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郁喜
Hung, Yu-Hsi
論文名稱: 拓觀新視角:拼湊想像的歷史誤讀—洪郁喜創作論述
Extension Concept: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Misreading Imagine–Creation of Painting by Hung Yu-Hsi
指導教授: 李振明
Lee, Cheng-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4
中文關鍵詞: 水墨拓印誤讀破碎
英文關鍵詞: ink-painting, rubbing, misreading, broke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8下載:6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歷史是一個巨大而不規則形的事件集合體,從哪個面向觀測都會有死角,我們只能看到部份的史料資訊,無法經由單一視角剖析整體。歷史證據有其存在的時代性,並不適用於任何時空,當我們直覺的從眼睛所見挖掘史料予以引用,便容易陷入扁平化歷史的誤讀泥淖。然而歷史的破碎重構已成了無法避免的狀態,誤讀將成為必然的潛在性偶發事件。誤讀以解構主義文學批評可劃分為「閱讀中的誤讀」與「創作中的誤讀」,而藉由認知心理學派則可將誤讀分為「排列錯序」、「主觀偏誤」及「錯誤誘導」,立基於解構主義和認知心理學的綜合觀點,筆者以水墨為主,同時並進了傳統水墨媒材的實驗性操作與科技新媒材的嘗試性試驗,利用擬仿考古史料藉此凸顯證據是不容質疑卻又令人半信半疑的狀態,從斷裂的傳統圖像出發,與現代圖像併置轉化。筆者企圖透過藝術創作反映現代人解讀事物的模糊狀態,希望在觀者與作品的交流過程中,能引發省思,提點生命中不乏似是而非的誤讀問題存在。

    History is a huge irregular-shaped collective; there were always a blind spot. We can only see part of th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but couldn’t analyze the details via a singl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Historical evidence only exist at the time, doesn’t apply to any other time or space. When we use our intuition to explain what we see from historical evidence, it’s easy to fall into the quagmire of misreading. However, reconstruct broken history has become a situation couldn’t be avoided; also, misreading become a potentially inevitable incidence. Misreading in Literary Criticism of Deconstru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reading misunderstanding" and "misreading creation". From the study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y divided misread into "arrangement of the wrong sequences", "subjective bias" and "error-induced". According to theories of Deconstruction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one’s based on experienced ink wash painting technique combine with new technology devices, use the quasi-imitation historical data to highlighting the evidence is in a situation of undoubtedly but uncertainly. Started from the rupture of a conventional image, juxtaposed the modern image then transformed. One’s attempts to reflect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vague state through art; also hope that when viewers are enjoying the work, can remind them that we encountered with many misreading situations in our lif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範圍與限制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誤讀下歷史追溯的盲點 9 第一節 歷史誤讀的荒謬性 9 第二節 誤讀的產生 13 第三節 誤讀的狀態 18 第三章 破碎元素的再製 24 第一節 歷史元素破碎與誤讀的關係 24 第二節 破碎元素與藝術的誤讀可能 27 第三節 藝術的疏離與重構 37 第四章 繪畫創作中的拓印拼湊 41 第一節 創作理念的形成與作法 41 第二節 創作方法中的歷史再製 45 第三節 創作技法中的拓搨轉印 49 第五章 個人作品解析 55 第一節 水墨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 55 第二節 個別系列分析 60 第六章 結論 90 參考書目 92

    一、專書

    1. (晉)顧愷之,《畫雲臺山記》,輯入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上冊,臺北:華正書局出版,民國73年。
    2. 王孟豪,《以行為及事件相關電位探討中文雙字詞記憶聯結錯誤》國立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3.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臺北:揚智文化,2002。
    4.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華藝數位。
    5. 李學勤,《中國青銅器的奧秘》,台北:谷風,1987。
    6. 何懷碩,《苦澀的美感》,臺北:立緒文化事業,1988。
    7. 周何總主編,《國語活用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修正第三版,2005。
    8. 林伯維,《密碼與光譜:台灣為中心的歷史知識論》,台北:秀威,2008。
    9. 季桂保,《布希亞》,台北:生智文化,2002。
    10. 孤魂,《生活需要實際行動》,成都:右灰文化,2012。
    11. 姚一葦,《戲劇原理》,臺北:書林出版社,1992。
    12. 胡易容、趙毅衡,《符號學—傳媒學辭典》,臺北:新銳文創,2014。
    13. 柯裕棻,《青春無法歸類》,台北:大塊文化,2003。
    14. 梁逸珍《銀行授信心理決策實驗研究—定錨與調整法則檢定》,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所碩士論文,2003。
    15. 徐幹,《新編中論》,卷十上.萬章章句下(凡九章),台北:五南,2000。
    16. 陳心懋,《綜合繪畫─材料與媒介》,上海:上海書畫,2005。
    17. 陳茹萍,《城市・藝術・節慶-論高雄貨櫃藝術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藝術行政暨管理班碩士論文,2009。
    18. 陳勝光,《關於廣告學的100個故事》,臺北市:宇河文化:紅螞蟻圖書發行,2008。
    19. 傅朝卿,《世界文化遺產課程》,〈世界文化遺產保存的真實性與維護層級〉,台南:台南社區大學課程講義,2005。
    20. 蔡一菱,《教育心理學》,台中:志光文理,2014。
    21.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22. 錢鍾書言,引自林校生,《錢鍾書史學觀芻說》,《錢鍾書研究》第3輯,北京:文化藝術,1992。
    23. Baudrillard, Jean,《擬仿物與擬像》,洪凌譯,台北:時報,1998。
    24. Chien-Di Hung, In Search of Taiwanese Identity: Trauma, formation, and 25. Recovery,(New Jersey: Drew University. 2000).
    26. 艾瑞克森,《青年路得》,康綠島譯,台北:遠流,1989。
    27. 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誤讀圖示》(A Map of Misreading),朱立元、陳克明譯,天津:天津人民,2008 。
    28. Roland Barthes,The Responsibility of Form, trans, Richard Howard,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86.

    二、期刊

    1. 王敏,〈解構主義誤讀理論研究〉,湖南:中南大學學報,第19卷第2期,2013。
    2. 司徒立,《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六十一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0/10月。
    3. 朱美祿,光明日報:〈評《蘭亭集序》的塗改〉,2014年08月27日12版。
    4. 徐復觀,〈中國畫史上最大的疑案—黃公望的兩山水長卷的真偽問題〉,《明報月刊》總107期,1974。
    5. 鄒曉慶,《今藝術》,臺北:典藏藝術,2010/5。
    6. Dietrich,F(1985). Visual intelligence: The first decade of computer art (1965-1975) IEEE Computer graphics & applications.
    7. Qianshen Bai, The Aristic and Intellect Dimension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Rubbing: Some Example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Robert Hartfield Ellsworth. Orientarions 30, no 3,1999.

    三、網站

    1. 自由時報官網:〈漠視軍中人權 蔣仲苓名言:「哪個地方不死人」〉,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261410。
    2. Ettoday官網:〈吳翼竹落淚!簡士偉罵不該哭「我們看多了你經驗不足」〉,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724/245654.htm。
    3. Got Questions Ministries官網:〈為什麼聖經中神允許一夫多妻/重婚?〉,http://www.gotquestions.org/T-Chinese/T-Chinese-polygamy.html。
    4. 中時電子報官網:〈九把刀合理化一夜情該打屁股〉,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25000798-260112。
    5. 自由時報官網:〈阿基師外遇 形象崩壞〉,http://ent.ltn.com.tw/news/paper/840185。
    6. 中國新聞官網:〈央視紀錄片"擺烏龍":誤用網遊虛構情節當正史〉,http://big5.chinanews.com:89/cul/2013/02-21/4582218.shtml。
    7. 中華百科全書官網:〈文賦〉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176。
    8. 自由時報官網:〈洗腦!台電廣告迎核廢 要「金門人不能輸」〉,2013年5月7日,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676981。
    9. 陳香君〈梅丁衍訪談記〉,2003/7/16.27,http://www.itpark.com.tw/artist/critical_data/36/101/23。
    10. 中國時報官網:〈偽畫大師 栽在錯用顏料〉,吳垠慧,台北報導,2014年09月10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0000989-260115。
    11. 國立故宮博物院 故宮書畫數位典藏資料檢索,http://www.npm.gov.tw/exh100/fuchun/ch_02_1.html。
    12. 中華博物網:〈張大千偽作充斥坊間惹非議〉,http://images.gg-art.com/viewNews/index_b.php?newsid=14935。
    13. 新華網:〈“贗品高手”張大千〉,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rdx/2014-03/28/c_133219590.htm。
    14. 台北美術館官網:《徐冰:回顧展》,http://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page.aspx?id=495&ddlLang=zh-tw。
    15. 教育部國語辭典官網:成語「以訛傳訛」典源,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4%BB%A5%E8%A8%9B%E5%82%B3%E8%A8%9B。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