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翊廷
Lee, Yi-Ting
論文名稱: 是「輔」也是「導」—提升團體動力增進班級經營效能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on Improving Group Dynamics and Enhancing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指導教授: 卯靜儒
Mao, Chin-J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3
中文關鍵詞: 班級經營效能團體動力輔導活動課程設計行動研究
英文關鍵詞: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Group Dynamics, Counseling Activity, Curriculum Design, Action Research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68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旨在探究一位擁有輔導專長之初任導師融合了「輔」及「導」之角色,透過「輔」及「導」的融合與交互作用,以達到本行動研究之目的:提升團體動力增進班級經營效能。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我於108學年度新接任導師班級—706中的2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兩階段循環的行動研究。首先透過文獻探討了解班級經營效能的意義及評鑑指標,並以此為基礎發展提升「團體動力」之輔導課程、工具及提升「班級經營效能」之班級經營策略。

本研究實施期間為108年8月至109年5月,第一循環為108年8月至109年1月,第二循環為109年2月至109年5月,期間透過輔導課程學習單、教師觀課紀錄表、教學省思札記、團體動力評量規準兩次測驗、學生札記等,分析班級學生在團體動力的改變與歷程,並於109年5月透過科任教師、班級學生訪談,分析班級經營效能之成效。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導」的班級經營重「質」不重「量」; 二、「輔」的團體動力課程讓班級有更多交流對話的空間與機會,也能看見學生不同面向的思考;三、「輔」的課程素養實踐在「導」的真實生活中,課程與班級經營策略的相輔相成,對於班級團體動力的養成有正向影響;四、「輔」與「導」與「專輔」的合作,身為輔導導師在角色轉換中仍有需要專輔專業協助的需求,與系統的合作是班級經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

The specific objective of the research study is to explore a Taiwanese junior high school novice teacher playing roles in a mental health counselor and a homeroom teacher, with positive influences of counseling-teaching interaction, we reach our goal to improve group dynamics and enhance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First, I conducted amounts of literature reviews, realizing the value and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Then, by following the previous value and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 developed school counseling curriculums and designed teaching materials to improve group dynamics; simultaneously, we provided strategic recommendations for enhancing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The research was divided in two parts ,beginning on August,2019 and ending on May,2020.The first part of this study started from August,2019 and ended on January,2020 , the second part started from February, 2020 and ended on May, 2020.
By using counseling worksheets, classroom observation forms, teachers' reflective journal writings, two tests on group dynamics score , students' journal writings, I analyzed the learning Record and the behavior change on group dynamics. On May,2020, we conducted interviews on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evaluate improvements to classroom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The results from the study showed that:
1.As a homeroom teacher, we believe that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quantity.
2.As a school counselor, we not only develop school
counseling curriculums to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and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get to
know each other, but also observe students thinking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3.Putting counseling literacy learning into practice
within daily activity training offers a natural
complementarity with counseling and teaching,having
postive influences on the growth of Group Dynamics.
4.With the cooperation of a school teacher roling as a
counselor and a fulltime on-campus counselor,
transitioning from a school Teacher to a school
counselor still needs professional assistance
from a trained counselor.The cooperation system between
a school teacher roling as a counselor and a fulltime
on-campus counselor is a considerable part of class
manage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班級經營效能的理論與意涵 9 壹、班級經營效能的意義 9 貳、班級經營效能之評鑑指標 13 參、班級經營的意義與內涵 17 第二節 團體動力的理論與意涵 26 壹、團體的意涵 26 貳、團體動力的意義 29 參、團體動力的理論基礎 32 肆、班級團體動力之層面 35 第三節 班級經營策略、團體動力與班級效能之關係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5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歷程 47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5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5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7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9 第四章 班級團體動力形塑之時間流 61 第一節 行動研究第一循環 61 壹、「導」的角色-期待你們成為什麼樣子? 61 貳、「導」的角色-我的班級經營策略 63 參、「輔」的角色-提升團體動力課程設計 81 第二節 第一循環_團體動力評量規準施測結果帶給我的省思 89 壹、整體班級團體動力高,提高班級經營效能 90 貳、班級凝聚力高,有歸屬感,感情融洽 93 參、「同理」、「尊重」及「主動且願意付出」仍需加強 95 肆、團體規範明確提升自我價值感受 97 伍、是「輔」也是「導」,老師你懂我的心 99 第三節 行動研究第二循環 102 壹、「導」的角色-「素養」運用在班級經營中 102 貳、「輔」的角色-提升團體動力之「B1、B2、B3團體氣氛」課程設計 113 第四節 第二循環_團體動力評量規準施測結果帶給我的省思 128 壹、班級團體動力各指標皆於第二循環提升 129 貳、以706為依歸,感受到「付出」的美好 129 參、第二循環團體動力課程帶來的影響 130 肆、將「輔」的同理心每天帶入「導」的日常 134 伍、是「輔」也是「導」,全班都成了輔導老師,amazing! 135 第五節 班級經營效能之成效分析 137 壹、班級氣氛 138 貳、教師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 145 參、班級常規表現 156 肆、師生溝通互動 1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7 第一節 結論 167 第二節 反思與建議 172 參考文獻 176 一、中文文獻 176 二、英文文獻 181 附錄 182 附錄一 第一循環_課程學習單 182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83 附錄三 家長知情同意書 185 附錄四 第二循環_提升團體動力之輔導活動課程設計教案 186 附錄五 第二循環_課程學習單 190 附錄六 同儕教師觀課記錄表1 191 附錄七 同儕教師觀課記錄表2 192 附錄七 同儕教師觀課記錄表3 193

一、中文文獻

丁柏淯(2018)。教師班級經營策略對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個案研
究-以中國式管理觀點(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
統。
王智弘、林意苹、張勻銘、蘇盈儀(合譯)(2006)。D. J. Srebalus, & D. Brown著。輔導與諮商原理。臺北市:學富。
王淑芬(2009)。國小學童知覺教師教學領導與班級團體動力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研究所,屏東市。
江滿堂(2007)。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型態、團體動力、學校組織文化特質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高雄。
宋鎮照(2005)。團體動力學。臺北市:五南。
何宗岳(2009)。國小教師之教師信念、領導行為、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結構關係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3 (1),99-127。
柯嚴賀(2007)。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價值、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高雄市。
吳明隆(2003)。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18)。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1)。學校效能。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等(1992)。班級經營。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基(1992)。教育與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宗立(1997)。團體動力在班級輔導的應用。學生輔導,51,112-117。
吳福源(1999)。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氣氛之研究-優良教師與一般教師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福源(2000)。國民小學優良教師與一般教師之班級氣氛比較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0,171-196。
吳慧卿(2002)。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實證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研究所,臺北市。
吳相儀、林秀玲、張雨霖、陳學志、盧玉燕(2016)。教室裡有春天:正向管教獲獎教師之情境式正向管教策略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8(2),159-184。
李思瑩(2008)。領導者的激勵語言、員工的自我效能、工作滿足與員工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製造業為研究對象(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21218406285228320563
李郁文(2002)。團體動力學:群體動力的理論、實務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李郁文(2008)。團體動力學:群體動力的理論、實務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李莉莉(2003)。台北市國民小學激勵策略與教師效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09191149516826842977
林進財(2002)。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
林香河、林進材(2015)。圖解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
林進材(2017)。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
洪玉如(2015)。如何在班級團體動力中運用社會情懷培養學生自主性(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徐西森(2011)。團體動力與團體輔導。臺北市:心理。
洪若馨(2002)。國小一年級級任教師常規建立之行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
張民杰(2011)。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耐(2004)。親師之間-雙向溝通,三贏效果。教職百寶箱。取自http://www.tp.edu.tw/
張輝誠、李崇建(2019)。教室裡的對話練習。臺北市:親子天下。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2018年10月25日取自http://12cur.naer.edu.tw/upload/files/96d4d3040b01f58da73f0a79755ce8c1.pdf
凌筱婷(2015)。高雄市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科教所,屏東市。
郭明德(1999)。國小教師自我效能、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建銘(1995)。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團體動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白玲(2013)。親師合作。台中市教育電子報,27。取自:
https://epaper.tc.edu.tw/application/show-history?id=30。
陳志勇(2002)。屏東縣國小教師領導風格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硏究所,屏東市。
陳雅惠(2010)。班級經營我思之我見。教師之友,51(3),71-79。
傅木龍(2008)。正向管教—班級經營大未來。學生輔導,105,6-29。
單文經(譯)(2004)。M. Lee Manning & Katherine T. Bucher著。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 Classroom Management:Models , Applications,and Cases)。臺北市:學富文化。
曾明鳳(2015)。教師不得不重視的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173-175。
黃素微、李悠菁(2016)。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論高中導師班級經營的新視野。學生事務與輔導,55(2),5-8。
黃德祥(1996)。班級經營效能的增進。載於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219-233)。台北市:三民。
黃渼雯(2013)。高雄市國小級任教師轉型領導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研究所,屏東縣。
黃昱瑋(2006)。雲林縣國民小學團體動力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楊士賢(1997)。國民小學級任教師班級經營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潘正德(2012)。團體動力學。臺北市:心理。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市:麗文。
蔡雅涵(2018)。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經驗、團體動力知覺與領導力發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臺北市。
學生輔導法施行細則(2015)。
劉如菁(譯)(2014)。Hal Urban著。好老師會做的20件事(Lessons from the classroom : 20 things good teachers do)。臺北市:格子外面文化。
盧富美(2002)。班級常規經營-常規與教學雙人行。臺北市:心理。
蘇怡芬(1996)。團體動力學及其在班級教學上之應用。高市文教,57,53-56。
蘇彥寧(2001)。幼稚園團體規範實施與支持策略之現況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謝文全(1997)。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文景。

二、英文文獻

Anderson, G. J. (1970). Effects of classroom social climate on individual learning.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7, 135-152.
Carron,A.V.(1982).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s : 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4, 123-128. DOI: 10.1123/jsp.4.2.123
Emmer, E.T. (1987).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M.T. Dunkin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437-446). Oxford,UK: Pegramon Press.
Brophy, J. (1988). Educating teachers about managing classrooms and student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4, 1-18. http://dx.doi.org/10.1016/0742-051X(88)90020-0
Cartwright, D. & Zander, A. (1968). Group dynamics: Research and theory(3rd ed.) . New York,NY: Harper & Row.
Forsyth, Donelson R.(1990).Group dynamics. California,CA: Brooks/Cole.
Hoy, W. K., & Miskel, C. G. (1991). Educationa1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thed.). McGraw Hill, New York, NY.
Jones, V. F., & Jones, L. S. (1990). 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Motivating and managing students. (3rd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Lemlech, J. K. (1988). Classroom Management(2 nd ed.). Longman Inc. Second Ed. New York,NY:Longman Inc.
McShane, S. L., & Von Gliniw, M. A. (2005).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merging realities for the workplace revolution (3rd ed.).New York,NY: McGraw-Hill.
Pollard, A. (1982). A model of classroom coping strategie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3(1), 19-37.
Robinson, S. (1996). Trust and the breach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1, 574-599.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5/07/1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