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以林癡仙、連雅堂、洪棄生、周定山的上海經驗論其身分認同的追尋」為題進行論述。
傳統文人/現代上海這兩個看似矛盾的元素何以產生互動?除了他們自稱的個別動機外,應該有更深層意義。面對傳統文人的上海行,可以有多種不同思考角度,本文嘗試從「追尋漢文化身分認同」的角度切入,並且提出一種解釋的可能性。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研究架構與思考進路。
第二章「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祖國情懷——遺民意識與文化鄉愁」從民族情感角度分析傳統文人階層「身分認同」形成過程,再加上他們源自儒家教育中根深蒂固的「夷夏之防」觀念,可知日本統治下,「遺民之悲」背後是對漢民族認同的執著情感,當阻絕臺灣與母文化實體「中國」的政令越嚴苛時,認同焦慮越深。改隸遭遇的認同挫折可藉由對文化母國的孺慕之情稍微淡化,於是不少文人藉美化對故國的想像或視親自踏上祖國土地為神聖儀式、甚至是人生價值的完成;這樣的文化鄉愁心理是促成他們往赴祖國追尋身分認同的內在情感因素。本文探討的「祖國情懷」及「身分認同」關注的是漢文化認同的追尋,而非政權認同。
「遺民意識」及「上海文化訊息在臺灣的傳播」雖在論述上被歸納成內因、外緣,但兩者可能都具備了傳遞「身分認同」的功能意義,值得關注。「遺民意識」從情感層面解釋了文人們往赴祖國的原因,「上海文化訊息在臺灣的傳遞」使各種來自滬上的精采藝術文化商品以種種方式在臺灣出現,如此一來,可能因為大量傳播而成為臺人投注「漢文化身分認同」情感的對象之一。上海於是不再只是平面的地理位置,上述史料也不應被單純視為記錄,而產生更重要意義。對傳統文人而言,「遺民意識」以消極方式捍衛傳統價值觀;透過各種廣義出版品為媒介,上海的「現代性」被凸顯:不僅是商業、文化活動達盛之都,租界言論寬鬆使中外人士雲集因而帶動思潮交流、交通地理優勢及完整媒體網絡不僅使其具備文化傳播條件,也吸引大批知識分子至此、滬地也因此登上中國政治舞臺,成為新政活躍的城市。這樣的「現代性」往往被知識分子視為與「西方文明」連結的式,意味著中國得以與世界潮流接軌,(即使是電影、戲劇等娛樂也使人們見識到舞臺聲光等新穎設備、道具的呈現)若能親眼目睹上海風采甚至從滬上以觀中國時局縮影、抑或有參與歷史的機會,應是值得企盼之事;這些心情可能驅動他們前往上海,如果投注認同情感的想像成為可能,則改隸引發的「身分認同」焦慮也有解消機會。
第四、五、六、七章以四章篇幅從這四位文人作品中觀察他們的上海體驗並加以歸類,進而分析文字背後可能的意義與情感。上海行雖然滿足了部分情感需求,近距離接觸卻也使其發現先前對此地投射了過多的情感及想像。
第八章「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上海之行後價值觀的崩解與身分認同之重塑」分兩部分探討。第一節分析當這樣的身分認同追尋過程與先前想像差距甚遠時,顯現於外的反應是什麼?有的藉酒澆愁、耽溺逸樂以轉移痛苦;有的積極參與各種活動並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有的以種種方式護衛既有價值觀;有的雖感無能為力卻又時刻掛心文化母國前途……,外顯態度雖不盡相同,卻都可歸納出他們對原有價值觀的留戀。這個價值觀背後的源頭就是「身分認同」。第二節旨在探討上海之行後,當文人們發現「現代化」的上海無法擔負起原先期望的「身分認同」功能時,可能轉向以下列四種方式安置或重塑空懸擺盪的「身分認同」:
1. 瀏覽歷史荒蹟、親近鄉野牽引出家國情懷:透過史事回憶重新檢視涵藏於心的家國情懷,除以古鑑今,一澆塊壘外,書寫提供他們從道統、史蹟角度重建邦國意識及身分認同。
2. 追憶歷史人物以構築理想典範:在追尋英雄豪傑事蹟時也折射出心中另一個自己。透過對歷史人物的召喚可使傷痛得到適當治療,在相互共鳴的情志感知中重新安置搖搖欲墜的主體歸屬感,找到足以堅持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3. 往赴聖道文化象徵之帝都:對多數奉大明為正朔的臺灣傳統文人而言,儘管民國以後定都南京,北京仍具有聖道文化象徵之地的意義,當「現代上海」撼動了對祖國的理想建構時,親臨明朝故都北京進而抒發對道統的嚮往,也是一種可安置「身分認同」的方式。
4. 整理國故、傳續漢學、編寫臺灣相關文獻以強化族群認同:返臺後一方面採取整理國故及傳續漢學以保持漢族自我認同,另方面將關注焦點拉回眼前這塊生活的土地,透過對臺灣歷史風土文化的了解與歌頌,找到一個可凝聚認同的寄託。透過對中國、臺灣兩地歷史記憶的召喚或重組,既能降低「身分認同追尋無法滿足」焦慮,也重新打造能符合現狀的族群邊界及群體意識。
第九章「結論」總結本文研究成果及未來可發展的研究論題。
日治時期報刊雜誌
《南方》 南天書局影印本
《新高新報》 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資料室微捲
《臺灣日日新報》 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臺灣資料室微捲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臺灣資料室微捲
《臺南新報》 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資料室微捲
《臺灣民報》 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
《臺灣新民報》 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
四位傳統文人詩文著作
林癡仙 《無悶草堂詩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2
林癡仙 《無悶草堂詩鈔》,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臺灣資料室微捲,大正8
年(1919年)至大正12年(1923年)
周定山 《一吼劫前集》(日據時期舊詩作品,手抄本)
周定山著,施懿琳編
《周定山作品選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7
洪棄生 《洪棄生先生遺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4
洪棄生 《洪棄生先生全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5
連雅堂 《劍花室詩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11
連雅堂 《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2
連 橫 《雅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2
連雅堂 《連雅堂先生全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2.3
日治時期相關詩集
李騰嶽撰,毛一波編
《鷺村翁詩存》,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3
呂敦禮撰,林癡仙、陳槐庭編
《厚菴遺草》,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3
林文龍編 《臺灣詩錄拾遺》,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12
林資修撰,林培英輯
《南強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3
林資銓撰 《仲衡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3
林爾嘉撰,沈驥編
《林菽莊先生詩稿》,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3
林耀亭撰,呂嶽編
《松月書室吟草》,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3
施士洁撰,黃典權編
《後蘇龕合集》,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3
陳逢源撰,黃景南編
《溪山煙雨樓詩存》,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3
莊 嵩撰 《太岳詩草》,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3
許劍漁撰 《鳴劍齋遺草》,高雄:大友書局,1960.9
傅錫祺撰 《鶴亭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3
鄭虛一撰 《虛一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3
賴紹堯撰,連橫輯
《悔之詩鈔》,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3
謝頌臣撰 《小東山詩存》,謝文昌出版,1974
謝國文撰,謝汝川輯
《省廬遺稿》,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3
專著
于醒民、唐繼無合著
《上海:近代化的早產兒》,臺北:久大文化,1992.3
文天祥著 《文文山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56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
《日據下之臺政》臺中:臺灣文獻委員會,1977
毛奇齡(清) 《欽定四庫全書•西河集》集部,13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83
王汎森 《章太炎的思想(1868-1919)及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臺北:
時報文化,1985
王振輝 《中國民族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興起》,臺北:韋伯文化,1999.10
尹章義 《臺灣近代史論》,臺北:自立晚報,1986.9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日據時期臺灣人赴大陸經驗》「口述歷史」第5期,1994.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日據時期臺灣人赴大陸經驗》「口述歷史」第6期,1995.7
司馬遷撰,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史記》,臺北:鼎文出版社,1987
江日昇 《臺灣外紀》,臺北:世界書局,1979
江宜樺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1998.5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
《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1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蔡源林譯
《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立緒出版社,2001.1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著,李金梅譯
《民族與民族主義》,臺北:麥田,1999.11
米蘭•昆德拉著(Milan Kundera),孟湄譯
《小說的藝術》,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朱華等著 《上海一百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
吳子光 《臺灣紀事˙淡水廳志擬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2
吳濁流 《黎明前的臺灣》,臺北:遠行出版社,1977.2
吳濁流著,張良澤編
《吳濁流作品集•南京雜感》,臺北:遠行出版社,1977.2
吳濁流 《無花果》,臺北:前衛,1988.9
吳文星 《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3
吳三連、蔡培火等著
《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12
吳福輝 《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1
呂訴上 《臺灣電影戲劇》,臺北:東方文化出版社,1970
李漁叔 《魚千里齋隨筆》,臺北:中華書局,1970.7
李佑寧 《電影的故事》,臺北:出版家文化公司,1977.5
李小江 《夏娃的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李良玉 《動盪時代的知識份子》,臺北:南天書局,1996.8
李天鐸 《臺灣電影、社會與歷史》,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7.10
李歐梵 《上海摩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杜雲之 《中國電影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4
周鍾瑄 《諸羅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3
林 豪 《澎湖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3
林柏維 《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出版社,1993.6
林文月 《青山青史——連雅堂傳》,臺北:雨墨文化事業,1994.10
林美容 《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邱坤良 《舊劇與新劇 : 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 一八九五——一九四
五》,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6
邱旭伶 《臺灣藝妲風華》,臺北:玉山社,1999.4
屈大均 《四庫禁燬書叢刊•翁山詩略四卷》集184-5,北京:北京出版
社,2000
范 咸 《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洪炎秋 《洪炎秋自選集》,臺北:黎明,1975.1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等編
《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5
施宣圓主編 《上海70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8
唐振常主編 《上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馬伯煌主編 《上海近代經濟開發思想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11
馬學新、曹均偉等編
《上海文化源流辭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2
秦德紹 《上海近代報刊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7
徐亞湘 《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南天書局,2000.3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2002.4
莫光華 《臺灣各類型地方戲曲》,臺北:南天書局,1999.5
張靜廬編 《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初編》,臺北:中華書局,1957
張憲文主編 《中華民國史綱》,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9
張仲禮主編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2
張深切著,陳芳明等主編
《張深切全集•里程碑》,臺北:文經社,1998.1
陳國富 《片面之言——陳國富電影文集》,臺北:中國民國電影圖書館出
版部,1985.9
陳飛寶 《臺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8
陳敬宗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澹然先生文集》集部,別集類,29冊,臺
南:莊嚴出版社,1997
陳正茂、林寶琮編著
《中國現代史》,臺北:大揚出版社,2000.2
陳昭瑛 《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臺北:正中書局,2000.3
連溫卿著,張炎憲、翁佳音編校
《臺灣政治運動史》,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10
陸弘石、舒曉鳴合著
《中國電影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1
陸堅心等編 《20世紀上海文史資料文庫》,上海:上海書店,1999.9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
《臺灣總督府》臺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9.5
黃心穎 《臺灣的客家戲》,臺北:臺灣書店,1998.11
黃煌雄 《蔣渭水評傳》,臺北:前衛出版社,1999.12
黃玉齋主編 《臺灣年鑑》,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1.3
傅錫祺 《櫟社沿革志略》,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3.9
程玉凰 《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臺北:國史館,1997.5
曾永義 《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歌仔戲的發展》,臺北:聯經,1997.10
葉榮鐘編 《林獻堂先生紀念集》。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版《近代中國史料
叢刊》續編第十輯,1974.12
葉龍彥 《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1998.9
葉榮鐘著,葉芸芸主編
《葉榮鐘全集•少奇吟草》,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12
鄒依仁 《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楊 渡 《日據時期臺灣新劇運動》,臺北:時報文化,1994.8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吳密察解題
《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三),昭和14年(1939年)7月初版
發行,臺北:南天書局,1995.6
鄭思肖 《所南翁一百二十圖詩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劉惠吾編著 《上海近代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11
魯迅、周作人等著
《北京人•上海人》,香港:三聯書店,2001.2
賴熾昌等主修
《彰化縣志稿》,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3
薛理勇主編 《上海掌故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5
魏紹昌 《戲文鑼鼓》,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
顧炎武 《亭林詩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65
Roy Armes著,廖金鳳、陳儒修合譯
《第三世界電影與西方》,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7.4
作者不詳 《哀臺灣箋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1
《清季外交史料選輯》第三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7
《中外條約彙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11
《臺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明治41年第14編
《臺灣總督府警察況革誌》第二篇上卷,1938
《左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
《孟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
《論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
學位論文
三澤真美惠《日本時代臺灣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年-1942年》,臺大歷史所碩士
論文,1999.7
王文玲 《日據時期臺灣電影活動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1994.6
王學玲 《明清之際辭賦書寫中的身分認同》,輔仁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2001.10
吳奕蒼 《日治時期鹿港地區新文學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7.6
林秀萍 《二十世紀上海租界文學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6
施懿琳 《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
文,1986.5
徐麗紗 《臺灣歌仔戲唱曲來源分類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音樂所碩士論文,
1987
徐千惠 《日治時期臺人旅外遊記析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2002.6
張翠蘭 《連雅堂學述》,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
陳明柔 《日據時代臺灣知識分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1920-
1937)》,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6
許秦蓁 《重讀臺灣人劉吶鷗(一九○五——一九四○)——歷史與文化互
動的考察》,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12
黃樹仁 《日據時期臺灣知識分子的意識形態與角色之研究(1920-1927)》,
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6
黃美玲 《連雅堂文學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6
程玉凰 《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
廖振富 《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臺灣師範大學國
文所博士論文,1996.5
鄭淑文 《寄鶴齋古文研究——以史評古文為範疇》,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
文,1997
劉麗珠 《臺灣詩史——洪棄生詩與史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2000.6
期刊、單篇論文
毛一波〈林癡仙之詩〉,《臺灣文獻》6卷1期,1955.3
王一剛〈先族叔友竹公事蹟及詩〉,《臺北文物》7卷2期,1958.7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期,1993.11
王汎森〈歷史記憶與歷史——中國近世史事為例〉,《當代》91期,1993.11
王明珂〈臺灣與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失憶〉,《歷史月刊》105期,1996.10
市川彩作,李享文譯〈臺灣電影事業發達史稿〉,收錄於《電影欣賞》65期,1993.9/10
月版
李國祈〈中國近代民族思想〉,收錄於《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民族主義》,
臺北:時報文化,1985.11
巫永福〈臺灣文學與中央書局〉,《臺灣文藝》111期,1988.5-6
吳德功〈觀光遊記〉,收錄於《臺灣遊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8
吳春暉〈艋舺業餘樂團概況〉,《臺北文物》8卷4期,1960
吳漫沙〈臺北的藝旦〉,收錄於《聯合文學》1卷3期,1985.1
邱奕松〈王香禪與詩〉,收錄於《臺北文獻》直字93期,1990.9
洪炎秋〈關于臺灣戰紀〉,《圖書月刊》,1946.9
洪炎秋〈悼念葉榮鐘先生〉,《臺灣文藝》62期,1979.3
施懿琳〈周定山《一吼劫前集》中的大陸經驗與感時情懷〉,收錄於《第一屆臺
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
1994.12發表,1995.4出版
秦賢次〈水沫社、第一線書店、水沫書店〉,《出版之友》革新第6期,1979.9
秦賢次〈張我軍及其同時代的北京臺灣留學生〉,收錄於彭小妍主編《漂泊與鄉
土——張我軍逝世四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建會出版,
1996.5
許丙丁〈臺南地方戲劇〉(二),《臺南文化》4卷3期,1955
許丙丁〈臺南地方戲劇〉(三),《臺南文化》5卷1期,1955
陳運棟〈談藝旦王罔市到詩人王香禪〉,收錄於《臺灣人物叢譚》,苗栗:七燈
出版社,1978.4
戚世皓〈辛亥革命與知識婦女〉,收錄於李又寧、張玉法合編之《中國婦女史論
文集第二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5
梁華璜〈日據時代臺民赴華之旅券制度〉,《臺灣風物》39卷3期,1989.3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文化人與上海〉,《臺灣文學評論》2卷2期,2002.4
丞〈日據時期之中文書局〉(上),《臺北文物》3卷2期,1954.8
丞〈日據時之中文書局〉(下),《臺北文物》3卷3期,1954.12.10
黃得時〈梁任公遊臺考〉,《文獻專刊》16卷3期,1965.9
黃武忠〈美人心事——「文人與藝旦」座談會〉,收錄於《聯合文學》1卷 3期,
1985.1
溫梓川〈漫談暨南的秋野社〉,收於《學府紀聞——國立暨南大學》,南京出版
有限公司,1986.6
黃美娥〈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47卷3期,1997.9
葉榮鐘〈我的青少年生活〉,《臺灣人物群像》,臺北:帕米爾書店,1985.8
楊懋春〈清末民初中國新知識階級的形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8
期,1975.6
楊雲萍〈「無悶草堂詩存」未收作品舉略〉,收入楊氏所著《南明研究與臺灣文
化》一書。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3.10
葉龍彥〈新竹市國民大戲院〉,《電影欣賞》75期,1995.5-6
葉龍彥〈臺灣的電影辯士〉一文。收錄於《臺北文獻》直字121期,1997.9
葉龍彥〈臺灣文化的電影隊——「美臺團」〉,《臺灣文獻》45卷4期,1994.12
歐陽予倩〈談文明戲〉,收錄於《中國話劇運動五十年史料集》,北京:中國戲
劇出版社,1958
蔡英文〈西歐民族主義之起源的兩種解釋〉,中國政治學會八十七年度年會暨
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1998.1.24。
賴維菁〈不列顛之外的粉紅色世界——試讀安東尼•崔珞普的《澳洲行》〉,收
錄於《中外文學》27卷5期,1998.10
顧燕翎〈中國女性意識與婦女運動的發展〉,收錄於中國論壇編委會編《女性知識份子與臺灣發展》,臺北:聯經,19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