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宛君
Chen, Wan-Chun
論文名稱: Amy Gutmann審議式民主理論及其在臺灣教育改革/政策之應用
The Exploration of Amy Gutmann’s Theory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Reform in Taiwan
指導教授: 洪仁進
Hung, Ren-J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8
中文關鍵詞: 審議式民主教育權威教育改革政治分歧
英文關鍵詞: Amy Gutmann, educational authority, political disagree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2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探究美國政治哲學家Amy Gutmann的審議式民主理論,並以此檢視、分析臺灣自1994年到2003年的教育改革,以及2003年到2014年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研究者發現這兩波教育改革的共通問題在於教育權威的失落,以及忽視教育的政治性價值。透過探討Gutmann的審議式民主概念以及對教育權威的論證,可以協助於我們釐清教育改革中的權力關係與政治分歧的狀況,進而解決教育分配的問題。此外,Gutmann的民主教育理論也闡釋了教育與政治的關係;透過民主的、公民的教育,可以培養孩子審議的能力,並「有意識地再製」民主的共同體,而這也是教育改革應該重視的目標之一。

    This thesis is aimed to explore American political philosopher, Amy Gutmann’s theory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and look into the educational reforms during 1994-2003 in Taiwan, and the policy of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from 2003 to 2014.
    The study found that losing educational authority and ignoring political values of education are the common problems for the educational reforms (1994-2003) and the policy of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2013-2014); therefore, investigating Gutmann’s study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educational authority can help us to clarify relations of power, and the appearance of political dissagement in educational reforms ; furthermore, it can help us to solve the problem about distribution of unfair education resources.
    Besides, the theory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interpretation of Amy Gutmann of relations between education and politics. Through democratic education and civic education, we can cultivate deliberative skill and character to children, and conscious social reproduct the democratic communities, since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ims to educational reform.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0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18 第二章 Gutmann的審議式民主概念………………......23 第一節 民主制度的緣起…………………………………….....23 第二節 民主的古典內涵…………………………………….....24 第三節 審議式民主的出現…………………………………....28 第四節 Gutmann的審議式民主……………………………...29 第三章 Gutmann對教育權威的論證………………......35 第一節 權威與教育的關係…………………………………....35 第二節 家國:國家權威主導教育………………………….40 第三節 家庭組成之國:家長權威主導教育…………43 第四節 個體組成之國……………………………………….....44 第五節 民主教育國家:分享式的教育權威…………47 第四章 基本教育中教育權威的運用……………….....49 第一節 基本教育中的品格教育……………………………..50 第二節 基本教育中的專業主義……………………………..54 第三節 教育機會均等……………………………………….....57 第五章 Gutmann民主教育理論對臺灣教育改革與政策的啟示…61 第一節 評析臺灣教育改革中的權威問題………………61 第二節 釐清臺灣教育改革政策中的價值理念………65 第六章 結論………………………………….................69 參考文獻…………………………………………….................71 中文部份..................................71 西文部份..................................75 附錄一 Gutmann關於民主教育的著作年表………....77

    壹、中文部份

    行政院(2006)。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之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2007-2009)。臺北:行政院。

    吳易娟(2008)。民主與爭議:論古德曼的審議式民主論(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李少軍、尚新建(譯)(1995)。D. Held著。民主的模式(Models of Democarcy)。臺北:桂冠。

    李奉儒(2014)。描繪臺灣教育改革論述:社會地圖學的應用。載於方永泉、湯仁燕(主編),教改20年:回顧與前瞻(頁24-69)。臺北:學富。

    李威撰(2011)。漢娜鄂蘭的自由概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建宏(2005)。由Amy Gutmann的「民主教育」理論省思臺灣的民主教育(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臺灣教改?。臺北:心理。

    周祝瑛、洪仁進(2003)。總論:教育改革的脈絡、理念與課題。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研究小組主辦之「教育發展的新方向:為教改開處方」教改報告書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217),臺北市。

    林火旺(2005)。審議民主與公民養成。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9,99-143。

    林玉体(2006)。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三民。

    林曉雲(2014)。朱郝砲打中央,教團:郝龍斌才應對亂象負責。自由時報。2015年1月27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081252。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教育基本法。2015年1月27日,取自http://law.moj.gov.tw/Index.aspx。

    邱紹雯(2014)。北市取消特招,郝龍斌:教育部應負政策責任。自由時報。2015年1月27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101489。

    洪仁進(2010)。反思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背景、名稱與文本之探討。臺灣教育,662,10-17。

    洪瑞琴(2014)。臺南續辦特招,賴清德:忠於價值的選擇。自由時報。2015年1月27日,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114986。

    苦勞報導(2003)。全國教育發展會議爭議不斷,民間教改團體場內外嗆聲。苦勞網。2015年,1月27日,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9168。

    張錦弘(2014)。全家盟嗆柯P:基北免試案擁抱權貴。聯合報,AA4版。

    張鐸嚴(2005)。臺灣教育發展史。臺北:空中大學。

    教改會(1996)。第一期到第四期諮議報告書。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教改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教育部(1994)。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線上版)。2015年1月27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教育部(2003)。十年樹木-近十年教育改革之成效與檢討。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規劃方案。臺北:教育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2007)。十二年國教專案結案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教育部(2010)。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實錄。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5)。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網頁。2015年1月27日,取自http://www.saprogram.net/?page_id=184。

    陳至中(2014)。把尾翼當主翼,教團批基北免試。中央通訊社。2015年1月27日,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aedu/201412300081-1.aspx。

    陳智華、陳瑄喻(2012)。建中師生連署,籲維持公平的聯考制。聯合報。2015年1月27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chioufatymjh/twblog/130241551-%E5%BB%BA%E4%B8%AD%E5%B8%AB%E7%94%9F%E9%80%A3%E7%BD%B2+%E7%B1%B2%E7%B6%AD%E6%8C%81%E5%85%AC%E5%B9%B3%E7%9A%84%E8%81%AF%E8%80%83%E5%88%B6。

    曾國祥(2007)。審議民主的道德限制—柏林論政治自由與政治判斷。臺灣民主季刊,4(4),71-108。

    游振鵬(2014),從H. Arendt與P. Ricoeur的權威概念省思我國教育改革之「反權威」意涵。載於方永泉、湯仁燕(主編),教改20年:回顧與前瞻(頁71-95)。臺北:學富。

    黃默、陳俊宏(1997)。政治哲學要跨出去!論臺灣政治哲學研究的發展趨向。東吳政治學報,8,1-45。

    黃競涓(2008)。女性主義對審議式民主之支持與批判。臺灣民主季刊,5(3),33-69。

    楊偉清譯(2010)。A. Gutmann著。民主教育(Democratic education)。南京:譯林出版社。

    熊頓生編(1980)。辭海。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劉正山(2009)。當前審議式民主的困境及可能的出路。中國行政評論,17(2)期,109- 132。

    慶正(2009)。要求12年國教免試入學,家長團體上街遊行。NOWnews今日新聞。2015年1月27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09/07/13/782133。

    歐陽教(1989)。教育哲學導論。臺北:文景。

    鄧志松(2001)。民主社會中的民粹運動:一個理論面的檢討。載於陳文俊(主編),跨越2000年的政治學硏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硏究所。

    鄭語謙、翁禎霞(2012)。聯考引反彈:建中生不懂別人苦。聯合報。2015年1月27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83984#ixzz1sC3aBTFY。

    蕭高彥(2013)。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臺北:聯經。

    聯合國(1959)。兒童權利宣言(Right of the Child Manifesto)。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2000)。達喀爾行動綱領,全民教育:實現我們集體的承諾(The Dakar Framework for Action Education for All: Meeting Our Collective Commitments)。

    薛承泰(2003)。十年教改為誰築夢?。臺北:心理。

    薛曉華撰(2009)。教育改革。載於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2015年1月27日,取自http://nrch.cca.gov.tw/twpedia.php?id=3951。

    謝宗學、鄭惠文譯(2005)。A. Gutmann和D. Thompson著。商議民主(Why deliberative democracy?)。臺北:智勝文化。

    簡成熙譯(2002)。G. R. Knight著。教育哲學導論(Issues and alternatives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臺北:五南。

    顏一(2001)。序言,智謀與公正。載於顏一、秦典華譯,政治學(頁9-27)。臺北:知書房。

    顏一、秦典華譯(2001)。Aristotle著。政治學(Politika)。臺北:知書房

    鐘聖雄(2011)。反「畸形」12年國教,高中生揪團槓教育部。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2015年1月27日,取自http://goo.gl/r8AG7j。

    貳、西文部份

    Arendt, H. (1961).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Eight Exercises in Political Thought. New York: Penguin Books.

    Bessette, J. (1980)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 Majority Principle in Republican Government, in How Democratic is the Co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AEI Press. pp. 102–116.

    Coons, J. E. and Sugarman, S. D. (1978). Education by Choice: The Case for Family Control.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Dickens, C. (2007). A Tale of Two Cities. Chandni Chowk,
    Delhi: Global Media.

    Gutmann A. & Thompson D. (2004). Wh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Gutmann A. & Thompson D. (eds) (1990), Ethics and Politics:Cases and Comments, Chocago: Nelson-Hall Publishers Press.

    Gutmann A. & Thompson D.(1996),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utmann, A. (1982). Sen, A. & Williams, B. (Eds.) , Utilitarianism and beyo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utmann, A. (1999). Democratic educ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eld, D. (1987). Models of Democracy.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obbes, T. (1651). Leviathan. Sir William Molesworth, Bart. (ed) The English Works of Thomas Hobbes of Malmesbury. London: Bohn, Vol. 3.

    Kogan, M. (1975). Educational Policy Making: A Study of Interest Groups and Parliament. London: Allen & Unwin.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R) dictionary (2012). Retrieved January 24, 2015, from http://search.credoreference.com/content/entry/mwcollegiate/deliberate_1/0

    Mill, J. S. (2001). On Liberty. London, GBR: ElecBook. Retrieved from http://www.ebrary.com

    Peters, R. S. (1966). Ethics and Education. London: Allen & Unwin.

    Phillips, D. C. (ed) (2014).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hilosophy. London: Sage.

    Pike, J. (ed) (2007). Political philosophy A-Z. Edinburg, United Kingdom: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credoreference.com/content/entry/edinburghppaz/democracy/0

    Pitkin, H. (1988). Are freedom and liberty twins? Political Theory, 16(4), 523-552.

    The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15). Retrieved January 24, 2015, from http://www.etymonline.co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