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豔均
Lin, Yan-Jun
論文名稱: 乾隆朝《大閱圖》相關圖像之研究
“The Grand Review” and Its Relevant Studies in the Qianlong Court
指導教授: 賴毓芝
Lai, Yu-Chi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金昆大閱大閱圖鹵簿鹵簿圖南巡盛典閱武乾隆皇帝
英文關鍵詞: The Grand Review, lǔ bù tu, Na xun cheng dian, Kao Chi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108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3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論文以乾隆朝(1735-1796)清宮製做的大閱圖像為中心,試圖描繪出乾隆如何以大閱圖像來建立其帝國形象。清代皇帝十分重視大閱禮的舉行,在關外時期就有大閱的記錄。但是製作與大閱相關的圖像卻是在乾隆時期才被大量製作,其中包含一套四卷《大閱圖》卷、兩件絹本《乾隆皇帝大閱圖》軸、一件油畫本《弘曆騎馬像》,以及由皇室宗親弘旿製作的《閱武樓閱圖》與大臣製作並上呈的《南巡盛典》中的〈閱武〉,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閱圖像製作的同時,鹵簿圖像的繪製也是在同一時期被製作,如《大駕鹵簿圖》卷。有趣的是,由乾隆皇帝主導製作的《大閱圖》卷,有很大一部分圖示來源是參考自歷代的鹵簿圖像─即強調展示與陳列的特性。本文即以這批描繪大閱相關的圖像,梳理其圖像製作與脈絡,以及乾隆皇帝所要展示的帝國武功形象。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Qianlong Court (1735-1796), trying to describe how Qianlong used the image to establish the imperial martial. However, the images related to the production of Da Yue were produced in large quantities during the Qianlong period. They included the "The Grand Review"(大閱圖), two of the "Emperor Qianlong Reviewing Troops"(乾隆皇帝大閱圖), and oil painting "A Portrait of Emperor Qianlong on Riding", and the "閱武" in the “Na xun cheng dian” (南巡盛典)produced by the Kao Chin. At the same time, the drawing of the lǔ bù tu (鹵簿圖)was also produced in the same time. Interestingly, a large part of the "The Grand Review " volume produced by Emperor Qianlong is based on the image of the lǔ bù tu from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This article uses this batch to depict the relevant images of "The Grand Review ", to sort out the image production and context, and the image of the imperial martial arts that the Emperor Qianlong wants to displa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脈絡與回顧 3 第二節 章節內容與架構安排 15 第二章 清宮《大閱圖》相關圖像的製作 17 第一節《大閱圖》的製作 17 第二節 清宮《鹵簿圖》的製作 25 第三節 《閱武樓閱武圖》與《南巡盛典》之〈閱武〉 31 小結 35 第三章 清代之前的《大閱圖》與《鹵簿圖》 37 第一節 清代以前的《大閱圖》 37 第二節 歷代的鹵簿圖像 45 小結 52 第四章 大閱禮制的建立與乾隆皇帝的《大閱圖》 53 第一節 乾隆朝大閱禮制的改革 53 第二節 乾隆朝鹵簿禮制的改革 62 第三節 新式《大閱圖》的出現 67 第四節 帝國形象的展演 73 小結 77 結論 79 徵引書目 82 附錄一 《大閱圖》相關圖像的製作時間軸 93 附錄二 吳國輔家族簡圖 94 圖版 117

古籍文獻
[漢]毛亨撰、﹝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第69冊。
[漢]鄭玄、[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0冊。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5冊。
〔西晉〕司馬彪撰,《後漢書》,收入《欽定四庫全書》。
[晉]范甯撰、[唐]陸德明音義、楊士勛疏,《春秋榖梁傳注疏》,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5冊。
[宋]王溥撰,《唐會要》,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06冊。
﹝明﹞張居正,《張居正奏疏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明〕王錫爵,陸翀之輯,《增訂國朝館刻經世宏辭》,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二)》。
[清]張廷玉編,《明史》,中華書局,1991。
﹝清]錢謙益著,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142冊。
﹝清﹞于敏中等編纂,《欽定日下舊聞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498冊。
[清]允祹,《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0-628冊。
[清]允祿,《皇朝禮器圖式》,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7冊。
[清]高宗(乾隆),《清高宗御製詩四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4-1308冊。
[清]世宗(雍正),《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權書》,第1300冊。
[清]允祹,《欽定大清會典》,收入《景印摛澡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6,第198-199冊。
[清]李鴻章等編修,《清會典事例》,北京:中華書局,1990。
[清]高宗(乾隆),《御製詩文全集》,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清﹞高晉等編纂,《南巡盛典》,收入於新興書局編,《筆記小說大觀‧二十六編》,臺北:新興書局,1979。
[清]李稻塍《梅會詩選》,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100冊。
[清]吳壽昌《虛白齋存稿》,收入於《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397冊。
[清]馮金伯馮金伯《國朝畫識》,《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冊463。
﹝清﹞阿桂等編,《欽定南巡盛典》,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58。
﹝清﹞高晉等編纂,《南巡盛典》,收入於新興書局編,《筆記小說大觀‧二十六編》,臺北:新興書局,1979,頁4607-4849。
[清]李稻塍《梅會詩選》,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冊100。
[清]胡敬,《國朝院畫錄》,收入《畫史叢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清]朱彝尊撰,《曝書亭集》,臺北:國學整理社,1937。
〔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清〕《浙江通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清]徐乾學,《讀禮通考》,收入《欽定四庫全書》。
[清]《皇朝文獻通考》,收入《欽定四庫全書》。
[清]允祿編,《皇朝禮器圖式》,收入《欽定四庫全書》。
《內閣大庫檔》,中央研究卷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國立故宫博物院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臺北:故宮博物院,1971。
《大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9。
《大淸世宗憲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9。
《大淸仁宗睿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大淸宣宗成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大淸文宗顯皇帝實錄》,臺北:華文書局,1964。
《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近人研究
碩士論文
林頎玲,《乾隆的移動宮殿─清宮製「蒙古包」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17。
鄭孟姍,《滿州狩獵傳統的再造:乾隆皇帝秋狩文化與大狩禮的建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尤丹丹,《宋代閱兵研究》,河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6。
黃心怡,《有鳥有鳥在清宮─從金昆《有鳥詩意圖冊》看寶親王的政治意圖與自我呈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趙娜,〈茅元儀《武備志》研究〉,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13。
王進,《明代大閱初探》,陜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2。
王瑀,《《中興瑞應圖》研究》,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碩士論文,2012。
康瑞芳,《吳兌與明蒙邊防》,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12。
劉姍姍,《鹵簿、儀仗辨析與明清時期的考察》,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史碩士論文,2012。
束霞平,《清代皇家儀仗研究》,蘇州大學設計藝術學博士論文,2011。
王麗,《明清雕漆器藝術研究》,東北林業大學設計藝術學碩士論文,2009。
劉縉,《宋代正規軍軍事訓練初探》,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06。
黃瑋鈴,《畫圖留與人看:由王原祁的仕途與畫業看清初宮廷山水畫風的奠立》,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楊多,〈《乾隆南巡圖》研究〉,中央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4。
林煥盛,《丁觀鵬的摹古繪畫與乾隆院畫新風格》,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學術期刊
葉雅婷,〈明代的宦遊文化─談院藏《水程圖》的紀實特色及其觀眾〉,《故宮文物月刊》,第432期,2018年,頁82-94。
李湜,〈佚名油画《弘曆騎馬像》考〉,《故宮博物院院刊》,第5期,2018年,頁47-56、159-160。
張文杰,〈北朝講武探論〉,《國防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7期,2017,頁33-52。
Patricia Ebrey, “Taking Out the Grand Carriage: Imperial Spectacle and the Visual Culture of Northern Song Kaifeng”, Asia Major, Third Series, Vol. 12, No. 1 (1999), pp. 33-65. 伊沛霞著、段曉琳譯,〈大駕鹵簿:皇家勝景和北宋開封的視覺文化〉,《歷史文獻研究》,第2期,2017年,頁153-155。
王靜靈,〈柏林收藏的紫光閣功臣像及其相關作品新論〉,《故宮學術季刊》,第34卷,2016年,頁153-214。
張瓊,〈清代皇帝大閱與大閱甲胄規制〉,《故宮博物院院刊》,第6期,2016,頁86-103, 160。
詹鎮鵬,〈藝林生面認前朝──乾隆皇帝對明代雕漆之賞詠〉,《故宮文物月刊》,第402期,2016年9月,頁52-61。
林雅玲,〈晚明六種合刊本傳奇小說集編輯出版現象析論〉,《高雄師大學報》,第23期,2016年1月,頁38-39。
林麗江,〈晚明規諫版畫《帝鑑圖說》之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33卷第2期,2015年12月,頁83-142。
林士鉉,〈乾隆時代的貢馬與滿族政治文化〉,《故宮學術季刊》,第24卷,第2期,2006年,頁51-108。
林士鉉,〈皇矣陪都,實惟帝鄉─乾隆皇帝與滿、漢文《御製盛京賦》,《故宮文物月刊》,第367期,2013年,頁52-67。
林士鉉,〈美國華盛頓大學圖書館典藏滿漢文篆字《御製盛京賦》版本探究〉,《清前歷史與盛京文化》,頁373-388。
郭淑君,〈從《乾隆皇帝大閱圖》看西方繪畫技法對中國畫的影響〉,《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五期,2015年09月,頁75-78。
黃楨,〈中古天子五輅的想象與真實—兼論《晉書·輿服志》車制部分的史料構成》,《文史》,第4期,2014年,頁55-73。
陳葆真,〈雍正與乾隆二帝「漢裝行樂圖」的虛實與意涵〉,收入氏者,《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與內心世界》,臺北:石頭出版社,2014年,頁59-64
梅玫,〈清宮西洋錦--以乾隆二十三年大閱圖中所繪鞍韂與橐鞬為中心〉,《故宮文物月刊》,第367期,2013年10月,頁110-120。
賴毓芝,〈清宮對歐洲自然史圖像的再製:以乾隆朝《獸譜》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0期, 2013年6月,頁1-75。
亮寶樓,〈中國古代地圖的華彩樂章─明代絲綢之路大地圖〉,《Ocean World》,2013年,頁12-13。
賴毓芝,〈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75期,2012年03月,頁1-76。
賴毓芝,〈圖像、知識與帝國:清宮的食火雞圖繪〉,《故宮學術季刊》,第29卷2期,2011年12月,頁1-77。
楊勇,〈乾隆朝蘇州織造成做宮廷御用漆器的初步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第4期,2011年,頁107-125。
王琳峰、張玉坤,〈明宣府陣成的建置及其演變〉,《史學月刊》,第11期,2011年,頁51-60。
賴毓芝,〈文化遺產的再造:乾隆皇帝對於南薰殿圖像的整理〉,《故宮學術季刊》,第26卷第4期,2009年6月,頁75-110。
陳韻如,〈製作真境:重估〈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在雍正朝畫院之畫史意義〉,《故宮學術季刊》,第28卷第2期,2010年,頁1-64。
聶崇正,〈兩幅《乾隆戎裝像》〉,《紫禁城》,第12期,2010年,頁74-77。
聶崇正,〈列陣與閱陣─故宫内外的兩卷乾隆大閱圖〉,《紫禁城》,第08期,2009年,頁86-95。
王瑜,〈關于中國古代“講武禮”的幾個問題——以唐代為中心〉,《求索》第4期,2009,頁217-220。
劉縉,〈南宋講武禮的動態考察〉,《殷都學刊》,第2期,2009,頁53-58。
劉潞,〈論清代親蠶禮〉,《融合─清廷文化的發展軌跡》,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頁233-241。
李學衛,〈“元亨利貞”探析〉,《科技信息》,第31期,2009年,頁954-956。
李婧,〈四庫底本《周易洗心》考論〉,《文獻研究》,第31期,2009年,頁84-86。
王正華,〈乾隆朝蘇州城市圖像:政治權力、文化消費與地景塑造〉,收入氏著《藝術、權利與消費:中國藝術史研究的一個面向》,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
陳峰、劉縉,〈北宋講武禮初探〉,《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5期,2007,頁51-57。
馬雅貞,〈中介於地方與中央之間:《盛世滋生圖》的雙重性格〉,《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4期,2008年,頁259-322。
侯怡利,〈國之重典-乾隆四年的大閱與《大閱圖》〉,《通識教育集刊》,第12期,2007年12月,頁153-184。
侯怡利,〈《大閱第三圖─閱陣》─乾隆四年閱兵典禮紀實〉,《故宮文物月刊》,第295期,2007年10月,頁16-23。
李郁周,〈乾嘉二帝的兩套書畫收藏印〉,《書法教育會訊》,第118期,2007年
2月,頁14-15。
王崇齊,〈「石渠繼鑑」印記的鈐押─《石渠寶笈續編》讀書偶記〉,《故宮文物月刊》,第291期,2007年6月,頁88-101。
陳慧宏,〈「文化相遇的方法論」:評析中歐文化交流研究的新視野〉,《臺大歷史學報》,第40期,2007年12月,頁239-278。
朱敏,〈清人《大駕鹵簿圖卷》研究〉,收入中國國家博物館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繪畫卷(風俗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頁315-319。
揚之水,〈磁縣灣漳北朝壁畫鹵簿圖若干儀仗考〉,《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2006,頁114-123
童文娥,〈清院本《親蠶圖》的研究〉,《故宮文物月刊》,第278期,2006年5月,頁71-78。
郭果六,〈窗外讀印雜記〉,《故宮文物月刊》,第275期,2006年2月,頁72-83。
楊丹霞,〈弘旿的書畫交游與創作〉,《紫禁城》,第6期,2005年,頁186-197。
邱士華,〈清高宗「集大成」訓練課程─複製青羊〉,《故宮文物月刊》,第268期,2005年7月,頁24-35。
呂松潁,〈詩意的凝結一清代錢維城〈御製雪中坐冰床詩意〉〉,《故宮文物月刊》,第263卷,2005年,頁16-24。
朱鴻,〈「明人出警入蹕圖」本事之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22卷第1期,2004年09月,頁183-213。
畢梅雪著,李紹毅譯,〈郎世寧與中國十八世紀帝王肖像畫的復興〉,《故宮博物院院刊》,第3期,2004,頁92-104。
劉潞,〈一部規範清代社會成員行為的圖譜─有關《皇朝禮器圖式》的幾個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第4期,2004年,頁130-144,160-161。
Marco Musillo著,毛利平譯,〈重估郎世寧的使命─將義大利繪畫風格融入清朝作品〉,《清史研究》,第3期,2003年08月,頁77-85。
楊丹霞,〈弘旿的及其江山拱翠〉,《紫禁城》,第1期,2003年,頁186-197。
劉潞,〈《叢薄行詩意圖》與《清高宗大閱圖》考析─清代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圖像見證〉,《故宮博物院院刊》,第4期,2000年08月,頁15-29。
石守謙,〈明清畫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一個個人的回顧與前瞻〉,《美術史論壇》,第10期,2000,頁71-90。
王正華,〈《聽琴圖》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畫風格與意義網絡〉,《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5卷,1998,頁77-122。
楊寬,〈大蒐禮新探〉,原稿發表於《學術月刊》,1963年3期,頁48-56,後收入氏著,《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頁261-262。
陳鵬程,〈舊題《大駕鹵簿圖書‧中道》研究─延祐鹵簿年代考〉,《故宫博物院院刊》,第2期,1996,頁76-85。
林莉娜,〈明人「出警入蹕圖」之綜合研究(上)〉,《故宮文物月刊》,第127期,1993年10月,頁58-77。
林莉娜,〈明人「出警入蹕圖」之綜合研究(下)〉,《故宮文物月刊》,第128期,1993年11月,頁34-41。
張華芝,〈古書畫上的「御覽」天地─清乾隆、嘉慶、宣統鈐印題記簡述〉,《故宮文物月刊》,第3期,1991年10月,98-107。
朱家溍,〈清代造辦處漆器制做考〉,《故宮博物院院刊》,第3期,1989年,頁3-14。
呂長生,〈讀弘旿都畿水利圖卷〉,《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2年,頁105-109。
朱家溍,〈乾隆皇帝大閱圖〉,《紫禁城》,第2期,1980年04月,頁28-29。
金維諾,〈談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畫〉,《文物》,第11期,1974年,頁40-44。
鄭曙斌,〈帛畫《車馬儀仗圖》新解〉,《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9輯,2012年,頁44-54。
劉曉路,〈論帛畫俑:馬王堆3號墓東西壁帛畫的性質和主題》,《考古》,第10期,1995年,頁937-941。
王連起,〈李唐《晉文公復國圖》考辨〉,《紫禁城》,第9期,2015年,頁45-67。
何嘉誼,〈傳李唐《晉文公復國圖》〉,《議藝份子》,第8期,2006年,頁140-155。
高木森,〈嚴肅的風格與政教畫─南宋初期宮廷藝術思想與繪畫活動(二)〉,《故宮文物月刊》,1987年7月,頁54-61。
鈴木敬著、魏美月譯,〈試論李唐南渡後重入畫院及其畫風之演變〉(上),《故宮季刊》,第17卷第3期,1983,頁57-83。
鈴木敬著、魏美月譯,〈試論李唐南渡後重入畫院及其畫風之演變〉(下),《故宮季刊》,第17卷第4期,1983,頁65-80。
馮鳴陽,〈政治的合法性:龍美術館藏宋《瑞應圖》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第3期第3卷,2017年,頁59-67+209。
許敦平,〈試論兩宋之際的瑞應圖〉,《美術學報》,第4期,2013年,頁53-57。
尹光華,〈宋人《瑞應圖》考〉,《中國嘉德2009春季拍賣會·中國古代書畫》,北京: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9。
肖燕翼,〈仇英和他的摹作《中興瑞應圖》〉,《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1982,頁45-48+97-99。
王瑀,〈《中興瑞應圖》創作情境的考察〉,《美術研究》,第2期,2013,頁65-71。
陳鵬程,〈舊題《大駕鹵簿圖書‧中道》研究─延祐鹵簿年代考〉,《故宫博物院院刊》,第2期,1996年,頁76-85。
王浩,〈明代吳王溝長城題刻考——兼述天聰八年後金與明的戰事〉,《故宮博物院院刊》,第6期,2008年6月,頁51-64。
聶曉靈,〈察哈爾部歸附後金與清朝的建立〉,《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第44卷第4期,2018年7月,頁29-31。
黃楨,〈中古天子五輅的想象與真實—兼論《晉書·輿服志》車制部分的史料構成》,《文史》,第4期,2014年,頁55-73。
張仲立,〈關于鹵簿制度的幾點研究─兼論周五路乘輿制度特點〉,《文博》,第6期,1994年,頁83-92。
張愛麾、王煒民,〈近三十年來鹵簿制度研究綜述〉,《陽山學刊》,第26卷,第2期,2013年4月,頁79-84。
苑洪琪,〈清宮大典與午門儀仗〉,《紫禁城》,第2期,2005年,頁136-145。
李永興,〈清代鹵簿儀仗制度沿革〉,《紫禁城》,第1期,1993年,頁42-43。
李理,〈論清初儀仗之制的演變〉,《遼寧大學學報》,第5期,1992年,頁42-46。
周曉梅,〈清朝鹵簿儀制及避暑山庄外八廟鹵簿初探〉,《文物春秋》,第4期,1992年,頁37-46。
劉潞,〈一部規範清代社會成員行為的圖譜─有關《皇朝禮器圖式》的幾個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第4期,2004年,頁130-144,160-161。
伊沛霞著、段曉琳譯,〈大駕鹵簿:皇家勝景和北宋開封的視覺文化〉,《歷史文獻研究》,第2期,2017年,頁153-155。
李湜,〈佚名油画《弘曆騎馬像》考〉,《故宮博物院院刊》,第5期,2018年,頁47-56、159-160。
邱士華,〈清高宗「集大成」訓練課程一複製〈青羊〉〉,《故宮文物月刊》,第268卷,2005年,頁24-65。
呂松潁,〈詩意的凝結一清代錢維城〈御製雪中坐冰床詩意〉〉,《故宮文物月刊》,卷263(2005),頁16-24。
孟森,〈八旗制度考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63年,頁343-412。
杉山清彥著、陳仲丹譯,〈作為滿人王國的清帝國:八旗制的統治結構〉,收入《清史譯叢》,第8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1-24。
歐立德(Mark C. Elliott),〈清八旗的種族性〉,收入劉鳳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年。
朱家溍,〈清代造辦處漆器制做考〉,《故宮博物院院刊》,第3期,1989年,頁3-14。
李學衛,〈“元亨利貞”探析〉,《科技信息》,第31期,2009年,頁954-956。
李婧,〈四庫底本《周易洗心》考論〉,《文獻研究》,第31期,2009年,頁84-86。
趙元熙,〈《乾隆南巡圖》卷四〈閱視黃淮河工〉中的河防工程〉,《議藝份子》,第26期,2016年,頁59-73
聶崇正,〈清代歷史畫巨作——《康熙南巡圖》〉,《故宮博物院院刊》,第2期1981年,頁75-79。
聶崇正,〈談《康熙南巡圖》卷〉,《美術研究》,第4期,1989年,頁44-48。
陳葆真,〈康熙和乾隆二帝的南巡及其對江南名勝和園林的繪製與仿建〉,《故宮學術季刊》,第32卷第3期,2015年,頁1-62。
馬雅貞,〈中介於地方與中央之間:《盛世滋生圖》的雙重性格〉,《美術史集刊》,第24期,2007年,頁259-320。
王正華,〈乾隆朝蘇州城市圖像:政治權力、文化消費與地景塑造〉,收入氏者《藝術、權力與消費:中國藝術史研究的一個面向》,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頁127-195。
喬娜,〈《武備志》版本流傳考〉,《清史論叢》,第1期,2016年,頁298-317。
鍾鳴旦著、張佳譯,〈明末清初的中國禮儀舞蹈圖示〉,《中國文哲所研究通訊》,第18卷,第1期,2008年3月,頁1-60。

專書論著
邱士華、林麗江、賴毓芝主編,《偽好物:十六至十八世紀蘇州片及其影響》,臺北:故宮博物院,2018。
梁佩君、趙陽等編,《大閱風儀──故宮珍藏皇家武備精品》,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2017。
馬雅貞,《刻畫戰勳: 清朝帝國武功的文化建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龍美術館主編,《盛清的世界:康雍乾宮廷藝術大展》,上海:上海書畫出板社,2015。
孟久麗,《道德鏡鑒:中國敘事性圖畫與儒家意識形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經典:清宮武備圖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4。
聶崇正,《清宮繪畫與「西畫東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徐啓憲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清宮武備》,香港:商務印書館,2008。
黃佩賢,《漢代墓室壁畫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王耀庭主編,《新視界─郎世寧與清宮西洋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7。
中國國家博物館主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繪畫卷‧風俗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彼得‧柏克,《製作路易十四》,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聶崇正,《宮廷藝術的光輝:清代宮廷繪畫》,臺北:東大發行,1996。
楊伯達,《清代院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主編,《故宮書畫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
畢梅雪、侯錦郎,《木蘭圖-與乾隆秋季大獵之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漢語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第2冊。
諸橋轍次編,《大漢和字典》,東京:大修館書店,1955,第3冊。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篇》,臺北:錦鏽,1989。
清室善後委員會編,《故宮物品點查報告》,北京:線裝書局,2004。
王宏鈞主編,《乾隆南巡圖研究》,臺北:文物出版社,2010。
沈津,〈錢謙益的《初學集》、《有學集》〉,《書叢老蠹魚》,北京:中華書局, 2011年。
張宗友編,《朱彝尊年譜》,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

外文文獻
Marco Musillo. The Shining Inheritance: Italian Painters at the Qing Court, 1699–1812. Los Angeles: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press, 2016.
Mei Mei Rado. “Encountering Magnificence Eurpoean Silks at Qing Court during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Qing Encounters: Artist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Los Angeles: Getty Publications, 2015, pp. 59-78.
[美]司徒安(Angela Zito),《身體與筆:18世紀中國作為文本/表演的大祀(Of body & brush : Grand sacrifice as text/performanc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Cheng-Hua Wang. “Global Perspective o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Art and Visual Culture.” In: The Art Bulletin, 96:4, 2014, pp. 379-394.
Marco Musillo. “Mid-Qing Arts and Jesuit Visions: Encounters and Exchanges in Eighteenth-Century Beijing.” In: Susan Delson (ed.), Ai Weiwei: Circle of Animals, Prestel Publishing, Munich-London- New York, 2011, pp. 146-161.
Michael Fredholm. Eight Banners and Green Flag: The Army of the Manchu Empire and Qing China, 1600-1850. London: Pike & Shot Society, July 25, 2009.
James Elkins, “Art history as a Global Discipline.” In: Is Art History Global? London: Taylor & Francis Group press, 2007, pp. 3-23.
Joanna Waley Cohen. Radical History Review, The New Qing History. New York: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3-206.
Pamela Kyle Crossley. 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0.
Michael Sullivan. 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akland, California, 1973, pp. 67-79.
Hui-chi Lo, “Political Advancement and Religious Transcendence: The Yongzheng Emperor’s Deployment of Portraiture”, Ph.D., Stanford University, 2009.
Micheal G. Chang. A Court on Horseback: Imperial Tour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Qing Rule, 1680-1785.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press, 2007.
Na Chih-Liang. The Emperor's Procession : Two Scrolls of the Ming Dynasty. Taipei: National Palace Museum press, 1970.
Julia K Murray, “Ts'ao Hsün and Two Southern Sung History Scrolls”, Ars Orientalis, vol. 15, 1985, pp. 1–29.
Patricia Ebrey, “Taking Out the Grand Carriage: Imperial Spectacle and the Visual Culture of Northern Song Kaifeng”, Asia Major, Third Series, Vol. 12, No. 1, 1999, pp. 33-65.
Michael G. Chang. A Court on Horseback: Imperial Tour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Qing Rule, 1680–1785,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Council on East Asian, 2007, pp.4-1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