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傅怡菁
論文名稱: 論陶淵明之思想及其實踐
指導教授: 傅武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陶淵明儒道會通思想實踐真善合一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8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著重於探究陶淵明之思想及其在生命當中之實踐。歷代研究陶淵明者不乏其人,然多從文學角度出發,從思想角度切入者雖有甚稀,而探討陶淵明之思想實踐者更是付之闕如。因此本文將朝此一方向努力,以補足陶學研究這一小片空白。陶淵明之思想主要為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佛學思想並未在其生命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文中著墨不多。陶淵明儒家思想之形成與時代、地域與家學頗有淵源,本研究歸納陶淵明之儒家思想有四大特色,分別為尊經重道、兼善濟世、守節固窮與孝悌為本。而關於陶淵明之道家思想,則歸納為委運任化、追慕自然與任真自得三大特色。有關陶淵明思想相關討論可參見本文第三章。
    中國哲學是以生命為重心,以實踐為其優先的關懷。陶淵明自幼秉承儒教,希冀在東晉亂世中追求個體生命的安頓與政治秩序的重建,以期實踐內聖外王的理想。他實踐儒家思想表現在嚴出處之操、甘固窮之節與肩聖賢之傳三方面,此為本文第四章寫作核心。陶淵明身處於玄風大盛的時代,亦受玄學思潮之影響。固然其生命底蘊是積極進取的儒家,但「有志不獲逞」的人生價值失落卻也讓他認清現實,而將生命重心轉向隱居出世,藉由道家思想以涵養內在之本性,他實踐道家思想的表現有三:全性保真、忘懷得失、興致自然。此為第五章重點所在。
    儒道會通是魏晉的時代課題,陶淵明也並未缺席。他透過豐富學養與一己生命將儒道兩家思想加以調和融通,發而為文,展現極高的境界;體現於世,流露圓熟的智慧。陶淵明儒道會通的最高表現為真善合一的思想,以儒家之「善」對道家之「真」作出滋潤,又以道家之「真」支持儒家之「善」,形成其獨特的思想體系。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4 一、陶淵明其人其文 4 二、學術背景 5 三、文學 6 四、思想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第二章  陶淵明之時代背景與生平事蹟 11 第一節  時代背景概述 11 一、政治氣候 11 二、學術思潮 14 第二節  生平事蹟介紹 17 一、居家讀書期 17 二、時官時隱期 19 三、隱居不仕期 26 第三章  陶淵明之思想 31 第一節  儒家思想 31 一、尊經重道 32 二、兼善濟世 34 三、守節固窮 37 四、孝悌為本 40 第二節  道家思想 45 一、委運乘化 45 二、追慕自然 49 三、任真自得 52 第四章  陶淵明對儒家思想之實踐 57 第一節  嚴出處之操 57 第二節  甘固窮之節 62 第三節  肩聖學之傳 69 第五章  陶淵明對道家思想之實踐 77 第一節  全性保真 77 一、追慕桃源 77 二、歸隱自然 79 三、恬靜寡欲 82 第二節  忘懷得失 84 一、琴音寄趣 84 二、文章自娛 87 三、飲酒忘憂 91 第三節  興致自然 96 一、悠遊山水 96 二、躬耕隴畝 100 第六章  陶淵明對儒道之會通 105 第一節  魏晉名士之會通孔老 105 一、聖人形象 105 二、經典詮釋 111 第二節  陶淵明之會通儒道 118 第七章  結論 127 一、陶淵明的儒道思想 127 二、陶淵明對儒道思想之實踐 129 三、本研究的限制與展望 131 參考文獻 133 一、陶淵明著作校箋集注 (依姓氏筆畫為序) 133 二、陶淵明相關著作 (依姓氏筆畫為序) 133 三、古籍 (依時代先後為序) 134 四、相關專書 (依姓氏筆畫為序) 134 五、單篇論文 (依姓氏筆畫為序) 135 六、學位論文 (依姓氏筆畫為序) 137

    一、陶淵明著作校箋集注 (依姓氏筆畫為序)
    丁仲祜:《陶淵明詩箋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2005年。
    方祖燊:《陶潛詩箋註校證論評》,臺北:蘭臺書局,1971年。
    王叔岷:《陶淵明詩箋證稿》,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陶澍注:《陶靖節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99年。
    逯欽立:《陶淵明集》,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楊 勇:《陶淵明集校箋》,臺北:正文書局,1999年。
    溫洪隆注釋,齊益壽校閱:《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鍾京鐸:《陶淵明詩注釋》,臺北:學海出版社,2005年。
    龔 斌:《陶淵明集校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二、陶淵明相關著作 (依姓氏筆畫為序)
    方祖燊:《陶淵明》,臺北:國家出版社,1995年。
    王叔岷:《慕廬雜稿》,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臺北:允晨文化,1999年。
    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史教研室編:《陶淵明資料彙編》(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李辰冬:《陶淵明評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阮廷瑜:《陶淵明詩論暨有關資料分輯》(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周振甫:《陶淵明和他的詩賦》,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胡不歸:《讀陶淵名集札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梁啟超:《陶淵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莊優銘:《陶淵明傳》,臺北: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陳永明:《莫信詩人竟平澹:陶淵明心路歷程新探》臺北:臺灣書局,1998年。
    陳怡良:《田園詩派宗師:陶淵明探新》,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怡良:《陶淵明生平及其思想研究》,臺南:興業圖書有限公司,1972年。
    陳怡良:《陶淵明的人品與詩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陳美利:《陶淵明探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郭銀田:《田園詩人陶淵明》,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楊家駱主編:《陶淵明詩文彙評》,臺北:世界書局,1998年。
    葉嘉瑩:《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講錄》,臺北:大塊文化,2012年。
    葉嘉瑩:《陶淵明飲酒詩講錄》,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廖仲安:《陶淵明》,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劉本棟:《陶靖節事跡及作品編年》,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蔡 瑜:《陶淵明的人境詩學》,臺北:聯經書房,2012年。
    鄧安生:《陶淵明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蕭望卿:《陶淵明批評》,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3年。
    錢玉峰:《陶詩繫年》,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2年。
    戴建業:《澄明之境──陶淵明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鍾優民:《陶學史話》,臺北:允晨文化,1991年。
    三、古籍 (依時代先後為序)
    【晉】陶潛撰,【明】黃文煥析義:《陶元亮詩》,《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梁】沈 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四、相關專書 (依姓氏筆畫為序)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上冊),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王邦雄:《儒道之間》,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王建生:《陶謝詩選評注》,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吳汝鈞:《儒家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李玲珠:《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沈振奇:《陶謝詩之比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林家驪注釋,簡宗梧、李清筠校閱:《新譯阮籍詩文集》,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林登順:《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知省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馬積高:《中國古代文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許尤娜:《魏晉隱逸思想及期美學涵義》,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陳順智:《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景蜀慧:《魏晉詩人與政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湯用彤:《儒學‧佛學‧玄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
    湯用彤著,湯一介主編:《魏晉玄學》,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賀昌羣、容肇祖等著:《魏晉思想》(甲編五種),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黃錦鋐注釋:《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葉嘉瑩:《好詩共欣賞: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家詩講錄》,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葉嘉瑩:《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
    葛曉音:《漢魏六朝詩歌鑑賞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趙 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6年。
    劉揚忠:《詩與酒》,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劉運好:《魏晉哲學與詩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蕭華榮:《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戴 燕:《玄意幽遠:魏晉玄學風度》,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天津教育,2005年。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譚正璧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上海:上海書店,1981年。
    五、單篇論文 (依姓氏筆畫為序)
    包根弟:〈論陶淵明的道家思想與佛家思想〉,《輔仁國文學報》第2期,1986年,頁1-32。
    李希、廖宏昌:〈陶淵明詩學與郭象哲學之關系考〉,《求索》,2011年11期,頁191-193。
    李蘭東:〈高情千古一真隱——陶淵明的隱逸思想和隱逸生活探析〉,《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12年03期,頁49-53。
    林顯庭:〈莊子、陶潛「三層自我觀」之比較〉,《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16期,2011年,頁3-53。
    胡 勇:〈淡薄渺遠 恬靜自然——淺論陶淵明的人生哲學及藝術風格〉,《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8期,頁33-34。
    夏繼先:〈玄學思想影響下的陶淵明創作探析〉,《文藝評論》,2011年04期,頁28-31。
    殷曉燕:〈他者視閾下的陶淵明雙重性格解讀〉,《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06期,頁109-113。
    張 苧:〈靜穆下的沖淡之美——淺析陶淵明飲酒詩中的美學傾向〉,《文學界》,2012年09期,頁249-250。
    陳宜伶:〈論陶淵明之「任真」與「自得」〉,《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2002年,頁89-106。
    陳美利:〈陶淵明的思想探究〉,《語文學報》第4期,1998年,頁115-140。
    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金明館叢稿初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頁180-205。
    曾小明、朱漢民:〈陶淵明詩文的身心表達與魏晉風度〉,《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頁26-32。
    楚 欣:〈平和與激情同在——讀《晉書‧陶淵明傳》〉,《炎黃縱橫》,2009年06期,頁61-62。
    赫 石:〈因情造文情愈深──〈陶徵士誄〉賞析〉,《中國文學研究》,1987年4期,頁132-134。
    歐宗智:〈阮籍陶潛之處世態度及其詩風〉,《中國語文》,2003年02期,頁52-58。
    鄧小軍:〈陶淵明政治品節的見證──顏延之〈陶徵士誄並序〉箋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5期,2005年,頁87-98。
    諶東飈:〈晉宋詩風與學風〉,《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2期,頁39-42。
    謝高通:〈陶淵明的人生態度與陶詩的和諧境界〉,《青年文學家》,2012年23期,頁52-53。
    韓國良:〈從儒道異同看陶淵明的思想屬性〉,《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頁28-31。
    韓國良:〈陶淵明與王弼〉,《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1期,頁59-61。
    韓國良:〈論陶淵明對魏晉玄學的改造與發揮〉,《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頁151-154。
    羅秀美:〈陶淵明「飲酒二十首」中的仕隱觀念〉,《元培學報》第5期,1999年,頁135-143。
    蘇文擢:〈陶淵明對儒道之實踐〉,《邃加室講論集》(增訂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頁151-160。
    六、學位論文 (依姓氏筆畫為序)
    (一)、博士論文
    宋政憲:《陶淵明與李穡詩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
    沈禹英:《六朝隱逸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楊玉成:《陶淵明文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二)、碩士論文
    王 洋:《道家詩意人生的理論與實踐》,山東: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王景龍:《陶淵明的政治情節研究》,青海:青海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碩士,2010年。
    王蒲衡:《陶淵明的生命哲學》,湖南: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2年。
    朱錦雄:《魏晉「會通」思潮下之「通隱」現象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江婉瑜:《陶淵明儒道人格的美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7年。
    吳 瑩:《從“質性自然”到“一語天然”──陶淵明自然思想及詩風析論》,青海:青海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李 娜:《南北朝陶淵明接受史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美學碩士論文,2012年。
    沈禹英:《魏晉隱逸詩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林昭毅:《陶淵明與隱逸之風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武宏璞:《陶詩的文化生態及其創作心理研究》,陜西:陜西理工學院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張仙娟:《陶淵明〈擬古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0年。
    梁貽婷:《陶淵明的生命情境與美學意涵》,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英姬:《中國士人仕與隱的研究──以陶淵明詩文與蘇東坡之「和陶詩」為主》,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陳毓讌:《以〈飲酒〉之分析說明陶淵明對道的體悟》,臺中:東海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萱蔓:《陶淵明與李白飲酒詩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9年。
    陳燕玲:《陶淵明與魏晉風流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麗足:《陶詩中的生命層境與藝術風格》,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5年。
    游顯惠:《陶淵明飲酒詩及其生命意涵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6年。
    黃巧妮:《陶淵明飲酒詩之意象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黃菁芬:《陶淵明、謝靈運思想與詩風較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6年。
    劉愛蓮:《陶淵明文學思想與東晉文壇》,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所碩士論文,2011年。
    鄭安森:《陶淵明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鄭淳云:《人與自然的對話──陶詩自然意象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5年。
    謝金安:《老子與陶淵明的藝術精神》,臺北:文化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1989年。
    羅小虎:《陶淵明、謝靈運詩歌風格的形成及比較》,陜西:陝西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顏國明:《魏晉儒道會通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