Nozick,Robert(1981),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s,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3. Pillari, Vimala(1988),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by Pacific Grove, CA : Brooks/Cole Pub. Co.
34. Pontusson, Jonas(2000), The Limits of Social Democrac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35. Ranney,Austin(1993),Governing: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New York:CBS Colledge Publishing.
36. Rawls ,John(1971),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7. Rawls ,John(1993),Political Liberali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8. Rawls ,John(1999),The Law of Peoples:with“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revisited”,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9. Rawls ,John(2001),Justice as Fairness-A Restatement: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0. Rachels,James(1999),The Elements of Moral Philosophy,Boston:McGraw-Hill.
41. Roy, Marcridis C & Hulliung Mark(1996), Contemporary Political Ideologies , New York : Harpet Collins Collage Publishers.
42. Rosenbaum ,Alan S.(1988),Constitutionalism:the Philosophical Dimension,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
43. Sabine,George H. (1961),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3rd Edition,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44. Spragens,Thomas A.(1967),Understanding Political Theory,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45. Strauss,Leo(1988),What Is Political Philosophy?and Other Studies,Chicago &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46. Strauss,Leo(1989),“The Three Waves Of Modernity”in Hilail Gildin ed.,An Introduction ToPolitical Philosophy : Ten Essays By Leo Strauss,Michigan:Wayne University Press .
47. Schweitzer, Albert(1961), Civilization and ethics, translated by Mrs. Charles E. B. Russell,London : Unwin Books : published in association with A. & C. Black
48. Wolin,Sheldom S.(1960),Politics and Vision:Continuity and Innovation in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49. Zoll, Donald Atwell(1963), Reason and rebellion: an informal history of political idea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50. Zweigert and Kotz(1987),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Law,trans.by Tony Weur,Oxford﹝England﹞:Clarendo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