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淑貞
Huang Shu-Chen
論文名稱: 從市民社會的特質論社區營造-以尚德社區和進士社區鑑湖堂為例
The Study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from the Attribute of Civil Society— Using Shang-Te Community and Chien-Hu Tan of Chin-Shih Community as Case Study
指導教授: 洪泉湖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8
中文關鍵詞: 市民社會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營造
英文關鍵詞: civil society, community empowerment, community constru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從市民社會的特質論社區營造-以尚德社區和進士社區鑑湖堂為例」為題,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分析法和訪談法,研究從台灣市民社會的特質論社區營造,整理分析尚德社區及進士社區鑑湖堂社區營造歷程和成果,從台灣市民社會的特質去分析社區個案的推動。
    由文建會發起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推動已逾十年,雖歷經政權變更,仍能持續推動,顯示民眾和政府對此議題的關注和熱情不減。並對歷經十餘年的推動,做一回顧整理。宜蘭縣對於推動「社區營造」的案例、經驗很多,常獲得傳播媒體的報導,引發了解探討的動機,從台灣當代「市民社會」的特質探討的社區營造工作。
    研究者寫作的重心側重西方學者對「市民社會」精神論述、訴求和主張,去探討台灣當代「市民社會」的特質。由「市民社會」的特質來瞭解宜蘭尚德社區及進士社區鑑湖堂實際社區營造運作的情況,由市民社會特質而形成五項指標,由此設計出訪談大綱,進入尚德社區及進士社區鑑湖堂,訪談專家和社區居民對加入「社區營造」工作的動機、社區營造的看法、評價和建議,呈現在台灣當代「市民社會」的特質下社區營造的歷程、成果和未來展望。
    期許自己此項研究對熱心推動社區營造工作者和參與者留下辛苦耕耘的足跡,也希望從研究分析中提出社區營造工作的發現和建議,對後續改革推動者能有所助益,並為個案社區營造工作對市民社會發展的貢獻留下記錄。

    This research, titled “the Study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from the Attribute of Civil Society— Using Shang-Te Community and Chien-Hu Tan of Chin-Shih Community as Case Study”, adopted the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the interview method as its research techniques. It studied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from the attribute of Taiwanese civil society, sorted and analyzed the history and results of construction for Shang-Te Community and Chien-Hu Tan of Chin-Shih Community, and analyzed through case study of community promotion based on the attribute of Taiwanese civil society.

    Initiated by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 the “Community Empowerment” movement had been promoted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and was sustained even after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power. This revealed the continuous support and concern to the movement from the public as well as from the government. The research also looked back to those years of the movement and compiled a history record. The motivation of understanding and studying community construction from the attribute of Taiwanese modern “civil society” was due to Yilan County’s thorough experience i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which had received media coverage regularly.

    In this thesis, the researcher focused on western scholars’ essential discussions, and their demands and viewpoints of “civil society” to analyze the attribute of Taiwanese modern “civil society”. Based on the attribute of “civil society”, the research l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peration of Shang-Te Community and Chien-Hu Tan of Chin-Shih Community. The researcher drew up five indicators according to the attribute of civil society and designed the interview outline. The researcher then conducted interviews with experts and community residents inside the Shang-Te Community and Chien-Hu Tan of Chin-Shih Community. The interview topics include the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viewpoints,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 progress, results and expectation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with the attribute of Taiwanese modern citizen society.

    第一章 緒論 頁次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市民社會」的內涵………………………………………………9 第二節 社區營造的理念…………………………………………………21 第三節 社區營造和市民社會之相關性0 ………………………………30 第四節 「市民社會」和「社區營造」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台灣「市民社會」的發展 第一節 台灣「市民社會」的發展歷程…………………………………45 第二節 影響「市民社會」發展的因素…………………………………50 第三節 當代台灣「市民社會」的特質…………………………………63 第四章 研究個案「社區營造」的發展 第一節 尚德社區「社區營造」工作歷程………………………………73 第二節 進士社區鑑湖堂「社區營造」工作歷程………………………83 第三節 以市民社會的特質探討個案社區營造…………………………92 第五章 實地訪談宜蘭社區營造個案 第一節 訪談法 ……………………………………………………………99 第二節 訪談設計…………………………………………………………100 第三節 訪談內容…………………………………………………………106 第四節 訪談比較…………………………………………………………123 第六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129 第二節 研究建議…………………………………………………………131 參考書目................................................135 附件一 訪談邀請函……………………………………………………………143 附件二 訪談同意書……………………………………………………………144 附件三 訪談錄音同意書………………………………………………………145 附件四 社區營造參與者訪談程序相關事項說明……………………………146 附件五 社區營造參與者訪談大綱……………………………………………147 附件六 感謝函............................................148

    一、中文書目
    (一)專書、學位論文
    王崇名(民84)《歐洲福利國家的社會基礎:法律個體的誕生》。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筱婷(民89)《經濟自由與市民社會之研究-以台灣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公民訓育所碩士論文。
    王惠君譯(民86),西村幸夫著《故鄉魅力俱樂部》。台北:遠流。
    王正彥(民91)《終生學習社區合作網路的發展》。台北:五南。
    內政部統計處編(民83)《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台灣地區建設與活動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石元康(民87)<市民社會與民主>《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殷海光基金會主編,台北:桂冠圖書,頁1-18。
    朱建民、李瑞全譯(民78),Copleston, Frederick 著。《西洋哲學史(五)-近代哲學(霍布斯到休模)》。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行政院主計處編(民79)《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社會指標統計民國七十八年》。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
    行政院主計處(民93)《中華民國社會指標統計月報》。462期,93年7月,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
    行政院主計處(民96)《中華民國社會指標統計年報2006》。96年8月,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
    行政院主計處(民96)《中華民國社會指標統計年報2007》。97年7月,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93)《文化白皮書》。台北市: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84)《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台北:文建會。
    江鳴益(民89)《公私合夥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角色-以台北永康與白米社區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朱立君(民92)《社區總體營造之個案研究--台中市「楓樹社區」理想家園的發展》。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雲漢(民80)<政治抗爭與民主秩序重建>《社會重建》。台北:時報文化,頁2-20。
    伍立人(民92)《從傳統中尋找新生命的文化創意產業--以白米木屐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筱峰(民76)《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李永熾(民82)《世紀末的思想與社會》。台北:萬象圖書公司。
    李芳玲(民87)《漢人社會的公共參與--以嘉義新港中山路的美化造街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松根(民91)《社區營造與社會發展》。台北:問津堂。
    余佩珊譯(民93),Drucker, Peter F. 著《使命與領導-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管理之道》。台北:遠流出版事業。
    沈樹華(民87)《哈伯瑪斯的「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理論》。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英明(民88)《市民社會與地球村》。高雄:宏文館圖書。
    吳季樹(民90)《對於中共經改之後國家與社會關係思維的反省》。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月招(民92)《公私部門協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九二一重建區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金耀基(民73)《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金銘德(民88)《網路溝通形式與公民社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群桓(民92)《地方史使用與社區共同體建構:以新港的文化再現為例》。嘉義: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振春(民89)<社區終身學習的方法>《學習型社區》。台北:師大書苑,頁91-118。
    杭之(民76)<反杜邦運動的歷史意義>《一葦集》,台北:允晨。
    范揚、張企泰譯(民74),Hegel, Georilhelm Friedrich 著。《法哲學原理》。台北:里仁書局。
    開創都市與土地研究室編譯(民81),The Urban Land Institute 著。《社區參與及發展-開發者指南》。台北:創興。
    俞可平(民88)《社群主義》。台北:風雲論壇。
    洪鐮德(民86)《馬克思社會學說之評析》。台北:揚智。
    洪鐮德(民93)《西方馬克思主義》。台北:揚智。
    洪世謙(民89)《追尋共同體---回顧古典哲學的啟示》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惇貿(民87)《社區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認知與態度》。台中:逢甲大學
    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郁 元(民87)《社區總體營造規劃與執行之差異探討--以集集鎮經驗為例》。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震(民87)《社區與社區發展》。第二版,台北:正中書局。
    徐國慶(民90)《涂爾幹論職業團體與市民社會》。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敏雄(民9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徐柏棻(民94)<自家鄉土教材 口袋書全都錄>《森情相伴行》。台北: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頁96-97。
    夏鑄九(民83)《公共空間》。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高希均(民76)《經濟學的世界》。台北:天下。
    高承恕(民79),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結構因素之探討>《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市:巨流,頁9-18 。
    戚國雄(民80)《市民社會與國家關係之研究:論黑格爾與馬克思政治哲學之異同》。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茂桂(民78)《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張茂桂(民78),蕭新煌主編<「知識份子」與社會運動>《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頁189-206。
    張震威(民82)《市民社會之探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興(民91)《青年馬克思論社會革命:政治國家、市民社會與私有財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智(民82)《當代文學的台灣意識》。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陳其南(民81)《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允晨文化。
    陳其南(民86)<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社區總體營造與生程學習》,宜蘭:仰山基金會。
    陳其南(民87)<台灣地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各國社區教育現況》。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師大書苑,頁111-126。
    陳威穎(民88)《民主公民與民族國家:民主民族的初步建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秋子(民91)《虛擬與真實--大部的文化再現分析》。雲林: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秀端(民85),陳文俊主編<台灣政治文化變遷與政治民主化>《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與展望》。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叢書,頁63-93。
    黃志欽(民86)《以管理者的角度來看森林遊樂區、居民與社區總體營造──以溪頭森林遊樂區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武雄(民87)<我們要辦什麼樣的大學:兼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畫通案>《台北市文山區社區大學入學與選課手冊》,台北:台北市文山區社區大學。
    黃武雄(民88)<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兼談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定位>《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八十七學年度期末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研討會》,台北市:台北市文山區社區大學 。
    黃順星(民89)《社區的誕生:對社區總體營造的知識社會學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傑(民89)《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
    黃世輝(民91)《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台北: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黃琇玫(民92)《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台南: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碩士論文。
    黃徹源(民93)《漁村推展社區總體營造主要影響因子之研究~以蘇澳鎮港邊社區為》。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宏忠(民91)《鄒族原住民社區永續發展之探討-以阿里山鄉山美社區經驗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曾素芳(民85)《社區民眾參與環境營造作法之探討-以[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計畫]為對象》。:中華工學院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懷恩(民81)《台灣政治變遷40年》。台北:自立晚報 。
    彭懷恩(民89)《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市:風雲論壇 。
    彭懷恩(民91)《台灣社會文化典範的轉移》。台北縣:立緒文化。
    彭懷恩(民92)《台灣的政治發展》。台北:風雲論壇。
    賀自昭譯(民73),Hegel, Georilhelm Friedrich 著《法哲學原理》。新竹:仰哲。
    葉啟芳、瞿菊農譯(民75),Locke,John著。《政府論次講(Second treatise of Government)》。台北:唐山。
    葉重新(民90)《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頁298-305。
    葉至誠(民86)《蛻變的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況》。台北:紅葉文化。
    溫洽溢(民83)《中共經改與市民社會的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雪梅(民93)《永樂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參與學習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佩君譯(民84)Taylor C.著<現代性與公共領域的興起>《回顧現代文化想像》。台北:時報文化:頁 56-59。
    蔡篤堅(民90)《媒體再現與當代台灣民族認同形構的公共論述分析》。台北:唐山。
    楊淑芬(民85)《宜蘭縣玉田社區總體營造之執行評估》。台北: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遠流台灣館編著(民89),吳密察監修《台灣史小事典》。台北市:遠流。
    監察院(民92)《社區大學總體檢調查報告彙編》。台北:監察院。
    劉阿榮(民90)《台灣之永續發展--國家與社會的觀點》。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文正(民84)《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以苗栗縣三義鄉為例》。台中: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傳暉(民89)<社區大學的基本理念與發展現況>《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一)》,台北市:北市教育局。
    蔣亞林(民85)《文化機關對政策理念認知的差距之研究-以社區總體營造方案為例》。台北: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孝萱(民86)《社區總體營造與鄉村社會轉化過程-以宜蘭縣玉田社區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玉嬋(民90)《學習型組織理論應用於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大溪和平老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謝慶達、林賢卿譯(1993),Nick Wates & Charies Knevitt 著《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創興出版社。
    蕭新煌(民91)《新世紀的沉思-政黨輪替前後的觀察與建言》。台北:新自然主義。
    蕭高彥(民76)《追尋共同體---回顧古典哲學的啟示》。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昭英、蔡季勳主編(民88)《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環境基金會。
    龐建國(民82)《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 。
    顧忠華(民87)<民主社會中的個人與社群>《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殷海光基金會主編,台北:桂冠圖書,頁19-54。
    鹽崎賢明譯(1992),Nick Wates & Charies Knevitt 著《コミュニティァ-キテクチュァ-居住的靜かな革命》。都市文化社。
    (二)期刊
    王紹光(民79)<關於「市民社會」的幾點思考>《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十二月第八期,頁103-114。
    王振寰(民80)<出現中的市民社會及其限制>《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五期,1991年6月,頁57-67。
    江明修(民84)<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雙月刊》,51期,1995年,頁41-53。
    林毓生(民85)<中國的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歷史月刊》,99期1996年4月,頁72-82。
    林振春(民8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發展>《中等教育》,四十七卷第1期,85年2月,頁66-77。
    林世煜(民70)<台灣政治變遷的軌跡>《深耕》創刊號,1981年6月1日,頁35。
    李孝悌(民78)<再論市民社會-從黑格爾到葛蘭西>《中國論壇》,78年11月25日,340期‧29卷第4期,頁73-80。
    李永熾(民79)<市民社會與國家>《當代》,47期,頁29-38。
    沈宗瑞(民88)<國家、社會與公民權的發展>《通識教育季刊》,第六卷第二期,1999年6月,頁65-82。
    何明修(民87)<後馬克思主義者的市民社會理論:比較與批評>《思與言》,1998年12月第36卷第4期,頁193- 229。
    吳錦發(民77)<八十年代的台灣文學>《台灣學術研究會誌》(三),頁115-134。
    夏鑄九(民80)<市民城市之浮現>《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五期,1991年6 月,頁73-85。
    郭博文(民86)<弗格森社會哲學術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九卷第一期,頁1-38。
    陳其南(民82)<中國大陸的經濟體制改革與市民社會的可能性>《當代》,
    1993年2月82期,頁82-93。
    陳其南(民86)<台灣解嚴十年,市民社會還在沉睡>《新新聞》,541期,頁62。
    陳其南(民88)<社區總體營造>《教育社會學通訊》,第十三期,1999年4月15日,頁28-29。
    陳其南、陳瑞樺(民87)<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41期,87年1月,台灣省:台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及研究考核委員會,頁21-37。
    陳其澎(民90)。<台灣市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建構與質變:以南投縣集集鎮的社區總體營造過程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90年12月,第二期,頁13-51。
    陳錦煌(民85)<台灣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困難與可能>《聞訊雜誌》,131期,1996年4月,頁46-47。
    陳錦煌、翁文蒂(民92)<以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終身學習、建構公民社會>《國家政策季刊》,第二卷第三期,92年9月,頁63-90。
    陳長城(民75)<鑑湖陳氏宗祠乙丑秋季祀典>《蘭陽》,46期,75年7月,頁38。
    陳建甫(民90)<社區總體營造的回顧與展望>《北投社雜誌》,20期,頁14-15。
    黃晴文(民85)< 如何做好社區文化的總體營造工作>《聞訊雜誌》,131期,85年9月,頁42-44。
    黃憶慈(民95)<一歩一腳印 營造健康優質故里>《今週刊》,494期,
    頁114-116。
    蔡英文(民88)<公民德性、市民社會嶼主權國家:現代市民社會論述之探討>《政治科學論叢》,第10期,頁83-112。
    謝懷慧(民89)<台灣民主轉型中的市民社會-以1987~1994的台灣社會運動為例>《台灣史料研究》,16期,2000年12月,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頁55-72。
    蕭新煌(民78)<社會運動與社會啟蒙>《中國論壇》,328期,頁63-65。
    蕭高彥(民85)<共同體的理念:一個思想史的考察>《台灣政治學刊》第一
    期,頁271-277。

    (三)其他
    王燕華(民96)<守護社區 招訓40人>《聯合報》,民國96年1月22日C2。
    王燕華(民94)<珍古德的根與芽 鑑湖堂紮根>《聯合報》,民國94年11月26日C2。
    江宜樺(民93)<中學教育與知識的異化>《蘋果日報》,民93年7月30日,A18版。
    李永展(民93)<「社造條例草案」試行計畫的浮光掠影>《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93年10月15日。
    余麗珠(民94)<淳樸傳統的陳氏鑑湖堂>《大紀元》,民94年11月3日, 文化版。
    林毓生(民83)<當前文化發展的困境及其解決之道:兼論如何從「現代民間社會走向公民社會」>《聯合報》,民國83年3月24日37版。
    林志成(民92)<學習型社區 建構公民社會>《中國時報》,民國92年3月17日政治新聞版。
    周美惠(民93)<社造協定出爐 厝邊代誌有法管>《聯合報》,民國93年2月5日B6文化版。
    陳其南(民86)<社區概念的形成-文化與政治,中央與地方論述的逆轉>《中國時報》。
    陳其南(民92)<公投 形塑生活共同體>《中國時報》,民國92年10月4日論壇版。
    吳淑君(民96)<保命防跌班 選出勇伯勇嬸>《聯合報》,民國96年5月17日,C2版,宜蘭地方新聞。
    吳信義(民93)<防災防洪靠自己>《三鬮二心聲報》,第五期,民93年10月30日,第三版。
    吳信義(民93)<凝聚居民的共識>《三鬮二心聲報》,第五期,民93年10月30日,第二版。
    吳信義(民93)<肯定社區營造>《三鬮二心聲報》,第四期,民93年9月9日,第一版。
    廖雅欣(民95)<員山服務長者 熱飯菜送到家>《聯合報》,民93年3月10日,C2版,宜蘭地方新聞。
    廖雅欣(民94)<白蟻蛀食 宜蘭陳家松園落羽松倒了一棵>《聯合報》,民94年12月31日,C4。
    廖雅欣(民94)<宜蘭擺厘陳家 家族史出版>《聯合報》,民94年6月19日,C1。
    楊迪文(民94)<森愛台灣種下千棵樹苗>《聯合報》,民94年2月28日,C1版,宜花東。
    楊迪文(民93)<陳氏鑑湖堂 溼地尖兵撩落去>《聯合報》,民93年8月30日,B2版,宜蘭新聞。
    張吉鴻(民91)<尚德社區大湖溪保育及傳統竹編文化薪傳>《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申請書》,民91,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主計處 http://www.dgbas.gov.tw/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http://www.cca.gov.tw/
    宜蘭縣文化局 http://www.ilccb.gov.tw/
    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http://www.youngsun.org.tw/
    郭文豐 鑑湖堂文化協會網站 www.digarts.com.tw
    尚德社區發展協會網站 http://www.lanyangnet.com.tw/shandecommunity

    二、西文書目
    Cohen, Jean L. & Arato,A. (1992)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Mass:MIT Press.
    Ferguson,Adam(1980)Essaay on the History of Civil Society,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Books.
    Gramsci, Antonio(1971)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es;ed. And trans. by Q.Hoare and G. Nowell, 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
    Hunt, G.(1990)The Development of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in Bob Jessoped.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 Critical Assessments. London: Routledge.
    Ho, Samuel(1979) Decentraliz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John F. Copper(1994), Taiwan’s 1991 and 1992 Non-Supplemendtal Elections: Reaching a Higher State of Democracy, p4。
    Keane, J. (1984),Public Life and Late Capitalism:Toward a Xocialist Theory of Democrac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82-86。
    Lerner, Daniel(1958)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Glencoe, IL:The Fress Press. p.60
    Smith,Adam(1963)Wealth of Nations,Westminister,MD: Modern library.
    Stepan, Alfred(1978)The State and Society ---Peru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ester, K.(1992)Civil Society, Lodon:Routlledge.
    Tien, Hung-Mao(1989), Liberal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Taiwan’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in Conference on Democratiz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pei Jan.,p4.
    Taylor,Charles(1991)Model of Civil Society: Public Culture,3(1):pp.95-118。引自徐敏雄著(民91)<市民社會理論對社群學習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p9。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