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歐璟萱 Ou, Jing-Xuan |
---|---|
論文名稱: |
北北基地區高中生媒體使用行為與媒體識讀能力之研究 A study on media using behavior and media literacy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
指導教授: |
王錦雀
Wang, Chin-Chueh |
口試委員: |
王錦雀
Wang, Chin-Chueh 鄧毓浩 Teng, Yuh-Haw 劉恆妏 Liu, Heng-Wen |
口試日期: | 2025/01/17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畢業學年度: | 11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5 |
中文關鍵詞: | 高中生 、媒體使用行為 、媒體識讀能力 |
英文關鍵詞: |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Media using behavior, Media literacy |
研究方法: | 調查研究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37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9 下載: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了解北北基地區高中生媒體使用行為與媒體識讀能力之現況,以及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和媒體使用行為與媒體識讀能力間的差異情形及關聯性。本研究以一一三學年上學期註冊之北北基地區高中生為研究母體,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先透過分層比例抽樣,在進行叢集抽樣與便利抽樣選取施測對象,共取得500份有效研究樣本。本研究使用SPSS 23.0進行敘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以解答研究問題。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北北基地區高中生最常使用媒體為互動式媒體;新聞獲取主要來源為網路媒體;平均每日使用媒體時間在3小時至4個半小時之間;娛樂為使用媒體的主要目的。
二、北北基地區高中生媒體識讀能力屬於中度積極。
三、女高中生的媒體識讀能力優於男高中生;新北市高中生在「媒體訊息解析」構面上的表現優於台北市學生;高三生的媒體識讀能力優於高一生。
四、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家長管教態度、媒體常用類型、新聞獲取主要來源、平均每日使用媒體時間對於高中生的媒體識讀能力無差異。
五、不同媒體使用目的高中生的媒體識讀能力部分具有差異性。
六、「認識媒體」方面表現愈佳,「訊息解析」與「媒體近用」愈好;「訊息解析」方面表現愈佳,「媒體近用」愈好;在「認識媒體」、「訊息解析」、「媒體近用」任一方面表現愈佳,媒體識讀能力愈好。
根據本研究結果,對政府、教師、家長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media using behavior and media literacy abilit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and to explor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backgrounds gap and media using behavior of students and media literacy.This study applied on students who enrolled in the first semester of the 113th academic year in the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Media using a survey research method with stratified purposive sampling,cluster sampling and convenience sampling,500 valid samples were obtained.SPSS 23.0 was used for descriptive statistics,independent sample t-tests,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s correlation were employed to address the research questions.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described as follows:
1.The popular medium used by high schools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is interactive media; the primary source of news is online media;the average time spent on media per day ranges from three to four and a half hours; and entertainment is the main purpose of media use.
2.The media literacy of high schools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is moderately active.
3.Fe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better media literacy than mal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have better media messages analysis ability than those in Taipei.High school senior outperformed high school freshmen on media literacy.
4.There are no differences in media literacy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by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parental discipline,media usage type, primary source of news,and daily usage time.
5.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media literac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by purpose of media use.
6.The better the performance in media literacy,the better the performance in message parsing and media access;the better the performance in message parsing, the better the performance in media access;the better performance in any of recognition of the media, message parsing and media accessing is,the better performance in media literacy i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to the government,teachers, par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文部科學省(2022年3月)。日本公民教育中有關媒體素養教育的充實方向。https://reurl.cc/qVqZ8q
方永泉(1999)。資訊時代的媒體素養,成人教育通訊,1, 37-42。
王文科(2000)。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814d29019770190e1bdf3a4137765d16/
古雅馨 (2010)。 台北市高中職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成露茜、羅曉南(2005)。批判媒體識讀(第一版)。台北:正中。
何巧姿(2010)。台北地區大學生電視新聞識讀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研究所。
余陽洲(2005)。批判的媒體識讀。台北:正中。
吳明隆、涂金堂(2011)。SPSS與統計運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政峰(2008)。基隆地區國中生媒體識讀能力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
吳翠珍(2004)。 媒體素養與媒體教育的流變與思辨。台北:巨流。
吳翠珍、陳世敏(2007)。 媒體素養教育。 台北市:巨流。
吳聲品(2008)。媒體識讀。藝術欣賞,4(6), 117–118。
呂傑華、白亦方(2012)。 媒體素養教育與課程實踐歷程。課程與教學季刊,15(1),1-34。
李珮瑜(2014年4月)。英國媒體素養教育對臺灣媒體素養教育之啟示。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07,11-17。
林士珍(2007)。媒體識讀能力與第三人效果之研究—以2006年世新傳播資料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
林子斌(譯)(2006)。 媒體教育:素養、學習與現代文化(原作者:David Buckingham)。台北市:巨流。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佳儀(2019)。青少年社群媒體使用行為影響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正修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邱利冬(2021)。後真相:真相已無關緊要,我們要如何分辨真假。全球政治評論,113-120。
金車文教基金會(2018年07月02日)。六成四青少年一周閱讀不到一小時。https://kingcar.org.tw/survey/500512
金車文教基金會(2020年07月08日)。《青少年媒體素養》八成青少年自評媒體素養分數及格。https://kingcar.org.tw/survey/501196
洪淑婉(2020)。臺南市國小五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素養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研究所。
孫千惠(2021)。兒少性剝削教學對學童在媒體識讀效能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資訊科技應用研究所。
涂耿綸(2011)。媒體素養教育之政策執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
秦梅心(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內涵認知及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科教學研究所。
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20)。2020臺灣網路報告。https://report.twnic.tw/2020/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17)。八成以上臺灣人愛用 Facebook、Line 坐穩 社群網站龍頭1人平均擁 4個社群帳號年輕人更愛 YouTube和IG。https://www.iii.org.tw/Press/NewsDtl.aspx?nsp_sqno=1934&fm_sqno=14
郗雯韻(2010)。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色情暴力訊息暴露與霸凌經驗之探討以新北市高中職一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9)。數位發展調查。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https://srda.sinica.edu.tw/browsingbydatatype_result.php?category=surveymethod&type=4&csid=82
康照祥(2005)。媒體識讀。台北縣:揚智。
張宏源、蔡念中(2005)。媒體識讀:從認識媒體產業、媒體教育,到解讀媒體文本。台北:亞太圖書。
張毓珊(2012)。桃園地區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23)。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24)。高級中等學校概況統計。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829446EED325AD02&sms=26FB481681F7B203&s=FB5F758C2022DD39
梁思綾(2020)。台南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生新媒體使用現況及媒體素養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研究所。
許心怡(2013)。雙北地區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許凱婷(2019)。媒體識讀教學方案對國中生之媒體識讀能力及批判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郭良文、陳延昇、孫嘉穗、黃惠萍、葛傳宇、諸葛俊、魏玓(2022)。 傳播新科技的媒體素養:做個聰明閱聽人。台北市:雙葉書廊。
郭宜婷(2011)。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施測問卷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佩佩(2010)。台南市國民中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
陳尚蕙(2005)。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映先(2010)。國小六年級學童電視新聞媒體素養能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研究所。
陳淑棻(2019)。國小高年級學生媒體識讀能力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
陳雅慧(2019年11月04日)。中學生媒體素養萬人調查 YouTube成青少年最大資訊來源。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0584
黃柏偉(2015)。臺中市國中生媒體識讀能力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
黃媛郁(2024)。臺灣非母語創作者之自媒體類型及其影響探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
楊洲松(2004)。解放與賦權-媒體素養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臺灣教育,629,2-8。
劉雅綾(2016)。台東地區國中生媒體使用行為與媒體素養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潘玲娟(2004)。媒介素養與媒體教育。復興崗學報,81,235-248。
鄭卉榆(2022)。國中生媒體識讀能力調查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
鄭明長(2012)。批判取向的媒體素養之教學途徑。課程與教學季刊,15(1),67-70。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8)。智能手機等 3C 產品,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的後遺症。https://teric.naer.edu.tw/wSite/indexlp?ctNode=454&mp=teric_b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9)。媒體及資訊素養是識別錯誤資訊的關鍵能力。https://teric.naer.edu.tw/wSite/indexlp?ctNode=454&mp=teric_b
憲法法庭全球資訊網(1994)。釋字第364號解釋。解釋及裁判。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id=310545#accesskey-u
蕭佳純(2009)。 家庭社經地位、自我概念、學業表現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情形。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3), 1-40。
親子天下(2019)。最新調查:近5成孩子學齡前接觸3C與網路 9成4家長認為孩子缺乏網路安全知識。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9096
親子天下(2011)。青少年閱讀行為調查:父母學歷愈高,孩子愈愛閱讀。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28231?from=search
謝筠(2010)。臺灣民眾生活型態與其媒體識讀能力之研究─以 2006、 2007 世新傳播資料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
羅曉南、余陽洲(2015)。 批判的媒體識讀。新北市:正中書局。
蘇冠如(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電視收視行為與電視識讀能力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與R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Adam Maksl,Seth Ashley, & Stephanie Craft.(2015).Measuring News Media Literacy.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6(3),29-45.
AndersonH.N.(1981). 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San Diego: CA:Academic.
Barthel,M., Mitchell,A., and Holcomb,J.(2016). Many Americans Believe Fake News Is Sowing Confusion. Pew Research(15).
BuckinghamD.(2003).Media education:Literacy,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Cambridge,UK:Polity.
CohenCB.(1963). 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edorov, A.(2015).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Moscow: Scholars' Press.
Gerbner, G, & Gross, L. (1976). Living with television: The Violence Profil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6(2), 173-199.
Hobbs& Frost, RR. (2003). Measuring the acquisition of media literacy skills.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8(3), 330-355.
Hobbs R.(1998). The Seven Great Debates in the Media literacy Movement.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8(1).
Hobbs R.(2011). Empowering learners with digital and media literacy.Knowledge Quest. 39(5) , 12-17.
Hobbs R.(2017).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 post-truth world.Educational Leadership 75(3), 26-31.
Katz& Lazarsfeld,P. F.E. (1995). Personal influence:The part played by people in the flow of mass communication. Glencoe:Free Press.
M.Bulger & P.Davison.(2018). The Promises, Challenges and Futures of Media Literacy. 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2018 10(1),1-21.
Marshall.(1964). Understanding Media.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 Kegan Paul.
MastermanL.(2004). Teaching the media. London:Routledge.
ParkinsonJaneHannah.(2016). Young people are so bad at voting–I'm disappointed in my peers.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6/jun/28/young-people-bad-voting-millennials-eu-vote-politics
Patricia L. Moravec, Randall K. Minas and Alan R. Dennis.(2019). Fake News on Social Media:PEOPLE BELIEVE WHAT THEY WANT TO BELIEVE WHEN IT MAKES NO SENSE AT ALL.MIS Quarterly, December 2019, Vol. 43, No. 4, p1343-1360.
Potterj.W.(1998). Media Literacy. California:Sage.
RogersM.Everett.(2000). The Extensions of Men:The Correspondence of. 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3(1), 117–135.
RubinMA.(1998). Media literac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8(1),3-4.
SystemsResearchCreative.(2013). Sample Size Calculator. http://www.surveysystem.com/sscalc.htm
TynerN.(1998). Literacy in a digital world: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Mahwah,NJ:Erlbaum.
Tom De Leyn,Cato Waeterloos ,Ralf De Wolf ,Bart Vanhaelewyn ,Koen Ponnet, &Lieven De Marez.(2022). Teenagers’ reflections on media literacy initiatives at schooland everyday media literacy discourses.OURNAL OF CHILDREN AND MEDIA,16(2),221-239.
Webster’s New Word Dictionary(3rd ed.). (1988). College Ed. New York:Gramercy.
YoungM.B.(1990). Television advertising and childre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