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麗玉 Hsieh, Li-Yu |
---|---|
論文名稱: |
新店區大豐社福館樂齡族在地老化、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A Study of Elderly People in Dafeng Social Welfare Hall, Xindian District are Aging locally, Promoting Health and Lifestyle And Study Satisfaction |
指導教授: |
程瑞福
Chen, Jui-F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0 |
中文關鍵詞: | 樂齡族 、運動休閒 、在地老化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學習滿意度 |
英文關鍵詞: | The Elderly, Sports and Leisure Courses, Local Aging,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Learning Satisfactio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27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7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依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達到14%之「高齡社會」標準,為因應老化所帶來人口結構衝擊及促進樂齡族群養成規律運動休閒習慣,目前各地方政府多開設有運動休閒課程供民眾學習,使社區民眾在熟悉的環境中擁有參與活動的機會、拓展人際互動,以維持身體及心理之健康。本研究目的係針對地方政府開辦之運動休閒課程,與樂齡族在地老化、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學習滿意度等面向,針對不同人口現況之差異性及影響所為研究,探究此類課程提供之適切性及是否符合該族群需求。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採便利抽樣方式,範圍以新北市新店區大豐社福館研習課程學員為研究對象,共發放700份問卷,有效回收505份,採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分析統計,瞭解樂齡族參與該項課程之差異與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參加者以女性居多且長期參與;自我實現及人際支持為健康促進最大效益;學習滿意度達滿意以上水準;樂齡族在地老化、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學習滿意度呈顯著相關。依據以上結論提供主辦單位在整體設施、課程內容設計再升級以提升鑑別度及增進人際關係、資源整合、改變經營管理模式等建議,以達到增加參與意願、促進樂齡族身心健康及提升行政部門服務績效等目標。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the elderly aged over 65 have reached 14%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indicating Taiwan becoming an “Aged Society”. Local governments open more sports and leisure courses to enable citizens to interact with people in their familiar surroundings and maintai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s the sports and leisure courses have brought to local aging,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Demographic variables were applied to examine if the courses meet the needs. This research adopted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convenient sampling and involved 700 course participants in Dafeng Social Welfare Hall with 505 valid questionnaires returned.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OVA,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ticipants were mostly women; self-realization and interpersonal support were the best benefits of health promotion; learning satisfaction was above satisfactory level. This research confirmed that local aging,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are significant related. Local governments are suggested to integrate resources with neighboring sports centers, adjust to OT (Operate-Transfer) model, upgrade overall facilities, improve the uniqueness of course contents, and enhanc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 These aim to increase the willingness of participation, promot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and improve the local governments’ service performance.
丁文祺、鄭建民、郭常勝 (2016)。樂齡休閒學。高雄市:麗文文化出版。
內政部 (2019)。戶政司人口統計資料。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內政部 (2019)。第37週內政統計通報。取自https://www.moi.gov.tw/cp.aspx?n=3907
方怡堯、張少熙、何信弘 (2015)。多元性運動訓練對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體育學報,48(1),59-72。
王人卉、林儷蓉 (2016)。在地老化意涵與面向之分析:以臺灣六都高齡福利措施為例休閒與社會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3),159-168。
王秀華、周大鈞、郭哲君、陳信水、李政徹 (2020)。多元的運動課程介入對高齡者體適能之效果-以中部某一社區據點為例。物理治療,45(2),150-151。
王建楠、李壁伊 (2015)。缺乏身體活動不良健康效應:系統回顧及統合分。中華職業醫學雜誌,22(4),9-19。
石泱 (2017)。福利服務使用對高齡者健康狀況與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65),6-30。
危芷芬(譯) (1995)。環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McAndrew, F. T., 1993)
江亮演 (2009)。高齡社會老人在地老化福利探討。社區發展季刊,6(125),195-210。
江昱仁、林君儒、郭心怜 (2009)。居民生活型態與地方依附之研究-以高雄市三民區河堤公園為例。休閒事業研究,7(4),135-156。
江慧玲 (2014)。桃園縣南崁地區居民的居住滿意度與地方認同之研究。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3),81-114。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20)。國情統計通報。取自https://www.stat.gov.tw/lp.asp?CtNode=1495&CtUnit=690&BaseDSD=7&mp=4
何信弘、方怡堯、張少熙、方佩欣 (2016)。以社會生態學模式檢視日本高齡者運動政策與方案。休閒與社會研究,(13),169-185。
吳宜宸、何景華 (2010)。銀髮族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休閒時間身體活動的關係:社會支持的角色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吳明隆 (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秋燕、張素珠 (2014)。老年人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之探討。臺中科大體育學刊,10,33-44。
吳淑瓊、莊坤洋 (2001)。在地老化:臺灣二十一世紀長期照顧的高齡福利措施方向。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0(3),192-201。
吳勤榮、李榮尚。孔建嘉 (2018)。臺灣地區原住民族高齡者運動參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其心理幸福感之影響。屏東大學體育,(4),25-36。
呂建政 (1994)。開展休閒教育的幾個問題。訓育研究,33(3),21-28。
呂寶靜 (2000)。老人朋友網絡支持功能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2),43-90。
李月萍、陳玉敏 (2004)。自我效能理論於老人運動行為之應用。長庚護理,15(4),416-422。
李宗派 (2007)。老化概念 (Ⅱ) 行為科學之老化理論與老化理論研究趨勢。臺灣老人保健學刊,3(2),25-61。
李青松、林歐貴英、陳若琳、潘榮吉 (2010)。老人與家庭。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李亭儀、楊仁仁、張育瑋 (2012)。有氧舞蹈課程滿意度之研究-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10),1-10。
李英弘、林朝欽 (1997,9月)。地方情感概念在戶外遊憩研究上之探討。發表於1997年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臺北市,臺灣。
李祐綺、顏君彰、楊景文、李世昌 (2012)。北部地區參與音樂舞蹈活動之老年人心理效益、快樂程度及身體活動能力之研究。亞洲高齡健康休閒及教育學刊,1(1),12-25。
林子傑 (2019)。銀髮族健康促進管理與生活支持需求探討-以臺灣為例。兩岸企業社會責任與社會企業家學術期刊,(4),36-52。
林岢融、張怡彤、林新龍 (2018)。阻力訓練介入對老年人預防跌倒之影響。屏東大學體育,(4),155-166。
林厚融、林顥翰、李晶 (2020)。探討高齡社會下運動休閒活動政策發展趨勢─以政策創新的觀點。健康生活與成功老化學刊,12(1),27-40。
林嘉男、許毅璿 (2007)。人與環境關係之論述:釐清「地方感」、「地方依附」在環境研究上的角色。環境教育研究,5(1),41-71。
林擎天 (2013)。彰化縣社區居民地方依附與社區參與之相關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林麗恵 (2002)。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邱民華 (2004)。臺南縣中小學退休教師社會參與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致理管理學院,臺南市。
邱懿瑩 (2020)。休閒運動參與對高齡族群健康價值取向之探討。屏東大學體育,(6),67-80。
侯易佑、林志群 (2020)。中高齡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樂齡大學心靈成長課程為例。數位與開放學習期刊,(8),105-133。
侯錦雄、姚靜婉 (1997)。市民休閒生活態度與公園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0(3),1-17。
姜雅玲 (2012)。淺談社會資本與高齡者在地老化之關係。家庭教育雙月刊,(37),6-12。
柳立偉、徐志輝 (2016)。銀髮族投入休閒活動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5(1),78-91。
洪榮昌 (2019)。高齡者運動政策制定之初探。學校行政,119,188-196。
馬芳婷 (1988)。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興桂、鄭惠萍 (2012)。老人運動行為與看診次數及生活品質之關係。運動研究,21(2),1-15。
國家發展委員會 (2013)。全球人口老化之現況與趨勢。台灣經濟論衡,11(10),27-34。
國家發展委員會 (2019)。2018-2065中華民國人口推估。取自https://pop-proj.ndc.gov.tw
張少熙、周學雯 (2011)。高齡者運動創新服務模式之個案研究-以芬蘭佑華斯克拉 (Jyväskylä) 為例。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張少熙、劉永琦、方怡堯 (2012,12月)。專責機構在運動推廣之重要性:以芬蘭高齡運動者為例。以海報形式發表於 2012體育運動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臺灣。
張育誠、洪錫隆、洪偉欽、林書丞、呂裕雄 (2010)。有氧舞蹈介入對高齡婦女平衡能力之影響林旻逸。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2),190-199。
張良漢、蘇士博、王偉琴 (2006)。不同活動涉入程度對地方依戀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3(2),1-18。
張俊一 (2008)。老年人運動休閒互動建構的社會意義。體育學報,41(4),105-118。
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 (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珈瑛、陳建廷 (2013)。樂齡族群運動休閒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0(2),82-91。
張耿介、林新龍 (2015)。銀髮族體適能檢測意義與內涵之探究。屏東大學體育,(1),205-220。
張靜惠 (2008)。休閒運動對中老年人健康促進之效益。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3),89-93。
郭永順 (2004)。公立高職進修學校學生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文銓、楊明利 (2012)。高屏地區休閒系學生班級氣氛對學習滿意度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3),144-152。
陳秀鳳 (2019)。新北市農會推廣終生教育家政班學員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陳宜屏 (2019)。南投縣家庭教育中心中高齡志工參與動機、學習滿意度及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陳岷莘 (2019)。舞蹈教室有氧舞蹈課程滿意度內容要素探討。屏東科大體育學刊,(10),19-31。
陳美純、沈睿涵 (2020)。探討中高齡者參與桌上遊戲之課程改善之研究。萬能學報,(42),58-80。
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 (1997)。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之修訂與測試。長庚護理,8(1),14-24。
陳益晟 (2008)。中高齡者運動休閒涉入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7),812-819。
陳敏郎 (2015)。健康意識、生活型態以及飲食行為的認知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中部某海線地區民眾為例。健康科技期刊,3(1),68-91。
陳淑敏、張澄清、吳志富 (2018)。臺北市高齡學習者健康促進、人際互動及生活滿意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2),127-161。
陳琬婷、林我崇 (2015)。中高齡生態解說志工活動涉入、地方依附與責任環境行為關係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29(1),19-33。
陳龍弘、盧俊宏、陳淑珠 (2004)。真的是要活就要動?!身體活動與健康效益之探討。健康世界,(219),36-39。
陳鴻雁 (2000)。臺灣地區民眾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新北巿:輔大。
陳鴻雁 (2003)。我國國民運動意識之調查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陳麗華 (1991)。臺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傅逸鴻、陳維智 (2014)。企業文化、自我效能和休閒運動參與程度之關係研究-以戶外用品店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8(4),89-101。
程紹同 (1997)。優質休閒、超值人生。師友月刊,(366),15-19。
黃心珍 (1995)。嘉義市老年婦女的自我概念對其生活滿意度及參與學習意願之影響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品齊、方佩欣、張少熙 (2014)。活躍老化:高齡者運動促進政策與實施狀況分析。
黃敏銓、藍孝勤 (2018)。新北市板橋區高齡者運動參與行為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15),1-14。
黃袖舒、邱國聖 (2018)。高齡者健康老化政策:臺灣與芬蘭經驗初探。東海體育學報,(2),35-41。
黃富順 (1995)。老人心理與行為模式。成人教育,(28),11-17。
黃富順 (2002)。老化與健康。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順 (2007)。各國高齡教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黃幹忠、夏晧清 (2013)。臺南市老人的居住安排與居住環境之地區性比較-兼論社區老人住宅之接受度。建築與規劃學報,14(2),67-81。
黃馨德 (2019)。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藝文研習班學員認知課程價值、學習滿意度與忠誠度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新北市政府民政局 (2019)。新北市人口統計。取自https://www.ca.ntpc.gov.tw/home.jsp?id=bfd4abbcdb3ce7a3
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020)。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施政報告。取自https://www.rde.ntpc.gov.tw/home.jsp?id=c20ffc1064376a3a
葉至誠 (2016)。老年社會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詹文祥、邱文信 (2011)。老化現象對步態之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5(4),677-685。
詹火生、林青璇 (2002)。老人長期照護政策─國家干預觀點之分析。國政研究報告,社(研)091-018號。
廖素嫺 (2003)。社區老人參與志願服務之研究-以臺中縣社區長壽俱樂部為對象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劉玉玲、陳嬿羽 (2017)。臺中市長青學苑中高齡學生學習需求及滿意度調查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5(1),61-70。
劉耀中、陳建明 (2013)。臺南市新營區居民對社區推廣教育課程滿意度之研究。體驗教育學報,(7),97-125。
潘淑蘭、吳忠宏、周儒 (2008)。解說志工活動涉入,地方依附與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戶外遊憩研究,21(3),23-47。
蔡正育 (2014)。樂齡族群休閒態度、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健康行為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1(4),53-67。
衛生福利部 (2014)。中華民國102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作者。
鄧明賢 (2017)。社區老人健康促進方案推動幹部之收穫與反思研究。社會工作實務與研究學刊,(5),29,31,33-58。
盧俊吉、蕭崑杉、林如森、王春熙 (2011)。高齡者社會支持、休閒活動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56),100-109。
蕭淑芬 (2003)。中老年人運動行為與醫療就診紀錄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錢銘貴、黃蘭茜、謝國榮。高齡學習者休閒態度與幸福感關係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7(3),1-17。
駱菲莉 (2009)。銀髮族飲食營養問題與保健策略。源遠護理,3(1),17-23。
聯合國 (2019)。世界人口展望報告。取自https://www.un.org/zh/sections/issues-depth/ageing/index.html。
謝宗恆 (2003)。文化遊憩涉入與場所依戀關係之研究-以北埔地區遊客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謝美娥 (2019)。從社會參與之能力表現探討老人活動參與。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7),43-80。
謝國榮、錢銘貴、黃蘭茜 (2012)。高齡學習者休閒態度與幸福感關係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7(3),1-17。
謝碧容、曾馨慧、張芷綺、鍾秉宏、蔡承翰 (2020)。探討中年人對於在地樂活老化策略的需求意圖:整合計畫行為理論及健康信念模型。商略學報,12(1),17-32。
鍾寶玲 (2001)。老年糖尿病患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聶筱秋、胡中凡(譯) (2003)。環境心理學。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Bell,A. P., Greene, C. T., Fisher, D. J., & Baum, A., 1996)
羅明葵 (2003)。社區婦女休閒滿意與社區意識之關係探討。體育學報,(35),257-265。
蘇子炘、陳淑慧 (2012)。建構高齡者服務體驗量表。健康管理學刊,10(2),126-137。
蘇榮裕 (2012)。老年人身體活動能力、休閒活動參與及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2),104-117。
Blackburn, J. A., & Dulmus, C. N. (2007). Handbook of gerontology: Evidence-based approaches to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cy.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Hammitt, W. E., Backlund, E. A., & Bixler, R. D. (2006). Place bonding for recreation places: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development. Leisure Studies, 25(1), 17-41.
Knowles, M. S. (197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NY: Association Press.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7). A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Moore, R. L., & Graefe A. R. (1994). Attachments to recreation settings: The case of rail-trail users. Leisure Sciences, 16, 17-31.
Pender, N. J. (1982).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Norwalk, CT: Appleton-Century-Crofts.
Peterson, D. A. (1983). Facilitating Education for Older Learner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Inc.
Wiles, J. L., Leibing, A., Guberman, N., Reeve, J., & Allen, R. E. (2012). The meaning of “aging in place” to older people. The gerontologist, 52(3), 357-366.
Williams, D. R., & Vaske, J. J. (2003). The measurement of place attachment: Validity and generalizability of a psychometric approach. Forest science, 49(6), 83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