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茂鑫
Mao-Hsin Li
論文名稱: 中國大陸國有企業制度改革之研究
指導教授: 王東英
Wang, Tong-Eng
黃金樹
Huang, Chin-Shu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6
中文關鍵詞: 國有企業剩餘索取權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現代企業制度新制度經濟學交易費用產權理論
英文關鍵詞: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sidual claimant right, moral hazard, adverse selection,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ransaction costs, property rights approach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60下載: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利用新制度經濟學途徑(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pproach) 探究中國大陸國有企業(State-Owned Enterprises)「制度」變遷的過程。分別就新制度經濟學派中三大理論:(1)產權理論(Properety Rights);(2)交易費用理論(Transaction Costs Approach);(3)制度創新與制度變遷理論。逐一檢視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歷經的五個階段:(1))計畫經濟下「工廠制」企業制度;(2)「放權讓利」下國有企業制度;(3)「二次利改稅」下國有企業制度;(4)「承包責任制」下國有企業制度;(5)現任企業制度-股份制。
    結果發現:以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研究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具有相當的適切性與重要性。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實際歷程,鮮明的反映新制度經濟學派的基本假設。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和分析架構闡釋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將能夠產生較強的解釋力和學術生命力,為制度變遷提供一種有效的分析方法與理論支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架構 第二章 中國大陸國有企業制度改革之背景 第一節 社會主義計畫經濟資源配置之理論模式 第二節 傳統計畫經濟體制之宏觀經濟特徵 第三節 國有企業在傳統計畫經濟體制中之角色功能 第四節 國有企業之形成與發展(1949~1978年) 第五節 國有企業制度改革之國外因素 第三章中國大陸國有企業制度改革之歷程 第一節 放權讓利之企業制度改革階段 第二節 二步利改稅之企業制度改革階段 第三節 承包責任制之企業制度改革階段 第四節 現代企業制度之企業制度改革階段 笫四章 國有企業制度變遷與新制度經濟學 第一節 計畫經濟體制「工廠制」企業制度轉變為「放權讓利」下國有 企業制度之分析 第二節 「放權讓利」下國有企業制度轉換成「二次利改稅」下國有企 業制度之分析 第三節 「二次利改稅」下國有企業制度轉變成「承包責任制」下國有 企業制度之分析 第四節 「承包責任制」下國有企業制度轉變成「現代企業制度-股份 制」下國有企業制度之探討 第五節 結語 第五章 現階段國有企業制度改革之相關配套措施 第一節 政企分離制度設計 第二節 企業經理階層制度改革 第三節 勞動制度改革 第四節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第五節 企業內部分配制度改革 第六節 結語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一)、中文書籍
    小宮隆太郎,(1993),《現代中國經濟-日中的比較分析》,北京:商務印書館。
    于宗先主編,(1989),《經濟學百科全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中國改革與發展報告》專家組編,(1995),《1978-1994中國改革與發展報告-中國的道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1972),《馬克恩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二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1985),《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輝,(1998),《漸進革命–中國經濟改革之路與人力資產》,台北:致良出版社。
    王誠等譯,(1996),《制度分析與發展的反思–問題與抉擇》,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文杰,(1996),《大陸國有企業公司化之研究》,台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王愛珠,(1991),《蘇聯東歐經濟改革概論》,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王開國、周蔚華、汪大海、史修禮主編,(1995),《現代企業產權改革與管理實務》,北京:新華出版社。
    王金存主編,(1995),《世界國有企業–發展、管理、改革》,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
    王澤鑑,(1992),《民法物權第一冊》,台北:三民書局。
    王躍生,(1995),《變化世界中的經濟體制–九○年代的比較經濟體制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躍生,(1996),《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躍生等著,(1999),《天下沒有免費午餐–改革成本問題研究與國際比較》,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王文宇,(2000),《公司與企業法制》,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王鐵生、葛立成譯,(1998),《交易成本經濟學–關於公司的新的經濟意義》,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王國剛,(1997),《中國企業組織制度的變革》,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白津夫,(1996),《現代公司制與國有企業改革》,北京:中共中央黨核出版社。
    江春澤、陳耀庭、雷達,(1997),《國際比較中的中國經濟體制轉換》,武漢:武漢出版社。
    伍柏麟,(1998),《中國市場化改革理論二十年》,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李義平,(1994),《體制選擇分析–從制度績效角度理解改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李培林、姜曉星、張其仔,(1992),《轉型中的中國企業–國家企業組織創新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李慧中,(1998),《中國價格改革的邏輯》,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何家福,楊國安,(1993),《人力資源策略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杜厚文、胡乃武、楊瑞龍主編,(1998),《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研究所報告(1996–1997):向市場經濟過渡中的國有企業改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宋濤、衛興華,(1996),《四十位經濟學家關於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多角度思考》,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宋曉梧,(1995),《產權關係與勞動關係》,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
    吳惠林、周亞貞,(1998),《放權讓利–由產權理論談中國經改》,台北: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敬璉等著,(1993),《大中型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林毅夫、蔡昉、李周,(1995),《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林毅夫、蔡昉、李周,(2000),《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林毅夫,(1994),《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
    林毅夫等,(1995),《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前沿革系列講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小川、王林、蕭夢、銀溫泉,(1994),《企業改革:模式選擇與配套設計》,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胡春惠主編,(1997),《「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經濟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
    侯海濤、李波主編,(1997),《最新社會保險工作實務全書》,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
    段毅才等譯,(1999),《所有權、控制與企業–論經濟活動的組織》,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段文斌、萬軍,(1995),《國有企業改革:現代公司與企業集團》,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78),《共產黨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洪主編,(1996),《企業改革中的資產重組:案例研究與理論分析》,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馬建堂,(1993),《結構與行為–中國產業組織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范恒山、彭建國,(1995),《現代企業制度全書》,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
    烏杰主編,(1995),《中國經濟文庫-綜合理論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袁志剛、方穎,(1998),《中國就業制度的變遷》,山西:山西經濟出版社。
    高鴻業主編,(1994),《西方經濟學與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高尚全、遲福林主編,(1996),《決定性轉折–中國經濟轉軌中的國有企業改革》,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徐國華,(1993),《現代企業管理》,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徐淑敏,(1997),《大陸國有企業改革之經濟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徐傳湛,(1997),《論企業家行為激勵與約束機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徐滇慶、文貫中,(1996),《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秦海,(1997),《高速增長中的經濟轉軌》,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現代企業制度全書》編委會,(1994),《現代企業制度全書》,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
    國家統計局編,(1978-1997)《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張澤榮,(1986),《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紀事》,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
    張宇燕,(1992),《經濟發展與制度選擇–對制度的經濟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東輝,(1999),《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發展》,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張洪濤,(1995),《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張暉明,(1998),《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邏輯》,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張德霖,(1993),《產權:國有企業改革與國有資產監管》,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常修澤,(1994),《現代企業創新論–中國企業制度創新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盛洪,(1992),《分工與交易–一個一般理論及其對中國非專業化問題的應用分析》,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盛洪主編,(1994),《中國的過渡經濟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陳月端,(1996),《中國大陸國有企業產權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陳佳貴、黃速建、杜瑩芬、張金昌,(1997),《企業經濟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陳清泰、盧春恒主編,(1996),《國有企業改革全書》,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陸德明,(1998),《中國經濟發展動因分析》,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郭建中,(1996),《中國大陸稅收制度–1950~1994》,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仁德、鄭文發,(1997),《中共改革開放後的財政調控》,台北:華泰書局。
    傳才殷,(1996),《當代世界十大經濟學派叢書–制度經濟學派》,武漢:武漢出版社。
    詹火生譯,(1988),《各國社會安全制度要覽》,台北:台閩地區勞工保險局。
    詹火生、楊瑩、張菁芬,(1993),《中國大陸社會安全制度》,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董輔礽、唐宗焜、杜海燕主編,(1993),《中國國有企業制度變革研究》,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劉世錦,(1993),《經濟體系效率分析導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劉瑞華譯(道格拉斯.諾斯 Douglas C. North原著),(1994),《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瑞華譯(道格拉斯.諾斯 Douglas C. North原著),(1995),《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嗣明、郭晶主編,(1996),《當代世界市場經濟模式》,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
    劇錦文,(1999),《國有企業:產業分布與產業重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蔡熊山,(1994),《中共國營企業經營理念的探索與重建(1979-1988)-一個體制改革與發展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歐陽承新,(1994),《東歐國營企業私有化模式之探討》,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歐陽勛,(1984),《經濟學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厲以平、蔡磊譯,(1999),《西方世界的興起》,北京:華夏出版社。
    鄭海航主編,(1998),《國有企業虧損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樊綱,(1994),《公有制宏觀經濟理論大綱》,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盧現祥,(1996),《西方新制度經濟學》,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韓志國、樊綱、劉偉、李揚主編,(1998),《中國改革與發展的制度效應》,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羅志如等著,(1996),《西方經濟學基礎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羅肇鴻、張仁德,(1994),《世界市場經濟模式綜合與比較》,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二)、中文期刊雜誌
    于立,(1991),<國有企業進入和退出產業的障礙分析>,《經濟研究》,第八期,頁二八~三二。
    王文杰,(1996),<大陸國有制企業改制為公司之探討>,《政大法學評論》,第五十六期,頁四五~八五。
    王保樹,(1998),<股份公司組織機構的法的實態考察與立法課題>,《法學研究》,第二期,頁四四~五九。
    王保樹,(2000),<完善國有企業改革措施的法理念>,《中國法學》,第二期(總第九十四期),頁二四~三五。
    王新新,(1997),<試論剩餘控制權分享制>,《當代經濟科學》,第一期(總第八十九期),頁二三~ 。
    王珺,(1998),<論轉軌時期國有企業經理行為與治理途徑>,《經濟研究》,第九期,頁三七~四三。
    王珺,(1999),<政企關係演變的實證邏輯–我國政企分開的三階段假說>,《經濟研究》,第十一期,頁六九~七六。
    王仕軍,(1999),<國企經理腐敗的經濟學分析>,《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三期,頁五五~五九。
    王達昌,(2000),<中共實施社會保障概況>,《中共研究》,第三十四卷六期,頁五八~六五。
    王小龍,(2000),<我國公共部門的勞動契約和敬業激勵–一個存在委託人道德風險的理論模型>,《經濟研究》,第十一期,頁四五~四九轉五七。
    王小魯,(2000),<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制度變革>,《經濟研究》,第七期,頁三~一五。
    王誠,(1999),<增長方式轉型中的企業家及其生成機制>,《經濟研究》,第五期,頁七三~七九。
    王仕軍,(1999),<國企經理腐敗的經濟學分析>,《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三期,頁五五~五九。
    牛德生,(1994),<關於企業所有權安排理論的觀點述評>,《經濟學動態》,第四期,頁三二~三九。
    四川省搞活大中型企業第一調查組,(1991),<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難點與對策–四川省十戶大中型企業調查>,《經濟研究》,第八期,頁三三~四三。
    平新喬,(1993),<對中國企業所得稅改革與企業承包制的若干思考>,《經濟研究》,第三期,頁四一~四七。
    平新喬、蔣國榮,(1994),<三角債的博奕理論分析>,《經濟研究》,第一期,頁六五~ 。
    田國強,(1994),<中國國營企業改革與經濟體制平穩轉軌的方式和步驟>,《經濟研究》,第十一期,頁三~八。
    朱天,(1998),<公司治理、國企改革與制度建設>,《經濟研究》,第一期,頁四七~五一。
    朱民、黃金老,(1999),<論中國的資產管理公司>,《經濟研究》,第十二期,頁三~一三。
    何平、聶明雋,(1992),<國營企業收入分配狀況及對策研究>,《經濟研究》,第二期,頁三一~三九。
    何涌,(1994),<企業家理論及其對發展中經濟的適用性>,《經濟研究》,第七期,頁五四~五九。
    何暉,(1995),<國有企業改革中的委託–代理分析>,《經濟科學》,第一期,頁一四~一八。
    何鎖柱、和春雷,(1997),<公平、制度安排與效率>,《當代經濟科學》,第六期,頁六二~六六。
    汪丁丁,(1992),<制度創新的一般理論>,《經濟研究》,第五期,頁六九~七九。
    杜海燕,(1987),<承包制: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的初始選擇>,《經濟研究》,第十期,頁一○~一八。
    吳玉山,(1999),<回顧中國大陸產權改革>,《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十四期,頁一七五~一九九。
    吳仁洪,(1990),<資源再配置與經濟體制>,《經濟研究》,第二期,頁一二~一九。
    吳有昌、趙曉,(2000),<債轉股:基於企業治理結構的理論與政策分析>,《經濟研究》,第二期,頁二六~三三。
    吳宇暉、楊曉樓、張崴,(1999),<下崗問題的微觀分析與制度解決方案>,《經濟科學》,第一期,頁一一~一九。
    吳宣恭,(1999),<馬克思主義產權理論與西方現代產權理論比較>,《經濟學動態》,第一期,頁四~九。
    汪丁丁,(1994),<近年來經濟發展理論的簡述與思考>,《經濟研究》,第七期,頁六六~七九。
    肖欣、李偉東、霍德發,(1988),<承包制是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道路的現實選擇–關於吉林省承包經營責任制的理論考察>,《經濟研究》,第五期,頁六○~六八。
    肖金成、萇景州,(1996),<組建國有資產經營公司的若干設想>,《經濟研究》,第四期,頁二七~三四。
    宋國誠,(2000),<產權理論與中國大陸的國有企業改革>,《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三卷第三期,頁二七~五六。
    宋國誠,(2000),<新制度主義與中國國有企業改革–一個分析框架的運用>,《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三卷第二期,頁三七~七七。
    忻文,(1997),<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分析>,《經濟研究》,第八期,頁二六~三三。
    李光遠,(1991),<全民所有,責任分擔–試論企業承包制的理論基礎>,《經濟研究》,第八期,頁四四~四七轉四三。
    李曰琴、李風聖,(1995),<論產權與效率>,《經濟科學》,第一期,頁三~一三。
    李仕明,(1995),<產權理論和國有產權制度改革>,《經濟研究》,第二期,頁四一~四五。
    李再揚,(2000),<中國產權改革問題研究述評>,《當代經濟科學》,第二十二卷第五期,頁六九~七六。
    李雪松,(1997),<制度及其變遷進程中政府經濟職能的理論分析>,《經濟科學》,第二期,頁六八~七三。
    李麟,(1999),<國企改革:一個假說中的兩個悖論–兼論上市公司改革的症結與對策>,《經濟科學》,第二期,頁五~一一。
    李新春,(1996),<我國漸進式企業改革的效益遞減與制度創新>,《經濟科學》,第五期,頁三~八。
    李春來,(1998),<權力腐敗的經濟學分析>,《當代經濟科學》,第六期,頁一七~二二。
    李曉春,(1999),<國家股和法人股的流動性問題研究>,《經濟研究》,第一期,頁五三~五九。
    余恩海,(1999),<中國養老保險籌資模式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二期,頁四○~四四。
    林崗、劉元春,(2000),<諾斯與馬克思:關於制度的起源和本質的兩種解釋的比較>,《經濟研究》,第六期,頁五八~六五。
    林雪玉,(1999),<大陸地區公司法制之研究–兼論兩岸公司法之比較>,《中興法學》,第四十五期,頁三八一~四五七。
    林青松、李實,(1996),<企業效率理論與中國企業的效率>,《經濟研究》,第七期,頁七三~八○。
    林義相,(1999),<證券市場的第三次制度創新與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研究》,第十期,頁四六~五二。
    林毅夫、蔡昉、李周,(1993),<論中國經濟改革的漸進式道路>,《經濟研究》,第九期,頁三~一一。
    林毅夫、蔡昉、李周,(1997),<現代企業制度的內涵與國家企業改革方向>,《經濟研究》,第三期,頁三~一○。
    周其仁,(2000),<公有制企業的性質>,《經濟研究》,第十一期,頁三~一二。
    周業安,(2000),<中國制度變遷的演進論解釋>,《經濟研究》,第五期,頁三~一一。
    周紹朋,(1999),<論國有企業的激勵約束機制>,《經濟管理》,第十一期,頁二三~二五。
    周振華,(1998),<中國制度創新的改革程度設定>,《經濟研究》,第十二期,頁四○~四七。
    周肇光、龔小青,(1999),<對依法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問題的探討>,《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三期,頁四八~五○。
    孟連、王小魯,(2000),<對中國經濟增長統計數據可信度的估計>,《經濟研究》,第十期,頁三~一三。
    官有垣,(1996),<揚棄福利的大鍋飯:論中共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七卷第一期,頁一~二七。
    苗壯,(1992),<制度變遷中的改革戰略選擇問題>,《經濟研究》,第十期,頁七二~七九。
    姜緯,(1994),<國有企業改革與委託人–代理人問題>,《經濟研究》,第十一期,頁一八~二一轉三四。
    胡汝銀,(1992),<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與勞動供給行為>,《經濟研究》,第一期,頁六四~六九。
    胡培兆,(1999),<股份制試行的陷阱>,《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三期,頁一四~一七。
    俞志宏,(1999),<經濟轉型期失業率提高的原因及解決措施>,《經濟科學》,第二期,頁一二~一七。
    俞忠英,(1995),<資源配置費用與中國經濟體制的選擇>,《經濟研究》,第三期,頁四三~四七。
    洪茂雄、張福昌,(1995),<波蘭國有企業私有化概況>,《東亞季刊》,第二十七卷第三期,頁一四五~一六三。
    侯鴻翔,(1994),<委託代理理論與國有企業改革>,《經濟問題》,第四期,頁二五~二八。
    荀大志,(1990),<承包制:困境與出路–調整時期的企業經營機制改革>,《經濟研究》,第三期,頁五一~五八。
    荀晹,(1992),<股份制不能解決國有企業內部經濟機制問題>,《經濟研究》,第七期,頁三二~三三轉四四。
    高良謀,(1998),<新制度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研討會綜述>,《經濟研究》,第七期,頁七○~七二。
    高書生,(2000),<中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回顧與前瞻>,《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六期,頁五九~六四。
    高明華,(1999),<政府和企業的角色:從權利配置角度的分析>,《經濟科學》,第一期,頁五~一○。
    郝繼倫,(1998),<國企、國有銀行和資本市場:配套改革與協同發展>,《當代經濟科學》,第二期(總第九十六期),頁三一~三六轉二一。
    夏振坤、初玉崗,(1995),<論國家的主導地位與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研究》,第十二期,頁二三~二八。
    夏業良、曾凡清、黃建軍,(1995),<制度–知識互動增進假說與經濟增長路徑選擇>,《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一期,頁一~五。
    袁坤祥,(1993),<兩岸有限公司制之比較與分析>,《中國法制比較研究論文集》,頁二二九~二六三。
    徐仁輝,(1995),<組織經濟學的緣起與發展>,《中國行政評論》,第四卷第三期,頁一○五~一二六。
    郭元晞,(1990),<深化國家企業改革的若干思考>,《經濟研究》,第九期,頁二○~二七。
    郭元晞,(1995),<論經營者年薪制>,《經濟研究》,第十一期,頁二四~二九轉五三。
    盛洪,(1991),<制度變革、經濟發展和宏觀經濟變動>,《經濟研究》,第十二期,頁二二~三二。
    盛洪,(1992),<市場化的條件、限度和形式>,《經濟研究》,第十一期,頁七一~七九。
    盛洪,(1996),<關於中國市場化改革的過渡過程的研究>,《經濟研究》,第一期,頁六九~八一。
    盛洪,(1997),<局部均衡、一般均衡與制度分析>,《經濟研究》,第二期,頁七四~八○。
    盛樂、姚先國,(2000),<殘缺勞動力產權與國有企業經營低效的分析>,《當代經濟科學》,第二十二卷第二期,頁二七~三四。
    盛宇明,(2000),<腐敗的經濟學分析>,《經濟研究》,第五期,頁五二~五九。
    盛仕斌、徐海,(1999),<要素價格扭曲的就業效應研究>,《經濟研究》,第五期,頁六六~七○。
    陳工孟,(1997),<現代企業代理問題和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研究》,第十期,頁四三~四五轉五三。
    陳工孟,(1998),<陳其林,國有企業改革與現代企業市場化問題>,《經濟科學》,第三期,頁一五~二一。
    陳文彬,(1995),<論中共國有企業之股份制改革>,《證券管理》,第十三卷第九期,頁一~一七。
    陳秀山、吳建輝,(1997),<國有企業內部人控制成因與對策探析>,《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三期,頁四○~四五。
    陳志剛、劉光華、張靈強,(1994),<我國社會保險法的缺陷及其立法模式思考>,《中國法學》,第一期(總第五十七期),頁八二~八六。
    陳懷遠,(1996),<我國產權制度變革中的隱契約問題>,《經濟科學》,第一期,頁一三~一八。
    陳尚懋,(2000),<新制度主義與兩岸公營事業改革:民營化VS.國企改革>,《公營事業評論》,第二卷第二期,頁七九~一○五。
    陳曉、江東,(2000),<股權多元化、公司業績與行業競爭性>,《經濟研究》,第八期,頁二八~三五。
    陶友之,(1996),<經營者年薪制的可行性分析>,《經濟研究》,第八期,頁五○~五三。
    張凡,(1998),<經濟體制轉軌時期財政改革的戰略思考>,《當代經濟科學》,第一期,頁四七~五六。
    張杰,(1998),<二重結構與制度演進>,《當代經濟科學》,第六期,頁一~一一。
    張杰,(2000),<次優選擇與漸進轉軌>,《當代經濟科學》,第二十二卷第三期,頁二六~三○。
    張軍,(1989),<產權結構、所有制和社會主義企業制度>,《經濟研究》,第八期,頁三~一一。
    張軍,(1993),<中央計畫經濟下的產權與制度變遷理論>,《經濟研究》,第五期,頁七二~八○。
    張軍,(1994),<社會主義的政府與企業:從退出角度分析>,《經濟研究》,第九期,頁七二~八○。
    張榮剛,(1997),<積極推行股份制,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研究》,第十一期,頁九~一五。
    張春霖,(1995),<存在道德風險的委託代理關係:理論分析及其應用中的問題>,《經濟研究》,第八期,頁三~八。
    張維迎,(1987),<股份制與企業家職能的分解>,《經濟研究》,第一期,頁三一~三七。
    張維迎,(1994),<西方企業理論的演進與最新發展>,《經濟研究》,第十一期,頁七○~八一。
    張維迎,(1995),<公有制經濟中的委託人–代理人關係:理論分析和政策含義>,《經濟研究》,第四期,頁一○~二○。
    張維迎、栗樹和,(1998),<地區間競爭與中國國有企業的民營化>,《經濟研究》,第十二期,頁一三~二二。
    張曙光,(1992),<論制度均衡與制度變革>,《經濟研究》,第六期,頁三○~三六。
    張勝榮,(1995),<看不見的資源與現代企業制度>,《經濟研究》,第十期,頁四一~四七。
    黃少安,(1999),<制度變遷主體角色轉換假說及其對中國制度變革的解釋>,《經濟研究》,一九九九年第一期,頁六六~七二轉七九。
    黃少安,(2000),<關於制度變遷的三個假說及其驗證>,《中國社會科學》,第四期,頁三七~四九。
    黃廣明,(1997),<制度變遷、經濟發展與中國現實>,《經濟科學》,第五期,頁一四~一八。
    黃群慧,(1999),<西方經濟理論中企業家角色的演變和消失>,《經濟科學》,第一期,頁九九~一○六。
    黃群慧、張凡,(1999),<國企經理:行為如何長期化>,《經濟管理》,一九九九年第十期,頁二八~三○。
    黃群慧、張艷麗,(1995),<國有企業代理階層的激勵空缺問題初探>,《經濟研究》,第八期。
    許羅丹、梁志成,(2000),<軟預算約束與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轉軌>,《經濟科學》,第四期,頁八一~八八。
    華生、張學軍、羅小朋,(1988),<中國改革十年:回顧、反思和前景>,《經濟研究》,第九期,頁一三~三一。
    楊小凱,(1994),<企業理論的新發展>,《經濟研究》,第七期,頁六○~六五。
    楊瑞龍,(1988),<產權明析化與雙層股份制模式>,《經濟研究》,第二期,頁三~一○。
    楊瑞龍,(1993),<論制度供給>,《經濟研究》,第八期,頁四五~五二。
    楊瑞龍,(1994),<論我國制度變遷方式與制度選擇目標的衝突及其協調>,《經濟研究》,第五期,頁四○~四九轉一○。
    楊瑞龍,(1995),<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的理論思考>,《經濟研究》,第二期,頁一三~二一。
    楊瑞龍,(1998),<我國制度變遷方式轉換的三階段論>,《經濟研究》,第一期,頁三~一○。
    楊瑞龍、周業安,(1998),<交易費用與企業所有權分配合約的選擇>,《經濟研究》,第九期,頁二七~三六。
    楊培新,(1990),<論堅持和完善企業承包制>,《經濟研究》,第三期,頁四四~五○。
    董輔礽,(1979),<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問題>,《經濟研究》,第一期,頁二一~二八。
    董輔礽,(1999),<宏觀層次與微觀層次的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研究》,第六期,頁三~一○。
    鄒薇、庄子銀,(1995),<中國改革過程的性質、特徵與動態優化>,《經濟研究》,一九九五年第九期,頁三三~三九。
    道格拉斯.諾斯,(1995),<制度變遷與經濟改革>,《經濟科學》,第二期,頁七七~八一。
    熊映梧,(1995),<國有企業改革的新思路>,《經濟科學》,第二期,頁一一~ 一五。
    管東貴,(1989),<結構探討法在歷史研究上的時間幅度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本第三分,頁六七七~七一○。
    翟林瑜,(1995),<從代理理論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經濟研究》,第二期,頁二三~三○。
    榮兆梓,(2000),<論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的原因>,《經濟科學》,第五期,頁五~一二。
    樊鋼、張曙光、楊仲偉,(1990),<公有制經濟的兩種運行機制>,《經濟研究》,第五期,頁三~一二。
    劉偉,(1990),<經濟體制劃分標準與比較標準–關於經濟體制比較研究方法的若干思考,《經濟研究》,第六期,頁二九~四五。
    劉偉,(2000),<產權缺陷與倫理衝突>,《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第三期,頁五~一○。
    劉小玄,(1996),<現代企業的激勵機制:剩餘支配權>,《經濟研究》,第五期,頁三~一一。
    劉小玄,(1998),<國有企業效率的決定因素:1985–1994>,《經濟研究》,第一期,頁三七~四六。
    劉小玄,(2000),<中國工業企業的所有制結構對效率差異的影響>,《經濟研究》,第二期,頁一七~二五。
    劉世錦,(1991),<公有制經濟內在矛盾及其解決方式比較>,《經濟研究》,第一期,頁三~九。
    劉世錦,(1992),<經濟體制組織選擇與國有企業制度改革>,《經濟研究》,第四期,頁一○~一七轉三七。
    劉世錦,(1995),<中國國有企業的性質與改革邏輯>,《經濟研究》,第四期,頁二九~五○。
    劉芍佳、李驥,(1998),<超產權理論與企業績效>,《經濟研究》,第八期,頁三~一二。
    劉茂才、周殿昆,(1996),<對國有獨資、授權經營現象的反思及改進建議>,《經濟研究》,第十一期,頁二一~二六。
    劉股東,(2000),<推進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的法學思考>,《中國法學》,第九十三期,頁一七~二九。
    鄭紅亮,(1998),<公司治理理論與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研究》,第十期, 頁二○~二七。
    蔣雅文,(2000),<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評析>,《經濟科學》,第五期,頁一○○~一○七。
    錢津,(1996),<論我國國有控股公司的組建與發展>,《經濟研究》,第六期,頁四○~四五。
    戴園晨,(1984),<利改稅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一步>,《經濟研究》,第九期,頁一七~二一。
    簡新華,(1998),<委託代理風險與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研究》,第九期,頁四四~四九。
    蘇小冬、劉松皓、張憲平、劉軒,(1990),<承包制:現實與選擇>,《經濟研究》,第六期,頁五一~五九轉二八。
    顧昕,(1998),<單位福利社會主義與中國的制度性失業>,《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第四期,頁二○~二七。
    (三)、OCCIDENTAL BOOKS
    Aharoni, Yair, 1986. The Evolution and Management of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Alchian, Armen A., 1977. Economic Forces at Work. North Shadeland, Indianapolis: Liberty Press.
    Alchian, Armen A., 1980. Some Economics of Property. Santa Monica, California:The Rand Corporation.
    Alston, Lee J. Eggertsson, Thrainn & North, Douglass C., 1996. Empirical Studies in Institutional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rrow, Kenneth, 1969.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The PPB System.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91st Congress 1st session.
    Arrow , Kenneth J. & Honkapohja , Seppo ed., 1985. Frontiers of Economics.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Barnett, William A. Hinich, Melvin J. & Schofield, Norman J. ed., 1993. Political Economy: Institution, Competition, and Represent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tes, Robert H. and Krueger Anne O. ed., 1993.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actions in Economic Policy Reform-Evidence from Eight Countries.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Becker, Lawrence C., 1977. Property rights-Philosophic Foundations.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Binswanger, Hans P. and Ruttan, Vernon W., 1978. Induced Innovation-Technology, Institution and Development.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lommestein, Hans & Marrese, Michael ed., 1991. Transformation of Planned Economies: Property Rights Reform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Pari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Brugger, Bill ed., 1985. Chinese Marxism in Flux-1978-84. 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Chavance, Bernard, 1994.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ust Systems-Economic Reform Since the 1950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Chou, Yi, 1993. The Practice Beyond Property Rights Boundaries-Quality Management in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Rural Enterprises, Taipei, Taiwan: Chung-Hua Institution for Economic Research.
    Chow, Gregory C., 1985. The Chinese Economy.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Coase, R. H., 1988.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avis, Lance E. and North, Douglass C., 1971.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ggertsson, Thrainn, 1990.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ao, Shangquan, 1996. China’s Economic Reform.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Ltd.
    Granick, David, 1990. Chinese State Enterprise-A Regional Property Analysis.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
    Harriss, John, Hunter, Janet and Lewis, Colin M. ed., 1995.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New York: Routledge.
    Hannan, Kate ed., 1995. China, Modernisation and the Goal of Prosper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ath, John ed., 1990. Public Enterprise at the Crossroad. New York: Routledge.
    Heath, John ed., 1993. Revitalizing Socialist Enterprises. New York: Routledge.
    Ji, You, 1998. China’s Enterprise Reform-Changing State/ Society Relations after Mao. London: Routledge.
    Kohler, Heinz, 1989. Comprative economic Systems. Glen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Kornai, Janos, 1986. Contradictions and Dilemmas-Studies on the Socialist Economy and Socie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es: The MIT Press
    Lee, Keun, 1991. Chinese Firms and the State in Transition-Property and Agency Problems in the Reform Era.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Liew, Leong, 1997. The Chinese Economy in Transition-From Plan to Market.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Michael, F., Linden, C., Prybyla, J., and Domes J., 1990. China and the Crisis of Marxism-Leninism. Boulder: Westview Press.
    Nee, Victor and Stark David ed., 1989. Remaking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Socialism China and Eastern Europe. Standford, Californ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North, Douglass C. and Thomas, Robert P., 1973.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A New Economic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th, Douglass C., 1981.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North, Douglass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i, Jean C. and Walder, Andrew G. ed., 1999.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Standford, Californ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Paul, Ellen F., Jr., Fred D. Miller and Paul, Paul, 1994. Property Righ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jovich, Svetozar, 1995.Economic Analysis of Institutions and System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Reynolds, Bruce L. ed., 1988. Chinese Economic Reform-How Far, How Fast? Boston: Academic Press, Inc.
    Schumpter, Joeseph A. 1975.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
    Sjostrand, Sven-Erik, 1993. Institutional Change:Theory and Empirical Findings. Armonk:M. E. Sharpe, Inc.
    Solomon, Robert, 1994.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1980-93. Hampshire: MacMillan Press Ltd.
    Steinfeld, Edward S., 1998. Forging Reform in China-The Fate of State-Owned Indust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ecchi , Nicolo De, 1995. Entrepreneurs,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Change:The Economic Thought of J. A. Schumpter(1905-1925). Gower House: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Wilczynski, J., 1982. The Economics of Socialism.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Williamson, Oliver E., 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Williamson, Oliver E., 1986. Economic Organization-Firm, Markets and Policy Control. Brighton, Sussex: Wheatsheaf Books Ltd.
    Williamson, Oliver E. and Winter, Sidney G. ed., 1991. The Nature of the Firm: Origin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u, Hsin-hsing, ed., 1999. PRC Political Economy: Prospects Under Jiang Zemin.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Tainan, Taiwan: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Wu, Yanrui, 1996. Productive Performance in Chinese Enterprise-An Empirical Stud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Yabuki, Susumu, 1995. China’s New Political Economy-The Giant Awakes. Boulder:Westview Press.
    (四)、PERIODICAL
    Alchian, Armen A. and Demsetz, Harold, 1972.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62(5), pp.777-795.
    Chan, Kin-man, Qiu, Haixiong, 1999. “When the Lifeboat is Overloaded: Social Support and State 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 ,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32, pp.305-318.
    Chen, Feng, 1997. “Order and Stability in Social Transition: Neoconservative Political Thought in Post-1989 China” , The China Quarterly, pp.593-613.
    Chen, Ping, 1993. “China’s Challenge to Economic Orthodoxy: Asian Reform as an Evolutionary, Self-Organizing Process” , China Economic Review, 4(2), pp.137-142.
    Chow, Gregory C., 1993. “How and Why China Succeeded in Her Economic Reform: , China Economic Review, 4(2), pp.117-128.
    Coase, Ronald H., 1960.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3, pp.1-44.
    E., Fama and Jensen, M. C., 1983.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 pp.301-325.
    Gao, Shangquan, 1993. “Taking a Market-Oriented Direction and Pushing Forward in a Gradual Way-The Basic Experience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 China Economic Review, 4(2), pp.129-136.
    Gao, Shangquan, 1997. “China’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 China Economic Review, 8(1), pp.83-88.
    Kolodko, Grzegorz W., 2000. “Transition to a Market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Systemic Factors and Policy Options” ,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33, pp.271-293.
    Harold Demsetz, 1967.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7(2), May, pp.347~359.
    Jensen, M. C. and W, H. Meckling W,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t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 pp.305 – 360.
    Leibemstein, Harvey, 1966. “Allocative Efficiency vs. X-Efficienc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56, pp.392-415.
    Leibemstein, Harvey, 1968.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58(2), pp.72-83.
    Leibemstein, Harvey, 1975. “Aspects of the X-Efficiency Theory of the Firm” ,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6(2), pp.580-605.
    Leibemstein, Harvey, 1982. “The Prisoners’ Dilemma in the Invisible Hand: An Analysis of Intrafirm Productivi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72(2), May, pp.92-97.
    Li, Youwei, 1999. “Reflection on Certain Problems Regarding the Ownership System” , The Chinese Economy, 32(2), March, pp.61-95.
    Ma, Shu-Yun, 1999. “The Role of Spontaneity and State Initiative in China’s Shareholding System Reform”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32, pp.319-337.
    Mao, Xin, 1999. “Reform and Economic Man” , The Chinese Economy, 32(2), pp.22-60.
    Morris, Derek, 1998.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 Art of the Possible”,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11(4), pp.54-69.
    Newbery, David M., 1993. “transformation in Mature Versus Emerging Economies: Why Has Hungary Been Less Successful Than China” , China Economic Review, 4(2), pp.89-116.
    Rawski, Thomas G., 1997. “China’s State Enterprise Reform-An Overseas Perspective” , China Economic Review, 8(1), pp.89-98.
    Williamson, Oliver E., 1979. “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The Gover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 2, pp.233-261.
    Wang, Maolin, 1997. “A Survey of, and Thoughts on, the Work of Party Construction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Chinese Economy, 30(4), pp.29-52.
    Wu, Jinglian et al., 1997.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 The Chinese Economy, 30(1), pp.8-38.
    Wu, Jinglian et al., 1997. “Circumstances and Problems of ‘Shareholding Experimental Projects’ in Chinese Enterprises” , The Chinese Economy, 30(1), pp.39-70.
    Wu, Jinglian et al., 1997. “How to Convert 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to Corporations” , The Chinese Economy, 30(1), pp.71-93.
    Xu, Lixin Colin, 2000. “Control, Incentives and Competition”,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8(1), pp.151-173.
    Yang, Famin, 1997.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our Out Their Hearts” , The Chinese Economy, 30(4), pp.6-28.
    Yang, Qixian, 1997. “Rational Thoughts on Reform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Chinese Economy, 30(4), pp.53-9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