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麗琪 |
---|---|
論文名稱: |
從美學價值觀探究中等學校音樂教師應具備之專業素養及認知--以台中縣市音樂教師為例 |
指導教授: | 姚世澤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6 |
中文關鍵詞: | 美學 、教師專業素養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2 下載:5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究中等學校音樂教師應具備之美學觀認知,以及身為藝術教育工作者應具備的專業素養。先針對研究問題,蒐集相關文獻資料,再設計「美學價值觀探究中等學校音樂教師應具備之專業素養及認知」問卷為研究工具,實施調查及分析研究。最後歸納研究結果之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做為未來藝術教育改革、師資培育機構及教師教學之參考。
本研究目的為:一、探究「藝術」與「美學」的教育意義與價值,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二、探究「音樂美學」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三、探究及分析教師所具備之美學認知及專業素養;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中學音樂教師應具備之美學教育價值認知,作為提供未來藝術教育改革、師資培育機構與教師教學之參考。
經由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結果之分析討論,獲得以下結論:
1、 台中縣市中學音樂教師本身具備藝術相關的涵養,2、 但對3、 於「4、 美學」5、 與「6、 藝術教育」7、 的基本概念及認知度則不8、 足,9、 需要多加重視。
10、 教師瞭解學生的學習需求,11、 更要重視教材是否具備美學教育價值的內涵,12、 並能適時向學生傳達音樂藝術的文化意義及內涵,13、 才能有效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美學觀及態度。
14、 音樂教師在科技媒體以及多元評量的認識與15、 應用上,16、 應予以加強,17、 以提昇18、 教學效能。
「19、 師資培育」20、 與「21、 在職進修」22、 為教師建構美學認知的主要管道,23、 因此,24、 師資培育機構應在音樂哲學、音樂社會學、音樂美學等課程上,25、 做重新規劃與26、 調整,27、 並思考教師在職進修課程的內容,28、 訂定完善的教師進修制度,29、 以滿足教師終身學習的需求。
30、 教師本身除了具備藝術之涵養,31、 更應發揮智性的抉擇與32、 自編教材的能力,33、 以期有效達到藝術教育的目標與34、 提昇35、 藝術文化的水準。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probe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music teachers should possess and recognize the value of aesthetics. Also be an art teacher should educational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Research the question itself, first of all, collect the document, then design the question-and-answer questionnaire to inquire, to analyze and to conclude, then to provide the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for to improve the art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The object ivies of the research are:
1. To survey the educational meaning and the value of “Art” and “Aesthetics” to be the basis of this research.
2. To survey the importance of “Music Aesthetics” in music teaching.
3. To research and analyze. Music teachers should possess the acknowledgment of Aesthetics and having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4. To provide the reform of art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To become the reference for the music teachers and for the teachers breeding institutions.
Through the documents research and questionnaire analysis getting following conclusion:
1. Though the middle schools’ music teachers in Taichung county have possessed art capacity, still inferior to the conception of “Aesthetics” and “Art”. Needing more attention.
2. Teachers should understand students’ requirement. To prepare value teaching material. Helpi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right aesthetics and the correct attitude.
3. Using technology medium to promote teaching effect. To acknowledge apply on plural judgment also.
4. “Teachers breeding institution” and “Refresh at post” are teachers main ways to acknowledge the aesthetics. Therefore, the courses on “philosophy of music, sociality of music and music aesthetics” should redesign readjust course content. Setting perfect teachers refresh system to satisfy teachers learning all life.
5. Besides possessing all art attainment, teachers should have the best choice and having ability of self compose teaching material to expect effective reaching the goal of art education, also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art culture.
Keywords: Aesthetic. Professional attainment.
參 考 書 目:
1、 中文部分
方銘健(1997)。藝術、音樂情感與意義。台北市:全音樂譜。
方蕙玲(2002)。論美育於通識教育中的必要性。通識教育與美育研討會。教育部。頁120。
王世德(1987)。美學辭典。台北市:木鐸出版。
王次炤(1997)。音樂美學新論。台北市:萬象圖書。
王秀雄(1989)。美育在文化上的功能與價值。台灣教育。第458期。頁6-15。
王恭志(2001)。美感教育之探析。國教輔導。第40卷第6期。頁34-39。
王恭志(2000)。美感教育的心理學理論之探析。國教新知。第46卷第4‧5期。頁56-61。
王恭志(1998)。美感教育的哲學理論之探析。教育研究。第25期。頁62-67。
孔建昌、王子維、林煌閔、潘盈君、林靜秋(2001)。新世紀的生活與藝術統整教育。美育
雙月刊。第123期。頁26-37。
朱光潛(1983)。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台北市:丹青圖書出版。
朱光潛(1992)。談美。台北市:洪葉文化。
朱麗麗(1998)。開發知、情、意世界的藝術教育。通識教育季刊。第5卷第1期。頁103-122。
江易穎(2002)。國中音樂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
樂系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
伍鴻沂(2002)。音樂教學研究。藝術與人文教育。台北縣:桂冠。頁463-483。
李美蓉(2002)。美的激勵與體驗對教師的意義。美育雙月刊。第126期。頁50-54。
李澤厚(1988)。美學四講。台北市:人間出版社。
李賢輝(2002)。資訊科技在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的融入與應用。翰林文教雜誌。
第27期。頁14-19。
吳俊憲(2000)。美感哲學觀及「藝術與人文」課程領域之教育意涵。台灣教育。第600
卷。頁39-44。
林于菁、蔡雅玲(2002)。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效能。教育研究月刊。第104期。頁9-13。
林蒼生(2001)。感應非邏輯。天下雜誌2001年教育特刊Ⅴ: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競
爭力。頁88-96。
林振春(1997)。台灣地區成人教育需求內涵的得惠法研究。成人教育學刊。第1期。頁
43-82。
林群英(2002)。藝術概論-新藝術理論。台北市:全華科技圖書。
姚世澤(1996)。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姚世澤(1999)。現代音樂教育學新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姚世澤(2002)。因應「藝術與人文」課程領域的教學策略,從「原創性」、「開創性」的認
知,論「藝術與人文」教改政策之實踐。美育雙月刊。第128期。頁14-21。
洪懿妍(2001)。打造看不見的競爭力。天下雜誌2001年教育特刊Ⅴ:美的學習,捕捉看
不見的競爭力。頁48-54。
洪懿妍(2001)。台灣美不美?。天下雜誌2001年教育特刊Ⅴ: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
競爭力。頁64-69。
洪萬隆(1996)。音樂與文化。高雄市:復文圖書。
孫志麟(2002)。教師效能-三元模式的建構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第104期。頁44-54。
珍妮絲‧籮絲(1999)。藝術教育與二十一世紀的新社會。美育雙月刊。第106卷。頁13-16。
柴松林(1993)。生活美學~生活的品味之美。台北市:北市美術館。頁78-80。
崔光宙(1993)。音樂學新論。台北市:五南書局。
崔光宙(1990)。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談音樂欣賞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台灣教育。第
600期。頁2-9。
陳育淳(2001)。後現代藝術教育的內涵。美育雙月刊。第121期。頁29-37。
陳郁秀(1999)。台灣音樂教育之回顧與前瞻。教師天地。第100期。頁28-39。
陳瑞文(1996)。審美經驗或藝術真理:談若斯的「感受」審美理論。炎黃藝術。第76期。
頁46-47。
陳曉雰(2001)。藝術與人文-以音樂實踐美感教育。美育雙月刊。第128期。頁32-41。
張文嘉(2001)。高中音樂教師專業知能需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研究所碩士論
文。
張炫文(1997)。論傳統鄉土音樂與音樂教育。國教輔導。第36卷第6期。頁6-11。
張俊傑(1992)。推行全民美育,建設更美好的社會。台灣教育。第503期。頁1-9。
張俊傑(1998)。社會美育的理念與作為。社會教育年刊。第46期。頁39-47。
張華芸(2001)。培育未來人才藝術不能缺席。天下雜誌2001年教育特刊Ⅴ:美的學習,
捕捉看不見的競爭力。頁106-110。
張華芸(2001)。用情感來激發人。天下雜誌2001年教育特刊Ⅴ: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
的競爭力。頁116-118。
張德銳(2002)。以教學檔案提昇教師教學效能。教育研究月刊。第104期。頁25-31。
郭禎祥(1999)。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美育雙月刊。第110期。頁1-9。
曾志朗(2001)。美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天下雜誌2001年教育特刊Ⅴ:美的學習,捕捉
看不見的競爭力。頁112-114。
曾焜宗(1997)。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市:復文圖書。
傑夫‧帊秦(1999)。二十一世紀的藝術教育與透過藝術的教育。美育雙月刊。第106卷。
頁10-12。
單小琳(1999)。多元評量~小班教學工具書。台北市:聯經出版。
黃千容(2002)。建構我國社區大學藝術素養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碩士論文。
黃文樹(1999)。小學藝能科教學多元評量舉要。教學研究。第65期。頁62-69。
黃壬來(2003)。當前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改革的取向。美育雙月刊。第133期。頁38-42。
黃富暖(2002)。高中音樂欣賞課程應用網路教學資源學習之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黃義良(2000)。杜威的美感觀對「藝術學習」領域課程的啟示。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第10卷第5期。頁171-176。
黃銘祝(1999)。從藝術與生活的重要性來談藝術教育的改革。國教世紀。第184卷。頁
20-22。
葛倫特(2001)。美帶領我們進步。天下雜誌2001年教育特刊Ⅴ: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
的競爭力。頁76-79。
楊士毅(1992)。藝術與人生。台北市:自立晚報出版。
楊辛、甘霖(1991)。美學原理。台北市:曉園。
楊淑娟(2001)。用藝術開創教育新機。天下雜誌2001年教育特刊Ⅴ:美的學習,捕捉看
不見的競爭力。頁120-123。
楊深坑(1998)。美育與實踐智慧。通識教育季刊。第5卷第1期。頁123-136。
楊瑞彬(1997)。審美:心靈的救藥。現代美術。第73期。頁19-26。
漢寶德(1993)。生活美學~美的發現與創造。台北市:北市美術館。頁88-95。
莊惠君(1999)。學音樂越早越好嗎?兒童腦部發育與音樂學習階段之論述。國教天地。第
134期。頁66-70。
蘇振明(1999)。加強鑑賞教育-提升國民美感素養。美育雙月刊。第106期。頁25-28。
劉千美(2000)。藝術與美感。台北市:台灣書店。
劉燕當(1979)。中西音樂藝術論。台北市:樂韻出版。
鄭松生、陳惠珍(1994)。美學漫談。台北市:花田文化。
閻國忠(1987)。朱光潛美學思想研究。台北縣:駱駝出版。
賴錦松(1999)。中小學一般音樂教育之現況及實施成效研究報告。屏東:屏東師院。
蔣勳(2001)。發現自己的存在。天下雜誌2001年教育特刊Ⅴ:美的學習,捕捉看不見的
競爭力。頁80-87。
謝苑玫(2000)。音樂教學評量的反省與前瞻。測驗與輔導。第159期。頁3325-3330。
謝婉如(2002)。音樂科情意教學與國中生情緒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研究
所碩士論文。
聶元隆、李昌、朱亞龍(1999)。音樂欣賞-關於音樂欣賞的問題。台北市:洪葉文化。頁
15-32。
羅 光(1999)。生命哲學的美學。台北市:台灣學生。
羅基敏(1998)。當代台灣音樂文化反思。台北市:揚智文化。頁26-66。
Carl E. Seashore(1977)郭長揚 譯。音樂美學(音樂美的尋覓 In Search of Beauty in Music)。
台北市:大陸書店。
Dav id Lazear(2000),郭俊賢、陳淑惠 譯。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Multiple Intelligence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台北市:遠流出版。頁9-15。
Edmund Burke Feldman, (2000)洪麗珠 等譯。藝術教育的本質(Philosophy of Art
Education)。台北市:五觀藝術。
Eduard Hanslick,(1997)陳慧珊 譯。論音樂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Vom
Musikalisch-Schonen)。台北市:世界文物。
Edward Lippman(2000)。方銘健 譯。西洋音樂美學史(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al
Aesthetics)。台北市:編譯館。
Herbert Read, (1975) 呂廷和 譯。透過藝術的教育(Education Through Art)。台北市:雄師
圖書。
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1998)。陳瓊花 譯。台北市:教育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課程總表(2003)。
http//140.122.89.98/music_new/office/th/92_1/92nuder_classmap.doc。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音樂系課程總表(2003)。http//www.nknu.edu.tw/~music/。
2、 英文部分
Armstrong, C. L.(1994).Designing assessment in art. Reston, Virgini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Arthur D. Efland(2003)。Imagination in cognition: The purpose of the arts. 從認知中的想像
論藝術的意義。國際藝術教育學刊。創刊號。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Bennett Reimer and Smith R.A.(1992). The Arts,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knowing.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rich, G. D.(1994).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New York: Macmillan.
Borich, G. D.(2000).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David J. Hargreaves & Adrian C. North(1997).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music. Oxfor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liot W. Eisner(2003)。What do the arts teach? 藝術到底教些什麼。國際藝術教育學刊。
創刊號。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頁7-25。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Lane, D. (1987). A book for music teachers. Bryn Mawr, PA:Theodore Presser Company.
Mecklenburger, J. (1994). Thinking about schooling in the global village. In Inventing
Tomorrow’s Schools. The Journal of the Global Village Schools Institute. Alexandria, Va.
Special Edition.
Stiggins, R. J. (1994).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assessment. New York: Merrill/Macmillan.
Supicic, Ivo(1987). Music in society : a guide to the sociology of music. Stuyvesant, NY :
Pendrago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