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杰穎 |
---|---|
論文名稱: |
周代曲禮禮意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素英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1 |
中文關鍵詞: | 曲禮 、禮記 、禮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10 下載:4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第一章為序論。第一節說明本文研究動機及目的。第二節為文獻探討,針對曲禮之現存文獻以及研究概況作說明。第三節為研究取材範圍及方法,並說明本文之研究步驟及章節架構。
第二章探討曲禮的內容與精神。先就古禮中經禮與曲禮之分類,討論曲禮的內容與價值,並說明鄭玄、朱熹等二種分類方式的內在意涵。再從出土的青銅器銘文與傳世文獻等二重證據,論述曲禮在商代已有禮官掌威儀之事,到了西周、春秋之後,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倫理觀念的深化,曲禮相關規範逐漸由家庭走入朝廷,從個人邁向社會。第三節則討論曲禮的哲學意義與時代精神,闡述孔子及其後學對於曲禮傳承的影響與實踐與曲禮的時代精神。
第三章討論曲禮與個人威儀。第一節泛論威儀與先秦社會的關係,指出先秦時期將威儀視為個人品格的外在表現。第二節則討論君子視、聽、言、色等五官之容止,第三節則討論坐、立、行、拜等進退之容止。
第四章討論曲禮與宗族倫理。第一節討論孝觀念的起源與在宗族倫理中的作用。第二節則討論由男女有別到夫婦有義的相關倫理規範,並兼論亂倫在宗法社會中所造成的破壞現象。第三節討論由父子有親到兄良弟弟,說明父、子、兄、弟於宗族倫理中所應盡之職德。從曲禮與宗族倫理有關之討論,探究「門內之治恩揜義」之倫理精神。
第五章討論曲禮與社會倫理。第一節討論朋友之間相待之倫理,與友道的相關規範。第二節討論師生之間的相互對待,以及教與學之關係。第三節則討論君臣之間的相對關係與相關規範。從曲禮社會倫理的相關討論,闡明「門外之治義斷恩」之倫理精神。
第六章為結論。第一節探討曲禮背後之文化意義,說明曲禮由個人以至於社會的修養進程。第二節則探討曲禮的現代應用,期許現代人能在複雜多變的人際交往中,揀選適當之曲禮規範加以應用,而能游刃有餘。
一、古籍類(按時代先後排列)
(一)經部
1.(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周易正義》,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初版十五刷。
2.(漢)孔安國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尚書正義》,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初版十五刷。
3.(漢)毛亨傳、鄭元箋、(唐)孔穎達疏、(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毛詩正義》,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初版十五刷。
4.(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周禮注疏》,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刋本,收於《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初版十五刷。
5.(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儀禮注疏》,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初版十五刷。
6.(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禮記正義》,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初版十五刷。
7.(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初版十五刷。
8.(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論語正義》,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初版十五刷。
9.(唐)元宗明皇帝御注、(宋)邢昺疏(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孝經正義》,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初版十五刷。
10.(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孟子正義》,清嘉慶二十年(1815)南昌府學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初版十五刷。
11.(宋)朱熹:《論語集註》,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7刷。
12.(宋)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13.(清)孫希旦撰、(民國)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文一版。
14.(清)王聘珍撰、(民國)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一刷。
15.(清)秦蕙田:《五禮通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出版。
16.南懷瑾:《論語別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
(二)史部
1.(春秋)左丘明:《國語》,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史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杭州葉氏藏眀金李校刊本,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台一版。
2.(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2006年2月初版5刷)
(三)子書類
1.(戰國)荀況:《荀子》,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古逸叢書本,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台一版。
2.(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呂氏春秋校釋》,收入中華要籍集釋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出版。
3.(漢)賈誼:《新書》,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江南啚書館藏明正德長沙刊本,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台一版。
4.(魏)王肅注:《孔子家語》,收入新編諸子集成,(臺北:世界書局,1991出版)
5.(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收入理學叢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
6.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等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發行,2002年12月。
7.(清)張伯行:《小學集解》,收入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台一版。
(四)小學類
1.(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0月增修一版二刷。
2.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出版。
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4.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5.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第一刷。
6.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二、今人著作 (按出版年月排列)
1.洪乾佑:《禮記中所表現的社會狀況》,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2.楊叔岷:《三禮教育思想研究》,嘉義:紅豆出版社,1989年3月。
3.金景芳:《古史論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
4.鄒昌林:《中國古禮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
5.康學偉:《先秦孝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6.林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1刷。
7.譚澎蘭:《禮記理想政治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1年。
8.林素英:《從《郭店簡》探究其倫常觀念》,台北:萬卷樓,2003年1月初版。
9.劉豐:《先秦禮學思想與社會的整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10.李安宅:《《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第二刷。
11.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6月初修9刷。
12.王鍔:《禮記成書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月北京第1版第1刷。
13.梁濤:《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第一刷。
14.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4月北京第一版第一刷。
15.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4月北京第一版第一刷。
16.葉國良:《禮學研究諸面向》,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初版。
17.科塔克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出版社,2010年5月2版2刷。
18.曹建墩:《先秦時期的威儀與威儀觀》,收入《先秦禮制探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第1刷。
三、期刊論文 (按出版年月排列)
1.裘錫圭:《史墻盤銘解釋》,《文物》,1978年第3期。
2.陳全方: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公社庄白村一號西周青銅器窖藏出土《史墻盤》銘文拓片,《人文雜誌》,1980年03期。
3.李毓善:〈由禮記論儒家之禮教-別男女〉,《輔仁國文學報》,1991年6月。
4.李新霖:〈《禮記》的家庭教育〉《台北科技大學學報》第卅二之一期,1994年3月。
5.吉本道雅:〈曲禮考〉,收於《中國古代禮制研究》,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5年。
6.周何:〈《禮記‧曲禮》篇闡義〉,《思想與文化》,1999年11月號。
7.林素英:〈論君臣服喪所凸顯的君臣倫理—以《儀禮・喪服》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中國學術年刊》,2000年3月。
8.彭美玲:〈君子與容禮—儒家容禮述義〉,台大中文學報第十六期,2002年6月
9.李學勤:《古代的禮制和宗法》,收於王力等編:《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第1刷)
10.傅玲玲:〈《禮記》家庭倫理觀之當代省思〉(《哲學與文化》第卅五卷第十期,2008年10月
11.鄭雯馨:〈《禮記・禮器》「經禮三百,曲禮三千」註釋異說及其影響探究〉,台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三期,2010年12月。
12.林清源:〈《上博七・鄭子家喪》文本問題探討〉,收入《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三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3月。
四、其他
1. 中華民國外交部:《有禮走天下—國際禮儀手冊》http://www.mofa.gov.tw/UpLoadFiles/Upload/2b51b00e-86b6-4f44-a9a0-729130b2e40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