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梅君
Mei-chun, Wu
論文名稱: 七○年代鄉土文學中的〈台灣意識〉 -以《台灣文藝》小說為例
The Taiwan Consciousness of Taiwanese Nativist Literature in the 1970s : Take the short stories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 林芳玫
Lin, Fang-M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2
中文關鍵詞: 《台灣文藝》鄉土文學台灣文學七○年代鄉土文學台灣意識
英文關鍵詞: Taiwanese Literature, nativist literature, Taiwan literature, 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1970s, Taiwan consciousnes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8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七○年代台灣的鄉土文學的本質應是現實主義的,以社會價值為文學價值觀念的行程,與當時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與社會問題密切相關,同時與一個熟悉台灣現實生活的本土青年作家群的堀起有關。而這些作家群,鮮有不曾與七○年代台灣本土性刊物《台灣文藝》有著或深或淺的感情,或直接投入《台灣文藝》的創作中的。七○年代《台灣文藝》的台灣本土文藝精神,展現的是一個回歸「現實」的年代——所謂七○年代的精神,也展現在其所收錄的小說作品中,要理解這些特色,理應從其所做出來的成績或作品中去抽絲剝繭,如此,才能竭盡所能做成最客觀之解釋,這也是本文研究的內容。
    本論文試圖以《台灣文藝》為研究主軸,將其在七○年代所出刊的38期刊物中所收錄的359篇小說為經,七○年代鄉土文學風潮為緯,找出具代表性的作品,扒梳小說主題與內容的特色及其文本中展現的敘事與認同模式。並進一步探究七○年代,在兩位本土文學大老主編(吳濁流與鍾肇政)的影響下,所編選的小說文本中,早已潛流的台灣意識與認同的覺醒,和可視為隱蔽文本的被壓抑的集體記憶,驗證七○年代鄉土文學中早已內化於文字作品中的台灣意識。

    The essence of Taiwanese nativist literature in the 1970s was realism. It mainly focused on the rising conflict and closed to those acute issues at the time, and was connected to a group of young writers, who were familiar with the real life in Taiwan. Most of them were involved in the writing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had a great affection towards it. The motif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in the 1970s presented the era of reality-returning,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essence of the 1970s. The novels published in Taiwanese Literature at the time must reflect this character also, and affected, even be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nativist literature.
    Since Taiwanese Literature was regarded as a publication with strong Taiwan-centered concept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359 short stories published there in the 1970s and associated with the debate on the nativist literature, to approach the narration and the social identity from those novels. And to probe into all the issues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in the 1970s, which were edited by two authorities on Taiwanese nativist literature, Mr. Wu and Mr. Chong, to investigate the Taiwan consciousness and the hidden transcript of mass repressed emotion at the time had presented in those novels alread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詞義 11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4 第五節 章節架構與概述 20 第二章 七○年代鄉土文學與《台灣文藝》 第一節 七○年代回歸現實的文學風氣 23 第二節 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背景與《台灣文藝》 29 第三節 七○年代《台灣文藝》的歷史意義 40 第四節 結語 47 第三章 七○年代《台灣文藝》小說主題及其語意結構 第一節 現實生活的反映——對時代環境的批判 51 第二節 苦悶人生的詮釋——對生命死亡的觀照 63 第三節 靈性、情慾的糾葛——愛情、親情面面觀 75 第四節 不平凡的生命悸動——鄉土小民的意志與宿命 89 第五節 結語 100 第四章 七○年代《台灣文藝》小說中蘊含的〈台灣意識〉 第一節 海洋記憶的歷史謳歌 103 第二節 工商業社會的現實糾結 121 第三節 教育殿堂與教育問題 136 第四節 鄉土小民的在地關懷 140 第五節 堅強認份的台灣女性 146 第六節 結語 150 第五章 結論 152 參考書目 附表一 七○年代《台灣文藝》雜誌,小說家與作品出現次數 附表二 七○年代《台灣文藝》小說目錄

    參考書目
    一、 基本史料
    《台灣文藝》總號第26期-65期,1970年1月-1979年12月,台灣文藝雜誌社。
    《台灣文藝1~53期重刊本》,1984,台灣文藝出版社。

    二、 專書

    中文部分

    王浩威,1994,《鄉土與文學: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台北:文訊雜誌。
    方孝謙,2001,《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台北:巨流。
    台灣文學研究會主編,1989,《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精選集》,台北:前衛。
    古繼堂,1989,《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史明,1980,《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蓬島文化出版。
    朱岑樓主編,1981,《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台北:東大圖書。
    向陽主編,2006,《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小說卷‧戰後時期‧第一部》,台北:聯合文學。
    吳濁流著、張良澤編,1977,《台灣文藝與我》,台北:遠景。
    吳介民等,2004,《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桂冠。
    李喬,1988,《台灣人的醜陋面》,台北:前衛 。
    -----,1989,《台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台北:前衛。
    -----,1991,《寒夜三部曲》,台北:遠景。
    -----,1992,《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
    -----,1992,《台灣文化造型》,台北:前衛。
    李敏勇,1989,《作為一個台灣作家》,台北:自立晚報社。
    -----, 1994,《戰後台灣文學反思》,台北:自立晚報社。
    呂新昌,1996,《鐵血詩人吳濁流》,台北:前衛 。
    何欣,1983,《當代台灣作家論》,台北:東大圖書。
    林瑞明,1996,《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
    -----,1996,《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
    林鎮山,2006,《離散、家國、敘述——當代台灣小說論述》,台北:前衛。
    施正鋒,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 。
    施敏輝編,1990,《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
    侯立朝,1977,《鄉土吾愛:評鄉土文學論戰》,台北:博學。
    胡民祥編,1989,《台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前衛。
    高準,1978,《文學與社會改造》,台北:德華。
    高天生,1994,《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
    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台北:聯經 。
    陳昭瑛,1998,《台灣文學的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
    陳映真,1984,《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 。
    -----,1998,《台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清理與批判》,台北:人間出版社。
    -----,2008,《左翼傳統的復歸: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台北:人間出版社。
    陳正醍,1982,《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上)》,台北:暖流 。
    -----,1982,《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下)》,台北:暖流 。
    陳永興,1985,《台灣文學的過去與未來》,台北:台灣文藝社。
    陳義芝,1998,《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 聯經。
    陳少廷,1981,《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
    許南村,1976,《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型出版社。
    許俊雅,1994,《台灣文學散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許素蘭編,1993,《認識李喬》,苗栗:苗栗縣文化中心 。
    張文智,1993,《當代文學的台灣意識》,台北:自立晚報社。
    張良澤,1989,《四十五自述——我的文學歷程》,台北:前衛。
    張金墻,1999,《斷裂與再生:《台灣文藝》研究(1964-1994)》,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尉天驄編,1978,《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流、長橋聯合出版部,後來收入遠景叢刊,1980。
    ------,1979,《民族與鄉土》,台中:慧龍。
    ------,1985,《理想的追尋》,台北:新地。
    莊萬壽,2003,《台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台北:玉山社。
    彭瑞金,1980,《泥土的香味》 ,台北:東大圖書。
    ------,1991,《吳濁流集》,台北:前衛。
    ------,1992,《瞄準台灣作家》, 高雄:派色。
    ------,1995,《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
    ------,1995,《台灣文學五十家》,台北:玉山社。
    ------,1996,《台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文建會。
    ------,1997,《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
    ------,1999,《葉石濤評傳》,高雄:春暉 。
    彭懷恩,1995,《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
    游勝冠,2005,《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台北:前衛。
    黃武忠,1984,《台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圖書。
    黃重添,1992,《台灣長篇小說論》,台北:稻禾。
    ------ 等,1992,《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禾 。
    楊青矗,1978,《在室男》,台北:敦理出版社。
    楊照,1995,《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
    楊國樞、葉啟政主編,1979,《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
    ------,1984,《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
    ------,1991,《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
    楊澤編,1994,《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文化。
    葉石濤,1979,《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
    ------,1983,《文學回憶錄》,台北:遠景。
    ------ 等編,1983,《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
    ------,1985,《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
    ------,1990,《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社。
    ------,1990,《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
    ------,1991,《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
    ------,1991,《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台北:前衛。
    ------,1992,《台灣文學的困境》, 高雄:派色。
    ------,1997,《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
    ------,2004,《台灣文學的回顧》,台北:九歌。
    葉笛,1995,《台灣文學巡禮》,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錢鴻鈞編、黃玉燕譯,2000,《吳濁流致鍾肇政書簡》, 台北:九歌。
    鍾肇政編,1981,《台灣文藝小說選》,台北:台灣文藝出版社。
    -------,1981,《不滅的詩魂--對談評論集》,台北:台灣文藝。
    -------,1998,《鍾肇政回憶錄(一)徬徨與掙扎》,台北: 前衛。
    -------,1998,《鍾肇政回憶錄(二)文壇交遊錄》, 台北:前衛。
    -------,1991,《鍾肇政集》,台北:前衛。
    鍾肇政、東方白著,張良澤編,1993,《台灣文學兩地書》,台北,前衛。
    蕭阿勤,2008,《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顏元叔,1976,《文學的史與評》,台北:四季。
    喬伊絲.艾波比、林.肯特、瑪格麗特.傑考(Joyce Appleby 、 Lynn Hunt 、 Margaret Jacob )著,薛絢譯,1996,《歷史的真相》,台北:正中。
    Anderson , Benedict著,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出版。
    譚君強,2008,《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李廣倉,2006,《結構主義文學批評方法研究》,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

    西文部分

    Propp,V.1968. 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 ,2nd ed.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Patrick O’Neill.1994.“Theory Games:Narratives and Narratologies,”in Fictions of Discourse:Resding Narrative Theory:Univerisity of Toronto Press.

    三、 期刊論文

    尹雪曼,1981,〈鄉土文學論〉,《文學思潮》,第10期,頁15-36。
    呂新昌,2000,〈《台灣文藝》與台灣文學〉,《國文天地》,第185期 ,頁39-44 。
    呂正惠,1990,〈七、八十年代台灣現實主義文學的道路〉,《新地文學》,第1卷第2號,頁35-37 。
    ------,1997,〈鄉土文學中的「鄉土」〉,《聯合文學》,第158期,頁83-86。
    ------,1995,〈現代文學與鄉土文學〉,《幼獅文藝》,第499期,頁14-16。
    吳濁流,1968,〈為台灣文藝講幾句閑話〉,《台灣文藝》,第18期,頁9 。
    吳叡人,2005,〈歷史、本質主義與再殖民:蕭阿勤「台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讀後〉,《文化研究》,第1期, 頁137-141。
    吳坤煌著,彭萱譯,2001,〈論台灣的鄉土文學〉,《文學台灣》,第38期, 頁27-41。
    巫永福、陳永興、林衡哲,1989,〈台灣文藝發行一○○期感言〉,《台灣文藝》第100 期,頁 28-60。
    何欣,1978,〈70年代的使命文學—論楊青矗與王拓〉,《中外文學》,第6卷第11號,頁28-45。
    李利國,1977,〈從民族的苦難談起為鄉土文學辯白〉,《仙人掌雜誌》,第3期,頁267-272。
    林瑞明、林玲玲 ,2001,〈從鄉土文學到台灣文學--葉石濤與台灣文學的建構(1965 ∼2000) -上-〉,《文學台灣》,第37期 ,頁155-201。
    ------,2001,〈從鄉土文學到台灣文學--葉石濤與台灣文學的建構(1965~2000) -下-〉,《文學台灣》,第38期,頁286-322 。
    林毅夫,2002,〈台灣人的甦醒--從黃娟作品探視其台灣意識的發展過程〉,《文學台灣》,第44期,頁208-218。
    林載爵,1973,〈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中外月刊》,第2卷第7號,頁5-25。
    侯立朝,1978,〈七○年代鄉土文學的新理解〉,《國魂》,第384期,頁18-21。
    南郡人,1980,〈鄉土文學不是方言文學〉,《文學思潮》,第8期,頁129-132。
    思帆,1991,〈試論「台灣文學」與「台灣意識」〉,《中國論壇》第373期,頁65-70。
    夏黎明,1988,〈鄉土定義之分析〉,《台東師院學報》1988版,頁95-114。
    陳建忠,2003,〈從鄉土到本土--《台灣文藝》、《文學界》、《文學台灣》中的台灣本土文學論述〉,《文訊》,第213期,頁53-60。
    陳玉玲,1991,〈台灣文藝研究〉,《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3 期,頁36-55。
    陳映真,1997,〈向內戰.冷戰意識形態挑戰--七○年代台灣文學論爭在台灣文藝思潮史上劃時代的意義〉,《聯合文學》,第158期 ,頁57-76 。
    ------ ,1987,〈四十年來台灣文藝思潮之演變〉,《中華雜誌》,第287期,頁36-41。
    陳文雅,2007,〈女性形象與家國寓言—以李喬《寒夜三部曲》和《埋冤1947埋冤》為例〉,《台灣學研究》,第3期,頁34-47 。
    陳芳明,2000,〈台灣新文學史--第四章 文學左傾與鄉土文學的確立〉,《聯合文學》,第183期 ,頁129-136。
    -------,2003,〈鄉土文學運動的覺醒與再出發〉,《聯合文學》,第221期, 頁138-159。
    陳芳明、彭瑞金,1987,〈陳芳明、彭瑞金對談:釐清台灣文學的一些烏雲暗日〉,《文學界》,第24期,頁17-46。
    陳益裕,1997,〈吹起鄉土文學的號角〉,《台灣月刊》,第172 期 ,頁59-61。
    陳沛郎,2002,〈地域觀念看「台灣意識」〉,《三民主義學報(師大)》,第24期,頁61-71。
    張錦郎編,1986,〈台灣文藝一至一○○期分類目錄〉,《台灣文藝》,第100期, 頁148-261。
    張茂桂,2005,〈書評:《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廖炳惠、黃英哲、吳介民、吳叡人編著〉,《台灣民主》,第2卷第3號 , 頁155-164。
    張國慶,1995,〈追尋「台灣意識」的定位: 透視「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之迷思〉,《中外文學》274期 , 頁127-133。
    莊金國,2005,〈台灣文學發展開幕—走入作家生活地圖〉,《新台灣週刊》,第 4661期, 頁21-24。
    清葉著,吳枚芳譯,2001,〈具有獨特性的台灣文學之建設--我的鄉土文學觀〉,《文學台灣》,第38期 , 頁47-51。
    許琇禎,1998,〈從民族、寫實到本土—台灣「鄉土文學」之歷史考察與評析〉,《中國學術年刊》,第19期 ,頁429-450,687-688。
    許秀霞,1996,〈細數農民的血與淚:宋澤萊〈打牛湳村〉系列探討〉,《台灣文藝》,第157期 ,頁20-33。
    尉天驄,1982,〈台灣鄉土文學的新課題〉,《文學界》,第3期 , 頁1-3。
    彭小妍,1998,〈何謂鄉土?--論鄉土文學之建構〉,《中外文學》,第318期, 頁41-53。
    彭瑞金,1982,〈台灣文學應以本土化為首要課題〉,《文學界》,第2期,頁3-6。
    黃際鍊,1972,〈台灣農家勞動與就業結構變遷之研究〉,《台銀季刊》,第23卷第1號,頁206-230。
    黃娟,2003,〈不朽的吳濁流--憶《台灣文藝》的吳濁流先生〉,《文訊》第213期,頁114-116 。
    游勝冠,1991,〈「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緒論〉,《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4期,頁77-83。
    葉石濤,1965,〈台灣的鄉土文學〉,《文星》,第97期 , 頁70-73。
    ------ ,1977,〈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夏潮》,第2卷第5號, 頁68-75。
    ------ ,1984,〈六○年代的台灣鄉土文學〉,《文訊》,第13期 , 頁137-146。
    葉笛,1997,〈吳濁流--《台灣文藝》雜誌的意義和影響〉,《台灣文藝》,第159期, 頁30-42。
    褚昱志,1993,〈吳濁流與《台灣文藝》〉,《問學集》,第3期, 頁153-161。
    趙天儀,1976,〈吳濁流與「台灣文藝」〉,《夏潮》,第1卷第9 號,頁66-68。
    劉登翰,1991,〈中國情結和台灣意識﹣﹣台灣文學的歷史情結〉,《笠》, 第164 期 ,頁133-141。
    劉添財,1986,〈評 <台灣意識論戰選集>〉,《中華雜誌》,第270期,頁37-41。
    蔡榮芳,1993,〈民族主義的複雜性及多面性--兼論對台灣意識形成的含意〉,《現代學術研究》,第5 期,頁 51-67。
    應鳳凰,1985,〈台灣文藝的耕耘者:鍾肇政〉,《文藝月刊》,第198期,頁8-18。
    ------,1995,〈葉石濤的台灣意識與文學論述〉,《文學台灣》,第16期,頁55-82。
    鍾肇政,1982,〈從文藝台灣到台灣文藝〉,《台灣文藝》,第77期 ,頁110-117。
    蕭阿勤,1999,〈1980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3期 , 頁1-51。
    -------,2000,〈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第6卷第2號, 頁77-138。
    -------,2002,〈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台灣史研究》,第9卷第1 號 ,頁181-239。
    -------,2003,〈認同、敘事、與行動:台灣一九七○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台灣社會學 》第5期,頁195-250 。
    -------,2005,〈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台灣社會學》,第9期 ,頁1-58 。
    -------,2005,〈台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文化研究》,第1 期, 頁97-129。
    向億秋,2009,〈鄉土文藝思潮與台灣文藝期刊—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創刊的《台灣文藝》等期刊為例〉,《江西社會學報》2009版,頁124-127。
    毛宗剛,2003,〈論20世紀7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價值觀〉,《南京師大學報》第3 期,頁141-146。

    四、學位論文

    王靖雅,2007,《黃娟及其小說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班碩士論文。
    王菁琰,2003,《洪醒夫及其小說人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慧芬,1998,《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王若萍,1997,《一個反支配論述的形成---一九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的論述與形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石淑燕,2006,《王拓及其小說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池煥德,1997,《台灣:一個符號鬥爭的場域:以台灣結/中國結論戰為例》,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達芸,1989,《葉石濤及其小說研究》, 成大中國文學研究所。
    吳慧婷,1994,《紀實與虛構――陳千武自傳性小說《獵女犯――台灣特別志願 兵的回憶》系列作品研究》清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李祖琛,1985,《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運動析論——傳播結構的觀察》,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永慶,1995,《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靜華,2007,《歷史敘事、認同建構與政治能動–以台灣1970年代非武力抗日運動史探討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永芳,1991,《七○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柳寶佴,2004,《鍾鐵民及其小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巾力,2008,《「鄉土」的尋索:台灣文學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成大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英雪,2000,《宋澤萊小說中原鄉題材的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洪儀真,1996,《三○年代和七○年代台灣鄉土論戰中的左翼思想及其背景之比較》,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論文。
    侯如綺,2002,《楊青矗小說中台灣社會的現代化過程》,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紀俊龍,2002,《李喬短篇小說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徐崇嵐,2003,《「鄉土」如何論戰?一個場域與權力的分析》,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慧雯,1993,《文學與政治:七○年代台灣的「鄉土文學」》,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金墻,1996,《斷裂與再生:《台灣文藝》研究(1964-1994)》,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張令芸,2005,《土地與身份的追尋—李喬《寒夜三部曲》》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郭紀舟,1994,《一九七○年代左翼啟蒙運動——《夏潮》雜誌研究》,東海歷史所碩士論文。
    許芳玉,2006,《黃春明小說社會意識研究》,高師大國文教學所碩士論文。
    陳建忠,1997,〈宋澤萊小說研究1972~1978〉,清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游勝冠,1987,《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黃凱珺,2008,《從孤兒到廢人——七○年代以來台灣小說中的「餘生」敘事》,成大台文所碩士論文。
    楊明慧,2004,《台灣文學薪傳的一個案例--由吳濁流到鍾肇政.李喬》,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楊曉琪,2001,《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暨文學場域的變遷》,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葉春嬌,2007,《敘事與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轉折–1994~2004年報紙讀者投書的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褚昱立,1993,《吳濁流及其小說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純杏,2001,《李喬長篇小說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賴松輝,1990,《李喬《寒夜三部曲》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所碩士論文。
    藍博堂,1991,《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及其餘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司方維,2008,《鄉土小說意象論》,蘇州大學碩士論文。
    羅霞,2006,《1945年以來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演變研究》,汕頭大學碩士論文。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