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瑞川
Li, Jui-Chuan
論文名稱: 南宋時期四川軍政政策之研究-以四川防禦體系為討論中心
A Study Of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s Measures In Sihchuan Of The South Song Dynasty─Focus On The Sihchuan Defense Organization
指導教授: 廖隆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9
中文關鍵詞: 南宋四川防禦體系宣撫使中央集權
英文關鍵詞: the South Song Dynasty, Sihchuan, defense organization, the Syuanfushih, the centralization of Chinese empir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1下載:4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南宋為抵抗金人入侵,派遣張浚為宣撫處置使,在四川設置防禦體系,但由於四川距離臨安遙遠,宋廷控制不易,便開始削奪宣撫使之職權。伴隨著宋金戰爭之展開,宋廷一方面必須統一事權,以全力抗金,另一方面,又鑑於都統制吳玠職權之膨脹,遂分化四川防禦體系之軍權及財權,使其互不節制,並調整宣撫使之職權,不復在四川常設此職。宋金在紹興議和後之長期和平,被韓侘冑北伐所打破,四川防禦體系先後面對金蒙之挑戰,卒因力竭而崩壞,蒙軍入侵四川。宋廷穩定京湖之後,派遣余玠至四川設置山城禦系統,藉此穩定四川局勢。然因蒙軍水戰能力之提升,宋軍逐漸失去水上優勢,山城防禦系統之功能逐漸萎縮,僅能牽制蒙軍,不再能夠影響大局。

    In order to resist the Jin Dynasty, the South Song Dynasty dipatched Zhang Jyun(張浚) as the Syuanfuchujhihshih(宣撫處置使) to establish defense organization in Sihchuan. Because Sihchuan was too far away from the Linan(臨安) for the South Song Dynasty to control, the South Song Dynasty began to weaken the authority of the Syuanfushih(宣撫使). With the Song-Jin war, the South Song Dynasty had to centralize the power to fight back the Jin Dynasty. Because the Doutongjhih(都統制) Wu Jie(吳玠) had too much power, the South Song Dynasty tried its best to dismantle the power. The South Song Dynasty separated the military and finance power and just dipatched the Syuanfushih in Sihchuan for a while. The peace from Shaosing(紹興) period was broken by the Han Cha-Jhou(韓侘冑) War, the Sihchuan Defense Organization having to face the challenges of the Jin Dynasty and the Mongolia, one after another. The Sihchuan Defense Organization was slowly collapsed, and the Mongolia entered Sihchuan. After the South Song Dynasty stabilizing Jinghu(京湖), Syu Jie(余玠) was dipatched to Sihchuan to establish the Mountain Castle Defense System. But with the advance of the fight skill of the Mongolia, the army of the South Song Dynasty wasn’t no longer defeat on the water. The functions of the Mountain Castle Defense System were out of use slowly. The only thing it can do was to hold up some of the Mongolia army, but a mass counterattack was no longer available for the Mountain Castle Defense System.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進行步驟及預期成果 2        一、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2        二、可能遭遇之困難及解決途徑 2        三、預期完成之具體成果 3 第三節 研究回顧 4 第二章 四川對金防禦體系之形成 11    第一節 南宋四川對金之戰略地位 11        一、四川之地理形勢以及交通路線 11        二、南宋整體防禦下的四川防禦體系 17        三、川北三大都統司與軍事指揮中心 23    第二節 以宣撫處置使司為中心的四川防禦體系之形成 27        一、張浚入蜀宣撫處置 27        二、以宣撫處置使為中心的四川防禦體系 34        三、由主動出擊到戰略防禦-宋軍退守川北 39 第三章 宋廷對四川防禦體系之調整 45    第一節 宋廷對宣撫使職權之調整 45        一、宣撫處置使職權之萎縮 45        二、軍、財分治政策在四川之施行 49        三、四川制置使及安撫制置使職權之提升 52    第二節 吳氏家族權勢之擴張-以吳玠、吳璘及吳挺為中心 61        一、由都統制到宣撫副使-吳玠職權之膨脹 61        二、吳璘與吳挺相繼世襲興州都統制 65        三、宋廷對吳氏家族之裁抑措施 70    第三節 宋廷對四川財權及經濟措施之調整 76        一、由隨軍轉運使到總領所-財權地位之變化 76        二、減省軍費與蠲免四川民賦 81 第四章 四川防禦體系之崩壞與重建 91    第一節 開禧至寶慶年間金、蒙對四川防禦體系之挑戰 91        一、開禧以後宋金戰端之再起 91        二、蒙古攻破川北與四川防禦體系之崩壞 96    第二節 宋廷對四川防禦體系之重建 107        一、以京湖支援四川-夔路策應司之設立 107        二、山城城池混合防禦系統之形成 114    第三節 咸淳年間四川防禦體系功能之萎縮 118        一、宋廷對四川防禦體系之裁抑 118        二、蒙哥汗後蒙軍戰術之進步與蒙古對四川之破壞 122 第五章 結論 129 參考文獻 133

    (一)史料(依作者時代及出版年代排列)
    1.不著撰人,《兩朝綱目備要》,台北市:文海出版社,1967。
    2.不著撰人,《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台北市:文海出版社,1967。
    3.不著撰人,《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鑑》,台北市:文海出版社,1969。
    4.不著撰人,《咸淳遺事》,台北市:廣文書局,1969。
    5.不著撰人,《宋季三朝政要》,台北市:文海出版社,1981。
    6.不著撰人,《錢塘遺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宋】李,《皇宋十朝綱要》,台北市:文海出版社,1967。
    8.【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台北市:文海出版社,1968。
    9.【宋】熊克,《中興小紀》,台北市:文海出版社,1968。
    10.【宋】羅璧,《羅氏識遺》,台北市:廣文書局,1969。
    11.【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台北市:文海出版社,1971。
    12.【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台北市:商務印書館,四庫叢刊初編,1979。
    13.【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台北市:木鐸出版社,1982。
    14.【宋】張端義,《貴耳集》(與《默記》、《燕翼詒謀錄》合刊),台北市:木鐸出版社,1982。
    15.【宋】王存,《元豐九域志》,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
    16.【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
    17.【宋】王之望,《漢濱集》,上海市:上海書店,叢書集成續編,1994。
    18.【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北京市:中華書局,1996。
    19.【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
    20.【宋】范成大,《范成大筆記六種》,北京市:中華書局,2002。
    21.【宋】祝穆,《方輿勝覽》,北京市:中華書局,2003。
    22.【宋】蘇籀,《雙溪集》,蘭州市:蘭州大學出版社,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第6輯,西南文學文獻卷10,2003。
    23.【宋】李曾伯,《可齋雜稿》(與《可齋續稿》合刊),北京市:線裝書局,宋集珍本叢刊,2004。
    24.【宋】史浩,《鄮峯真隱漫錄》,北京市:商務印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2006。
    25.【宋】汪應辰,《文定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2006。
    26.【宋】吳泳,《鶴林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2006。
    27.【宋】周必大,《文忠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2006。
    28.【宋】宗澤,《宗忠簡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2006。
    29.【宋】邵博,《全蜀藝文志》,北京市:商務印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2006。
    30.【宋】員興宗,《九華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2006。
    31.【宋】趙鼎,《趙宗簡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2006。
    32.【宋】魏了翁,《鶴山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2006。
    33.【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4.【金】宇文懋昭,《大金國志》,成都市:巴蜀書社,1993。
    35.【元】脫脫,《金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75。
    36.【元】脫脫,《宋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
    37.【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
    38.【宋】周密,《癸辛雜識》,北京市:中華書局,1988。
    39.【元】劉岳申,《申齋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2006。
    40.【元】蘇天爵,《元文類》,北京市:商務印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2006。
    41.【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北京市:商務印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2006。
    42.【明】宋濂,《元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76。
    43.【明】程敏政,《宋遺民錄》,台北市:文海出版社,1981。
    44.【明】王圻,《續文獻通考》,台南縣:莊嚴文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1995。
    45.【明】錢士昇,《南宋書》,成都市:巴蜀書社,2000。
    46.【明】程敏政,《新安文獻志》,北京市:商務印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2006。
    47.【明】黃淮、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北京市:商務印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2006。
    48.【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北京市:中華書局,1957。
    49.【清】楊芳燦,《四川通志》,台北市:華文書局,1967。
    50.【清】傅增湘,《宋代蜀文輯存》,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4。

    (二)近人論著(依出版時間排列)
    1.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北京市:中華書局,1957。
    2.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北京市:中華書局,1983。
    3. 【清】趙翼,《二十二史箚記校證》,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
    4. 【清】吳廷燮,《南宋制撫年表》(與《北宋經撫年表》合刊),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
    5. 胡昭曦、唐唯目,《宋末四川史料戰爭選編》,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6.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台北市: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85。
    7. 胡昭曦,《蒙古定蜀史稿》,成都市: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
    8. 李天鳴,《宋元戰史》,台北市:食貨出版社,1988。
    9. 陳世松等,《宋元戰爭史》,重慶市: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
    10.胡昭曦,《宋蒙(元)關係史》,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11.寺地尊,《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台北市:稻鄉出版社,1995。
    12.王智勇,《南宋吳氏家族的興亡-宋代武將家族個案研究》,成都市:巴蜀書社,1995。
    13.楊倩描,《吳家將-吳玠吳璘吳挺吳曦合傳》,保定市: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
    14.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
    15.何忠禮、徐吉軍,《南宋史稿-政治軍事文化》,杭州市: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16.李之亮,《宋川陝大郡守臣易替表》,成都市:巴蜀書社,2001。
    17.黃寬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2002。
    18.李之亮,《宋代京朝官通考》,成都市:巴蜀書社,2003。
    19.李之亮,《宋代路分長官通考》,成都市:巴蜀書社,2003。
    20.【清】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3。
    21.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
    22.克勞塞維茨(Karl Vol Clausewitz),《戰爭論》,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78。
    23.韓桂華、王明蓀,《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第四冊,宋遼金元史,台北市: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
    24.包偉民,《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4。
    25.朱瑞熙、程郁,《宋史研究》,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6.曾瑞龍,《拓邊西北-北宋中後期對夏戰爭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6。
    27.何忠禮,《宋代政治史》,杭州市: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28.李昌憲,《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宋西夏卷,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29.【明】王夫之,《宋論》,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
    30.張錦鵬,《南宋交通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1.何忠禮,《南宋政治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2.粟品孝,《南宋軍事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3.姚建根,《宋朝制置使制度研究》,上海市: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0。

    (三)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列)
    1.黃俊彥,〈韓侘冑與南宋中期的政局變動〉,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
    2.陳家秀,〈吳氏世襲武將與南宋四川政局〉,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3.方震華,〈晚宋邊防研究(A.D.1234-1275)〉,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4.何玉紅,〈南宋西北邊防行政運行體制〉,成都市: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文,2006。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依出版時間排列)
    1.姚從吾,〈宋余玠設防山城對蒙古入侵的打擊〉,《宋史研究集》第1輯(台北市: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58),頁215至226。
    2.林瑞翰,〈南宋之邊防〉,《幼獅學誌》9:2(1970),頁1至36。
    3.陳璋,〈論南宋初年四川都轉運使〉,《大陸雜誌》41:5(1970),頁11至16。
    4.林瑞翰,〈宋代邊郡之馬市及馬之綱運〉,《宋史研究集》第11輯(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79),頁125至145。
    5.林天蔚,〈南宋時四川「類省試」的分析〉,《中國書目季刊》14:3(1980),頁54至61。
    6.林天蔚,〈南宋時四川總領所之財權及其影響〉,《食貨月刊》10:11(1981),頁469至472。
    7.李天鳴,〈紹定四年蒙軍強行假道宋境考〉,《大陸雜誌》,71:6(1981),頁373至418。
    8.林天蔚,〈南宋時四川特殊化之分析〉,《宋史研究集》第16輯(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86),頁599至645。
    9.李天鳴,〈寶慶蜀口之役及事後宋人的防務改進建議〉,《大陸雜誌》73:1(1986),頁7至20。
    10.葛紹歐,〈北宋對四川的經營〉,《宋史研究集》第16輯(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86),頁523至596。
    11.劉子健,〈背海立國與半壁山河的長期穩定〉,《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87),頁21至40。
    12.黃寬重,〈酈瓊兵變與南宋初期的政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1(台北市:中央研究院,1989),頁93至121。
    13.黃寬重,〈孟珙與四川〉,《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28:2(1980),頁59至73。
    14.楊倩描,〈吳玠吳璘家族考〉,《河北學刊》2(1990),頁95至99。
    15.楊倩描,〈“吳曦之亂”析論〉,《浙江學刊》5(1990),頁108至111。
    16.黃寬重,〈從害韓到殺岳:南宋收兵權的變奏〉,《南宋軍政與文獻探討》(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90),頁113至139。
    17.方震華,〈近四十年南宋末政治史中文論著研究〉,《歷史學報》20(1992),頁207至218。
    18.吳龍財,〈南宋川籍進士之研究-上-〉,《社會科教育學刊》2(1993),頁60至72。
    19.黃寬重,〈山城防禦:以南宋、高麗抗禦蒙古的經驗為例〉,《韓國學報》11(1993),頁45至58。
    20.梁天錫,〈張浚執政兼宣撫處置使考〉,《華岡文科學報》19(1993),頁51至83。
    21.吳龍財,〈南宋川籍進士之研究-下-〉,《社會科教育學刊》,3(1994),頁1至23。
    22.許世融,〈井鹽對宋代四川地區國防、財計、社會、經濟等方面之影響〉,《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6(1994),頁107至127。
    23.趙立新,〈兩宋之交武將的崛起與文臣控兵之反復〉,《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1997),頁44至48。
    24.黃寬重,〈南宋對地方武力的利用和控制:以鎮撫使為例〉,《宋史研究集》第27輯(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97),頁235至306。
    25.蔡哲修,〈張浚與川陝的經略(1129-1133)--「南宋偏安局面的形成」研究之二〉,《大陸雜誌》99:1(1999),頁13至30。
    26.鄒重華,〈士人學術交遊圈:一個學術史研究的另類視角(以宋代四川為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9(1990),頁97至139。
    27.喻學忠,〈南宋夔路策應使設置時間考〉,《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2001),頁79至82。
    28.鮮喬鎣,〈吳曦叛宋降金的原因及其影響〉,《成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2001),頁15至18。
    29.舒仁輝、陳仰光,〈論吳氏抗金在南宋軍事史上的地位〉,《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2002年),頁51至55。
    30.柯江明、吳龍財,〈南宋優遇川籍進士初探〉,《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5(2004),頁155至177。
    31.王繼東,〈吳曦叛宋探因〉,《商丘師範學院學報》1(2005),頁80至82。
    32.熊梅,〈南宋利州路分合初考〉,《陝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4:1(2006),頁53至56。
    33.熊梅,〈南宋利州路分合考論〉,《中華文化論壇》2(2006),頁49至53。
    34.吳涓,〈試探南宋中、後期之文武關係(西元1190-1279年)〉,《嘉南學報》32(2006),頁636至650。
    35.余蔚,〈論南宋宣撫使和制置使制度〉,《中華文史論叢》1(2007),頁129至179。
    36.何玉紅,〈南宋川陝戰區兵力部署的失衡與吳曦之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3:1(2008),頁66至73。
    37.吳業國、張其凡,〈南宋“四蜀”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3:1(2008),頁115至121。
    38.雷家聖,〈南宋四川總領所地位的演變-以總領所與宣撫司、制置司的關係為中心〉,《台灣師大歷史學報》41(2009),頁27至6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