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世豪 WANG SHIH HAO |
---|---|
論文名稱: |
《說文解字》與經典文獻常用字詞比較研究 The Comparison Research of Common Words in “Shuo Wen Jie Zi” and Classical Literatures |
指導教授: |
許錟輝
Hsu, Tan-Hui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21 |
中文關鍵詞: | 說文解字 、常用字詞 、訓詁 、詞彙學 、語原 |
英文關鍵詞: | Shuo Wen Jie Zi, common words, exegesis, lexicology, deriv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2 下載:4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說文解字》與經典文獻常用字詞比較研究」為題,針對東漢許慎編纂的辭典─《說文解字》本身的常用字詞之內部性質與類型進行研究,並且和漢代當時通行的經典文獻以及字辭書的常用字詞分別從詞義和字形進行比較分析。
第一章緒論部分,重新審視、討論訓詁學在漢字、漢語研究的地位與價值,並且從《說文解字》出發,從詞彙學的角度研究其在語言史上的價值。說明本文將依據的研究學理,以及藉由對《說文解字》與經典文獻常用字詞的比較研究,求諸形義之本然與派生,作為詞典編輯時,義項分析,形音義結構字樣辨似之依憑。
第二章則以「常用字詞」與《說文解字》之常用字詞的性質界定為主題,分述詞彙學上的常用字詞與基本詞、核心詞等的異同,並評述歷來常用字詞之研究,劃分類型,最後針對《說文解字》與經典文獻之常用字詞相關的材料及研究進行分析討論,作為開展本論題之研究基礎與背景。
第三章旨在探討《說文解字》部首義類的劃分以及部首字的常用訓釋字詞與部首字義的關係,並且依照語原關係,聚合《說文解字》裡字義相近且又具聲音關係的字群,歸納出一百種義類,然後分析每一義類的字群中的訓釋字詞,整理出二百多個最常用的訓釋常用字詞。以此為比較分析的基本範圍,與其他學者歸納出的核心詞彙進行比較,然後分析該字詞彼此間之關係以及語義場的流動與演變。最後則就常用字詞中同源性質所產生的複合構詞現象,進行析論。
第四章旨在討論《說文解字》與漢代經典文獻常用字詞的內涵性質之異同。首先分析辭典訓詁和經典注釋的字詞型態,比較辭典訓詁的代表─《說文解字》與經典注釋的代表─《爾雅》在常用字詞訓解方法與內容上的承襲與演變。最後以漢代經書註解與史書引用先秦經典文獻的翻譯常用詞彙加上經典常用虛詞為參照對象,就其詞彙的字形與詞義與《說文解字》常用字詞進行共時的比較,以探索漢代常用通行詞彙之使用面貌。
第五章則延續前兩章對於《說文解字》常用字詞的討論,取材漢代字辭書與簡帛碑刻作為比較觀察對象,考察《說文解字》所使用之常用字詞在漢代童蒙識字教材、字辭書與民間通用詞彙所反映的情形。透過《說文解字》與童蒙字書如《急就篇》與簡帛碑刻用字的比較,試圖探究許慎釋形和漢人書寫使用之字形的面貌;透過與《方言》訓釋用詞的比較,旨在考索漢代通用常語的使用情形與演變狀況;透過和《釋名》聲訓詞的比較,意在分析漢代對事物名稱與日常用詞訓釋的差異,綜合以上之研究作為整理漢代常用字詞之憑參。
第六章結論則綜述本論文之研究心得,討論《說文解字》常用字詞與漢語常用詞彙的關係及研究價值,並闡述本論題未來延伸研究之面向,為「漢代常用詞彙用字和詞義系統」與「歷時常用詞彙用字」之研究建立研究基礎。
The work, titled as “The Comparison Research of Common Words in “Shuo Wen Jie Zi”and Classical Literatures”, focuses on inner characters and types of common words in “Shuo Wen Jie Zi”edited by 許慎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conduc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on the meanings and characters by citing current classical literatures and common words during the Han dynasty.
To begin with, the first chapter reviews and discusses the status and value of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texts i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Mandarin research and makes a study of the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language from the view of lexicologyoriginating from “Shuo Wen Jie Zi”in an attempt to lay the foundationfor dictionaryeditingby resorting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considering performing semanticanalysis and distinguishing the structureof compoundwords.
The subject of chapter two is defined by the common words and the common words in “Shuo Wen Jie Zi”as the main themeand to separatelyelaborate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ommon, basic and core words, and furthermore, classify them by commenting on the common words all through the ages. The related materials and studies regarding common words in “Shuo Wen Jie Zi”and classical literatures end this chapter as the foundation and background of the topic.
Chapter three is aimed to examinethe classificationof meanings of radical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common explanatory words and the meaningsof words in the radicals. In accordancewith the relation of paronymcombined with the similarmeanings and sound-related word chunks in “Shuo Wen Jie Zi”, it summarizes one hundred types of meanings and construes them to come up with more than two hundred common words. The above basic poin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core words concluded by other scholars to better realize the rel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words. The discussion relating to the phenomenonof compound words generated from paronymin the common words proceeds afterward as well in this section.
Chapter four, keynot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mmon words in “Shuo Wen Jie Zi”and classical literatures during the Han times, begins with the analysis of types of words among the dictionaries and classics by comparing the masterpieces respectively “Shuo Wen Jie Zi”and “Er Ya”with respect to the evolvementof explanatorymethods on common words. A synchroniccomparison with reference tothe shapes and meanings of characters and the common words in “Shuo Wen Jie Zi”is also made to unveilthe usage of common words during the Han times by means of the notes of Confucianclassics and the common words in the history books cited from classical literatures during pre-Qintimes along with the classical common function words. 4
Following the last two chapters, chapter five, obtaining materials from the dictionariesand manuscripts in the Han dynasty, continues the discussion of common words in “Shuo Wen Jie Zi”to probe the reflection within the children’s teaching materials, dictionaries and folk common words. By utilizing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ldren’s teaching materials such as “Ji Jiu Pian”and bambooand silk manuscripts and tablature, the picture of Chinesecharacter images explained by 許慎and the writing mode of Han Chinese people can be disclosed. For the purpose of observing the usage and development of common words, the comparison with “Fang Yan”is performed, and the comparison with “Shiming”is intended for delving into the differences in things and dailyterms duringthe Han times. All of the above documents are summarized to be the reference while sorting common words during the Han times.
Chapter six integrates the thoughts with the discussion of researching value and relation between the common words in “Shuo Wen Jie Zi”and Chinese common words and elaborates extended aspects of future study with the view ofpaving the way for subjects “The CommonWords and The SemanticSystems during the Han dynasty”and “The Common Words All Through The Ages”.
一、古籍(依作者時代排序)
(一)經類
[東漢]班固《白虎通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影印
[東漢]鄭玄、[清]皮錫瑞《駁五經異義疏證》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南宋]朱熹《詩集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元]陳友仁《周禮集說》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明成化十年福建巡撫張瑄刊本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周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尚書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毛詩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清]阮元《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清]阮元《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清]阮元《春秋穀梁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爾雅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384
[清]臧琳《經義雜記》台北維新書局1968年影印拜經堂本
[清]沈淑《陸氏經典異文輯》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清]沈淑《陸氏經典異文補》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二)史類
[西漢]司馬遷、[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東漢]班固、[唐]顏師古、[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光緖刻本
[東漢]高誘《戰國策高氏注》台北世界書局1967年影印剡川姚氏刻本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宋]范曄、[唐]李賢《後漢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北魏]酈道元、[清]楊守敬《水經注疏》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隋]李百藥《北齊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50年
[清]孫星衍《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三)子類
[東周]墨翟、[清]畢沅《墨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光緒十九年鴻文書局畢氏靈巖山館校印
[東周]莊周、[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淸光緖二十年刋本影印
[東周]列禦寇、[晉]張湛《列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影印宋本
[東周]荀況、[唐]楊倞、[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東周]韓非《韓非子》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秦]呂不韋等、[漢]高誘《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西漢]劉安、[東漢]高誘《淮南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影鈔宋本淮南鴻烈解
[西漢]揚雄《太玄》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四部叢刊景明翻宋本
[西漢]劉向、[清]石光瑛《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東漢]王充《論衡》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385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四)集類
[西漢]王褒《王諫議集》[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清光緖五年彭懋謙信述堂刊本影印
[宋]劉義慶《幽明錄》台北廣文書局1989年
[梁]蕭統《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5年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中華書局聚珍仿宋版影印本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
[南宋]朱質《青學齋文集》北京中國書店1981年
[元]喬吉《喬吉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元]施耐庵《水滸傳》台北三民書局1972年
[明]方以智《方以智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清]戴震《戴震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清]戴震《戴東原先生全集》台北大化書局1978年
[清]段玉裁《經韻樓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顧廣圻《思適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王念孫、王引之《高郵王氏遺書》台北文海書局1965年
[清]黃承吉《夢陔堂文集》台北文海書局1967年
[日]日本大藏經刊行會《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73年
[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影印《四部叢刊》本
[清]梁玉繩《瞥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
[清]袁枚《隨園詩話》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五)小學類
[西漢]史游、[唐]顏師古《急就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上海涵芬樓借海鹽張涉園藏明鈔本影印
[西漢]揚雄、[清]戴震《方言疏證》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清微波榭叢書本
[西漢]揚雄、[清]戴震、[清]王念孫《方言疏證補》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民國二十七年刻本386
[東漢]許慎、[北宋]徐鉉《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影印陳昌治刻本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影印經韻樓藏版
[北宋]陳彭年等、[民國]林尹《新校正切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
[北宋]丁度等《集韻》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南宋]李從周《字通》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明]陳第《毛詩古音考》台北廣文書局1966年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台北世界書局1970年
[清]王筠《說文釋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魏]張楫、[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宋保《諧聲補逸》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
[清]方東樹《漢學商兌》台北廣文書局1963年
[清]邵瑛《說文解字群經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桂隱書屋刻本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孫星衍《倉頡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岱南閣叢書本影印
[清]繆祐孫《漢書引經異文證》台北文海書局1968年
[清]顧藹吉《隸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康熙五十七年項絪玉淵堂刊本影印
二、專著(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一)論著
王力《龍蟲並雕齋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王士元《語言湧現: 發展與演化》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8年
王彥坤《古籍異文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王書林《論語譯註及異文校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387
王國維《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王彩琴《揚雄方言用字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王雲路《詞彙訓詁論稿》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雲路《中古近代漢語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智群《方言與揚雄詞彙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文幸福《詩經毛傳鄭箋辨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硏究中心編《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語言文獻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古國順《史記述尚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白雲《漢語常用動詞歷時與共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朱廷獻《尚書異文集證》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朱承平《文獻語言材料的鑑別與應用》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
朱星《朱星古漢語論文選集》台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朱承平《異文語料的鑑別與應用》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
朱疆《古璽文字量化研究及相關問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刑福義《漢語核心詞探索》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任學良《古代漢語常用詞訂正》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
呂景先《說文段注指例》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
呂志峰《東漢石刻磚陶等民俗性文字資料詞彙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永培《說文解字與文獻詞義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宋永培《說文漢字體系與中國上古史》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宋永培《說文漢字體系研究法》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宋永培《說文與上古漢語詞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宋永培《說文與訓詁研究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汪耀楠《注釋學綱要》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孝定《讀說文記》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
李國英《說文類釋》台北書銘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李宗江《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年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李波《史記字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金理新《漢藏語系核心詞》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吳吉煌《兩漢方言詞研究─以方言、說文為基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388
吳寶安《西漢核心詞研究》成都巴蜀出版社2011年
金德健《經今古文字考》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
周祖謨《方言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周祖謨《漢語詞彙講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
周何《中國訓詁學》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施真珍《後漢書核心詞研究》成都巴蜀出版社2011年
洪成玉《古今字》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
胡奇光《中國小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徐芹庭《周易異文考》台北五洲出版社1975年
徐芳敏《釋名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9年
徐朝華《爾雅今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
徐世昌《清儒學案(二)》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
徐時儀《古白話詞彙研究論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唐鈺明《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唐鈺明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殷孟倫《子雲鄉人類稿》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海柳文《十三經字頻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孫常敘《漢語詞彙(重排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高鴻縉《中國字例》台北廣文書局1964年
章太炎《文始》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黃侃《黃侃論學雜著》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4年
黃侃《文字聲韻訓詁筆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黃侃《說文箋識四種》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黃侃《黃侃國學講義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黃侃《黃侃國學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黃德寬、陳秉新《漢語文字學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黃樹先《比較詞義探索》成都巴蜀出版社2012年
張永言《詞彙學簡論》武昌華中工學院出版社出版1982年
張麗生《急就篇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
張聯榮《古漢語詞義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玉金《西周漢語代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以仁《張以仁語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郭錫良《漢語史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389
郭在貽《訓詁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陸宗達《訓詁簡論》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
許錟輝《說文解字重文諧聲考》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8年
許錟輝《說文重文形體考》台北文津出版社1973年
許錟輝《文字學簡編》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陳舜政《論語異文集釋》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8年
陳新雄《訓詁學(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陳新雄《訓詁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
陳新雄、曾榮汾《文字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程樹德《說文稽古篇》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程湘清《先秦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年
馮蒸《說文同義詞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1995年
馮翰文《漢字述異》香港香港官立鄉村師範專科學校同學會2000年
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甲文說》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71年
楊伯峻《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楊吉春《漢語反義複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葛佳才《東漢副詞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
葉國良等《文獻及語言知識和經典詮釋的關係》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葉鍵得《古漢語字義反訓探微》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
齊佩瑢《訓詁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趙平安《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魯實先《文字析義》台北魯實先全集編輯委員會1993年
魯實先著王永誠注《文字析義注(上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
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黎良軍《漢語詞彙語義學論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大新書局1965年
劉志生《東漢碑刻複音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年
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蔡信發《說文部首類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蔡謀芳《訓詁條例之建立及應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
鄭張尚芳《華澳語言比較三百核心詞表(徵求意見稿)》待刊稿
錢鍾書《管錐篇》台北友聯出版社1981年
謝榮娥《秦漢時期楚方言區的語音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390
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台北書林出版社1990年
羅思明《詞典學新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蘇寶榮《詞彙學與辭書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蘇寶榮《詞義研究與辭書釋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龔煌城《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二)工具書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王力等《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第四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北京書同文數字化技術有限公司《古籍漢字字頻統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八十七年常用語詞調查報告書》1999年
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小學童常用字詞調查報告書》2000年
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大陸小學教科書字詞調查報告》2000年
余家驥《古代漢語常用字匯釋》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何秀煌《現代漢語常用字頻率統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1998年
周緒全、王澄愚《古漢語常用詞通釋》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年
柯華葳、吳敏而等《國民小學常用字及生字難度研究──六年級》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90年
高明《古文字類編》台北大通書局1986年
商承祚《石刻篆文編》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
張相《詩詞曲語詞匯釋》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5年
陸勤、宋柔《人民日報字詞調查》2001年
勞榦《居延漢簡》台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57~1960年
解玉良、黃發耀《簡明文言常用詞手冊》北京對外貿易教育出版社1989年
劉鑑平、鄒聯琰《文言常用詞手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蔣必達、李忠田《文言常用詞典》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
(三)外國學者論著
[俄]斯大林《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3391
年
[瑞典] 高本漢(Karlgren, Bernhard) 《漢語詞類》台北聯貫出版社1976年
[日]藤堂明保《漢字語源辭典》東京學燈社1966年
[英]萊昂斯《語義學引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年
[美]莫里斯‧斯瓦迪士(Morris Swadesh) What is glottochronology? In M. Swadesh, The origi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languages (pp. 271–284).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一)期刊
王建喜〈「陸地水」語義場的演變及其同義語素的疊置〉《語文研究》2003年第1期
王彤偉〈常用詞「焚」、「燒」的歷時替代〉《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王青、薛遴〈論「吃」對「食」的歷時替換〉《揚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5期
王惠〈日常口語中的基本詞彙〉《中國語文》2011年第5期
王貴元〈隸變問題新探〉《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3卷第3期
王世豪〈詞典編輯與經典詮釋語言比較研究─以《說文解字》與經學文獻用字訓義為論〉《中正漢學研究》2012年6月第一期
牛太清〈常用詞「隅」、「角」歷時更替考〉《中國語文》2003年第2期
史光輝〈常用詞「焚」、「燔」、「燒」歷時替換考〉《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1期
史光輝〈常用詞「矢」、「箭」的歷時替換考〉《漢語史學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四輯
石田田〈對爾雅編排體例的認識〉《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朱冠明〈比喻詞的歷時更替〉《修辭學習》2000年Z1期
[韓]朱剛〈西周青銅器銘文複音詞構詞法〉《殷都學刊》2006年第2期
呂傳峰〈常用詞「喝」、「飲」歷時更替考〉《語文學刊(高教版)》2005年392
第9期
呂傳峰〈現代方言中「喝類詞」的演變層次〉《語言科學》2005年第6期
呂傳峰〈「嘴」的詞義演變及其與「口」的歷時更替〉《語言研究》2006年第1期
呂建輝〈《說文解字》訓釋語中雙音詞初探〉《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宋建華〈說文部首字釋義與釋形相互矛盾現象考釋〉《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1年5月第2期
宋永培〈說文與先秦文獻詞義〉《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
汪維輝〈常用詞歷時更替札記〉《語言研究》1998年第2期
汪維輝〈漢語「說類詞」的歷時演變與共時分布〉《中國語文》2003年第4期
汪維輝〈論詞的時代性和地域性〉《語言研究》2006年6月第26卷2期
汪維輝、秋谷裕幸〈漢語「站立」義詞的現狀和歷史〉《中國語文》2010年第4期
杜翔〈「走」對「行」的替換與「跑」的產生〉《中文自學指導》2004年6月
李榮〈漢語的基本詞彙〉《科學通報》1952年第3卷7期
李榮〈字彙和詞彙〉《中國語文》1953年第5期
李向真〈關於漢語的基本詞彙〉《中國語文》1953年第4期
李福唐〈近代漢語常用詞鍋、鑊考〉《理論界》2009年第2期
伯韓〈李榮、李向真先生關於基本詞彙的論文讀後感〉《中國語文》1953年第7期
林燾〈漢語基本詞彙中的幾個問題〉《中國語文》1954年第7期
吳寶安、黃樹先〈先秦「皮」的語義場研究〉《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2期
吳寶安〈西漢「頭」的語義場研究─兼論身體詞頻繁更替的相關問題〉《語言研究》2006年第4期
吳振興〈《爾雅》體現的辭書釋義原則〉《文學教育》2011年第7期
金穎〈常用詞「過」、「誤」、「錯」的歷時演變與更替〉《古漢語研究》2008年第1期
邱麗佳〈「腹」與「肚」詞義的斷代演變〉《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
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簡介〉《文物》1983 年第2 期
施真珍〈《後漢書》「羽」語義場及「羽、毛」的歷時演變〉《語言研究》2009393
年第2期
俞理明〈漢語人稱代詞內部系統的歷史發展〉《古漢語研究》1999年第2期
班吉慶〈說文互訓述評〉《揚州師專學報》1987年
徐望駕〈《說文解字》注釋語言常用詞的語料價值〉《合肥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2期2009年3月
徐時儀〈玄應《眾經音義》所釋常用詞考〉《語言研究》2004年第4期
栗學英〈漢語史中「肥」、「胖」的歷時替換〉《語言研究》2006年第4期
唐賢清〈漢語「漸」類副詞演變的規律〉《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1期
高列過〈試論說文解字所收方言的區域特徵〉《唐都學刊》2001年第3期
陸宗達〈文字的貯存與使用─《說文》之字與文獻用字的不同〉《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第2期
陸宗達、王寧〈論求本字〉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3年第1期
張永言、汪維輝〈關於漢語史詞彙研究的一點思考〉《中國語文》1995年第6期
張聯榮〈談詞的核心義〉《語文研究》1995年第3期
郭向敏〈《淮南子》許注與《說文解字》字義之比較(一)〉《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6期2007年11月
郭錫良〈漢語的同源詞和構詞法〉《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9月第27卷第5期
黃易青〈同源詞意義關係比較互證法〉《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4期
黃德寬、常森〈《說文解字》與儒家傳統─文化背景與漢字闡釋論例〉《江淮論壇》1994年第6期
黃樹先〈漢語核心詞研究的四點思考〉待刊稿
陳秀蘭〈敦煌變文與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3期
陳秀蘭〈從常用詞看魏晉南北朝文與漢文佛典語言的差異〉《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1期
曹煒〈漢字字形結構分析和義素分析法〉《語文研究》2001年第3期
[美]梅祖麟〈四聲別義中的時間層次〉《中國語文》1980年第6期
[美]梅祖麟〈漢藏比較研究和上古漢語史〉《歷史語言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一輯
許嘉璐〈說文顏色詞考察〉《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年第3期394
曾榮汾〈說文解字編輯觀念析述〉《先秦兩漢學術》2005年第3期
斯英琦〈爾雅的意義和性質〉《辭書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
喻遂生、郭力〈說文解字的複音詞〉《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
楊樹達〈釋名新略例〉《晨報周年紀念增刊》1925年第7期
楊同用〈基本詞彙問題的重新思考〉《語文研究》2003年第3期
楊榮賢〈基本詞「背」對「負」的歷時替換〉《語言科學》2006年第5期
楊繼光中古佛經常用詞組合關係考察〉《集美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董志翹〈再論「進」對「入」的歷時替換─與李宗江先生商榷〉《中國語文》1998年第2期
解海江、張志毅〈漢語面部語義場歷史演變─兼論漢語詞彙史研究方法論的轉折〉《古漢語研究》1993年第4期
管錫華〈爾雅中「釋詁」、「釋言」、「釋訓」形式分篇說─爾雅研究之一〉《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87年第3期
蔣紹愚〈從「反訓」看古漢語詞彙的研究〉《語文導報》1985年第7、8期
蔣紹愚〈白居易詩中與「口」有關的動詞〉《語言研究》1993年第1期
蔡聲鏞〈爾雅與百科全書〉《辭書研究》1981年第1期
劉又辛、張博〈漢語同族複合詞的構成規律及特點〉《語言研究》2002年第1期
劉承慧〈試論漢語複合化的起源及早期發展〉《清華學報》2002年12月第32卷第2期
鄭春蘭、金久紅〈甲骨文核心詞「人」的語義場初探〉《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鄧澤〈從說文解字的解說看許慎是怎樣劃分詞類的〉《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85年第2期
黎千駒〈說文中詞義的系統性〉《中國語文通訊》1998年第3期
黎千駒〈20世紀說文聲韻與詞彙研究〉《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6期
龍丹〈魏晉核心詞「頸」語義場研究〉《雲夢學刊》2007年第3期
龍丹〈魏晉「牙齒」語義場及其歷史演變〉《語言研究》2007年第4期
龍丹〈魏晉核心詞「油」語義場初探〉《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7期395
龍鴻〈《說文》聯綿詞形義關系探微〉《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
盧鳳鵬〈說文同訓詞的語義系統分析〉《貴州畢節師專學報》1996年第3期
盧鳳鵬〈說文解字異詞同訓的語義分析〉《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盧鳳鵬〈說文「美」的語義取向考釋〉《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魏慧萍〈漢語常用詞義傳承發展的社會歷史因素探析〉《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聶志軍〈漢語常用詞研究方法淺論〉《河池學院學報》2007年2月第27卷第1期
蘇寶榮、宋永培〈論漢語詞義的系統性及說解詞義的方法─兼論《說文解字注》詞彙研究借鑑價值〉《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
鐘明立〈說文解字的同義詞及其辨析〉《貴州文史叢刊》1999年第1期
(二)書刊
王秀玲〈常用詞「呼」、「喚」、「叫」、「喊」的歷時演變與更替〉《漢語史研究集刊》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九輯
呂東蘭〈從《史記》、《金瓶梅》等看漢語「觀看」語義場的歷史演變〉《語言學論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二十一輯
呂傳峰〈近代漢語「喝類語義場」主導詞的更替及相關問題〉《語言學論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三十三輯
胡平生〈漢簡「蒼頡篇」新資料的研究〉《簡帛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二輯
徐正考、于飛〈漢語的基本詞和常用詞〉《詞彙學理論與應用(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陸宗達〈我所見到的黃季剛先生〉《訓詁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第一輯
陸宗達、王寧〈談比較互證的訓詁方法〉《訓詁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1981年第一輯
崔宰榮〈漢語「吃喝」語義場的歷史演變〉《語言學論叢》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二十四輯396
(三)會議論文集
王寧〈訓詁與語義─大陸訓詁學在21世紀的發展〉《語文與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2012年12月
方師鐸〈怎樣才算是基本詞?─詞彙學淺說(五)〉《中國語文》1965年11月第16期
林尹〈說文與釋名聲訓比較研究〉《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文字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1年
姚榮松〈釋名聲訓探微〉《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文字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1年
曾榮汾〈略論漢字藉形定義的特色〉《第十六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2005年
曾榮汾〈詞典訓詁論〉《第八屆中國訓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玄奘大學2007年
裘錫圭〈甲骨文中的見與視〉《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8月
蔡信發〈比擬義析論〉《第二屆國際暨第四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國訓詁學會1998年
劉承慧〈古漢語實詞的複合化〉《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003年
魏培泉〈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語法的重要發展〉《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003年
(四)學位論文
于飛《兩漢常用詞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呂傳峰《漢語六組「涉口」基本詞演變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李國英《說文省形省聲字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杜翔《支謙譯經動作語義場及其演變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芮東莉《上古漢語單音節常用詞本義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吳煥瑞《說文字根衍義考》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71年
禹建華《段改說文常用字釋義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397
年
郭怡雯《說文複舉字研究》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董俊彥《說文語原之分析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71年
楊榮賢《漢語六組關涉肢體的基本動詞發展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楊世鐵《先秦漢語常用詞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鄭春蘭《甲骨文核心詞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劉偉杰《急就篇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劉健海《帛書異文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龍仕平《說文解字訓釋語常用詞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龍丹《魏晉核心詞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四、網站資料庫
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經費補助、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資訊科學研究所
網址: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漢語平衡語料庫(簡稱Sinica Corpus)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
網址:http://asbc.iis.sinica.edu.tw/
中國哲學電子書計畫
網址:http://ctext.org/introduction/zh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民國九十三年一月正式五版)
中華民國行政院教育部
網址:http://dict.variants.moe.edu.tw/main.htm
簡帛網
武漢大學簡帛文獻研究中心
網址:http://www.bsm.org.cn/
大紀元文化網
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cc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