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怡君
Wu, I-Chun
論文名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室內綜合球場之使用後評估研究
A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of Indoor Court in the Multi-Purpose Gymnasium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指導教授: 李晶
Li, 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使用後評估使用者需求需求評估
英文關鍵詞: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User requirements, Needs Assess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4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室內綜合球場為師生各項體育活動之主要空間,提供各項體育教學活動、運動代表隊訓練活動以及課餘不同種類的休閒活動空間。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室內綜合球場之使用現況以及其體育教學、運動訓練、休閒活動之需求,並圖將研究結果呈現予原始規劃設計者以及場地管理者以弭平設計管理與使用需求之差異;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運用使用後評估(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的方法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室內綜合球場進行現況調查,並針對在此進行之體育教學活動、運動訓練活動以及休閒活動之參與者進行深度訪談以及焦點團體訪談,訪談後整理訪談內容,進行編碼、歸納及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室內綜合球場使用頻繁,老舊不敷使用之設施設備需汰舊換新,原始設計之不足需補以規劃輔助設備,需加強規劃管理機制以維護使用者權益。
    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室內綜合球場體育教學資源之提供略顯不足、取得不易。
    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室內綜合球場運動訓練資訊傳達不易、獨立訓練環境有待加強。
    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室內綜合球場休閒活動時間空間機會供不應求,無法滿足使用者需求。
    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室內綜合球場之設置值得正面肯定,但各項服務多限於體育教學時間,課餘時間之運動訓練及休閒活動服務尚屬起步階段,仍有改善空間。
    針對以上結果,本研究建議:
    一、應汰舊換新各項不堪用之器材設備、添購所需器材設備及增設或開放必要之設施設備。
    二、對原始設計之不足應輔以附加設備予以彌補、重新調整加工加以改善、增設增建設施及記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三、對規劃管理機制建議應建立完整的維修保養機制以延長設備器材的使用壽命、加強使用者及管理者教育避免設備器材的損壞、針對既有設施加強管理避免空間浪費、滿足體育教學資源需求、健全運動訓練環境以及改善休閒活動品質。
    四、對後續研究建議以量化研究持續瞭解國立臺灣師大室內綜合球場之使用滿意度、對相關體育運動設施進行使用後評估研究及對其他室內綜合球場進行研究加以比較以建立評估準則。

    The indoor court in the Multi-Purpose Gymnasium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is the main space for teaching sport, training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demands of sports teaching activities, training courses,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nd pursue to present the results to designer and place administrator in order to remov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sign management and user demands. Researcher applied the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on the indoor court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interviewed the users of three types of activities. In-depth and focus groups interviews are conducted in a semi-opened way 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study were as followed:
    1. The indoor court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was frequently used, but old facility equipment need to be renewed, the improper design need to be mended with auxiliary equipment, and the managemen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safeguard us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2. Teaching resource was insufficient for users’ need.
    3. Training environment lacked of independency,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uffered difficultly.
    4. Time, space, and chance of recreation activity were in short supply, which was unable to meet user's demand.
    5.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oor court plays a positive role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but the service was only restricted to teaching activity while training courses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was in a starting stage.
    To the above result, this research is proposed:
    1. Discard old facilities, purchase more necessary apparatus equipment and set up the essential facility equipment.
    2. Complement to the primitive deficiency designed with the optional equipment and remedy, set up and build more facilities and keep the lesson in mind to avoid following the same old catastrophic road.
    3. Setting up intact maintenance mechanism of management in order to lengthen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equipment, strengthen the user and administrator education, strengthened management and prevented the space from wasting, meeting the sports teaching resource requirement, perfecting the sport training environment and improving recreational activity quality.
    4. Advice follow-up study by qualitative study to understand the satisfaction of using of the indoor court at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Carry on research and compare to the comprehensive court in other rooms in order to set up the criterion of assessing after using to relevant sports activity facilities.

    目 錄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五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臺灣師大綜合球場使用現況 6 第二節 學校室內綜合球場之規劃設計及管理 12 第三節 使用者需求相關理論 18 第四節 使用後評估之相關理論探討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2 第五節 資料分析 4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9 第一節 使用現況 49 第二節 體育教學需求 77 第三節 運動訓練需求 86 第四節 休閒活動需求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5 參考文獻 123 附 錄 附錄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室內綜合球場暨附屬設施照片檔案(一) 附1 附錄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室內綜合球場暨附屬設施照片檔案(二) 附2 附錄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室內綜合球場暨附屬設施照片檔案(三) 附3 附錄二 訪談邀請及注意事項 (深度訪談 老師/教練) 附4 附錄二 訪談邀請及注意事項 (焦點訪談 學生) 附5 附錄二 訪談邀請及注意事項 (深度訪談 休閒活動使用者) 附6 附錄三 訪談大綱 (體育教學 教師) 附7 附錄三 訪談大綱 (體育教學 學生) 附8 附錄三 訪談大綱 (運動訓練 教練) 附9 附錄三 訪談大綱 (運動訓練 學生) 附10 附錄三 訪談大綱 (休閒活動) 附11 附錄四 受訪者資料一覽表 附12 附錄五 訪談稿(Ls1) 附13 附錄五 訪談稿(Ls2) 附15 附錄五 訪談稿(Ls3) 附18 附錄五 訪談稿(Ls4) 附22 附錄五 訪談稿(Ls5) 附28 附錄五 訪談稿(Ls6) 附33 附錄五 訪談稿(Lt1) 附39 附錄五 訪談稿(Lt2) 附41 附錄五 訪談稿(Lt3) 附44 附錄五 訪談稿(Lt4) 附46 附錄五 訪談稿(Tc1) 附50 附錄五 訪談稿(Tc2) 附55 附錄五 訪談稿(Tc3) 附57 附錄五 訪談稿(Tc4) 附60 附錄五 訪談稿(Tc5) 附65 附錄五 訪談稿(Tt1) 附70 附錄五 訪談稿(Tt2) 附75 附錄五 訪談稿(Tt3) 附78 附錄五 訪談稿(排球) 附81 附錄五 訪談稿(籃球) 附87 附錄五 訪談稿(體育系) 附91

    參考文獻
    毛漢新(1999)。都市公園水景設施之使用後評估—以臺中市中山與中正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學碩士班,臺中市。

    王小璘、毛漢新(2000)。都市公園水景設施之使用後評估--以臺中市中山與中正公園為例。東海學報,47,133-147。

    田文政(1991)運動場地規劃與管理,教育部委託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專題研究報告,教育部體育司。

    宋佩容(2002)。大學校園水景空間認知與使用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吳再欽(1997)。中華工學院校舍空間設施調整用後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新竹市。

    李述藺(2002)。南投縣國民中學校園重建用後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李婉婉譯(1983)。建築物用後評估簡介。A Primer on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Zimring, C. M. & Reizenstein, J. E. 著。建築師,9(11),33-38。

    林亭廷(2001)。國民小學班群教室空間規劃設計之用後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國棟(1996)。學校體育之運動設施事業。大專體育,28,29-45。

    林澤民(2003)。校園空間發展與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彰化師大附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新竹市。

    韋氏大辭典(2004)。http://www.m-w.com/。

    胡嘉昕(2002)。捷運臺北車站空間環境與標示系統使用後評估之研究-以使用者尋路的觀點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徐仁斌(2001)。用後評估在校園設施規劃應用之研究。e世紀的校園新貌(頁404-418)。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93)。師大概況。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組。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5)。師大概況。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組。

    許文傑(2000)。臺灣縣市立棒球場用後評估-觀眾使用部分。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新竹市。

    許樹淵(2001)。運動訓練智略。臺北:師大書苑。

    許碧蕙(2002)。校園規劃「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南投縣九二一震災重建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1992)。臺灣地區各級學校運動場地設施調查報告。臺北:教育部。

    陳比晴(2003)。民眾參與節慶活動需求之研究-以2003陽明山花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怡然(2002)。學校建築中綜合教學大樓用後評估之探討以逢甲大學商學大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臺中市。

    陳春蓮(2004)。體育教學的反省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格理(1991)。現階段建築用後評估研究工作的檢討。第四屆建築學術研究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91-104。

    陳格理(1992)。大學圖書館建築用後評估研究—以中原大學圖書館為例。臺中市:捷太出版社。

    陳惠美(1995)。鄰里公園使用後評估模式之建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崑玉(2001)。學校建築用後評估—以臺北縣立樟樹國中為例。e世紀的校園新貌(頁383-402)。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陳嘉基、黃潮岳、林小燕、蘇燕玲、鄭旭雯、莊蕙菁(民81)。大專女生宿舍室內空間使用後評估。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6,37-53。

    陸雄(1991)。國民小學廁所建築用後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世孟(1992)。彰化員林國小校舍使用後評估之調查研究。民國91年11月25日,取自:http://ceiba.cc.ntu.edu.tw/SB/data.html

    黃富祥(1995)。以「用後評估」探討國中校園空間之規劃設計—以臺北市百齡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縣。

    游春生(2001)。校園更新規劃設計過程中使用者用後評估之探討-以頭城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劉仙湧(1995)。國小體育科輔導員之教學行為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劉眉蘚、凌德麟、王小璘(1995)。集合住宅中庭之住戶環境需求。造園學報,2(1),103-122。

    蔡金霖(1996)。以環境心理學觀點-談體育課之師生互動關係。臺灣省學校體育雜誌,6(2),40-44。

    蔡長啟(1983)。體育建築設備,體育出版社,臺北。

    蔡貞雄(2000)。體育教師的教學效能。國民體育季刊,29(4),42-51。

    蔡貞雄(2003)。體育的理念,復文出版社,高雄。

    鄭良一(2002)。全球運動場館建築-涵蓋100個國家的田野調查,佳斌有限公司,臺北。

    賴協志(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運動場地規劃與用後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賴盈如(2003)。電子書包使用需求之系統觀研究—以臺北市大同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薛銘卿(2000)。休閒運動設施之評估法。北體學報,7,49-58。

    Barrett, P.(1995). Facilities management- toward best practice. Blackwell Science Ltd.

    Bompa, Tudor O.(1999/2001)原著。運動訓練法(Per iodizati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raining /4th ed)蔡崇濱等(編譯)。臺北:藝軒圖書出版社。

    Burton, J. K. & Merrill, P. F.(1991). Needs Assessment: Goals, Needs, and Priorities. In L. J. Briggs, K. L. Gustafson, & M. H. Tillman(Eds.).

    Charles A. Bucher & March L. Krotee(1998/2000)原著。體育運動管理學(Manage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袁愈光(譯)。臺北: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Doidge, C.(2001). 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6, 2002, from: http://cebe.cf.ac.uk/aee/abstracts/aeePage32.html

    Driver, B. L. and P. J. Brown.(1978). The opportunity spectrum concept in outdoor recreation supply inventories. USDA For. Serv. Gen. Tech. Rep., RM-55, 24-31.

    Edginton, C. R., Hanson, C. J., Edginton, S. R., & Hudson, S. D(1998/2002)原著。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Leisure Programming- A Service-Centered and Benefits Approach /3rd ed.)顏妙桂(譯)。臺北:桂魯出版社。

    Gentry, C. G.(1994). Introduction to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Huddleston, E.(2001). The sweet smell of success. Athletic Business, 25(11), 63-70.

    Kemp, J. E., Morrison, G. R. & Ross, S. M.(2001).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New York: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Martens, R.(2004)原著。成功運動教練學(Successful Coaching – the best selling coaching book, 2nd ed)陳文銓等(譯)。臺北:藝軒出版社。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July, 370-396.

    Mason, L.(1999). POE of barney-Davis hall. Environment studies capstone seminar, spring 1999. Retrieved January 22, 2003, from:http://www.denison.edu/enviro/barney/poe

    Osmond, H.(1966).Some psychiatric aspects of design. In L. B. Holland(Ed.), Who designs America?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Patton, M. Q.(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Sage.

    Preiser, W., Rabinowitz, H. Z., & White, E. T. (1988).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New York: Van Nosrtrand Reinhold. Prentice - Hall.

    Rink, J. E.(1993).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earning (2nd ed.). Missouri: Mosby.

    Schein, E. H.(1986). Process consultation Reading. MA: Addison Wesley.

    Sommer, Robert.(1983). Social Design: Creating Buildings with People in Mind, Prentice-Hall, Inc. U.S.A.

    Stufflebeam, D. L.(et.al. 1985). Conducting Educational Needs Assessment. Hingham, 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Tarricone, P.(1999). The power of POE. Retrieved December 6, 2002, from: http://www.fdm.com/db_area/archives/1999/9906/poe.html

    White, E.T.(1986).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CEPP Journal,24(6),19-2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