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魏良成
Wei, Liang-Cheng
論文名稱: 武俠的存在與虛無-Neo科幻武俠漫畫創作研究
Being and Nothingness–A Study of Science Fiction Wuxia Comics Creation
指導教授: 蘇宗雄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9
中文關鍵詞: 武俠漫畫存在主義沙特科幻存在與虛無
英文關鍵詞: Wuxia, comic, existentialism, Sartre, science fiction, Being and nothingnes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63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4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武俠』是華人獨有的奇幻文化,千年來真實與幻想之間相互交織,形成了看似『存在』又碰之『虛無』的武俠信仰,既真且幻,既有若無,基於武俠如此的特質,本研究試圖從現實與虛幻的兩個觀點去探索武俠文本,從『俠』的內在思想觀點與『武』的外在視覺表現形式兩個面向來分析武俠作品。
    內在的思想觀點方面:運用存在主義的哲學觀點來探討與分析『俠』的各種層面所呈現在『真實』社會的人性意涵;分析武俠作品中的敘事結構、敘事的形式,作品所要呈現的主題與說服的手法。
    外在的視覺表現方面:分析武俠圖像漫畫類型作品,探討其中的畫面、構圖、造型的表現技巧與手法,研究相關的武俠漫畫論著,汲取學術的專業觀點,對武術研究的學者與武術家進行專家訪談,來對照驗證相關的武學表現論點。經由這三個部份的研究及分析,來探索武俠作品外在的視覺表現意義。
    最後探討武俠與科幻的關係,武俠中關於虛無、虛擬的幻想部份。運用物理學三大系統理論與科幻的角度來分析『武術』真實與虛幻的原理與創意,並運用科學理論作武術創意的延伸想像,推演創作出中華文化的『科幻武俠』風格。

    “Wuxia” as a fantastic culture exclusively exists in the Chinese world. Reality and imagin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ave interwoven into a Wuxia faith which seems to exist as “being” but actually as “nothingness.” Based on such characteristic of Wuxia, the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Wuxia texts from the two aspects, the internal ideological concept of “Xia” and the external visual performance of “Wu.”
    In terms of the internal ideological concept: the research adopts the philosophical viewpoint of existentialism t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various layers of “Xia” represented in the significance of humanity in the “real” world; it also analyzes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Wuxia texts, forms of narration, themes of the texts and the persuasive methods.
    In the aspect of the external visual performance: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types of the Wuxia comics to explore the skills and methods of presenting images, compositions of pictures and styles. By consulting the publications related to the Wuxia comics, absorbing the professional academic viewpoints and interviewing with the scholars of the martial arts and the martial artists, the research intends to examine the relevant arguments of the presentation of martial arts. Through the three parts of study and analysis, it probes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xternal visual performance of the Wuxia texts.
    Finally, the research discuss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Wuxia and fiction and the imaginations about nothingness and virtual characteristic. It uses the three system theories of physics and the aspect of science fiction to analyze the principles and creativity of reality and imagination in “Martial Art.” By using the scientific theory as the basis for extending the creative imagination of martial arts,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e styles of “Wuxia science fiction” in the Chinese culture.

    目 次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內容與範圍 ……………………………………………………2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限制 ……………………………………………………2 第二章 武俠世界的知識結構……………………………………………………4 第一節、奇幻作品與武俠世界 ……………………………………………4 第二節、武俠的源流與類型 …………………………………………………5 第三節、『武』與『俠』……………………………………………………14 一、『俠』的存在…………………………………………………………15 二、『武』的本質…………………………………………………………19 三、『劍』:俠客的指涉…………………………………………………21 四、『內功』:源自虛無…………………………………………………28 五、『兵器與暗器』的設定………………………………………………30 六、倫理關係:『師徒』的情結…………………………………………31 第三章、『武俠』敘事的存在與虛無 …………………………………………35 第一節、存在主義探究 ……………………………………………………35 一、背景與由來……………………………………………………………35 二、存在主義的思想論述…………………………………………………37 第二節、沙特的《存在與虛無》……………………………………………41 一、沙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42 (一)、存在………………………………………………………………42 (二)、自由………………………………………………………………47 (三)、倫理………………………………………………………………49 第三節、武俠的存在本質 …………………………………………………51 一、自由:神化的自為性…………………………………………………52 二、行俠:行動決定本質…………………………………………………56 三、仗義:超越律法的處境價值…………………………………………61 四、英雄的誕生與主體的自由……………………………………………64 第四章、各國作品敘事形式比較分析…………………………………………69 第一節、敘事批評……………………………………………………………69 第二節、各國類型作品比較…………………………………………………75 一、文本敘事要素的選取…………………………………………………75 二、美國英雄作品分析……………………………………………………77 三、日本戰鬥作品分析……………………………………………………79 四、港台武俠作品分析……………………………………………………82 五、綜合歸納………………………………………………………………86 第五章、『武俠』漫畫的視覺意象 ……………………………………………90 第一節、動作與分格…………………………………………………………90 第二節、角色塑造 …………………………………………………………103 第三節、武術畫面設計 ……………………………………………………108 一、肢體武打 ……………………………………………………………108 二、兵器 …………………………………………………………………111 三、氣功能量 ……………………………………………………………116 第四節、風格表現 …………………………………………………………125 一、香港 …………………………………………………………………126 二、日本 …………………………………………………………………131 三、台灣 …………………………………………………………………138 四、美國 …………………………………………………………………142 第六章、『Neo武俠』漫畫創作實踐與理論分析……………………………146 第一節、創作意象的思維與內涵 …………………………………………146 一、多主角的架構模式……………………………………………………152 二、俠客的多重面向:人性與神性的自我掙扎…………………………148 三、戰鬥的設計思考………………………………………………………150 四、現代性的多重師徒連結關係…………………………………………150 第二節、武的科幻想像………………………………………………………151 一、科學、幻想與存而不論………………………………………………152 二、武俠與科幻……………………………………………………………153 三、武學的物理法則與科幻設計…………………………………………155 (一)力學……………………………………………………………156 1.作用力與反作用力……………………………………………156 2.向心力與離心力………………………………………………159 (二)粒子運動………………………………………………………162 1.氣態……………………………………………………………163 2.液態……………………………………………………………163 3.固態……………………………………………………………164 (三)能量……………………………………………………………165 1.熱能……………………………………………………………165 2.電能……………………………………………………………168 第三節、視覺的表現風格與手法 …………………………………………172 一、運劍 …………………………………………………………………172 二、氣功的展現 …………………………………………………………174 三、武器的運用 …………………………………………………………177 四、場景空間與物件的設計 ……………………………………………180 五、武的極致限界 ………………………………………………………182 第四節、空(void)的理論探究與應用……………………………………186 一、『空』的武俠意識:有與無 ………………………………………186 貴無……………………………………………………………………188 崇有……………………………………………………………………189 非有非無………………………………………………………………191 二、運用『空』概念的科幻武學…………………………………………192 1.粒子抽離:真空 ………………………………………………194 2.粒子壓縮:黑洞 ………………………………………………197 3.粒子轉換:暗物質 ……………………………………………201 第七章 『Neo武俠』系列創作結論……………………………………………209 第一節、內在思想……………………………………………………………209 第二節、外在影響……………………………………………………………213 第三節、未來發展……………………………………………………………215 第八章、『Neo武俠』主題之創作內容解析 …………………………………219 創作系列一:『般若』………………………………………………………219 創作系列二:『特攻飛俠』…………………………………………………233 註釋………………………………………………………………………………247 附錄一 專家學者訪談內容紀錄 ………………………………………………248 參考文獻…………………………………………………………………………250

    外文資料
    Burke, Kenneth. (1969). A Rhetoric of Motives. Berkeley,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urke, Kenneth.(1969). A rhetoric of motiv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urke, R. J. (1984). Mentors in Organizations, Group & Organization Studies, 9, 353-372.
    Fisher, Walter R. (1987). Human Communication as Narration: Toward a Philosophy of Reason, Value, and Ac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Foss, S. K. (1996). 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2nd ed. Prospect Heights, ILL: Waveland Press.
    Gillian Rose (2001).Visual methodologi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materials. London: Sage
    Hegel, Georg Wilheim Friedrich (1977).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A. V. Miller,
    Tra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Clarendon Press.
    Kram, K. E. (1985). Mentoring at Work: Developmental Relationships in Organizational Life, Glenview,Ⅲ,Scott, Foresman.
    Kram, K. E. (1983). Phases of the Mentor Relationship, Academy of Magement Journal, 26, 608-625.
    Karyn Rybacki, Donald Rybacki (1991). Communication Criticism:Approaches and Genres. Belomont, CA: Wadsworth Pub. Co.,
    Lana Wachowski & Ken Wilber (2004). The Many Meanings of The Matrix,
    瀏覽2014/3/26:
    http://integrallife.com/ken-wilber-dialogues/many-meanings-matrix
    Marcus Woo (2007). Dark Matter, NASA. 瀏覽2014/7/21:
    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GLAST/science/dark_matter.html
    McCloud, Scott.(1994).Understanding comics : the invisible art, New York:HarperPerennial.
    Nick Sousanis.(2015).Unflattening.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oe, R. A. (1988).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of Successful Assigned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Personnel Psychology, 41, 457-479.
    NASA Science.Dark Energy, Dark Matter. 瀏覽2014/7/23:
    http://science.nasa.gov/astrophysics/focus-areas/what-is-dark-energy/
    Roderick Hart (1997).Modern Rhetorical Criticism. Boston: Allyn & Bacon.
    Scandura, T.A. (1992). Mentorshop and Career Mobilit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3, 169-174.
    Slavoj Zizek (1992). Enjoy Your Symptom! Jacques Lacan in Hollywood and out. New York: Routledge
    Slavoj Zizek (1996) .Love beyond Law.Journal for the Psychoanalysis of Culture and Society 1: 160-161, 瀏覽2014/4/12:
    http://www.lacan.com/zizlola.htm
    Slavoj Zizek(1997)The Plague of Fantasies. London: Verso.
    Slavoj Zizek(1999)The Ticklish Subject : the Absent Centre of Political Ontology.London ; New York : Verso.
    Steven Shaviro (2006). V for Vendetta. 瀏覽2014/9/17:
    http://www.shaviro.com/Blog/?p=488
    Wilber, Ken. ( 1998). The Marriage of Sense and Soul: Integrating Science and Religion. Dublin, Ireland: Newleaf.
    Wright, Elizabeth. & Wright, Edmond (eds). (1999). The Zizek Reader. Oxford, UK ;
    Malden, MA : Blackwell Publishers

    中文資料
    專書
    B. Delfgaauw著、傅佩榮譯(1990)。《西方哲學(1900-1950) 》。台北:業強
    Foss等著、林靜伶譯(1996)。《當代語藝觀點》。台北:五南。
    Ken Wilber著,若水譯(1996)。《事事本無礙》。台灣:光啟文化。
    Paul G..Hewitt著、陳可崗譯(2001a)。《觀念物理I 牛頓運動定律‧動量》。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Paul G..Hewitt著、陳可崗譯(2001b)。《觀念物理II 轉動力學‧萬有引力》。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Paul G..Hewitt著、陳可崗譯(2001c)。《觀念物理III 物質三態‧熱學》。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Paul G..Hewitt著、陳可崗譯(2001d)。《觀念物理IV 聲學‧光學》。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Paul G..Hewitt著、陳可崗譯(2001e)。《觀念物理V 電磁學‧核物理》。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Peter A. Angels著、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譯(1999)。《哲學辭典》。台北市:貓頭鷹。
    Susan Davis, Sally Stephens & The Exploratorium著、黃啟明譯(民89)。《運動原理》。台北:寰宇。
    Umberto Eco著、王天清譯(2006)。《符號學與語言哲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川西幹生、蘇東霞譯(2002)。《漫畫高手教室》。香港:明天出版社。
    王立(1999)。《偉大的同情─俠文學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王德有(2000)。《談有論無-魏晉玄學》。台北:萬卷樓出版。
    平江不肖生(1984)。《近代英雄俠義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余培林註譯(1990)。《新譯老子讀本。三民書局:台北。
    田金龍(2002)。《太極推手入門與精進》。台北:大展
    李天命(2008)。《存在主義概論》。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沙特著、周熙良譯(1988)。《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上海:上海譯文出版。
    沙特著、陳宣良等譯(2000)。《存在與虛無》。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沙特著、陳宣良等譯(2012)。《存在與虛無》。台灣:左岸文化。
    佟碩之(梁羽生)(1980),〈金庸梁羽生合論〉,《梁羽生及其武俠小說》,香港:偉青書店。
    呂應鐘、吳岩(2001)《科幻文學概論》。臺北市 : 五南。
    林以舜譯(2008)。《奇幻文學寫作的10堂課者》。台北市:奇幻基地。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吳炳鐘、陳本立、蘇篤仁(1988)。《大陸簡明英漢辭典》。台北:大陸書店
    門脇正法(2012)。《少年ジャンプ勝利学: 金メダルに必要なことはみんなマンガから教わった》。日本:集英社。
    科學人編輯群(2011)。《聚焦物理世界-認識時空、物質、宇宙與量子力學的24堂進階課》。台北:遠流出版。
    亞理斯多德著、羅念生譯(1962)。《詩學》,北京:人民文學。
    亞歷山大‧夸黑著、陳瑞麟、張樂霖譯(2005)。《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台北市:商周出版。
    高宣揚(1993)。《存在主義》。台北市:遠流。
    唐芸洲(2007)。《七劍十三俠》。台北市:三民書局。
    馬幼垣(1980)。《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文化。
    袁建滔(1992)。《新漫畫語言》。台北:尖端。
    陳平原(1995)。《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
    陳鼓應主編(1967)。存在主義。台北市:台灣商務。
    陳墨(2006)。《中國武俠電影史》。台北縣:風雲時代 。
    梁羽生(1994)。《七劍下天山》。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梁秉鈞等著(2007)。《胡金銓的藝術世界》。台北:躍昇文化
    曹正文(1997)。《中國俠文化史》。台北:雲龍出版社。
    曹正文(1998)。《俠客行-縱談中國武俠》。台北:雲龍出版社。
    覃賢茂(2005)。《金庸人物排行榜》。中國:農村讀物出版社。
    畢普塞維克著、廖仁義譯(1997)。《胡塞爾與現象學》。台北:桂冠。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三)》。台北:文景書局。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2002)。《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臺中龍井:廣陽譯學出版社。
    葉洪生(民83)。《武俠小說談藝錄──葉洪生論劍》。台北:聯經出版。
    鄭國興編著(1988)。《名家漫畫教室》。台北:歡樂。
    鄭啟明、王永雄(2005)。《物理縱橫》。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劉燕萍(1996)。《愛情與夢幻—唐朝傳奇中的悲劇意識》。香港:商務印書館。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圖書。
    勵忠發(1996)。《記號、藝術、情報》。台北:正中書局。
    謝東山(2006)。《藝術批評學》。台北:藝術家。
    顏元叔(1978)。《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台北:巨流圖書。
    羅家倫(1992)。《新人生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嚴蔚冰(2008)。《達摩易筋經》。台北:大展。
    龔鵬程(2010)。《武藝:俠的武術功法叢談》。台北縣:風雲時代。
    鷲尾賢也著,陳寶蓮譯(2005)。《編輯力:從創意企畫到人際關係》。台北:先覺出版。

    期刊、論文
    Robert Caldwell、邱淑慧譯(2006)。〈什麼是暗物質?它如何影響宇宙?〉。
    《科學人》,第58期,12月號。
    王佳銘、鐘世凱(2007)。〈漫畫式分格語言在電腦動畫的應用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1(2),p1-22。
    李克揚(2010),《金庸武俠小說的民族意識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余佳貞(2007)。〈存在主義在生命教育之啟示〉。《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4。
    林晏鈴、張婉菁(2009)。〈師徒功能與工作壓力之研究〉。《「人力資源發展與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378-393。
    林合懋(1999)。〈親信關係量表之建立〉。《教育與心理研究》,第22卷,第2期,p.325-354。
    林靜伶(1993)。〈民主自由與語藝生存空間〉。《傳播文化》,創刊號,頁67-80。
    徐彩玲(2013)。《人鬼共生與存在的自由:從語藝觀點分析華語鬼電影的故事敘說》。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
    施懿珊 (2002)。《李登輝總統言論之戲劇觀─從柏克戲劇五因語藝觀點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秋瑾(2012)。〈台灣婚禮老照片的視覺文化敘事:色彩抗衡〉。《藝術學刊》,第二卷,第三期,p.5-31。
    陳紫婷(2009)。〈漢字在傳統民俗工藝中的設計表現〉,《設計研究學報》,輔仁大學,第二期,p.52-72。
    陳秀美(2010)。〈從「實踐性」反思《老子》「無為」思想的意義〉。《空大人文學報》,第19 期,p.77-108。
    陳香玫(1999)。《女性自傳中的婚姻與自我:女性主義觀點的語藝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陳建龍、許碧芬、張明旭(2006)。〈以文化差異觀點探討烘焙業的師徒功能〉。《餐旅暨家政學刊》,第三卷,第四期,p.553~568,台北。
    陳慧娟(民97)。《太極拳推手中攻與防之生物力學原理》。國立成功大學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張瑋容(2006)。《由Michael Moore的敘事策略看紀錄片的語藝意涵》。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楊敦興(2012)。〈從聖經看倫理〉。《改革宗神學院 第43期院訊》,p.2-5,台北。
    楊曼芬(2014)。〈以戲劇五因初探芥川龍之介的幻聽與死亡〉。《文化研究雙月報》,第144期,瀏覽:2016/6/15
    http://www.csat.org.tw/journal/Content.asp?Period=144&JC_ID=697
    葉金燦、蔡心瑀(2007)。〈此在的存在:以存在主義探討艾貢‧席勒的自畫像創作〉。《國際藝術教育學刊》,5:1,p.147-179。
    臧國仁、蔡琰(2013)。〈大眾傳播研究之敘事取向―另一後設理論思路之提議〉。《中華傳播學刊》,第二十三期,p.159-193。
    蔡鴻濱(2004)。〈語藝批評方法在網路文化研究之應用與探討〉。《資訊社會研究》,6,p.91-126。
    樊景立、鄭伯壎(2000)。〈華人組織的家長式領導:一項文化觀點的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3期。p.127-180。
    謝明栖(2011)。《地方影像及社會實踐:以雲林故事紀錄片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顏訥(2011)。《台灣香港存在主義文學傳播現象-以五O至七O年代現代主義
    文學報刊書籍為對象》。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魏建國(2011)。《 Nancy與現代主體形上學之解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

    網站資料
    A+醫學百科(2013)。〈電擊〉。瀏覽2013/9/19: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98229#5
    BBC知識國際中文版第26期(2013)。〈平行宇宙:各種體驗的子時空?〉。瀏覽2014/5/1:
    http://case.ntu.edu.tw/blog/?p=14852
    boygot(2010)。〈能量〉。瀏覽2013/9/15: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98229#5
    BIOS 編輯部(2012)。〈台灣漫畫大師、亞洲至寶鄭問經典代表作《東周英雄傳》新版發行〉。瀏覽2013/6/5:
    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2330
    Chiu‐king NG(2013)。〈甚麼是「向心力」? 甚麼是「離心力」?〉。瀏覽2013/9/17:
    http://ngsir.netfirms.com/Q/ME/MQ9.pdf
    davidmarduk(2005)。金庸小說城。瀏覽2013/7/27:
    http://city.udn.com/51615/1276276#ixzz3UYo5bTFd
    fly(2007)。〈【画說】台灣水墨漫畫大師-鄭問〉。瀏覽2014/3/22:
    http://yeats1103.pixnet.net/blog/post/4138193-【画說】臺灣水墨漫畫大師─鄭問
    GNN新聞、阿Lu(2011)。〈武俠漫畫的人生 專訪《中華英雄》、《風雲》港漫大師馬榮成〉。瀏覽:2016/7/8
    http://gnn.gamer.com.tw/3/54913.html
    Norman L. Geisler、孔祥烱譯。〈處境主義〉。瀏覽2014/3/24:
    http://kwing.christiansonnet.org/CCSTTS_2013/readings/read-06_Geisler_situationism_b.htm
    大英簡明百科(網路中英對照版),瀏覽2013/12/3:
    http://0-www.wordpedia.com.millennium.lib.cyut.edu.tw/
    中文百科在線(2010)。〈降龍十八掌〉。瀏覽:2016/7/18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92518
    李昀澔(2014)。〈寫作也趕下班 黃易談靈感奧秘〉。台灣醒報,瀏覽2014/7/2:
    https://anntw.com/articles/20140511-RgrK
    吳鎮宇(2001)。〈中國傳統俠義精神的詮釋—論吳宇森的英雄電影〉。香港嶺南大學研究論文,瀏覽2014/6/5:
    https://www.library.ln.edu.hk/eresources/etext/chit/chit_v0004/chi_d4_10.pdf
    林保淳。〈黃易 - 武俠小說的科幻夢)。瀏覽2014/5/2:
    http://mj.mf-sj.cn/H/%E9%BB%84%E6%98%93/14.html
    金庸茶館(2014)。〈金庸大哉問〉。瀏覽2014/2/2:
    http://jinyong.ylib.com.tw/lib/jyguestion2.htm
    太極靜修堂(2013)。〈太極四正手釋義〉。瀏覽2013/10/7:
    http://www.taijijxt.com/a/taijizhishi/mingshilunquan/2011/0105/125.html
    光與物質小站(2013)。〈力學問題〉。瀏覽2013/9/15: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710/23/7593597_223481401.shtml
    李秒丰(2012)。〈太極拳力學原理闡微〉。瀏覽2013/10/9: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710/23/7593597_223481401.shtml
    〈何謂電磁脈衝〉。瀏覽2013/9/21:
    http://203.72.64.251/chen/Class/FrontPage/98stdhome/312%E7%B6%B2%E7%AB%99/31217/1.htm
    空海(惟傳法師)。〈第卅二章 涅槃、無為、 空--甚深極甚深〉。瀏覽2014/9/20:
    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11/index.html
    牧牛童(2005)。〈鄭問畫集( 1990 ~ 1998 ) 〉。瀏覽2016/6/11:
    http://mypaper.pchome.com.tw/gemini07_mypaper/post/1282737103
    姚偉雄(2006)。〈《龍虎門》技擊符號結構(十三之十三)〉。瀏覽2016/6/5:
    http://weshare.com.hk/waihungyiu/articles/1959027
    俞懿嫻(2000)。〈現象學的存而不論〉。瀏覽2015/2/1: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0598/
    〈物質變化的粒子觀點〉,瀏覽2013/9/25:
    http://www.phyworld.idv.tw/NATURE/nature_01/UNIT_3/07.htm
    新華網(2002)。〈張藝謀的童話——因大失小的《英雄》〉。瀏覽2013/12/26: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nt/2002-12/30/content_674237.htm
    陳建任(2012)。〈人體奧秘 生物電與氣功〉。瀏覽2013/9/18:
    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98229#5
    陳文屏。〈宇宙社會的黑暗面──談暗物質〉。瀏覽2016/5/26:
    http://www.astro.ncu.edu.tw/~wchen/wp_chen/essay/DarkMatter.htm
    陳虎(2014)。〈科學家欲證實多重宇宙:如海中氣泡我們居其一〉。新唐人新聞網
    ,瀏覽2016/6/6:
    http://www.ntdtv.com/xtr/b5/2014/07/22/a1124588.html)
    陳丕燊(2008)。〈天外有天–從單一宇宙到多重宇宙〉。瀏覽2016/6/13: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10/1/270.htm
    陳柏方、黃克雄(2010)。〈慣性質量與重力質量 〉。科學online,瀏覽2016/6/15:
    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1820
    張峻輔(2013)。〈大成功?大失敗?—漫談超對稱在高能物理學中的妙用〉。科學月刊,瀏覽2016/6/17:
    http://scimonth.blogspot.tw/2013/05/blog-post_8948.html
    黃瑩甄。〈E.Husserl現象學思想對教育啟示之探究〉。瀏覽2015/2/3: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1/61_51.htm
    黄啟新。〈多重宇宙論與創造論〉。瀏覽2016/6/16:
    http://www.withoutexcuse.ne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91:multiverse-tw&catid=25&Itemid=129&lang=zh-tw
    馮偉誠。〈內丹術的源與流〉。瀏覽2016/6/17:
    http://www.dycndg.com/?page_no=2.17&lang=0&show_case=
    壹讀(2016)。〈史瓦西半徑〉。瀏覽2016/6/20:
    https://read01.com/e5OKLM.html
    葉洪生(1999)。〈近代武壇第一推手─評不肖生《近代俠義英雄傳》〉。瀏覽2016/4/12:
    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emprise/M.905763020.A/M.905782673.A/M.937311109.A/M.937311117.G.html
    葉李華(2006)。〈衛斯理書齋單元〉。瀏覽2016/7/16:
    http://yehleehwa.net/wesonair28.htm
    〈電磁脈衝的影響〉,瀏覽2013/9/21:
    http://203.72.64.251/chen/Class/FrontPage/98stdhome/312%E7%B6%B2%E7%AB%99/31217/2.htm#top
    詹石窗(2006)。〈道教修煉名詞解說〉。瀏覽2016/6/21:
    http://darkmousse.pixnet.net/blog/post/92056663-道教修煉名詞解釋
    漫威網(2015)。〈蟻人(Ant Man)漢克•皮姆(Hank Pym)〉。瀏覽2016/4/8:
    http://www.manwei.wang/contents/View/829/f.html
    維基百科(2013)。〈路易吉•伽伐尼 Luigi Aloisio Galvani〉。瀏覽:2013/9/17
    http://zh.wikipedia.org/wiki/路易吉•伽伐尼
    網路天文館(2015)。〈暗物質比先前認為的還要「暗」〉。瀏覽2016/6/14:
    http://pansci.asia/archives/78846
    謝龍卿(2013)。〈溫度與熱量?〉。瀏覽2013/9/16:
    http://siro.moe.edu.tw/teach/query.php?action=read_content&p=828&d=1375282027
    鐘廣佳、梅杭強、江平(2013)。〈武術師徒的能力與價值探索〉。瀏覽2013/8/30:
    http://www.zhazhi.com/lunwen/whls/wswhlw/39372.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