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單文惠 WenHuei Shan |
---|---|
論文名稱: |
《笠翁十種曲》研究 |
指導教授: |
黃麗貞
Huang, Li-J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畢業學年度: | 8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2 |
中文關鍵詞: | 李漁 、笠翁十種曲 、李笠翁戲曲 、清代戲劇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歸結歷來對李漁戲劇的研究,大多仍將重點置於戲劇理論的貢獻上,或由理論中,整理歸納李漁的戲曲特色,而略過對實際創作─《笠翁十種曲》的詳細分析。然理論與創作不免有落差的情況,光是對理論的分析,並無法掌握創作的特性,因此本論文即擬由《笠翁十種曲》的分析出發,配合戲劇理論,歸納李漁的創作特色來印證他的理論,並結合當時的傳奇創作背景,比較其作品之差異,最後推論創作與理論產生差距的原因。第一章〈緒論〉:簡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及方法,說明本論文的組織架構。第二章〈李漁其人〉:李漁的一生充滿傳奇的色彩,有人詆譭他,有人對他卻是贊不絕口,懸殊的差距來自著眼點的差異,前者專重在李漁的生活態度上,後者則著眼其才能。然評價一個人,不能將其抽離所處的時代環境,而以高標準的道德規範框架他,因此本章重點即在於對李漁生平事蹟及時代背景的呈現上。在生平事蹟的處理上,本章採編年體編排的方式,排次重要事件發生之年代,對李漁生平事蹟的研究已多,但眾說紛紜,對此,本文則陳列各家不同說法,並探其依據,佐以形同李漁日記的《一家言》蠡測,可理解的,便提出最合情理的說法;仍不可解者,存而不論,以待更新資料出土。在時代背景上,則針對李漁最為人詬病的生活方式,如好打抽豐、聲色之好及秦樓楚館的享樂生活,提出社會及經濟層面的背景說明。最後依據浙江古籍出版社之《李漁全集》,列舉出李漁的作品。第三、四章〈《十種曲》探究〉(上)(下):此章分上下兩部分析《笠翁十種曲》,分部的依據,在於作品完成的時間和地點,由於《十種曲》皆完成於李漁寓居杭州十年及南京二十年間,因此,凡完稿於杭州者,本文即歸為上部,完稿於南京者為下部。然筆者在分類時,發現有些作品雖完稿於杭州,但卻出版或邀序於南京,若此則歸為南京時期。而作品完成時間的推論,序有明言者,則依序之紀年,無言明者,則依作序者與李漁交往的時間地點決定。對《十種曲》的探析,分從三方面來探討:一是劇情本事,研討此本傳奇故事的取材,及其主題思想;二是情節構造,探究此傳奇情節安置的技巧,及其精采或敗筆之處,若此傳奇由小說改編而來,則比較其與小說的異同及優劣;三是人物刻畫,討論此傳奇中人物形象刻畫,及腳色間彼此之互動等。在分析這三部分的同時,並時時以《閒情偶寄》驗證,提出劇作與理論是否相符合。第五章〈笠翁的戲劇藝術〉:本章綜合上述《十種曲》之分析,由主題思想、劇情架構、人物刻畫、語言風格及舞台佈景五部分,歸納笠翁劇作的特性,並由明末清初的傳奇創作背景,推敲李漁劇作的時代優越性,推論李漁作劇之出發點,以瞭解李漁創作與理論之所以有差距產生的原因。
說明:本參考資料依出版品出版、發表年代順序編列,年代相同者,依編者、作者姓名筆劃排列。專著李漁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杭州,1992.10一版中國戲劇史,鄧綏寧,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台北,1956.9初版桃花扇,孔尚任,人民文學出版社 ,北京,1959.4一版清代通史, 蕭一山, 台灣商務印書館, 台北 ,1963中國近世戲曲史,青木正兒, 台灣商務印書館 ,台北, 1965元明清劇曲史,陳萬鼐, 台灣商務印書館 ,台北, 1966中國十大戲劇家,丁志堅, 順風出版社, 台北 ,1967.8初版納書楹曲譜續集,葉堂訂譜王文治參訂,生齋出版社,台北,1969.2初版劇說,焦循,廣文書局,台北,1970曲錄,王國維, 藝文印書館,台北,1971.1再版明清戲曲史,盧前,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1971 詞餘講義,吳梅,蘭臺書局,台北,1971 李漁研究,黃師麗貞,純文學出版社,台北,1974.1初,國家出版社 台北,1995.12重刊歷代詩史長編二輯(六)-(十),楊家駱編,鼎文書局,台北,1974.2初版光緒蘭谿縣志,清秦簧修,唐王森纂,成文書局(光緒十四年刊本影印),台北,1974.12一版柯雪齋近集,袁中道,偉文圖書出版社,台北,1976.9中國戲曲概論,吳梅,學海出版社,台北,1979.10初版小說考證,蔣瑞藻 ,河洛圖書出版, 台北,1979.10初版中國文學史,孟瑤, 大中國圖書公司,台北,1980.3三版中國戲劇概論,盧冀野, 莊嚴出版社,台北,1981.9初版李漁,黃師麗貞,河洛圖書出版,台北,1982.5初版,國家出版社重刊,台北 ,1982說戲曲,曾永義,聯經出版社,台北,1983論李漁的戲劇美學,杜書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3.10李漁傳記資料,天一出版社,台北,1985李漁評傳,肖榮,浙江文藝出版社,杭州,1985.3一版中國十大古典喜劇集,王季思主編,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1985.10三刷中國古典戲曲論集,曾永義,聯經出版社,台北,1986李漁傳,單錦珩,四川文藝出版社,四川,1986明清傳奇導論,張敬, 華正書局,台北,1986.10初版明清傳奇概說,朱承樸、曾慶全,滄浪出版社,板橋,1987.2 曲品校注,呂天成撰、吳書蔭校,中華書局,北京,1990.8一版李漁研究麟鱗集,趙文卿、趙肖羽編,文化藝術出版社,北京,1990.8一版明清文人傳奇研究,郭英德,文津出版設,台北,1991.1初版清初雜劇研究,陳芳,學海出版設,台北,1991.4初版明清政治社會史論,陳文石,台灣學生書局,台北,1991.11 初版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陳學文,稻禾出版社,台北,1991.12初版曲海總目提要,天津古籍書店,天津,1992.1閒情偶寄,清‧李漁,長安出版社,台北,1992.3李漁戲曲藝術論,胡天成,西南師大出版社,重慶,1993.5一版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華正書局,台北,1994.7中國文學史,葉慶炳,台灣學生書局,台北,1994.9四刷李漁研究,黃師麗貞,國家出版社,台北,1995.12修訂中國戲曲史論,吳新雷,江蘇教育出版社,南京,1996.3一版李漁創作論稿,張曉軍,文化藝術出版社,北京,1997.5一版期刊論文文學批評家李笠翁(小說月報), 胡夢華,1926.6第十七卷李笠翁詞學(燕大月刊),顧敦鍒,1927.11-1928.1第一卷二至四期李漁戲劇論縱述(文哲季刊), 朱東潤,1934.12第三卷第四號李笠翁與《十二樓》(圖書館學季),孫楷第 ,1935.12第九卷第三第四合期試談李笠翁的寫劇理論(劇本), 陳多 ,1957第七、九期李漁(中國文學史論集‧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張敬, 1958.4初版李漁戲劇小說中所反映的思想與時代(大陸雜誌), 駱雪倫 ,第五十卷第二期清代的戲曲實踐家(文學世界), 陳蝶衣,1965第四十六號清初詞曲理論家─李漁(浙江月刊),王傑 ,1969.10第二卷第一期李笠翁和他的《十種曲》(浙江月刊),張玲蕙 ,1972第八期李笠翁才華和人品的研究(生力月刊), 竹癡 ,1973第六卷第六十七期《閒情偶寄‧詞曲部》新探(劇本),沈堯,1979第六期李漁論戲劇真實(文學遺產),杜書瀛,1980第一期李漁的戲劇理論初探(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齊森華,1980第一期 李漁論戲劇導演(文藝研究),杜書瀛 ,1980第四期 李漁戲劇理論的成就和侷限性(杭州大學學報),肖榮,1980第四期「李漁」評介(書評書目),李恭蔚,1980.5第八十五期 元明愛情團圓劇的思想框架(中外文學), 李元貞,1981第十卷第一期有關李漁生平事蹟的幾個問題(浙江師院學報), 趙聞慶 ,1981第一期李漁生平事蹟的新發現(戲文),趙文卿,1981第四期李漁及其戲曲理論(嘉義師專學報), 宋筱惠 , 1982.5第七十二期李漁的戲劇美學(美學與美學史論集),葉朗,1982.7論李漁的思想和創作(文學評論),黃天驥,1983第一期李漁喜劇理論初探(廣州師院學報),湛偉恩,1983第一期李漁市民喜劇初探(廣州師院學報), 湛偉恩,1983第三期喜劇中的"#34(文藝研究),遠帆,1983.5李漁生平思想概觀(文史哲),杜書瀛,1983.6第一五九期談談中國古典喜劇(戲曲研究),尚達翔,1983.11李漁的戲曲理論(文史知識),袁震宇 ,1983第二十五期李漁的創新之論(松遼學刊),王良惠 ,1984第一期李漁的喜劇創作論(蘇州大學學報), 湛偉恩,1984第四期從李漁"不傳"劇觀看《望江亭》的審美特徵(湘潭大學學報),李日星 ,1985.4喜劇的創新和戲曲觀念的更新(地方戲藝術),章力揮、高義龍 , 1986.1李漁劇作思想成就芻議(山東師大學報) , 許金榜,1986.2李漁的戲劇人物形象觀探論(錦州師院學報), 陳晉,1986.2李漁的戲曲及其評價(復旦學報),岡晴夫作、仰文淵譯 ,1986第六期為什麼古典文學中大團圓結局特別多?(百家論壇),邵昔,1987.4李漁的戲曲與歌舞伎(文藝研究),岡晴夫 ,1987.4李漁戲曲理論的若干問題(爭鳴), 胡緒偉 ,1987.4李漁戲曲小說的成立與刊刻(東方學論集) ,伊藤漱平著、姜群星,1987.6談傳統戲曲中的幽默(中央戲劇學院學報), 沈蔚德,1987.7中國古典喜劇本質的哲學探討(語文輔導) ,周國雄,1987.7李漁生平考略(中國古典文學叢考),袁震宇,1987.11李漁生平三考(揚州師院學報) ,黃強,1988.3李漁喜劇風格及其曲論的成就(大陸雜誌) ,李元貞 ,1988第七十七卷第四期 李漁戲劇美學的古典傾向與近代因素(藝術百家), 姚文放 ,1989.2李漁移家金陵考(文學遺產) ,黃強,1989第二期李漁:站在中西喜劇的交叉點上(戲劇藝術) ,埃里克‧亨利作、徐惠風譯, 1989第三期觀眾在李漁戲劇理論中的位置(文藝研究) , 鄒紅 ,1989第五期論喜劇藝術的主體自由性及其表現(文藝研究),儀平策, 1989.6喜劇起源"例"蛂]中國文學研究), 周國雄,1990.4李漁喜劇典型論(上海藝術家), 陸元虎,1990.5李漁戲曲(中華文化復興月刊),黃師麗貞 ,廿四卷第二期仙之侶‧天之徒(中央日報),趙文卿 ,1991.3.27李漁劇作中的神異情節(中國文學研究),李惠綿 ,1991第五期論李漁小說改編的四種傳奇(藝術百家),黃強 ,1992.3中西喜劇人物比較研究(地方戲藝術),藍凡 ,1992.4從李漁的「科諢論」看他的三部喜劇─《風箏誤》、《蜃中樓》、《奈何天》(興大中文學報), 賴慧玲,1993.1第六期探尋完整而又符合歷史真實的李漁形象(浙江師大學報) ,黃強 ,1993第一期李漁的戲曲美學體系(戲曲藝術), 謝柏梁,1993.(3).(4).(5)略論李漁的舞台表演理論(戲劇、戲曲研究), 程華平,1994第二期論李漁的藝術人生(文史哲),王昕,1994.3中國喜劇意識的美學特徵之比較(文藝研究) ,馬小朝 ,1994.3李漁與歌德關於戲劇舞台性的論述之比較(社會科學輯刊),姚文放 ,1994第五期試論李漁對劇作家與觀眾關係的闡述(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程華平, 1994第七期中國喜劇與丑角藝術(戲劇、戲曲研究), 沈鴻鑫 ,1994第十期關於中國傳統悲喜劇的分類(戲劇、戲曲研究),范華群,1994第十期論諧謔(戲劇、戲曲研究),鄧牛頓,1994第十期中國古典喜劇中"#34型態探索(戲劇、戲曲研究),劉敬賢 ,1994第十期李漁喜劇"#34的語用前題分析─以《風箏誤》、《蜃中樓》、《奈何天》為例(東海中文學報), 賴慧玲,1994.12第十一期李漁《閒情偶寄》和他的戲劇觀(外交學院學報),袁啟明,1995.3 李漁的"事"的"事"外國文學研究) ,李萬鈞 ,1995.4李漁:集文士與商賈於一身(河南師範大學學報),黃果泉 ,1995.5從比較文學角度看李漁戲劇理論的價值(文藝研究) ,李萬鈞,1996.1"圓"劇論(文藝研究), 程麻,1996.6論戲曲丑角的美學特徵(文藝研究),鄒元江,1996.6 傳統戲曲的舞台(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黃師麗貞, 第三期傳統戲曲的人物描寫(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 ,黃師麗貞, 第五期 學位論文李笠翁十種曲研究 ,平松圭子, 台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73清乾隆間劇壇暨劇學研究, 吳昶和 , 師範大學國研所博士論文,1980明代時事新劇(上下),高美華,政治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80《六十種曲》婦女形象研究, 許瑞玲 ,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1980李漁及其戲劇理論,張百蓉,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0李漁文學理論與小說創作關係研究 ,葉雅玲,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 ,1991李漁及其《十種曲》研究, 吳淑慧, 淡江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