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昱芷 Wu, Yu-Chih |
---|---|
論文名稱: |
臺灣現代音樂先鋒:温隆信的《現象Ⅰ》、《現象Ⅱ》作品分析研究 The Pioneer of Taiwanese Contemporary Music: the Analysis of Wen Loong-Hsin’s PhenomenaⅠ, and Phenomena Ⅱ |
指導教授: |
黃均人
Huang, Chun Z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4 |
中文關鍵詞: | 温隆信 、現象Ⅰ 、現象Ⅱ 、現代音樂 |
英文關鍵詞: | Wen Loong-Hsin, Phenomena Ⅰ, Phenomena Ⅱ, Contemporary Music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80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3 下載:12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分析臺灣現代作曲家温隆信的兩個作品,分別是《現象Ⅰ》、及《現象Ⅱ》。《現象Ⅰ》是為定音鼓、中提琴、單簧管、長笛及鋼琴所作之作品,温隆信以此作品於1971年獲得中華民國第一屆現代音樂作曲比賽第一名。《現象Ⅱ》是為小型室內樂及打擊樂器所作之作品,於1975年獲得荷蘭高地慕斯現代作曲比賽第二獎,為國人第一位獲得世界大獎者。
本文希冀提供温隆信的音樂生命歷程及兩首分析作品,使更多人知曉温隆信對臺灣音樂環境的貢獻,也讓更多音樂家與研究者關注温隆信的作品。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aiwanese contemporary composer Wen Loong-Hsin’s two works: PhenomenaⅠ, and Phenomena Ⅱ. PhenomenaⅠ was composed for timpani, viola, clarinet, flute and pianoforte. The piece won the 1st Prize of Republic of China 1st Contemporary Music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in 1971. Phenomena Ⅱ was composed for small ensemble and percussions. This piece was awarded the 2nd prize of The International Gaudeamus Composer’s Competition in 1975. Wen is the first Taiwanese who won a prize in an international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This study hopes to familiarize people with Wen Loong-Hsin’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aiwan music environment, and hopes to attract musicians’ and researchers’ attention to all his compositions.
王耀華,《民族音樂論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274。
幼獅文藝製作。〈音樂創作需要第四空間─温隆信談音樂創作〉。《幼獅文藝》No.400, (四月號,1987):6-10。
自由時報報訊。〈温隆信座談引介當代擊樂多元風貌〉。《自由時報美東版》,11月8日,1997。
余怡倩。〈温隆信的職業欄是:作曲家〉。《世界周刊》(十月25日,1992):72-73。
林清玄。〈入世的音樂家─訪温隆信〉。《中國時報》,11月3日,1981。
邱婷。〈國樂團,闢新徑,找聽眾〉。《民生報》,12月2日,1992。
高玉燕。〈「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將提醒現代父母如何培育下一代〉。《臺灣時報》,3月30日,1985。
温隆信。〈寫在齊爾品紀念音樂會之前〉。《時報雜誌》No.254,(十月號,1984):67-68。
―。〈論樂評〉。《時報雜誌》No.316,(十二月號,1985):57。
―。〈為電子合成器紮根─寫在第二屆電子合成器研習營之前〉。《音樂月刊》No.50,(七月號,1986):48-49。
―。〈讓『植物音樂』洗滌人類心靈〉。《日本文摘》No.21,(十月號,1987):93-96。
―。〈仙台市亞洲作曲家論壇側記〉。《日本文摘》No.22,(十一月號,1987):62-63。
―。〈給臺灣五十年的愛〉。《日本文摘》No.24,(一月號,1988):103-108。
―。〈日本職業作曲家─三枝成章、池邊晉一郎〉。《日本文摘》No.25,(二月號,1988):96-99。
許勇三 主編。《論巴托克的音樂創作》。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陳文芬。〈臺灣曲藝團體「行後公演」〉。《自立晚報》,3月17日,1994。
陳慧珊。《現代音樂美學新論》。臺北:美樂出版,2012。
國際青年商會中華民國總會。〈一九七五年十大傑出青年〉。《國際青年商會中華民國總會》。九月29日,1975。
鄭湛。〈一個可以花可以不花的錢─温隆信談電影配樂〉。《影響》No.20,(七月號,1978):58-65。
賴郁芬。〈為電子音樂教育的發展走訪日本各級學校〉。《音樂月刊》No.49,(六月號,1986):22-25。
賴慧娜。〈温隆信的畫與樂〉。《太平洋時報》,11月22日,2000。
鐘麗慧、侯惠芳、陳小凌。〈介紹吳三連文藝獎的三位得主─音樂:温隆信〉。《民生報》,11月3日,1981。
Gieseler, Walter. 《二十世紀音樂的和聲技法》(Harmonik in der Musik des 20. Jahrhunderts)。楊立青 譯。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Meyer, Leonard B. 《音樂、藝術與觀念─二十世紀文化中的模式與指向》(Music, The Arts and Ideas: Patterns and Predictions in Twentieth-Century Culture)。劉丹霓 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Persichetti, Vincent.《二十世紀和聲學–原創樣式與應用》(Twentieth-Century Harmony: Creative Aspects And Practice)。黃大同、杜亞雄 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Bartolozzi, Bruno. New Sounds for Woodwind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1982.
Chen, Mon-Shan. “Appli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Music Nanguan in the Selected Works of Living Composer: Wen Loong-Hsin.” PhD diss., New York University, 2002.
Cogan, Robert and Escot, Pozzi. Sonic Design: The Nature of Sound and Music. Cambridge: Contact International, 1984.
Gieseler, Walter. 《20世紀の作曲――現代音楽の理論的展望》(Komposition im 20. Jahrhundert)。佐野光司 譯。東京:音樂之友社,1988。
Holland Bernard,. “Composers From Taiwan.”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4, 1994.
Internationale Gaudeamus Muziekweek Programma, 1972.
Robert van Gend, “The Fibonacci sequence and the golden ratio in music”, Notes on Number Theory and Discrete Mathematics 20, no. 1 (2014): 72–77.
Wen Loeng-Hsin: Man waar muziek in zit. VRIJ China, 1975.
〈絲綢之路より〉。《ショパン》(Chopin)。No.49,(二月號,1988):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