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蕭淑碧 Hsiao, Shu-Bih |
---|---|
論文名稱: |
自然體驗對意識能量共振之效益研究~以「心流學習法」為例 Study of the Benefits of the“Sharing Nature” on Resonance of the Consciousness Energy~ Take the " Flow Learning "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張子超
Chang, Tzu-Chau 王鑫 Wang, Sing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8 |
中文關鍵詞: | 心流學習法 、意識能量 、共振 、波動 、和諧 |
英文關鍵詞: | Flow Learning, conscious energy, resonance, fluctuation, harmony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DIS.NTNU.GEE.001.2019.F0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9 下載:3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聚焦教學方法及教學情境的經營,以求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採用的教法是柯內爾(Joseph Cornell) 所創的自然體驗「心流學習法(Flow LearningTM)」。並檢測參與學員的生理現象、發放問卷,據以考查教學效果。
結果顯示:血壓、脈搏多數下降,患有低血壓者後測全部上升,患有高血壓者有一半下降;心率變異SDNN(standard deviation of all normal to normal intervals)之每一年齡層皆上升,反應出調控心跳能力變得更好;基本體質方面腦力上升,缺氧者下降;意識能級平和者下降多於上升,喜悅提升者佔極多數,開悟者學習後上升多於下降。問卷結果:直接體驗和分享啟發在意識(感受)層次的認同達到90%以上。本研究結果符合約瑟夫.柯內爾所主張:「心流學習」真正的教學是共享波動。
This study adopts the teaching method of "flow LearningTM", which is created by Joseph Cornell, and focuses on the management of instructional methods and teaching situa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ffective teaching.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examined by means of testing the physiological phenomena of participants and distributing questionnaires.
Research results reveal: on blood pressure, most participants showed decreased pulse rates, the participants with a low blood pressure showed an increase in the post-test, and half of the patients with a high blood pressure showed a decrease;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SDNN, each age bracket showed increases, reflecting improved heartbeat regulation ability. The questionnaire results show: (1) In terms of satisfaction towards course content, 100% are satisfied; (2) In terms of other arrangements other than the course contents: 98.55% are satisfi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incide with the claim of Joseph Cornell: “The true teaching of flow learning is to share fluctuations.
方淑儀(2015)。教師教學過程中心流體驗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8(2),P.41-68,DOI 10.3966/207136492015080802003。
王群光(2010)。自律神經失調HRV檢測及治療衛教手冊。中華自律神經醫學會。
方潔玫(譯) (1994)。共享自然的喜悅(原作者Joseph Cornell)。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9)
王家祥等(譯) (1994)。與孩子分享自然(原作者Joseph Cornell)。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4)
王鑫主持(1995)。戶外教學發展史及思想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 84- 2511-S-002- 002-Z)。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
王文科、王智弘(201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乃東(2005)氣能療法提高自癒力的研究,中華民國能量醫學學會。
王燦明、朱水萍(譯) (2008)。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與發展的源泉(原作者David A. Kolb)。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杜保瑞(2012)。中國哲學史方法論----以四方架構為中心/The Methodology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History–Exemplifies by the Four Square Framework。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XVI,1(2012),pp.1–25。
余家斌等(2014)。森林環境對生心理狀態效益之研究。中華林學季刊。
李佳陵(譯) (2017)。自然就該這樣玩:深度自然體驗(原作者Joseph Cornell)。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18)
李美珠(2008)。自然體驗方案對國中生正向情緒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極初(1981)天帝教教義《新境界》。帝教出版社。
李嗣涔、鄭美玲(2000)。難以置信-科學家探尋神祕信息場。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呂理瑒(譯)(2011)。十二感官-如何用健康的感官提升靈性(原作者Albert Soesman)。台北市:琉璃光出版。
呂慧珊(2006)。心流經驗與其前因對創造力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何逸僊(2005。整體醫學。華杏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周儒 編譯(2003)。環境教育最佳實務準則。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台北:五南出版社。
周儒(2011)。實踐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五南出版社。
林淑貞(譯) (2014)。探索大地之心(新版)(原作者Joseph Cornell)。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5)
金恆鑣(譯) (2014)。傾聽自然(新版)(原作者Joseph Cornell)。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7)
林辰峰(2009)。校園自然體驗方案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環境覺知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均珊(2017)。校園自然體驗課程對國小學童環境素養之影響─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林幸慧(2007)。運用體驗自然活動培養國小學童環境覺知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嘉瑗著(2014)。EFT情緒療癒:10分鐘情緒排毒敲打操。商周出版社。
長安靜美(譯) (2002)。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原作者江本勝) 。台北市:如何出版社。
柯閔耀(2011)。生活中的共振。全華TopLine雜誌第三期(物理專刊)。
高子梅(譯)2014。NLP來自潛意識的語言力量(原作者 Shelle Rose Charvet)。如果出版社。
柯勝文譯(2003)。人智學啟迪下的兒童教育(原作者Rudoif Stein)。台北市:光佑出版。
侯雅齡(2009)。幼兒資優特質與科學創造力之關係:心流經驗之中介效果。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4卷2期,101-118頁。
施如君(譯)(2013)。人聲,奇蹟的治癒力(原作者Yvonne de Bruijn)。台北市:橡樹林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12)
奕蘭(譯) (2009)。聲音療法的七大祕密 (原作者Jonathan Goldman)。台北市: 生命潛能文化公司出版。(原著出版年2008)
洪裕宏(2016)。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台北市:時報出版社。p284-p284。
涂淑芳(2009)。大自然裡的生命教育:「涂大芳體驗自然活動」紀實手記。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郝冰,王西敏(譯)(2014)。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全新修訂版)(原作者Richard Louv)。台北市:野人出版社。 (原著出版年2008)
桑美玲(2005)天帝教與佛教靈魂觀中靈魂意識轉換之比較研究。台北市:帝教出版有限公司。
曾鈺琪(2014)。自然連結、美感體驗與環境敏感性發展:十位都市青少年的自然經驗之紮根理論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俊甫(2001)。自然體驗的理念與思惟-返照初心見自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陳雅雲(譯)(2011)。一平方英寸的寂靜:走向寂靜的萬里路,追尋自然消失前的最後樂音(原作者Gordon Hempton、John Grossmann) 。台北市: 臉譜出版社。
陳瀅(2008)。<華德福教育的幾個觀點>。琉璃光雜誌, 2008年05月出版。
張菁砡(2009)。休閒的擴展-自然經驗的轉化與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台北市。
張美惠(譯)(2015)。來自天地的感動(原作者Joseph Cornell)。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14)
黃麗錦(2007)。洗滌身心靈的自然體驗。荒野保護協會十二週年特刊。台北:荒野保護協會。
黃漢耀(譯) (2000)。學做自然的孩子(原作者Joseph Cornell)。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79)
彭芷雯(譯)(2013)。小祖母的訊息(原作者Kiesha Crowther ) 。台北市:方智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1)
隋芃(譯)(2013)。超腦零極限(原作者Deepak Chopra, Rudolph E. Tanzi ) 。台北市: 橡實文化出版社。
達娃(譯) (2017)。共享自然,珍愛世界:適用全年齡層的自然覺察活動 (原作者Joseph Cornell)。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15)
達娃(譯)(2010)。無量之網:一個讓你看見奇蹟,超越極限,心想事成的神祕境地(原作者Gregg Braden)。台北市:橡實文化出版社。
楊靜修主編(2016)。心率變異研究:從健康養生到疾病診療。新北市:合記圖書出版社。
楊冠政(2011)。環境倫理學概論(上)。大開資訊出版社。
蔡月美(2005)。曠野的聲音:自然教育者的超越經驗之旅。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承志(譯)(2014)。療癒場:探索意識、宇宙能量場與超自然現象(三版) (原作者Lynne McTaggart)。台北市:商周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8)
蔡孟璇(譯)(2012)。心靈能量:藏在身體裡的大智慧(原作者 David R. Hawkins) 。方智出版社。
廖世德(譯)(2017)。意識光譜(原作者Ken Wilber)。台中市:一中心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3)。
鄭人豪(2015)。運用流水學習法實施校園音景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二重國小六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潘定凱(譯)(2008)。靈性科學入門(原作者Rudolf Steiner)。琉璃光出版。
劉通敏(2008)。天人炁功與祈禱之科學與宗教觀。第七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
劉劍輝(2015)。新領域~新世紀應發展的三個新基礎學門。台北市:帝教出版有限公司,第二章,頁74。
劉緒潔(2012)。靈性心理學內涵初探。第十一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
謝汝光(2014)。2014亞洲音樂療法學術高峰會大會及論文手冊。中華音樂療法發展協會。
謝維玲(譯)(2009)。運動改造大腦:IQ和EQ大進步的關鍵(原作者John J. Ratey, MD,with Eric Hagerman)。台北市:野人出版社。
蘇慧堅;鍾燕宜(2004)。閱讀心流經驗於出版行銷策略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
Bogeholz,S.(2006).Nature experience and its importance for environmental knowledge,values and action:Recent German empirical contribution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12(1), 65-84.
Csikszentmihalyi,M.(1990).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NY:Harper and Row.
Csikszentmihalyi,M.(1996).Creativity.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rnell,Joseph Bharat (2013).Aum:The Melody of Love:The Spirit Behind All Creation.Crystal Clarity Pubs.
Cryer,S.(1998).Bharat.Reflections on Living.30YEARS IN A SPIRITUAL.COMMUNITY.USA:Crystal Clarity
Hines,J.M.(1985).An Analy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Southern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
Hines,J.M.,Hungerford,H.R.,& Tomera,A.N.(1986/87).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A meta-analysis.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1-8.
Nisbet,E.K.L.,Zelenski,J.M.,& Murphy,S.A.(2009).The nature relatedness scale:Linking individuals’connection with nature to 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behavior.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41, 715-740.
Shinichi Furihata,S.(2007)Potentials and Challenges of Research on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in Japan.Children,Youth and Environments,17(4).
網路資料:
註1.#Nature For All.上網日期:2018年7月8日。網址: https://www.iucn.org/commissions/commission-education-and-communication/our-work/natureforall
註2.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中庸·第1章》上網日期:2018年7月8日。網址:https://ctext.org/liji/zhong-yong/zh
註3.讀古詩詞網。《誡子書》上網日期:2018年7月8日。網址: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72187
註4.來自Joseph Cornell文章。<偉大的教學關鍵>上網日期:2018年7月8日。網址:https://www.sharingnature.com/magnetism-the-key-to-great-teaching.html
註5.來自歸朴自然學校的文章.上網日期:2018年7月8日。網址: https://guipuns.tian.yam.com/posts
註6.TED創辦人來台。<分享創新理念>上網日期:2018年7月8日。網址: http://www.storm.mg/article/34927
註7.舒曼波。上網日期:2018年7月14日。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8%92%E6%9B%BC%E6%B3%A2
註8.腦波。上網日期:2018年7月14日。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5%A6%E6%B3%A2
註9.學習-經驗金字塔。上網日期:2018年7月14日。網址:http://sophie100.pixnet.net/blog/post/232701773-%E3%80%8C%E5%AD%B8%E7%BF%92-%E7%B6%93%E9%A9%97%E9%87%91%E5%AD%97%E5%A1%94%E3%80%8D%E7%90%86%E8%AB%96%28cone-0f-experience%29
註10.普朗克常數。上網日期:2018年7月14日。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AE%E6%9C%97%E5%85%8B%E5%B8%B8%E6%95%B0
註11.量子糾纏。上網日期:2018年7月14日。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8F%E5%AD%90%E7%BA%8F%E7%B5%90
註12.杜威。上網日期:2018年7月14日。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A6%E7%BF%B0%C2%B7%E6%9D%9C%E5%A8%81
註13.皮亞傑。上網日期:2018年7月14日。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E%93%C2%B7%E7%9A%AE%E4%BA%9E%E5%82%91
註14.Flow Learning™ Chart。 取自https://www.sharingnature.com/flow-learning-chart.html
註15.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道德經·第25章》。上網日期:2018年5月5日。網址:https://ctext.org/dao-de-jing/zh
註16.《大學》。上網日期:2018年5月5日。網址: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7%A6%AE%E8%A8%98/%E5%A4%A7%E5%AD%B8
註17.NLP思維邏輯層次。取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NLP%E6%80%9D%E7%BB%B4%E9%80%BB%E8%BE%91%E5%B1%82%E6%AC%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