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亭潔
CHEN, Ting-Chieh
論文名稱: 王禎和小說中語言混雜與第三空間建構之研究
Hybridity and Third Space in Wang Chen-Ho's novels
指導教授: 須文蔚
Shiu, Wen-Wei
口試委員: 石曉楓
Shih, Hsiao-Feng
劉秀美
Liu, Hsiu-Mei
須文蔚
Shiu, Wen-Wei
口試日期: 2023/12/1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王禎和語言混雜代言第三空間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22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5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嘗試探索王禎和對於「真實的聲音」所求為何,藉由後殖民理論中的幾個觀點加以觀察。王禎和捕捉的「真實的聲音」首先透過語言的混雜展現。混雜在後殖民的理論中作為抵抗單一語言論述的手法並非少見,而擁有多重殖民經驗的臺灣在語言的摻搭混融,更是歷來創作者們不斷進行的嘗試。面對這種多音多語社會空間,王禎和藉由其對於空間感官的敏銳觀察,嘗試透過文字重新構築。有關王禎和小說語言的混雜手法,已多有論者討論過,本章試圖進一步細究其不同階段的作品中在書寫技巧上的細微差異,展開小說家創作過程中歷時性的觀察,從早期對於寫作技法的試探、語言混用的拿捏,到《美人圖》與《玫瑰玫瑰我愛你》則可見其對於書寫的實驗益發大膽,透過插入各種平面媒材(字體字型、排版、標點符號、圖片、歌譜⋯⋯),對於不同語言、不同媒材的混用,突破了書面文字原有的空間維度,不僅僅是對閱讀行為的擾亂,似乎更是反映了小說家創作時所身處的時空環境中的嘲雜與喧鬧,而小說家透過平面媒介不同體裁形式的摻搭作為刺激,帶給讀者喧鬧的經驗感受,到更後期的〈人生歌王〉、〈老鼠捧茶請人客〉甚至未完成的遺作《兩地相思》中,讀者可以發現,這幾篇小說似乎是離開了《美人圖》與《玫瑰玫瑰我愛你》中對於社會問題的指控,回到過去對於社會中的邊緣人物的關懷,然而透過史碧華克的提問,再一次的去思考小說中的人物與敘述者的關係,敘事者如何渡讓說故事的位置,作為接近從屬者發言的可能。又,小說家對於語言的敏銳與其身在的時空相互共鳴,形塑「第三空間」的可能,呼應空間理論中對於真實與想像的重構,展現後殖民理論中「超越」(beyond)的能動性,召喚一個讓異質並陳發聲、與權力抵抗協商,重設自身視野,到達「從未見識的空間」,成就其對於「真實聲音」的探究。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行研究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1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7 第二章 當代台灣小說語言混雜與第三空間建構 19 前言 19 第一節 語言的混雜 21 第二節 混雜的第三空間 27 第三節 第三空間中的翻譯行為 32 第三章 王禎和小說中的語言混雜現象 35 前言 35 第一節 調音的過程 39 第二節 時代與雜音 50 第三節 多聲道合音 64 小結 73 第四章 王禎和小說中的第三空間建構 75 前言 75 第一節 冷戰時期臺灣的困境與文壇 77 第二節 《玫瑰玫瑰我愛你》中休息復原計畫(R&R)的花蓮酒吧 80 第三節 小林三部曲國際局勢下的臺北辦公室 90 小結 101 第五章 結論 103 參考書目 107

    一、 作家文本
    王禎和:《三春記》。台北:晨鐘,1975。
    王禎和:《嫁妝一牛車》。台北:遠景,1977。
    王禎和:《香格里拉》。台北:洪範,1984。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台北:遠景,1984。
    王禎和:《美人圖》。台北:洪範,1985。
    王禎和:《人生歌王》。台北:聯合文學,1987。
    王禎和:《兩地相思》。台北:聯合文學,1998。
    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台北:皇冠,2000。
    黃春明:《看海的日子》。台北:皇冠,2000。
    陳映真:《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2001年。
    陳映真:《萬商帝君》。台北:洪範,2001年。

    二、 專書
    (一) 中文專書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Bill Ashcroft),嘉雷斯・格里菲斯(Gareth Griffiths),凱倫・蒂芬(Helen Tiffin)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板橋:駱駝出版,1998。
    史碧瓦克(Gayatri C. Spivak)著,李根芳譯注:《在其他世界:史碧瓦克文化政治論文選》,臺北:聯經,2022。
    史碧華克(Gayatri C. Spivak)著,張君玫譯:《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失當下的歷史》,台北:群學,2006年。
    生安鋒:《霍米巴巴》,臺北:生智,2005。
    伊斯邁・達立(Ismail S. Talib)著,李勤岸譯:《後殖民文學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 : An Introduction),臺北:書林,2011。
    米歇爾・迪・塞杜(Michel de Certeau)著,方琳琳,黃春柳譯:《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第十一章 聲音的引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著,倪曉暉,葉齊茂譯:《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從現代性到現代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李育霖:《翻譯閾境——主體、倫理、美學》,臺北:紅螞蟻,2009年。
    邱貴芬:《仲介臺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臺北:元尊文化,1997年。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2003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2008。
    殷寶寧:《情欲.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臺北:左岸文化,2006。
    海德格(Martain Heidgger),彭富春譯,戴暉校:《詩・語言・思》,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
    索雅(Edward W. Soja)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台北:桂冠,2004。
    高全之:《王禎和的小說世界》,臺北:三民,1997。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臺北:聯經,2015。
    曹莉:《史碧娃克》,臺北:生智,1999。
    陳芳明:《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2002年。
    陳建忠、邱貴芬、應鳳凰、劉亮雅等合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陳建忠著,吳桂枝,楊傑銘編:《島嶼風聲:冷戰氛圍下的臺灣文學及其外》,新北:南十字星文化工作室,2018。
    陳培豐:《想像與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臺北:群學出版,2013年。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1994。
    廖炳惠:《關鍵字200》,臺北:麥田,2003。
    趙稀方:《臺灣文學與後殖民理論》,臺北:人間,2009。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2006。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著,張正平譯:《他者的單語主義——起源的異肢》,台北:桂冠圖書,2000年。
    謝世宗:《階級攸關:國族論述、性別政治與資本主義的文學再現》,台北:群學,2019。

    (二) 外文專書
    Bill Ashcroft, 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 Key concepts in post-coloni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1998.
    Bhabha, Homi K. ,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三、 期刊論文
    王志弘:〈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第55期,2009年4月,頁1-24。
    王俊秀:〈音景的都市表情:雙城記的環境社會學想像〉,《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10期,2001年12月,頁89-98。
    王鈺婷:〈代言、協商與認同-五0年代女性文學中臺籍家務勞動者的文本再現〉,《成大中文學報》,第46期,2014年9月。頁245-270。
    史碧華克著,李翠芬譯:〈三位女性的文本與帝國主義的批判〉,《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1995年11月。頁6-21。
    史碧華克著,邱彥彬,李翠芬譯:〈從屬階級能發言嗎?〉,《中外文學》,第24卷第6期,1995年10月。頁94-123。
    呂正惠:〈荒謬的滑稽戲——王禎和的人生圖像〉,《文星》,第109期,1987年7月。頁32-36。
    李文卿:〈走過殖民:論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之戲謔書寫〉,《文學台灣》,2007年7月,頁184-204。
    李有成:〈在冷戰的陰影下:黃春明與王禎和〉,《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6期。2019年10月,頁1-24。
    李秋蘭:〈美金美金我愛你—《玫瑰玫瑰我愛你》中的後殖民論述〉,《藝見學刊》,第4期 ,2012年10月,頁41-50。
    李桂芳:〈意識的偵防與歷史的夢魘--從陳映真與陳芳明的論爭說起,並兼論晚近「臺灣文學史」的問題〉,《中外文學》第383期,2004年4月。頁13-35。
    林芳玫:〈文學與歷史:分析《行過洛津》中的消逝主題〉,《文史台灣學報》,第1期,2009年11月。頁166-187。
    林運鴻:〈當代臺灣小說中的後現代美學與階級意識〉,《文化研究》第22期,2016年3月。頁177-208。
    徐菊清:〈王禎和小說的多語混雜現象分析〉,《健行學報》,第36卷第4期,2017年1月。頁43-64。
    高鈺昌:〈以聲發聲的華語語系:王禎和文本中的台北聲音景觀〉,《中國現代文學》第32期,2017年12月,頁3-20。
    許琇禎:〈多語言的文化衝突——王禎和小說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1999年3月,頁553-569。
    陳瓊琪:〈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的敘述形式〉,《中山中文學刊》第4期,1998年6月,頁54-78。
    陳正芳:〈文化交流下的歷史印記:論陳映真和黃春明小說中的美國人形象建構〉,《台灣文學學報》,第21期,2012年12月。頁137-170。
    陳芷凡:〈「第三空間」的辯證-再探《野百合之歌》與《笛鸛》之後殖民視域〉,《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9期,2014年10月。頁115-144。
    陳春燕:〈時間與他者 後殖民全球化的「當下」〉,《英美文學評論》,第13期,2008年12月。頁119-155。
    陳薏曉:〈王禎和小說中的文化板塊運動〉,《中國現代文學》,第22期,2012年12月,頁155-170。
    黃武忠:〈小說的方言使用——兼談楊青矗《工廠人》、王禎和《嫁妝一牛車》、黃春明《莎呦娜啦,再見》用語之比較〉,收錄在黃武忠:《文藝的滋味》,臺北:自立晚報社,1983。頁13-28。
    楊建章,呂心純:〈音樂學研究的空間新視野〉,《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009年12月,頁15-23。
    廖淑芳:〈王禎和與林宜澐小說比較閱讀——以語言運用為主的考察〉,《東華漢學》第7期,2008年6月,頁217-258。
    鄭恆雄:〈外來語言/文化「逼死」(VS.(對抗))本土語言/文化──解讀王禎和的《美人圖》〉,《聯合文學》第74期,1990年12月。頁51-59。
    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著,廖朝陽譯:〈播撒民族:時間、敘事與現代民族的邊緣〉,《中外文學》,第20卷,第12期,2002年5月。頁74-96。
    鍾秩維:〈設想台灣人的華語語系觀點:關於「中國」和「共同體」的提問〉,《台灣文學學報》,第34期,2019年6月,頁133-164。
    關首奇(Gwennaël Gaffric):〈多語書寫、翻譯與想像:王禎和手稿初探〉,《中山人文學報》,第37期,2014年7月,頁83-97。

    四、 學位論文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
    王梅香:《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1950-1962)》,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5。
    呂文翠:《狎昵故鄉─王禎和小說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8。
    李宜靜:《王禎和小說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沈瑞馨:《臺灣現代小說中之後殖民論述——以陳映真與王禎和為研究主體》,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
    林宛儀:《王禎和小說語言的流動性與在地性》,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
    馬翊航:《虛實對照,城鄉融涉——論花蓮文學中的地方意識與市╱街書寫》,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
    高鈺昌:《「聽-見」城市:戰後台灣小說中的臺北聲音景觀》,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7。
    陳宜伶:《王禎和小說人物形象析論》,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陳怡臻:《笑的力量——論王禎和《美人圖》與《玫瑰玫瑰我愛你》中的鬧劇書寫》,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劉亦佳:《聽「音」辨「位」:一九八〇年代台灣小說的階級書寫》,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9。
    劉玫伶:《王禎和小說作品論:小說、劇本與影評》,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7。
    蔡旻螢:《冷戰現代化及其不滿:王禎和作品中的美國/性》,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8。
    鄭千慈:《崩解的自我——現代主義、畸零人與戰後臺灣鄉土小說》,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05。

    五、 研討會論文
    王梅香:〈美軍來台「休息復原計畫」(R&R)所展現的陽剛氣概──以台中地區五權路酒吧街為觀察範圍〉,台灣女性協會、弘光科技大學老人福利與事業學系主辦「第三屆性別研究碩博士論文研討會」,台中:台灣女性學學會,2008年。
    盛鎧:〈多元聲音並存的世界——王禎和《嫁妝一牛車》中的複調性〉,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多元共生:第五屆苗栗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12月。

    六、 訪談側記
    余素紀錄:〈文學對談——五月十三節——從紅樓夢談到王禎和的小說〉,《大學雜誌》70期,1973年12月,頁57-65。

    七、 其他
    托努・歐內伯魯(Tõnu Õnnepalu):《邊境國》,臺北:一人出版,2011。
    喬賽・薩拉馬戈(José Saramago)著,呂玉嬋譯:《詩人里卡多逝世那一年》,台北:時報出版,2023。
    約翰・柏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閒談:約翰・伯格的語言筆記》,新北:黑體文化,202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