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素珠 Yang su chu |
---|---|
論文名稱: |
陽明山國家內牧業生態襲產之形成過程與延續途徑-談耕牛寄養牧場轉型為景觀牧場之演化歷程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Heritage in Yangmingshan National |
指導教授: | 鄭勝華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耕牛寄養牧場 、陽明山國家公園 、擎天崗景觀牧場 、農業地理學 、時間地理學 、水牛生態博物館 、牧場生態襲產 |
英文關鍵詞: | cattle consigning farm, Yangmingshan National Park, Chingteingang landscape Cattle Farm, Agricultural Geography, Time Geography, Water Buffalo Eco-Museum, an ecological heritage of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0 下載:6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以牧場生態襲產的概念,農業地理、時間地理學等理論基礎,以及景觀視覺分析的方法,來探討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百年耕牛寄養牧場的發展,以及近年來因為畜牧與休閒活動結合成為景觀牧場的變遷歷程。嘗試透過不同時期的時空背景與社會需求,了解牧場的主要功能、價值與維繫條件,並對牧場景觀資源的現況做調查,以提出其延續於國家公園內之可行性分析。
台灣傳統農業社會中,水牛是農家主要的獸力,家家戶戶都養牛。台北陽明山地區早在1934年以前已經發展出私人耕牛牧場,有專業的牧牛人及相關的寄養辦法與牧場的設備,照顧北部地區農家寄養農閒時的耕牛。1934年日本人將此牧場改為州立的「大嶺牧場」,成為臺灣公立暨公辦民營耕牛寄養牧場制度之濫觴,維持至今。
「大嶺牧場」極盛時期共有三大牧場,放牧面積廣達1,000公頃,牛隻約1,700頭,為農家在農閒時飼養水牛,使之更健壯。然而從1960年代開始,台灣推動農業機械化,水牛在農村的地位,漸被鐵牛(耕耘機等power tiller)取代,1985年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以擎天崗為主要範圍的陽明山牧場被保留,牛隻成為維持草原植被及景觀的主角,耕牛牧場轉型為景觀牧場,是陽明山各景點中遊客到訪數第二高的景點,僅次於陽明公園。1998年畜牧法通過後,依規定此牧區受限只能寄養39頭以下,其功能迫於現實以飼養肉牛為主,,僅少數是農家送來養老的耕牛。
2002年8月擎天崗草原上發生水牛撞傷遊客的意外事件後,牧場存廢問題在遊客正面期望下,主管單位的台北市農會及陽明山國家公園均面臨兩難的局面。本研究透過驗證「擎天崗景觀牧場」已具牧場生態襲產之價值,並提出「水牛生態博物館」的構想以期永續其發展。
Based on theories of ecological heritage, agricultural geography,
and time geography, and applying landscape visual analysis, this study
purports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cattle grazing farm into
pasture landscape during the past 100 years in Yangmingshan National
Park. It intends to identify the general backgrounds, social needs, and
economics of the farm in terms of the farm’s main functions, owner’s
values, and maintenance factors, etc. for different time period. It also
analyzes the current resources for and practicality of maintaining the
herd of buffalos in the National Park for landscape purpose.
In traditional society of Taiwan Water buffalo was the main
livestock bred by all rural households. Before 1934, however, cattle
consigning farms managed by professional herdsmen with special
equipments had appeared in Yangmingshan area. Their task was to take
care of the water buffalos for households in northern Taiwan during the
slack period of the year. In 1934 the ruling Japanese government
established “Talingka Cattle Farm” in this area as the first public owned
but private operated business. The model has survived to this day.
At its peak “Talingka Cattle Farm” was comprised of three
sub-farms to handle 1,700 buffalos with pasture area totaling 1,000
hectors. Since 1960s, as results of declined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mechanization of farming, cattle rearing in Taiwan was a practice of the
past. Yangmingshan National Park was established in 1985, and the
cattle farm near Chingteingang in the Park has been kept. Buffalos and
grass land in the farm have become the most frequented tour spot in
Yangmingshan second only to Yangmin Park. After the pass of
Pasturage Law in 1998, this area has been restricted to raising no more
than 39 water buffalos, only a few of which now come from farm
households as retired cattle.
After the 2002 incident of tourist injury by a buffalo at
Chingteingang, whether to keep the farm functioning has become a
dilemma for the Taipei Farmers’ Association and Yangmingshan
National Park. Henceforth, this study, after identifying “Chingteingang
Landscape Cattle Farm” as a suitable ecological heritage of pasture,
proposes the idea of establishing the “Water Buffalos Eco-Museum” to
appeal for a sustainabl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is pasturage.
參考文獻
一、 學位論文(按姓氏筆劃排列)
吳來錦(1997),台灣役牛的地理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素馨(1983),視覺景觀資源評估之研究-以台北縣坪林鄉為例,國立台大園藝所碩士論文,頁21、22、23。
沈淑敏(1988),台灣北部地區主要瀑布群的地形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頁46、109。
林秀治(2005),新竹市民週休遊憩活動的時空特性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頁95。
林晏州(1979),遊憩規劃中景觀資源之評估,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陽杰(2002),社區博物館的籌設與發展-以南投縣牛屎崎鄉土文史館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2、10、15。
邱淵惠(1994),牛與台灣傳統農村社會之研究—清領時期之日治時期,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頁64、79、94、95。
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間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君臨(1989),台灣東部漁民漁場空間認知與漁撈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喜城(2001), 【李文古】客家民間文學文化資產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論。
梁國常(2002),遊客對風景遊憩區認知之意象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黃服賜(1999),在地社區領袖參與鄉土襲產保育的人文意涵:以台南麻豆、台北龍坡為例,台大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服賜(2000),鄉土襲產保育基本概念架構之建立,台大地理學報,第28期,頁91~110。
黃玉容(1994),包蘀箭竹筍野生採集與農業栽培活動的空間特性,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彥伯(1991),遊憩活動對擎天崗草原特別景觀區之生態衝擊及其可接受改變限制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頁47、48、49。
陳敏雀(2005),淡蘭古道文山東線的開發、沒落與文化再興,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曾彥蓉(2001),陽明山國家公園發展生態旅遊之評估與管理策略研擬,台北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研究所,頁53、 66。
馮治華(1990),視覺資源衝擊評估架構之研擬-以士林垃圾焚化廠之興建個案依據,台大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玲(1985),景觀單元分析之研究-以明湖抽蓄水力發電廠設施區之景觀規劃為例,台大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82-87。
楊俊秀(1998),野柳植物多樣性與景觀資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戴慧琪(2002),古蹟文化資產價值判定之研究─以文化資產價值論述為依據,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頁39、43、51。
二、 期刊
王世慶(1969),清季及日據初期南部之牛墟,清代台灣社會經濟,頁253-294。
王錦堂(1976),台灣肉牛企業經營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27(1),頁239-252。
王鑫(1990),景觀欣賞與保護教育(上)(下),環教季刊第7、8期。
王鑫(2002),農業、農村、鄉村,大地地理雜誌,第169期,頁12。
邱松山、蔡精強(1990),台灣養牛事業發展之探討,台灣農業26(3),台灣省政府農林廳編印,頁7-21。
呂理昌(1996),金包里大道─條人文歷史步道,台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簡訊。
李登元(1961),台灣耕牛之調查與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十一卷第一期。
李瑞宗(1985),全國唯一的耕牛渡假中心。陽明山牧場寄養耕牛逐漸減少,台北市農會積極開發計劃〈農業周刊7(5)〉。
李瑞宗(1989),自然與歷史交會的驛站-大油坑步道,大自然24:68-71。
李裕村(1999),觀星導遊-陽明山,天文館期刊第六期,頁44。
李玉壽(1953),陽明山放牧場業務簡介,豐年半月刊,第3卷第5期,頁12。
亨德(1952),利用耕牛寄養牧場以解決耕牛寄養問題,豐年半月刊,第2卷第21期,頁4。
亨德(1953),設置牧場解決台灣種牛缺乏問題,豐年半月刊,第3卷第20期,頁4。
亨德(1955),山地放牧場的利益,豐年半月刊,第5卷第7期,頁7。
周憲文(1956),日據時代台灣之畜產經濟,台灣銀行季刊,9(4),頁74-90。
花炳榮(2003),「擎天崗草原牛隻去留問題」問卷調查,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2000),金包里大路解說(摺頁)。
黃潤之(1960),台灣稻作農家之畜力,臺灣銀行季刊,9(2),頁98-123。
劉世婷(1994),犢牛飼養之管理,中國畜牧雜誌,第26卷第3期,頁101。
施義章、劉立乾、蘇清全、程中江、戴謙、黃政齊(1993),台灣水牛肉用性能之研究,畜產研究第26卷2期。
胡金印(1978),台灣西南部牛墟市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教育,第4期,頁73-80。
張迺欽(1952年3月17日),經興大嶺牧場,台灣新生報。
張鼎芬(1952),台灣之牛,臺灣銀行季刊,5(2),頁67~89。
張鼎芬(1952),台灣之畜產,臺灣銀行季刊,5(2),頁1-16。
陳玉壽(1953),陽明山牧場概況,台灣農林月刊7(8):36-37。
陳志祥(1993),水牛與黃牛,台灣地誌中冊。
陳憲明(1986),台灣北部高冷地區農業土地利用的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2期,頁103-142。
陳憲明 (1989),台灣東部漁撈活動的時間地理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5期,頁89-115。
鄭勝華(1978),淺談生物地理學與生態學,地理教育第4期,頁66-72。
鄭勝華(1999),棲地生物景觀在地理教育上的價值,臺北:第三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頁25。
鄭勝華(2003),生態旅遊的教育價值及實踐途徑 - 以生態旅遊教學網站建構模式為例, 臺北: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舉辦「第七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
鄭勝華、林登秋(2004), 生態旅遊資源地旅遊活動與資源永續維護之雙贏策略—以福山 植物園及蘭嶼島為例,台北:中國地理學會研討會。
魯學智(1993),沼澤型水牛繁殖性狀之介紹,畜產推廣簡訊,第20期。
魯學智(1991),淺談水牛起源與中國水牛,畜產推廣簡訊,第18期,頁9-11
賴文輝、賴明欽(1960),台灣耕牛之調查與研究,台灣銀行季刊,11(1),106-130。
三、專書
王穎(1994),陽明山國家公園台灣梅花鹿野放研究(一)。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台北,頁33。
王鑫(1984),陽明山國家公園地質及地形景觀,台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
王鑫(1991),陽明山國家公園河流地景保育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辦理。
王鑫(1997),地景保育,台北:明文書局。頁92~115。
王鑫(1998),生態旅遊的經驗與本土做法,跨世紀國家自然保育策略研討會,立法院厚生基金會。
王鑫、王秋原、黃服賜(1999),襲產保育與地方創造之研究(I),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系。
安倍明義(1987),台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台灣省政府(1966),台灣省農業普查報告,牛現有頭數及戶數按性別分。
交通部觀光局(1998),國人國內旅遊狀況調查報告。
交通部觀光局(2004),國人國內旅遊狀況調查報告。
呂光洋、王震哲、曹潔如、呂玉娟、張巍薩、陳宜隆、花炳榮、馬協群(1990),陽明山國家公園翠翠谷沼澤生態系之研究調查,台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頁72。
呂理昌(1996),擎天崗草原遊客特性分析,台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呂理昌(1997),陽明山國家公園魚路古道人文及自然資源之調查研究(一),台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素馨(1997),都市意象認知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遊憩景觀資源,頁75-93,台北:田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培芬(1995),牛隻活動對磺嘴山生態之影響,台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
李培芬、林耀松(1994),台灣地區國家公園動物生態資料庫報告,台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
李朝聖、叢培芝(1996),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行為及遊憩型態發展之研究,台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瑞宗(1994),魚路古道之研究,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頁91~119。
李瑞宗(1996),丹山草欲燃,台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
李瑞宗(1997),陽明山國家公園原住民史蹟調查與其老口述歷史紀錄(東北分區訪談紀錄),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頁13-29、39-45、53-63、67-73、79、86-90。
李瑞宗(1999),陽明山國家公園全區古道調查,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頁5、19、22、23。
李瑞宗(2000),金包理到路南向路段後續規劃,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麗雪譯(1996),景觀視覺評估與分析,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宗聖(2000),陽明山的十大奇景之一,台北,人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37、40、46。
林宗聖(2002),大屯火山─名山傳奇,台北,人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曜松(1991),陽明山國家公園動物文獻之搜集整理研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林曜松、謝伯娟(2000),陽明山國家公園磺嘴山生態保護區動物相調查研究,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林曜松、顏瓊芬、關永才(1983),陽明山國家公園動物生態景觀資源,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頁73。
邱淵惠(1997),台灣牛-影像、歷史、生活,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俞孔堅(1998),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公司,頁67-83。
施並錫(1997),牛事一牛車,台北:草根出版。
洪英聖(2001),牛在台灣,南投,牛屎崎鄉土協會。
洪敏麟(1980),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凌德麟(1990),陽明山國家公園擎天崗特別景觀區解說設施設備細部規劃設計,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
馬以工(1990),陽明山國家公園,內政部營建署。
康原(1999),台灣農村一百年,頁45、48、49、67。
張永達、黃生(2001),陽明山國家公園長期生態研究規劃,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張杏枝(1997),陽明山國家公園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先期作業規劃圖書作業---自然及人文資源之調查檢討分析,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張杏枝(2000),陽明山國家公園計劃第二次通盤討論先期作業規劃書圖計劃作業-自然及人文資源之調查研究分析,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頁141。
張其昀(1972),陽明山區新方志,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張新軒、陳茂墻、卜瑞雄(1991),磺嘴山(含擎天崗)地區動物(牧牛)對環境影響之研究與管理,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台北,頁27。
曹勝雄(2001),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滿意度調查分析之研究,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
曹勝雄、廖秀娟、羅志成(1999),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數量調查分析模式之建立,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郭瓊瑩、鄭嘉玲(1987),擎天崗草原計畫,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莊銘城(1996),重修台灣通志卷四經濟志農業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頁1016、1025、1062
陳文恭、蔡清彥(1986),陽明山國家公園之氣候,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台北,頁51、62。
陳世一(1998),陽明山之旅,台中:晨星出版社。
陳仲玉(1997),陽明山國家公園人文史蹟遺址調查,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44、45、50、51頁。
陳育賢、韓志武(1998),陽明山國家公園遊憩區經營效益評估-龍鳳谷、硫磺谷、大屯、冷水坑遊憩區及擎天崗景觀區,台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陳憲明(1998),坪頂記實,台北:財團法人七星農業發展基金會。
陳國章(1970),農業地理學,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傅定民、余雅玲、林俞均、葉國慈、歐高明、蕭靜妮等(2000),竹子湖耆老口述歷史紀錄整理,翔翬工作室。
曾石南(1992),台灣休閒農業,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頁9。
叢培之(1998)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叢書-步道篇,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頁101-109。
陳俊雄(2002)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叢書 -植物篇,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頁98~105。
黃光瀛(2002),大屯火山群,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黃增泉(1989),陽明綠意,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頁15。
黃增泉、謝長富(1990),陽明山國家公園森林火災對生態之影響調查,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黃躍雯(2001),築夢荒野-台灣國家公園的建制過程,台北:稻香出版社。
劉小如(2001),陽明山國家公園保育研究計畫檢討與展望,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
鄭勝華、劉德美等譯、華昌宜主編(2005 ),地理學思想史,台北:五南書局。
鄭勝華(1998)主編, 臺灣生物地理與自然保育(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會,166頁。
鄧國雄(1988),陽明山國家公園之地形研究,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台北,頁163。
三、日文書目
藤根 吉(1904),台灣牧牛(附印度水牛),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小野新市(1907),台灣天然牧場之保護(1)台灣農事報,第18號 頁34~36。
台灣天然牧場之保護(2)台灣農事報, 第19號 頁36~41。
台灣天然牧場之保護(3)台灣農事報, 第20號 頁40。
宮本曉誕(1916),大屯山的水牛放飼,台灣農事報,第132號 頁23~26。
高澤 壽(1925),台灣牛疫史,台灣總督府殖產局,頁5~14。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1930),台灣產牛(附馬)。
大屯郡(1932),大屯郡產業要覽,頁40、41。
台灣農友會(1936),台灣畜產統計26牧場,台灣畜產,第4卷,第12號,頁23。
四、英文書目
Cox, C.B. & Moore, P.D. (1973) Biogeography: An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approach. London: Blackwell Science.
Dearden,P.(1980)“Towards protection of scenic resources”,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7(2):153-158
Putman, R. J. (1984) The Geography of Animal Communities. In J.A. Taylor(ed) themes in Biogeography. Croom Helm. London & Sydney. pp. 176.
五、網址
陽明山國家公園 http://www.ymsnp.gov.tw/newhome/index.htm
台灣畜產原種資訊網 http://www.angrin.tlri.gov.tw/
英國襲產保育的地方行動 http://www.ntnu.edu.tw/eec/eeq/42/eeq42-5.doc
台灣景觀改造的國家策略 http://www.ntnu.edu.tw/eec/eeq/43/eeq43-09.doc
國家公園推動生物多樣性教育的角色與問題探討http://bc.zo.ntu.edu.tw/conf_200109/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