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榮輝
論文名稱: 社區大學社團課程實施成效與社區意識之相關研究 -- 以台北市、台北縣為例
指導教授: 林振春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社區大學社團課程社區意識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5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台北縣社區大學社團課實施成效與社區意識;並進而研究二者之關係。首先探討有關文獻,以作為研究架構及研究目的的依據,本研究目的有四:
    一、探討台北市、台北縣社區大學社團課程實施成效。
    二、研究台北市、台北縣社區大學社團課程學員之社區意識。
    三、分析社區大學社團課程實施成效與社區意識之關係。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社區大學規劃實施社團課程與後續研究之建
    議。
    本研究工具採自編問卷,問卷調查以台北市、縣社區大學修習社團課程學員為母群體,針對台北市、縣社區大學社團課程學員進行隨機抽樣。最後依據主要研究發現,作成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獲得的結論如下:
    ㄧ、台北市、縣社區大學社團課程整體實施成效良好
    二、 社區大學學員最能發揮社區學習之效果
    三、 社區大學學員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
    四、志工服務是學員們修習最熱門之社團課程
    五、 修習社團課程的社區大學學員屬於高社區意識
    六、 社團課程實施能提升社區意識
    七、 社區大學應多開設社區整合聯誼之社團課程

    依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ㄧ、對政府的建議
    (一) 積極促成與鼓勵社區大學廣開社團課程
    (二) 政府要能提供學習之後的行動出口 1
    二、對社區大學建議
    (ㄧ) 開設社團課程特色的生活技能課程
    (二) 建置統合社區內不同組織力量的平台
    三、對社區大學的學員建議
    (ㄧ) 建立參與社團課程的正確思維
    (二) 為建設理想社區而有計畫的選課

    四、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ㄧ) 就研究對象而言
    建議後續研究可以隨機抽樣,以全部學生為對象,求樣
    本的多樣與客觀性。
    (二) 就研究方法而言
    建議後續研究者以個案研究法研究有社團課程實施內容
    形成、過程及成效因素之探討。
    (三) 就研究內容而言
    1、做前後對照測驗,及對於如何提昇社區意識、社團課
    程如何規劃實施以達最高成效擬訂一套完整的方案。
    2、可進一步探入社團課程轉化為實際社區參與的探討。
    3、幫助社區大學學員願意展現社區一家親的社區親和胸襟,
    以共同為社區建設盡力,營造安和樂利的友善家園。

    The Research of the Implementing Effect of the Corporation Courses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and Their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in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ounty
    Abstract
    Chang Rong-Huei
    The research aims at probing into the implementing effect of the corporation's courses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and their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in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ounty, and then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Firstly, probe into the relevant documents in order to be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structure and the research purpose. There are four research goals, as follows:
    1. Probing into the effect of the implement of the corporation's courses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ounty.
    2. Studying th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of the learners of the corporation's courses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ounty.
    3.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ffect of the implement of the corporation's courses and th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4. Proposing the plans of implementing corporation's courses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and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follow-up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 tool adopts the questionnaire compiled by myself, and 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regards the learners of the corporation's courses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ounty as the population, and carries on the random sampling to the learners of the corporation's courses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ounty.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main findings, giv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I. The conclusions obtained in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effect of the implement in the corporation's courses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n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ounty is good.
    2. The learners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can produce the best learning result in the community.
    3. The learners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have the enthusiasm in participating in the public affairs of the community.
    4. The hottest course of the corporation of the learners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is volunteer service.
    5. The learners who take the corporation's courses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belong to having high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6. The implement of the corporation's courses can promote th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7.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should open more corporation courses that can integrate the friendship of the communit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 propos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I. The suggestions to the government
    1. Actively encouraging community universities to open more courses of the corporations.
    2. The government should offer the outlet of the action after learning.

    II. The suggestions to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1. Encouraging community universities to open more courses of the life technical ability Encouraging community universities to open more cours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rporations.
    2. Establishing the platform of integrating the strength of the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in the community.

    III. The suggestions to the learners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1. Establishing the correct thinking of joining in the courses of the corporation.
    2.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ideal community choosing the courses of the corporation in a planned way

    VI. The suggestions to the follow-up study
    1. As regards research objects:
    In order to get the variety and objectivity of the sample, propose sampling at random in follow-up study and regard the whole students as the target.
    2. As regards research approaches
    Proposing to those who want to do the follow-up research by doing with the case study method. Studying the content formation with the implement of the corporation courses, the process, and probing into the effective factors.
    3. As regards research contents
    (1) Contrasting between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and drawing up an overall project of how to promote th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 and how the corporation’s courses planned and implemented to reach the highest effect.
    (2) Probing into the courses of the corporation to turn into the real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further.
    (3) Helping the learners of the community universities be willing to express their kind minds of representing the community as a home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peaceful ,fitting, and friendly hometown.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社區大學之理念與發展 11 第二節 社區大學之社團課程 19 第三節 社區意識 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6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6 第五節 實施程序 76 第六節 資料處理及統計方法 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9 第一節 臺北市縣社區大學社團課程選課情形分析 79 第二節 臺北市縣社區大學社團課程實施成效 82 第三節 台北市縣社區大學學員社區意識分析 87 第四節 社團課程實施成效與社區意識的相關分析 93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結論 103 第二節 建議 106 參 考 文 獻 111 附錄一 台北縣市社區大學社團課程實施與社區意識相關研究預試問卷 119 附錄二 台北縣市社區大學社團課程實施與社區意識相關研究正式問卷 124 表 目 錄 表2-1 全國社區大學一覽表之一 14 表2-1 全國社區大學一覽表之二 15 表2-2 傳統教育學與成人教育學課程設計之比較 18 表2-3 台北市縣社區大學社團課程類別之定義與課程名稱之一 27 表2-3 台北市縣社區大學社團課程類別之定義與課程名稱之二 28 表2-3 台北市縣社區大學社團課程類別之定義與課程名稱之三 29 表2-4 台北市縣九所社區大學註冊學員之選修課程分析表 31 表2-5 台北市縣9所社區大學94學年度秋季班開課比例 32 表2-6 2005年第七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優良課程評選表準及獲選課程之一 33 表2-6 2005年第七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優良課程評選表準及獲選課程之二 34 表3-1 本研究母群分布一覽表 63 表3-2 台北縣市社區大學抽樣學校與人數 64 表3-3 本研究實際抽樣情形及有效問卷統計表 64 表3-4 本研究有效樣本基本資料統計一覽表之一 65 表3-5 社區大學社團課程實施成效量表項目分析 68 表3-6 社區大學社團課程實施成效量表因素分析 69 表3-7 社區大學社團活動實施成效量表預試問卷與正式問卷題號對照表 70 表3-8 社區大學社團活動實施成效量表之「信度分析」 71 表3-9 社區意識項目分析 72 表3-10 社區大學社團課程實施量表因素分析 73 表3-11 社區意識量表預試問卷與正式問卷題號對照表 74 表3-12 社區意識量表之「信度分析」結果 75 表4-1 臺北縣市社區大學學員目前修習的社團課程統計 79 表4-2 臺北縣市社區大學學員曾經修習的社團課程統計 80 表4-3 台北縣市社團課程實施現況分析結果摘要表 82 表4-4 台北縣市社團課程實施現況T-TEST結果摘要表 82 表4-5 不同背景變項社區大學學員 83 表4-6 不同縣市社區大學學員 84 表4-7 台北縣市社區大學學員目前修習的社團課程列連表 85 表4-8 台北縣市社區大學學員以前修習的社團課程列連表 86 表4-9 台北縣市社區大學學員社區意識分析結果摘要表 88 表4-10 台北縣市社區大學學員社區意識實施現況T-TEST結果摘要表 89 表4-11 不同背景變項社區大學學員在社區意識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果 90 表4-12 不同縣市社區大學學員在社區意識四個分量表分數上的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 91 表4-13 不同年齡社區大學學員在社區意識四個分量表分數上的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 91 表4-14 社團課程實施與社區意識的典型相關分析結果 94 表4-15 社團課程實施成效與社區意識的典型相關之因素結構 94 表4-16 社團課程實施成效與社區意識的典型相關之加權值 94 表4-17 社團課程與社區意識多元迴歸模式摘要表 97 表4-18 社團課程與社區意識多元迴歸模式變異數分析 98 表4-19 社團課程與社區意識多元迴歸係數分析 99 圖 目 錄 圖2-1 社區大學課程間的有機連結 22 圖3-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 61 圖4-1 社團課程實施成效與社區意識的相關徑路圖 97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內政部(1991),社區發展工作綱要。
    石玉森(2003)。台北縣泰山鄉民大學經營及其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 (2002)。社區大學評鑑制度之規劃。台北: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李丁讚(民89)。試論社區大學中「社區」一詞意涵。第二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會議手冊。
    吳昭瑩(2004)。嘉義縣頂塗溝社區居民社區意識與轉換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念謙(1997)。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黎明住宅社區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宗瑞(2001)。願景抑或幻景-有關社區大學深化議題的政治社會學探討。青草湖社區大學通訊,9。
    周尚枚(2002)。社區大學自主性社團參與公共事務歷程中彰權益能要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妙香 (2000)。社區義工參與社區問題解決的學習及其影響之探討─ 以嘉義市王田里社區義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信華(1999)。共同體與社區生活的重建。2-17。臺灣省政府建設廳手工業研究所/臺灣省政府建設廳手工業研究所。
    林振春(1994)。整建社區社會,凝聚社區意識,理論與政策,32,p117-129。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5)。凝聚社會意識,建構社區文化。台北:社區發展季刊,69,p25-33。
    林振春(1996)。社區成人教育者的培育與運用。成人教育雙月刊,13。
    林振春(1998)。「社區警察與警察社區化」。社區發展季刊,83,p34-40。
    林振春(2004)。社區大學與台灣社區學習文化的深耕。2004兩岸社區大學營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
    林振春、王淑宜(2004)。社區化、社區發展與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營造與傳播。台北:師大書苑。
    林瑞欽(1993)。都市新興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的發展研究-以台中市松安社區為例,台灣省政府社會處。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新台灣社區發展學術叢書社區篇,p17-39,台北市,中華民國公益活動促進會。
    林澄枝(1995)。落實社區總體營造工作報告。台北:文建會編印。
    林麒棟(2002)。社區大學社團活動課程推動社區營造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5)。台北縣板橋社區大學。2005年第七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頁78。
    社會工作辭典(1993)。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邱威程(2002), 社區大學參與及非參與社團活動課程學員社區意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
    南港社大快報(2005a)。臺北市南港社區大學九十三年度第二期課程成果摘錄,18。
    南港社大快報(2005b)。守護大坑溪引爆公民行動力─南港大坑溪社造互助守護團體,28。
    施玉娟(2002)。成人參與社區大學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怡如(2002)。社區大學發展脈絡、課程規劃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秀蕙(民1997)。大眾傳播與社區意識:社區公眾特質初探,民意研究季刊,202,p 51-86。
    徐昊杲(2000)。高職學校教育之省思與願景。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7。
    徐震(1979)。社區一詞的用法及其演進。社區發展季刊,6,p8-12。
    徐震(1995)。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建設,90,p4-12。
    徐震(1996)。「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王衍芬主編。文化傳承叢書第二輯—社區文 化建設。財團法人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P9-37。
    張德永(2001)。社區大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施大書苑。
    張玉泓(2002)。公民意識的實踐邏輯:台灣社區大學歷史發展與個案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則周(2000)。「釐清社區大學目標—從課程設計走出困境」。第二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區大學與社會發展。高雄:高雄市長青文化中心。
    張菀珍(2003) 社區組織建構社區學習網絡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和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菀珍(2004)。社區大學為社區學習體系的發展動機。2004兩岸社區大學營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台北:教育部。
    陳其南(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台北:允晨。
    陳其南(1996)。終身學習與社區總體營造。社區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手冊,p1-28。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陳定銘 (2002)。台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陳烘玉、劉能榮、郭照燕、張婉瑜、周遠祁、黃秉勝、高慧怡、蔡燕如、楊立惠(2003)。互動俗民誌取向之社區行動課程:「金山國小」課程發展與教學創新之研究。載於現代教育論壇,社區行動課程之建構―互動俗民誌取向,p129-143。
    陳翠娥(2001)。社區大學建構公民意識之研究—以台北市四所社區大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陳瓊如(2000)。我國社區大學的發展及其定位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雲、黃錦賓、甘炳光等編著(1996)。「社區教育」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台北 :五南。
    曾華源(1986)。推動社區工作之途徑與社區工作者角色之探討。社區發展的回顧與展望,248-263,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湯焜楠(2004)。月津文史發展協會實施社區成人教育凝聚社區意識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武雄 (1995)。台灣教育的重建---面對當前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台北:遠流。
    黃武雄(1998)。87年度第一季招生入學選課手冊。P62-81z。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編印。
    黃武雄(1999)。我們要辦什麼樣的大學? --- 台北縣五所社區大學設置企劃。教育研究資訊,7(5),p59-77。
    黃武雄(1999)。我們要辦什麼樣的大學? --- 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畫通案。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5,p28-38。
    黃富順(1994)。加強社區意識,建立祥和社會的途徑。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社區篇,p46-47,台北市,中華民國公益活動促進會。
    黃富順(1998)。民間版社區大學計畫書。教育資料文摘,248,p13-34。
    黃鈺樺(2001)。汐止社區大學實施現況與學員改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論文。
    廉兮、黃馨蘭(2004)。社區社團課程作為社區培力之所。2005台灣社區大學導覽,p53-55。
    楊智安 (2004)。國姓鄉居民對社區營造永續發展態度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雅湘(2002)。社區大學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 - 以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詹秀員(2001)。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台北:三民。
    蔡祈賢(1996)。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124,21-26。
    蔡傳暉 (1999)。社區大學的基本理念與發展現況。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八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入學與選課手冊」,p187-198。
    蔡承家(2004)。社區大學整合社區終身學習資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蕭銘芚(2001)。突破三年四個月的學習模式-社區大學民間藝術教學模式探討。2001全國社區大學教師研習會新竹第三場手冊。
    蘇文彬 (1996)。台中市大樓住戶在大樓社區內休閒情形及活動參與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文獻
    Buckner, J. C. (1988).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ument to Measure Neighborhood Cohe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6,6:771-791.
    Chavis, D. M. and A. Wandersman, (1990), Sense of Community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A Catalyst for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Chavis, D. M., Hogge, J. H., McMillan D. W., & Wanderman A. (1986). Sense of Community through Brunswik’s Lens: A First Look.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 24-44.
    Glynn T (1981)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 Human Relations, 34(7), pp. 789-818.
    Hughes, C. & Tight, M. (1995).The Myth of the Learning Society,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Vol.40: No.3.
    Hughey, J. B. and J. W. Bardo (1984), The Structure of Community Satisfaction in a Southeastern America City,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23: 91-99。
    Hughey. J. B. & Bardo, J. W. (1984). The Structure of Community Satisfaction in a Southeastern American City.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23, 91-99.
    Hutchins, R. M. (1968). The Learning Society. N. Y. : F.A. Praeger.
    Knowles, M. S.(1990). The Adult Learner:A Neglected Species. Houston:Gulf Publishing Company. p.119.
    Long, H. B. (1985). Contradictory expectations ? Achievement and Satisfaction in Adult Learning. Journal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33(3), 10-12.
    Puddifoot, J. E.(1996). Some Initial Consideration in the Measurement of Community Identit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4(4), 327-336.
    Unger, D. G. and A. Wandersman, (1985), The Importance of Neighbor: The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Components of Neighbor,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3:139-169

    網路資料
    台北市社區大學聯網(2004)。93年社大營運摘要。2005年6月取自:http://www.tpcc.tp.edu.tw/Pub-Colleges-93.asp
    永和社大(2003)。公共性社團與志願服務。2005年5月取自:http://www.community-univ.org.tw/about/8%E7%A4%BE%E5%9C%98.doc
    板橋社區大學。板橋社區大學籌辦故事暨課程特色。2005年5月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pccu/mainpage.asp?Mode=singlepage&UserName=pccu&ID=174
    法務部(民91)。終身學習法。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05年5月取自於: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2001)。
    信義文化基金會(2004)。社區冷漠儼然成為趨勢 社區發展潛在危機。2005年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gb/4/6/27/n580444.htm
    教育部 (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教育部部史-重要教育文獻。2005年5月取自於:http://study.ks.edu.tw/learn/low/low1.asp
    淡水社區大學(2000)。校務規劃經營報告書:創校理念。2005年5月取自:http://www.tamsui.org.tw/tcu/about_us/about.htm
    莊武男(2004)。傳統寺廟彩繪。2005年5月取自於:http://university.tamsui.org.tw/cause941/B09.htm
    陳鴻基(2002)。發揮重建學校力量進行社區總體營造工程。2005年5月取自: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1/SD-C-091-138.htm
    新莊社區大學。發展願景-學校特色介紹。2005年5月取自:http://www.encounter.org.tw/about/about-1-2.htm
    楊志彬(2003)。SARS危機,社會學習與公共意識 ,艋舺傳奇第十期。2005年5月取自:www.wanhuaco.org.tw/plan/10/ SARS,社會學習與公共意識.doc
    劉娟娟(2004)。自我生命藝術的創造-藝術治療。2005年5月取自於:http://www.tpcc.tp.edu.tw/Download/PDF/20041205-創意教學-劉娟娟.pdf
    戴瑞君(2004)。志工經營有成 即將成立志工社。2005年5月取自:http://www.tamsui.org.tw/tcu/cause/cause.htm
    謝三泰(2004)。看見淡水.紀實攝影。2005年5月取自於:http://university.tamsui.org.tw/cause941/B02.ht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