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子殷 Huang, Tzu-Yin |
---|---|
論文名稱: |
《紅樓夢》賈寶玉眼淚的「情」詮解 An Interpretation of Qing in Jia Bao-yu's Tears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指導教授: |
胡衍南
Hu, Yan-Nan |
口試委員: |
李志宏
Li, Chi-Hung 林偉淑 Lin, Wei-Shu |
口試日期: | 2021/05/31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4 |
中文關鍵詞: | 《紅樓夢》 、賈寶玉 、眼淚 、甘露 、情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61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4 下載:4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紅樓夢》無論創作意圖,其中「大旨談情」顯而易見,以「眼淚」為全書核心亦無庸置疑,然而過去研究卻鮮少將二者聯繫,並由小說主角──賈寶玉為此命題討論對象者。「眼淚」是「情」的具體呈現,又是小說作者有意選取的符號,更貫串整部小說之內涵。「眼淚」之起點為「甘露」,而「甘露」的給予者是寶玉的前身──神瑛侍者。那麼,此一環環相扣的系統下,小說所反映的「情」當作何解?
本論文以「神瑛侍者∕賈寶玉」之「甘露∕眼淚」為脈絡,意在回到文本語境詮解《紅樓夢》「情」之論題。透過先秦以降之文學作品,乃至各地域之神話傳說中的「眼淚書寫」,梳理其中的「情」──「抒情精神」,再討論賈寶玉「眼淚」對先行文本的繼承,以此奠基,詳細分析文本中每一次賈寶玉「眼淚」情節中的時間與空間設定、人際互動模式形成、情欲觀點建構,回應「大旨談情」之立意。「神瑛侍者∕賈寶玉」之「甘露∕眼淚」的書寫,實際上不僅是人物形象塑造,更不只闡發悲劇意識,是作者「抒情」展現,扣合「意淫」概念,彰顯「情欲」辯證,並體現「世情」屬性。從「甘露」開始,賈寶玉一次次「眼淚」建構的「情」,是真正闡揚中國文學的情本思想,更以此在情與欲間展現流動性,在世俗認同與浪漫理想間如實反映矛盾不安,進而在神話與寫實的悖反間、詩學與敘事學的文類融合上,取得實際意義的成功。
一、傳統文獻
東周‧老子著,朱謙之撰:《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戰國趙‧荀子著,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集解:《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三國魏‧阮籍著,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三國魏‧嵇康撰,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唐‧佚名:《琱玉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唐‧李商隱,余恕誠、劉學鍇集解:《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唐‧李賀撰,吳企明箋注:《李長吉歌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
晉‧張華原著,祝鴻杰譯注:《博物志》(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年)。
晉‧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明‧李贄:《焚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94年)。
明‧馮夢龍:《情史類略》(長沙:嶽麓書社,1984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梅節校訂,陳詔、黃霖注釋:《夢梅館校本金瓶梅詞話》(臺北:里仁書局,2012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閻昭典、王汝梅、孫言誠、趙炳南校點:《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
清‧況周頥、王國維著,郭紹虞、羅根澤主編:《蕙風詞話•人間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
清‧曹雪芹、高鶚著,饒彬校注:《紅樓夢》上下兩冊(臺北:三民書局,2019年)。
清‧曹雪芹等原著,徐少知新注:《紅樓夢新注》(臺北:里仁書局,2019年)。
清‧曹雪芹著,馮其庸纂校訂定:《八家評批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
清‧劉鶚著,徐少知新注:《老殘遊記新注》(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清‧隨緣下士編:《林蘭香》,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龍起濤撰:《毛詩補正》(臺北:台灣力行書局,1970年)。
張璋、黃畬編:《全唐五代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二、專書
〔丹麥〕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著,王惠君、王惠玲主譯:《安徒生童話》(奎屯:伊梨人民出版社、柯文出版社,2002年)。
〔俄〕巴赫金(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Бахтин)著,李兆林、夏忠憲等譯:《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美〕宗華白(Richard Barnhart):《宗華白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美〕夏志清著,何欣、莊信正、林耀福譯:《中國古典小說》(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6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著,夏薇譯:《《紅樓夢》的原型與寓意》(北京:三聯書店,2018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編釋:《紅樓夢批語偏全》(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
〔美〕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美〕陳世驤著(楊牧刪訂):《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
〔美〕傑佛瑞‧A‧柯特勒(Jeffery A. Kottler)著,莊安祺譯:《聽眼淚說話》(臺北:天下文化公司,1997年)。
〔美〕湯姆‧盧茨(Tom Lutz)著,莊安祺譯:《哭,不哭》(臺北:藍鯨出版公司,2001年)。
〔美〕黃衛總(Martin W. Huang)著,張蘊爽譯:《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敘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徐德林譯:《原型與集體無意識》(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瑞士〕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莊仲黎譯:《榮格論心理類型》(臺北:商周出版公司,2018年),
〔瑞士〕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莊仲黎譯:《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臺北:商周出版公司,2019年)。
〔瑞士〕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黎惟東譯:《人類及其象徵》(臺北:好時年出版社,1983年)。
〔德〕格諾德‧波默(Gernot Böhme)原著,賈紅雨譯:《氣氛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
一 粟編:《紅樓夢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王佩琴:《《紅樓夢》夢幻世界解析》(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昆侖:《紅樓夢人物論》(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王懷義:《紅樓夢詩學精神》(臺北:里仁書局,2015年)。
白先勇、奚淞:《紅樓夢幻:《紅樓夢》的神話結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2020年)。
朱一玄編:《紅樓夢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
朱嘉雯編著:《《紅樓夢》導讀》(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3年)。
江佩珍:《閱讀賈寶玉──從語言溝通的角度探討小說人物塑造》(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9年)。
余國藩(Anthony C. Yu)著,李奭學譯:《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裏的情欲與虛構》(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4年)。
呂啟祥、林東海主編:《紅樓夢研究稀見資料匯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李 劼:《歷史文化的全息圖像──論《紅樓夢》》(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李江彥:《人魚的眼淚──琥珀》(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沈治鈞:《紅樓夢成書研究》(北京:中國書店,2004年)。
周汝昌:《紅樓夢與中華文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周汝昌:《紅樓奪目紅》(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
林方直:《紅樓夢符號解讀》(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6年)。
林景蘇:《不離情色道真如:《紅樓夢》賈寶玉的情欲與悟道》(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柯慶明、蕭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上下二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胡文彬:《《紅樓夢》人物談:胡文彬論《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胡衍南:《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胡衍南:《蘭陵笑笑生與《金瓶梅》》(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9年)。
袁 珂:《古神話選擇》(臺北:長安出版社,1992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年)。
張世君:《《紅樓夢》的空間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張愛玲:《紅樓夢魘》(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2018年)。
梁歸智:《綴珠集錦綉:《紅樓夢》的思想藝術》(太原:三晉出版社,2018年)。
梅新林:《紅樓夢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郭玉雯:《紅樓夢人物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郭玉雯:《紅樓夢淵源論─從神話到明清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陳國球:《抒情中國論》(香港:三聯書店,2013年)。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年)。
陳慶浩編著:《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增訂本)》(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8年)。
楊 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葉舒憲編選:《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趙興勤:《理學思潮與世情小說》(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劉勇強:《中國神話與小說》(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劉 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5年)。
劉懷榮:《中國古典詩學與原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歐麗娟:《大觀紅樓(正金釵卷)》上下兩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歐麗娟:《大觀紅樓(母神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歐麗娟:《大觀紅樓(綜論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歐麗娟:《紅樓一夢:賈寶玉與次金釵》(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年)。
歐麗娟:《紅樓夢人物立體論》(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歐麗娟編著:《大唐詩魁李商隱詩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全解》(香港: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17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8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5年)。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蕭 馳:《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9年)。
蕭兵、葉舒憲:《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學之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公司,2006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符號現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
三、單篇論文
〔日〕室谷順子著、李寅生譯:〈從《紅樓夢》的二重世界看林黛玉與眼淚之關係〉,《河池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1993年3月),頁24-29。
〔俄〕李福清著,白嗣宏譯:〈中國古代神話與章回小說〉,《漢學研究》11:1期(1993),頁382。
于逢春:〈論劉備的「仁」與「淚」〉,《長春大學學報》2006年6期(2006年),頁55-57。
王 偉:〈「但把我一生的眼淚還他」──試論林黛玉形象對「至情」主題的繼承和超越〉,《青年學人》(2016年6月),頁33-35、39。
王三慶:〈也談賈寶玉的「意淫」及《紅樓夢》的情感書寫〉,《紅樓夢學刊》2006年第5輯(2006年),頁39-52。
王玉英:〈《紅樓夢》中將珠仙草還淚的象徵意蘊〉,《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總1期(1999年第1期),頁38-40。
王利軍:〈諸葛亮眼淚的多重意蘊探析〉,《北方文學》2017年35期(2017),頁62-63。
司若蘭、樊慶彥:〈論寶玉之淚〉,《紅樓夢學刊》2020年第5輯(2020年),頁280-297。
曲文軍:〈絳珠「還淚」的文化意蘊初探〉,《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7卷(1997年第5期),頁45-48。
曲 沐:〈略論林黛玉之哭泣及其他〉,《貴州社會科學》總第54期(1987年第6期),頁30-35。
曲 沐:〈論〈葬花詞〉之哭泣〉,《紅樓夢學刊》1987年第2輯(1987年),頁171-188。
朱家慧:〈論曹植詩歌中淚的情感內涵〉,《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2卷第2期(2016年4月),頁91-93、97。
吳有能:〈蓮生敘事:比較宗教象徵研究〉,《臺大佛學研究》第33期(2017年6月),頁109-144。
李大博:〈執著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情與愛─從寶玉的「意淫」看曹雪芹的情愛觀〉,《西藏民俗學院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76-80。
李卓恆:〈冷月葬花魂──林黛玉之淚〉,《鴨綠江(下半月)》2020年05期(2020年),頁58。
李 娟:〈敦煌曲子詞中的「淚」意象〉,《長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11年5月),頁112-114。
李豐楙:〈情與無情:道教出家制與謫凡敘述的情意識──兼論《紅樓夢》的抒情觀〉,收錄於熊秉真、王璦玲等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7年),頁179-211。
肖振宇:〈論《史記》中哭的敘寫〉,《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議論文集》(2000年9月),頁575-584。
貝 京:〈《紅樓夢》還淚報恩擬神話及其敘事分析〉,《紅樓夢學刊》2003年第2輯(2003年),頁330-341。
貝 京:〈也談寶玉之「意淫」與「孩子話」〉,《紅樓夢學刊》2008年第1輯(2008年),頁97-112。
周小兵:〈「水邊」幽隱「痴」與「淚」─曹雪芹筆下的藝術情境與水邊意象〉,《紅樓夢學刊》2001年第2輯(2001年),頁315-328。
周靜佳:〈情與悟──《紅樓夢》「水」意象探討〉,《漢學研究集刊》創刊號(2005年12月),頁89-109。
宛 情:〈脂硯齋的「哭」和「淚」覈論〉,《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社總第40期(1998年第4期),頁47-54。
武卓斐:〈此是有情痴:《世說新語》之「哭」〉,《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05期(2010年),頁84-86。
祁立峰:〈論宮體詩與抒情傳統之關係──兼論梁陳宮體的三種類型〉,《成大中文學報》第40期(2013年3月),頁1-32。
邵寧寧:〈「病」的意義和「淚」的源流──林黛玉與中國文化感傷主義傳統〉,《文藝爭鳴》2014年第8期(2014年),頁68-77。
俞曉紅:〈悲歌一曲水國吟──《紅樓夢》水意象探幽〉,《紅樓夢學刊》1997年第2輯(1997年),頁95-107。
昝娟娟:〈明鏡照物 妍媸畢露──從〈寶玉挨打〉中紛飛的眼淚說起〉,《現代語文》(2008年12月),頁51-52。
胡衍南:〈《金瓶梅》於《紅樓夢》之影響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8期(春季號,2006年3月),頁161-184。
徐軍:〈《西游記》中的「眼淚」與悲情〉,《作家》2009年6期(2009年),頁116。
晏杰雄、劉又華:〈水的原型意義分析〉,《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2期(2005年4月),頁100-103。
浩小艷:〈淺析賈寶玉之淚蘊含的生命美學〉,《大眾文藝》2018年15期(2018年),頁24。
耿光華:〈從哭與笑的反差中透視林黛玉愛情悲劇的意蘊〉,《張家口師專學報》1995年第1期(1995年),頁28-30。
馬 卓:〈以「淚」話孤獨──淺議杜甫詩中「淚」的精神意義〉,《青年文學家》2018年15期(2018年),頁74-75。
宿丰、于永鳳:〈杜甫詩中灑「淚」之作簡析〉,《瀋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2002年),頁152-154。
崔小敬:〈「還淚」奇緣〉,《紅樓夢學刊》2004年第2輯(2004年),頁335-339。
常輔相、常鐵硯、王中秋:〈淺析《紅樓夢》展示哭態〉,《學術交流》1999年第3期(1999年),頁208-209。
張國榮:〈千人一哭 萬艷同悲─從《紅樓夢》看中國人的悲劇意識〉,《廣西右江民族師範學報》第11卷4期(1998年),頁62-66。
張曉娟:〈淺談《紅樓夢》中的「哭」〉,《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第12卷第1期(2009年4月),頁159。
梅新林、張倩:〈《紅樓夢》季節敘事論〉,《紅樓夢學刊》2008年第5輯(2008年9月),頁77-120。
陳家生:〈《紅樓夢》中的哭〉,《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1卷第3期(2003年5月),頁66-70。
陳 睿:〈《紅樓夢》的人物形象塑造──以王熙鳳的淚為例〉,《安順學院學報》2016年第5期(2016年),頁4-7。
曾禮軍:〈杜甫「哭」詩分析〉,《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總74期(2004年2期),頁33-34。
賀 巖:〈賈寶玉眼淚的審美意象〉,《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9年1月),頁85-88。
楊玉如:〈鐵漢柔情淚─孫悟空淚滴《西遊記》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8期(2014年4月),頁159-186。
楊愛華:〈論《三國演義》中劉備豐富多彩的「哭」〉,《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總第41期(2008年1月3期),頁66-68。
甄洪永:〈「木石前盟」文化溯源的新推測與《紅樓夢》中林黛玉的「眼淚」書寫〉,《紅樓夢學刊》2017年01期(2017年),頁185-198。
蓋芸杰:〈水晶靈竅心,千古一淚人──論林黛玉的「眼淚」〉,《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2卷(2015年5月),頁102-104。
劉景枝:〈紅樓男士淚萬鈞──從男人眼淚看《紅樓夢》的創作原因〉,《作家》6期(2008年),頁104-105。
劉 森:〈英雄有淚亦輕彈──《三國演義》中英雄眼淚描寫的審美價值〉,《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11卷第3期(2003年),頁59-62。
劉澤權、趙燁:〈《紅樓夢》人物「哭態」探析〉,《河北學刊》第29卷第5期(2009年9月),頁252-255。
歐麗娟:〈《紅樓夢》中的神話破譯─兼含女性主義的再詮釋〉,《成大中文學報》第30期(2010 年10月),頁101-140。
歐麗娟:〈《紅樓夢》中啟悟歷程的原型分析──以賈寶玉為中心〉,《文史哲》第23期(2013年12月),頁293-332。
歐麗娟:〈由屋舍、方位、席次論《紅樓夢》中榮寧府宅的空間文化〉,《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第48卷第1期(2010年3月),頁5-53。
歐麗娟:〈論《紅樓夢》中「情理兼備」而「兩盡其道」之「痴理」觀〉,《臺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12月),頁157-204。
歐麗娟:〈論《紅樓夢》中度脫模式與啟蒙進程〉,《成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1年3月),頁125-164。
歐麗娟:〈論《紅樓夢》對小說文類的自我反省〉,《成大中文學報》第62期(2018年9月),頁45-86。
歐麗娟:〈論《紅樓夢》與中晚唐詩的血緣系譜與美學傳承〉,收錄於王萬象主編:《紅樓夢新視野》(臺北:里仁書局,2015年),頁63-128。
歐麗娟:〈論大觀園的空間文化─以屋舍、方位、席次爲中心〉,《漢學研究》第28卷第3期(2010年9月),頁99-134。
潘啟聰:〈寶玉性格形成分析──以拉康精神分析理論為進路〉,《鵝湖月刊》486期(2014年6月),頁34-43。
鄭毓瑜:〈詮釋的界域──從〈詩大序〉再探「抒情傳統」的建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3期(2003年9月),頁1-32。
賴芳伶:〈《紅樓夢》「大觀園」的隱喻與實現〉,收錄於康來新主編:《海上真真:紅樓夢暨明清文學文化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15年),頁161-200。
賴振寅:〈眼淚與冷香丸─黛玉寶釵原型命意探微〉,《紅樓夢學刊》1999年第2期(1999年),頁3-5。
韓大偉:〈「淚」詩名句的豐富情感與動人風采〉,《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5期(2002年9月),頁16-18。
饒慶道:〈重估《紅樓夢》「泛愛」思想的價值──兼論250年「紅學」史上的泛愛研究〉,《紅樓夢學刊》2004年第1輯(2004年1月),頁169-192。
四、學位論文
尤嬋娟:《《紅樓夢》「意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代 強:《李商隱詩歌中的「淚」世界》(重慶:重慶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朱海燕:《宋詞「淚」意象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余佩芳:《新文類的誕生:八十回本《紅樓夢》的成長編述》(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李欣倫:《《金瓶梅》之身體感知與性別辯證:一個跨文本與漢字閱讀觀的建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沈俞君:《安徒生作品中有關「眼淚」故事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林宜臻:《《紅樓夢》的青春樂園》(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林偉淑:《明清家庭小說的時間研究──以《金瓶梅》、《醒世姻緣傳》、《林蘭香》、《紅樓夢》為對象》(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柴海鑫:《劉備的眼淚及其思考》(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張文娟:《《紅樓夢》「哭」的描寫藝術》(延吉: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陳麗如:《《紅樓夢》的「哭泣」機制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陳麗如:《色.情.空:《金瓶梅》與《紅樓夢》中的哭笑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
陳竣興:《兼美論─《紅樓夢》人物關係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劉依琪:《賈寶玉心理成長的啟蒙與回歸》(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錢 海:《《紅樓夢》「眼淚」描寫的文學功能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簡嘉彤:《「嬌紅」系列傳奇小說與《紅樓夢》之共性脈絡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