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蔣曉儀 |
---|---|
論文名稱: |
試析繪畫中植物之光影表現--我與植物和光影之對話 |
指導教授: |
陳淑華
Chen, Shu-Hw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8 |
中文關鍵詞: | 光 、植物 、光影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4 下載:5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論文的主題「繪畫中植物之光影表現」,旨在探討西洋美術中「光」所扮演不同角色,因而產生多種不同風格。對於光的內涵意義則是個人深感興趣,西方藝術家在面對自然世界時,在繪畫中呈現不同的形式,特別是「光」與「植物」這兩個課題的認知上,是個人所關注的方向,希望透過論文的硏究、文獻資料的探討與藝術史理論觀念的釐清,認識西方繪畫本質,並藉此印證個人的想法並整理出個人的繪畫語言,落實在創作方向的實踐。
茲將各章節所涵蓋的內容概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為本論文的動機與目的,扼要的說明個人最終的想法,在動機中闡述了個人所思考反省的價值與關注方向並以一、回歸自性,二、人的困境,三、「愛」與「關懷」,此三論點作為本論文的核心價值。
第二章 「文獻分析」此章將分為三節:第一節西洋繪畫中「光」的角色,
主要探討美術史中不同階段的光在繪畫中扮演的角色。第二節西方繪畫中對「光之內涵」探討,選擇五位畫家,觀察其在繪畫的相關性和相異之處,希望發現影響畫作的原因,以及光線表現在美術史的義意。第三節西方繪畫中植物表現,以四位畫家創作中階段性以植物圖象為表現內容做為探討對象,此四位風格畫家差異甚大,美學觀點亦不同,但對於植物圖象呈現的內涵,彼此間卻有共同的關注性,這是有趣的發現。
第三章 「個人創作理念」說明幾點影響畫作的元素,是個人階段性繪畫的自我省察與作品說明,選擇與生活經驗最為關切的方向為主要表現,它是個人對大環境反省、辯証、思考後的生活價值,也是當前對人處境的反思,繪畫中光和植物這兩個元素,企圖傳達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及人與自然的平衡關係。
第四章 「個人創作內容表現與繪畫表現形式」一、以植物為畫面主要符號,對物象的客觀描寫、經過一再的觀察、素描、提鍊出畫面的造型,思維來回不斷的轉化,讓物象造型能準確傳達筆者的心象世界。二、壓克力顏料為此次表現媒材,為豐富畫面的表現層次,過程中水分的控制變成最大的難題,畫面暢快宣洩、水流與透明感的呈現,是依據內在需求的呈顯,經過不斷的反覆嘗試,也從錯誤與失敗的實驗過程得到經驗,對於複雜的創作過程個人有了更深一層體驗與感受。
結論為最後一章,將個人此次研究的心得內容做一統整的歸納,並希望能確立日後在繪畫創作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一、 圖書: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臺北市:黎明出版社,1980。
史作檉,《林布蘭藝術之哲學內涵》。臺北市:博學,1981。
史作檉,《塞尚之哲學探測》。台北縣:仰哲出版社,1982。
史作檉,《歷史.自然與人性》。新竹:仰哲出版社,1984。
史作檉,《藝術的本質》。臺北市:書鄉文化出版社,1993。
石朝穎,《一顆卑微種子的自我覺醒》。臺北市:水瓶世紀,1998。
石朝穎,《人類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臺北市:水瓶世紀,1998。
何政廣主編,《世界名畫家全集 克利Paul Klee:詩意的造型大師》。臺北市:藝術家出版,1996。
何政廣主編,《世界名畫家全集 盧梭 Henri Rousseau》。臺北市:藝術家出版,1996。
何政廣主編,《世界名畫家全集:林布蘭特Rembrandt van Ryn》。臺北市:藝術家出版,1996。
何政廣主編,《世界名畫家全集:歐姬芙O'Keeffe:沙漠中的花朵》。臺北市:藝術家出版,1999。
何政廣主編,陳英德,《世界名畫家全集: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神秘的光線大師》。臺北市:藝術家出版,1998。
何政廣主編,曾長生撰文,《世界名畫家全集 恩斯特 Max Ernst》。臺北市:藝術家出版,2003。
何懷碩,《給未來的藝術家》。臺北市:立緒文化事業出版,2003。
呂清夫,《造形原理》。臺北市:雄獅圖書,2000。
高千惠,《百年世界美術圖像》。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0。
高千惠,《當代文化藝術澀相》。臺北市:藝術家,1998。
陳秋瑾,《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藝風堂,臺北市,1995。
陳淑華,《油畫材料學》。臺北市:洪葉文化,1998。
陳鼓應注譯,《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市:台灣商務出版社,1998。
曾長生,《世界名畫家全集 超現實主義藝術Surrealist Art》。臺北市:藝術家出版,2000。
馮 曉,《中西藝術的文化精神》。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劉文潭,《現代美學》。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
謝里法,《藝術的冒險》。臺北市:雄獅圖書 ,1982。
二、期刊、論文:
Renata Cognon and Lodovica Magistrali,Angelo De Fiore 等撰(1992-96)廖惠珍、趙慧如編輯
《巨匠美術週刊 5 期—達文西》,臺北市:錦繡出版,1992。
《巨匠美術週刊 9期—拉斐爾》,臺北市:錦繡出版,1992。
《巨匠美術週刊14期—卡拉瓦喬》,臺北市:錦鏽出版,1992。
《巨匠美術週刊21期—林布蘭》,臺北市:錦繡出版,1992。
《巨匠美術週刊32期—盧 梭》,臺北市:錦鏽出版,1993。
《巨匠美術週刊70期—維梅爾》,臺北市:錦繡出版,1992。
《巨匠美術週刊60期—恩斯特》,臺北市:錦繡出版,1993。
《巨匠美術週刊63期—拉突爾》,臺北市:錦繡出版,1993。
《巨匠美術週刊90期—克 利》,臺北市:錦繡出版,1994。
王 津,《拉杜荷繪畫之研究Georges de La Tour,1593-165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史作檉,《發現林布蘭》,〈美育〉,105期,1999年,頁14。
朱紋皆,《維梅爾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許靖宜,《保羅.克利創作思想的研究 Paul Klee,1879-194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陳玫琦,《保羅.克利研究 Paul Klee,1879-194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陳英德,〈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it Caravaggio)十七世紀歐洲繪畫最大的創新者和最具影響力的大師〉,《藝術家》,241期,1995年6月,頁374-395。
陳英德,〈拉斐爾的「基督顯形」一幅美術史上傑作中的傑作〉,《藝術家》,
,279期,1999年8月,頁452-46。
陳英德,〈林布蘭特[Van Lyn Rembrandt]的早期和晚年傑作「以馬內利的朝聖者」〉,《藝術家》,285期,1999年2月,頁426-439。
陳英德,〈喬治.德.拉杜爾(George de La Tour)--描寫光影的繪畫詩人〉,《藝術家》,242期,1995年7月,頁332-351。
楊純青,《喬治亞‧歐基芙Georgia O'Keeffe, 1887-1986》繪畫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楊勝安,《一個自然,各自表述-中西繪畫光影的表現》,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楊熾宏,〈花非花:女性藝術先趨歐姬芙的大花朵畫〉,《藝術家》,365期,1978年,p36-41。
楊識宏,《大趨勢》,楊識宏專輯,5期,36-65,2002。
雷文炳,〈西洋藝術史綱(157):十六世紀的義大利繪畫-卡拉瓦喬〉,《藝術家》,280期,1998年9月,頁476-481。
鄭治桂,〈神祕的光線大師--喬治.德.拉突爾[Georges de la Tour]回顧展〉,《藝術家》,272期,1998年,頁368-387。
鄭惠丰,《鴻飛掠影-繪畫中光影意象之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鄧治平,《林布蘭特寫實風格之研究》(Rembrandt Harmensz van Rhijn,1606-166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三.畫冊圖錄:
吳荽如總編,《新編近代世界名畫全集8 盧梭Rousseau》,臺北市:光復畫局,1991年。
外文部分:
一、 翻譯圖書:
Anna Moszynska,黃麗絹譯,《抽象藝術》,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1999。
Arnold Houser,《西洋社會藝術進化史》,邱彰譯,臺北市:雄獅圖書出版,
Bates Lowry,杜若洲譯,《視覺藝術》,臺北市:雄獅,1976。
Boyce Rensberger,翟墨、王瑞廷 編著,《克利藝論》。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Britta Benke,(O'Keeffe),En-Ling Chu譯,《歐姬芙》班納迪克 塔森出版社Benedikt Taschen,1998年。
Carl G,Jung,龔卓君譯,《人及其象徵》,臺北市:立緒出版,1999。
Ernst Cassire,An Essay On Man《人論》,甘陽譯,桂冠圖書,臺北市:1997。
Frieda Fordham,陳大中譯,《榮格心理學》,臺北市:結構群,1990。
Henri Matiss,蘇美玉譯,《馬諦斯畫語言》,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2。
Jeffrey Hogrefe,O'Keeffe: The Life of an American Legend(),毛羽譯,《美國女畫家歐姬芙》,臺北市:方智出版社,1997。
John Berger,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臺北市:遠流,1991。
Judy Chicago,Through the Flower, My Struggle as a Woman,陳宓娟譯,《穿越花朵:一個女性藝術家的奮鬥》,臺北市:遠流,1997。
Kandinsky,吳瑪俐譯,《點線面》,臺北市:藝術家,1973。
Kandinsky,《Uber das Geistige i n der Kunst》,吳瑪譯,《藝術的精神性》,臺北市:藝術家出版,1985年。
Lev Tolstoy,Chto takoye iskusstvo《藝術論》,耿濟之譯,蔣勳校訂,臺北市:遠流,1989。
Mary Bassno,江佩娟譯,《光:思索光的本質》,臺北市臺北:世茂,1997。
Nathan Cabot Hale,Abstraction in art and nature,沈揆一、胡知凡譯,《藝術與自然中的抽象》,上海市: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Pascal Bonafoux,Rembrandt:Le Clair, L’obscur,王鵬、陳祚敏譯,《林布蘭 陰影中的亮光》,臺北市:時報文化,1996。
Paul klee,Padagogisches Skizzenbuch,《保羅‧克利教學手記》,周超群譯,臺北市台北市:藝術家,1999。
Paul klee,《表現主義大師:克利的日記》,雨云譯,臺北市:藝術家,1997。
Pere Gimferrer,許季鴻譯,《西洋近現代巨匠畫集恩斯特》臺北市:文庫出版社,1994。
Peter Tompkins∕Christopher Bird,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薛絢譯,《植物的秘密生命:從花仙子到夸克中存在的不為人知的自然之靈》,臺北市:台灣商務,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