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傅國忠
論文名稱: 漢日否定詞之對比分析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Negatives
指導教授: 曾金金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漢語日語否定詞對比分析
英文關鍵詞: Chinese, Japanese, Negatives, Contrastive Analysi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28下載:1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漢語中有「不」和「沒」兩個否定詞,且兩個否定詞之間有很清楚的分用,因此與日語否定詞「ない」容易出現對應上的問題。當日語否定詞「ない」要轉換為漢語否定詞「不」或「沒」時,常會不知所措。此外,漢語和日語之間否定詞的使用也常出現無法對應的情況,也就是當其中一種語言使用了否定詞時,另一種語言卻迴避使用否定詞。
    為了解這些現象背後所隱藏的機制,本文採取文本對比分析的方式,選擇了12套漢語及日語對譯的小說共24本,選取部分內容,再擷取當中出現否定詞的語料,整理成語料庫。然後以兩個層次進行討論。一是以江建華(民91)漢日語否定詞對比的結構檢視,並根據石毓智(民81)離散量與連續量的論述,從語義的角度詮釋「不」和「沒」的功能區分。二是根據上述結論,針對日籍學生漢語否定詞「不」和「沒」的選用教學,提出一套教學建議。
    此外,本文也針對否定詞無法對應的現象進行了分析與討論,且模擬出一套「否定義缺口填補」的機制,來解釋否定詞迴避使用的現象,並針對漢語和日語在面對否定義缺口時所使用的填補手段,就詞彙、句法和語用三個層次做了一些分析與整理。

    “Bu” and “Mei” are two negatives in Chinese. Problems might arise when using “Bu” and “Mei”,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Japanese negative “Nai”. In addition, the existence of the negativ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are not necessarily matched.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behind these phenomena, we adopted the method of text analysis and researched comparison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negatives. Sentences containing “Bu” and “Mei” were selected from 12 original or translated Chinese novels, while “Nai” from their counterparts written in Japanese. First, we analyzed all these sentences in the corpu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Jiang Jianhua(2002), and tried to interpret the principles of the usages of “Bu” and “Mei” from a semantic viewpoint brought up by Shi Yuzhi(1992). Secondly, we try to make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Bu” and “Mei” for Japanese students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ults.
    In addition, we also simulated a mechanism, called “The filling for negative vacancy”, from a lexical, syntactical and pragmatic perspective to explain the absence of using negatives.

    目錄…………………………………………………………………………………...iii 表目錄………………………………………………………………………………....v 圖目錄………………………………………………………………………………...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名詞定義…………………………………………………..3 第四節 論文架構………………………………………………………………..3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漢語的否定……………………………………………………………..5 一、趙元任(1968)………………………………………………………….5 二、呂叔湘(1980)………………………………………………………….5 三、Li & Thompson(1982)………………………………………………...6 四、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96)…………………………………….....8 五、屈承熹(1999)……………………………………………………….....9 六、小結……………………………………………………………….....10 第二節 漢語否定詞與一般認知機制的關連性…………………………...…11 第三節 日語的否定………………………………………………………...…14 一、王玉玲(民82)………………………………………………………..14 二、白川博之(監修),庵功雄、高梨信乃、中西久実子、山田敏弘(著) (2001)………………………………………………………...………19 三、黃朝茂(民93)………………………………………………………..23 四、小結………………………………………………………………….25 第四節 日語的時態…………………………………………………………...26 一、時(テンス)………………………………………………………...…26 二、態(アスペクト)…………………………………………….………..30 三、日語的時態與否定的關連性……………………………………….32 第五節 漢日語否定的對比分析…………………………………………...…33 一、王玉玲(民82)……………………………………………………….33 二、江建華(民91)……………………………………………………….38 三、小結…………………………………………………………………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43 第一節 翻譯對比法…………………………………………………………..43 一、增加語料之樣本數……………………………………...………….43 二、三向翻譯語料………………………………………………………44 第二節 語料來源……………………………………………………….…….44 第三節 語料庫建置……………………………………………………………50 一、依漢日語否定詞對應情形,將語料分為五組……………………..50 二、依需要將語料劃分欄位並分類……………………………………..52 第四節 語料中的翻譯問題……………………………………………………55 一、加譯及減譯的問題…………………………………………………..55 二、誤譯的問題…………………………………………………………..57 第四章 語料分析……………………………………………………………………59 第一節 第一組語料分析………………………………………………………59 一、日語「しない」對應漢語「不」…………………………………..60 二、日語「しなかった」對應漢語「不」……………………………..61 三、日語「していない」、「していなかった」對應漢語「不」…..68 第二節 第二組語料分析………………………………………………………70 一、「有」的否定………………………………………………………..71 二、日語「しなかった」、「していない」、「していなかった」對應漢語「沒」…………………………………………………………..71 三、日語「しない」對應漢語「沒」…………………………………..72 四、接續詞及其他形態變化……………………………………………..76 第三節 第三組語料分析………………………………………………………76 一、日語用否定詞表達否定義,而漢語用其他手段…………………..77 二、日語用否定詞,卻無否定義………………………………………..78 第四節 第四組及第五組語料分析……………………………………………82 一、漢語用否定詞表達否定義,而日語用其他手段…………………..83 二、漢語用否定詞,卻無否定義………………………………………..87 第五節 小結……………………………………………………………………89 一、日語否定詞「ない」與漢語否定詞「不」和「沒」的對應關係..90 二、漢日語否定詞不對應的情形………………………………………..91 第五章 結論…………………………………………………………………………93 第一節 漢日語否定詞的對應機制……………………………………………93 第二節 否定義缺口填補………………………………………………………95 第三節 對日漢語否定詞之教學建議…………………………………………96 第四節 研究限制及今後之研究方向…………………………………...….....99 參考書目……………………………………………………………………………101 附件…………………………………………………………………………………105 表目錄 表 二 1 「不」和「沒」否定漢語動態助詞的用法…………………………….…7 表 二 2 「不」和「沒」否定意義的差別……………………………..……………9 表 二-3 「ない」的活用形語尾變化………………………………………………15 表 二-4 「ず」的活用形語尾變化…………………………………………...……15 表 二-5 「Nではない」的語形變化………………………………………………23 表 二-6 「Aくない」的語形變化…………………………………………………23 表 二-7 「NAではない」的語形變化……………………………………………...24 表 二-8 「Nがない」的語形變化…………………………………………………24 表 二-9 「Nにない」的語形變化……………………………..………………….25 表 二-10 「Vない」的語形變化…………………………………………………..25 表 三-1 語料書名說明……………………………………………………………...45 表 三-2 語料作者性別說明………………………………………………………...49 表 三-3 語料題材類型說明………………………………………………………...50 表 三-4 語料結構欄分類代碼及說明……………………………………………...53 表 三-5 語料結構欄次分類代碼及說明…………………………………………...54 表 三-6 語料數之分布情形………………………………………………………...58 表 四-1 日語「しなかった」對應漢語「不」的用法分析……………………...61 表 四-2 日語「していない」、「していなかった」對應漢語「不」的用法分析………………………………………………………………………………………..68 表 四-3 日語「しない」對應漢語「沒」的用法分析…………………………...73 表 五-1 日籍學生漢語否定詞的教學四階段…………….………………………..97 圖目錄 圖 四 1 「知道了」vs「忘記了」的語義對照圖………………………………...67 圖 五 1 否定義缺口填補圖………………………………………………………...95

    【中文】(依作者姓名筆畫數排序)
    史鍚堯(1995)。”不”否定的對象和”不”的位置。漢語學習,85,7-10。
    白荃(2000)。”不”、”沒(有)”教學和研究上的誤區。語言教學與研究,3,21-25。
    石毓智(1992)。肯定和否定的對稱與不對稱。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何自然(1988)。語用學概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香港: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92)。中國文法要略。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李美慧(2004)。現代漢語雙重否定結構之初探。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捷(2006)。漢語反問句加強”施為用意”淺析。外語教學。27,30-34。
    李瑛(1992)。”不”的否定意義。語言教學與研究。2,61-70。
    沈家煊(1995)。”有界”與”無界”。中國語文,248,367-380。
    屈承熹(1999)。漢語認知功能語法。台北:文鶴。
    林婉郁(2006)。日漢語擬聲擬態詞之對比研究。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孝忠(1984)。”不”和”沒(有)”用法舉例。語言教學與研究。4,77-85。
    望月圭子(1997)。華語和日語的否定辭。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語文分析組。台北市: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細野不二彥(1995)。真相之眼<5>。傅國忠譯。(2004)。台北市:尖端。
    陳俊光(2007)。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市:文鶴。
    黃朝茂(2004)。漢日語語法比較論文集。台北:致良。
    趙元任(1968)。中國話的文法。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96)。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蔣千苓(1997)。語體風格可譯性之初探:以中日文版光華「新聞眼」的新聞體為分析對象。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聶仁發(2001)。否定詞”不”與”沒有”的語義特徵及其時間意義。漢語學習。1,21-27。
    【英文】
    Bond, M. H. (1991). Beyond the Chinese Face: Insights from Psychology.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ilipovic, R. (1984). What are the primary data for contrastive analysis? In J. Fisiak. (Hrsg.)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Prospects and problems (pp. 107-117). Berlin: Mouton, S.
    Hou, Kai-Chi (2003). A Study of Chinese Negative Markers. Master’s thesis of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Linguistics, Providence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Li, C. N., & Thompson, S. A. (1982). Mandarin Chinese. Taipei: The Crane Publishing Co., LTD.
    Prator, C. (1967). Hierarchy of difficul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ited in Fred J. Chen(2007).
    Tai, James H-Y. (2003). Cognitive Relativism: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4.2, 301-316.
    【日文】(依作者姓名筆畫數排序)
    王玉玲(1993)。日中両語における対照研究―否定表現を中心に―。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白川博之(監修),庵功雄、高梨信乃、中西久実子、山田敏弘(著)(2001)。中上級を教える人のための日本語文法ハンドブック。東京都: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
    江建華(2002)。否定表現についての研究。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松岡弘(監修),庵功雄、高梨信乃、中西久実子、山田敏弘(著)(2000)。初級を教える人のための日本語文法ハンドブック。東京都: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
    細野不二彦(1995)。ギャラリーフェイク<5>。東京都:小学館。
    賴芳英(1994)。和文中訳における接続表現の加訳について。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路工具書】
    goo辞書国語辞典。http://dictionary.goo.ne.jp/index.html。
    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kiwi1/mkiwi.sh。
    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語料】
    Christie A. (1940).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New York: Berkley.
    Christie A. (1940). 童謠兇殺案。鄭秀美譯。(1996)。台北市:星光。
    Christie A. (1940). そして誰もいなくなった。清水俊二訳。(2003)。東京都:早川書房。
    Hemingway E. (1952). The Ola Man and the Sea. New York: Scribner.
    Hemingway E. (1952). 老人與海。羅珞珈譯。(1980)。台北市:志文。
    Hemingway E. (1952). 老人と海。福田恒存訳。(1966)。東京都:新潮社。
    Kafka F. (1915). The Metamorphosis. Translated by Corngold S. (1972). New York: Bantam Books.
    Kafka F. (1915). 蛻變。金溟若譯。(1969)。台北市:志文。
    Kafka F. (1915). 変身。高橋義孝訳。(1952)。東京都:新潮社。
    Rowling, J. K. (1997).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Rowling, J. K. (1997). 哈利波特 神秘的魔法石。彭倩文譯。(2000)。台北市:皇冠。
    Rowling, J. K. (1997). ハリー・ポッターと賢者の石。松岡佑子訳。(1999)。東京都:静山社。
    王文華(2000)。蛋白質女孩。台北市:時報。
    王文華(2000)。蛋白質ガール。納村公子訳。(2004)。東京都:バジリコ。
    金庸(1959)。神鵰俠侶。台北市:遠流。
    金庸(1959)。神鵰剣侠。岡崎由美、松田京子訳。(2006)。東京都:徳間書店。
    張愛玲(1969)。半生緣。台北市:皇冠。
    張愛玲(1969)。半生縁 上海の恋。方蘭(本名:吉田とよ子)訳。(2004)。東京都:勉誠出版。
    瓊瑤(1997)。還珠格格。台北市:皇冠。
    瓊瑤(1997)。還珠姫。阿部敦子訳。(2005)。東京都:徳間書店。
    吉本ばなな(1988)。キッチン。東京都:新潮社。
    吉本ばなな(1988)。廚房。吳繼文譯。(1999)。台北市:時報。
    安部公房(1962)。砂の女。東京都:新潮社。
    安部公房(1962)。砂丘之女。劉蘋華譯。(1986)。台北市:星光。
    江國香織(2003)。薔薇の木、枇杷の木、檸檬の木。東京都:集英社。
    江國香織(2003)。薔薇樹枇杷樹檸檬樹。陳寶蓮譯。(2004)。台北市:城邦文化。
    村上春樹(1987)。ノルウェイの森。東京都:講談社。
    村上春樹(1987)。挪威的森林。賴明珠譯。(1997)。台北市:時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