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捕亡律令的沿革,《唐律疏義》有言:「捕亡律者,魏文侯之時,里悝制法經六篇,捕法第四。至後魏,名捕亡律。北齊名捕斷律。後周名逃捕律。隋復名捕亡律。」唐代之後又稱為「捕亡」,就其法律上的歷史溯源而言,各朝皆有捕亡組織與法規,更見此制度的建立延續已久。此外,《唐律疏義‧捕亡律》有云:「若有逃亡,恐其滋蔓,故須捕繫,以寘疏網。」乃因擔心犯罪行為人,具有持續危害社會秩序及國家政策執行之情況發生,故於歷代法典中皆有關於「捕亡」的相關規定,顯示出「捕亡」的重要性。
國家社會秩序的維護與安定,捕亡制度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之所以將「捕亡」設定為一制度,乃因唐代皆有捕亡律令的存在,且司法訴訟中時常出現緝捕罪人的內容,但目前學界對此卻無另作深入、廣泛之研究。筆者透過律令及相關法律文獻,分析唐代的捕亡制度,其中所涉及的對象為緝捕者、逃亡者與犯罪者,再透過各項史料的分析,討論兩者之間身分的界定與法律問題,探究捕亡制度與社會秩序的聯繫性與影響。從基層行政組織的角度觀察,可發現唐代中央與地方的連結關係,若再更深入的分析,更可看出逃亡現象對於國家政權穩定性的影響,逃亡現象是社會秩序的指標,它反映了中央政權與地方官府的運作狀態,以及為政者的治國策略。捕亡制度雖只是基層的行政組織,卻控管了中央對於全國的治理,以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本文就唐代捕亡制度而言,可分成四大面向討論。第一,捕亡制度的建立與組織,探討此制度的組織概況與工作執掌。第二,緝捕對象的探討,界定犯罪者與逃亡者的身分關係,以及國家政權運作的影響。第三,緝捕程序與法律規定,討論緝捕者在追捕過程中可能面臨的狀況,以及所涉及的法律課題。第四,捕亡制度與社會秩序的關係,如罪人的處置、緝捕者的角色、國家政權的影響等,此制度之建立影響國家整體的運作,與社會秩序的維繫密切相關。
一、古典文獻(按年代編排)
(一)正史類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1。
(北齊)魏收,《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藝文書局,1955。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唐)魏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90。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
(宋)歐陽修,《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
(宋)薛居正,《新校本舊五代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92。
(宋)歐陽修,《新校本新五代史附十國春秋》,臺北:鼎文書局,1990。
(元)脫脫,《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91。
(二)編年、別史、雜史
(唐)高彥休,《唐闕史》,三卷,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知
不足齋叢書》本。
(唐)裴庭裕撰,田廷柱點校,《東觀奏記》,收入《唐宋史料筆記叢刊》,
北京:中華書局,1994。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收入《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
京:中華書局,1979。
(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收入《唐宋史料筆記叢
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
(後周)和凝、楊奉琨校釋,《疑獄集折獄龜鑑校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
社,1988。
(宋)王讜、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收入《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
京:中華書局,1987。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李昉等編,(宋)彭叔夏辨證、(清)勞格拾遺,《文苑英華》,北
京:中華書局,1966。
(宋)姚鉉撰,張宏生譯注,《唐文粹》,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
(宋)桂萬榮,《棠陰比事》,上海涵芬樓據元刊本縮印,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重印《四部叢刊續編‧集部》。
(宋)鄭克撰,劉俊文譯注,《折獄龜鑑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元)徐元瑞撰,楊訥點校,《吏學指南》,收入於《元代史料叢刊》,杭
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
(三)政書類
(唐)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宋)王欽若等撰,《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94。
(宋)宋敏求撰,洪丕謨、張伯元、沈敖大點校,《唐大詔令集》,上海:學
林出版社,1992。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鄭樵,《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新文豐出版社編輯部,《慶元條法事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天一閣藏明
鈔本天聖令校證‧唐令復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史研究室點校,《名公書判清明集》,北
京:中華書局,1987。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1987。
(宋)竇儀撰,吳翊如點校,《宋刑統》,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國立北平圖書館印行本影印,1936。
(四)其他
《睡虎地秦墓竹簡》,丙辰年戊午年合刊本,臺北:里仁書局,1981。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簡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
京:文物出版社,2006。
(唐)元稹,《元氏長慶集》,東京:中文出版社,1972。
(唐)王維撰,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
(唐)韓昌黎撰,(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頂淵文
化,2005。
仁井田陞著、栗勁等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
仁井田陞著,池田溫編輯代表,《唐令拾遺補》,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1997。
會田範治,《註解養老令》,京都:有信堂,1964。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等編,《吐魯番出土文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3。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硏究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
《吐魯番出土文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劉海年、楊一凡總主編,《吐魯番出土法律文獻》,收入於《中國珍稀法律典
籍集成》甲編第四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王 素,《吐魯番出土高昌文獻編年》,臺北:新文豐,1997。
王 素,《敦煌吐魯番文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陳國燦,《吐魯番出土唐代文獻編年》,臺北:新文豐,2002。
侯 燦、吳美琳,《吐魯番出土磚誌集注》,成都:巴蜀書社,2003。
榮新江、李蕭、孟憲實主編,《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北京:中華書局,
2008。
劉海年、楊一凡總主編,《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4。
蒲 堅,《中國古代法制叢鈔》,北京:光明日報,2001。
楊一凡、徐立志編,《歷代判例判牘》(第一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2005。
楊一凡、劉篤才編,《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北京:世界圖書,2006。
二、近人論著(按作者姓名筆畫編排)
(一)專書
1、中文部分
王立民,《唐律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王永興,《敦煌經濟文書導論》,臺北:新文豐,1994。
王永興,《唐勾檢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王仲犖,《敦煌石寶地志殘卷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王啟濤,《吐魯番出土文書詞語考釋》,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2005。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
王鐘杰,《唐宋縣尉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
王清雲,《漢唐文官法律責任制度》,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王震亞、趙熒撰,《敦煌殘卷爭訟文牒集釋》,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3。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
大書局,1995。
王雲海,《宋代司法制度》,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古怡青,《唐代役法中衛士負擔的探討》,臺北: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2000。
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治安制度史》,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4。
李 喬,《中國的師爺》,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李甲孚,《中國監獄法制度》,臺北:商務書局,1984。
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6。
李劍農,《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
李錦繡,《唐代制度史略論稿》,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任立達,《中國古代縣衙制度史》,青島:青島出版社,2004。
吳 磊,《中國司法制度》,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宋代官箴研讀會編,《宋代社會與法律—《名公書判清明集》討論》,臺北:
東大圖書,2001。
宋昌斌,《中國古代戶籍制度史稿》,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宋家鈺,《唐朝戶籍法與均田制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杜正勝,《編戶齊民》,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
何美慧,《唐代司法與監察制度之間的關係—以唐律上官吏犯罪懲治為中
心》,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博士論文,2002。
沙 知,《敦煌契約文書輯校》,江蘇:江蘇古籍,1998。
谷繼光,《府兵制度考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汪世榮,《中國古代判詞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林 乾,《中國古代權力與法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林劍鳴,《法與中國社會》,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武建國,《漢唐經濟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武樹臣等撰,《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胡滄澤,《唐代御史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栗 勁,《秦律通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
高明士主編,《唐代身分法制研究—唐律名例律為中心》,臺北:五南圖書出
版社,2003。
高明士主編,《唐律國家與社會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9。
高 桓,《秦漢簡牘中法制文書輯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高 潮、馬建石主編,《中國歷代法學辭典》,天津:南開大學,1989。
唐長孺主編,《敦煌吐魯番文書初探》,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
唐長孺,《唐書兵志箋正》,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唐長孺,《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
唐長孺註編,《敦煌吐魯番文書初探第二編》,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0。
唐耕耦、陸宏基,《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
社,1986。
翁俊雄,《唐代人口與區域經濟》,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
徐道鄰,《唐律通論》,臺北:中華書局,1966。
徐道鄰,《中國法制史論集》,臺北:志文出版社,1975。
馬小紅撰,《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律觀》,北京:大象出版社,1997。
夏 炎,《唐代州級官府與地獄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孫繼民,《唐代行軍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孫繼民,《敦煌吐魯番所出唐代軍事文書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0。
倪正茂,《隋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
陳明光,《中國古代納稅與應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陳茂同,《歷代職官沿革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陳俊強,《皇恩浩蕩—皇帝統治的另一面》,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
陳登武,《地獄‧法律‧人間秩序—中古中國宗教、社會與國家》,臺北:五
南圖書出版社,2009。
陳登武,《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會與國家》,臺北:五南圖書
出版社,2007,2版。
陳國燦,《唐代的經濟社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陳顧遠,《中國法制史》,北京:中國書店,1988。
郭 建,《古代法官面面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郭 建,《帝國縮影—中國歷史上的衙門》,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郭 建、姚榮濤、王志強著,《中國法制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郭東旭,《宋代法律史論》,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郭東旭,《宋代法制研究》,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
郭東旭,《宋代法律與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張 功,《秦漢逃亡犯罪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張玉興,《唐代縣官與地方社會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張榮芳,《唐代京兆尹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7。
張晉藩,《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張晉藩,《中國法制史》,臺北:五南出版社,1992。
張晉藩,《中國官制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張晉藩主編,《中國法制通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張國剛,《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6。
張建國,《兩漢魏晉法制簡略》,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土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陶希聖,《清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臺北:食貨出版社,1972。
凍國棟,《唐代人口問題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翁俊雄,《唐代人口與區域經濟》,臺北:新文豐,1999。
曹漫之主編,《唐律疏議譯註》,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
喬 偉,《唐律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
曾 良,《敦煌文獻字義通釋》,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程樹德,《九朝律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
傅安良,《唐代的縣與縣令》,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碩士論文,1993。
黃源盛,《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8。
鄭標倫,《漢唐經濟法制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
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葉孝信,《中國法制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第二版。
鄭顯文,《唐代律令制硏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趙雨樂,《唐宋變革之軍政制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劉俊文,《唐代法制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下)》,北京:中華書局,1996
劉俊文,《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
劉馨珺,《明鏡高懸—南宋縣衙的獄訟》,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5。
潘維和,《唐律家族主義論》,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8。
彭炳金,《唐代官吏職務犯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北京:中華書局,2008。
蔡墩銘,《唐律與近世刑事立法之比較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
會,1968。
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錢大群,《唐律疏義新注》,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錢大群、夏錦文合著,《唐律與中國現行法比較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
社,1991。
錢大群、郭成偉,《唐律與唐代吏治》,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鞠清遠,《唐代財政史》,臺北:食貨出版社,1978。
戴炎輝,《唐律通論》,臺灣:正中書局,1970臺三版。
戴炎輝,《唐律各論》,臺北:成文書局,1988。
戴炎輝,《中國法制史》,臺北:三民書局,1989。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84。
臺師大歷史系等主編,《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論集(上)
(下)》,臺北:元照出版社,2011。
2、外文部分
仁井田陞,《中國法制史研究—刑法》,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59。
仁井田陞,《唐宋法律文書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83復刻。
仁井田陞著、池田溫編輯代表,《唐令拾遺—附日唐日兩令對照一覽》,東
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97。
西田太一郎,《中國刑法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74。
西嶋定生,《中國古代帝國の形と構造》,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80。武
尚清翻譯,《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硏究》,北京:中
華書局,2004。
池田溫,《中國古代籍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4。
周藤吉之,《唐宋社會經濟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65。
律令研究會編,《譯註日本律令》,東京,東京堂出版,1979-1996。
柳田節子,《宋代鄉村制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6。
堀敏一,《均田制研究》,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
曾我部靜雄,《中國社會經濟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76。
黑板勝美、國史大系編修會編輯,《令義解》,東京:吉川弘文館,1974。
滋賀秀三,《中國法制史—基本資料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
1993。
羅‧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中譯版。
(二)學位論文
桂齊遜,〈唐代「判」的研究—以唐律與皇權的互動關係為中心〉,中國文化
大學博士論文,1996。
陳 璽,〈唐代訴訟制度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陳登武,〈唐代司法制度研究—以大理寺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1。
陳慧瑩,〈唐代官僚の犯贓と刑罰〉,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2。
廖祖威,〈唐代軍法與案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學位論文,
2004。
(三)學術論文
1、中文部分
王 素,〈唐代的御史臺獄〉,《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唐長孺教授八十大
壽紀念專輯》(第11期),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
王永興,〈論唐代前期行政管理的較高效率與法制的關係〉,《北京大學學
報》,1985年第3期。
王 棣,〈宋代鄉司在賦稅徵收體制中的職權運作〉,《中洲學刊》,1999。
王 棣,〈宋代鄉書手初探〉,《宋代歷史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王志強,〈南宋司法裁判中的價值取向〉,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中國社會
科學》1998-6,1998。
王曾瑜,〈宋代的吏戶〉,《新史學》,4-1,1993年。
王宏治,〈唐代的司法審判制度〉,收入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法律史研究所編
《中華法史叢談》,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
甘懷真,〈反逆罪與君臣關係〉,收錄高明士主編《唐宋與國家社會研究》,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
池田溫、岡野誠撰,高明士譯,〈敦煌、吐魯番所發現唐代法制文獻〉,《食
貨月刊》復刊第九卷第五、六期及第七、八期合刊本,民國六十八年九月
一日、十一月一日出版。
吳謹伎,〈六贓罪的效力〉,收錄高明士主編《唐宋與國家社會研究》,臺
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
孟彥弘,〈唐〈捕亡令〉復原研究〉,《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唐令復
原研究》,頁541-551。
林文慶,〈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捕律》初探〉,第三屆簡帛學術研討會,
2005。
易 彪,〈從《天聖令》之〈捕亡令〉看北宋對盜賊懲治〉,《青年文學
家》,2009年第5期。
岡野誠,〈論敦煌本唐戶婚律放部曲為良條—P.3608和P.3252再探〉,收錄
楊一凡、寺田浩明等著,《中國法制史考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3。
柳立言,〈宋代罪犯的人權:在何種情況下捕者可以殺死不持械逃跑的盜
者?〉,收錄宋代官箴研讀會編《宋代社會與法律—《名公書判清明集》
討論》,臺北:東大,2001。
范西望,〈淺談《唐律》對瀆職官吏的懲治〉,《人文雜誌》,1986年第3
期。
張國剛,〈唐代兵制的演變與中古社會變遷〉,《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4
期。
高明士,〈從英藏CH0045捕亡律斷片論唐貞觀捕亡律之存在問題─兼論貞觀斷
獄律之存在問題〉,收入《潘石禪先生九秩華誕敦煌學特刊》,台北市:
文津出版社,1996,頁409-425。
唐長孺,〈唐代的客戶〉,收入氏著《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
唐長孺,〈敦煌所出唐代法律文書兩種跋〉,上海:《中華文史論叢》第五
輯,1964年第5期。
桂齊遜,〈唐代律令關係試析—以捕亡律令關於追捕罪人之規範為例〉,《唐
研究》第14卷,2008。
桂齊遜,〈刑事責任能力〉,收入高明士主編《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臺
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9。
陳俊強,〈刑訊制度〉,收入高明士主編《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臺北:五
南圖書出版社,1999。
陳登武,〈中古的專業法律人—以「檢法」官為例〉,收入氏著《地獄‧法
律‧人間秩序—中古中國宗教、社會與國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2009。
陳熙遠,〈試論唐律的加刑與減刑〉,《史繹》第19期,1985。
陳國燦,〈武周長安年間的括戶運動〉,收入氏著《唐代的經濟社會》,臺
北:文津出版社,1999。
陶希聖,〈唐代戶籍簿叢輯〉,《食貨半月刊》,第四卷第五期,1936。
覃守元,〈論唐「以法治吏」〉,《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解 梅,〈P.2754《唐安西判集殘卷》研究〉,《敦煌研究》2003年第5期。
黃玫茵,〈編戶管理的法制化〉,收錄高明士主編《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
黃源盛,〈唐律刑事責任的歷史考察〉,收入《現代刑事法學與刑事責任—蔡
教授墩銘先生六秩晉五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國際刑法學會中華民國
分會、財團法人刑事法雜誌基金會,1997。
黃穀仙,〈唐代人口的流轉〉,《食貨半月刊》,第2卷第7期,1935。
雷萬來,〈唐代刑罰執行之研究〉,《法商學報》,第16期,1981。
鄒 濤,〈唐律中的累犯〉,《社會科學》,1985年第7期。
楊廷福,〈唐朝的法律〉,《文史知識》,1983年第5期。
楊廷福,〈唐律與我國封建刑事法典的體用關係〉,收入尹達主編,《紀念顧
頡剛學術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0。
楊廷福、錢元凱,〈「唐律」中關於社會預防犯罪和社會治安的規定〉,《社
會科學戰線》,1985年第2期。
齊 濤,〈論唐代流放制度〉,《人文雜誌》,1990年第3期。
齊覺生,〈北宋縣令制度之研究〉,《政大學報》18,1968。
齊覺生,〈南宋縣令制度之研究〉,《政大學報》19,1969。
賈憲保,〈唐代北司的司法機關〉,《人文雜誌》1985年第6期。
劉後濱,〈論唐代縣令選授〉,《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9卷,1997。
蕭艿菁,〈唐律身分與罪刑關係之研究〉,《法學研究報告選集》,1980年第
1期。
薄小瑩、馬小紅,〈唐開元廿四年岐州郿縣縣尉判集(敦煌文書伯2979號)研
究—兼論唐代勾徵制〉,收在《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1輯,北
京:中華書局,1982。
潘春輝,〈P.2979《唐開元廿四年岐州郿縣縣尉牒判集》研究〉,《敦煌研
究》2003年第5期。
羅正展,〈唐律刑官發覺犯罪事實之方法〉,《文藝復興月刊》第29期,
1932。
羅彤華,〈唐代的伍保制〉,《新史學》第8卷第3期,1997。
嚴耕望,〈唐代府州僚佐考〉,收入氏著《唐史研究論叢》,香港:新亞研究
所,1969。
嚴耕望,〈唐代方鎮使府僚佐考〉,收入氏著《唐史研究論叢》,香港:新亞
研究所,1969。
戴建國,〈唐〈捕亡令〉復原研究〉,《李埏教授九十華誕紀念文集》,昆
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戴建國,〈宋代刑事審判制度研究〉,《文史》第31輯,1988。
戴建國,〈宋代提點刑獄司〉,《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
戴建國,〈「主僕名分」與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唐宋變革時期階級結構研究
之一〉,《歷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4年第4期。
戴建國,〈從《天聖令》看唐和北宋的法典製作〉,《新史料‧新觀點‧新視
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一)》,2009年11月6日,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2、外文部分
田濤編譯,《日本國大木幹一所藏中國法學古籍書目》,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1。
大野仁,〈唐代の判文〉,收入《中國法制史─基本資料的研究》,東京:東
京大學,1993。
中村裕一,《唐代官文書研究》,京都:中文出版社,1991。
仁井田陞,〈大木文庫印象記--有關官箴、公牘與民眾之間關係的資料述
略〉,《日本國大木幹一所藏中國法學古籍書目》,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1。
仁井田陞,〈敦煌唐律ことに捕亡律斷簡〉, 收入《岩井博士古希記念典籍
論叢》,東京:岩井博士古希記念事業會,1963。
市原亨吉,〈唐代の「判」について〉,京都:《東方學報》第33冊,
1963。
池田溫,〈唐代《法例》小考〉,《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1997。
池田溫,〈唐代と日本の軍防の比較研究〉,《武漢大學學報》,1989年第3
期。
室永芳三,〈唐都長安城坊制治安機構〉(上),《東洋史論集》第2號,
1974。
室永芳三,〈唐都長安城坊制治安機構〉(下),《東洋史論集》第4號,
1975。
築山治三郎,〈唐代官僚犯贓刑罰〉,《社會文化史學》第十四號,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