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彥瑤
Li, Yan-Yao
論文名稱: 心無國界-青年國際志工服務歷程之心流經驗研究
Mind Without Borders-A Study of Flow Experience of Young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During Service Processes
指導教授: 顏妙桂
Yen, Miao-K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9
中文關鍵詞: 國際志工服務歷程心流經驗
英文關鍵詞: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service process, flow experience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37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1下載: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年國際志工服務歷程之心流經驗,訪問5名具三年以上參與國際志工服務的青年,以深度訪談的方法,透過青年志工的回顧與敘說,獲得研究的資料。
    本研究提出四項結論:
    1.青年國際志工參與動機為拓展服務的廣度、多元學習的機會、貢獻己力的精神以及感受服務的感動。
    2.青年心流經驗之感受為知曉服務的目標、克服困難的挑戰、獲得投入的回饋、身心感受的喪失以及創造心流的循環。
    3.影響青年感受心流經驗因素為:內在動機產生自發性的經驗、全心投入獲得服務的回饋、語言挑戰與技巧失衡、服務規劃混亂影響投入程度、團隊夥伴未能凝聚為一。
    4.心流經驗對青年國際志工影響為持續心理效應、強化生命洞察、產生服務認同以及提升個人承諾。

    本研究提出兩項建議,做為繼續推動國際志工服務活動之參考:
    1.對參與國際志工服務的青年:釐清個人參與動機、參與國內服務累積經驗、整理服務過程經驗以及持續投入服務活動。
    2.對提供國際志工服務的組織單位:妥善規劃服務準備訓練、強化服務所需技能以及邀請青年分享參與國際志工產生心流經驗捲動其他青年加入行列。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flow experience of young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during service processes. Qualitative approach was adopted in the study. Five young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with over three years of service experiences were interviewed.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ing:
    1. The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motivated in expand the service orientation, multiple learning in many opportunities, contribute their own spirit and feel touched from the service.
    2. Young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could get the flow experience from understanding service goal, overcome difficulties, immerse into the activity and get feedback, loss the feeling of body and mind and make the flow experiences lastly.
    3. Young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could get the flow experiences more easily while inner motivation, immerse into the activity, get feedback, service content arrangement, language barrier and team partner.
    4. The impact of flow experience on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include psychological impact, insight the value of life, get the service identity and rise the personal commitment.

    Two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participating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service:
    1.For young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Clarify and set up the self- motivation,join the service in the domestic areas, organize the own experience while servicing and immerse into the activity lastly.
    2.For organization: Prior training is important, strengthen the ability about the
    work details and invite young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to share the flow experience while doing the servic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9 第三節 名詞解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國際志工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13 第二節 心流經驗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設計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7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50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54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國際志工服務 讓他們不一樣 59 第二節 青年國際志工之參與動機 111 第三節 青年服務歷程心流經驗之感受經歷 120 第四節 影響青年心流經驗感受之要素 134 第五節 心流經驗對青年國際志工之影響 14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3 第一節 結論 153 第二節 建議 156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160 參考文獻 163 附錄 173 附錄一 前導性訪談大綱 173 附錄二 正式訪談大綱 174 附錄三 受訪志工基本資料表 175 附錄四 訪談同意書 176 附錄五 訪談札記 177 附錄六 研究參與者資料檢核表 178 附錄七 訪談逐字稿範例 179

    方文熙、李睿哲(2013)。大學生樂手之認真性休閒與心流經驗關係之探討。運動與遊憩研究,8(2),142-160。
    方淑儀(2015)。教師教學過程中心流體驗之研究發現。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 展期刊,8(2),41-68。
    王曼蓉(2015)。國中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心流體驗之相關研究-以表演藝術課程為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王陳雪霞(2009)。深度休閒文化志工學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
    王雅各等著(1996)。質性研究。台北:心理。
    王新閔(2008)。大學生海外教育志工服務學習之研究-以慈濟大學2006年海 外志工服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何亞竹(2012)。大學國際志工服務隊團隊發展之研究-以北區三個教育服務國際志工服務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秀媛、高熏芳(2004)。職前教師專業服務學習課程綱要設計之研究。臺中師 院學報,18(1),1-27。
    吳思慧(2008)。漫畫迷閱讀特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臺北市。
    吳靜宜(2014)。夏天去蘭嶼當老師:探討課輔志工旅遊者的動機和體驗(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欣樺(2009)。再見家鄉‧再建家鄉—跨文化背景學生自組自籌團隊參與國際 服務之學習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哲明(2008)。學習風格與神馳經驗對國小學童數位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章賜(2008)。志工參與動機、參與體驗與參與利益之研究-以福智文教基金 會大專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李澎蓉(2015)。跨越國界:志工海外服務經驗與轉化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沈潔姮(2007)。休閒涉入、心流經驗與依戀之研究-以墾丁春天吶喊音樂祭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餐旅學院,高雄市。
    周珮祺(2009)。瀕死照顧者之經驗學習及其生命意義之探討-以「印度垂死之家」臺灣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林利俐(2002)。家長參與學校義工組織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偉文(2006)。樂在其中的創意教師: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福樂經驗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9(2),111-128。
    林淑芬(2003)。女性保健志工人格特質、組織承諾與神馳經驗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市。
    林勝義(2006)。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做快樂的志工及管理者。台北:五南。
    林義涵(2013)。國中資優學生數學學習心流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鎮鑑(2012)。風帆運動參與者認真休閒對遊憩精熟度與流暢體驗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
    洪玉雪(2008)。大學生參與國際性志願服務經驗探討-以輔大2007 年菲律賓海外服務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洪家祐(2008)。遊戲情境中之自我效能與自我調節對心流經驗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洪敏貴(2015)。大學生參與國際志願服務助人行為及動機調節歷程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洪貴蘭(2014)。我國大專校院青年國際志工之人格特質、動機與自我期許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
    苗桂容(2009)。國小舞蹈班學生即興創作心流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范智明(2009)。自行車運動觀光參與者之社會資本、深度休閒及心流體驗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唐乾玲(2014)。路跑愛好者休閒內在動機與心流體驗之關係-比較心流構面與路徑之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市。
    翁千惠(2009)。高雄區慈濟志工參與動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高如玉(2011)。國際志工團隊及泰北僑校間建構夥伴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竟峰(2003)。流暢經驗與飛鏢投擲運動表現及腦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高熏芳、林盈助與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
    張方馨(2008)。翻譯過程「心流經驗」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台南市。
    張可婷(譯)(2013)。質性研究分析方法(原作者:Hennie Boeije)。新北市:韋伯。
    張利安、賴樹盛(2007)。臺灣青年走向海外服務專業之路-以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為例。取自http://tw.sogiworld.com/gyds/articles/6102151。
    張定綺(1998)。快樂,從心開始。台北市:天下。
    張維琪(2008)。玩興、心流過程和團體效能對線上遊戲玩家之心流經驗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張樑治、劉吉川、余嬪(2004)。安養機構老人心流體驗與生活滿意關係之研究。 戶外遊憩研究,17(3),19-36。
    張瓊齡(2007年1月4日)。前瞻2007 之國際參與:短期海外志願服務開啟大眾接軌國際永續議題契機【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e-info.org.tw/node/18398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12)。「台灣小飛俠」中程計畫102至105年度(編號第 1012360522號)。臺北市:教育部。
    曹勝雄、孫君儀(2009)。建構地方依附因果關係模式。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55,43-63。
    莊雅雯(2004)。活動志願工作者人格特質、參與動機與神馳體驗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郭如汝(2014)。臺南市青年志工認真休閒、參與動機與流暢體驗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
    郭芊妤(2015)。探究悅趣式反釣魚教材學習者之序列行為模式、心流體驗與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郭智萱(2014)。從實務社群觀點探討青年國際志工 合法周邊參與的學習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郭肇元(2003)。休閒心流經驗、休閒體驗與身心健康之關係探討(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北市。
    郭哲宏(2012)。大學生參與國際志工對公民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陳心儀(2012)。鼓之撼動~太鼓隊學生流暢經驗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台南市。
    陳巧蓁(2009)。大學校院學生之世界公民觀開展─兩個國際志工服務團隊之緬甸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秀娟(1998)。生命的心流。台北市:天下。
    陳和昌(2006)。音樂學習之心流經驗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陳幸梅(2005)。成人參與服務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印度垂死之家台灣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明國(2013)。國際志工結合服務學習方案成效之探討以弘光科技大學2012年泰北國際志工隊為例。體驗教育學報,7,37-59。
    陳玟榆(2008)。影響志願服務者心流體驗與組織承諾因素之探究-以台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陳昺菎(2014)。從心流經驗觀點探討國中生如何學習。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1),69-84。
    陳惠玲(2004)。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志工心流體驗與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慧玲、廖佳慧(2011)。認真休閒、遊憩專門化與流暢體驗之關係探討-以自行車活動騎乘者為例。休閒運動健康評論,3(1),29-44。
    陳慶峰(2002)。從心流理論探討線上遊戲參與者之網路使用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韻婷(2010)。青年國際志工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動機調節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兆琦(2012)。以心流理論探討網路影音廣告效果之研究-以非營利組織廣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曾文志(2010)。讓心流提升孩子的經驗品質。師友,518,74–79 。
    曾騰光(1994)。大學生對志願工作特質的認知和參與意願之研究。東海學報, 35,151-172。
    鈕文英、吳裕益(2011)。單一個案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洪葉。
    黃心佳(2008)。深度休閒者涉入歷之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0(1),25-34。
    黃孟立(2006)。深度休閒流暢經驗之研究— 以晨泳會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中市。
    黃昱富(2009)。青年海外服務對國際認知之影響─以轉化學習理論為基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
    楊孟麗、謝水南(2015)。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市:心理。
    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楊純青、陳祥(2003)。「神馳理論」之內涵與相關議題之介紹。課程與教學季刊,6(4),151-174。
    楊智龍(2015)。青年參與海外志工活動後對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台中市。
    楊雅婷(2015)。大學生參與志願服務後自我概念轉化學習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溫健蠶(1998)。大學生的服務學習及學生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家華(2007)。國小競技體操選手訓練歷程的心流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賈大齡(2010)。在遙遠的國度看到改變的力量:國際志工服務學習團體動力運作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郁汶(2011)。幼教(保)系學生參與國際志工服務學習之探究—以服務泰北星星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劉凱平(2008)。軟體開發人員工作特性與心流經驗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新北市:心理。
    潘淑蘭(2005)。志願工作者工作滿意度影響因素之關係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 博物館解說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蔡志賢(2011)。高等教育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及其評量指標建構研究(未出版博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政宗(2011)。影響志願服務者心流體驗因素之研究-以台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為例。朝陽商管評論,10(1),1-19 。
    鄭家瑜(2012)。銀髮族休閒參與動機、涉入程度對心流體驗與幸福感之影響- 以休閒阻礙為干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
    蕭美玲(2014)。中高齡婦女參與社區舞蹈運動之休閒效益、心流體驗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賴筱嵐(2007)。園藝活動之心流體驗與效益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興大學,台中市。
    謝欣樺(2011)。大學院校國際志工參與海外服務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鍾育容(2014)。我們不是異鄉客:非在地人的地方依附與地方認同形塑歷程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縣。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
    簡微臻(2015)。休閒運動參與動機、流暢體驗與幸福感關聯性之研究-以自行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簡鈺青(2008)。大專青年參與志願服務動機之研究─以「全球青年服務日」(GYSD)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
    顏伽如(2003)。認真休閒之參與歷程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圖書館「林老師說故事」之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魏鈺娟、楊榮俊(2011)。休閒健身運動的流暢經驗與幸福感之探討。屏東教大 體育,14,142-152。
    嚴慧珣(2007)。高齡婦女參與志願服務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蘇慧堅、鍾燕宜(2004)。閱讀心流經驗於出版行銷策略之研究。出版與管理研究,1(1),79-132。
    Ainsworth, M. D. S., & Bowlby, J.(1991). An ethological approach to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4), 333-341.
    Astin, A. W.(1996). Involvement in learning revisited: Lessons we have learned.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7, 123-134.
    Basom, M. R., & Frase, L.(2004). Creating optimal work environment: Exploring teacher flow experience. Mentoring and Tutoring Partnership in Learning, 12 (2), 241-258. doi:10.1080/1361126042000239965
    Bricker, K. S.,& Kerstetter, D. L.(2000).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 place attach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whitewater recreationists. Leisure Sciences, 22(4), 33-257.
    Chisholm, L. A.(2004年4 月)。國際「服務-學習」合作計劃與作法。「第三屆 『服務-學習』研討會」專題研討,輔仁大學。
    Csikszentmihalyi, M. & Csikszentmihalyi, I. (Eds.). (1988).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New York:Cambridge.
    Csikszentmihalyi, M. & LeFevre, J. A. (1989). 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56 (5) , 815-822.
    Csikszentmihalyi, M.(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Csikszentmihalyi, M.(1988). Society, culture, and person: a systems view of creativity.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pp.325-339).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sikszentmihalyi, M., & Larson, R. (1987).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75(9) , 526-536.
    Dewey, John.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 Macmillan.
    Eyler, J. & Giles, D. E. (1999). Where’s the learning in service-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rankl, V.(1963)。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沈錦惠、趙可式,合 譯)。臺北市:光啟。
    Freeman, P. A. (1992). The experience of “flow"during challenge education activities for adul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 University Bloomington.
    Ghani, J. A.(1995). Flow i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Test of a model. In J. M. Carey(Ed.), Human factor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emerging theoretical bases, 291-311.
    Guba, E. G. (1990). The Paradigm Dialog. Newbury Park, Ca : Sage Publications.
    Hills, P. , Argyle, M. , (2001). Emotional stability as a major dimension of happin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1 , 1357–1364.
    Ilsley, P.J. (1990). Enhancing the volunteer experie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Jackson, S. A. (1996). Toward a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the flow experience in elite athlete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7(1), 76-90.
    Jackson, S. A. , Kimiecik, J. C., Ford, S. K., & Marsh, H. W. (1998). 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of flow in sport.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0, 358-378.
    Kaufman, S. R. (1994). In-depth interviewing. In J. F. Gubrium, & A. Sankar (Eds.) Qualitative method in aging research. London: Sage.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Lough,B.J. (2006). International volunteerism in the United States,2005:CSD Research Brief 06-11,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Massimini, F., Csikszentmihalyi, M. & Carli, M. (1988). The monitoring of optimal experience: A tool for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orders, 175, 545-549.
    McBride, A. M., & Sherraden, M. (Eds. ). (2007). Civic service worldwide. New York:M.E. Sharpe.
    McEwen, M. K. (1996). Enhancing studen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service-learning. In B. Jacoby & Associates, Service learning and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pp. 53-91).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Olney, C. & Grande, S. (1995).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Developmen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2 , 43-53.
    Smith , D.H.(1982). Altruism, Volunteers , and volunteerism. In J.D. Harmann(ed.), Volunteerism in the eighties.Lanham (pp.23-44). 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
    Webster, J., Trevino, L. K., & Ryan, L. (1993). The dimensionality and correlates of flow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9(4), 411-42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