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怡心
論文名稱: 張愛玲與鍾曉陽小說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 楊昌年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8
中文關鍵詞: 張派古典性現代性蒼涼美學死亡美學紅樓夢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4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九九九年香港《亞洲週刊》的「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票選出爐,張愛玲名列第四,僅次於魯迅、沈從文、老舍。而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甚於前述三位,眾多的模仿者誠為文學舞台亮出一支龐大的陣容:「張派」。「張派」女作家中,有「小張愛玲」稱號的鍾曉陽是為翹楚;本論文以張、鍾小說為研究對象,意圖凸顯藝術的傳承與轉化,作家個人的超越與創新。研究角度兼及文本內、外緣;而文本的評述廣及意識與藝術,古典與現代。以下摘要本論文:

    第一章、 緒論
    詳明研究動機與旨趣、研究範圍與方法,並藉由歸納文獻觀點揭示研究進路。

    第二章、 作家論
    探究作家生成的文學土壤,用以擴大文學作品的認識基礎,把握主題內涵及特定意義與價值。著眼於:文學的時空、作家的成長經歷、成名的機遇。

    第三章、 悲劇意識
    本章分為兩部分,第一節「悲劇意識的表現:題材」,詳明作家的選材趨向;第二節「悲劇的演成」,分析小說故事走向悲劇的成因,藉以折射出作家的人生理解。第三節進行比較析論。

    第四章、 藝術形式
    從「形式」、「局面」、「描寫」角度探討張、鍾小說「同中之異」,析出以下數端進行論述:「故事結構」、「時間描寫」、「自然描寫」,以及「人物描寫」。最後進行比較析論。

    第五章、 古典風華
    本章詳明張、鍾古典風格的內涵,指出其古典泉源,分析小說在風俗、人物方面的傳統性,以及作者所運用的舊小說筆法。最後,在第三節裡進行比較,著眼於:氛圍營造、講述與展示、仿真性。

    第六章、 現代新猷
    本章探討張、鍾小說的現代性。其中「生命的詮釋」展示作家虛無、蒼涼的人生觀。「都會書寫」指出張愛玲對市井文學的提顯、以及鍾曉陽對都會之中孤寂心靈的著力描繪;前者是相對於傳統上的英雄敘事來說,後者則以現代西方的心靈寫實主義為參照。「借鑑西方」分析張、鍾對於西方小說藝術的借鑑與發揮。「電影技巧」則論述二位作家跨越藝術領域,向電影借力。最後,在第三節之中,綜覽二位作家的現代性,從以下三點進行評析:蒼涼美學與死亡美學、謀生與謀愛、精到與鋪敘。

    第七章、 結論
    本章從內、外緣因素歸納張、鍾的異同。第一節統整張、鍾小說的特色,從外緣比較她們的成長背景與經歷,透顯其對於創作的潛在影響,繼之從內緣──文本出發,揭示張愛玲文學的影響與鍾曉陽個人的特點。第二節提出本論文未來的展望。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旨趣 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方法 5 第三節文獻探討 6 第二章 作家論 13 第一節張愛玲 13 一、文學的時空 二、成長經歷 三、成名的機遇 第二節鍾曉陽 27 一、文學的時空 二、成長經歷 三、成名的機遇 第三節比較析論 39 第三章 悲劇意識 43 第一節悲劇意識的表現:題材 44 一、自私的人性 二、挫敗的命運 三、破碎的婚戀  第二節悲劇的演成 60 一、性格的衝突 二、膨脹的物慾 三、變形的情慾  第三節比較析論 71 第四章 藝術形式 77 第一節故事結構 77 第二節時間描寫 82 第三節自然描寫 84 第四節人物描寫 90 第五節比較析論 95 第五章 古典風華 97 第一節張愛玲 97 一、古典泉源《紅樓夢》 二、傳統文化與舊式人物 三、古典小說筆法 第二節鍾曉陽 115 一、《紅樓夢》、《太平廣記》及其它 二、舊時風物與今之古人 三、古典小說筆法 第三節比較析論 125 一、氛圍營造 二、講述與展示 三、仿真性 第六章 現代新猷 141 第一節張愛玲 142 一、生命的詮釋:蒼涼 二、都會書寫:市井世界 三、借鑑西方:心理分析 四、電影技巧:蒙太奇剪輯、淡入與淡出 第二節鍾曉陽 160 一、生命的詮釋:虛無 二、都會書寫:孤寂心靈 三、借鑑西方:荒誕派戲劇 四、電影技巧:蒙太奇剪輯 第三節比較析論 181 一、蒼涼美學與死亡美學 二、謀生與謀愛 三、精到與鋪敘 第七章 結 論 201 第一節張愛玲與鍾曉陽小說比較 201 第二節未來的展望 211 附 錄 213 附錄一張愛玲與鍾曉陽小說作品年表 213 附錄二張愛玲與鍾曉陽小說發表紀事對照表 216 參考書目 219

    參考書目

    一、文本

    ( 一 ) 張愛玲作品集

    說明:以下文本皆為台北皇冠出版社之「張愛玲全集」系列,《小團圓》為皇冠「張愛玲典藏全集」之八)

    《傾城之戀》(1991年)
    《惘然記》(1991年)
    《張看》(1991年)
    《秧歌》(1991年)
    《赤地之戀》(1991年)
    《餘韻》(1991年)
    《紅樓夢魘》(1991)
    《第一爐香》(1991年)
    《流言》(1991年)
    《怨女》(1991年)
    《半生緣》(1991年)
    《海上花開》(1992年)
    《海上花落》(1992年)
    《續集》(1993年)
    《對照記──看老照相簿》(1994年)
    《同學少年都不賤》(2004年)
    《沈香》(2005年)
    《重訪邊城》(2008年)
    《小團圓》(2009年) 

    ( 二 ) 鍾曉陽作品集

    《停車暫借問》(台北:三三書坊,1983年)
    《細說》(台北:三三書坊,1983年)
    《流年》(台北:洪範書店,1983年)
    《愛妻》(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
    《哀歌》(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春在綠蕪中》(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88年)
    《燃燒之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2年)
    《普通的生活》(台北:洪範書店,1992年)
    《遺恨傳奇》(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槁木死灰集》(台北:元尊文化公司,1998年)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 一 ) 一般中文書目

    (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9年)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台北:大地出版社,2000年)
    水晶:《張愛玲未完》(北市:大地出版社,民1996年)
    王國維、林語堂等著:《紅樓夢藝術論》(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
    王劍叢:《香港文學史》(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朱光潛:《談文學》(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
    肖佩華:《中國現代小說的市井文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
    李建軍:《小說修辭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瑞騰:《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文資中心出版,2002年)
    李顯杰、修倜:《電影媒介與藝術論‧文本架構──電影藝術構成論》(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余斌:《張愛玲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
    呂啟祥:《紅樓夢會心錄》(台北:貫雅文化,1992年)
    周芬伶:《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台北:遠流,1999年)
    周英雄編:《比較文學與小說詮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金宏達主編:《回望張愛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年)
    林幸謙:《荒野中的女體──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林翠芬:《香港文化名人採訪錄》(香港:獲益出版公司,1996年)
    施建偉、應宇力、汪義生:《香港文學簡史》(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胡亞敏:《敘事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高全之:《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沈》(台北:一方出版社,2003年)
    唐文標:《張愛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2月第2版)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社,1979年)
    馮祖貽:《百年家族:張愛玲》(台北:立緒出版社,2001年)
    張大春:《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張健編:《張愛玲的小說世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出版社,1990年)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台北:威秀資訊科技公司,2002年)
    陳炳良編:《香港文學探賞》(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
    楊師 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楊師 昌年:《水晶廉外玲瓏月:近代文學名家作品析評》(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楊澤:《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公司,1994年)
    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再讀張愛玲》(香港:牛津出版社,2002年)
    劉登翰主編:《香港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魯迅:《墳‧再論雷峰塔的倒掉》(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年)
    蔡益懷:《港人敘事──八、九十年代香港小說中的「香港形象」與敘事範式》(香港:香港作家協會,2001年)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0年)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 (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簡政珍:《電影閱讀美學》(台北:書林,2006年)
    蘇偉貞:《描紅──台灣張派作家世代論》(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9月)
    蘇鷹、甘潤遠、李麗編著:《精神生活的孤獨圖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00年圖說》(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12月)

    ( 二 ) 中文翻譯書目

    佛斯特(E.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韋恩‧布斯(Wayne C. Booth)著,華明,胡蘇曉,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10月)
    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87年)
    提格亨(P.von Tieghem)著,戴望舒譯:《比較文學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2月)

    三、論文

    ( 一 ) 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萍:<百年虛無,世紀等待>,(中國北京)《新劇本》2006年第4期
    王敏:<初看鍾曉陽>,《大拇指》第139期, 1981年
    王德威:<張愛玲再生緣──重複、迴旋與衍生的敘事學>,《文學世紀》第9期, 2000年12月
    王德威:<陰森的仿古愛情故事──評鍾曉陽的「愛妻」>,《聯合文學》第3卷第10期,1987年8月
    王德威:<腐朽的期待──鍾曉陽小說的死亡美學>(鍾曉陽:《遺恨傳奇》序)(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王瑞華:<華美而悲哀的城:張愛玲小說裡的香港定位>,《國文天地》21:9=2492006年
    王怡心:<從張愛玲到李安──談張愛玲<色,戒>的電影元素>,《國文天地》第二十三卷第六期,2007年
    文慕羚(王怡心):<一片風景,一顆心──景中寫情的高妙境界>,《小作家》第120期,2004年4月
    石曉楓:<情愛中的雅俗演繹與人性表現: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試析>,《國文天地》,2004年
    甲文:<張愛玲與「傳奇」>,《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1期,2004年
    司馬中原:<讀姑娘寫的「姑娘」>,《台北評論》第4卷,1983-03
    池上貞子:<失落的時機──白先勇與張愛玲>,《香港文學》總第194期, 2001年
    吉田豐子:<論張愛玲「半生緣」>(上),《文訊》,第250期,2006年
    吉田豐子:<論張愛玲「半生緣」>(下),《文訊》,第251期,2006年
    任右卿:<國族的界限和文學史:論建構台灣新文學史與張愛玲研究>,《文化研究》第2期,2006年
    何慧:<鍾曉陽愛情小說的藝術特色>,《香港文學》第68期,1990-08
    李燕芬:<現代都市的古典情懷──談鍾曉陽的小說>,《香江文壇》第12期,2002年12月
    李金,艾曉明:<「當代中國文學名作鑑賞辭典」香港文學部分條目選(下)>,《香港文學》第86期,1992年
    李渝:<戒愛不戒色:張愛玲與她筆下人物>,《明報月刊》39:8=464  2004年
    吳鈞堯:<論張愛玲「傾城之戀」的「四在效果」>,《國文天地》20:7=235 2004年
    阮妙兆:<看「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大拇指》第49期,1976年
    沈秀貞:<張愛玲寫鏡頭:小說與電影如何相遇>,《人籟雜誌》第3期,2004年
    林景隆:<千古不移的綿邈情韻──評鍾曉陽的小說世界>,《傳奇》第13期,1995-04
    林奕華:<性格,決定了愛情與命運:我與張愛玲的「半生緣」>,《表演藝術》第137期,2004年
    東方蝃蝀:<張愛玲的風氣>,《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1期,2004年
    周蕾著,劉逸竹譯:<玫瑰的故事──再讀張愛玲的寫作技巧及其中之種種利害關係>,《中外文學》第30卷10期,2002年3月
    林幸謙:<張愛玲的臨界點:閨閣話語與女性主體的邊緣化>,《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1995年10月
    南方朔:<蔥綠與桃紅的配對——閱讀張愛玲《對照記》>,《聯合文學》第11卷第2期,1995
    姜捷:<水墨般的女孩>,《婦女雜誌》,1986年11月,總號218期
    高全之:<挫敗與失望──張愛玲<色,戒>的生命回顧>,《香港文學》第281期,2008年5月
    高全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張愛玲如何三思「五四」>,《香港文學》第279期,2008年3月
    侯作珍:<魯迅與張愛玲文學的現代性與虛無感>,《明報月刊》第3期,2005年
    馬靄媛:<宋淇是<色,戒>的共同創作者──張愛玲<色,戒>易稿二十載秘辛曝光>,《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6期,2008年4月
    翁靚芠:<張愛玲短篇小說中男性主體的失落>,《國文天地》20:7=235 2004年
    唐人:<讀張愛玲「傳奇」增訂本後>,《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1期,2004年7月
    陸姵而:<對讀張愛玲「金鎖記」與黃碧雲「雙城月」>,《香江文壇》總第40期 , 2005年
    許維權:<從兩個不起眼的童角:看張愛玲運用對白展現人物性格之技巧>,《金門文藝》第1期,2004年
    張愛玲(文),陳姿羽(譯):<張愛玲致華府英國大使館函>,《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十一期,2004年7月
    張惠娟:<鍾曉陽作品淺論>,《中外文學》第17卷4期,1988年9月
    陶春軍:<關於「金鎖記」中曹七巧人物形象的幾個問題>,《國文天地》22:1=2532006年
    陳翊:<「停車暫借問」的寫作技巧>,《明道文藝》第85期,1983-04
    陳建華:<質疑理性、反諷自我:張愛玲「傳奇」與奇幻小說現代性>,《中外文學》35:3=411 2006年
    陳玉玲:<閱讀張愛玲:導讀張愛玲小說婚姻觀>,《重中論集》第3期,2003年
    郭玉雯:<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期,2006年
    梁良:<「停車暫借問」讀後>,《明道文藝》第85期,1983-04
    梁秉鈞:<張愛玲與香港>,《香港文學》總第192期,2000年
    紫紫:<徹底的和永恆偉大的悲劇──淺析曹雪芹和張愛玲筆下的女性人物>,《文匯報‧文藝》第1060期,1998年
    黃碧雲:<鍾曉陽:女兒心>,《號外城市雜誌》第130期,1987-06
    張炳陽:<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的倫理文化批判>,《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期,2008年7月
    張惠娟:<鍾曉陽作品淺論>,《中外文學》第17卷,第4期。
    黃念欣:<花憶前身──黃碧雲vs.張愛玲的書寫焦慮初探>,《文學世紀》第二期, 2000年
    黃念欣:<兩個人是怎樣成為朋友的──鍾曉陽小說中的細節美學>,《文學世紀》第七期,2000年10月
    黃雅莉:<擦肩而過,卻在心頭住了下來:談張愛玲的「愛」的蒼涼與無奈>,《國文天地》20:7=235 2004年
    楊照:<時間殘酷物語:重讀張愛玲的「半生緣」>,《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1期,2004年
    楊師 昌年:<人生荒涼與人性蒼涼──由張愛玲創作中的「月」意象談起>,《國文天地》第125 期, 1995年
    楊師 昌年:<廣陵散絕還堪惜──《小團圓》析評>, 2009年手稿
    趙叔琴:<張愛玲小說中女性形象藝術研究>,《豐商學報》第8期,2003年
    蔣翔華:<張愛玲小說中的現代手法——試析空間>,《聯合文學》(1994,05)
    劉洪濤:<張愛玲小說中的戲曲意象>,《香港文學》第116期,1994年
    鄭家瑜:<花開花落──讀「趙寧靜的傳奇」>,《明道文藝》第85期,1983-04
    鍾曉陽:<車痕遺事>,《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五卷第二期,2008年
    鍾曉毅:<虛構與現實──再論鍾曉陽小說>,《香港作家報》總第88期,擴版號第5期,1996-02-01
    蘇偉貞:<速寫鍾曉陽──心靈之島>,《聯合報》1900-07-02,29版
    蘇惠昭:<《遺恨傳奇》通透人間情愛>,《台灣時報》1996-11-22,24版
    饒芃子,黃仲文:<張愛玲小說藝術管窺>,《香港文學》第39期,1988年
    嚴紀華:<論毛姆與張愛玲>,《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2期,2006年

    ( 二 ) 學位論文(依年份排列)

    林繡亭:《張愛玲小說風格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89年
    邱昭瑜:《張愛玲作品評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方一娟:《鍾曉陽小說研究》,政治大學文學院國文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2003年6月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鍾正道:《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
    黃玉緞:《張愛玲小說受《紅樓夢》影響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周妙紅:《香港作家鍾曉陽小說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 三 ) 網頁資料

    王曉文:《二十世紀中國市民小說論綱》,(中國: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http://hk.wanfangdata.com/wf/~CDDBN/Y984927/PDF/INDEX.HTM,20090502網頁
    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與「張派」作家超越之路> ,http://www.wretch.cc/blog/sophiapoem/5346118,20090502網頁
    李宜芳:<香港女作家在台灣──評鍾曉陽的「哀歌」>,http://www.fgu.edu.tw/~wclrc/drafts/Taiwan/li-yi/li-yi-01.htm,20090429網頁
    楊霞:<花自飄零水自流──試論鍾曉陽小說的言情藝術>,http://hklitpub.lib.cuhk.edu.hk/pdf/journal/84/1994/81425.pdf,20090504網頁
    楊霞:<「荒涼」:思想背景裡惘惘的威脅──淺談張愛玲、鍾曉陽小說的悲劇意識>,http://hklitpub.lib.cuhk.edu.hk/pdf/journal/84/1995/81797.pdf,20090502網頁
    傅瀟霄:《紅塵深處的一聲嘆息:論張愛玲小說的悲劇意識及其構成》,(中國:西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http://hk.wanfangdata.com/wf/~CDDBN/Y405852/PDF/INDEX.HTM,20090502網頁
    維基百科:尼采,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0%BC%E9%87%87&variant=zh-hk,20090429網頁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