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盧宥辰 Lu, Yu-Chen |
---|---|
論文名稱: |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的成立與資本組成 The Establishment and Capital Composition of Takasago Brewery Co., Ltd. |
指導教授: |
許佩賢
Hsu, Pei-Hsien |
口試委員: |
洪紹洋
Hong, Sao-Yang 王麒銘 Wang, Chi-Ming 許佩賢 Hsu, Pei-Hsien |
口試日期: | 2023/12/04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6 |
中文關鍵詞: | 高砂麥酒 、日本麥酒產業 、一戰景氣 、關係網絡 、非財閥資本 |
英文關鍵詞: | Takasago Brewery, Japanese beer industry, World War I boom, relationship network, non-zaibatsu capital |
研究方法: | 個案研究法 、 歷史研究法 、 文件分析法 、 社會網路分析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03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0 下載: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日治時期臺灣島內唯一一家麥酒會社「高砂麥酒株式會社的成立」為研究主題,透過分析該社創立前的日本麥酒產業、臺灣麥酒輸出入與市場情形、會社發起人安部幸之助的背景和該社「設立趣意書」之內容,探討該社高砂麥酒株式會社創立背景,以及創立該社的資本家所考量的因素與動機。此外,也藉由分析高砂麥酒會社的資本組成,來看到一戰景氣時期的臺灣,在日日資、在臺日資、臺人資本間的關係網絡與合作情形,呈現不同於過去以研究單一資本為主的討論。
透過本文可知,高砂麥酒會社成立與殖民地與母國之間法律、地緣差異,以及一戰下世界經濟局勢的密切關係。該社的成立背景正因為臺灣與日本內地麥酒稅收、政策的差異,以及運輸成本的原因,使得在臺灣生產麥酒成本較日本內地還低,一戰下日本產商品脫離舶來品威脅,並趁勢填入西方忙於一戰所留下亞洲市場的空虛,也帶給日本產麥酒一個新的輸出市場(南支、南洋)。成立高砂麥酒的資本家正是藉由制度、環境等差異中,找出一個得以操作的空間,壓低生產成本從而獲得優勢與利益。除了一戰景氣會社創立熱潮與大量流入投資市場的資本額外,高砂麥酒會社「大資本」、「以南支和南洋為出口目標」與「島內首家麥酒釀造場」的特性也是影響投資者意願之因素。
在高砂麥酒會社的資本組成方面,筆者藉由分析整理會社各取締役、監察役成員的背景與過去擔任重役的投資經歷,來檢視高砂麥酒資本來源與資本間的關係網絡。並觀察到其資本組成來源主要是由以一戰景氣前便在臺活動之,日本非財閥製糖業資本集結,在一戰景氣累積資本後,向其他產業多角化投資所成立的會社。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akasago Brewery Co., Ltd., the sole beer company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Japanese beer industry preceding the company’s establishment, the import and export dynamics of beer in Taiwan, market conditions, the background of Takasago Brewery’s founder, Konosuke Abe, and the content of the company's "Establishment Proposal," the study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akasago Brewery Co., Ltd. It delves into the factors and motivations considered by the capitalists who founded the company at the time. Furthermore, by analyz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shareholders of Takasago Brewery Co., Ltd., the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networks and collaborations among Japanese capital, Japanese capital in Taiwan, and Taiwanese capital during the economic boom of World War I in Taiwan, presenting a discussion distinct from previous studies that predominantly focused on individual capitals.
This thesis reveal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akasago Brewery Co., Ltd. is closely tied to the legal and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lony and the colonial motherland, as well as the global economy during World War I. The company's establishment is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ce in beer taxation and policies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along with disparities in transportation costs, resulting in lower beer production costs in Taiwan compared to Japan. During World War I, Japanese products found the opportunity to fill the void left by Western goods in the Asian market, as the West was preoccupied with the war. This created a new export market for Japanese beer in the South China and South Seas.
The capitalists who established Takasago Brewery Co., Ltd. seized the opportunity by leveraging the differences in systems and environments. They aimed to lower production costs, thereby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benefits. In addition to the influx of capital during the boom of establishing companies in the World War I era, factors influencing investor interest in Takasago Brewery Co., Ltd. included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substantial capital" of the brewery, the goal of "exporting to the South China and South Seas," and being the "first beer brewery in Taiwan."
Regarding the capital composition of the Takasago Brewery Co., Ltd., the study examines the sources of capital and the network of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apitalists by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s of the various board members of the company. By reviewing their past experiences as board members in other companies, the study aims to gain insights into the capital sources and relationships within Takasago Brewery Co., Ltd.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primary source of capital comes from the capitalists of the Japanese non-zaibatsu (non-financial conglomerate) sugar industry who were active in Taiwan before the World War I era. Capitalizing on the economic boom during World War I, they established the company for diversifying investments across various industries.
《公文類聚》
《官報》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
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第貳拾四回報告書》。東京:大日本麥酒,1918年。
大阪商業會議所,《大阪商業会議所月報》。
大蔵省主税局編,《主税局統計年報書》。
大藏省主稅局,《外國貿易概覽》。
日本芳釀株式會社,《第八回營業報告書》。臺北:日本芳釀株式會社,1919年。
北海道庁,《販路調査報告書 台湾》。北海道:北海道庁内務部,1916。
名古屋商業会議所,《名古屋商業会議所統計年報》。
東京銀行集會所,《銀行通信錄》。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高砂麥酒株式會社營業報告書》。
眾議院、參議院編,《議会制度百年史 貴族院・参議院議員名鑑》。東京:眾議院,1990年。
勝山吉作,《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臺北:勝山寫真館,1931。
臺灣銀行,《台湾産業及金融統計摘要》。
臺灣總督府,《台湾総督府統計書》。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台湾外国貿易十年報》。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台湾商工統計 大正12年》。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23年。
麒麟麥酒,《設立趣意書》,1885年7月22日。
麒麟麥酒株式會社,《第二十九回營業報告書》。橫濱:麒麟麥酒株式會社,1920年。
《朝日新聞》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時報》
《讀賣新聞》
人事興信所,《人事興信錄[第八版]》。東京:人事興信所,1919年。
人事興信所,《人事興信錄[第四版]》。東京:人事興信所,1915年。
大園市藏,《臺灣人物誌》。臺北:谷澤書店:1916年。
內藤素生,《南國之人士》。臺北:臺灣人物社,1922年。
田島啓次郎,《新関税の説明 : 条約改正》。東京:同友館,1898年。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臺灣吳三連史料基金會,2004。
石井寬治,《日本経済史3 両大戦間期》。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11年。
安藤元節,《台湾大観》。東京:日本合同通信社,1932。
西田一信,《現行酒税法解説》。東京:日本租税学会,1920年。
吳文星等主編,《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1-2009年。
杉本良,《臺灣酒專賣史》,臺北:總督府專賣局,1941年。
杉謙二,《日本市勢史》。東京:杉謙二,1921年。
実業之世界社編纂局,《大日本実業家名鑑 上巻》。東京,實業之世界社,1919年。
実業之世界社編纂局,《大日本実業家名鑑 下卷》。東京,實業之世界社,1919年。
東京朝日通信社,《一九二四年に於ける大日本人物史 : 御成婚紀念復興之魁》。東京:東京朝日通信社,1926。
林滿紅、翁佳音編,《清末台灣海關歷年資料(二冊)(Maritime Customs Annual Returns and Reports of Taiwan, 1867-1895 Volume II)》。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洪紹洋,《企業、產業與戰爭動員:現代臺灣經濟體系的建立(1910-1950)》。新北市:左岸文化,2022。
宮本又郎等,《日本経営史 新版》。東京:有斐閣,2007年。
浜田徳太郎,《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三十年史》。東京: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1936年
涂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991年。
商業興信所,《日本全国諸会社役員録 第26回 上篇》。大阪:商業興信所,1918年。
商業興信所,《日本全国諸会社役員録 第27回》。大阪:商業興信所,1919年。
商業興信所,《日本全国諸会社役員録 第28回》。大阪:商業興信所,1920年。
商業興信所,《日本全國諸會社役員錄 明治42年[下篇〕》。大阪:商業興信所,1909年。
堀和生,《東アジア資本主義史論II》。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08。
森川英正,《地方財閥》。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85。
經營史學會編,《日本経営史の基礎知識》。東京:有斐閣,2004年。
稲垣眞美,《日本のビール》。東京:中央公論社,1978年。
橋本白水,《臺灣統治と其功勞者》。臺北:巖松堂,1930年。
興業通信社,《銀行会社職員録 2版》。東京:興業通信社,1914年。
麒麟麦酒株式会社五十年史編集委員会,《麒麟麦酒株式会社五十年史》。橫濱:麒麟麥酒株式會社,1957年。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
一ノ瀨雄一,〈植民地臺湾における高砂麦酒株式会社の経営活動〉,《中國研究月報》69:3,2015年3月。
大山綱武,〈台灣に於ける財閥の活動〉,收於臺灣經濟年報刊行會編,《台灣經濟年報 昭和十七年版》。東京:國際日本協會,1943年。
中川里江,〈臺灣日治時期日本民間企業發展之研究—以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丹治雄一,〈大日本麦酒の経営と販売網—ビール業成長期下の経営活動と特約販売網の整備〉,《社会経済史学》67:3,2001年9月。
內藤浩,〈明治期ビール業界における外国人技術者の系譜-「ヱビスビール」の場合を例に〉,《経営史学》29:4,1994年。
王慧瑜,〈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日本人的物質生活(1895-193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伊牟田敏充,〈明治中期における「会社企業」の構成—統計分析による一考察〉,《研究と資料》25,1967年。
李振華,〈台灣啤酒史〉,《台灣銀行季刊第十卷第二期》,臺北市:臺灣銀行,1958年。
岩村益典,〈日治時期啤酒專賣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東洋協會,〈東部臺灣と糖業〉,《東洋時報》170,1912年11月。
林玉茹,〈殖民邊區的企業:日治時期東臺灣會社及其企業家〉,《臺大歷史學報》33,2004年6月。
林思敏,〈近代日本の南進政策—台湾総督府を中心にー〉,東京:東京外国語大学大学院地域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2005年。
河原林直人,〈植民地台湾の財界構成;1941年を中心に〉,《名古屋学院大学論集 社会科学篇》45:4,2009年3月。
范雅慧,〈日治時期臺灣酒專賣事業〉,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野村比加留,〈戦前日本の麦酒産業におけるマーケティングに関する一考察〉,《關西大學商學論集》49:2,2004年6月。
陳家豪,〈日治時期桃園輕鐵的經營與發展,1903-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論文,2007年。
森田克德,〈わが国ビール産業の黎明と大日本麦酒の成立〉,《経営と情報》13:2,2001年3月。
黃紹恆,〈日治初期在臺日資的生成與積累〉,《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2,1998年12月。
鈴木松夫,〈「甲州財閥」の系譜〉,《經濟往來》9:6,1957年6月。
趙祐志,〈日人在臺企業菁英的社會網絡(1895-1945)〉,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蔡承豪,〈台灣人洋啤酒初體驗〉,《台灣文獻別冊》16,2006年3月。
蔡承豪,〈促銷、抽獎、新口味:側寫日本時代的台灣啤酒市場 〉,《暨南大學電子雜誌》,2007年。
蔡龍保,〈日本殖民地下的臺人企業—以桃崁輕便鐵道會社為例〉,《國史館學術集刊》11,2007年3月。
戴鳳碧,〈飲酒新時尚—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飲酒文化與消費〉,高雄: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鍾淑敏,〈英商三美路商會(Samuel Samuel & Co.,Ltd.)與日治前期臺灣的產業發展〉,《臺灣史研究》25:2,2018年6月。
鍾淑敏,〈臺灣總督府的「南支南洋」政策——以事業補助為中心〉,《臺大歷史學報》34,2004年12月。
釀造雜誌社,《釀造雜誌》300,1900年8月。
サッポロビール株式会社官方網站(https://www.sapporobeer.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